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的制作及温度的影响
制作酸奶的原理

制作酸奶的原理
首先,制作酸奶的原理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微生物,乳酸菌和酵母菌。
乳酸菌是
一种能够将乳糖转化为乳酸的细菌,而酵母菌则能够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乳酸菌起着主要作用,它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变稠。
其次,制作酸奶的原理还涉及到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一般来说,制作酸奶的温
度在40-45摄氏度之间,这个温度范围是乳酸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
在这个温度下,乳酸菌能够迅速繁殖,将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凝固成酸奶。
此外,制作酸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说,发酵时间在6-8小时左右,这段时间足够乳酸菌
完成乳糖到乳酸的转化,同时也能够确保酸奶口感醇厚。
最后,制作酸奶的原理还涉及到材料的选择。
一般来说,牛奶中的脂肪含量越高,制作出来的酸奶口感越醇厚。
此外,牛奶的质量也会影响到酸奶的口感和品质,所以在制作酸奶时,选择新鲜优质的牛奶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制作酸奶的原理是通过乳酸菌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
牛奶变酸变稠。
在这个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选择优质的牛奶作为原料。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制作酸奶的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
酸奶的制备实验报告

酸奶的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酸奶的制备
摘要:
酸奶是一种口感酸甜、营养丰富的乳制品,具有抑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
本次实验采用乳酸菌菌剂制备酸奶,考察了不同温度和时间对酸奶发酵的影响,最终得出了最适宜的制备条件。
实验方法:
1.将1L鲜牛奶倒入不锈钢锅中,加热至80℃。
2.将加入1包乳酸菌菌剂的蒸馏水拌匀,倒入鲜牛奶中,充分搅拌均匀。
3.将锅盖盖上,保持温度在40-45℃,静置4-12小时。
4.将发酵好的酸奶倒入容器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实验结果:
1.温度对酸奶发酵的影响:在实验中采用了三组不同温度条件
进行制备,分别为35℃、40℃和45℃。
结果表明,在45℃条件下制备出的酸奶最为成功,口感酸度适宜,活性乳酸菌含量较高。
而在35℃条件下发酵的酸奶较为稀薄,且酸度不足,不适宜制作。
2.时间对酸奶发酵的影响:在温度固定的条件下,我们对时间
进行了多次调整。
实验结果表明,酸奶的发酵时间需保持在6-8小时,过短或过长都会影响酸奶的质量。
结论:
本实验采用乳酸菌菌剂制备酸奶,以45℃条件下发酵6-8小时
为最适宜的制备条件。
在酸奶的制作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都十分关键。
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对酸奶的制备方法及其
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日常生活中的酸奶制作提供了
依据和帮助。
制作酸奶遇到的问题

制作酸奶遇到的问题
制作酸奶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如果不注意一些细节,就会
遇到一些问题。
以下是我在制作酸奶时遇到的问题:
1. 酸奶不发酵:这可能是因为温度不够高或者时间不够长。
在制作酸
奶时,需要将牛奶加热至80℃左右,然后降温至40℃左右,加入酸奶菌并放置在保温箱中发酵6-8小时。
如果温度不够高或时间不够长,
就会导致酸奶无法发酵。
2. 酸奶过于稀:这可能是因为加入的酸奶菌量不够或者发酵时间过短。
在制作酸奶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口感喜好和经验来确定加入的酸奶菌量,并且需要保证发酵时间足够长。
3. 酸味过重:这可能是因为加入的酸奶菌量过多或者发酵时间过长。
在制作酸奶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口感喜好和经验来确定加入的酸奶菌量,并且需要注意控制发酵时间。
4. 出现水分分离:这可能是因为加热的温度过高或者冷却的温度过快。
在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控制加热和冷却的温度,避免出现水分分离。
5. 酸奶发霉:这可能是因为存放的环境不干燥或者容器没有彻底消毒。
