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和林海音一起回忆童年
忆儿时林海音阅读理解题及标准答案.doc

忆儿时林海音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回忆的儿时记忆吧。
童年是纯真的梦,像一条彩虹编织着美好的未来。
下面是我收集整理关于《忆儿时》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忆儿时》阅读原文①我的生活兴趣很广泛,也很平凡。
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然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②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
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
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
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是新新旧旧的电灯泡。
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
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
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
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
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匣子的!别走!别走!"③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
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
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④"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林海音》阅读答案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林海音》阅读答案(2)《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林海音》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冬阳·童年·骆驼队伍林海音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林海音写过的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

林海音写过的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的。
部分原文如下:
童年冬阳骆驼队
林海音
冬阳童年骆驼队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
拉骆驼的摘下了毡帽,头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童年冬阳骆驼队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童年冬阳骆驼队
“成天见不着人,系个铃铛,有人走近了就知道有骆驼来了。
”父亲告诉我。
但是为什吗要系铃铛呢?我还是不懂。
冬天过去,春天的故事结束了。
冬阳也离我远去,冬阳下骆驼队缓缓离去,又见冬阳却不见骆驼队。
童年的记忆里,冬阳总是和骆驼队一起出现。
如今,又见冬阳却不见骆驼队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第1篇】《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
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
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
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
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林海音童年趣事读后感

林海音童年趣事读后感【中英文版】Title: Reflections on Lin Haiyin"s Childhood AdventuresTitle: 对林海音童年趣事的感悟After reading Lin Haiyin"s childhood adventures, I was deeply touched by the vivid descriptions and heartwarming stories.阅读了林海音的童年趣事之后,我被她生动的描述和温馨的故事深深打动。
Each tale is a precious memory, reflecting the simple and joyful life of Lin Haiyin and her peers.每一个故事都是珍贵的回忆,反映了林海音和她的同伴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As I delved into the book, I found myself transported back to my own childhood, filled with endless possibilities and imagination.随着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我发现自己被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和想象的时代。
Lin Haiyin"s writing style is both captivating and insightful, allowing readers to relive their own childhood memories.林海音的写作风格既吸引人又富有洞察力,让读者能够重新体验自己的童年记忆。
The stories not only bring back fond memories but also provide a glimpse into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time.这些故事不仅唤起了美好的回忆,还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读书笔记摘抄城南旧事(精选8篇)

