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制四年级上册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部编版)(三科统编教材)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基本分类,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造成的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基本分类–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2.教学重点: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的讲解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
2.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投影仪。
3.教具:黑板、粉笔、科普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将一张科普图片投影到教室的屏幕上,图片内容是一座被污染的河流和周围的环境,然后提问学生: - 这张图片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 你看到了哪些不好的地方?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然后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环境污染。
2. 学习新课(30分钟)•第一步: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教师通过简明的口头解释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基本分类,例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教师可以以幼儿园的站在空旷的草地上抓住一些细软绵软的柳絮和棉絮,并大声问到,“你们看到这些柳絮和棉絮了吗?”学生肯定会回答“看到了”。
“这样绵软细薄的垃圾在空中飘荡着,并且会进入我们的口鼻,有没有影响我们吸入的新鲜空气呢?有没有制造一种静电感来扰乱我们的学习呢?这些柳絮和棉絮是一种小小的空气污染源。
你们知道是谁把这些垃圾扔到我们周围的地方造成了这样形象的空气污染吗?”教师引出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
•第二步: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故事,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自然的危害,例如空气污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多、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等。
教师可以找一张关于水污染的图片,通过描述图片,让学生了解水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这是一张被污染的河流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水变得很脏,有些垃圾浮在水面上,还有的沉在水底,这样的污水会让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无法生存,它们会死亡。
第10课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案(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
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
《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
【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探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会造成的危害。
2.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其他形式的环境污染给地球带来的危害。
3.了解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并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帮过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1.结合实际生活,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找到合适的办法保护环境。
【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办法保护环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认识——塑料制品应用广1.猜谜和塑料知识导入。
2.同学们,课前已经让大家去寻找身边的塑料制品,请你们说说见过哪些塑料制品。
3.学生交流。
4.小结:吃穿玩乐,学习家用,到处都有塑料的身影。
它应用广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应用广泛)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
二、探究感受——塑料制品的性能优1.为什么塑料制品会那么普遍地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呢?它到底有哪些性能呢?2.小组代表多角度汇报。
多数塑料质轻,不会锈蚀;有较好的透明性和耐磨耗性;绝缘性好,导热性低;成型性、着色性好,加工成本低。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内容和危害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污染现象有限,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
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保护环境的方法。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提高环保行动力。
3.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思考和探讨解决办法。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2.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3.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污染问题。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做起,亲身体验环保行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环境污染的严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保护环境的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办法。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5分钟)总结讨论成果,强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5.拓展(5分钟)介绍一些成功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实际效果。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环境污染的定义与类型、环境污染的影响、保护环境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污染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接触到一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环境污染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类型和来源。
2.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能力,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做到环保。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定义与类型。
2.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3.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做到环保,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环境污染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环保活动材料,如垃圾分类袋、环保标志等。
3.准备教学PPT,明确教学内容和要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环境污染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和来源,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环保意识。
4.巩固(5分钟)通过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环保标志设计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巩固环保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污染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提高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
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准备环保活动材料,如垃圾分类、绿植种植等。
3.准备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展示环境污染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以及如何保护环境。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知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环保知识应用于生活,开展环保活动。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 》 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 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部分。
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提高环保意识,学会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实际行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实际行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学生学会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实际行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环境污染案例,用于教学呈现。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垃圾堆积、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图片,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环境污染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危害,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1-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1-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环境污染现象较多,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
3.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1.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2.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3.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提供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环保知识和方法的相关资料,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垃圾堆放、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和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减少汽车出行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道德与法治-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

部编新教材四年级道德与法治-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活、学习、生产的影响,初步了解减少环境污染的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环境污染的认识相对较浅。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缺乏系统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激发他们的环保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知道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2.难点:环境污染的防治方法,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图片等引导学生认识环境污染。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
3.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实践环保,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
3.环保活动道具(如垃圾分类桶、环保标志等)。
4.课堂作业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环境污染问题。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片中的场景吗?你们觉得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环境污染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生活、学习、生产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小组讨论: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具体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