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_龙晓东
调查报告: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及现状的调查报告

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及现状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近年来,大学新生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凸显,着实令人担忧。
大学新生入学后,随着生活环境、理想目标、学习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适应期上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为他们的大学生活埋下隐患。
心理适应性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同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一种能力。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不仅会左右他们的学业和人格,而且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
据统计,我国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发生率高达20%,且有逐年攀升的趋势。
因此,了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原因,找到应对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所以我们小组对于大学新生在适应期时遇到的心理困惑进行调研,致力于帮助这些有心理困惑的同学,同时也提高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调查方案(一)方案设计本次研究内容是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困惑及解决办法分析。
其中,在遇到的心理困惑问题上,我们从经济方面、情感方面、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调研。
在新生的解决途径上,我们又从辅导员老师、学长学姐和心理咨询室这些学校的帮助组织来进行分析,调查比对最对新生受用的方法并进行了总结。
(二)问卷设计本次问卷分为四大部分:大学生基本信息统计,新生刚入校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困惑调查,化解困惑的途径调查以及最终的解决办法的效果。
本调研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问卷发放调查,通过对我校的100多名学生的入校时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我校大学生新生入学时所面临的各方面的具体困惑和分析出对他们有效的解决途径。
第二阶段是对几个群体进行实地或在线采访,分别是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学长会的学长学姐和大一新生。
我们想通过对他们这几类人群进行采访,得出大家入学时普遍会遇到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办法,方便以后的新生避免这些问题。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研主要才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在新生入学时所面临的困境及解决途径进行了调查。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助者因刚进入大学不久出现了情绪低落,人际交往不适、失眠等问题,感到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采用认知疗法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况基本消失,能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一般资料崔某,女,19岁,西安某大学大一新生,独女,家住陕西省的一个小县城,父母均为小学教师,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身高159,体态中等,无不良嗜好,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
第一次远离父母住校,之前一切都由父母料理,自理能力较差。
性格内向,敏感,对自己要求严格,尤其是学习成绩。
与同宿舍的同学关系紧张,很少与她们交流,易产生矛盾而争吵。
曾竞选过班干部,因得不到同学的支持而落选。
近一个多星期来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减退,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曾到校医院做过身体检查,确认无躯体疾病。
感觉在这所学校学习没意思,有想要回家复读,争取明年考取更好一点的大学的想法。
自己前来咨询。
针对崔某的情况,我选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0-4分的五级记分制,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焦虑因子为2.48,其它因子均小于1.26。
2.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自入学以来,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与梦想逐渐消失。
特别是近一个多星期以来,学习时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对什么事情也提不起兴趣,没有交到朋友,经常感到心烦意乱,很孤独,郁闷,饭量明显减少,晚上经常失眠,很后悔自己当初报考这所大学,想要退学复读。
个人陈述:当我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等待终于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兴奋不已,爸妈也为我感到自豪。
可是一想到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要独立面对将来的生活,自己心里感到非常恐慌和焦虑,害怕开学的到来。
爸妈告诉我:你已经长大成人了,要开始独立生活,要锻炼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
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特别要强的女孩,小时候连写作业的速度都要求自己超过其他的小伙伴,学习成绩方面更是要争第一,但是自从进入大学之后我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如意。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分析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分析摘要: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开始实施扩招,在高校入学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高校新生适应不良的现象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于高校新生适应不良的文献也屡见不鲜。
