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大黄鱼溃疡病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研究

摘 要 :利 用 组 织 切 片及 超 薄 切 片 电 镜 技 术 对 患 溃 疡 病 大 黄 鱼 的 骨 骼 肌 、鳃 、肝 、 肾 、脾 、肠 6种组 织 进 行 病 理 学 分 析 ,探 讨 溃 疡 病 的 发 生 机 理 。 织 病 理 显 示 ,溃 疡 病 的 病 变 性 质 为 变 质 性 炎 症 ,主 要 表 现 为 骨 骼 肌 肌 丝 断 裂 ,炎 组
21 0 0年 第 2 9卷 第 5期 :1 4 1 9 7- 7
大 黄 鱼 溃 疡 病 的 组 织 病 理 和 超 微 病 理研 究
戴瑜 来 1 吕永林 2 凯 2 ,李 ,陶震 ,王 国 良
(.宁波 大 学生 命 科 学 与生 物 工程 学 院 , 江 宁波 35 1; .温州 市 渔业 技 术 推 广 站,浙 江 温 州 3 5 0 ; .中 国海 洋 大学 1 浙 2 6 0) 6 10
Crocea
DAI u li, O n —i LI i, AO e WANG o l n — L Yo gl , T Y a n Ka Zh n , Gu — a g i
( . a ut O L e c n ea d it h o g i b nv ri , n b 1 2 C ia 2 W n h u i e i e h o g xe — 1 F c l l i c n oe n l y o n o U i st Ni o3 , hn ; . e z o s r s c n l yE t yf y S e B c o fN g e y g 1 5 1 F h eT o n s nS ri , e z o 2 0 3 C ia 3 F s e i ol e O e nU ies C ia Q n d o 6 1 0 C i ) i ev e W n h u 5 0 , hn ; . i r sC l g ca nv ri o hn , i a 6 0 , hn o c 3 h e e o f y tf g 2 a
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Colg fAnma S in ea dTeh oo y h )a g Unv riy。 n z o 1 0 9 l eo i l ce c n c n lg ,Z ein ie st Ha g h u 3 0 2 ) e ( Z ein n tt t fMa ieFs eis h u h n 3 6 0 ) 。 h ja g I si eo rn ih r ,Z o s a 1 0 0 u e
SHEN — u YU — ig PAN a — i Jn y i Xu pn Xio y
XU e —u 。 YI W e - n CAO Z e g W n j n N n l i hn
(Z ein n t u eo e h trFs eis ’ h ja g I si t fFrs wae ih re ,Hu h u3 3 0 ) t z o 1 0 1
m a n s m p o o ie s d fs s t e a p a a e o a y 0 1— mm ie wh t p t n t i y t m fd s a e i h wa h p e r nc fm n . —l sz ie s o s i he
s l e n ki n y S r i GYCW S iolt d r m t e i e s d ih wa c n im e O pen a d d e . tan s a e f o h d s a e fs s o fr d t be he t
p t o e ft ee i e cb h l n et s ,a d isL owa . × 1 CFU/ a h g n o h pd mi y c al g e t n t D5 e s8 5 0 mL.Th r h — emo p o
大黄鱼常见病害防治

等,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监测水质
定期检测水质,包括水温、酸碱 度、溶氧量等,以及水体中病原 微生物的数量等,以便及时采取
措施。
建立档案
建立大黄鱼养殖档案,记录每只 大黄鱼的生长情况、用药情况等
,方便跟踪和管理。
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
合理投喂
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根据大黄鱼的生长阶段、天气情况等因素 来调整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推广健康养殖理念
倡导健康养殖理念,指导养殖户合理规划养殖场地、科学投喂饲料 、保持良好的水质和环境卫生,预防病害的发生。
完善病害防治的政策和法规
制定病害防治法规
建立健全大黄鱼病害防治的法规和标准,规范病害防治行为,保 障养殖户的合法权益。
实施病害防治监管
加强大黄鱼养殖过程中的病害防治监管,确保病害防治措施的有 效执行。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败血症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 表出血、鳍条腐烂,死亡 率较高。
