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相关的证明与计算(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的定理(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4.1.4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的定理(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圆周角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计算某个特定圆周角的度数。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量角器和圆规来测量和验证圆周角定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圆周角的概念和圆周角的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圆上角度的情况?”比如,在制作圆形桌面或设计轮子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圆周角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圆周角的概念:确保学生理解圆周角的定义,即顶点在圆上,两边分别与圆相交的角。
-圆周角定理:强调圆周角等于其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将圆周角定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如计算圆周角或圆心角的度数。
举例:通过图形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圆周角的定义,进而引导他们理解圆周角定理。在实际例题中,如给出一个圆和其上的圆周角,要求学生计算圆周角或圆心角的度数,强化定理的应用。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圆周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式,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圆周角的应用。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圆周角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和证明圆周角定理,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对于重点难点的讲解,我要更加耐心和细致,尽可能用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第13讲 四点共圆(教师版)

第13讲 四点共圆(教师版)

第13讲 四点共圆知识导航定义如果同一平面内的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则称这四个点共圆,一般简称为“四点共圆”性质⑴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⑵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⑶圆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如图,若四点共圆,则,,.常用判定⑴若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角互补,则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⑵若一个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它的内对角,则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⑶共底边的两个三角形顶角相等,且在底边的同侧,则四个顶点共圆经典例题如图,在四边形中,、、、分别是、、、的中点,.求证:、、、四点共圆.一、四点共圆的判定方法例题1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四点共圆的应用证明见解析连接、、、、、、分别是、、、的中点,,,又,四边形是矩形,、、、四点共圆.如图,,,且、相交于.为延长线上的一点,.求证:、、、四点共圆.例题2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四点共圆的应用证明见解析. ∵,,∴,∴,∵,,∴,∴,∴、、、四点共圆.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四点共圆的应用如图,在正中,点,分别在边,上,且,,相交于点.求证:,,,四点共圆.证明见解析.∵在正中,,又∵,,∴≌,∴,∴,,,四点共圆.例题3经典例题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圆内接四边形综合、是以为直径的半圆上的两点,,在直径上,且,求.连接,,、、、四点共圆,,,,,,,.如图,、分别是正方形的边、的中点,、相交于,求证:.二、四点共圆的应用例题4例题5证明见解析.方法一:连接,、是、的中点,,,,即,、、、四点共圆,,,很明显,,.≌方法二:连接,∵、是、的中点,∴≌,∴,∴,即,∴、、、四点共圆,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四点共圆的应用∴,,很明显,∴,∴.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中证明与计算 > 题型:四点共圆的应用如图,是正方形的边上的一点,过点作的垂线交的外角平分线于点,求证:.证明见解析.连接、.∵,,∴.又∵,∴、、、四点共圆,∴,∴.例题6例题7答案解析标注【题型】 圆 >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 圆幂定理 > 题型:相交弦定理如图,在等腰中,,.若,求..以为圆心,长为半径作,则点在上,延长交于,∵,∴点在上,∴,∵,,∴,,∴,∴.古希腊人在争论、证明和创新方面的成就和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相比,希腊形成国家要晚一些。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数学二轮复习重难题型突破题型5 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7年7考)

202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数学二轮复习重难题型突破题型5 圆的相关证明与计算(7年7考)
.


返回
5.
已知△ ABC ,点 O 在 AC 上,以 OA 为半径作☉ O 与
AB 相切,连接 OB , OB 平分∠ ABC ,交☉ O 于点 F ,连接 CF
交☉ O 于点 M ,并延长 CF 交 AB 于点 N .
返回
(1)求证: CB 是☉ O 的切线;
证明:如图,过点O作OD⊥CB于点D.
6
3
, MH =


∠ FAD = = =


,从而 OC
3
.
返回
Ⅳ.连接 MN ,延长 CO ,与 AF ,☉ O 分别交于点 P 、点 Q ,易
得 HQ =

9
= AB . OP 是△ AFD 的
中位线 ,则 OP =
,于是在△ APO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得 AP = 4
∴∠ CHB =∠ ABH .
∵ BH 平分∠ ABC ,∴∠ CBH =∠ ABH .
∴∠ CHB =∠ CBH . ∴ CH = BC =3 .
返回
∵∠ FAD =∠ DCO ,
∴ sin


∠ FAD = = =


பைடு நூலகம்
sin

∠ DCO = .

∵ OD = OM =3 ,∴ OC = AB =9 .
∵四边形 OABC 是平行四边形,∴ AE ∥ OC .
∴ DF ∥ OC . ∴∠ FDA =∠ DOC .
∵ OF = OA ,∴∠ FAD =∠ AFE .
∵∠ AFE =∠ OCD ,∴∠ FAD =∠ OCD .
∵∠ FDA +∠ FAD =90°,∴∠ DOC +∠ OCD =90°.