本文主要是对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心理做一剖析,以其为改善大学新生管理工作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心理分析一、引言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人生的重要转折对于个体心理发展速度与方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晚年至死亡的阶段。
而学习阶段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学习,即幼儿阶段的游戏式学习,小学到中学的统一的全日制学习以及大学的自主学习。
每个阶段的转折都势必会对个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对于许多青年人来说,进入大学这一事件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质的不同,进入大学的改变并非是某种单一角色的转变而是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社会角色以及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等多方面改变的复合体。
在这个时期的青年人面临着摆脱依赖走向独立、逐步走向成人担负社会的艰巨任务,当他们需要独立面对时,不适与焦虑也就会接踵而至。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研究在逐渐增多,但理论相对零散或是针对性太强,有很多研究只局限于少数学生群体的调查或某个学校的实验,很难确定其是否具有全面性。
因此,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研究的分析,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更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与内容(一)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1、适应的一般涵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适应无疑成为了发展与自我实现等一切更高追求的基础。
适应原属于生物学范畴,在心理学范畴里以此来表征当个体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以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对适应做了系统的研究: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对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基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个案工作分析

必须从新的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 案 例概 述
一
、
姚 X, 男 ,海 南 人 , 系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X X系 X X 年 级X X 专业 的学 生,高 考时 以高分 进入 该校 ,为人 开 朗乐 观 在一 开学就 成为 了班级 的临 时班长 ,可后 来 的学习生 活 中 ,其 贪玩 的个性 逐渐展 露 ,很 多次 因为打 魔兽 世界 而 耽 误 的 日常 的班 级管 理工作 ,在 大一 下学期 中没 能入 园继 续 连任班 长 ,心情受 到 了很 大影 响 ,认 为是班 级 同学故 意 和 自己作 对 ,不支持 自己的工作 ,开始 变得 消极应 对班 级 日常事物 。到 了大二 上学期 ,发 现其 出现 了多次旷 课 的现 象,从开 始 的一周旷 课几节 到一 周旷课 十几 节 ,因为长 期 不上 课 ,导 致 多 门专 业 课 挂科 , 并受 到 了学校 的警 告 处 分 ,通 过 找 其 身边 的 同 学谈 话 得知 ,姚 X 由于在 高 中 阶 段 过度 的被压 抑 ,脾 气不太 好 ,又加上 进入 大学后 就失 去 了 目标和 方 向,觉得 做班委 没意 思后 ,就一 直沉迷 于 网络 游戏 ,在 宿舍 也是沉 默寡 言 ,变 得不再 愿意 和其他 同学 进 行 交流 。 作为 辅 导员 ,我 深深 感觉 到 了他 的这种 变化 ,多次 找 其 进 行谈 心 ,试 图 了解其 内心 的真 实 想 法 ,最 终姚 x 向 笔 者 说 出 了 自 己的真 实 想 法 :姚 x家 庭 条件 不 错 ,父 母 对 其 的期 待很 高 ,他 个人 非常 的要 强,性格 豪爽 ,但有 时 脾 气不好 ,在 高 中他 就十 分的刻 苦和 勤奋 ,拒绝接 受 自 己 的任 何失 败 , 自从上 了大 学后 ,发现 一切并 不是他 想 的那 样 完美 ,学 习和能力 上 比 自己强 的人有 很 多, 自己 以往 高 中的那套 学 习方法 到 了大 学后 收效甚微 ,所 以自身产生 了 严 重 的挫 败感 , 只有 通过疯 狂 的沉迷 网络游 戏 ,来达到 逃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个例分析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个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不适应,大一新生面临着来源于学习、人际关系、宿舍环境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本文以某高校一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大一新生环境适应不良为案例,分析该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帮她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国家的繁荣,因此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高校工作者应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标签: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案例分析一、案例简介李某是某高校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的一名大一新生,她出生在安徽萧县的一个镇上,父亲是银行职员,母亲在一家服装厂上班,家中经济情况良好。
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全家人自她出生就对她非常疼爱。
在新生军训时,未发现她有异常。
但新生开学一个月之后,班级团支部书记向我反映该同学最近出现的一些状况:她常常茫然地望着地面,害怕,总是感觉身后几个人跟踪她,觉得同学们都不喜欢她,她很少与人交流,喜欢一个人独处在宿舍,经常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偶尔还会独自流泪。
作为李某的辅导员,我也感觉到她的异常变化,我每次去班里的时候,她的眼圈都红红的,人瘦的厉害,总是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我让班干部和宿舍同学了解情况,并试着与她接触,但效果不明显。
她说害怕老师,在我三番四次的邀请下,才在一个室友的陪同下来到办公室。
在我们的交谈中,她躲在室友的后面,只是点头或者摇头回答我的问题,在回答我问题的时候,甚至不敢直视我。