读书笔记摘抄城南旧事(精选8篇)读书笔记摘抄城南旧事篇1《城南旧事》读书笔记《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末,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这些故事如梦境般真实,又如幻境般迷离,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美好的童年世界。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小英子的勇敢、善良和聪明所深深吸引。
她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勇敢地追求真相。
例如,在《惠安馆》一章中,小英子不顾危险,坚持要帮助痴傻的秀贞找到她的女儿小桂子,这种勇敢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小英子的善良也让我深受感动。
她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爱心,甚至包括那些看起来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
这种善良和同情心在如今的社会变得越来越珍贵。
除了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在小说中也展现了丰富的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每一章都有独特的主题,如《我们看海去》中的自由与追求,《兰姨娘》中的母爱与选择,《驴打滚儿》中的母性光辉等等。
这些主题让人深思,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颇丰。
《城南旧事》不仅仅是一部童年回忆录,更是一部人生哲理的传递者。
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美好和苦涩并存,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和接受这一切。
总的来说,《城南旧事》是一部令人陶醉的作品。
它让我看到了小英子勇敢、善良、聪明的形象,也让我深入了解了北京城南的风土人情。
这部小说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温馨回忆的世界,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不易和美好。
通过阅读《城南旧事》,我仿佛重新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想,这也许就是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读书笔记摘抄城南旧事篇2“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主人公英子小时候的一桩桩往事。
站在惠安馆门口的秀贞,蹲在草地上的老实男人,追求自由的兰姨娘,疼爱孩子的宋妈……这些人,这些事,都令我感同身受,无法忘却。
最让我难忘的是惠安馆的故事。
进入*的开篇,我的脑海里充满了问号:小桂子到底是谁?秀贞含糊着在说些什么?她真的在和英子过家家吗?随着故事的深入,我的思绪渐渐清晰起来。
林海音童年趣事读后感

林海音童年趣事读后感
读林海音写的那些童年趣事,就像跟着她一起钻进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又无比有趣的老北京。
林海音的童年那可真是妙趣横生。
她写惠安馆里的“疯子”秀贞,在别人眼中,秀贞是个可怕的存在,可在小英子眼里,秀贞就是个可怜又特别的大姐姐。
小英子一点都不害怕她,还和她成了朋友。
这要是搁在现在,家长肯定得拉着孩子跑得远远的,可小英子就这么大胆又善良地走进了秀贞的世界。
这让我觉得,孩子的眼睛就像一面清澈的镜子,能照出大人们忽略的真相和美好。
小英子就像是个小小的探险家,在大人们设定的“危险地带”发现了不一样的风景。
小英子的童年里,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个大舞台。
骆驼队来来去去,那铃铛声“铛、铛、铛”的,仿佛是童年的背景音乐。
小英子看着骆驼嚼东西,自己的嘴巴也跟着动,这个画面特别有画面感。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孩子可真容易满足,就这么看着骆驼吃东西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的我们呢,有太多高科技的玩意儿,可有时候却很难找到那种简单的快乐了。
读着林海音的童年趣事,我感觉自己像是吃了一颗五味杂陈的糖。
有对她童年生活的好奇和羡慕,有对那个时代老北京的向往,还有对自己已经逝去童年的怀念。
她的故事就像一把小钩子,勾出了我脑海里那些快要被遗忘的童年回忆,那些傻事、趣事一股脑儿地都冒了出来。
这让我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童年的那种纯真、好奇和小小的调皮捣蛋,都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童年》导读课教案

《童年》导读课教案一、谈话导入:我们来一起唱首歌,好不好?告诉老师你刚才在唱这首歌时有怎样的一种感觉啊?脑海里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是啊,童年应该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最无忧的日子了,对吧?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对于童年的回忆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起来来静静地回想一下:童年是冰心笔下津津有味的读书故事,童年是萧红笔下自由快乐的(祖父的园子),童年是林海音笔下平凡而美好的城南旧事,童年是琦君笔下轻轻摇落的(桂花雨),那么在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笔下,又会有怎样的童年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高尔基的童年故事。
(板书:《童年》高尔基)二、了解作者:1.同学们知道高尔基的原名叫什么吗?PPT:高尔基(1868-1936),原名(你来读读,怎么样,外国人的名字有点拗口吧,你可以试着这样读)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24岁发表处女作,笔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你们知道在俄文当中马克西姆是什么意思吗?是“最大”的意思,而高尔基呢?是“痛苦”的意思,你看一个人用最大的痛苦来作为自己的笔名,而且终其一生的写作,可见他的一生中曾有过怎样的一段时光,对吧?)从此开始漫长创作生涯,曾五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苏联时期出版作品最多的作家。