细菌性肠炎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出现 肠道发炎、充血等症状。
细菌性鳃病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呼吸 困难,鳃部出现脓疱或溃 疡。
寄生虫性疾病
粘孢子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消 瘦、贫血、死亡等症状。
指环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鳃部 肿胀、呼吸困难等症状。
车轮虫病
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病鱼出现体表 黏液增多、游泳异常等症状。
其他疾病
营养不良综合症
由于饲料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某些必需营养物质引起,病鱼 出现生长缓慢、体弱等症状。
应激性出血综合症
由于环境变化或应激因素引起,病鱼体表出现出血、鳍条腐 烂等症状。
致病性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中草药的筛选

近年来,大黄鱼致病病原体的种类呈上升趋势,病原复杂性增加,发病率上升,病情严重。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黄鱼养殖户的收益,对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挑战。
宁波市某大黄鱼养殖场出现鱼体大批量死亡,笔者对病鱼进行采样后,利用革兰氏染色、分子鉴定技术探究了大黄鱼致病的主要原因,利用药敏实验以及中草药筛选技术进行了致病菌的防控策略探索。
本研究可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发病背景及实验材料2021年8-9月,某养殖场大黄鱼出现大规模持续发病,病鱼出现摄食减少、游动迟缓、水面打转等现象;其体表溃疡出血、烂尾、眼球突出、浑浊;解剖可见鳃出血、脾脏肿大、有腹水。
体表及鳃组织水晶片并未观察到明显寄生虫。
为明确发病原因,笔者采集患病大黄鱼肝、脾、肾和脑组织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采集优势菌株。
2.菌悬液制备及PCR鉴定将采集的菌种接种到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37℃下培养24小时。
然后,从培养基上挑选单个菌落,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
在28℃、180转/分的条件下,摇床培养24小时,调整菌液浓度至(2~3)×108CFU/毫升,用于后续实验。
水浴锅99℃预热,在超净台中取灭菌EP管,加入100微升双蒸馏水,挑取单菌落加入EP管中,EP管置于水浴锅加热10分钟,冰浴5分钟,6000转/分下离心2分钟,上清液为待测产物。
采用16S通用引物(上游引物序列为5′-AGAGTTTGATCMTGGCTCAG-3′,下游引物序列为5′-GGTTACCTTGTTACGACTT-3′)进行PCR扩增检测。
PCR体系为:12.5微升Taq master Mix;9.5微升重水;1微升上游引物,1微升下游引物;2微升待测上清液。
PCR反应条件为:94℃2分钟;94℃30秒、60℃30秒、72℃30秒、35个循环;72℃2分钟。
所得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送至杭州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

大黄鱼主要病害及防治一、细菌性疾病1.弧菌病病原:副溶血弧菌。
症状:病鱼体表出现溃疡为该病的典型特征。
发病初期体表有瘀点、淤斑、不规则红斑,多见于腹部及尾部。
严重时下颌出血、溃疡,鳍基充血发红,鳍条缺损,尾柄肌肉腐烂,形成出血性溃疡。
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镜检病灶处组织可见微弯曲的细菌。
流行:该病是大黄鱼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每年3~10月发生,以6月后常见,体重80克左右多发。
发病时间长,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①口服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疗程3~7天。
②福尔马林200毫升/立方米加诺氟沙星等抗菌药20克/立方米海水增氧浸洗20~30分钟。
⑧每个网箱用“富氯工型”1片挂袋,同时内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按说明书的用量用药。
2.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
后期典型症状为肛门红肿,腹胀,具腹水。