二、成因分析和措施通过李某寝室同学的了解和与家长的沟通,发现李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所造成,由此表现出来一系列抑郁、焦虑等症状及行为,原因如下:第一,李某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家长和同学心目中的乖乖女,从小学到中学,家长从来没有操心过她的学习,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数学专业课抽象、难懂,她经常听不明白,久而久之,她的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使她动摇了对自己原来的评价,由于强烈的自尊心,她开始自卑。
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

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作者:杨晓华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24期摘要: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对整个大学生活乃至将来职业生涯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方式和方法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新生表现出许多的心理适应不良,不同程度地出现学业紧张、心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频繁违纪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对该现象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Abstract:Whether college freshmen can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college life will exert a deep influence on their later study and career, most freshmen are lack of the necessary psychological preparation, feeling at a loss when faced with new environmen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a result, the heavy weight on their mind has a deep influence on their normal study and lif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adaptive obstacles among freshmen.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障碍;成因Key words:freshmen;adaptation obstacles;causes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59-020引言适应是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我身心状态,使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从而达到认识环境、改善环境、发展自我的目的。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

-50-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 Vol.(6) No.30的心身和谐,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和老有所为的目标,才能最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圆梦老人晚年幸福。
参考文献:[1]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湖南科学出版社,1998:18[2]Skevington SM,Lotfy Mo,Connell KA. The World Health Organ ization’s WHOQ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nd results of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trial-A report from the WHOQOL group[J].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4,13(2):299-310[3]郝元涛,方积乾,Power,等.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75[4]李玉翠,王茹玲,吴垠,等.1340例老年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3):248-250[5]谢秀梅,李别川,金国龙,等.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14 [6]贾守梅.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 420-423[7]余桂珍,曾琨,陈慧.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8]郑玉仁,柯雪梅,柯朝晖,等.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746-747[9]刘琳,曾绍祥.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 87-89[10]Carole M.National standards for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J].Diabetes Care,2003,26:149-156[11]张锦华,张娟,任建辉,等.托养老人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6):118,120编辑:赵聪编号:EB-14101602(修回:2014-10-23)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30.023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分析及干预对策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on maladjustment problems ofuniversity freshmen崔玉霞周晓芝(山东省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山东聊城,252000)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30-0050-03 证型:GB【摘要】目的:分析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现象,探讨其干预对策。
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及对策摘要: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了解发现,很多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心理问题集中在内心恐惧接触新鲜的事物以及陌生的人,对于人际交往等都处于一个比较回避的状态,对于自身的能力经常抱有怀疑的态度,希望别人能够帮助自己而缺少自身的努力等。
长此以往这就会使得很多大学生处于心理防线崩溃的边缘。
而高校却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缺乏重视,导致大学生存在心理失衡的现象,进而发生了很多高校内的恶性事件,比如说校园霸凌。
