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楼板裂缝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楼板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楼板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常见原因1、顶板支撑体系刚度不足,立杆顶部自由端过长;(结构性裂缝)2、赶工造成楼板上料过早,冲击荷载会产生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缝)3、沿楼板预留洞口的劈裂裂缝;(结构性裂缝)4、冬施期间混凝土保温措施不到位,楼板受冻后堆载;(结构性裂缝)5、顶板木模采用废机油作脱模剂,容易污染顶板钢筋,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非结构性裂缝)6、机电管线预埋在顶板集中平行布置;(非结构性裂缝)7、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塑料布覆盖过早揭开且浇水时间不足,导致表面水分快速蒸发产生干缩裂缝;(非结构性裂缝)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加水现象;(非结构性裂缝)9、终凝前未进行二次抹面或不到位;(非结构性裂缝)1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

(非结构性裂缝)二、其它可能原因1、预拌混凝土中原材料不合格,如水泥安定性不符合要求;2、水灰比过大;3、混凝土浇筑前发生离析现象;4、混凝土保护层控制不当;5、后浇带处未设置独立支撑体系,先拆后回顶,造成局部贯通裂缝。

预防措施一、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将顶板支撑立杆上部自由端长度控制在400mm以内;对于层高超过5米的模板支撑体系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增加水平及竖向剪刀撑,增加架体整体稳定性。

二、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宜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冲击;三、楼板预留洞口四周考虑洞口加筋;四、冬季施工加强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根据现场抗冻临界试块确定撤除保温时间,同时避免上料过早;五、顶板木模应采用水性脱模剂;六、楼板内埋置管线时,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且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

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楼板产生裂缝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原因分析一、常见原因1、顶板支撑体系刚度不足,立杆顶部自由端过长;2、赶工造成楼板上料过早,冲击荷载会产生结构性裂缝;3、沿楼板预留洞口的劈裂裂缝;4、冬施期间混凝土保温措施不到位,楼板受冻后堆载;5、顶板木模采用废机油作脱模剂,容易污染顶板钢筋,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6、机电管线预埋在顶板集中平行布置;7、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塑料布覆盖过早揭开且浇水时间不足,导致表面水分快速蒸发产生干缩裂缝;8、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有加水现象;9、终凝前未进行二次抹面或不到位;10、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

二、其他可能原因1、预拌混凝土中原材料不合格,如水泥安定性不符合要求;2、水灰比过大;3、混凝土浇筑前发生离析现象;4、混凝土保护层控制不当;5、后浇带处未设置独立支撑体系,先拆后回顶,造成局部贯通裂缝。

“预防措施”1、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

将顶板支撑立杆上部自由端长度控制在400mm以内;对于层高超过5米的模板支撑体系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增加水平及竖向剪刀撑,增加架体整体稳定性。

2、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时,不得进行后续施工。

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0Mpa时,不宜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

吊运、堆放重物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冲击;3、楼板预留洞口四周考虑洞口加筋;4、冬季施工加强混凝土保温养护措施,根据现场抗冻临界试块确定撤除保温时间,同时避免上料过早;5、顶板木模应采用水性脱模剂;6、楼板内埋置管线时,管线必须布置在上下钢筋网片之间,且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

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沿管方向应增加φ4@150宽500mm的钢筋网片,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7、现浇板浇筑时,应振捣充分,在混凝土终凝前应进行二次压抹,压抹后应及时覆盖和浇水养护;8、预拌混凝土在运输、浇筑过程中,严禁随意加水;9、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铺设临时性活动跳板;10、加强搅拌站管理,确保原材质量合格、水灰比适宜;11、加强混凝土进场坍落度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给予退场,严禁使用;12、应加强对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

房建项目楼板裂缝原因的分析与防治

房建项目楼板裂缝原因的分析与防治

房建项目楼板裂缝原因的分析与防治楼板是建筑物中承担重量和承受荷载的构件之一,而楼板出现裂缝,不仅影响美观,更会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在房建项目中需要对楼板裂缝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防治。

本文将对楼板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原因分析楼板裂缝的出现原因十分复杂,经常涉及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建造技术和使用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结构设计方面在结构设计环节,由于结构形式不合理、荷载计算不准确或者材料选用不当等因素,都会导致楼板出现裂缝。