解剖发现肠道充血发炎呈紫红色,肠壁弹性较差,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量食物,有大量黄色粘液。
流行:流行高峰在夏、秋季节,病程短,死亡率较高,3~5天内死亡率可达到80%以上。
防治方法:预防同弧菌病。
治疗:不要使用药物浸浴,先停食,后少量投饵,加适量抗菌素治疗。
①口服氟哌酸或盐酸黄连素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2~4克的药物,疗程3~5天,第一天药量加倍。
②每个网箱用“富氯Ⅰ型”1片挂袋,并口服“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与“水产专用Vc”药饵,每千克饲料添加“鱼健康1号”或“鱼健康1号-2000”20克与“海水鱼多维”2克,疗程3天。
患病严重时,需连续投喂药饵直到治愈后再喂2天以巩固药效。
二、寄生虫性疾病1.淀粉卵涡鞭虫病(又称淀粉卵甲藻病)病原: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又称眼点淀粉卵甲藻。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的鳃、皮肤和鳍等处。
鳃上肉眼可见许多小白点;体表皮肤组织发炎、出血,甚至溃疡。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防治 - -

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防治摘要:据调查,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是烂尾病(即细菌性体表溃疡病),本文对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 1.症状:病鱼体表、尾柄和上下吻部充血发红,逐步发展成皮肤腐烂,鳞片脱落,尾、胸、腹鳍基部充据调查,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病害是烂尾病(即细菌性体表溃疡病),本文对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
一、网箱养殖大黄鱼烂尾病的发病原因1.症状:病鱼体表、尾柄和上下吻部充血发红,逐步发展成皮肤腐烂,鳞片脱落,尾、胸、腹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体表常有溃疡斑。
严重时,下颌断裂,尾柄烂掉,露出骨骼。
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部朝上、打转,解剖可见肝、脾、肾、肠均充血,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一般体表出现出血症状后,病鱼在2~7天便死亡。
2.流行情况:大黄鱼烂尾病是舟山海域网箱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更易发生此病。
舟山地区所有深水网箱养殖单位都发生过该病,占大黄鱼所有病害的70%以上。
春夏秋季均会发生,尤以8~10月最多。
此病感染迅速,死亡率高。
3.发病原因:①潮流、台风的影响。
每当舟山海域经历一次大台风或大潮汛后,网箱养殖大黄鱼就会普遍发生一次烂尾病。
当深水网箱放置在潮流超过1米/秒的海域后,如果网衣底部固定不牢,网衣会随潮流而漂起,使鱼体擦伤后继发性细菌感染。
②管理操作不当,因换网、拉网捕鱼、高温期间运输等原因引起鱼体擦伤。
③因海葵等附着生物大量附着在网衣上,一方面导致网箱内水环境变差,另一方面海葵会分泌毒素,蛰伤大黄鱼,使大黄鱼到网衣边摩擦身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
④养殖密度过高,引起鱼体的擦伤。
二、烂尾病病原菌的分离与确定采集患病大黄鱼按无菌操作方法,从病鱼的尾鳍病灶处和肌肉中分离到两种菌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
后经对这两种菌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哈维氏弧菌是强毒菌株,溶藻弧菌对健康鱼体无毒性。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

鱼体内致病菌种类、致病原因及控制对策一、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种类鱼类细菌性疾病是造成水产业严重损失的重要疾病,为此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危害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大多数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
这类细菌可长期潜伏在鱼体内并不引起疾病,但当环境突变或受污染、鱼体抵抗力下降时则可迅速导致疾病发生或流行。
据有关调查,正常鱼体内条件致病菌经初步鉴定,它们归属于8个菌属,其中气单胞菌属占59.1%,不动杆菌占13.3%、黄杆菌占10.8%、肠球菌占1.2%、克雷伯氏菌占1.2%。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引起鱼、鳖细菌性疾病的实例均有报道。