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障碍问题进行原因和表现分析,得出针对性的对策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适应障碍,解决对策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他们经历了从高中到大学生活的改变和过渡,大学生活更需要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学生拥有心理适应能力并进行新环境的自主适应,而相反的是高中的学习生活更多的是老师和家长督促学生,这样一来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整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而就会受到一些大小事情的影响产生不好的情绪。
这些情绪可以是学生的学习压力或者是人际交往导致的,而有效的分析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来源就能够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发生现状分析首先,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如果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问题不加以及时的分析和干预就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出现,为此,高校需要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对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分析和研究。
1.1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产生的表现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适应障碍的目前表现来说分为以下几种,所有病症表现的原因都是大学生无法适应外界环境发生的改变,以至于在自身心理变化上无法达到自洽,进而就会有越来越压抑的情绪或者是比较大的心理压力逐渐蔓延和产生。
这些心理障碍会导致大学生心理的失衡,久而久之会让其产生不自信、怯懦或者是易怒暴躁、自卑胆小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病症表现为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以及强迫症等。
焦虑症主要体现在一些新入学的大学生身上,他们大多情感丰富、胆小怕事、做事考虑比较多且不敢挑战新鲜事物、怕和其他人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较大的一致性。
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父亲量表的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有显著正相关;母亲量表的过干涉、过保护与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和个人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呈较低的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
这一结论与N ielson&M etha、Kaw ash等人的研究不太一致。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具有强调父母权威和子女顺从的传统,在这种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教育孩子体现出比西方父母更严厉的特点(Chao,1994[6];Do rnbu sch等,1987[7])。
有研究认为,中国文化特点不仅影响到父母教养方式本身,而且,由于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干涉、约束等被视为对儿童的关心(Chao,1994),父母对儿童的严格要求是被认可的。
因此,严厉的、干涉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功能、学业成就等关系可能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并不成立(Chao,1994),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父母确实表现出对儿童的高控制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父亲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相关,高于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它们的相关。
这一现象可能与我国父亲是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关。
因此,对于儿童的教养正如谚语所言:“子不教,父之过”,父亲比母亲负有更多的责任。
4 参考文献[1]H arter.S.D evelopm ental Perspective on the Self-sys2tem.In:P.H.M ussen ed.H andbook of Ch ild P sycho lo2 gy.V o l.4.N ew Yo rk:John W iley&Sons,1993,275~386[2]Coopers m ith.S.T he A ntecedents of Self-esteem.SanF rancisco:W.H.F reem an,1967[3]5Gecas V.Schw albe,M.L.Parental Behavi o r and A do2lescent Self-esteem.Journal of M arriage and T he Fam ily,1986,48(1):37~46[4]N ielson,D.M.M etha A.Parental Behavi o r and A do les2cent Self-esteem in C linical and nonclinical Group.A do lescence,1994,29(115):525~542[5]Chao.R.K.Beyond Parental Contro l and A utho rntarianparenting Style,U nderstanding Ch inese Parenting th routh the Cultural N o ti on of T raining.Ch ild D evel2 opm ent,1994,55:1111~1119[6]Do rnbuscdh,S.R itter,P,leider m an R.Roberts,D.&F raleigh,M.the R elati 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 do les2cent Schoo l Perfo r m ance.Ch ild D evelopm ent,1987, 58:1244~1257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者人格特征分析[410077]湖南省长沙电力学院教科所心理学教研室 龙晓东 廖湘蓉摘 要 为了探讨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本文应用16PF量表对大学新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大学新生心理适应不良与心理健康者在10种人格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情绪的稳定性(C)、忧虑性(O)和紧张性(Q4)这三种人格特征的标准与平均值相差2~4分,这表明心理适应不良与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大学新生 人格特征 心理适应不良 心理健康状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研究较多。
