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罗素读书笔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著作,它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洞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哲学发展的漫长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场精神上的对话。
罗素开篇就指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这一观点让我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哲学并非孤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纯粹思辨,而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等紧密相连。
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罗素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阐述尤为精彩。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对话方式,探寻真理,追求智慧。
他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启发人们思考人生的真谛。
柏拉图的理念论构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考主要围绕着上帝的存在、信仰与理性的关系等问题展开。
托马斯·阿奎那试图用理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他的经院哲学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但也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素材。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对传统的神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近代哲学的发展更是精彩纷呈。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唯理论的先河,他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可靠的知识体系。
而洛克、休谟等经验论者则强调经验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
康德的哲学则试图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他的批判哲学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到了现代,哲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流派纷纷涌现。
存在主义者如萨特强调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认为人在荒诞的世界中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命意义。
罗素在书中不仅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阐述,还对哲学家们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背景进行了介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是一部浩瀚而深邃的智慧长河,它记录了人类对世界、人生和真理的不懈探索。
在阅读这一领域的著作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众多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星。
苏格拉底以其独特的提问和辩论方式,试图揭示真理和智慧。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得以流传。
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世界上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理念,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这种观点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却激发了人们对超越表象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则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他的逻辑学、物理学、伦理学等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哲学受到基督教神学的主导,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
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为信仰寻找理性的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使其更加系统化和合理化。
然而,中世纪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哲学成为了神学的婢女。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性和自然,哲学也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倡导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笛卡尔则以“我思故我在”为起点,建立了二元论的哲学体系,强调理性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哲学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哲学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争论尤为激烈。
洛克、贝克莱和休谟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
而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则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推理来获取真理。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矛盾,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的理论,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则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的读书笔记西方哲学史,宛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人类智慧在岁月长河中的探索与追求。
阅读这一领域的书籍,仿佛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古希腊时期,哲学的种子开始萌芽。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人们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他的观点虽然简单,但却具有开创性,让人们从神话和宗教的解释中转向用理性去探究世界的根源。
毕达哥拉斯则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将数学与哲学相结合,强调了数量和比例在宇宙中的重要性。
这种对抽象概念的关注,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堪称古希腊哲学的一座丰碑。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通过柏拉图的对话录得以传承。
苏格拉底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辩论,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追求真理和美德。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这种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使哲学从对自然的研究转向了对人类心灵的探索。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他的“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理念才是真实和永恒的。