比如,悬挑式结构没有考虑抗倒桩的力学作用,或者钢筋混凝土的翼缘宽度不足等。

2. 建造技术方面在建造技术方面,施工操作不规范、细节设计缺陷等也是楼板裂缝的原因之一。

比如,当混凝土未干燥或未达到设计强度时就进行下一步施工,或者梁与柱之间没有足够的伸缩缝等。

3. 环境因素方面在使用环境方面,气候变化、地基沉降等也是楼板裂缝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干燥、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混凝土会收缩而导致裂缝出现;而地基不均匀沉降则容易导致整个建筑结构变形,使楼板产生裂缝。

二、防治方法为了有效地防治楼板裂缝的产生,需要在建筑设计、施工与维护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结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楼板的载荷分配和结构强度问题,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结构形式。

此外,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预留伸缩缝或排水孔等细节设计措施,以减少变形和开裂的可能。

在施工技术方面,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振捣、保养等各阶段工作的质量。

同时,应在施工时定期检查楼板的强度和质量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在使用环境方面,要注意控制室内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此外,对于地基沉降问题,要及时进行测量和处理,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综上所述,楼板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更存在安全隐患。

在进行房建项目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并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调查和分析,确立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预防楼板裂缝出现的目的。

楼板开裂及防治措施

楼板开裂及防治措施

钢筋工程
混凝土工程
养护工程
确保模板安装牢固、不变形、 不漏浆,保证楼板的平整度和 垂直度。
确保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 、位置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绑 扎牢固,避免移位或松动。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坍 落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 施工规范;浇筑时应分层、连 续、均匀地浇筑,并振捣密实 ,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 性。
楼板厚度设计
根据荷载和使用要求,合理设计 楼板的厚度,确保其能够承受荷
载并满足使用要求。
配筋设计
根据计算和构造要求,合理设计楼 板的配筋,包括钢筋的规格、数量 、布置等,以增强楼板的承载能力 和抗裂性能。
伸缩缝设计
合理设计伸缩缝,避免因温度变化 引起的楼板变形,以减少裂缝的产 生。
严格施工工艺
模板工程
施工原因
01
施工工艺不当
浇筑、振捣、养护等施工环节不当,如振捣不密 实、养护不及时等,导致楼板开裂。
02
施工荷载过大
过早加载或过重荷载,使楼板在未达到设计强度 前发生弹性变形,导致开裂。
设计原因
结构布局不合理
结构布局过于紧凑,导致楼板受力不均,易产生 开裂。
荷载取值不当
设计时荷载取值不足或疏忽,导致楼板承载能力 不足,易发生开裂。
工程B:施工不当导致的楼板开裂
总结词
施工不当是引起楼板开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包括施工工艺错误、施工操作不 规范等问题。
详细描述
工程B中,由于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不足,施工工艺不规范,导致楼板在浇筑过程 中出现收缩不均,进而产生开裂。
工程C:设计缺陷导致的楼板开裂
总结词
设计缺陷也是导致楼板开裂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结构设计不合理、荷载 取值不准确等方面。

