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简介

合集下载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简介
武昌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麓,是全国著名的道家丹砂炼制圣地和文化名胜区。

昙华林始建于北宋太祖时期,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道场”。

昙华林占地面积约25亩,内有大量的古建筑和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建筑群。

昙华林里的古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道教文化特色,如琼台、神仙洞、青龙殿等,都是典型的道教建筑。

昙华林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昙华林道教文化展览馆”,该展览馆馆藏了大量的道教文献和珍贵文物,是了解道教文化和昙华林历史的重要窗口。

此外,昙华林还有“清明上河图”石刻、汉代墓葬、道观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爱好者必到之处。

总之,昙华林是一个兼具道教文化、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是武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 1 -。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昙华林是中国传统的中式文化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景点。

昙华林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花卉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以明代的建筑为主,整个园林占地面积广阔,分为前、中、后三部分。

前部是主要的建筑群,包括门楼、大厅、亭台等。

中部是园林的核心区域,有各种精美的花坛和假山,以及小桥流水和石径相连的景观。

后部是一个宽阔的花园,种植着各种花卉和树木。

昙华林的建筑设计精巧,充满了传统的中国风格。

建筑物通常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彩绘的木结构,给人一种古朴而华丽的感觉。

建筑的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大厅和亭台上常常悬挂着绘有山水和花卉的屏风,墙壁上则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富有意境,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昙华林的花卉种类繁多,每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朵盛开。

春天是昙华林最美丽的季节,这时候园林里的梅花、杏花和桃花竞相开放,花香四溢,引来了众多游客的赞叹。

夏天时,园林里的荷花和莲花盛开,湖泊中的荷叶随风摇曳,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秋天是昙华林的丰收季节,这时候园林里的菊花盛开,五彩斑斓,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

冬天虽然花卉不盛开,但园林依然美丽,常常有红梅和白梅在雪中开放,给人一种清寒的美感。

除了建筑和花卉,昙华林还有许多其他的景点和活动。

园林里有一个大型的石刻园,里面有许多古代的石刻和碑文,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此外,园林还经常举办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和传统音乐演奏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总的来说,昙华林是一座融合了中式建筑和花卉文化的传统园林。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花卉而闻名于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

昙华林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成为了人们休闲和放松的好去处。

昙华林_精品文档

昙华林_精品文档

昙华林引言昙华林,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是世界著名的森林旅游景区之一。

这片面积达8500多亩的原始森林,以其原生态的美景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不仅是一个迷人的自然风景区,也是一个极具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的前来探索。

本文将为您介绍昙华林的概况、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内容,让您更全面地了解这座美丽的森林。

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昙华林位于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北部,地处福建武夷山腹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紧邻另外两个旅游景区,即九曲溪和漈水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旅游资源集群。

1.2 历史沿革昙华林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就将昙华林列为重要的森林资源保护区,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开发。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昙华林逐渐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旅游景区之一。

二、自然景观2.1 原生态环境昙华林以其原始森林保持着它原生态的风貌,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地之一。

这里的植被丰富多样,有各类珍稀植物,如武夷竹、铁杉、吊石苣等。

步入昙华林,仿佛进入了一个幽静的绿色世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听着鸟儿的鸣叫声,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2.2 瀑布和溪流昙华林内有许多壮观的瀑布和清澈的溪流。

其中最有名的是九曲溪,它的水流穿过山间的峡谷,形成了许多飞瀑和深潭。

每年春季和夏季,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欣赏这壮丽的自然景观。

2.3 动植物资源昙华林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方。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有一些是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

比如,金丝猴、谢氏娃娃鱼等。

走进昙华林,您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些可爱的生物,更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三、文化底蕴3.1 历史遗迹昙华林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片森林中,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寺庙,诸如昙华寺等。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3.2 炼丹文化武夷山是中国著名的茶叶产区之一,而昙华林则是武夷红茶的主要种植区。

昙华林观后感

昙华林观后感

昙华林观后感昙华林,位于江苏扬州市,是一座融汉族园林和回族园林特点于一体的古代园林。

近日,我有幸去游览了昙华林,亲身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将从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色特色等方面展开观后感的分享。

昙华林的空间布局非常巧妙,整个园林依山傍水,布局严谨而不失自然。

园内设有错落有致的假山、湖泊、花园等传统景观,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层次感的空间氛围。

游走其中,仿佛进入了一个独立的世界,感受到了恬静宁和的氛围。

尤其是看到那些翠竹掩映的湖泊,清澈见底,如画般美丽。

整个空间布局给人以舒适与宁静的感觉,使人心情得到愉悦和放松。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以汉族和回族的传统建筑为主,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精髓。

园内的建筑多为仿古风格,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其设计精美,造型独特。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回民建筑群,充分展示了回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给人一种跨越时空的感觉。

尤其是回族建筑中的华荣清真寺,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充满了回族的文化特色,为整个园林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除了空间布局和建筑风格,昙华林的景色特色也令人难以忘怀。

