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简介

合集下载

林海音个人简介

林海音个人简介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 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 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 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 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 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 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此外,还有 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于台湾报刊林海音个人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不久即 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 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在北京长大。先后 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 《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 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 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 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1918年-2001年),林海音,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一九一八年生于日本,她的原名与之谐音相近,叫林含英。

因为从小生活环境的原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一英子的视角不但描写了自己的生活,也描写了北京平民阶层形形色色的小人物。

她最擅长通过回忆描写童年的手段将我们带回自己的那个年代。

第一眼看到林海音这个名字,会令人觉得非常熟悉,似乎以前在哪里见过一样。

当看完林海音简介才会发现,原来是她让我们看到了关于爸爸和花的故事,虽然在先秦骊歌已经出现,但人们真正接触骊歌却是通过读林海音的文章。

她的作品在我国初中小学的多版课本中出现。

看完林海音简介,可以专门回去重新看一下自己曾经在小学没有读懂的文章,从那些文章中看到那普普通通的民众故事,一个小女孩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担起家庭重担的故事。

文章并不华美,也不瑰丽。

但就是这样朴实的文章一直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

华美也许是美酒,但只是用来助兴的,平日里要饮用生活就必须是这样平白朴实的井水。

林海音简介中出现了多部作品,也出现了他的家庭介绍。

但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她发起的纯文学运动。

出生于一九一八年的她赶上了新文化运动,在旧与新的文学征战中她有自己的见解,真的好感谢她,重新勾起我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的资料简介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版,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个人简介PPT课件

林海音个人简介PPT课件
林海音个人简介
2020/10/13
1
❖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 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不久即
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
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在北京长大。先后
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 《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
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 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0/13
2
谢谢您的指导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3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

中国现代女作家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生平简介林海音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编辑杂志及文学出版事业,不仅身体力行地在文学创作上成为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功臣,而且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培育台湾文学新人呕心沥血,成为参与台湾新文学奠基工程的作家之一,更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者之一。

林海音(1918—2001)本名林含英,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曾回故乡台湾苗栗,5岁随父母到北平生活、读书、工作,1948年与丈夫何凡(夏承楹)回到台湾,开始台湾文学的耕耘,与谢冰莹、苏雪林、沉樱及与同代人张秀亚、张雪茵、徐钟珮、琦君、繁露、潘人木、刘枋、孟瑶、胡品清、毕璞、钟梅音、艾雯、郭良蕙等一起主持了“台湾女性文学的揭幕典礼”,共同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拓荒者。

在这个拓荒群体里,林海音的身份、成就与贡献突出,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旗手。

林海音在北平《世界日报》当记者时开始文学创作。

回到台湾先后任《国语日报》编辑和文艺周刊《周末》《联合报》的副刊主编、《文星》杂志编辑,后又创办和主编《纯文学》杂志及纯文学出版社。

她凭借丰富的创作经历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利用文学阵地呕心沥血培养台湾本土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完整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林海音的作品多以家庭为背景,擅写婚恋悲剧,长于心理刻画及细节描写。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是林海音创作的丰收时期,其主要作品的题材都是跨越海峡两岸的故事。

林海音怎么死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林海音这个名字也许很陌生,但是,当你看了一些林海音的作品,一定会对这个人物慢慢熟悉起来,这是因为林海音的影响不敢说对以后会有多大的影响,最起码一些九零年左右上学的人都曾在那平淡的笔下流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上了高中上了大学,躁动的年纪里写下了数篇浮华的词藻,林海音的名字渐渐消失在大家视野里。

2001年这位影响了千万个学子的作家最后离开人世。

林海音是怎么死的?这是很多人对自己回忆的一个疑问。

通过在网上资料的查找,可以了解林海音的生平,了解她笔下那个小姑娘平凡的一生。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

