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意识

合集下载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

题目: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姓名:***班级:B101302学号:B********指导老师:付素娥老师2012年4月20日论李白诗歌中的悲剧情怀摘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

赵缺《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可见,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赋予一种美感。

诗歌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和南北朝民歌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最后到明清诗歌以及现代诗。

中间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而诗歌发展的顶峰则要说唐朝。

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耀眼的诗人,初唐四杰、贺知章、杜甫、韩愈、白居易、王维等等,可以说群星璀璨,而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则属李白。

唐代李白的诗歌登上了诗歌的最高峰,他那充盈着生命和力度的诗歌,体现了盛唐魄力和盛唐气象。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大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史上丰碑式人物。

他飘逸雄放的风格、奇特夸张的想象,使他的诗歌具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唐代的诗人中,李白的“仙”的形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得到了肯定,好象他真的是一个狂歌痛饮、放浪形骸、远离尘俗、飘然欲仙的人物。

其实,这是对李白的误解,因此,历来众多的李白研究者多注重他诗歌的奔放豪迈,而忽略了其诗蕴涵的悲剧情怀。

李白的豪迈奔放,浪漫飘逸中夹杂着浅浅的忧伤和诗人的无奈。

这与李白的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而又与其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以及他的诗歌中所表达的孤独意向有着间接联系,还有就是自负狂傲的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原因有着不可脱离的关联。

关键词: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影响Concerning the poems of Li Bai tragedy feelingsABSTRACTpoetry is the world's oldest and most basic form of literature, this is a kind of spirit of literature. Zhao lack of "no blame ShiSanBai sequence," said "ShiZhe, feeling the condition of the mind, hair and who was also on the affection of art." Visible, poetry is highly concentrated summarized reflect social life of a literary genre, and it preserves the author's thoughts and feelings and rich imagination, language concise 'calque, has the distinct rhythm, harmonious phonological, give a kind of aesthetic feeling. Poetry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everal thousand years, from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chu" to all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nd folk songs to tang poetry YuanQu song lyrics last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oetry and modern poetry. Middle have a glorious also had decline, and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is the development summit to say. This time, many dazzling emerge the poet, early tang four jie, HeZhiZhang, du fu, han yu's, bai juyi, wang wei and so on, can say to bright stars, and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a is li bai. Li bai's poems in the tang dynasty on the poetry's highest peak, he that filled with life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poetry, reflected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drive of tang poetry meteorology. He is a big again after the qu yuan romantic poet, is the history of poetry of the monument type character. He put the elegant style, curious, exaggerated imagine, that his poetry has a transcendental and free from vulgarity XianFengDaoGu. The poet in tang dynasty, li bai's "fairy" image in many people's mind got sure, if he really is a crazy songs, head, had himself away from earth, the characters to float. Actually, this is li bai misunderstanding, therefore, have always been numerous li bai researchers notice more of his poems and unrestrained heroic, and ignored his feelings of contained tragedy. Li bai heroic and bold and unrestrained, romantic and elegant in a mixture of sadness and the poet's but light. The twists and turns, and li bai bumpy life experience inseparable, but it too high ideals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ruel reality incompatible and his poetry expressed in indirect contact with lonely intention, and is proud and conceited character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has not practical reasons from the association.KEY WORDS:Li Bai's poetry tragedy feelings influence目录前言 (5)一、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特殊性 (6)二、李白诗歌悲剧情怀形成的原因 (8)1、酒与诗2、本真自由的悲剧人生3、悲剧精神的自由彰显4、自由的品格与儒家正统观念的矛盾三、研究李白诗歌悲剧情怀的意义 (13)结论 (15)谢辞 (16)参考文献 (17)前言有人用“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来形容盛唐气象。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作者:牟厚斌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10期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

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

终其一生的奋斗,目的是要为大唐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然而,无数的挫折和打击,把诗人的美好愿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开元十二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家远游”,离开蜀中。

意图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走一条“终南捷径”,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名人的推荐,由布衣而一举成为朝廷的辅弼重臣。

因为从小就有“不屈己,不甘人”的性格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李白根本不屑于科举考试。

但是,在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的选择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他要建功立业,要大济天下,始终追求自己不变的政治理想。