在制作酸奶后,需要将其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且需要彻底消毒容器。
总之,制作酸奶需要注意细节,只有做到每一个步骤都正确无误,才能制作出美味健康的酸奶。
酸奶制作的原理

酸奶制作的原理
酸奶是一种健康美味的乳制品,它不仅口感丰富,而且富含益生菌,对人体有益。
那么,酸奶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酸奶的制作原理。
首先,酸奶的制作原理基于乳酸发酵。
乳酸发酵是一种利用乳酸菌将乳中的乳
糖转化为乳酸的过程。
在酸奶制作中,主要使用的乳酸菌有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等。
这些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下能够快速繁殖,并且产生大量的乳酸,从而使牛奶变酸,形成酸奶的特有口感和香味。
其次,酸奶的制作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酸奶的制作温度在42℃左右,这是因为乳酸菌在这个温度下能够最快地进行繁殖和发酵。
而且,发酵时间也是影响酸奶口感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酸奶的发酵时间在6-8小时左右,时
间过长会使酸奶口感过酸,时间过短则会影响乳酸菌的繁殖和发酵效果。
此外,酸奶的制作还需要注意卫生和材料的选择。
在制作酸奶时,容器、勺子、温度计等工具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以防止细菌的污染。
而且,牛奶的选择也很重要,新鲜的牛奶和高温灭菌的牛奶都可以用来制作酸奶,但是需要注意不同种类的牛奶可能会影响酸奶的口感和质地。
最后,酸奶的制作原理还与乳蛋白的变性和凝固有关。
在发酵的过程中,乳蛋
白会发生变性并凝固成一种胶状物质,这就是酸奶口感细腻、滑润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酸奶的制作原理是基于乳酸发酵和乳蛋白的变性凝固。
通过适宜的
温度和时间,选择合适的牛奶和严格的卫生标准,我们可以在家中轻松制作出美味健康的酸奶。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享用酸奶带来的健康和美味。
制作酸奶实验报告

制作酸奶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掌握酸奶的制作原理,了解酸奶的营养价值,并探讨不同制作方法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实验材料:牛奶、酸奶菌种、温度计、玻璃容器、搅拌勺、保鲜膜、保温箱
实验步骤:
1. 将牛奶倒入玻璃容器中,加热至60-70摄氏度,直到牛奶表面出现微微起泡。
2. 将热牛奶搅拌均匀,待温度降至45-50摄氏度时,加入少量酸奶菌种。
3. 将混合好的牛奶和酸奶菌种倒入干净的玻璃容器中,用保鲜膜盖好。
4. 将装有牛奶和酸奶菌种的玻璃容器放入预先加热的保温箱中,在恒温条件下发酵12-24小时。
5. 待酸奶发酵完成后,取出放入冰箱冷藏,待酸奶凝固后即可食用。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酸奶呈现出浓稠的质地,带有浓郁的乳酸味,营养丰富。
经过口感测试,酸奶口感细腻,酸甜适中,醇香可口,受到实验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简单的步骤成功制作出了美味的酸奶,进一步了解了酸奶的制作原理和营养价值。
在实践中掌握了合理的制作方法和发酵条件,对于自己在家制作酸奶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同时也令人深刻体会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食物更加可口和美味。
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喜好调整酸奶的发酵时间和温度,实现更加个性化的酸奶制作。
酸奶的制作及温度的影响

酸奶的制作及温度的影响摘要:准备好器材,将实验分成六组,探究温度对酸奶形成的影响。
根据结果进行讨论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酸奶牛奶发酵乳酸菌温度时间一、探究背景乳酸发酵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提高了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从而明显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特别是酸奶,还有预防肠胃病、克服乳糖不适症、促进少年儿童发育的功效。
酸奶是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鲜奶中发酵的产物。
在发酵中,这两种细菌(以下简称乳酸菌)利用分解鲜奶中的蛋白质及糖所得的养料快速生长,并产生乙醛、双乙醛、乳酸使酸奶具有特殊的香味。
温度是影响发酵的重要因素,酸奶发酵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是什么?在其他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酸奶是否可以形成?为什么?不能形成酸奶是由于乳酸菌繁殖太慢,还是不能存活?希望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设计了本实验。
