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一、微生物遗传基础知识1.微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DNA作为遗传物质:转化实验噬菌体的感染实验RNA作为遗传物质:有些生物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2.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微生物的染色体遗传不同生物体在一个细胞核内,往往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

真核微生物常有较多的染色体,如酵母菌属有17条,汉逊酵母属有4条,脉孢菌属有7条等;而在原核微生物中,每一个核质体只是由一个露的、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盾到的球状染色体所组成。

因此,对原核生物来说,所谓染色体水平,实际上就是核酸水平。

( 2 )原核微生物的质粒( 3 )诱发突变( 4 )基因重组凡把两个不同性状个体内的遗传基因转移到一起,经过遗传分子的重新组合后,形成新遗传型个体的方式,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组。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主要有转化、转导、接合和溶原转变等四种。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有有性杂交和准性生殖。

二、菌种的选育菌种选育,就是利用微生物遗传物质变异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性状,经筛选获得新的适合生产的菌株,以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或得到新的产品。

1.微生物菌种的筛选要想使微生物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选育突变株来实现。

包括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抗阻遏抗反馈突变型和抗性突变型2.微生物诱变育种微生物诱变育种的原则:(1)简便有效的诱变剂;(2)优良的出发菌种;(3)处理单孢子悬液;(4)选用最适剂量;(5)利用协同作用;(6)利用生理产量间的相关指标。

3.原生质体融合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融合在一起,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的过程。

4.基因工程第二节微生物的保藏和分离纯化(2学时)一、菌种的退化1.菌种退化的现象及原因随着菌种保藏时间的延长或菌种的多次转接传代,菌种本身所具有的优良的遗传性状可能得到延续,也可能发生变异。

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PPT精选

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PPT精选

本章主要内容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
☀ 关于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存在形式。 ☀ 关于微生物基因突变的基本原理(类型、特点和机制)。 ☀ 关于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基本原理(方式和特点)。
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 关于野生型微生物菌菌株分离、筛选与纯化。 ☀ 关于微生物的诱变育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步骤。 ☀ 关于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和具体应用。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的操作程序。 ☀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的操作步骤和取得的成就。 ☀ 微生物菌种退化的原因;掌握菌种复壮的方法、防止菌种退化 的措施以及菌种保藏的方式和原理。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三二、一、基、基因基因突因突突变变变的的的特机类点理型
( 整一个基)生因诱物突界发变,突的由变类于及型它是其们多遗机种传理多变样异的的,物按质突基变础体是表相型同不的同,,因可此分显示为在以遗下
传变几1异种碱的类基本型对质:的上置都换具有相同的规律,这在基因突变的水平上尤其突出。
第一节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注射R 型活菌 注射S 型灭活菌 注射S 型活菌 注射R型活菌 +S 型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热致死S 型菌 +R 型活菌 R 型活菌 +S 菌抽取提物
结果发现,几乎全部 35S 都在上清液中, 而几乎全部 32P 和细菌一起出现在沉淀物中。
烟草花叶病毒的拆开与重组实验
1956 年,美国的法朗克-康勒特(Fraenkel-Conrat) 将烟草花叶病毒拆成RNA(因该病毒不含DNA)和蛋白质,并分别对烟草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食品微生物学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二节微生物的菌种选育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1 诱变育种的步骤:
确定出发菌 ↓
菌种的纯化选优 ↓出发菌株性能测定
同步培养 ↓
制备单细胞(单孢子)悬液 ↓
诱变剂选择与诱变剂量的预试验 ↓
诱变处理 ↓
平板分离 ↓计形态变异菌落数、↓
重复筛选 ↓摇瓶发酵试验
选出突变株进行生产试验
如果此野生型菌株产量偏低,达不到工业生产的要求, 可以留之作为菌种选育的出发菌株。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 微生物的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和化学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细胞群, 促进其突变率在同提高,再从中筛选出少数符合育种目的的 突变株。
诱变育种的主要手段是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大量而分散 的微生物细胞,在引起大部分细胞死亡的同时,使存活细胞 的突变率迅速提高,再设计既简便、快速又高效的筛选方法, 进而淘汰负突变并把正突变中效果最好的优良菌株挑选出来。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1.4 纯种培养 经过分离培养,在平板上出现很多单个菌落,通过菌落
形态观察,选出所需菌落,然后取菌落的一半进行菌种鉴定, 对于符合目的菌特性的菌落,可将之转移到试管斜面纯培养。 4.2.1.5 生产性能测定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纯种称为野生型菌株,它只是筛 选的第一步,所得菌种是否具有生产上的实用价值,能否作 为生产菌株,还必须采用与生产相近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通过三角瓶进行小型发酵试验,以求得适合于工业生产用菌 种。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2.2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
在诱变育种工作中,营养缺陷型突变体的筛选及应用有 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养缺陷型菌株是指通过诱变而产生的 缺乏合成某些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嘌呤和嘧啶碱 基等)的能力,必须在其基本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缺陷的营养 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 生菌株。