楼板开裂及防治措施

楼板开裂及防治措施

渗漏问题
楼板开裂会导致水分通过裂缝 渗入室内,造成渗漏问题。
渗漏会影响室内环境,导致潮 湿、发霉等问题,影响居住者 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长期渗漏还会对建筑结构造成 腐蚀和破坏,加速建筑物的老 化。
影响使用功能
楼板开裂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度,破坏室内装饰 效果。
裂缝会影响楼板的平整度和隔音效果,导致居住 和使用上的不便。
详细描述
由于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楼板受力不均,从而在楼板薄弱部位产生裂缝。
03
楼板开裂的危害
结构安全
01
楼板开裂会导致结构承载能力下降,影响建筑物的 安全性和稳定性。
02
裂缝会削弱楼板的整体性,降低抗震性能,容易引 发建筑物的倒塌和损坏。
03
裂缝的出现可能预示着建筑结构内部存在更严重的 缺陷或隐患,需要及时进行检测和修复。
某公共设施楼板开裂案例分析
总结词:设计缺陷
详细描述:该公共设施楼板开裂是由 于设计时未充分考虑结构受力情况, 导致在使用过程中楼板出现裂缝。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预应力楼板
采用预应力技术,使楼板 在受力状态下保持较高的 预压应力,从而减小裂缝 产生的可能性。
分缝设计
根据楼板的长度和宽度, 合理设置分缝,减小楼板 的收缩和温度应力。
05
楼板开裂的修复方法
表面修补法
总结词
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快速的楼板开裂修复方法,适用于 裂缝较小的情况。
详细描述
表面修补法主要包括涂抹法、贴补法和喷涂法等。通过在裂 缝表面涂抹水泥砂浆、环氧树脂等材料,达到封闭裂缝的目 的。这种方法操作简便,但仅能处理较小的裂缝,且可能随 时间推移再次开裂。
施工因素

楼板裂缝防治措施

楼板裂缝防治措施

楼板裂缝防治措施楼板裂缝是建筑中的常见问题之一。

裂缝如果得不到及时修补,就有可能影响整个建筑的稳定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因此,楼板裂缝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原因、分类、防治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

一、原因楼板裂缝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材料质量问题。

建筑楼板所使用的材料如水泥、沙子等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裂缝的形成。

2.施工操作问题。

建筑施工中不当的操作,如浇注不均匀、养护不足或者养护时间不够长,都有可能导致楼板裂缝产生。

3.自然因素。

如环境温度变化、地震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楼板出现裂缝。

4.设计缺陷。

设计方面没有考虑清楚楼板的承载能力、伸缩能力等因素,也会造成楼板裂缝的形成。

二、分类楼板裂缝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以下是较为常用的两种分类方法:1.按方向分类。

裂缝的方向一般包括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斜向裂缝三种类型。

2.按宽度分类。

裂缝的宽度一般分为毛细裂缝、细裂缝、中等裂缝和大型裂缝四种类型。

其中,毛细裂缝宽度一般小于0.1mm,细裂缝宽度在0.1mm到0.3mm之间,中等裂缝宽度在0.3mm到1mm之间,大型裂缝宽度大于1mm。

三、防治方法针对楼板裂缝的原因和分类,我们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1.做好材料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是楼板裂缝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建筑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如水泥要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沙子要筛选后使用等。

2.合理的施工方式。

在建筑施工中,要注意施工方式的合理性,避免浇注不均或养护不足等问题的发生。

3.合理的设计。

在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楼板的承载能力和伸缩能力等因素,以防止裂缝的形成。

4.加强监测和维护。

建筑物竣工后,应定期对楼板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楼板的安全性。

5.采用防裂缝措施。

可以在楼板浇注前或养护期间,对楼板进行防裂缝措施。

如在水泥砂浆中添加一些适当的掺合剂、在楼板表面进行抹面等方式都可以有效地防止楼板裂缝的产生。

综上所述,楼板裂缝是建筑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它又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防治措施来避免的。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

建筑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一、原因分析1.设计不合理:部分建筑物在设计阶段,由于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不准确,或者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不周全,使得结构不够稳定和牢固,从而裂缝产生。

2.施工质量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控制存在问题,如搅拌比例不准确、混凝土浇筑不均匀、预应力拉力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裂缝的产生。

3.使用环境: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会对结构产生影响,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地基沉降、地下水位变化等地理条件改变,都可能引发或加剧裂缝的产生。

4.力学负荷:建筑物承受的力学负荷也是裂缝产生的原因之一、长期受力或者超载会使得结构变形,进而形成裂缝。

二、防治措施1.加强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进行全面的结构计算和力学分析,确保结构设计合理、稳定,尽可能减少变形和承载问题,以防止裂缝的产生。

2.提高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尤其是混凝土的浇筑和搅拌工作,应确保搅拌比例准确,浇筑均匀,以避免裂缝产生。

3.加强监测和维护:对于已经建造好的建筑物,应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裂缝和变形等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和改造以防止裂缝扩大。

4.选择适当的材料和技术: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应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各种力学负荷,减少结构的变形和裂缝的产生。