而嗜水气单胞菌不仅是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出血性败血病的主要病原菌,同时也是中华鳖、牛蛙、三角帆蚌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重要致病菌。
以上引证足以说明:气单胞菌为正常鱼体内主要存在菌和条件致病菌,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致病原因1、从微生态学角度讲,鱼类气单胞菌感染的发生是鱼、细菌和生态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常态下,三者处于动态平衡,单胞菌不呈致病作用。
当生态环境突变(如水温升高、有机质浓度增加)或受到污染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处于“静态”的条件致病菌被“激活”,迅速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等致病因子,此为致病之外因。
2、在饲养池中高密度饲养的各种鱼类,与在河湖海洋等自然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所承受的环境压力是不同的,前者所受到的应激性刺激要显著地高于后者。
正是由于养殖鱼类频繁地遭受各种应激因子的刺激,才导致了饲养鱼类免疫力下降,对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此为致病之内因。
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国内诸多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
三、发病特点及应注意问题从鱼类的感染类型来分析,单纯感染、原发性感染较少。
正常鱼体内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且共生于同一鱼体,这一事实说明水体中存在有利于它们生长繁殖的共同条件,因此在致病过程中往往起到协同作用,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使病情更加复杂化、严重化,故在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
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和防治措施

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和防治措施一、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中的常见疾病1.细菌性体表溃疡病病原:主要为弧菌属细菌,以继发性感染为多。
症状:大黄鱼皮肤有瘀斑,褪色,体表疖疮或溃烂,鳍条缺损,解剖病鱼发现肝脏肿大呈淡黄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独游,腹部朝上、打转。
流行情况:是目前深水网箱养殖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春夏秋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
此病感染迅速,目前采用改善网箱养殖环境和及时投喂抗菌素类药物加以控制,但会反复感染。
发病原因:①潮流、台风等影响。
目前深水抗风浪网箱多数放置在敞开式海域,养殖区域潮流过急,网衣漂流,导致鱼体擦伤后继发细菌感染。
②养殖管理不当引起。
分箱、换网时操作不当、高温季节运输等原因导致鱼体擦伤感染。
2.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主要为多种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常表现为肛门外突、红肿,肠道充血、发炎,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肠后段有少量食物,粘液较多;病鱼食欲减退,部分鱼带有拖便,常离群独游,进而消瘦死亡。
此病在整个养殖期都可能发生,高温季节尤为多发。
主要为投喂不新鲜的小杂鱼所致,尤其是6~9月份禁渔期,常会因饵料缺乏、饵料质量不好而发病。
防治措施:①不投喂变质饵料;②对投饵器具进行消毒;③定期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④发病后口服盐酸黄连素药饵(2~4克/千克),疗程3~5天。
3.大黄鱼弧菌病病原:弧菌。
症状:体表溃疡,肛门红肿,肌肉腐烂,肝脾、肾、肠充血,解剖发现肝、肠上布有许多小白点。
病鱼不摄食,离群独游。
主要发生在8~11月之间,感染迅速,死亡率极高。
最高时一天死亡上千尾。
到12月份时水温降低,该病会明显减少。
大黄鱼体质下降时在外界如台风等因素的刺激下,使大黄鱼产生应激反应,致使弧菌病暴发。