第十八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含解答)-

第十八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含解答)-

第十八讲 与圆有关的计算【趣题引路】拿破仑是法国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一次他在远征埃及的航海途中,问部下:“怎样光用圆规把圆分成四等份?•”大家面面相觑,还是拿破仑自己解了这个谜.聪明的读者你知道他是怎样解的吗? 解析 (1)先用圆规画一个已知圆,如图 (1).(2)在已知圆中,画4个相同的小圆,它们的直径等于已知圆的半径,如图 (2) (3)在4个小圆相交的图形中,4个偏月牙形就是面积完全相同的图形,如图 (3).【知识延伸】与圆有关的计算,着重讲正多边形和圆、圆的面积、周长、弧长,扇形的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侧面展开图的计算问题.对于以上问题,首先要理解概念,熟记公式,法则,其次要会灵活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正n 边形的计算可以集中在正n 边形的半径、边心距把正n 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中,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或三角形相似来解决.例1 如图,正五边形ABCDE 的边长为10,它的对角线分别交于点A 1,B 1,•C 1,D 1,E 1. (1)求证:D 1把线段AE 1分成黄金分割;(2)求五边形A 1B 1C 1D 1E 1的边长. 证明 (1)作正五边形的外接圆O, ∵AB=BC=CD=DE=EA=72°,∴∠D 1AB=∠D 1BA=•∠E 1BD 1=36°. 又∠BE 1D 1=∠BD 1E 1=72°, ∴AD 1=D 1B=BE.∵△ABE 1∽△B D 1E 1,∴11111AE BE BE D E =, 即11111AE AD AD D E =. ∴A D 12=AE 1·D 1E 1,即D 1把线段A E 1分成黄金分割. (2)设D 1E 1=x,则A E 1=AB=10,AD 1=10-D 1E 1=10-x,∴(10-x)2=10x,即x 2-30x+100=0. 解得,得x 1=15-55,x 2=15+55>10(舍去)∴D 1E 1=15-55.点评对于正多边形的计算,要注意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去解,在本题的计算中,•用到了正五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角线的黄金分割点.在计算与面积有关问题时,等积变形,•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变成规则图形的面积去求,是经常使用的方法.例2 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1,BC=2,以B 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交AD 于点F,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解析 连结BF,∵BF=BC=2,AB=1,∠BAF=90°, ∴∠ABF=60°.在Rt △ABF 中,AF=22BF AB -=3,∴S 阴影=S 扇形BEF -S △ABF=2602360π-12×1×3 =23π-32. 点评阴影部分是不规则图形,无法直接计算,设法利用规则图形面积来计算,连结BF,则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在处理展开图问题时,一定不要弄错对应关系,如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这个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长,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圆的周长等.例2 如图,一个圆锥的高是10cm,侧面开展图是半圆,求圆锥的侧面积. 解析 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扇形弧长为C,母线长为L. 由题意,得c=22lπ ,又∵c=2r π, ∴22lπ=2r π,得L=2r. ① 在Rt △SOA 中L 2=r 2+102. ② 由①,②解得r=1033cm, L=2033cm.∴所求圆锥的侧面积为S=πrL=π1033·2033=2003π(cm2).点评经过圆锥高(即轴)的截面所揭示的母线、高、底面半径.•锥角等元素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圆锥中几种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好题妙解】佳题新题品味例1已知如图,AC切⊙O于点A,点B在⊙O上,AB=AC=AO,OC、BC分别交⊙O•于点E、F.求证:EF是⊙O的内接正二十四边形的一边.证明连结OB,OF,因AC是⊙O的切线,∴∠OAC=90°,∵AC=AO,∴∠AOC=45°.∵AB=AO=BD,∴△ABO是等边三角形.∴∠BAO=60°,∴∠BAC=60°+90°=150°,∵AB=AC,∴∠ABC=15°.∴∠AOF=2∠ABC=30°.∴∠EOF=∠AOC-∠AOF=45°-30°=15°.∵正二十四边形的中心角为360°÷24=15°,∴EF是正二十四边形的一边.点评证明一条弦是正多边形的一边.•需证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等于这个多边形的中心角.如证一条弦是正三角形的一边,需证这条边所对的圆心角为120°.证一条弦是正六边形的一边,需证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为60°.例2如图,⊙O1与⊙O2内切于点P,过P的直线交⊙O1于点A,交⊙O2于点B,•AC切⊙O2于点C,交⊙O1于点D,且PB、PD的长恰好是关于x的方程x2-16m+x=0的两根.求(1)PC的长;(2)若BP BC=,且S△PBC:S△APC=1:k,求代数式m(k2-k)的值.解析 (1)过P作两圆公切线PT,∵∠A=TPD,∠TPC=∠DCP,∠DCP=∠1+∠A,∠TPC=∠2+∠TPD.∴∠1=∠2.已知∠PBC=∠PCD,∴△PBC∽△PCD.∴P C2=PB·PD.而PB,PD是方程x2-16m+x+4=0的根. ∴PC2=4,∴PC=2.O2T21DCBAP O1(2)由BP=BC及∠1=∠2,知BC∥PD,PB=BC.∴AB BCAP PD=,∵1PBCAPCSPBPA S k∆∆==,∴1BC AB kPD AP k-==.∴PB2=4(1)kk-·PD2=41kk-.又由根与系数关系知PB+PD=16m+,∴m+16=PB2+PD2+2PB·PD=4(1)kk-+41kk-+8.∴m=24k k-,∴m(k2-k)=4.点评(1)小题仅涉及PB、PD的长是方程x2-16m+x+4=0的根,故易知PB·PD,从而须找PC•与PB·PD的关系;(2)由题意可知PB·PD均可用字母K表示,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K 与m的关系,由此求出m,代入m(k2-k)中即可.例3如图有一直径是1m的圆形铁皮,要从中剪出一个最大的圆心角是90°的扇形ABC.求(1)被剪掉阴影部分的面积.(2)用所得的扇形铁皮围成一个圆锥,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多少?(结果可用根号表示).解析 (1)连结BC,∵∠BAC=90°,∴BC为⊙O的直径.又∵AB=AC,∴AB=AC=BC.sin45°=1×22=22.∴S阴=S⊙O-S扇形BAC=π(12)2-2290()2180π⨯=18π(m)2.