食品微生物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选育

食品微生物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选育

Newcombe的涂布实验(1949)
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Salvador Luria and Max Delbruck(1943)
Salvador Luria
Max Delbruck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9
•错义突变:碱基的变化引起氨基酸的改变
•无义突变:是指碱基序列改变为氨基酸终 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合 成超前停止,导致一个截短的蛋白质产生。
6)突变的表型可分为:
1.形态突变型: 2.条件致死突变型: 3. ★营养缺陷突变型: 4.抗性突变型: ★抗药、紫外线、噬菌体; 5.抗原突变型: 6.产量突变型:
主要质粒


抗通((抗R典酶质性过12性型基))质4转粒的因、种、粒移:编。机改修授因又制变饰码予子称中抗抗能宿RR的菌菌T够主因F一素素细:破子种,作胞分坏而或用使抗子或实的之抗药量修现靶失性性约饰的位活因遗为:点;抗传子;生特,素性具是的有

R抗f(阻(结1带 抗 万a1因×c性止构34有性到t1))子0抗的o四决1转06、、r由0D菌酶环定,移×使最a素,相素R1l因t0病主R因o进能6抗连nTD子原 要子,入 代性Fa的(菌 的l:控t细 替基)o两的 是r质n制胞 宿因e和以个细 质粒质s; 主。抗上i胞 粒D大s粒细t。性N膜 编小e拷胞其nA决结 码不贝中c片上构 能e定固数被带段发 改t定及R抗r有组生变因a,复菌n其变抗成从子制素s它f化生几,,(作o抗,素百r还即r生-
基因突变自发产生 突变形状与突变原因不对应(如何证明?) 自发突变几率低, 10-6--10-9 不同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 诱变剂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10-106倍 突变基因的性状是稳定的 突变性状是可以通过再次突变回复的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概论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概论

(1)含32P-DNA的一组:放射性85%在沉淀中 (2)含35S-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75%在上清液中 所以,进入细胞的是噬菌体的核酸而不是蛋白质。
实验有力证明,在其DNA中,含有包括合成蛋白质 外壳在内的整套遗传信息。
(三)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 为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H. FraenkelConrat(1956)用含RNA的烟草花叶病毒 (TMV)进行了著名的植物病毒重建实验。
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 只有S型细菌的DNA才能将S. Pneumoniae的R型转化为S型。 且DNA纯度越高,转化效率也越高。说明S型菌株转移给R 型菌株的,是遗传因子。
(二)噬菌体感染实验
A. D. Hershey和M. Chase, 1952年
首先,他们将E . coli培养在以放射性32PO43-或35SO42-作 为磷源或硫源的组合培养基中。结果,可以获得含32PDNA(噬菌体核心)的噬菌体或含35S-蛋白质(噬菌体 外壳)的两种实验用噬菌体。 接着,他们作了以下两组实验:
❖ 研究对象:Streptococcus pneumoniae(肺炎双球菌) ❖ S型菌株:有致病性,菌落表面光滑,有荚膜 ❖ R型菌株:无致病性,菌落表面粗糙,无荚膜
分别用降解DNA、RNA、蛋白质的 酶作用于有毒的S型菌细胞抽提物
只有DNA被酶降解破坏 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
DNA是转化所必需 的转化因子
线粒体 叶绿体
遗 传
细胞质基因 中心体

(质体) 动体

真核生物的
类 型
“质粒”
共生生物:卡巴颗粒
核外染色体 (广义质粒)
酵母菌的2m质粒
原核生物的质粒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细胞核水平 (真核,拟核,质粒) 染色体水平 核酸水平 (一套,两套)
(DNA,部分病毒为RNA;双链,少数病毒为单链) (遗传功能单位) (遗传信息单位)
基因水平
密码子水平
核苷酸水平
(最低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基因 Nhomakorabeagene)是什么?
• 是实体,其物质基础是DNA (或RNA);
• 是一个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区段; • 是遗传信息传递和性状分化发育的依据; • 基因是可分的,根据功能不同,分为: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结构基因(结构蛋白,酶) 调节基因(阻遏蛋白或激活蛋白) 无翻译产物的基因 tRNA基因(简称 tDNA ) rRNA基因(简称rDNA ) 不转录的DNA区段 启动子(promotor) 操纵基因(operator)
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存在部位和方式
1928年F.Griffith,1944年Avery,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动物实验
抽心血分离
活的S菌
2)细菌培养实验
热死S菌 肺炎双球菌 培养 不生长
活 R菌 热死S菌+活R菌
长出R菌 长出大量R菌+ 极少S菌
3)S菌的无细胞抽提液实验
活R菌+S菌的无细胞抽提液 培养 长出大量R菌和少量S菌
4、微生物是遗传学研究中的明星
比表面积大; 个体易变异;
便于建立纯系;
作为遗传研究材料
5.1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讲)--遗传物质是DNA 噬菌体的感染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且其中含有合成蛋
白质的遗传信息
病毒重建实验—遗传物质是RNA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第5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