防治措施:用复方新诺明治疗,用药量要达到饵料量的2.5%~3%,用药期要4天以上,另外要结合泼洒生石灰、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等消毒剂。
但发病后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 作者以典型症状的病鱼作为材料, 通过菌株的分离鉴定、 人工感染试验, 电镜观察等手段, 对大黄鱼的 致病菌进行了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对致病菌进行了敏感药物试验, 以期获得较为有效的抑菌药物, 为大黄 鱼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材料与方法
%. % 材料
收稿日期: "&&% ( %" ( "6 基金项目: 农业部水产增养殖生态、 生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 ( ;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 _U1"&&& ) /’,%&" ) . 作者简介: 金珊 ( , 女, 浙江天台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水产微生物学和水产动物疾病控制 . %/,6 ( )
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金珊 %, 蔡完其 ", 王国良 %- 赵青松 %, 郑天伦 %
* %. 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浙江宁波 !%#"%% ; ". 上海水产大学 - 上海 "&&&/& )
摘
要:从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二株病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及菌种鉴定研究,认为致病菌为溶藻弧菌 !"#$"% &’(")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第 !# 卷
病鱼取自浙江宁波的奉化、象山和台州的温岭、玉环等养殖海区。健康鱼取自浙江宁波奉化养殖海 区。 #& ! 病原菌分离 取发病症状典型的濒死病鱼, 用质量分数为 ’( ) 的酒精棉球反复擦拭消毒病鱼的腹部和体表, 用无 菌剪刀打开腹腔, 无菌操作取病鱼肝、 肾、 脾、 心等组织小块, 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 *+ 培养基 , - . 和 /012 培养基上, 挑取形态特征一致的优势菌落进行克隆培养, 转接斜面保存备 !’ 3 恒温培养 !4 5 后, 用。 #& 6 菌种鉴定 , #! . 按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 . 、 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第九版) 的方法进行细菌学鉴定。 #& 4 人工感染试验 每缸放养体长 #- : !( 78 的健康大黄鱼 #( 尾, 连续充气, 暂 用 "( 78 9 -( 78 9 4( 78 水体的玻璃缸, 养 # ; 后进行感染试验。试验菌株培养 #< : !4 5, 菌悬液细菌量按 =7> 浊度管结合活菌计数方法确定。 #& 4& # 注射感染试验 将培养好的菌株以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浓度为 $ <& ( ? (& -( % 9 #(’ @ 8A 的菌悬液, 以肌肉注射 ( (& 6 8A @ 尾) 的方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照组注射同量无菌生理盐水。 #& 4& ! 创伤浸泡感染试验 以无菌针头对试验鱼体进行穿刺、 刮鳞创伤, 同时设对照组, 使创伤后的鱼和健康鱼分别在含一定浓 4 度菌( 换水暂养观察鱼体情况。 <& ( ? (& - % 9 #( @ 8A 的海水中浸泡暂养 !4 5, #& - 病原菌形态电镜观察 将分离得的病原菌培养 #" : #< 5,用双蒸水制成菌悬液,BC’& ( 的 ! ) 磷钨酸负染色液染色,日立 C D "(( 型电镜观察并拍照。 #& " 药敏实验 , 以涂布法接种病原菌于平板培养基上, 贴上药敏纸片 ( 直径 " 88) !’ 3 恒温培养 !4 5 测抑菌圈直 径。所用药敏纸片购自上海市卫生防疫站。
# ( C" A $B#
图$ E1F( $
患病大黄鱼
%G* <1+*&+*< -&5F* 4*--/D 35/&H*5
"( ! 病原菌的鉴定 从患病大黄鱼体内分离到的 @"; : $ 、 菌体直或稍 #$= : ; 二菌株特征基本一致。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弯曲, 两端钝圆, 单个。 极生单鞭毛, 运动, 无荚膜, 无芽孢( 图 "、 。 在 IJ 培养基上 "# K 培养 "; G 菌体大 !)