(2)设圆锥的底面圆的半径为r,∴2902180π⨯=2πr ∴r=28.点评用和差法求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中考真题欣赏例1 (2003年吉林省中考题)圆心角都是90°的扇形OAB与扇形OCD,如图那样叠放在一起,连结AC、BD.(1)求证:△AOC≌△BOD;(2)若OA=3cm,OC=1cm,求阴影部分的面积.证明 (1)∵∠COD=∠AOB=90°.∴∠AOC=∠BOD.∵OA=OB,OC=OD,∴△AOC≌△BOD.(2)S阴影=S扇形AOB-S扇形COD=14π×32-14π×12=2π.点评(1)只需证∠DOB=∠COA即可;(2)将阴影部分转化为两个扇形面积的差,•再进行计算.例2 (2003年桂林市中考题)如图,AB是⊙O的直径,过圆上一点D作⊙O的切线DE,与过点A的直线垂直于E,弦BD的延长线与直线AE交于点C.(1)求证:点D为BC的中点;(2)设直线EA与⊙O的另一交点为F.求证:C A2-AF2=4CE·EA;(3)若AD=12DB,⊙O的半径为r,求由线段DE,AE和AD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证明 (1)连结OD,∵ED为⊙O的切线, ∴OD⊥DE,∵DE⊥AC,∴OD∥AC.∵O为AB中点,∴D为BC中点.(2)连结BF,∵AB为⊙O的直径,∴∠CFB=∠CED=90°.∴ED∥BF,∵D为BC中点,∴E为CF中点.∴CA2-AF2=(CA-AF)(CA+AF)=(CE+AE-EF+AE)·CF=2AE·2CE.∴CA2-AF2=4CE·AE.(3)解析:∵AD=12DB,∴∠AOD=60°.连结DA,可知△OAD为等边三角形.∴OD=AD=r. 在Rt△DEA中,∠EDA=30°,∴EA=12r,ED=32r,EDCA BF∴S 阴影=S 梯形DOAE -S 扇形OAD =13()222r r +-16πr 2=338r 216πr 2. 点评(1)由O 为圆心,设法证CF ∥OD,可得结论;(2)由D 为BC 的中点,证E 为CF 的中点,证得ED ∥BF,然后进行线段的恒等变形,•可得结论.(3)由图形的差可得阴影部分.竞赛样题展示例1 (2002年全国数学竞赛试题)如图,7•根圆形筷子的横截面圆的半径为r,求捆扎这7根筷子一周的绳子长度.解析:设⊙O 1,⊙O 2和绳子切A,B,C 点,知∠A O 1B =60°,∴AB 的长为601803r ππ=r, ∴AB 和线段BC 和的长为3πr,故整个绳长为6(AB+BC)=6(13r π+2r)=2(π+6)r.点评绳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直线长,另一部分是弧线长,只要计算出AB•的长和O 1O 2的长,其余类推即可. 例2 (汉城国际数学竞赛试题)把3根长为1cm 的火柴杆和三根长为3cm 的火柴杆,摆放在如左图的圆周上构成六边形,此六边形的面积是由三根1cm 的火柴杆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面积的多少倍?解析 如图 (1),因为六边形ABCDEF 内接于⊙O,连结OA,OB,OC,OD,OE,OF, 显然△AOB ≌△AOF ≌△EOF;△BOC ≌△COD ≌△DOE.把底边长为1和3的等腰三角形作间隔排列拼成如图 (2),• 并向两端延长边长为3的边,得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可分割为25个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于是此六边形可分割为22个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故此六边形的面积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面积的22倍.点评几何计算常建立在几何证明的基础之上,通过证明,•解决有关图形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全能训练A卷1.两圆相交,公共弦长为且在一圆中为内接正三角形的一边,在另一圆中为内接正六边形的一边,求这两圆的面积之比.2.已知三个正多边形的边数分别是a,b,c,从中各取一个内角相加,其和为360°.求111a b c++的值.3.已知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中,P是AE的中点.求AP·BP的值.4.已知一个正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圆的周长相等,•正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外接圆半径为r1,r2,圆的半径为R,则r1,r2,R的大小关系是( ).A.r1>r2>RB.r2>R>r1C.R>r1>r2D.r2>r1>R5.如图,已知一个边长为2cm的正六边形,若要剪一张圆形纸片完全盖住这个图形,则这个圆形纸片的最小半径是_________.6.如图,大小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为O,现任作小圆的三条切线分别交于A、B、C点,记△ABC的面积为S,以A、B、C为顶点的三个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S3,•试判断S1+S2+S3-S是否为定值,若是,求出这个值;若不是,说明理由.A卷答案:1.设正三角形外接圆O1的半径为R3,正三角形边长是AB,正六边形外接圆O2的半径为R6,∴R3=33AB,R6=AB.∴R3:R6=3:3 ,∴S⊙O1:S⊙O2=R32:R62=1:3.2.由180(2)aa︒-+180(2)bb︒-+180(2)cc︒-=360°,得111a b c++=12.3.连结OA交BP于F,证AP=PF,再证△OPF∽△BPO.∴PF·BP=O P2,∴AP·BP=PF·BP=OP2=14.A5.2cm6.如图,设大小圆半径分别为R和r(R和r为定值).小圆的每条切线与大圆所夹小弓形的面积相等且为定值,设这个定值为p,则有S1+S2+S3′=P;S2+S3+S1′=•P;•S3+S1+S2′=P. ∴(S1+S2+S3)·2+(S1′+S2′+S3′)=3P.又∵S1+S2+S3+S1′+S2′+S3′+S=πR2.∴S1′+S2′+S3′= -(S1+S2+S3)-S代入①式得:S1+S2+S3-S=3P- πR2 (定值)故S1+S2+S3-S为定值,这个定值为3P-πR2.B卷1.如图1,两个半圆,大圆的弦CD平行于直径AB,且与小圆相切,已知CD=24,•则在大半圆中挖去小半圆后剩下部分的面积为________.(1) (2)2.如图2,圆心在原点,半径为2的圆内一点P(22,22) ,过P作弦AB与劣弧AB组成一个弓形,则该弓形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3.小伟在半径为1cm,圆心角为60°的扇形铁皮上剪取一块尽可能大的正方形铁皮,小伟在扇形铁皮上设计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剪取方案,请你帮小伟计算一下,按甲、乙两种方案剪取所得的正方形面积,并估算哪个正方形的面积较大(•估算时3=1.73,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4.如图,在圆周内部有一凸四边形,其边的延长线分别交圆周于A 1,•A 2,B 1,B 2,C 1,C 2,D 1,D 2. 求证:若A 1B 2=B 1C 2=C 1D 2=D 1A 2,则由直线A 1A 2,B 1B 2,C 1C 2,D 1D 2所围成的四边形是圆内接四边形.5.如图,给定正七边形A 1A 2…A 7.证明:121314111A A A A A A =+.- 11 - B 卷答案:1.可将小半圆的圆心移至大半圆圆心重合.此时小半圆与CD 切于M 点,•同心圆圆心设为O, 则S 阴=12πOD 2-12πOM 2=12π(O D 2-OM 2)= 12πMD 2=12π×122=72π。