他的《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探讨了正义、美德、政治等诸多重要议题。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哲学家都在他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他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实体是具体的个别事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因说”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和变化,强调了目的因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古希腊哲学的辉煌之后,迎来了中世纪哲学。
这一时期,基督教神学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将柏拉图的哲学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试图用哲学来论证上帝的存在和信仰的合理性。
经院哲学则注重对教义的逻辑论证和思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但也培养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涌动,哲学开始重新关注人的价值和现实生活。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9)

《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9)作者按:这是我阅读《西⽅哲学史》(学术版)时摘抄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部分⽂字摘录的是原⽂,并注有页码,有时也有我个⼈评述,可作为阅读这部哲学史巨著的导引纲要。
《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1)《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2)《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3)《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4)《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5)《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6)《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7)《西⽅哲学史》(学术版)读书笔记(8)⼆、智者派与苏格拉底4.苏格拉底(Socrates)虽然苏格拉底终其⼀⽣没有著书⽴说,甚⾄难说有什么体系化的哲学思想,影响⼒似乎也不及柏拉图和亚⾥⼠多德,但我⼀直认为从他的辩证法开始哲学追求理性思辨的思维范式才真正确⽴起来。
⽽他崇⾼的道德理想和对世⼈的热爱时刻打动着我们。
他说:“关⼼每个⼈,努⼒点燃每个⼈⼼中善的⽕花——是神赋予我的使命。
”但这样⼀位伟⼤的哲⼈却因“腐蚀青年⼈的⼼灵”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的罪名被告上雅典法庭。
在法庭抗辩中,他说:“只要我⼀息尚存,就仍会向每⼀个⼈说:你是伟⼤强盛,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公民,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的灵魂,难道不觉得可耻吗?”。
最终他拒绝认罪,⽽宁肯接受死刑。
在狱中,苏格拉底的弟⼦们曾劝说⽼师要不要逃狱出⾛,苏格拉底断然拒绝了。
他说,即便我认为法庭对我的判决是错误的,但我宁愿服从这⼀判决,以维护雅典民主制的尊严。
在最后的时刻,他还在与弟⼦们激烈的讨论“灵魂不朽”的问题,最终淡然喝下毒酒与世长辞。
读书笔记69:苏格拉底是将希腊古典哲学推向全盛⾼峰的开路⼈。
他和智者⼀样顺应历史潮流,主要研究⼈和社会,特别是伦理道德问题,同时他在批判智者的感觉论相对主义中⼤⼒开创理性主义哲学。
他倡导的理性主义传统成为西⽅哲学和科学的主流,⼀直影响着西⽅⽂明的进程。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抄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丰富思想历程,它记录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哲学思想演变。
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摘抄了一些关键哲学家及其思想的要点,以便于回顾和思考。
首先,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摇篮,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以他的辩证法著称,他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现真理。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概念,认为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则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强调实证研究和逻辑分析,为科学方法奠定了基础。
进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开始影响西方思想。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试图将基督教教义与古希腊哲学相结合。
奥古斯丁强调信仰与理性的统一,而阿奎那则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哲学家开始重视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
笛卡尔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名论断,强调怀疑一切直到找到不容置疑的真理。
启蒙时代是理性主义的高峰,哲学家们追求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
洛克、休谟和康德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洛克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所有知识来源于经验。
休谟则对因果关系和归纳推理提出了质疑。
康德试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他区分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19世纪,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开始兴起,哲学家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存在。
尼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批判了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提出了超人哲学。
20世纪,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成为两大主流。
分析哲学家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关注语言和逻辑分析,试图通过精确的语言来澄清哲学问题。
大陆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和萨特则关注存在的本质和个体自由。
这些摘抄的内容只是西方哲学史的冰山一角,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存在的价值。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在人类智慧的长河中,西方哲学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尽的光芒。
通过研读西方哲学史,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了一场深度的对话。
从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开始,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开启了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思考。
他的观点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哲学思考的萌芽,让人们开始试图用理性去解释自然现象,而非仅仅依赖神话和传说。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但其思想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的记录得以流传。
苏格拉底以对话和诘问的方式,引导人们思考道德、正义和真理等问题。
