20160805民族部落景颇族用地边界

合集下载

景颇族的简短介绍

景颇族的简短介绍

景颇族的简短介绍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四川、贵州等地。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景颇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藏族、彝族等民族有一定的语言联系。

景颇族的语言特点是音节丰富,词汇量大,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景颇族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景颇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宗教、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

景颇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同时也有一部分信仰原始宗教。

景颇族的音乐和舞蹈非常有特色,以锣鼓和舞蹈动作独特而闻名。

景颇族的服饰也是色彩斑斓、富有民族特色的。

景颇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

景颇族的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水稻种植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景颇族的手工艺也很发达,擅长木雕、银饰等工艺制作。

景颇族的人们热情好客,善于歌舞,喜欢聚会和交流。

景颇族的节日有很多,如新年、水灯节等,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

景颇族的美食也很有特色,如酸菜鱼、酸汤鱼等,口味独特,鲜美可口。

景颇族的历史悠久,曾经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曾经与其他民族有过交往和交流,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现在,景颇族人民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同时也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景颇族的人民勤劳善良,热爱自己的家乡和文化。

他们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同时也保护和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希望景颇族的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景颇族概况

景颇族概况

一、景颇族概述景颇族的发源与古代的氐、羌有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代的“裸形”、“寻传”部落即其先民,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15—16世纪,由于战争,大量的东部族人大规模西迁,到十七世纪逐渐定居在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

现在的景颇族中景颇支、浪峨支、瓦支、勒期支原先是同一民族的不同部落。

从明代起,景颇族地区设立土司制度。

社会组织方面主要有“山官”制度,山官为世袭的贵族,其统治权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家长制的习惯约束力。

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景颇族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出现了地主、富农,过去的山官已经逐步演变为封建领主。

但各地区还保留了不同程度的原始公社制残余。

在历史上,景颇族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进行过英雄斗争,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875年在马嘉里案件中,景颇族人民截杀了窃取中国情报的英帝国主义特务A.R.马嘉里,狙击了英国军官H.A.柏郎(布朗)率领的侵略军,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

1898年中英两国勘定陇川边界时,景颇族山官早乐东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据理抗击,粉碎了英帝国主义者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景颇族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用长刀、斧子等打击侵略者,为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立下了功劳。

在新中国成立后,景颇族迎来了新生,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景颇族代表参加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景颇族干部参加了自治州领导工作。

各地区还建立了发电、灌溉、榨油、磨面等中小型工厂企业为日常生活服务,并有了自己的第一代工人、技术员和大学生。

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贫穷落后的山区有了兴旺发达的景象。

据1990年的人口统计,景颇族有1269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盈江、瑞丽、梁河等五个县,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澜沧等县。

缅甸也有景颇族聚居。

景颇族居住在海拔1500 至2000米的山区。

景颇族_精品文档

景颇族_精品文档

景颇族引言景颇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和西藏的边境地区。

他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传统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景颇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生活方式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来介绍景颇族。

一、历史背景景颇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他们最早居住在今天的云南、西藏、缅甸和印度等地。

在古代,景颇族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民族,他们经历了与周边民族的战争和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景颇族曾是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保卫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景颇族还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方面。

二、文化特点景颇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包括语言、宗教、服饰和节日等方面。

语言:景颇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次分支。

尽管现在已经有很多景颇族人掌握了汉语和英语等语言,但景颇语仍然是他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宗教:景颇族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另外还有一部分信奉原始的自然神灵。

佛教对景颇族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循佛教的教义和戒律。

服饰:景颇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以色彩鲜艳和细致的绣花为特点。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长袍加上白色长裤,而女性则穿着丰富多彩的对襟花衣。

节日:景颇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景颇族的新年,人们会互相泼水庆祝,以祈求幸福和祝福。

三、生活方式景颇族人的生活方式主要以农业为主,特别是种植水稻和茶叶。

他们喜欢居住在山区和江河边,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谋生。

此外,景颇族还以养殖、捕鱼和手工艺为主要职业,这些工作常常由家庭成员共同完成。

景颇族人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们尊重自然环境,并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他们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四、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到来,景颇族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日益增长的现代化需求和经济压力对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造成了影响。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的介绍

景颇族的介绍景颇族[jǐng pō z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

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族称景颇族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5个支系。