查补重难点07 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原卷版)

查补重难点07 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原卷版)

查补重难点07.圆的相关计算与证明考点一:圆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推论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2.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圆心角、弧和弦之间的等量关系必须在同圆等式中才成立.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3.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圆周角定理的推论:1)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3)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题型1.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1.如图,可得①AB 过圆心;②AB ⊥CD ;③CE =DE ;④ AC AD =;⑤ BCBD =。

总结: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实质是指一条直线满足:(1)过圆心;(2)垂直于弦;(3)平分弦(被平分的弦不是直径);(4)平分弦所对的优弧;(5)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若已知五个条件中的两个,那么可推出其中三个,简称“知二得三”,解题过程中应灵活运用该定理。

2.关于垂径定理的计算常与勾股定理相结合,解题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一般过圆心作弦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例1.(2024·江苏盐城·模拟预测)如图,A 、B 、C 是O 上的点,OC AB ⊥,若5OA =,8AB =,则CD =()A .5B .4C .3D .2变式2.(2024·江苏徐州·一模)如图,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若60A ∠=︒,BC =O 的半径长为()A .4BC .2D .1题型2.圆心角、弧、弦的关系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分别相等。

第4课时 以圆为背景的证明与计算

第4课时 以圆为背景的证明与计算

类型之二 圆的切线有关的计算与证明
[2019·成都]如图,AB 为⊙O 的直径,C,D 为圆上
的两点,OC∥BD,弦 AD,BC 相交于点 E.
(1)求证:A︵C=C︵D; (2)若 CE=1,EB=3,求⊙O 的半径; (3)在(2)的条件下,过点 C 作⊙O 的切线,交 BA 的延长线于
点 P,过点 P 作 PQ∥CB 交⊙O 于 F,Q 两点(点 F 在线段 PQ
∴EF∥BC,∴∠B=∠AEF.
又∵∠ADF=∠AEF,∴∠B=∠ADF. 又∵∠OAD=∠DAC,∴△ABD∽△ADF, ∴AADB=AADF,∴AD2=AB·AF,∴AD= xy.
1.如图,在 Rt△ACB 中,∠ACB=90°,以 AC 为直径作⊙O 交 AB 于点 D,E 为 BC 的中点,连接 DE 并延长交 AC 的延长线于 点 F.
∴OD∥AF.
又∵DE⊥AC,
答图
∴DE⊥OD,
∴直线 DE 与⊙O 相切.
(2)如答图,连接 BD.
∵AB 是⊙O 的直径,
∴∠ADB=90°.
∵AD 平分∠BAC,∠BAC=60°,
∴∠FAD=∠BAD=30°,∠B=60°,
∴∠DFE=∠B=60°.
∵⊙O 的半径为 2,∴AB=4,
∴AD=AB·cos 30°=4× 23=2 3,
∴4PA2=PA×(PA+2 5), ∴PA=23 5,∴PO=53 5,
答图2
∵PQ∥BC,∴∠CBA=∠BPQ.
又∵∠PHO=∠ACB=90°,
∴△PHO∽△BCA,
∴OACH=PBHC=PAOB,
即O2H=P4H=25 3
55=65,
∴PH=130,OH=53,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