园内有许多名胜古迹,如双槐堂、琴湖、翠竹园等,每一处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比如双槐堂,是昙华林内最古老的建筑,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茶楼”,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造型和悠久的历史给人以沧桑和庄重之感。

琴湖则以其宁静的湖泊和美丽的荷花而闻名,清风拂面,湖水荡漾,令人心旷神怡。

而翠竹园则是昙华林内最大的竹林,翠绿的竹叶和悦耳的鸟鸣,给人一种清凉爽朗的感觉。

这些独特的景色特色使得昙华林成为一座充满诗意和画意的园林。

游览昙华林,我深深感受到传统园林的魅力所在。

园内景色优美,建筑精美,空间布局巧妙,无不展示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在这里,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昙华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也成为了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之,昙华林是一座具有传统园林特色的古代园林,它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和景色特色都独具魅力。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

武昌昙华林的历史故事武昌昙华林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处历史悠久的景点,其背后隐藏着许多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昙华林建于明代,被誉为“江南第一佛教圣地”,它既是一座寺庙,也是一片锦绣的园林。

昙华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5年,当时的武昌三螯都督范宗讽与僧人法震合力兴建了昙华寺,为了纪念唐朝著名佛教学者鉴真和尚。

这个寺庙很快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佛教学府,吸引了大量的学僧和信徒。

昙华林的繁荣与佛教文化的兴盛密不可分。

在明代末年,昙华寺受到了重创。

当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攻陷了武昌,整个寺庙被焚毁。

然而,在清朝康熙年间,昙华寺得到了重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康熙帝为了纪念这一重大事件,还亲自为寺庙撰写了一块匾额。

随着时间的推移,昙华林逐渐成为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地。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文学家纪晓岚,他曾在昙华林著书立作,并以其创作出一代杰作《昙华烟雨录》,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除了文学创作,昙华林还是湖北省佛教界的重要中心。

这里的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寺庙内供奉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等佛教圣像备受景仰和朝拜。

每年的佛诞节和寺庙大典都吸引了大量信徒和游客的到来。

如今的昙华林已经成为武汉市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古老寺庙的庄严与神秘,欣赏到精美的佛教艺术品,体验到浓厚的人文氛围。

夏日的昙华林更是绿树成荫,清凉宜人,成为人们散步和避暑的好去处。

总之,昙华林作为武汉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名人创作的灵感源泉。

每一块石头和每一丛花草都蕴含着岁月的积淀和人们的智慧。

来到昙华林,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昙华林游玩攻略

昙华林游玩攻略

昙华林游玩攻略昙华林简介:昙华林位于武昌东北角的老城墙内的花园山下,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据说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关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

一种是郭沫若先生曾提及:名字由来与附近佛教寺院的兴盛有关。

昙华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是它的建筑风格具有西式的特点。

18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会传教士购买了花园山南坡的大片荒地,倚山兴建了规模宏大的鄂东教区主教公署。

红色的砖墙,中式的重檐庑殿顶,高耸的烟囱,每当路过昙华林,总能看见一座座红房子在繁茂的树丛中若隐若现。

景点介绍:原来逛昙华林,从胭脂路走到昙华林路口左转,依次经过三哥蛋吧、徐刀刀的鲜花饼、大水的店......再穿过斑马大街去得胜桥买一根大冶夏记麻花。

一下午的美好时光,市井与文艺齐飞,花园山共得胜桥一色。

如今,从昙华林路口笔直走上凤凰山,你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昙华林的改造沿凤凰山势划分为为二块区域,第一块在山脚下,也是我们最熟悉的昙华林街道。

第二块在山上,曾经是密密麻麻的居民楼。

散落在整个昙华林片区的历史建筑,有很多就隐藏在山坡上的居民楼里,就像一群沉睡的精灵,静候有缘人。

夏斗寅公馆如今这里变成了文化艺术中心,红酒窖藏、雪茄品鉴、艺术画展,中西文化交融。

不远处,民国名人夏斗寅公馆改造成了“昙华剧场”,徐源泉公馆改造成了高端餐饮“昙公馆”、音乐餐厅“东棠·人文酒馆”,以及“亼美术馆”,前不久刚展出过冷军的作品。

其实早在2006年,就有一群湖北美院的老师和学生,扛着画板笔刷走进了昙华林。

那时的武昌区政府正在进行古街修复工作,一些废弃教堂、老式公寓等等闲置建筑被修葺一新,提供给了年轻的人们描绘未来的梦想。

2009年,毕业于湖美油画系的曾梵志(最贵一幅画卖了1.61亿元,中国当代艺术品最高拍卖价)回到位于昙华林的母校,设立了“昙华林之路”奖学金。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

关于昙华林中式文化建筑和花的介绍昙华林是中国著名的中式文化建筑,以其精美的设计和独特的花卉景观而闻名于世。

昙华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昙华林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它由一系列传统的中式建筑组成,包括亭台楼阁、廊道走廊和庭院花园等。