林海音的简介林海音,1910年12月12日出生,原名林正英,台湾妇女运动先驱,中国社会主义女作家、诗人和翻译家。

她被誉为“中国女作家的骄傲”。

林海音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

从小,她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独立、自强的个性。

她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不公感到深深的同情,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为社会发声。

林海音的作品以描绘女性生活和探讨性别平等为主题,她以深入挖掘女性内心世界而受到广泛赞誉。

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束缚和压迫,又展示了她们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非常出色。

她曾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如《彷徨》、《重逢》等,这些作品揭示了社会封建伦理对女性的限制,呼吁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

此外,她还写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展现了她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除了小说创作,林海音还热衷于文化翻译工作。

她翻译了许多国外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通过她的翻译工作,她开拓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体验和思考。

林海音在文学创作领域的成就给予她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她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中华友谊奖”等。

她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国际上广为传播。

除了文学创作,林海音还积极参与了许多社会活动,尤其是妇女权益方面的工作。

她是台湾第一个妇女杂志《妇女界》的创办人之一,通过这个平台,她呼吁女性关心社会问题、争取平等权利。

她也是台湾第一个妇女解放的组织“新女界”的发起人,这个组织致力于改善台湾妇女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林海音是一位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她相信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妇女,给予她们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她通过她的作品和社会活动,不断地推动妇女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为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林海音于1995年1月5日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

尽管她已经离世,但她的作品和思想仍然在影响着人们,她的文学成就和妇女权益事业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简介50字

林海音简介50字《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

林海音,女,中国台湾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林含英。

中文名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外文名无类别《城南旧事》中的最后一章作者林海音目录1作者简介2工作作者简介编辑(1918—2001)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台湾省苗栗县,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21年随父母回到台湾;1923年又随全家迁居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定居下来。

一直到1948年才同丈夫、孩子一同回到故乡台湾。

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语言。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工作编辑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她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林海音

林海音
夫妻形象
林海音的作品体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相爱理念,描绘了夫妻之间的甜蜜与信任,让人们相信爱情 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如《堕胎记》中的夫妻,丈夫不再扮演严酷的“家长”角色,而是给予心爱女人一 份疼爱和怜惜,而面对男性的“关怀”攻势,妻子会卸下一切装备,幻化为这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心甘情愿被 “俘”;《绿藻与咸蛋》中的夫妻没有贫穷的困扰,却也偶尔会被生活中的误会捉弄,但夫妻之间彼此信任、相 敬如宾,生活自然和谐甜蜜 ......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林海音的作品,显得特别,有其特质和与众不同的风格,是由于她更固执地把题材只限囿于女人身上,以女 人的心眼和细致的观察来塑成一个世界。(作家叶石涛评)
林海音有她独具的艺术个性。她努力地继承前辈的文学传统,又勇于探索,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评 论家韦体文评)
她(林海音)尊重文学,接纳不同背景的作者、陌生的作者,使台湾作家滋长成林。(新华网评)
个人生活
林海音(左)与丈夫 林海音的父亲林焕文为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为台湾板桥 人。林海音是家中长女,下有二妹林秀英、三妹林燕珠、弟弟林燕生、四妹林燕瑛、五妹林燕玢。
1939年5月13日,与夏承楹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家。
主要作品
出版书籍
期刊、报纸、 散篇
谢谢观看
她(林海音)以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个人魅力,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文学的桥梁,也成为中国文坛与 世界文坛的桥梁。(《北京晚报》评)
参考资料 1 林海音舌尖的乡愁 .北京晚报[引用日期2020-08-27] 2 已成往事 "文坛才女"林海音病逝台湾 (图) .搜狐[引用日期2020-05-23] 3 徐童.宫泽贤治与林海音作品中 痛苦主题比较研究[D].辽宁 :辽宁大学, 2019.29-31页. 4 田方园.林海音小说创作艺术研究[D]. 吉林:延边大学,2013.6-46页. 5 生命的风铃 (豆 瓣)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21-05-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头份人,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欢乐时光皆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