支系的名称也是各支系的自称和支系语言的名称。

其中,“景颇”既是支系名称也是民族名称。

各支系有自称和对其他支系的他称,与景颇族杂居的汉、傣等民族对景颇族各支系也有不同的称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景颇族。

历史据历史传说和汉文史籍记载,从古代起,景颇族的先民就劳动生息在康藏高原南部景颇族称为木转省腊崩(意为“天然平顶山”)的山区,约自唐代始沿横断山脉南迁至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的地区。

这个地区汉代属永昌郡,唐代属南诏政权的镇西节度管辖。

该地的居民包括景颇族先民在内,被称作“寻传蛮”。

当时的寻传人居住在山野森林中,持弓挟矢,从事狩猎生活。

文化信仰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超自然信仰超自然信仰是景颇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今天依然是大多数景颇人的宗教信仰。

景颇族超自然信仰的精髓,是相信人类和万物都具有二重性质,即自然的和精灵的存在。

景颇人认为,不仅人是有灵魂的生命实体,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的日、月、山、川、风、雷、土地、巨石、山谷等自然物也都有灵魂。

人的灵魂不仅归附肉体,还可以与人的肉体分离,并且能够支配生命。

德宏概况

德宏概况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位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

德宏,取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

全州东西最大横距为12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为170公里,总面积有11526平方公里,州府驻地在潞西市芒市镇,城镇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

德宏地处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份,高黎贡山的西部山脉延伸入德宏境内形成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的切割山原地貌,全州海拔最高点在盈江北部大娘山,为3404.6米,海拔最低点也在盈江的西部那邦坝的羯羊河谷,海拔仅有210米,全州一般海拔在800—2100米,州府芒市海拔为920米,地表景观由“三山”(大娘山、打鹰山、高黎贡山尾部山脉)、“三江”(怒江、大盈江、瑞丽江)和“四河”(芒市河、南畹河、户撒河、芒东河)和大小不等的28个河谷盆地(坝子)构成,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坝子有盈江坝(55.23万亩)、陇川坝(29.72万亩)、芒市坝(瑞丽坝(20.42万亩)、遮放坝(11.82万亩)。

全州依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形成不同海拔的七类地带:①海拔2700-3400米的高寒山区,山势陡峭,森林茂密,冬有积雪,气候寒冷,无人居住,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22%;②海拔2200-2700米地带,特点是山顶浑圆,谷坡在10-30度,森林较多,局部已经开发为轮歇地,林间草场可发展畜牧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5.64%;③海拔1800-2200米地带,此类地带多为江河支流源头,次生林较多,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6.52?%;④海拔1600-1800米地带,植被稀少,垦植较多,导致冲沟较多,是州内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带,也是旱粮、旱地甘蔗、茶叶、草果、八角及热带水果的主产地,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44.1%;⑤海拔950-1100米地带,谷坡一般在10-20度之间,植被多为灌丛、草地,冲沟切割较多,水土流失严重,属州内低热层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5.25%,是橡胶等热带经济林木和热带水果的主产地;⑥海拔600-950米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7.95%,其中,农业耕地面积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55.03%,⑦海拔210-600米地带,属热带河谷季雨林地带,面积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0.39%,未垦地多为热带原始森林和荒草坡地,其植物种类繁多,是天然的热带动植物园。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现有人口147828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芒市、陇川、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

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

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

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景颇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称“寻传蛮”,明清时称“山头人”,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族大多住在海拔1500-2000米的山区。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除种植旱谷、玉米、水稻外,盛产名贵的红木、楠木和各种竹子,还有橡胶、油桐、咖啡、茶叶、香茅草等经济作物,以及热带、亚热带水果菠萝、菠萝蜜、芒果、芭蕉等。

深山老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

地下矿藏也很丰富。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

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野人”等名称。

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

景颇族主要有五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浪速)、波拉。

多数地区不同支系的人杂住在一起。

景颇支系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等四个支系的语言比较接近,同属藏缅语族缅语支。

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系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前者创制于19世纪末,后者创制于1957年。

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

他们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景颇族的口头文学发达,尤其是集诗、歌、舞于一体的创世史诗《勒包斋娃》,包含了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认识,深受本民族群众的喜爱,也是祖国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