二、项目设计目的1. 通过做此探究,希望证实温度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2. 通过对发酵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研究乳酸菌存在及繁殖的温度条件。
3. 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项目内容此探究实验不仅探究了酸奶的制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究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酸奶的发酵状况。
本次实验分六组进行,另外一组空白,在低温下、常温下、高温下等情况的加入菌种的纯牛奶(以下称混合奶),观察他们在保温、常温及低温下保存时,不同时间和改变条件使得发酵状况,找出最适合酸奶发酵的温度,分析温度对乳酸菌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1. 时间:2006.42. 地点:家五、设计过程1. 提出方案用酸奶作菌种,加入纯牛奶中发酵制作酸奶,分六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①在室温下混合菌种和鲜奶,在室温下放置,观察是否有酸奶生成,验证室温是否适合酸奶的发酵。
②在45℃下混合菌种和酸奶,室温存放,观察酸奶是否生成。
验证在对酸奶发酵(乳酸菌生长)适宜的温度45℃后下降到不适宜的室温时,酸奶可否形成。
③在45℃下混合菌种和酸奶,保温存放,观察酸奶是否生成,验证45℃是否适合酸奶发酵(乳酸菌生长)。
酸奶制备原理

酸奶制备原理
酸奶是一种以牛奶或其他乳制品为原料,经过发酵制成的食品。
酸奶制备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对牛奶中的乳糖进行发酵,产生乳酸,使牛奶的pH值降低,从而使牛奶凝固成酸奶。
乳酸菌是酸奶制备中至关重要的微生物。
它们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并产生一些芳香、口感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常用的乳酸菌包括嗜酸乳杆菌、乳酸球菌等。
在酸奶制备过程中,需要先将牛奶加热至80℃以上,杀灭其中的细菌和酵母菌,然后冷却至40℃左右,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
发酵时间一般为6-12小时,发酵过程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
酸奶制备的条件和方法会影响酸奶的质量。
例如,发酵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酸奶口感过酸或发苦;使用含有抗生素或杀菌剂的牛奶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影响发酵效果;使用不洁净的器具或操作不规范会导致细菌污染,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在制备酸奶时,需要注意卫生和发酵条件,以获得更好的制品质量。
- 1 -。
酸奶的制作的注意事项

酸奶的制作的注意事项酸奶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乳制品,它含有丰富的乳酸菌和蛋白质,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在制作酸奶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考虑,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 选择优质原料:制作酸奶的首要条件是选择高质量的牛奶。
牛奶应该是新鲜的,最好是有机牛奶或来自健康牛只的牛奶。
使用植物性乳或豆浆也可以制作酸奶,但要记住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 牛奶的处理:在制作酸奶前,要对牛奶进行处理,以确保牛奶的质量和安全。
可以在酸奶中添加牛奶粉以增加蛋白质含量,也可以对牛奶进行均质化,以确保乳脂团的分布均匀。
另外,在制造酸奶时,牛奶需要进行杀菌处理,即加热至适当温度以杀死其中的有害菌。
3. 选择适当的乳酸菌菌种:酸奶中的益生菌是酸奶的灵魂,可以为人体提供益处。
选择适当的乳酸菌菌种对于制作高质量的酸奶非常重要。
常见的乳酸菌包括嗜热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4. 温度控制:制作酸奶时,温度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乳酸菌的生长和发酵过程。
在发酵期间,将牛奶保持在37-43摄氏度的适宜温度范围内。
5. 时间控制:除了温度控制,时间控制同样重要。
酸奶的发酵时间通常为6-12小时,具体取决于所使用的菌种和所需的酸度。
在这个过程中,乳酸菌将转化牛奶中的乳糖为乳酸,这给酸奶的口感和保质期带来巨大影响。
6. 避免污染:在制作酸奶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污染。