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五○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

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顾,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先生。

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

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

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时(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五○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林海音说到:“很难说那时候开始写作的。

我十八岁时在北平的世界日报实习社会新闻的采访,便随时提笔写随记,从没想到写做出一番如何轰烈的事业来。


林海音所钦佩的前辈女作家为凌叔华,并以凌的写作理念来自我期勉:“这样的她当年和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吴尔芙用英文通信时,维吉尼亚一直鼓励她用英文写作,要写自己切身熟悉的事物,并且告诉凌叔华说:‘继续写下去,自由的去写。

不要顾虑英文里的中国味儿。

事实上,我建议你在形式和意蕴上写得很贴近中国。

生活、房子、家具,凡你喜欢的,写得愈细愈好,只当是给中国读者的。

’我在她们通信四十年后的今日读到这几句话时,心中惊喜的想,它怎么跟我一向对小说写作的把握,是这么接近呢!”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

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

她说:“许多文坛的好朋友支持我,热心地帮我拉订户,写稿子。

”于是,《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即使再赶急和忙碌,这份杂志总不会脱期,而对读者做到了如期出刊的信诺。

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我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

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由于天性活泼好客,林海音家的客厅几乎可说是“半个台湾文坛”,热爱朋友的她,常邀文友来家里吃饭、喝茶、聊天。

她家的客厅是人人称道的文艺沙龙,许多文学的梦想就在这里碰撞、实现。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并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

她寄出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她一身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晚年糖尿病缠身,2001年12月1日病逝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3岁。

作品
出版书籍
1995年《冬青树》,台北:重光文艺。

1957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文华。

1960年《城南旧事》,台北:光启社。

《晓云》,台北:红蓝。

1961年《绿藻与咸蛋》,台北:学生。

1963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文星。

1965年《烛芯》,台北:文星。

《金桥》,台北:台湾书店。

1966年《蔡家老屋》,台北:台湾书店。

1967年《孟珠的旅程》,台北:纯文学。

《春风丽日》,香港:正文。

《我们都长大了》,台北:台湾书店。

《蔡家老屋》,台北:纯文学。

《不怕冷的企鹅》,台北:台湾书店。

1968年《薇薇的周记》,台北:台湾书店。

1970年《婚姻的故事》,台北:爱眉文艺。

1971年《春风》,台北:纯文学。

《狡猾的老猫》,台北:纯文学。

《中国竹》,台北:纯文学。

1972年《窗》,台北:纯文学。

1975年《林海音自选集》,台北:黎明。

1978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台北:台湾书店。

《猛狗唐恩》,台北:纯文学。

《小兔班杰明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一只坏小兔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请到我的家乡来》,台北:台湾书店。

1980年《绿藻与咸蛋》,台北:纯文学。

1981年《烛芯》,台北:纯文学。

1983年《城南旧事》,台北:纯文学。

《晓云》,台北:纯文学。

1988年《一家之主》,香港:香江。

《林海音散文》,台北:纯文学。

1989年《鸽子泰勒的故事》,台北:纯文学。

1992年《隔着竹帘儿看见她》,台北:九歌。

1996年《静静的听》,台北:尔雅。

1999年《春风》,板桥:骆驼。

2000年《晓云》,台北:游目族。

2000年《城南旧事》,台北:游目族。

2000年《金鲤鱼的百襉裙》,台北:游目族。

2000年《婚姻的故事》,台北:游目族。

2000年《绿藻与咸蛋》,台北:游目族。

2000年《冬青树》,台北:游目族。

2000年《我的京味儿回忆》,台北:游目族。

2000年《写在风中》,台北:游目族。

2000年《剪影话文坛》,台北:游目族。

2000年《作客美国》,台北:游目族。

2000年《春声已远》,台北:游目族。

2000年《芸窗夜读》,台北:游目族。

2000年《穿过林间的海音》,台北:游目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