本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考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长沙电力学院99级新生832人,来自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财经、电力、动力和计算机专业。
男生566人,女生266人;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平均18.85±1.02岁。
1.2 方法 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戴忠恒修订的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1],按班级进行集体施测。
1.3 资料处理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每个因素经标准化处理后都可得到10个等级的标准分。
心理健康指数Y1总分为40分,均值为22分。
12分是卡特尔测试常规人群的心理适应不良的临界值,仅占人数分配的10%。
由于我国没有Y1值常模,我们以中国心理医学方面的经验数据18分,作为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适应不良的临界值[2],即高于18分定为心理健康,低于或等于18分定为心理适应不良。
全部统计工作采用SPSS软件包完成。
统计结果显示,低于或等于18分者74人占8.9%。
2 结果2.1 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的人格特征差异 从表1可知,对16种人格特征标准分的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在10种人格特征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即心理适应不良者在情绪的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自律性(Q3)等因素的得分,明显低于心理健康者;而在敏感性(I)、忧虑性(O)、独立性(Q2)、紧张性(Q4)等因素的得分,明显高于心理健康者。
其均值检验结果在P<0.001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表1 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16种人格特征比较(xθ±s)心理适应不良者(n=74)心理健康者(n=758)t值信度为95%的平均值差异区间估计A5.28±2.185.39±1.99-0.426[-0.58,0.38] B6.19±1.625.95±1.681.160[-0.16,0.64] C3.66±1.326.34±1.65-13.55333[-3.06,-2.29] E4.55±1.616.45±1.84-8.564333[-2.33,-1.46] F4.39±1.906.80±1.97-10.05333[-2.88,-1.94] G4.78±1.875.64±1.79-3.897333[-1.28,-0.42] H4.31±1.536.59±1.99-9.594333[-2.75,-1.81] I7.26±1.995.86±2.145.391333[0.89,1.91] L3.78±2.913.82±2.12-0.114[-0.37,0.65] M6.86±1.856.51±1.881.560[0.22,0.81] N4.78±1.915.00±1.59-0.942[0.67,0.24] O7.38±1.544.40±1.7314.309333[2.57,3.39] Q15.88±1.504.32±1.61-2.2853[-0.83,1.28] Q24.70±1.394.08±0.983.739333[0.29,0.95] Q34.50±1.275.53±1.33-6.368333[-1.35,-0.71] Q46.95±2.263.52±1.3212.846333[2.90,3.96] 3P<0.005 333P<0.0012.2 在这16种人格因素中,虽然有10种因素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根据16PF测试指示手册介绍,对被试特别明显的人格特点的确定,是通过其在某种人格因素上所得的“高点”分数(标准低于4分或高于7分)来确定的。
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心理适应不良者在16种因素中,低于4分或高于7分的因素有:情绪的稳定性(C<4)、敏感性(I> 7)、忧虑性(O>7),紧张性也接近7分(Q4=6.95)。
而在这些因素中与心理健康者的标准分平均值相比较,差异在2~4分之间的因素有:情绪的稳定性(C)、忧虑性(O)、紧张性(Q4)(置信度为95%)。
这是一个较大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山东王益明利用16PF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诊断发现,最简捷而又准确的方法是看C因素、O 因素、Q4因素是否出现“高点”,即C因素低于4分、O因素和Q4因素高于7分。
如果三者都是“高点”,则诊断为心理不健康的“命中概率”是最高的。
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具有一致性[3]。
由此可以得出心理适应不良者的人格具有以下特点:①情绪不稳定,常常表现为情绪不成熟,容易激动,易受环境支配,心神动摇不定,不能面对现实而急躁不安,甚至有失眠、噩梦、恐怖现象。
②高忧虑、高紧张性,常常是紧张、忧虑、困扰,甚至沮丧悲观的情绪,常有患得患失之感。
在社群中缺乏与人接近的勇气。
生活战战兢兢而不能控制自己。
2.3 在次级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应用次级人格因素的经验公式计算次级人格因素的分数(见表2)。
次级人格因素类型有:适应与焦虑型(X1)、内向与外向型(X2)、感情用事与安祥型(X3)、怯懦与果断型(X4)。
每个因素的标准分为1~10分。
如果以5分为标准,低于5分为适应型、内向型、情感用事型与怯懦型,高于5分为焦虑型、外向型、安祥机警型与果断型。
从表2可知,在次级人格因素上,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X1、X2、X3三个因素的均值在P<0.001水平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尤其是X1、X2两因素标准分平均值差异的区间估计在3分左右(置信度为95%)。
因此,心理适应不良者的次级人格特征是焦虑型和内向型。
这说明不能很好地调节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常有不足之感,性格内向,喜欢孤独,不善与人交往等性格特征。
表2 心理适应不良者与心理健康者次级人格因素比较(xθ±s)心理适应不良者(n=74)心理健康者(n=758)t置信区为95%的平均值差异区间估计X16.58±1.113.16±1.4824.488333[3.15,3.07] X23.86±1.996.67±2.15-10.793333[-3.31,-2.29] X32.88±1.795.14±1.92-9.718333[-2.27,-1.81] X45.15±1.485.50±1.42-2.0113[-0.69,-0.03]3 讨论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心理适应不良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个性特征、情绪反应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