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概述与个体行为基础

合集下载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个体行为基础课件

某高校组织行为学课程之个体行为基础课件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动机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高动机状态下,个体更有可 能积极投入工作和努力实现目标;低动机状态下,个体则 可能缺乏动力,表现出消极怠工等现象。
动机理论的应用
了解动机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 力,提高工作绩效。例如,通过设置明确的目标、提供反 馈和奖励等手段来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同时,也要关注 员工的外在动机,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和资源保障 。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
例如,偏见、刻板印象、自我实现预言等。
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误解,从而影响个体的决 策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组织中的应用
1 2 3
定义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系统 。
社会认知在组织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过程,可以帮助组织更 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改善组织管理 、沟通和决策。
理学理论。
起源与发展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由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班杜拉提出,并逐渐发展成 为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行
为的重要理论框架。
主要观点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 动性,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 中通过观察、模仿、自我调 整等方式进行学习和发展。
社会认知偏差与个体行为
定义
社会认知偏差是指个体在理解、解释和判断社会信息时出现的认知 偏差,这些偏差可能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相互影响
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组织的文化、制度、规范等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而个体的行 为也会影响组织的行为和绩效。
个体行为基础的重要性
01
02
03
培养个体责任感和自主性
提高组织绩效
促进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个体行为的基础知识培训

个体行为的基础知识培训

个体行为的基础知识培训个体行为的基础知识培训导言: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和方式。

了解和熟悉个体行为的基础知识,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培训将重点介绍个体行为的概念、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第一部分: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1. 个体行为的概念个体行为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方式。

它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思维、情感和表现等方面。

个体行为是由个人特征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2.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特征: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动机和认知能力等都会影响其行为。

例如,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积极进取的行为,而一个内向的人可能更倾向于保守谨慎的行为。

(2)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工作条件、同事关系等。

这些因素会对个体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激励机制良好的组织可能会激发个体更高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第二部分:个体行为的特点1. 多样性:个体行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 可变性:个体行为是可变的。

同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3. 可塑性:个体行为是可塑的。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三部分:个体行为的管理1. 目标设定:明确个体行为的目标和标准,并与个体共享这些目标和标准。

确保个体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

2. 激励激励:通过激励来激励个体积极行为。

激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薪资、职位提升,也可以是非物质奖励,如表扬、认可和成长机会等。

激励应该与个体的动机和价值观相吻合,以激发个体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 培训和发展:个体行为的管理需要不断地进行培训和发展。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4. 沟通和反馈: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给予个体准确的反馈和指导。

《组织行为学教案》

《组织行为学教案》

一、课程介绍1. 课程目的:使学员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管理水平。

2.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理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等方面内容。

3. 课程方式: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演练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2. 掌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3. 学会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 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管理水平。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应用。

3. 讨论: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交流经验和看法,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

4. 实践演练:进行实际操作,使学员学会如何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1. 第一讲: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2. 第二讲: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特点个体行为的规律个体行为的预测和控制3. 第三讲: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的规律群体行为的预测和控制4. 第四讲: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特点组织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的预测和控制5. 第五讲: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员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员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实践演练报告:评估学员对实践演练的掌握程度。

4. 课程结束考试:评估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组织行为学教程》2. 案例库:收集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视频资料:收集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的最新理论和实践动态。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个体行为的基础》课件

《个体行为的基础》课件
《个体行为的基础》PPT 课件
欢迎来到《个体行为的基础》PPT课件。本课程将带你深入了解个体行为的重 要性和基本原理,让你能够理解个体行为的类型、特征以及形成和调节机制。 让我们一起开始探索吧!
课程介绍
本节课将介绍《个体行为的基础》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帮助你了解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即将涵盖的知识。
课程目标
3 人际关系
个体行为的理解有助于改 善人际关系和沟通效果
大化
3
探索行为
个体主动探索新事物和新环境,增长知 识和经验
个体行为的形成因素
个体行为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基因、环境和社会因素。
遗传因素
个体的基因决定了一部分行为特征和倾向
环境因素
个体所处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会影响其行为
社会因素
个体所属的社会群体和文化背景对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2 被动行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性行为,主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3 适应行为
个体为了应对环境变化而采取的行为,保持个体与环境的协调
个体行为的类型和特征
个体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方式。
1
合作行为
个体与他人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和
竞争行为
2
达成目标
个体与他人竞争,争取资源和利益的最
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重要性
课程内容
探究个体行为的类型、特征和影 响因素
扩展思维
帮助你开拓思维,深入理解个体 行为的意义和应用
个体行为的定义
个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采取的行动和表现。它是人们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结果,反映 了个体的特性和态度。
1 主动行为
个体主动主导的行为,主要受到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精品PPT课件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精品PPT课件


