#
死亡尾数 试验尾数 8 尾 $B $B B $B $ B B B B " B B B B ! B B $ B ; < B B B B = B $ B B > B B B B # B B B B @ B B B $ C B B B B $B B B B B $$ B $ B B $" B B B B 死亡率 8 ? B "B $B $B
! 结果
!& # 病鱼临诊症状与流行规律 病鱼发病初期体色变深, 行动迟缓, 经常浮出水面离群独游; 皮肤和上下颌吻部开始充血、 发炎, 鳞片 松散脱落。 病情发展时, 鳃色暗, 尾鳍末端和头部以及体侧开始溃烂, 皮下出血, 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疡斑, 重 者肌肉烂穿, 甚至吻部出现断裂, 一般头部和尾部发病比躯体严重 ( 图 #) 。解剖发现病情严重时内脏器官 病变明显, 肝肿大, 色泽不匀, 有浊斑; 肾肿, 肠空, 有时肠内有黄绿色粘液样物, 肛门红肿。 一般体表呈现出 血症状后, 在 # : ’ ; 内便死亡。 此病在浙江省沿海地区各大黄鱼养殖场几乎都曾发生过, 发病死亡率一般为 !( ) : "( ) , 高时可达 在典型的发病网箱内, 从出现少量病鱼到大部分发病死亡历时约一周。 流行时间以夏季高温期 <( ) 以上。 为主, 发病范围大, 感染率高, 鱼种和成鱼均能感染发病。 在同一养殖海区当年鱼种比 ’ : < 月份为高峰期。 二龄以上成鱼更易发病, 死亡率明显偏高。 !& ! 病原菌的致病性 从奉化、 象山、 温岭和玉环等地养殖场患病的大黄鱼体上分离的菌株中挑选优势菌株 6 株作代表进行 人工感染试验。 结果见表 # 、 表 !、 表 6。 致病性试验表明: 菌株 <!4 D #、 ’#- D 4 对健康鱼的肌肉注射感染和 创伤浸泡感染的死亡率均为 #(( ) ,’!< D 6 菌株对健康鱼没有明显毒性,单纯浸泡感染不能使健康鱼发 病。 健康鱼经 <!4 D #、 在频死鱼的血液、 肾 ’#- D 4 二菌株人工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症状相似。 等处可分离到与原病原菌一致的菌株, 经再次感染又可分离到该菌株, 说明 <!4 D #、 ’#- D 4 二菌株为大黄 鱼的致病菌。
56’"0,."$ 1VD SHO<A=S DJ W<H;DFG=AK P<KHGOA< VGOG ASDE<HGL JODX H;G KCEHCOGL 0/1.2%/-"&1*& -$%-1& H;<H SCJY JGOGL LASG<SGL. 1;GT VGOG WODRGL HD PG !"#$"% &’("*%’+,"-./ PT <OHAJAKA<E A=JGKHAD= <=L A=LG=HAJAK<HAD=. 5CEJ<OXGY ;DZ<[DEG \ 1OAXGH;DWOAX- >;EDO<XW;G=AKDE- >AWODJEDZ<KA=- :AHODJCO<=HDA=CX <OG GJJGKHARG A= WOGRG=HA=F H;G FODVH; DJ H;G W<H;DFG=AK P<KHGOA<. 7&8 9(0$’$ 0/1.2%/-"&1*& -$%-1&4 P<KHGOA< LASG<SGS4 !"#$"% &’("*%’+,"-./ 大黄鱼 0/1.2%/-"&1*& -$%-1& 俗称黄花鱼, 隶属石首鱼科,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海南部、 东海、 台湾海峡以 及南海, 是我国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随着大黄鱼人工繁育的成功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 近几年病害频 繁发生且日趋严重,%//’ ( "&&% 年我们对浙江省沿海各大黄鱼养殖场进行了疾病的调查、病原的分离鉴 定, 发现由细菌引起的疾病, 因其发病率高, 流行范围广、 危害最为严重。 目前已有林克冰 ] %- " ^ 、 林星 ] ! ^ 、 王军 等报道由副溶血弧菌 !3 4&$&5&16%’+,"-./、 溶藻弧菌 !3 &’("*%’+,"-./、 哈维氏弧菌 !3 5&$71+" 等引起福建省 沿海地区养殖大黄鱼疾病。为了进一步搞清浙江沿海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找到有效的防治方
第!期
金珊等: 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
表 $ 肌肉注射感染试验结果 %&’ ( $ )*+,-.+ /0 120*3.1/2 .*+. ’4 12.5&6,+3,-&5 127*3.1/2
死亡尾数 菌株 @"; : $ #$= : ; #"@ : ! 对照
:$ 细菌数量 8 69
试验尾数 8 尾 $B $B $B $B
菌株 @"; : $ #$= : ; #"@ : ! 对照 细菌数量 8 69 : $ # ( =$ A $B
#
死亡尾数 试验尾数 8 尾 $B $B B $B $ $ B B B " B $ B $ ! $ B $ B ; < " B B ! = B B B B > B B B B # " B B " @ $ B B $ C $ B B B $B " B B $ $$ B B B $ $" B B B $ 死亡率 8 ? $BB $B $B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