第5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菌种选育本章学习的目的与要求:1掌握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结构、特点和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

2掌握基因突变的实质、类型、特点和突变机制。

3了解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4学会依据微生物的遗传特性,设计工业微生物菌种的筛选程序,并能合理保藏所得菌种。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属性。

微生物通过繁殖,延续后代,使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构造和生态、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是微生物的遗传。

虽然遗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世代延续中,既有不变的内容,也有变化了的内容,所以世代之间,同代个体之间既相象又差异的现象就是变异。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使微生物不断进化。

由于遗传的保守性,保证了生物界物种的稳定,并使生产中选育出来的优良菌种各属性稳定地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又因为存在变异,保证了子代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子代在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下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同时,也为人类改造微生物提供理论依据,使微生物得到发展。

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学者认为蛋白质对于遗传变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通过对高等动物和植物染色体的化学分析,发现染色体由核酸和蛋白质,并且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

因此,要回答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对于遗传变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研究,人们认识到以微生物为研究材料具有特殊的优越性,于是通过以下三个经典的实验,充分证明了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

1.1.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是指受体细胞直接摄取供体细胞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将其同源部分进行碱基配对,组合到自己的基因中,从而获得供体细胞的某些遗传性状,这种变异现象,称为转化。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的细菌学家格里菲斯(Griffith)于1928年发现的。