陕西中考圆的证明与计算(2023版)知识总结1.切线的性质: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连半径,得垂直)2.切线的判定:(1)定义法:和圆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距离法:到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证明d =r 即可,常用于已知数据的计算,比如动圆相切问题.(3)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换个说法:⎧⎨⎩有交点:连半径,证垂直无交点:作垂直,证半径,多用于几何证明.多数情况为有交点,重点考虑如何证垂直:①证明和已知垂线平行;②证明夹角为直角.3.常见相切图(1)角分+等腰得平行:点C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O 上,AH ⊥CH ,且AC 平分∠HAB .【证明】连接OC,则OC=OA,∴∠OCA=∠OAC,又∠OAC=∠HAC,∴∠OCA=∠HAC,∴OC∥AH,∴OC⊥CH,∴CH是圆O的切线.(2)证明和已知直角相等.证明△PCO≌△PAO,可得∠PCO=∠PAO=90°.(3)证明夹角为直角.(弦切角定理)如图,若∠BAC=∠D,则AB是圆O切线.如图,连接AO并延长交圆O于点P,则∠P=∠D=∠BAC,∵∠P+∠PAC=90°,∴∠BAC+∠PAC=90°,即AB⊥AP,∴AB是圆O的切线.1.如图,在Rt△ABC中,∠C=90°,以BC为直径的⊙O交AB于点D,切线DE交AC 于点E.(1)求证:DE=AE;(2)若AD=8,DE=5,求BC的长度.2.如图,在Rt△ABC中,∠ABC=90°,以BC为直径的⊙O交AC于点E,⊙O的切线DE交AB于点D.(1)求证:DA=DB;(2)连接BE,OD,交点为F,若cos A=,BC=6,求OF的长.3.如图,AB是⊙O的直径,经过⊙O上一点D,作⊙O的切线EF,交AB的延长线于点F,AE⊥EF,交BD的延长线于点C.(1)求证:AB=AC.(2)若⊙O的半径为3,,求BF的长.4.如图,AB为⊙O的直径,C、E为⊙O上的两点,过点E的切线交CB的延长线于点D,且CD⊥DE,连接CE,AE.(1)求证:∠ABC=2∠A;(2)若⊙O半径为,AB:BD=5:1,求AE的长.5.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CD与⊙O相切于点C,交AB延长线于点D,∠D=30°,连接AC、BC,CE平分∠ACB交⊙O于点E,过点B作BF⊥CE,垂足为F.(1)求证:CA=CD;(2)若AB=12,求线段BF的长.6.已知:如图,⊙O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B,且与CD边相切于点E.点F是BC与⊙O的交点,连接OB,OF,AF,点G是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FG,且∠G+∠BOF=90°.(1)求证:FG是⊙O的切线;(2)如果正方形边长为8,求⊙O的半径.7.如图,在△AOB中,以点O为圆心的⊙O与AB相切于点D,延长AO交⊙O于点C,连接CD,过点A作AF⊥BO,交BO的延长线于点H,交⊙O于点F,∠B=∠C.求证:(1)AF∥CD;(2)AH2=OH⋅BH.8.如图,AB是⊙O的直径,已知点D是弧BC的中点,连接DO并延长,在延长线上有一点E,连接AE,且∠E=∠B.(1)求证:AE是⊙O的切线;(2)连接AC,若AC=6,CF=4,求OE的长.9.如图,AB是⊙O的直径,C在AB的延长线上,⊙O与CD相切于点D,过点A作AE ⊥CD,垂足为E.(1)求证:AD平分∠EAC.(2)若BC=3,,求⊙O的半径以及线段ED的长.10.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是直径AB上不与A,B重合的一点,过点D作CD⊥AB,且CD=AB,连接BC交⊙O于点F,在CD上取一点E,使EF=EC.(1)求证:EF是⊙O的切线;(2)当D是OA的中点时,AB=4,求BF的长.11.如图,△ABC内接于⊙O,AB=AC,过点A作BC平行线AM,连接BO并延长,交AM于点D,连接AO、CO.(1)求证:AM是⊙O的切线;(2)若BC=10,AD=8,求⊙O的半径.12.如图,已知△ABC的边AB所在的直线是⊙O的切线,切点为B,AC经过圆心O并与圆交于点D、C,E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E交⊙O于点F,且∠BCE=∠ACB.(1)求证:CE⊥AB;(2)若⊙O的半径是6,AB=8,求EF的长.13.如图,在△ABC中,∠C=90°,以FB为直径作⊙O,⊙O与直角边AC相切,切点为E.(1)求证:∠DBE=∠EBA;(2)若AB=10,DB=4,求EB的长.14.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OD⊥BC,垂足为D,连接AD,过点A作⊙O的切线与DO的延长线相交于点E.(1)求证:∠B=∠E;(2)若⊙O的半径为4,OE=6,求AD的长.15.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E均在⊙O上,连接AD、BD、BE、DE,过点D作⊙O的切线,交AB的延长线于点C.(1)求证:∠DEB=∠CDB;(2)若BD=DE=6,BE=9.6,求⊙O的半径.16.如图,△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C为⊙O的直径,点E是⊙O上一点,连接OE 并延长交过点C的切线CD于点D,∠B=∠D.(1)求证:OD∥AC;(2)延长EO交AB于点F,AF=2,⊙O的直径为2,求OD的长.17.如图,已知△ABC的外接圆直径是AB,点O是圆心,点D在⊙O上,且=,过点D作⊙O的切线,与CA、CB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F.(1)求证:AB∥EF;(2)若⊙O的半径为5,BC=8,求DF的长度.18.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E,垂足为D,AC平分∠DAB.