饮食:景颇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主食为大米,副食有豆类、薯类、蔬菜和野菜野果。

景颇族爱吃糯米饭、糖粥。

制菜多加盐与辣椒烧煮,很少油炒。

口味偏好酸辣、酵臭、不用碗筷,常用蕉叶裹食。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柬埔寨和老挝,东南亚的两个邻国,都处于地球的另一边,离我们遥远而陌生。

然而,隐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地方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感受这两个国家的风情,那就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中国独特的边境风情之地。

这里毗邻老挝和缅甸,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德宏境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等多个民族,而这些民族的独特风情正是德宏地区的独特之处。

在德宏的傣族聚居区,你可以感受到原始、淳朴的农耕民风。

傣族人民热情好客,他们善于舞蹈歌唱,喜欢用锣鼓喧天的方式社交。

而赴傣家赴宴,更是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傣族美食。

以酸辣为特点的“傣味火锅”、清甜爽口的“傣香酥鸡”,每一道菜都会让你流连忘返。

此外,傣族族民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比如泼水节、火把节等,其中最具盛名的当属泼水节。

在泼水节期间,敞开心扉,尽情放水的傣族人们,让节日的狂欢洒满大地。

而在德宏的景颇族聚居区,你会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情。

景颇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服饰文化令人印象深刻。

景颇族住宅多为纯木结构,用竹篾编制而成的墙壁和屋顶,给人以自然、原始的感觉。

而景颇族的服饰则以鲜艳多彩著称,男女老少都喜爱穿戴色彩斑斓的衣裳,打扮得绚丽多姿。

在德宏的景颇族村寨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景颇族舞蹈,也可以亲手体验编织技艺,制作属于自己的纪念品。

除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德宏还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从南到北穿越德宏,可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景观让人恍如置身于热带岛屿。

而在德宏的边境线上,翡翠江水分界明确,仿佛可以一步步走到老挝和缅甸。

还有那壮美的雪山、湍急的河流、原始的森林等,都让德宏成为了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边境风情的多彩世界。

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可以领略到傣族和景颇族的独特风情,还可以感受到中外文化的交融。

正是这种文化的交汇,使得德宏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景颇族

景颇族

景颇族【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

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总人口为11. 9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

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

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

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

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

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

景颇族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

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传统节日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云南省德宏景颇族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也是景颇族人民祝颂吉祥幸福、欢度丰收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

“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每逢“目瑙纵歌”节,方圆数百里山乡的男女老少就汇聚一起,伴着锣鼓,上万人像孔雀、像彩蝶一样起舞,狂欢数日,男子每人都身挎筒帕,腰佩精美的长刀,人人显得勇猛刚强。

女子头戴头帕,下穿花色艳丽的筒裙,腿上带裹脚,上衣前后及肩上都钉有许多银片,银光闪闪。

老年人身背织有民族图案的筒帕,扛着盛有水酒的竹筒。

仪式往往从清晨到夜晚,甚至通宵狂欢,是景颇族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展演,人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狂欢节”、“天堂之舞”、“万人歌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调整前后民族分布对比
阿昌族 用地:19159 ㎡ 景颇族 用地:26736 ㎡德昂族 用地:26847 ㎡
调整前
景颇族 用地: 33206㎡
德昂族 用地: 31177㎡
调整后
2. 调整前后总平面对比
阿昌族 景颇族 德昂族
景颇族 德昂族
调整前
调整后
七彩云南 •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
Colorful Yunnan•The Cultural Tourism City of Ancient Dian
古滇民族部落局部调整汇报——景颇族用地范围汇报日期:2016- Nhomakorabea8-04
1. 总体调整说明
根据7月21日工作联系函,阿昌族用地并入景颇族、增加景颇族用地范围的要求,我们对部 落总体平面进行了调整。 考虑到原定总体结构,较大民族均分布于中轴线主动线上,西侧动线上各民族规模相对较小, 此处若景颇族用地增加约一倍,会影响总体布局概念及西路各民族规模的均衡性,也会影响 游客对部落整体结构的认知。 因此,我们将原阿昌族用地归并给景颇族,并将德昂族与景颇族之间的界线北移,大幅增大 景颇族用地、同时略增大德昂族用地。 详见下页调整前后总图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