(我们接着看,高尔基啊,他是苏联时期出版文学作品最多的一位作家,曾经五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很厉害吧?那么这个《童年》呢,也是他的代表作,被公认为世界名著。
)三、走进“快乐读书吧”。
1.《童年》也是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为我们推荐阅读的书目之一。
在这本书里,高尔基为我们讲了怎样的童年故事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7页“快乐读书吧”,看看你能不能在这里找到答案。
2. 找到了是吧,指给老师看一看,在哪里?PPT这位同学找到的是书中的这块内容,同学们看一看,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给这段话起个名字,这段话应该叫做《童年》这本书的(内容简介或故事梗概)我们再来看看“快乐读书吧”的其它的板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林海音一起回忆童年
上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跟随着爸妈从故乡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
京华古都的城垛頽垣、残阳驼铃、闹市僻巷……这一切都让英子感到新奇,为之着迷。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原理北京的游子,对这一切依然情意缱绻。
那一缕淡淡的哀愁,那一抹深沉的相思,深深地印在她童稚的记忆里,永不消退。
接下来,我么将和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及作品《城南旧事》一起,会议童年的点点滴滴。
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
——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小女孩林英子随着爸爸妈妈漂洋过海来到北京城,住在北京城南惠安会馆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
爸爸是大学教授,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和乳母,英子的童年就在这种无忧无虑的氛围中度过。
英子在胡同玩耍时,认识了“疯女人”秀贞和卖唱的小姑娘妞儿。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妞儿挨了打,跑到了英子家,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身世。
英子意外地发现,妞儿的耳后有一个痣。
原来小伙伴妞儿就是小桂子!英子立刻把妞儿拉到秀贞家,让她们母女团聚。
就在这个晚上,秀贞带着妞儿去寻找小桂子的生父了,她们的身影消失在雨夜中……
在送走秀贞母女的那个夜晚,英子病倒了。
病好了之后,英子家搬家了。
她也到了上学的年纪。
在课堂上,她跟着老师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离英子家不远的一个荒草丛生的破院子里,英子又结识了一个新朋友,他总是在草丛里掩藏着什么。
他们常常在一起聊天,英子得知他还有个学习非常好的弟弟。
谁知,那人竟是一个小偷,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
可是,英子并不认为他是个坏人,因为他曾说过自己是为了“窝窝头和供弟弟上学,不得已才走了这一步”的。
这个朋友也“走”了。
英子家的乳母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当佣人,辛辛苦苦地赚钱养活在乡下的男人和孩子。
她的男人有时也来看看她。
英子的弟弟就是吮着宋妈的奶水长大的,宋妈勤快、诚实,她很喜欢小英子和她的弟弟。
一天,英子放学归来,看见宋妈呆呆地坐在廊檐下。
原来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她的
女儿也不知被丈夫卖到了什么地方……
英子有一个非常慈祥可爱的父亲,他喜欢书和花鸟,更喜爱英子和弟弟。
在他身边经常聚拢着一些进步的学生,他们共同商讨着革命的道理。
可是好景不长,父亲患肺病离开了人世,英子和母亲、弟弟一起,将父亲埋在北京郊区山间的台湾义地里,他们要回台湾老家去了。
宋妈被她乡下的丈夫用小毛驴驮走了。
英子怅惘地望着宋妈,似乎她在北京所拥有的一切都永远地离她而去了……
作家名片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中国台湾苗栗县,于1918年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
后因战乱举家迁居北京,即在北京长大。
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18本书。
有散文集《窗》《两地》等;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生活中总会有风雨,成长总会有烦恼。
说起“成长的烦恼”,大家一定感慨颇多。
请同学们打开成长的“五味瓶”,尽情倾诉心绪,抒发自己的感怀,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
忆儿时
林海音
我的生活兴趣极广泛,也极平凡。
我喜欢热闹,怕寂寞,从小就爱往人群里钻。
记得小时候在北平的夏天晚上,搬个小板凳挤在大人群里听鬼故事,越听越怕,越怕越要听。
猛一回头,看见黑黝黝的夹竹桃花盆里,小猫正在捉壁虎,不禁吓得呀呀乱叫。
但是把板凳往前挪挪,仍是怂恿着大人讲下去。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北平有一种穿街绕巷的“唱话匣子的”,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也是在夏季,每天晚饭后,抹抹嘴,急忙跑到大门外去张望。
先是“卖晚香玉的”来了。
他用晚香玉串成美丽的大花篮,一根长竹竿上挂着五六只,妇女们喜欢买来挂在卧室里,晚上满室生香。
再过一会儿,“换电灯泡儿的”又过来了。
他背着一个匣子,里面全是些新新旧旧的电灯泡。
拿家里断了丝的旧灯泡,贴几个钱,跟他换新的。
我一直不明白,他拿了旧灯泡去做什么用。
然后,我最盼望的“唱话匣子的”来了!他背着“话匣子”(后来改叫留声机,现在要叫电唱机了),提着大喇叭。
我看见了,就飞跑进家,一定要求母亲叫他进来。
母亲搅不过我,总会依了我。
只要母亲一答应,我又拔脚飞跑出去,还没跑出大门就喊:“唱话
匣子的!别走!别走!”