5.改善环境条件:针对一些特殊的使用环境,如地震带、洪水区等,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充分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建筑物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这些环境负荷。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裂缝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设计、施工、环境和力学负荷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应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和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定期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裂缝问题,以防止裂缝扩大和发展。

楼板开裂怎么处理-楼板开裂的原因

楼板开裂怎么处理-楼板开裂的原因

楼板开裂怎么处理-楼板开裂的原因关于后浇层地面上所出现的一些不规则的裂缝,个人建议大家可以不做处理。

因为这类裂缝对我们的结构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关于后浇层地面上所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裂缝,可以采用灌浆处理。

一、楼板开裂怎么处理①、关于后浇层地面上所出现的一些不规则的裂缝,个人建议大家可以不做处理。

因为这类裂缝对我们的结构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特别是对后期的地面上铺地砖而言,裂缝根本就不必须要处理。

如果铺木地板,个人建议大家也是不去处理,清理干净就可以了。

如果室内的地面裂缝非常的多,看着不舒适,那么给大家推举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对地面重新进行涂抹水泥砂浆找平。

例如我们室内铺木地板,我们可以在地面上铺一公分水泥砂浆层,这样就可以把裂缝盖住,之后在上面来铺木地板,而且还达到了地面找平的作用。

②、关于后浇层地面上所出现的一些比较严重的裂缝,可以采用灌浆处理。

例如裂缝的宽度达到了两三毫米,而且比较多,那么这时就使用水泥浆灌缝或者使用干拌水泥涂抹到缝隙中,然后表面洒水湿润,最后都可以把这些缝隙封闭住。

只是大家此时必须要注意的就是结构层地面出现的裂缝是否是通透的。

也就是说我们地面的裂缝是否连着下面的结构层。

如果只是后浇层的开裂,其实对我们以后的居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但是如果这个裂缝是由于结构层所引起的开裂,就必须要按照结构层的开裂措施去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按照下面的第二种状况。

二、楼板开裂的原因①、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不到位造成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浇筑混凝土后浇层以后,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混凝土振捣到位。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混凝土的凝固以后,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养护。

像我们室内浇筑混凝土地面以后,都要按照要求振捣均匀,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混凝土地面进行收光,之后做好洒水养护,这样才干避免开裂。

②、导致后浇层混凝土开裂的另外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地面下管道的原因。

像我们室内地面下有很多管道,例如比较常见的有自来水管,有暖气管道,还有地暖管道,这些管道与混凝土之间的保护层如果过薄,那么会出现很多的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楼板裂缝成因及对策
摘要:本文作者分析了楼板列分的产生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楼板裂缝;原因分析;对策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lab split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for your reference.
key words: floor crack; reas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大量的工程实践说明,弄清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在施工过程中,全面、细致地考虑到各种楼板裂缝影响因素,严格遵守施工规范,加强现场混凝土施工的管理,就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楼板裂缝的发生。

1 楼板裂缝原因分析
1.1 商品混凝土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城市为实现节约能源和文明施工,建筑施工都已经采用商品混凝土,由于商品混凝土采用泵送,要求混凝土的流动性要好,因此一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比较大。

如果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偏大,经过振捣后楼板表面会形成一层水泥含量较多、收缩性较大的水泥浮浆层或砂浆层。

一方面由于混凝土初凝时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
时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面层为浮浆或砂浆层强度更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

另一方面由于面层浮浆或砂浆的收缩值比基层混凝土大许多,变形值不同也导致混凝土表面裂缝。

1.2 模板及支撑体系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浇捣混凝土前模板不洒水润湿,过于干燥,模板吸收混凝土中大量的水分,造成楼板混凝土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模板支撑体系未完全按规范和方案要求进行搭设,导致梁板支撑刚度不够或模板挠度过大,在荷载作用下沉陷变形,造成楼板混凝土裂缝。

1.3 钢筋成品保护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在楼板混凝土浇捣时,不注重钢筋的成品保护,上部负弯矩钢筋被操作工人踩弯、踩倒、下沉,由于变形破坏的钢筋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归位,导致楼板钢筋保护层过厚,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抵抗负弯矩的作用,降低了楼板结构抵抗外荷载的能力,楼板很容易产生裂缝。