使用干净的容器、工具和双手进行操作,确保所有物品都清洁卫生。
另外,制作酸奶时最好避免食品交叉污染,即避免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接触到其他的食材。
7. 储存条件:制作好的酸奶应该储存在适当的条件下,以保持其新鲜和味道。
最好将酸奶储存在冰箱中,保持在2-4摄氏度的低温下。
这有助于延长酸奶的保质期,并避免酸奶过早腐败。
8. 酸奶的变种:在制作酸奶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添加其他配料。
例如,可以加入水果、坚果、蜂蜜等,增加酸奶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奶的制作及温度的影响
摘要:准备好器材,将实验分成六组,探究温度对酸奶形成的影响。
根据结果进行讨论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酸奶牛奶发酵乳酸菌温度时间
一、探究背景
乳酸发酵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初步分解,提高了人体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从而明显提高了食物的营养价值。
特别是酸奶,还有预防肠胃病、克服乳糖不适症、促进少年儿童发育的功效。
酸奶是乳酸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在鲜奶中发酵的产物。
在发酵中,这两种细菌(以下简称乳酸菌)利用分解鲜奶中的蛋白质及糖所得的养料快速生长,并产生乙醛、双乙醛、乳酸使酸奶具有特殊的香味。
温度是影响发酵的重要因素,酸奶发酵最适宜的温度条件是什么?在其他不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酸奶是否可以形成?为什么?不能形成酸奶是由于乳酸菌繁殖太慢,还是不能存活?希望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设计了本实验。
二、项目设计目的
1. 通过做此探究,希望证实温度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
2. 通过对发酵温度和时间的控制,研究乳酸菌存在及繁殖的温度条件。
3. 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项目内容
此探究实验不仅探究了酸奶的制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究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酸奶的发酵状况。
本次实验分六组进行,另外一组空白,在低温下、常温下、高温下等情况的加入菌种的纯牛奶(以下称混合奶),观察他们在保温、常温及低温下保存时,不同时间和改变条件使得发酵状况,找出最适合酸奶发酵的温度,分析温度对乳酸菌的生存和繁殖的影响规律。
四、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
1. 时间:2006.4
2. 地点:家
五、设计过程
1. 提出方案
用酸奶作菌种,加入纯牛奶中发酵制作酸奶,分六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①在室温下混合菌种和鲜奶,在室温下放置,观察是否有酸奶生成,验证室温是否适合酸奶的发酵。
②在45℃下混合菌种和酸奶,室温存放,观察酸奶是否生成。
验证在对酸奶发酵(乳酸菌生长)适宜的温度45℃后下降到不适宜的室温时,酸奶可否形成。
③在45℃下混合菌种和酸奶,保温存放,观察酸奶是否生成,验证45℃是否适合酸奶发酵(乳酸菌生长)。
④在45℃下混合菌种和酸奶,4℃冰箱中存放,观察酸奶是否生成,验证在对酸奶发酵(乳酸菌生长)适宜的温度45℃后下降到不适宜的温度4℃时,酸奶可否形成。
观察②③④是否生成酸奶,比较室温、45℃、4℃生成速度,验证发酵速度和温度的关系。
⑤⑥在煮沸时,95-100℃下混合菌种和酸奶,45℃保温存放,为验证高温是否会破坏乳酸菌,一个样品混合后立即冷却,另一个样加热煮沸30分钟再冷却,观察酸奶生成情况。
⑦空白样:将不加菌种的纯牛奶在45℃左右保温放置,看3小时、10小时及更长时间是否有酸奶形成,与加入菌种的混合奶对照。
如果以上样品(①②④)在10小时内仍未形成酸奶,则将温度改变为最适宜的45℃,保温存放,如果与③相似(含乳酸菌的纯牛奶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说明乳酸菌未受到破坏;如果与⑦(未加乳酸菌)的情况接近,说明乳酸菌已受到破坏。
2. 实验准备
(1)任意品牌酸奶100ml(200ml燕塘酸奶半瓶)
(2)纯牛奶(蒙牛纸盒纯牛奶1kg)
(3)约200毫升有盖的广口玻璃容器7个,并标好序号
(4)温度计,保温装置(衣物或棉被,“热水瓶”,塑料盆),保鲜膜
(5)电饭锅,搅拌棒
(6)台秤
3.设计流程
(1)将需要使用的容器和器具用自来水洗净,再在水中煮沸30min消毒一遍。
(2)称量纯牛奶100g倒入容器①中,在另外称取10g酸奶倒入,搅拌均匀后盖上保鲜膜,拧紧瓶盖,置于常温(约25℃)下。
(3)将剩余的纯牛奶放入沸水中加热6~10分钟取出,冷却至约50℃;分别称取100g纯牛奶,45℃时加入10g酸奶于容器②,③,④号中,搅拌后盖上保鲜膜,拧紧瓶盖。
将②号混合奶置于保温条件下,温度条件控制在35~45℃;
将③号混合奶置于常温条件下(约25℃);