(1)判定直线C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2)若AD=3,AC=4,求圆的半径.19.如图,以△ABC的一边AB为直径作⊙O,⊙O与BC边的交点恰好为BC的中点D,与AC边的交点为F,过点D作DE⊥AC于点E.(1)求证:直线DE是⊙O的切线;(2)若AB=5,tan∠ACB=2,求弦AF的长度.20.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作⊙O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C,垂足为E,延长CA交⊙O于点F.(1)求证:DE是⊙O的切线;(2)若tan B=,⊙O的半径为5,求线段CF的长.21.如图,AB为⊙O的直径,OD为⊙O的半径,⊙O的弦CD与AB相交于点F,⊙O的切线CE交AB的延长线于点E,EF=EC.(1)求证:OD垂直平分AB;(2)若⊙O的半径长为3,且BF=BE,求OF的长.22.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CD是⊙O的切线,BD⊥CD,DB的延长线与⊙O交于点E.(1)求证:∠ABE=2∠A;(2)若,BD=4,求BE的长.23.如图,在△ABC中,AC=AB,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过点D作ED⊥AC 点E,交AB延长线于点F.(1)求证:EF是⊙O的切线;(2)若DF=4,tan∠BDF=,求AC的长.24.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D是⊙O的直径,F是AD延长线上一点,连接CD,CF,且∠DCF=∠CAD.(1)求证:CF是⊙O的切线;(2)若直径AD=10,cos B=,求FD的长.25.如图,AB是⊙O的直径,AE是⊙O的切线,点C为直线AE上一点,连接OC交⊙O 于点D,连接BD并延长交线段AC于点E.(1)求证:∠CAD=∠CDE;(2)若CD=6,tan∠BAD=,求⊙O的半径.26.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且对角线BD为⊙O的直径,过点A作AE ⊥CD,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且DA平分∠BDE.(1)求证:AE是⊙O的切线;(2)若⊙O的半径为5,CD=6,求AD的长.27.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AE是⊙O的直径,点B是的中点,过点B的切线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D.①求证:BD⊥AD;②若AC=9,tan∠ABC=,求⊙O的半径.28.如图,△ABC中,∠C=90°,点O在AB上,⊙O经过点A,且与BC相切于点D.(1)求证:AD平分∠BAC;(2)若AC=6,cos∠BAC=,求⊙O的半径.29.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为⊙O上一点,CD平分∠ACB,交AB于点E,交⊙O 于点D,延长BA到点P,使得PE=PC.(1)求证:PC与⊙O相切;(2)若⊙O的半径3,PC=4,求CD的长.30.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O上两点,CE与⊙O相切,交DB延长线于点E,且DE⊥CE,连接AC,DC.(1)求证:∠ABD=2∠A;(2)若DE=2CE,AC=8,求⊙O的半径.31.如图,AB是⊙O的直径,AC是弦,且OD⊥AC于点E,OD交⊙O于点F,连接CF、BF,若∠BFC=∠ODA.(1)求证:AD是⊙O的切线:(2)若AB=10,AC=8,求AD的长.32.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交BC于点D,连接OD,过点D作⊙O的切线DE,交AC于点E,延长CA交⊙O于点F,连接BF.(1)求证:DE⊥AC;(2)若⊙O的直径为5,cos C=,求CF的长.33.如图,在⊙O中,PA是直径,PC是弦,PH平分∠APB且与⊙O交于点H,过H作HB⊥PC交PC的延长线于点B.(1)求证:HB是⊙O的切线;(2)若HB=4,BC=2,求⊙O的半径.34.如图,AB是⊙O的直径,点D在直径AB上(D与A,B不重合),CD⊥AB,且CD=AB,连接CB,与⊙O交于点F,在CD上取一点E,使得EF=EC.(1)求证:EF是⊙O的切线;(2)若D是OA的中点,AB=4,求CF的长.35.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且对角线BD为直径,过点A作⊙O的切线AE,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已知DA平分∠BDE.(1)求证:AE⊥DE;(2)若⊙O的半径为5,CD=6,求AD的长.36.如图,在Rt△ACD中,∠ACD=90°,点O在CD上,作⊙O,使⊙O与AD相切于点B,⊙O与CD交于点E,过点D作DF∥AC,交AO的延长线于点F,且∠OAB=∠F.(1)求证:AC是⊙O的切线;(2)若OC=3,DE=2,求DF的长.37.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以CD为直径作⊙O,与BC交于点E,过点E作⊙O的切线EF,交AB于点F.(1)求证:EF⊥AB;(2)若⊙O的半径是,cos∠ACD=,求DF的长.38.如图,⊙O是△ABC的外接圆,=,过点A作AD∥BC交⊙O于点D,连接CD,延长DA到点E,连接CE,∠D=∠E.(1)求证:CE是⊙O的切线;(2)若CE=8,AE=5,求⊙O半径的长.39.如图,BD为⊙O的直径,∠ABE=∠BCA,过点A的直线与⊙O分别交于点E,C,与BD交于点F,连接BE,BC.(1)求证:AB为⊙O的切线.(2)若∠A=∠ABE,BE=5,BC=8,求⊙O的半径.40.如图,AB是⊙O的直径,AE是⊙O的切线,点C为直线AE上一点,连接OC交⊙O 于点D,连接BD并延长交线段AC于点E.(1)求证:∠CDE=∠CAD;(2)若CD=4,tan B=,求⊙O的半径.。