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 型)和粗糙型(Rough简称R型) 两种不同类型。

第4章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第4章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生长繁殖的变异菌株。其变异前的菌株称为野生菌株。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凡是能满足野生菌株正常生长的最低成分的合成培养 基,称为基本培养(MM);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氨 基酸、维生素及含氮碱基之类的天然有机物质,如蛋白质、 酵母膏等,能满足各种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称为完全培养基(CM);在基本培养基中只是有针对性的加 入某一种或某几种自身不能合成的有机营养成分,以满足 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生长的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SM)。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3.4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指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1)出发菌株的选择 具体方法是选取自然界新分离
的野生型菌株,它们对诱变因素敏感,容易发生变异;选
取生产中由于自发突变而经筛选得到的菌株,与野生型菌 株相类似,容易达到较好的诱变效果。 (2)同步培养 在诱变育种中,处理材料一般采用生
理状态一致的单孢子或单细胞,即菌悬液的细胞应尽可能 达到同步生长状态,这称为同步培养。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1.2微生物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指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 的变化。它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4.1.2.1基因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指微生物经基因突变引起的代谢障碍而必须添加某种 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型。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2)条件致死突变型 指微生物经基因突变后,在某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 菌株、检出缺陷型和确定生长谱四个环节。
微生物遗传与菌种选育
4.2.3 食品工业微生物的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的有性孢子或
无性孢子及其细胞,互相联结、细胞核融合,随后细胞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20
11
基因重组基本过程2——双交换 双交换 基因重组基本过程
—————————————————————————————————————————— —————————————————————————————————————————— —————————————————————————————————————
菌体裂解后噬菌体 释放出来 溶原型噬蓖体抗再次感染 诱导 进入裂菌循环
2012-2-20
释放噬菌体
23
溶原转变与转导的区别:
溶原转变 是否携带供体菌基因 温和噬菌体是否完整 获得新性状的细胞 新形状的稳定性 否 是 溶原化的宿主细胞 稳定
转导 是 否 转导子
可随噬菌体消失而消失
2012-2-20
24
2012-2-20 6
三、基因
概念:遗传的最小功能单位。是一段 具特定碱基顺序DNA片段 基因表达: DNA RNA 蛋白质 基因调节:操纵子学说
2012-2-20
7
四 微生物基因组结构
基因组 存在于细胞或病毒中的所有 基因。通常指全部一套基因。 是基因及非基因的DNA序列的总称。 包 括结构基因、调控序列及功能尚未知 的DNA序列 微生物基因组较小。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2-2-20
8
第 二 节
微生物的变异
(Variation)
2012-2-20 9
突变与重组(Mutation 突变与重组(Mutation and Recombination) 一、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基本过程 (一).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转导、转化、接合、溶原转变 (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有性杂交 准性生殖 (三).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 基因工程
2012-2-20
21
(一)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3)溶原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温和噬菌体的核酸整合到敏 感细菌上使其溶原化的同时受 体细胞获得了新的遗传性状。 例:白喉棒状杆菌与β噬菌体
2012-2-20 22
噬菌体侵染方式
裂菌循环 溶原循环
噬菌体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中
2012-2-20
12
基因重组的一般过程3——整合 The integration of DNA sequence
2012-2-20
13
基因重组的一般过程3——整合 The integration of DNA sequence
2012-2-20
14
(一) 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1) 转化(transformation) (2) 转导(transduction) (3) 溶原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4) 接合(conjunction)
32
(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 准性生殖 (Parasexual hybridization) 类似有性生殖,而比它更原始的生殖方式。它可使 同种生物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以减 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的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常见与某些真菌,尤其是半知菌中。 特点: ⑴重组体细胞在形态生理上与营养体细胞没有不同,而 且不产生在特殊囊器中。 ⑵虽导致基因重组,但染色体交换和染色体减少是不规 则和不协调的。 过程
第 五 章
微生物遗传变异与 菌种选育及保存
2012-2-20
1
基本概念 遗传:亲代将其特性传递 给子代的特性 变异:子代具有改变亲代 遗传性状的特性
2012-2-20 2
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遗传变异研究的优势: 以微生物为材料进行遗传变异研究的优势:
1
2 3
微生物结构简单,容易提纯, 繁殖速度快,容易得到后代。 遗传性状容易表现,变异容 易识别,检出突变体。
2012-2-20 37
2012-2-20
38
二、突变(Mutation):
生物的遗传性突然发生变异并影响生物正 常遗传的现象。 1、突变机制: 染色体数目变化 点突变(point mutation)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
2012-2-20
39
2012-2-20
s
2012-2-20
26
2012-2-20
27
质 粒 接 合 转 移 的 机 制
2012-2-20
28
2012-2-20
30
4. 特 点:
(1). 形成“部分合子”:传递的只是部分染 色体而不是整套染色体组。 在部分合子形成过程中提供整套染色体组的 细胞称为受体细胞 提供部分染色体组的细胞称为供体细胞。 (2). 并非普遍现象,而是“偶然”发生的, 几率小。
(4) 接合(conjunction)两细胞直接接 触传递大段DNA片段的过程。
例大肠杆菌F质粒 F-质粒的特点: A:既可游离于染色体外,也可整合在染色体上; B:既可经接合获得,也可经吖啶、溴化乙锭和丝裂霉素 C等处理,使其DNA的复制受抑制后而从细胞中消除。 C:是有关细菌性别的决定者,有F因子的细胞,在其表 面有性菌毛。
40
Possible changes to DNA sequence that may result in mutation
A B C D E A B x D E Point mutation-single base change A B D E Deletion-loss of DNA A B C X Y D E Insertion-addition of DNA A B D C E Inversion-DNA rearrangement A B C D B C D E Duplication-repetition of a DNA sequence
2012-2-20
25
(4) 接合(conjunction)两细胞直接接触传递大量DNA片段的过程。 例大肠杆菌F质粒 根据F-质粒存在与否及存在状态,将大肠杆菌分为: F+菌株:F质粒存在于细菌染色体外。 F—菌株:无F质粒 Hfr菌株:F质粒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 F’菌株:游离的质粒上含有一段细菌基因
2012-2-20
17
(1)、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染:把噬菌体(phage)或其它的病毒 DNA/RNA抽提出来,让它感染感受态的 宿主细胞,进而产生正常的噬菌体(phage) 或病毒后代。 它与转化不同之处是病毒或噬菌体 (phage)并非遗传基因的供体菌,中间也 不发生任何遗传因子的交换或整合,最 后也不产生具有杂种性质的转化子。
2012-2-20
31
(二)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A.有性杂交(sexual hybridization): 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 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 技术。凡能产生有性孢子的酵母和霉菌, 原则上都可应用与高等动、植物杂交育种 相似的有性杂交方法进行育种。
2012-2-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2-20 33
菌丝连接——异核体形成——核配——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
2012-2-20 34
(三)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通过人工或自然的方法使两个亲缘 关系相近获相远的细胞原生质体发生融 合从而发生核融合核基因重组。 原生质体制备 融合 核配 双交换重组 筛选及性能测定
2012-2-20
20
B,局限转导: 指通过部分缺陷的温和phage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 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获得表达的转导现象。 特点: a:只能转导供体菌的个别特定基因(一般为phage整合位 点两侧的基因) b:该特定基因由部分缺陷 phage携带 c:缺陷 phage是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低频率 “误切”
2012-2-20 18
(2) 转导(transduction): 通过缺陷温和噬菌体为介导将供体 菌核酸片段携入受体菌中使获得新 的遗传特性的现象。 转导子:通过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 体细胞 转导现象的发现:U型管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