但是,这种宏伟抱负和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的距离,注定了准备多年的诗人,只能得到一个“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的结局。

二、中期的被弃之悲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受到了玄宗的召见。

诗人多年的幻想,多年的奔波劳累,终于幻化成了表面的喜悦。

可惜的是,翰林供奉,自己只被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三年后便被“赐金还山”了。

朝廷黑暗腐败,权臣妒贤嫉能,现实容不下诗人的存在。

而个性意识较浓的诗人所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特殊价值:不屈从于权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愿保持人格独立,也不愿为富贵而妥协于统治集团。

在感情自觉与理性自觉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

这是诗人的第二次人生悲剧,比起第一次的无路之悲,这次的被弃之悲便要深刻得多了。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

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诗歌精神浅析李白诗歌的悲剧精神李白作为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天才诗人,他的激情与想象力,他的狂傲与自信,他的骄傲和孤独。

透过他美妙的诗歌语言,永远打动后人的心弦。

但他是个悲剧式的人物,时代的不幸加上个人的原因,酿成了他政治上的悲剧。

一、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李白诗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共同财富,有些则成为国人的日常用语,有些则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

然而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却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之音”的表现。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

大多笔者倾向于后一种意见。

认为,从诗人的全部创作经历与盛唐社会政治发展的变化趋势看,李白堪称是一个“悲剧诗人”。

李白的仕途之路具有明显的悲剧性。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祖籍陇西陈纪。

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二十岁开始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政治理想远游。

李白的一生可谓历经坎坷,是郁郁不得志的,直到他死,也没有得到正式的官职。

他自诩的雄才大略,更没有机会得到施展。

所以李白仕途之路的悲剧性主要在于表现诗人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和无情的幻灭,这是诗人个人悲剧的真实记录。

那么,才华绝代的伟大诗人李白,为什么在仕途上没有取得任何作为,反而仕途坎坷、挫折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如此兴旺发达、生气勃勃的盛唐却容不下一个李白?是因为小人的妒忌、迫害,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来解读一下他的仕途之路。

李白“仗剑去国,辞家远游”是在诗人二十六岁时,他离开蜀中,开始一生理想的追求。

这时唐代这处于“开元之治”的极盛时期,充满激情的李白一心想从政:安社稷,济苍生。

他的壮志雄心点燃他建功立业的理想之火。

他自比大鹏,大鹏是他的图腾,从出山到出世都以大鹏自比。

他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于是他离开第二故乡四川,到楚汉大地到处交友,拜见名士和达官贵人,希望他人引荐。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

李白送别诗解析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晚年流落边疆,写下了许多蕴含离别之情的诗篇。

其中《送别》一首,是李白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离别诗。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人在离别时的无奈与悲怆之情,对于描绘唐代人物形态和离散生活的文学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境、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意境李白的这首《送别》,从第一句便营造出了苍凉和离别的气氛:“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 诗中一字一句,自然铺陈,深入人心。

整首诗无论从描写手法还是诗歌语言,都概括了离别带来的各种情感,折射出了作者的哀思和离愁。

诗中《惟见长江天际流》、《日暮客愁思故乡》、《明月来相照,金樽消旧梦》等句,则将整个作品的氛围推至高潮。

长江天际流淌的是心灵的离别,日暮客愁则刻画了主人公在异乡所感受的孤独,而明月的照耀和金樽的抚慰则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

语言李白的语言流畅深刻,表现了唐代诗歌的一些特征,如繁琐而有味道的词汇,平仄婉转的韵律和形象思维。

其中“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意境深远,抒发了主人公离散时心理的内疚和惆怅。

同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深情悠长,表达了主人公的深情与离愁。

整首诗充满了移情和文学韵味,并且篇幅不比长篇叙事诗短,可谓是一篇完整的抒情诗篇。

写作手法李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和形象思维来表达作者对离别的感悟。

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运用了“春风绿”和“明月照”这两项广为人知的意象和象征,将离别的哀愁和流连的感慨融合在了一起。

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则直接将白发与“缘愁如长”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深邃的内涵。

在诗歌结构方面,李白将整个作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两句组成,表达出主人公与恋人的分别,第二部分通过描述主人公沉溺于乡思之中,表达出他的无奈和愁绪;第三部分突然转折,用“明月”和“金樽”两个意象进行撰述,表达了主人公的愁和离别。

