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元曲三首》同步训练 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十九)元曲三首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十九)元曲三首粤教版必修3

课时跟踪检测(十九)元曲三首(时间:40分钟满分:43分)一、文言基础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告示(打门)这差使不寻俗..(寻常)索.应付(须)乔男女...(乔装的男男女女)B.一.C.多娇女...(指漂亮的宫女)你须.身姓刘(必须)根脚..从头数(根底,底细)有甚胡突..处(糊涂)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众人施礼数...(行礼)新刷来...的头巾(刚洗刷过)匹头..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解析:选B A项,排门:挨门。

乔男女:不三不四的男女。

C项,须:本来。

D项,白:平白无故。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B.见放着文书C.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D.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解析:选B 见,同“现”,现成的。

3.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套数和小令。

解析:选D 散曲无宾白科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历史上,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被刘邦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所以马致远在《蟾宫曲·叹世》中说,。

在关汉卿的《四块玉(2)别情》中,·是全篇的中心,它强调”“了别情的缠绵,使之成为全篇描写和抒情的基调。

在这首元曲中,作者用”“一句点明了季节为暮春时候,此时节容易动人离思。

皇帝驾到本是极其隆重的场面,可是《哨遍(3)·高祖还乡》中,“”一句表现了高祖还乡在乡民的眼中不过是乱哄哄的一场戏。

语文:《元曲三首》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3).doc

语文:《元曲三首》同步练习(粤教版必修3).doc

第19课元曲三首【素能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凭阑(1 dn )南秒(ke)蒯通(k u 6 i )B.干农(ge)銮舆(1 u a n )田( q i e)C.尽管(jin)丰稔(r e n )穿虫(t a. o )D.擂鼓(1 G i )妆梳(s hu)抬头觑(q ti)【解析】选B。

“契”读qi。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项废东吴废:战败耽几盏酒耽:耽搁B.韩信功兀的般证果兀的:这凭阑拂袖杨花雪凭:凭借C.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但是猛可里抬头觑觑:看D.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乔:装模作样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B.凭,倚;C.但,只要【解析】选D。

A.耽,嗜好;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拽坝扶锄B.凭阑拂袖杨花雪C.以手阖门D.见放着文书【解析】选B。

A项“坝”通“耙”,C项“阖”通“合”,D项“见”同“现”。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关汉卿,号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套数和小令。

[来源:学科网]【解析】选D。

无宾白科介。

5.填写名句。

(1)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醉了由他。

(2)自送别,心难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凭阑拂袖杨花雪。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 —点相思几时绝(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6.(2009 •泉州质检)把下面的长句改为三个短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诗词三首》同步训练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诗词三首》同步训练粤教版必修3

诗词三首一、基础测试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相同的一组是( )A.怆.然|重创.豆蔻.|扣.篮解.鞍|解.数吟.唱|拎.起B.觊觎.|尔虞.我诈荠.菜|鲫.鱼弥.望|弭.乱萧.条|削.球C.黍.离|冠盖相属.犹.豫|效尤.俊.赏|郡.县鞍.马|谙.习D.阑.干|雕栏.玉砌阡.陌|悭.吝忖度.|踱.步少.年|稍.息解析A.怆:chuànɡ,创:chuānɡ,解鞍:jiě,解数:xiè,吟:yín,拎:līn;B.弥:m í,弭:mǐ;C.黍:shǔ,属:zhǔ;D.lán,qiān,duó,shào。

答案 D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容颜变憔悴了)解鞍少.驻初程(稍微)B.塞上长城空自许..(自我承认,担当)出师一表真名世..(名传后世)C.淮左.名都(西面,与“江左英豪”同)自胡马窥江去.后(离开)D.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难赋.深情(述说)解析左:指东面。

答案 C3.对下列句子所用手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直接抒写了自己亡国之愁。

)B.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用典,拿诸葛亮自比,表明自己矢志北伐,死而后已的决心,其中亦有壮志难酬的感慨。