他强调“认识你自己”,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思和审视,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则更加宏大和系统。
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他的《理想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探讨了正义、美德和政治制度等重要议题。
在他的思想中,哲学家应当成为统治者,以智慧引导社会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对老师的理念论提出了质疑,并更加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研究。
他的著作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物理学、生物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
他提出了“形式质料说”,认为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共同构成的。
在伦理学方面,他主张“中庸之道”,认为美德在于适度。
古希腊哲学为西方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中世纪哲学则在基督教的影响下发展。
奥古斯丁将基督教教义与哲学思考相结合,探讨了上帝的存在、罪恶的起源和救赎等问题。
托马斯·阿奎那则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来论证基督教神学,使其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近代哲学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开启了理性主义的思潮。
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来寻找确定无疑的真理,最终得出了“我思”这一不可怀疑的起点。
他主张心灵和物质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实体,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宾诺莎则提出了“实体一元论”,认为上帝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上帝。
他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必然的因果关系所决定的,人的自由在于对这种必然性的认识和理解。
看哲学书的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著,全书共分为三卷,分别介绍了从古希腊哲学到19世纪末的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本书以历史为线索,对西方哲学的各个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以下是我阅读本书后的部分摘抄和心得体会。
二、古希腊哲学1. 柏拉图:《理想国》摘抄:“哲学家统治国家,还是国家统治哲学家?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哲学家王的理念,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统治国家,因为哲学家具备最完善的理性。
”心得体会: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探讨了正义、美德、知识等哲学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对理想社会的思考。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摘抄:“美德即中道,过度和不足都是恶。
中道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心得体会: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美德是道德生活的核心,而中道则是达到美德的途径。
3. 斯多葛学派摘抄:“顺应自然,忍受痛苦,保持内心的平静。
”心得体会:斯多葛学派强调顺应自然、忍受痛苦、保持内心平静,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启示意义。
三、中世纪哲学1. 奥古斯丁:《忏悔录》摘抄:“我们的心灵是上帝的镜子,我们的灵魂在上帝的映照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心得体会: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作之一,它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强调了信仰的重要性。
2. 阿奎那:《神学大全》摘抄:“上帝是全善、全能、全知的,他创造了宇宙万物,并赋予人类理性。
”心得体会: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系统地阐述了基督教神学,为后世神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近代哲学1.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摘抄:“我思故我在,这是最确定无疑的。
”心得体会:笛卡尔的怀疑主义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强调了理性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 莱布尼茨:《单子论》摘抄:“宇宙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而单子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
”心得体会: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单子组成的,每个单子都包含着宇宙的全部信息。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感悟及体会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一样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终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我,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的,他对于对苏格拉底不虔诚以及错误引导青年人的指控是不能接受的.在色诺芬的笔下他的老师是一个虔诚的人,但问题就在于如果苏格拉底正如他笔下那般虔诚,他是不会受到公民大会审判的.而柏拉图相对于色诺芬,在哲学上的造诣显然更高.但柏拉图又是一个著名的小说家.他的问题在于很难分清究竟他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他老师的还是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名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因此划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苏格拉底曾被德尔斐神坛(希腊人占卜问卦的官方神坛)的女巫认定为当时最具有智慧的人.他得知此事之后相当诧异,因为他认为他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无所知.从此他便开始寻找那些被公认为具有智慧和知识的所谓贤达,向他们讨教.他总是提出问题,提出那些似乎众所周知的问题,然后不停地诘问,而那些贤达没过几轮便招架不住,丢尽颜面,也正是以这批人为首,向苏格拉底提出控告.苏格拉底最终被推上了审判席,他放弃了流放外地的轻判,选择饮鸩自尽.他相信灵魂不朽,他死之后便能和奥尔弗斯,荷马,赫西俄德谈话,获得更高的智慧,和此相比肉体之死又何惧.苏格拉底之死对于文明的影响似乎要比耶稣之死之于宗教的影响来得更加重要. 苏格拉底的辩证的方法源于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他始终相信回忆说,因此他希望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去重新获取被遗忘的知识. 他的辩证方式对于梳理那些我们似乎已经懂得的但由于思维的混乱以及不加分析以至不能以最佳的逻辑方式加以使用的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发现新科学是无能为力的。 柏拉图的老师被雅典的公民会议鸩死,而雅典当时又在和斯巴达的战争中战败,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以雅典以及雅典的民主制为范本转而以斯巴达为榜样也就不足为奇了.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以看作是斯巴达的改良版,他将公民分为三等:普通民众,士兵以及卫国者.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了印度的种姓制度,但和之不同的在于柏拉图希望通过''一个高贵的谎言''来欺骗统治者和普通民众,他认为两代以后他所编造的那套"金银铜铁"的神话就会被相信和接受.