结束语李白的《送别》是一篇篇篇哀婉,情感真挚的离别诗。

悲悯的浪漫——李白酒诗之悲剧文化意蕴摭谈

悲悯的浪漫——李白酒诗之悲剧文化意蕴摭谈
唐之 音张扬到 了极致 , 奏 响了浪漫情怀交 响曲的最强音 。然 而在 其乐观奔 放 、 浪漫任情 的同时 , 也蕴 含着强烈 的悲剧 文 化性格 与个性特质 。李 白所处 的“ 开元 盛世” , 既是封 建王朝 的极盛 时代 , 同时在盛世 的光 环之下又潜藏着重 重危机 。在 中国传统文化 中 , 悲剧意识 与反悲剧 意识 二者 的交融 , 形 成 了独具 特色 的中国美学特 质的复杂 性 ,也 构成 了中 国传 统 文化 悲剧意蕴 的丰厚与广 袤 。本文 将就 “ 诗仙 ” 李 白酒诗 折 射 出的悲剧情 怀以及悲剧 意识 ,摭 谈其酒 诗 中蕴 含 的深 刻
矛盾之 中他借酒抒怀 、 以酒 遣忧 , “ 敏捷诗千首 , 飘零酒一杯 ”
( 杜 甫《 不见》 ) , 李 白与酒之 间有着难 以割舍 的密切联 系。在 醇醪的芬芳之间李 白无所顾忌地张扬着 内心的本真情意 , 在
其 痛快淋 漓 、 无 所拘束 的抒 写 , 将 昂扬 奋发 、 恣意纵 横 的盛
青崖 间 , 须行 即骑访名 山” ( 李 白《 梦游天姥 吟 留别 》 ) 求仙访 道的道家 思想 , “ 美 酒樽 中置千斛 ,载妓随波 任去 留” ( 李 白
《 江 上吟》 ) 纵横 恣意 的酒 徒风采 , 是李 白酒诗 浪漫精 神的重
要组 成部 分。李 白置身 的“ 开元 盛世 ” , 是唐代逐渐走 向极盛 , 同时又孕育着重重危机 的特定历史时期。在阔达 的盛世之梦 中, 自诩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 少有鸿鹄 之志的李 白 自视甚 高 ,
尽 。“ 愁来饮酒二千石 , 寒灰重 暖生阳春 , 我且 为君槌碎黄鹤
楼, 君亦 勾吾倒却鹦 鹉洲 ” ( 李 白《 陪侍 郎叔游 洞庭醉后 》 ・ 其 三) , 此诗作 于乾元二年 ( 7 5 9) 李 白被 流放夜 郎 , 途 中遇赦而 还之际 , 充溢着无辜蒙冤受屈的无尽悲愤之情 。这种悲剧意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以其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潇洒飘逸的诗歌风格,浪漫瑰奇的艺术构思,夸张雄奇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颂扬。

就如同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三分酿成了月亮,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以说李白就是盛唐诗歌绝对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诗作也蕴含着盛唐的气象。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盛世下的悲剧人物,身负傲视才华,却只能“奉诏作诗”,歌咏风月,藐视权贵,赐金放还,郁不得志。

而本文则以他晚年的一首代表诗作,来分析他盛世下那无奈的哀音。

本诗的开头便是“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也是李白诗歌惯常的抒情艺术手法,如同《将进酒》开篇便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时光奔腾,人生易老的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在这场酒宴上,李白一开始就高叹“悲愁来了,悲愁来了”,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天真、率直的一面。

钱钟书曾说“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诗歌和绝句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谬钺先生也说“唐诗之美在情辞”,唐诗以情胜。

而李白诗中更是体现着一种放言无惮的天真和率性,很多诗句都是脱口而出,直言袒露,较少思虑避讳伪饰。

酒宴之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一曲《悲来吟》,唱出了李白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或许真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位声振寰宇,名播华夏的歌者,此时此刻,寂寞的心境又有谁人能懂,此时的李白已经是不如了人生的晚年,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万丈豪情,或许已经和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站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一身仙风道骨,潇洒不羁,也就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龙擦拭土、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那曾经的一抹大唐风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