圆中的重要模型-圆幂定理模型(解析版)

圆中的重要模型-圆幂定理模型(解析版)

圆中的重要模型--圆幂定理模型圆幂定理是一个总结性的定理,是对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托勒密定理以及它们推论的统一与归纳。

可能是在19世纪由德国数学家施泰纳(Steiner )或者法国数学家普朗克雷(Poncelet )提出的。

圆幂定理的用法:可以利用圆幂定理求解与圆有关的线段比例、角度、面积等问题。

模型1.相交弦模型条件:在圆O 中,弦AB 与弦CD 交于点E ,点E 在圆O 内。

结论:△CAE ∼△BDE ⇒EC EB =EA ED⇒EC ⋅ED =EB ⋅EA 。

1(2023·广东广州·九年级校考期中)如图,两个同心圆,大圆的弦AB 与小圆相切于点P ,大圆的弦CD 经过点P ,且CD =13,PD =4,两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是.【答案】36π【分析】连接AC ,BD ,OP ,OA ,先根据切线的性质定理和垂径定理证出PA =PB ,再证明△APC ∽△DPB ,得到AP DP =CP BP,代入数据求得AP =BP =6,最后根据圆环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连接AC ,BD ,OP ,OA ,∵大圆的弦AB 与小圆相切于点P ,∴OP ⊥AB ,∴PA =PB ,OA 2-OP 2=AP 2,∵CD =13,PD =4,∴PC =13-4=9,∵∠BAC =∠BDC ,∠C =∠B ,∴△APC ∽△DPB ,∴AP DP =CP BP ,即AP 4=9BP,解得:AP =BP =6(负值舍去),∴圆环的面积为:π⋅OA 2-π⋅OP 2=π⋅AP 2=36π,故答案为:36π.【点睛】此题综合运用了切线的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周角定理、圆环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大圆和小圆的半径是解题的关键.2(2023·江西景德镇·九年级校考期末)如图,PT是⊙O的切线,T为切点,PA是割线,交⊙O于A、B两点,与直径CT交于点D.已知CD=2,AD=3,BD=4,那PB=.【答案】20.【分析】连接AC,BT,AT,易证∆CAD~∆BTD,得到TD=6,易证:∆BTP~∆TAP,得:TP2=AP⋅BP,设PB=x,则AP=x+7,TP2=(x+7)⋅x,PD=x+4,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详解】连接AC,BT,AT,∵∠CAD=∠BTD,∠ADC=∠TDB,∴∆CAD~∆BTD,∴CD BD =ADTD,即:24=3TD∴TD=6,∵PT是⊙O的切线,T为切点,∴∠BTP+∠BTD=90°,∵CT是直径,∴∠CAD+∠TAP=90°∵∠CAD=∠BTD,∴∠BTP=∠TAP,∵∠P=∠P,∴∆BTP~∆TAP,∴TPAP =BPTP,即:TP2=AP⋅BP,设PB=x,则AP=x+7,TP2=(x+7)⋅x,PD=x+4,∵在Rt∆DPT中,DT2+PT2=PD2,∴62+(x+7)x=(x+4)2,解得:x=20,故答案是:2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与圆的性质的综合,根据题意,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3(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为了说明相交弦定理正确性,需要对其进行证明,如下给出了不完整的“已知”“求证”,请补充完整,并写出证明过程.已知:如图①,弦AB,CD交于点P,求证:.(2)如图②,已知AB是⊙O的直径,AB与弦CD交于点P,且AB⊥CD于点P,过D作⊙O的切线,交BA的延长线于E,D为切点,若AP=2,⊙O的半径为5,求AE的长.【答案】(1)PA ⋅PB =PC ⋅PD ,证明见解析(2)103【分析】(1)先证明△ACP ∽△DBP ,再利用相似的性质即可;(2)利用(1)可知PA ⋅PB =PC ⋅PD ,求出PD ,再证明△OPD ∼△DPE ,利用相似的性质求出PE ,求差即可得到AE 的长.【详解】(1)求证:PA ⋅PB =PC ⋅PD .证明:连接AC 、BD .如图①.∵∠A =∠D ,∠C =∠B .∴△ACP ∽△DBP .∴AP PD =PC BP.∴PA ⋅PB =PC ⋅PD .(2)解:∵AP =2,OA =5,PB =10-2=8.由(1)可知PA ⋅PB =PC ⋅PD .∴PC ⋅PD =16.∵AB ⊥CD ,AB 是⊙O 的直径,PC =PD ,PD =4.连接OD .如图②.∵DE 为切线.∴∠EDO =90°.∵∠1+∠2=90°.∠E +∠2=90°.∴∠1=∠E .∴△OPD ∼△DPE .∵OP PD =PD PE,∴OP ⋅PE =PD ⋅PD .∴16=3PE ,PE =163.又∵AP =2.∴AE =163-2=103.【点睛】本题考查了圆的相关性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与性质,严格的逻辑思维和严密的书写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模型2.双割线模型条件:如图,割线CH 与弦CF 交圆O 于点E 和点G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圆 相 关 的 证 明 与 计 算
1. 如图,在⊙O中,AB是直径,AD是弦,∠ADE = 60°,∠C = 30°.
(1)判断直线CD是否为⊙O的切线,并说明理由;

(2)若CD = 33 ,求BC的长.