这种将人分为三等,世袭,但偶尔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源于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宇宙正义的学说.柏拉图理想国的范本斯巴达在一定时期内确实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但斯巴达的法律制度是过分严厉的,因而逐渐产生了反效果,比如社会道德的堕落,这些情况从柏拉图和普鲁塔克的书中是很难见到的,但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记录中一窥究竟.柏拉图本是想在希腊城邦中实验他的乌托邦模式的,但亚历山大的铁骑将他的试验场踏平,最终只能遗憾地呈现于书中. 柏拉图认为知识的对象是存在,知识是不会错误的,因为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意见则可能是也一定会是错误的,意见的对象不会是存在,因为和存在相对的是知识,当然其对象也不会是不存在.因此意见的对象是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柏拉图认为神创造了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是绝对的实在的,因此和它对应的是知识,而万物流转 的感官世界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比如一幅画是美的又是不美的, 一个人是正义的又是不正义的---他并不了解相对性的概念),因此是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世界,自然就属于意见的对象.他做了一个类比:太阳直接照到的东西就是理念的世界,而四周朦胧模糊的世界则是感官的世界,太阳就是真理或者善(将德行和知识联系在一起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个显著的特点),而眼睛就是灵魂.因此人是可以训练德行和提高知识并通过灵魂去窥见理念的世界.但在《巴门尼德篇》中写到当是已经老迈的巴门尼德对年轻的苏格拉底提出了种种关于理念世界矛盾的地方,而且柏拉图自己也意识到神不可能创造永恒的事物,因为没有时间性的事物是不可能被创造出来的。还有感官世界既然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是虚幻的不可靠的,为什么神要创造出来,或者神只创造了美好的部分,那么不美好的那一部分是谁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些显然的矛盾,柏拉图大多含糊其次或者不予解答。柏拉图关于理念世界的学说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到共相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文学等领域(亚里士达克的太阳中心论)的发展。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灵魂相对于身体更有优越性.这种观点世俗化了之后就是禁欲主义.苏格拉底不是禁欲主义者,比如他喝酒,有时喝得比其他人都多,但不嗜酒,又比如他娶了老婆,虽然是个悍妇.柏拉图所说的优越性是指对心灵的关怀要多过对身体的关怀,比如哲学家会边看书边吃饭.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哲学家对关于心灵的事情更感兴趣.但这些观点被一些道德学家曲解之后便发展成为了完全避免快乐并过有德行的生活的观点.这种观点后患无穷,因为当人从肉体 的专制之内解放出来会使人更伟大,更伟大的善,当然还有更伟大的恶.中世纪的基督教士和希特勒都是从肉体解放后在权势上寻求心灵快乐的例子。柏拉图认为身体是妨碍人获取知识的障碍,因为它既是一种歪曲的媒介,使我们就像通过镜子去看事物那样模糊不清,它又是一切人欲的根源。而且他认为闻和见都是不正确的见证人,如果知识要向心灵显示的话,也是显示于思想而不显示于感官,也就是说要通过理智的眼力来获取知识。当摒弃掉感官世界,也就摒弃掉了所有的经验的知识,剩下的只有数学,逻辑以及对神秘世界的洞见。这和苏格拉底的回忆说是相符合的,也和毕达哥拉斯将数学和神秘主义相联系的观念相契合。柏拉图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是通过苏格拉底和西比斯的对话展开的。首先他搬出了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既然万物都是存在它的对立面,那有生必然有死,有死必然会再生。其次他搬出的是回忆说:既然知识是回忆,那么必定有灵魂承载着回忆,那灵魂在一个人的生前自然是已经存在的。柏拉图对于回忆说的论证也是通过苏格拉底的谈话。他说人和生俱来就有诸如“完全相等”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从经验世界是无法获取的(经验世界只有近似相等)。苏格拉底找了一位小奴隶,问了他一些关于几何学的问题,而小奴隶也给出了似乎正确的答案,苏格拉底是通过这个例子加以论证的。罗素认为首先苏格拉底认为的“完全相等”的观念其实在在人的观念中也是不存在的,它仍然是一种经验的表述,而且小奴隶能回答几何问题也是因为经验的获取,虽然可能并不是直接的经验,所以回忆说是站不住脚的。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定回忆说是真确的,因此继 续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之前苏格拉底只证明了灵魂在人生前已经存在,他进一步证明在生后会继续存在。他的论据的第一点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对立说,他还提到了只有复杂的东西才会被分解,而灵魂是单一的,因此不能被分解,还有就是看得见的是非永恒的,比如身体,而灵魂是看不见的,所以是永恒的。综上所述,苏格拉底又证明了灵魂在生后还是不灭的。他认为只有哲学家在生后才能和神共享福祉,恶人入地狱,中间的入炼狱。罗素对于苏格拉底的评价是很有意思的。他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是不诚恳的,是诡辩的。他运用理智去证明那些他所喜欢的结论,而不是把理智运用于对知识无私的追求上。最为一个人,苏格拉底有资格通于圣者;而作为一个哲学家,他可就需要长期住在科学的炼狱里头了。 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神按照永恒的原本所创造的摹本,神使世界尽量接近于他所理解的那种永恒。神从无序的世界中造出秩序来,他把理智放入灵魂,将灵魂放入身体,他把世界造成一个有理智有灵魂的活物。恒星也是神圣永恒的动物,神则主要是火。关于时间起源的解释,柏拉图说原本是永恒的,神也力图将宇宙造得尽量永恒,但将完美无缺赋予生物是不可能的,因此神决心使永恒具有一种运动着的影像,这种影像既是永恒的又是依数目而运动的,这种影像我们就称为“时间”。关于空间,柏拉图有着一种奇怪的理论,他认为空间是介于本质世界和流变的,可感的事物的世界两者中间的某种东西,它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住所。关于元素,柏拉图认为恩培多克勒所说的水,火,土,气并不是真正的元素。真 正的元素是两个三角形。一个是正方形之半,一个是等边三角形之半。这两个三角形所构成的五种多面体中的四种就是水火土气。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主要是记载在《蒂迈欧篇》中,罗素认为尽管其中的许多观点现在看来是愚蠢的,但它对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特别是中世纪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还是必须加以研究的。 知识和知觉---柏拉图反对知识等于知觉是通过三条相互联系着的论题加以论证的。第一,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智者普罗泰戈拉所提出的学说。苏格拉底认为这种学说可以等同知识就是知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指任何一件事物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他所看到的样子,因此知觉是一种实有的东西,并且知识是不会有错误的。柏拉图认为如果这种学说成立,也就意味着普罗泰戈拉和任何一个傻瓜有着相同的智慧和知识。他让苏格拉底暂时站到普罗泰戈拉的立场上,提出除非我们承认从结果来看虽然有些人的判断不比另一些人更真,但可以更好。这也就承认有些人相对另一些人,乃是万物更好的尺度。这显然和普罗泰戈拉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第二,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流变状态的。这是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因为万物永恒流变,因此那些我们认为是实有的东西,实际都是处于变的过程。将此学说和普罗泰戈拉的学说加在一起就是:知识是变化着的东西而不是实有的东西。接着,柏拉图就将此观点赋予一种极端的形式:比如一个人看到雪是白的,因为事物是永恒流变的,因此他不能说他看见雪是白的,因为在他说完话之前,雪可能已经不是白的了。所以如果一切事情都以所有方式在变化着,那末我们就没有权利说看见而不说看不见,或者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