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知觉者主观因素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 情景性因素
(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Perceiver )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知觉者的兴趣和爱好会影响到知 觉的选择性,通常人们最感兴趣 的人或事最容易被知觉到。
凡是能够满足或威胁人的某种需 要,影响其动机的人或事,容易 成为知觉对象的中心。
瘦与着装。 • 3.敏感化。
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例如 心理作用、兴奋剂。 • 4.感受性降低 慢慢加热冷水,青蛙适应;直接投入热水青蛙则迅 速蹦出来。
案例:
• 可口可乐公司和通用食品公司都不在新闻 节目之后播放其食品广告,他们认为新闻 中的坏消息可能会影响受众对所宣传的食 品的反应。可口可乐公司发言人认为:
际而又果断的人。”另一种资料,只是把“热忱 ”二字换成“冷淡”,其它文字完全一样。
调查结果表明:凡是看过前一种资料的大学生,
不在新闻节目中做广告是可口可乐的一 贯公司政策。因为新闻中会有坏消息, 而可口可乐是一种助兴和娱乐的饮料
2020/10/15
18
案例
• 知觉的影响因素在营销中的应用
美国联邦粮食保险公司四年里花了1350万美元宣传费 用于增加农场主对于联邦农业保险业务的了解。这一活动 包括给数百万农场主和FCIC投保人直接发送宣传邮件, 在全国及地方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全面性杂志上登发专题 报道,在广播台发广告、出小册子等。
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 解释,并称它为现实。

《个体行为基础》课件

《个体行为基础》课件
影响因素: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文化、教育等。
研究方法:个体行为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
环境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环 境因素如社会 文化、家庭背 景等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
个体行为对环 境的适应:个 体行为如何适 应环境,如学 习、模仿、创
新等
环境对个体行 为的塑造:环 境如何塑造个 体行为,如教 育、社会规范
促进个体发展: 通过对个体行为 的研究,可以找 出影响个体发展 的因素,从而促 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
创始人:华生 理论核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引起的反应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忽视人的内在动机和情感因素
认知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认知主义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认知主义理论在个体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跨文化个体行为 基础研究的挑战 与机遇
研究方法:结 合心理学、社 会学、生物学 等多学科方法
研究内容:个 体行为与环境、 社会、文化等
因素的关系
研究应用:应 用于教育、医 疗、企业管理
等领域
研究趋势:注 重跨学科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

环境与个体行 为的相互作用: 环境与个体行 为如何相互影 响,如社会互 动、群体行为

理解个体行为: 了解个体行为的 原因、过程和结 果,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个体行为 背后的心理机制。
预测个体行为: 通过对个体行为 的研究,可以预 测个体在未来的 行为表现,从而 为个体的发展提 供指导。
提高个体行为质 量:通过对个体 行为的研究,可 以找出影响个体 行为质量的因素, 从而提高个体行 为的质量。
的方法
优点:真实、 自然、无干扰

组织行为学1第一讲概述

组织行为学1第一讲概述

终于有一天,这个部落就剩下老海象和二头领了。二头领告诉老海象:“所有的海象都已经离开了,现在就剩下我们俩了。”老海象震惊了:“什么?怎么可能?怎么会是这样的呢?”二头领不忍心告诉他真相,只说:“我也搞不清。”
老海象一脸迷惑:“这是为什么?过去,一切都很好啊?!”
1
2
3
4
海尔的OEC管理
OEC管理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状况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是在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人的特点: (1) 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和物质,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 科技的发展及工作合理化结果,使工作本身失去了乐趣和意义,人们便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 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为重要; (4) 工人的工作效率,随上级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变化 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需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就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03
时间较长、研究者可能容易更换、费用较高、被试者容易损失
05
优点:
02
缺点:
04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面谈法、问卷法、电话法) (1)、问卷法(是非法、选择法、等级排列法、计分法) 优点:可以大面积运用、反馈迅速、成本较低 缺点:被试者如果不配合,数据就难以控制、主试者要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处理数据的工作量大 (2)面谈法 访谈法(结构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访谈) 优点:简单易行、研究过程较短、可以随时调整深度和广度。 缺点:变量不易控制、第一印象的影响较大、谈话技巧不宜掌握、被试者有心理准备 (3)电话法