将④号混合奶置于冰箱中(约4℃)。
(4)⑤⑥号奶在沸腾时混合,搅拌后盖上保鲜膜,拧紧瓶盖。
⑤号奶搅拌后立即取出,降至45℃左右后保温;⑥号奶在95~100℃的沸水中恒温30min后,取出,温度降至45℃后,置于保温条件下,温度条件控制在35~45℃。
※注意:
1.容器消毒不要用消毒液,因为如果冲洗不干净,会杀死乳酸菌,使发酵失败。
加热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2.倒奶时应将纸盒上的水珠擦去,以防漏入混合奶中。
3.在测量温度时,应避免温度计玻璃泡与容器壁碰撞摩擦(易损坏温度计)。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
下表为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各温度和时间条件下酸奶是否生成,从而判断在实验温度条件下对酸奶发酵及乳酸菌的影响:
1.当纯牛奶与菌种在室温混合并放置时(样①),混合奶短时间(10小时)内不能形成酸奶,室温下继续放置24小时,升温至45℃保温后可形成酸奶;说明室温下乳酸菌对牛奶的作用很慢,但并未受到破坏,依然存在,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4小时)或温度改变为适合的温度(45℃保温),发酵便会进行下去(与③相似)。
2.45℃下与菌种混合的牛奶,保温放置时(样③)可在短时间(3小时)可形成酸奶,是实验中发酵速度最快的一组,因此45℃左右是实验中酸奶发酵的适宜温度;
表:加有菌种的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的结果
3.45℃下与菌种混合的牛奶,常温(25℃)下放置时(样②)3小时不足以形成酸奶,需要的时间稍长(10小时)。
与常温混合常温保存的样①相比(10小时不足以形成,要24小时或升温至适宜的45℃时才开始有酸奶形成),发酵速度快许多,这可能是由于在纯牛奶与菌种混合时的温度为乳酸菌繁殖的适宜温度,在温度下降至室温前这段时间乳酸菌大量繁殖,所以在降至室温时,样②比样①含有更多的乳酸菌,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形成酸奶。
4.45℃下与菌种混合的牛奶,低温(4℃)放置时(样④)短时间(10小时)不可形成酸奶,升温至45℃保温后可形成酸奶。
说明低温(4℃)下乳酸菌对牛奶的作用很慢,与样②相比,虽然两者开始时条件相同(45℃下与菌种混合),而且当它们的温度自然降至室温时,两个样品中的乳酸菌数目等条件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室温存放的样②在10小时开始有酸奶产生时,在较低的4℃存放的样④无酸奶生成,说明较低温度下发酵的速度较慢。
在0-50℃范围内,发酵速度的顺序为:45℃(适宜温度)> 20℃(室温)> 4℃(低温)。
5.样④在4℃时10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入24小时)仍无酸奶生成,但当样品温度改变为适合的温度(45℃保温)时,即在与样③(乳酸菌完好无损)同样的时间内生成酸奶,说明低温(4℃)不会破坏乳酸菌,只是乳酸菌分解牛奶的速度降低,一旦有适宜的条件(45℃
保温),发酵便正常进行下去(与③相似)。
6.95~100℃下与菌种的牛奶,混合后立即降温到适宜温度45℃后保温(样⑤),在10小时内不能形成酸奶;但当延长保温时间3小时后,混合奶有凝固物,有乳清析出。
说明高温可以破坏乳酸菌,以致前10小时不能形成酸奶;但由于时间短,乳酸菌没有完全杀死,所以在后来在适宜温度下,经过较长的时间可以形成酸奶。
而混合后煮沸半小时的牛奶(样⑥),再降温到适宜温度45℃后保温,20小时仍未形成酸奶,说明乳酸菌受到严重破坏。
所以说,加入菌种的牛奶在0~45℃范围内,并且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发酵速度越快。
加入菌种的牛奶在45℃以下,虽然发酵缓慢,但是乳酸菌没被破坏,在一定的时间下,可形成酸奶。
高温(95~100℃)下加入菌种的牛奶,在短时间沸腾,乳酸菌没被完全破坏,较长时间后可形成酸奶。
而煮沸30分钟后,酸奶在适宜温度45℃左右很长时间内都难以生成,说明长时间的高温(95~100℃)严重破坏乳酸菌,难以形成酸奶。
七、结论
1.在50-0℃的温度范围,温度越低,发酵速度越慢。
2. 在50-0℃的温度范围,低温并不破坏乳酸菌,温度适宜时仍以正常速度形成酸奶。
3. 在较高温度下(95~100℃)乳酸菌受到破坏,温度适宜时需较长时间形成酸奶。
4. 在长时间高温度下(95~100℃)乳酸菌被严重破坏,难以形成酸奶。
八、收获和体会
1、通过此次实验,证实了温度条件对酸奶发酵的影响、乳酸菌存在及繁殖的温度条件。
2、通过对希望了解的规律设计并实施实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其实科学研究并非高不可攀。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锻炼了观察及分析能力,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九、建议与对策
希望能够在生物探究中采取此实验,希望学生做点此类型的探究,让我们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和改进实验,开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