其实那个“唱话匣子的”,看见我跑进家去,当然就会在门口等着,不得到结果,他是不会走掉的。
讲价钱的时候,门口围上一群邻居小朋友,他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
讲好价钱进来,围着的人,就会挨挨蹭蹭地跟进来,北平的土话叫做“听蹭儿”。
就是不花钱听戏的意思。
“唱话匣子的”把那大喇叭装在话匣子上,然后摆上百代公司的唱片,把弦摇紧,唱片转动了,先是那句开场白:“百代公司特请梅兰芳老板唱《宇宙锋》。
”金刚钻的针头在该退休的唱片上,磨擦出吱吱扭扭的声音,刺刺啦啦地唱起来了,有时像猫叫,有时像破锣。
如果碰到新到的唱片,还要加价呢!因为是熟主顾,最后总会饶上一张《洋人大笑》的唱片,还没开转呢,大家就笑了,等到真正洋人大笑时,大伙儿笑得更凶了,乱哄哄的,唱片里,唱片外,笑成一片了。
母亲时代的儿童教育和我们现在不同,比如,妈妈那时候交给张妈一块钱,叫她带我们小孩儿到“城南游艺园”去逛,就可以消磨一整天和一整晚。
游艺园里面什么娱乐都有,你可以听文明戏《锯碗丁》《春阿氏》,你可以听靖西《梅玉配》《狸猫换太子》,也可以去看穿着燕尾服的魔术师“变戏法儿”,看扎着长辫子的大姑娘唱大鼓,看露天电影场正演着的《空谷兰》《火烧红莲寺》。
大戏总是最后散场,已经夜半,雇洋车回家,刚上车就倒在大人的膝头上睡着了。
可是那时候大人真怪,总是推摇着你,不许你睡觉,而且说:“别睡!快到家了!”后来,我问母亲:“为什么不许困得要命的小孩儿睡觉?”母亲说:“一则怕着凉,二来怕睡得魂儿回不了家啊!”
我所记忆的童年生活,都是热闹而幸福的,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快乐。
名著全接触
回忆原来可以这样美
凌梦
总以为混沌中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歌谣,没有门前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捕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城南旧事》。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
以为了无印象的童年,以为早已消退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
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
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
一个孩子的眼眸,纯净得容不下任何尘埃,给这世界蒙上一层梦幻般的明朗。
人世的挣扎与苦痛,在孩子的眼里滤去了浮世悲欢,还原成生命本来的模样。
疯子也好,贼也好,贫穷也好,富庶也好,在孩子的眼里,丝毫不带有任何人间烙印,她的眼里只有生命本身。
孩子的眼神,是非人间的。
不禁觉得好笑,我们有关人生的思考,其实早有答案,因为人人生来就有一双纯净的眼睛,只是我们听任它一天天蒙尘而锈蚀了。
悲哀么?有点,亦不尽然。
敏感如孩子,我们又何以沉浮在这世上?麻木与世故是成长的代价,很少有人能逃离这样的宿命,何况大多数是欣欣然的。
看《城南旧事》的时候,我一直在惊异:作者何以能葆有这样清澈的眼眸,让年轻如我亦觉出自己的衰老?她在现实中是否也这般率真,抑或戴着面具?孩子般率真的人,多是不入世而短寿的,尽管其中的一部分发出过耀眼的光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童年的回忆大多是片段,因为不懂人世离合,因为无力探究世事纷扰,只能听任一切随缘而来,又随风而去。
仔细想想,又有几个童年玩伴可以交代明了他们的今昔。
这样的别离,比起成年之后,犹更痛切,因为多数只能留作一生的回忆。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看《城南旧事》,慵懒地坐在地板上,舒张开手脚,偶尔啜一口香茗,细细地品。
因为它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
看《城南旧事》吧,如果你累了,倦了,想念母亲的怀抱了,你想要的,它会给你。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做一个有关童年的玫瑰色的梦。
梦犹酣畅,人已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