个体行为的基础PPT课件

个体行为的基础PPT课件

3. 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
(1) 表现在一般能力上的性向差异,即在解决相同的问 题或完成同类任务时长于利用智力的某些方面去实现。
(2)表现为人的特殊能力不同和能力的组合不同。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有的人少年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智力上有最为明显的表现。 人的智力水平可用智商表示:
第二讲
个体行为的基础
2021/5/8
1
本讲主要内容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传记特点
个性因素
学习
2021/5/8
2
一、传记特点(人口统计特征)
年龄
性别 婚姻状况
个体行为
抚养人数
任职时间 2021/5/8
3
性别
男性与女性之间在工作生产率与工作满 意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男性与女性的工作流动率上,已有研 究结果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在工作缺勤率方面,已有研究一致表明: 女性的缺勤率高于男性。
2021/5/8
8
二、个性因素
(一)个性概述
个性的概念: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 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与别人有所区别 的心理特点的总和。这些特点影响着特 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2021/5/8
9
2、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心理结构
2021/5/8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250)21/5倾/8 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 11 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2)后天社会化因素。
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 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实践 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主讲人:陈文君 cwj0816@
教材: 组织行为学(21世纪清华MBA精品教 材),陈国权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 参考教材: 1、组织行为学(第十版),[美]斯蒂芬.P. 罗宾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 2005 1 月 2、组织行为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 院MBA系列教材),曹威麟,中国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踏踏实实地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
• “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fluence, 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 ” John Maynard Keynes 一些实践中的狂人,自以为不受某个思 想的影响,而实际上却是某个已故经济 学家的奴隶。 ——凯恩斯
二、需要、动机、行为 需要、动机、
行为:是人的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
的反映和人通过一连串动作实现其预定目 标的过程。 需要: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人们的 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 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 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
卢因的人类行为公式:B=f (P,E) B:行为 P:个人 E:环境 F:函数关系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1、古典管理理论——物本管理时代(1900— 1930) 代表人物:泰勒、法约尔、韦伯、巴纳德等。 2、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人本管理时代 (1930—1970) 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斯金纳、 赫兹伯格等。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 它把人置于组织中最重要资源的地位。
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1、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 2、组织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取决于员工更多 的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的投入。 3、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 4、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 5、改善道德行为。 资料8:SA8000标准介绍
Part 2
个体行为基础
一、人性假设理论 二、需要、动机、行为 三、知觉、归因 资料9:郭台铭偏爱 四、个性、能力 “非A型性格”员 工
还要观察是 否好动、 否好动、乐 于交往、 于交往、热 情开朗等。 情开朗等。
个性的 组合性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需要 动机
个性倾 向性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是一个人进行 活动的基本动 力,是个性结 构中最活跃的 因素。 因素。
个性心 理结构
个性心 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格
个性心理特征 是个性结构中 较稳定的成分。 较稳定的成分。
个性心理特征的特点
进行了一次充满了 激情的演讲。 激情的演讲。能否 断定此人为外向型
E、图形—背景 你 们看作什么图形, 取决于你以什么为 背景
3、解释 4、检索 5、判断
知觉属于主观判断, 知觉属于主观判断,因人而异
A 12 13 14 C
知觉的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客观因素) 2、知觉者的特点。(主观因素) 3、知觉的情景因素。
情景因素 适应、 (适应、对比 等) 客观因素 新奇、 新奇、运动 声音、规模 声音、 背景、 背景、重复 主观因素 兴趣与爱好 需要与动机 知识和经验 个性特征
• 物质性资源的特点:
(1)它们是客观的,可以感知和测量的。 (2)它们是消耗性的,分掉一点少一点,成 本较高。 (3)资源有限,分配具有竞争性。 (4)这类资源具有通用性。