1.4 混凝土振捣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过分振捣,将使骨料沉落挤出水分和空气,表层呈现泌水,造成比下层混凝土收缩性大的表面砂浆层,待水分蒸发后,极易形成混凝土表面收缩裂缝。

混凝土振捣后过度抹平压光也会使混凝土中骨料下沉,楼板表面也会形成收缩性大的表面砂浆层,造成楼板表面混凝土收缩裂缝。

1.5 过早拆模和上荷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模板成本,现场只配备二套模板周转使用,同时为抢工期,施工进度达到四至五天一层,这样过早拆除下层模板时,楼板混凝土还远远没有达到拆模强度要求。

加之施工单位不科学安排施工工序,在楼板混凝土浇捣完成后第二天就上人上材料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强度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造成楼板产生裂纹或断裂。

1.6 混凝土养护引起楼板裂缝的原因分析
在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施工过程中,由于一次性浇捣面积大,表面与空气接触面积也大,水化过程较快,致使楼板表面温度较高。

受太阳照射后,更加快了混凝土表面的游离水分蒸发,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从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

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裂缝。

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大,养护不当更容易产生裂缝。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2.1 商品混凝土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搅拌站要根据实验室配合比要求,控制好水泥、水、砂石的级配,从而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施工时严把商品混凝土进场质量,混凝土进场后,如混凝土有离
析现象,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如检测混凝土塌落度过大,一律
退场,严禁使用。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要在初凝前浇捣完成,超过初凝期的混凝土不能随意加水再使用。

2.2 模板及支撑体系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在楼板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模板过多吸收混凝土中的水分。

模板支撑体系的搭设必须符合规范和方案的要求,保证模板及支撑体系有足够的刚度,在施工井架或施工运输工具频繁经过的位置,适当增加模板支撑。

2.3 钢筋成品保护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浇捣楼板混凝土时,必须设置马道或铺设操作平台,防止操作工人直接踩踏负弯矩钢筋,同时在浇捣楼板混凝土的整个过程中,要指派专人调整钢筋,确保负弯矩筋发挥应有的作用。

2.4 混凝土振捣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施工中混凝土充分振捣,可使骨料和水泥浆在模板中致密排列,有助于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对浇捣后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可以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孔隙,减少内部微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但要注意掌握二次振捣时间,振捣时间不宜过长。

在混凝土硬化前,混凝土还未终凝时表面进行二次抹压,消除混凝土的收缩应力,闭和泌水收缩裂缝。

2.5 过早拆模和上荷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施工单位现场要配备多套模板循环使用,当拆除最下层模板时,楼板结构混凝土强度已达到设计拆模强度。

同时施工单位在浇捣混
凝土时多留置几组同条件养护试块,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送实验室测试强度,保证混凝土达到规定拆模强度后再拆模。

如确实需要提早拆模,可以在楼板混凝土中掺用复合高效减水早强剂,其3d强度比普通混凝土增加30%,7d 强度可达 90%。

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抢工期。

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
之前,不准随便上人和集中堆放钢筋等重物,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a之后,堆放重物也要在两根梁之间放上方木,将重量通过方木传递到梁上。

2.6 混凝土养护引起楼板裂缝的施工管理控制
施工单位要重视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混凝土要在二次振捣后及时养护,随抹随覆盖塑料薄膜,在不易覆盖塑料薄膜的部位涂刷养护剂,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抹压。

楼板混凝土严禁在经太阳直晒后直接浇水养护,以防止温度骤降导致楼板表面裂缝。

混凝土终凝后,指派专人浇水养护,使混凝土一直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时间不少于7d。

3 结语
近十几年来,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制楼板技术已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增加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但由于混凝土搅拌运输、结构设计、施工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出现裂缝,对建筑结构整体性和使用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分析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保证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及正常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会敏.钢筋混凝土屋面裂缝防治方法[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 年
[2] 王琼梅.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0 年
[3]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4] a.m.内维尔,混凝土的性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s].
[6] 李双录.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与防治[j].山西
建筑,2003,29(8).
[7] 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