我想也不会有人对他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已衰。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

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篇)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山草香整理了11篇李白《将进酒》诗歌鉴赏《将进酒》唐诗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将进酒》。

《将进酒》鉴赏篇一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将进酒》赏析篇二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十分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

李白诗歌特色的深层次分析:李白作为久负盛名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放顺意、恣肆多端、清逸明净,任何一个时代诗歌都无法与之媲美。

本文将从儒、释、道对李白性格及思想的深层次影响上入手,从豪放的个性之魂、清逸的侠士悲情和现实的浪漫主义三个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特色。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大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地的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青少年时期在蜀中受到良好教育和道教文化的熏陶。

成年后,游历了长江、黄河流域的名山胜地。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应召入京,为供奉翰林。

两年后因个性狂放、行为任肆,触怒了朝中权贵,被排挤出了长安,又重新开始了其漫游生活。

安史之乱中,因参加永王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归,晚年漂泊在东南一带,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时年62岁。

让我们在理解和体会中,也尝试着对李白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三个方面总结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豪放的个性之魂一个人年轻时代的经历对这个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影响。

李白青少年时期生活在蜀地,而蜀地的紫云山正是道教胜地,这座山恰好就坐落在李白家附近。

受环境的影响,李白从青少年时代就喜好道教的神仙之说。

他在诗中说“寂寞缀道论,空帘闭幽情”,可见李白有明显的弃世缀道思想。

他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人性的解放、顺乎自然的惬意。

环境造就人,正是道教造就了李白,也幻化了他的梦想,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豪放的个性魅力。

如果没有道教的影响,李白也许不可能有这样的诗风。

李白正式履行过入教仪式,成为了受过符箓的道士,在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上是一派道家的洒脱、道教的狂放。

我们知道,与佛教的普渡众生和祈求来世不同,道教讲究“游世”,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即所谓“乐生”;它重视人的自然性,提倡一种脱离社会体制的自然生活。

因此,道教没有空、幻、寂、灭的禁欲色彩,而是充满了饮酒谈玄、长生不老的成仙享乐情绪。

所有的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与现实
李白悲剧人生的浅析
摘要:
关键词:李白诗歌悲剧人生
一、酒与诗歌
酒,自被发明以来,便被文人骚客所喜,更是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纵观中国历代文人,最令人神往和陶醉的人生方式可以说是诗酒风流,诗酒更是唐代文坛魅力的精神文化象征,中国历代文学史上,能将酒与诗的结合推向无敌的高峰的首推李白,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写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自此,李白成了诗酒风流的象征,太白醉酒成了李白固定的造型。

李白的醉酒是现实与理想的苦闷中,是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李白的诗歌魅力也正是处于这种状态中的。

透过酒,我们看到了李白的热辣、豪放、醇厚、悲壮、迷狂、清逸的独特诗风。

在他那灿烂的诗篇中无处不飘香着他的诗酒文化。

如《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中展现出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在看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诗中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无论如何的醉生梦死也难与现实、与时代的节奏合为一拍,诗人由悲转喜、转狂放、俱而激愤、再转癫狂,理想的破灭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诗人无力改变,于是把冲天的悲愤之情化做豪放的行乐之举,发泄不满,排遣忧愁,反抗现实,也正因为如此而导致了李白人生的悲剧。

“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

”(《襄阳歌》)“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江上吟》)近乎放荡不羁的性情表现了李白的率真、洒脱的个性,更对其政治理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自由追求的一生,是狂放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人生矛盾的一生,也是醉生梦死的一生。

他在酒诗的醉话里,痛快淋漓地高扬生命的激情,无所顾忌地倾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追求与失望,愤怒与忧伤,将自己的整个心灵世界袒露无隐,其饮酒作诗中体现出来的高傲的人格和乐观自信精神更是得到后人的敬仰。

李白在诗歌中往往都是以豪迈的语言抒发感情,但表达的却是一种极为深沉的悲愤之情。

他的诗歌里隐藏的是诗人在与现实人生的碰撞中沉积而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同时他的有些诗作中也表现了对时局的愤慨,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国家、对黎民百姓生命的高度关注,流露出他们的生命存亡的深切同情和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