)C.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采用拟人手法,废池乔木厌恶言兵,人们对此更是深恶痛绝,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憎恨。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化用诗句,暗含对比,把眼下的凄凉与当年的繁华形成对比,一个“冷”字写出这种悲凉的氛围,衬托了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C.“鲜明”错,应是“委婉地”,“鲜明”用于直接抒情,这里是间接抒情。

答案 C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诗句,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配套练习 4.19 元曲三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配套练习 4.19 元曲三首

19 元曲三首(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5分) A.凭阑.(lán) 南柯.(kē) 蒯.通(kuǎi)B.干戈.(ɡē) 銮.舆(luán) 田契.(qiè)C.尽.管(jǐn) 丰稔.(rěn) 绦.虫(tāo)D.擂.鼓(léi) 妆梳.(shū) 觑.得(qù)解析“契”应读“qì”。

答案 B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但.有的差使无推故但:凡,只要。

B.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索:须。

C.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耽搁。

D.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旋:马上,立刻。

解析“耽”是“嗜好”的意思。

答案 C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5分)A.《美丽中国》以歌舞为主,融入京剧演唱、茶艺表演、少林武术等元素,加上奇幻的灯光,震撼的音响,一幅美丽中国的大写意,声光舞影流溢着浓郁的中国情。

B.梦在前方,路在脚下,青年要坚定信念,珍惜韶华,在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放飞青春,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家”!C.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确实有能量剥夺太多本该鲜活滋润的生命,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生命依然坚强。

D.网友们纷纷撰写微博,围绕着“追星”的话题,或幽默,或自嘲,或“假正经”一番,捧腹之后,总有一种耐人寻味留在心中。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一幅美丽中国”前加上谓语动词“是”。

C项语序不当,应调整为“但地震却没有能量剥夺站立在废墟上的那些依然坚强的生命”。

D项搭配不当,应该为“总有一种别样滋味留在心中”。

答案 B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

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此。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元曲三首》阅读练习1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3_《元曲三首》阅读练习1

《元曲三首》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两首小令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首小令所营造的意境及所表现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9分)【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送别刘时中和风闹燕莺,丽日明桃杏。

长江一线平,暮雨千山静。

载酒送君行,折柳系离情。

梦里思梁苑①,花时别渭城。

长亭,咫尺人孤另;愁听,阳关②第四声。

[注] ①梁苑:亦称梁园、兔园,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园内聚集着一班著名文士。

②阳关:即《阳关曲》。

3.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曲词运用了虚实结合与以景写情的手法,请结合曲词,就其中一种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19课 元曲三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同步练习 第19课 元曲三首

第19课元曲三首1.走近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重要杂剧作家、散曲家。

曾任江浙行省务官,生平主要活动在“书会”,晚年退居田园。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以杂剧齐名,合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散曲也十分丰富。

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己斋叟,以字行,名不详。

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祁州(河北安国一带)人。

在元不愿仕进,多接近下层民众,一生以创作并演出杂剧为业,是一代戏剧大家,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作杂剧有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其中不少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

散曲作品现存小令50多首,套数十几套。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

钟嗣成的《录鬼簿》说他“心性聪明,酷嗜音律”。

据知他写过3种杂剧,但都没有保存下来。

散曲作品现存套数3套,其中《高祖还乡》是其代表作。

2.相关知识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但也有相同之处。

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

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

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

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 同步练习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元曲三首》  同步练习

第19课元曲三首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寻常)..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索.应付(须) 乔男女(乔装的男男女女)那大汉下的车...(天上的判官)...(下了车) 天曹判C.多娇女...(指漂亮的宫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根脚..(糊涂)..从头数(根底,底细) 有甚胡突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新刷来...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刚洗刷过) 匹头里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拽坝扶锄B.胡踢蹬吹笛擂鼓C.一尊还酹江月 D.见放着文书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B.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C.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D.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

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B.“南戏中兴之祖”是人们对南戏优秀作品《琵琶记》的誉称,该剧为元末高则诚所作。

C.“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合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神灵梦感来启开情节,故得此名。