外在性需要2——社会情感性需要 社会情感性需要 外在性需要
通常要用友谊、温暖、特殊的亲密关系、信任、 认可、表扬、尊重、荣誉等社会感情性的资源来 满足的需要。
需要的分类 A、外在性需要
这类需要所指向的目标,是当事者自身所 无法控制而由外界环境来支配的。在组织中, 外在性需要是靠组织所掌握和分配的资源 (或奖酬)来满足的。
B、内在性需要
由工作本身提供满足的需要。
外在性需要1——物质性的需要 物质性的需要 外在性需要
通常指由工资、奖金、住房及其他各种福 利待遇等物质性资源来满足的需要。
满意度 员工
组织 热情、创造性、凝聚力
缺勤、怠工、离职
优秀的组织就是能让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既能很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又能让员工发自 内心地感到满意。 资料4:世界最佳雇主 资料5:丰田外籍员工为何很忠诚 管理的三种境界
用信仰、文化管人
用制度管人
人盯人
强烈推荐:CCTV2节目 雪中问“稻”之一:我非圣人 雪中问“稻”之二:人皆可圣 资料6:稻盛和夫——商界圣哲,经营之圣 资料7:日航新董事长稻盛和夫
三、知觉与归因 他在干什么? 他在干什么?
知觉
他为什么要这样? 他为什么要这样?
归因
知觉是人对某个对象(人、事物、环境) 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对其形成某种认识和 判断的心理过程。(P34) 自然知觉。 社会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知 觉;社会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知觉的过程 1、注意 2、组织 人们习惯于按一定的规律将个别 单独的对象或事件联系起来思考。 单独的对象或事件联系起来思考。 闭合性 连续性 邻近性 相似性 图形—背景
第一讲 概述与个体行为基础
Part 1 • • • • 组织行为学概述
为什么要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21世纪,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哪些新的 挑战?
• 资料1:把老板的别克开过来,接工人
• 资料2:劳资谈判,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
结合上述资料,请大家思考: 1、管理重要吗? 2 2、要做好管理容易吗? 资料3:说你是领导你就是领导 3、做好管理需要了解人的心理吗?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有 效的管理者,你就必 须了解人、认识人, 学会分析、解释、预 测人的行为。
我们为什么要学组织行为学?
柳传志:“管 理就是玩人。”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层次:(P12-13)
个体行为基础 价值观与态度 员工激励
团队与决策 沟通与冲突
领导行为 组织变革 组织文化
个体
群体
组织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 响方式。 2、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 组织绩效的影响。
归 因 内因
能力 努力
影响
成 功
满 自 意 豪 感 激 欣喜惊奇
失 败
无能为力 内疚懊悔 气愤敌意 无可奈何
外因 机 遇
稳定 能力
难易程度
情 绪 积 极 性
难易程度
努力 不稳定 机 遇
• 归因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 自我服务偏见
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A、从多个角度获得信息 B、从多个来源获得信息 C、从多个时间点获得信息 D、采用理性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 你怎么看人,决定你怎么管理人!
一、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 泰勒 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 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 了获得报酬。 它主张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 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一方面靠严密 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 力。
(二)社会人假设 梅奥 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于追求 金钱的动机,还有追求友情、安全感、归属 感和受人尊重等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且心理 需求更重要。 管理措施:管理人员应关心人、体贴人、 尊重员工;采取集体奖励方式;管理人员由 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
A、闭合性:把同 、闭合性: 一空间零星的对象组合 成一个整体
B、连续性:将 、连续性: 时间与空间上有连续性的 对象看成一个整体
a b
C、邻近性: 、邻近性: 将同一空间或时 间相互接近的各 事件联系起来
a
b
c d
e
f
g
h
D、相似性: 、相似性: 将某些性质相似的对 象组合在一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创造性 A、提高个体的信息量和知识量 B、提高个体创造性的思维技能 C、提高个体的内在工作热情
稻盛和夫总结的事业和人生成功方程式: 人生、事业的成果=思考方式×热情×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考方式。
讨论:你认为富士康频发自杀事件 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四、个性与能力
个性,又称人格(personality),是 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 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体心理特 征的总和。(P97)
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恒常性 近因效应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偏差
先入效应 晕轮效应
知觉防卫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
归因:使用观察和推论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凯利的归因理论(P44) 一致性 一贯性 特殊性
维纳的归因理论
因素 归因
因素分类
努 力 能 力 任务难度 机 遇 外因 稳定 外因 不稳定
内外因 内因 内因 稳定性 不稳定 稳定
• 内在性需要 内在性需要2——结果导向的内在需要 结果导向的内在需要
• 这种内在性需要只有在工作任务完成时才会感到 满足。 • 特点: (1)所依据的成就主要由当事者按自己的标准做判 断; (2)这种内在激励不仅在任务完成时能够起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任务尚未完成或遭挫折时,对活 动结果的向往也鼓舞着人百折不回地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