这些建筑被精心设计和布置,呈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优雅和庄重。

昙华林的花卉景观也是其一大亮点。

在春天,昙华林的花园中盛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如樱花、牡丹、菊花等。

这些花卉不仅色彩鲜艳,而且芬芳馥郁,给人一种美丽与宁静的感觉。

夏天,昙华林的庭院花园中常有蔷薇花、月季花等花朵盛开,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秋天,昙华林的庭院中的菊花盛开,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

冬天,昙华林的庭院里常有梅花盛开,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昙华林中的花卉景观并不只是简单的花朵盛开,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例如,在昙华林的花园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如龙、凤、鱼等。

这些元素不仅增加了花卉景观的艺术性,还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丰富。

除了建筑和花卉景观,昙华林还有其他的中式文化元素。

例如,在昙华林的庭院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昙华林是中国传统文化建筑和花卉景观的结合体。

它以其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花卉景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无论是建筑还是花卉景观,都充满了艺术的气息和文化的底蕴。

因此,昙华林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昙华林

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

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

目前,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这里号称是武汉最美的咖啡馆。

由原来的教士公寓改造而成,背后是花园山,绿色伞布,棕色藤椅,红色灯笼,欧洲风情与中式复古完美结合花园山顶天文台遗迹花园山顶的嘉诺撒小教堂是一座孤单的修在花园山顶的建筑。

古罗马建筑风格,大门拱形尖顶,忍冬草的云纹细腻入丝,屋檐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户则是铁花扭成的太阳窗。

它静静地呆在山顶,只有一条小石板路通向那里,除了它和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并无别的建筑。

花园山不高,甚至只比对面仁济医院的老虎窗高一点点。

夏天,山上满是高大的樟树和梧桐,树枝高过屋顶,树叶宽大如幕,你从山脚下走过,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

小教堂是孤单和寂寞的。

这一点,只有深夜坐在它身边才能体会到。

但我宁愿相信,那些在1888年修建它的人们,也许同样知道它的孤单和寂寞,那些从教堂的钟声和哥特式尖顶下走过的修女,恐怕多少也知道一点吧。

两座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在一座名人故居的小院里,居然还完整地存留着红砂石筑的武昌老城墙的墙基,可谓难能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昙华林简介
昙华林: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

一、昙华林地址:武昌区首义南路198号
二、历史建筑概况
50多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

老教堂、老医院、老学校、老民居、老城墙……
街长1200米、宽3米
三、老建筑:
仁济医院简介:西式教会医院,是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

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

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昙华林32号:共进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校园宽阔、气派,小巷里最显活泼明朗的地方。

“三厅”旧址、郭沫若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于1938年4月,选址湖北省立第一中学
花园山:花园山严格的说是一个小山包,山上树林茂密,东、南面都有小路上去。

因为附近有中医学院,所以不时会看见一些坐在草坪、树下和石阶边勤奋的读书郎。

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花园山上的加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是一幢保存完好的建筑。

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

这个修女会1806
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设在罗马。

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事业。

育婴堂:曾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项目——所谓育婴堂就是收养一些被抛弃的婴儿和小孩,之所以有人至今严加抨击,主要就是指开办期间育婴堂不时有些婴儿因身体羸弱或者生病死亡,死后被随意埋在山边;还有那些小孩长大一点后,按修女的要求要做一些体力劳动,似乎有些劳动超出了儿童承受力什么的。

大概也由于这些原因,修女会在1948年就终止了在武汉的活动。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育婴堂问题这里还一度设置了“帝国主义欺压旧中国儿童”的教育点。

翁守谦故居1912年:翁守谦,福建人。

曾是北洋水师官员。

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

作为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瑞典教区旧址1890
一个拱门口,里弄内的房子可以看到房屋旧时轮廓。

这些建筑是2层和4层的砖木结构。

当时基督教瑞典行道会创立瑞典教区,在武汉成立湖北总会,驻地就选在此。

此后行道会在武汉先后建教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当时瑞典教区的武汉信徒之众。

抗战期间,汪精卫在武汉成立伪政府,瑞典驻华领事便一度将领事馆迁到这里,不仅处理本国外事,居然还代理英美等西方国家与汪伪政府的事务。

孙茂森花园、昙华林34号、昙华林81号、教士公寓楼。

四、昙华林规划史:
1、1946年以前,昙华林的街名仅指戈甲营(在武昌区正南,当年设有负责提高兵器并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后戈甲营成名,地名沿用至今。

)出口相连以东的地段。

2、1946年,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并沿袭至今。

3、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武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五、昙华林,带着你穿越时空文化: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教育:
1.文华书院:湖北省最早的教会学校
2.中华大学:中国最早的私立大学
医学:唐宋民间医术实力不菲,明清名医辈出
宗教:佛寺、道观、哥特大教堂
昙华林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日知会:武昌早期先进革命团体
2、陈独秀、李大钊于此讲学,董必武、陈潭秋于此,创立了武汉第一个中共组织
六、“昙华林”街名来历:
“昙华”二字:
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

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