D.马致远,字千里,自号东篱先生,有“曲状元”之称。

其中《天净沙·秋思》及《夜行船·秋思》尤为著名。

5.下面是我国著名漫画大师丁聪先生的一幅漫画作品,请用简洁的文字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对漫画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做出精当点评。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6.在下面所给句子后续写三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的内容分别和本课的三首元曲相对应。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9课元曲三首含答案

第19课元曲三首每个人对人生的价值都有困惑。

中国有句古语“君子不受嗟来之食”,却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有项羽刚直不阿自刎于乌江,也有刘邦忍气吞声最后成就霸业。

【课内挖掘】1.历史上民族与民族之争,统治者之间互斗,“朝也干戈,暮也干戈”不知殃及多少无辜百姓;而今我们反思历史,“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争来斗去正好像“梦说南柯”。

因此,如果我们抛却马致远《叹世》中消极遁世的因素,细细思量,战乱连年,血雨腥风,夜有悲声,于国于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由此,他的那些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态度恐怕就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了。

只要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保持自然平和的心态,就会理智地面对纷纷扰扰的世事,做到“以人民的福祉为优先”,从而得到历史的拥护和尊敬。

[写作运用]适用于“和谐”“淡定”“生活态度”等话题。

2.汉高祖五年(公元202年),天下大定时,刘邦说过一段颇有意味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这里说的是用人,而刘邦与项羽之成败皆源于此。

然而,若再深究,刘邦何以能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项羽为何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这就是他们“明”与“智”的问题了。

刘邦“明”足以知己,“智”足以知人,更能避己之短、用人之长,故经数年征战,力挫群雄,登上皇帝宝座,也使百姓远离战乱。

比起刘邦,项羽就差得远了。

他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范增,其才智识见远不如范增,又如何能用范增?范增又怎能不指桑骂槐地慨叹“竖子不足与谋”,并在见疑于项羽之后愤而辞归!可见,刘邦的成功与项羽的灭亡,都与能否自知、知人有极大的关系。

[写作运用]适用于“胸怀”“智谋”“自知”“知人”等话题。

【课外运用】示例一:境界,只有经历过生活的沉淀后,方显其博大弘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三首》一、基础测试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luán 銮.舆痉挛.孪.生鸾.凤和鸣B.qù龋.齿黢.黑小觑.阒.无人迹C.léi 擂.鼓花蕾.羸.弱累.累若丧家之犬D.kē南柯.坎坷.唠嗑.不落窠.臼解析B.龋:qǔ,黢:qū;C.蕾:lěi;D.坷:kě。

答案 A2.元曲里有许多俚言俗语或者口语或者衬词,这也是曲区别于词的一大特征,了解它对于读懂曲子十分重要,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排门..:平常。

..告示:打门。

这差使不寻俗索.应付:必须。

乔男女...:装模作样的男男女女。

B.一彪...:非常奇怪。

..人马:一帮子。

大作怪那大汉下的车...:天上的判官。

...:下了车。

天曹判C.多娇女...:打扮得十分娇艳的美女。

你须.身姓刘:必须。

根脚..处:糊涂。

..从头数:出身。

有甚胡突D.白.甚么改了姓:禀告。

施礼.数:行礼。

新刷来..:刚洗刷过。

匹头里...几面旗舒:当头、迎面。

解析A.排门:挨门挨户;C.须:本来;D.白:凭。

答案 B3.下面是对这三首元曲中几个句子所用手法的解说,选出不当的一项( )A.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这一句的手法是用典,所用典故有的是史实,有的是传说,目的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这样的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借用典故抒情,用典写出了世道险恶,人心叵测的社会情态。

)C.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以景衬情,用飘飞的柳絮,弯弯的小溪,重重的山峰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

)D.《高祖还乡》的第一段写高祖来前村里的忙碌。

(是反复铺陈,欲抑故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下文造成戏剧性的结果。

)解析A项,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应是间接抒情。

答案 A4.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

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作品大多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的苦难和反抗精神。

B.马致远,元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C.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D.散曲,是曲的一种。

和诗词一样,用于抒情、写景、叙事,有宾白科介,包括散套和小令。

答案 D5.对[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一农民对高祖还乡一事观察解释,刻画出了一个性格豪爽、泼辣、粗犷朴野、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

B.本文由八支曲子组成,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C.曲中在揭露刘邦的“根脚”时,把喂牛切草、拽坝扶锄作为出身低微的标志,是想表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

D.本曲对皇帝的讽刺十分成功,也极其大胆。

巧妙地撕破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具。

答案 C6.为下面这首元曲的空白处选择恰当的选项,最切合意境的一项是( )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________山________水,________草________叶________花。

①白②黄③绿④红⑤青A.⑤①③②④B.⑤①②③④C.②③①⑤④ D.⑤③①④②答案 D二、课内阅读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回答7~10题。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

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耍孩儿】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胡踢蹬吹笛擂鼓。

见一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五煞】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

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

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四煞】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

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

更几个多娇女,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

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二煞】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坝扶锄。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

有甚胡突处?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

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7.就全套曲子看,这个嘲骂皇帝的“村民”有什么性格特点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性格豪爽、泼辣、奔放、粗犷、无所畏惧。

8.作者这样描写一个皇帝,在当时社会里有什么积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写汉高祖,写村民们对“高祖还乡”的态度,极尽冷嘲热讽之能事。

在封建社会里,把皇帝写成了无赖,这是对皇权的否定和蔑视,流露出一种对最高统治者的反抗情绪,难能可贵。

9.作品中什么地方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揭露刘邦的根底时,流露出一种轻视劳动和轻视劳动人民的意识;在写王乡老、赵忙郎时,嘲笑他们的穿戴,是穷凑合,装阔佬,也是一种嫌贫爱富的小市民意识的流露。

10.从课文中找出五个运用口语的句子来。

这样说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2)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衣服。

(3)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

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

(4)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

(5)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

充分运用农民口语,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感情,使人感到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三、能力提升(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1~12题。

[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纷飞的雪花比喻为盛开的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具体形象地表现了“雪乱舞”的景象。

12.(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天暮雪》描绘动态的“雪乱舞”的自然景象和钓后归去的人物形象;《江雪》描绘静态的千山无鸟、万径无人的空寂雪景和孤舟垂钓的人物形象。

(2)都通过孤傲的钓翁寄托了作者清高脱俗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14题。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刘庭信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

雨随花瓣落,风逐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

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

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13.本曲题目为“春日送别”,曲中是如何表现别春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借景抒情手法表现。

前两句写杨柳拂风、梨花带雨,后两句写梨花瓣落,柳条稀疏。

春景由繁盛转衰败,隐隐透露出送别的伤感之情。

②以直抒胸臆手法表现。

以“无奈春归去”点明春将离开,以“春日何太速”直写春归得快。

最后的“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实指春去则莺不啼、花难开,从而表现了对春去的惋惜之情。

14.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叫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

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

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

(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中吕•普天乐•秋怀张可久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①。

笑我飘零。

注①“钓鱼子陵”二句:严光,字子陵,刘秀请他做谏议大夫,他辞官不就,隐居富春山下,每天钓鱼;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思家乡莼菜鲈鱼脍,遂归隐。

15.曲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元曲刻画出一个怀才不遇的失意者形象。

主人公终年为功名忙碌奔波,直至白发年迈,却始终抑郁落拓、不能施展抱负。

1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进行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这两句写秋日景物,又有很强的概括性:表明自己一年到头,一天到晚,都是这样辛勤劳碌,但却没有结果。

景物描写营造出一派萧索凄怆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伤心怀抱。

②虚实结合。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实写秋景,“青天蜀道难”化用李白《蜀道难》诗句,形容自己求取功名的道路艰难,是虚笔。

这四句虚实相生,极写作者劳苦奔波却又落寞、无人赏识的凄苦情状。

③用典。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

笑我飘零”,在富春江垂钓的严子陵,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菜鲈鱼脍的张季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士”。

与他们相比,作者觉得自己热衷功名却落得潦倒失意,确实十分可笑。

(每种手法3分,写出两种即可,答比喻、烘托、对照等,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①至今寂寞彭泽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