解:(1)CD是⊙O的切线.……………………1分
证明:连接OD.
∵∠ADE=60°,∠C=30°,∴∠A=30°.
∵OA=OD,∴∠ODA=∠A=30°.
∴∠ODE=∠ODA+∠ADE=30°+60°=90°. ∴OD⊥CD.
∴CD是⊙O的切线.……………………………3分
(2)在Rt△ODC中,∠ODC=90°, ∠C=30°, CD=33.
∵tanC=CDOD, ∴OD=CD·tanC=33×33=3.
∴OC=2OD =6.
∵OB=OD=3,∴BC=OC-OB=6-3=3.…………………………………………5分

2. 已知:如图,O为ABC的外接圆,BC为O的直径,作射线BF,
使得BA平分CBF,过点A作ADBF于点D.
求证:( 1 ) DA为O的切线;

( 2 ) 若1BD,1tan2BAD,求O的半径.
(1)证明:连接AO. --------------------------1分
∵ AOBO,
∴ 23.
∵ BACBF平分,
∴ 12.
∴ 31 .
∴ DB∥AO.--------------------------2分
∵ ADDB,
∴ 90BDA.

O
B
C
D
E

A

F
O
D
C
B

A

4
3
2
1
F

O
D
C
B

A
2

∴ 90DAO.
∵ AO是⊙O半径,
∴ DA为⊙O的切线. ---------------------------------3分

∵ ADDB,1BD,1tan2BAD,
∴ 2AD.

由勾股定理,得5AB. --------------------------------4分

∴ 5sin45.
∵ BC是⊙O直径,
∴ 90BAC.
∴ 290C.
又∵ 4190, 21,
∴ 4C.

在Rt△ABC中,sinABBCC=sin4AB=5.
∴ O的半径为52.-------------------------5分

3. 已知:如图,AB为⊙O的直径,⊙O过AC的中点D,DE⊥BC于点E.
(1)求证:DE为⊙O的切线;

(2)若DE=2,tanC=21,求⊙O的直径.

(1)证明:联结OD. ∵ D为AC中点, O为AB中点,
∴ OD为△ABC的中位线. ∴OD∥BC. --- 1分
∵ DE⊥BC, ∴∠DEC=90°.
∴∠ODE=∠DEC=90°. ∴OD⊥DE于点D.
∴ DE为⊙O的切线. ------------ 2分
(2)解:联结DB. ∵AB为⊙O的直径,
∴∠ADB=90°. ∴DB⊥AC. ∴∠CDB=90°.
∵ D为AC中点, ∴AB=AC.

在Rt△DEC中,∵DE=2 ,tanC=21, ∴EC=4tanCDE.
---- 3分

由勾股定理得:DC=52.
在Rt△DCB 中, BD=5tanCDC.由勾股定理得: BC=5.
∴AB= BC=5. -------------- 4分
∴⊙O的直径为5. ------------ 5分
3

4. 已知:如图,点C在以AB为直径的⊙O上,点D在AB的延长线上,ABCD.
(1)求证:CD为⊙O的切线;

(2) 过点C作ABCE于E.若54cos,2DCE,求⊙O的半径.

(1)证明:连接CO. ---------------------------------1分
∵ AB是⊙O直径,
∴ 901OCB.∵ COAO,
∴ A1. ∵ A5, ∴ 905OCB.
即90OCD.∴ CDOC.
又∵ OC是⊙O半径,∴ CD为⊙O的切线.-------------------------3分
(2)∵ CDOC于C,∴ 903D.
∵ ABCE于E,∴ 9023.∴ D2.
∴cos2cosD.--------------------------4分

在△OCD中,90OCD,∴ COCE2cos,

∵ 54cosD,2CE,∴ 542CO.
∴ 25CO.∴ ⊙O的半径为25.--------------------------5分

5. 如图,在△ABC中,AB=AC,以AB为直径的⊙O分别交BC、AC于点D、E,连结EB
交OD于点F.
(1)求证:OD⊥BE;

(2)若DE=25,AB=25,求AE的长.

证明:(1)连结AD.
∵ AB是⊙O的直径,
∴∠ADB=∠AEB=90°.
∵ AB=AC,
∴DC=DB. ······················································································ 1分
∵OA=OB,
∴OD∥AC.
∴∠OFB=∠AEB=90°.
∴OD⊥BE. ······································· 2分

解:(2)设AE=x,
由(1)可得∠1=∠2,

∴BD = ED=25. ·································· 3分
∵OD⊥EB ,
∴FE=FB.

D
A
O
B
C

5
4
3
21

E

D

A
O
B
C

A B
D
E
O

C

F
1

2

第21题图
4
C
E

BOD
F

A

∴OF=AE21=x21,DF=OD-OF=x2145.
在Rt△DFB中, 22222)2145()25(xDFDBBF.
在Rt△OFB中, 22222)21()45(xOFOBBF.
∴22)2145()25(x22)21()45(x.
解得23x,即23AE. ···································································· 5分

6.
如图,等腰△ABC中,AC=BC,⊙O为△ABC的外接圆,D为BC上一点,CE
⊥AD于E,求证:AE=BD+DE

7. 已知:如图, BD是半圆O的直径,A是BD延长线上的一点,BC⊥AE,交AE的延长线于
5

点C, 交半圆O于点E,且E为DF的中点.
(1)求证:AC是半圆O的切线;
(2)若662ADAE,,求BC的长.

解:(1)连接OE,
∵E为DF的中点,

∴DEEF.
∴ OBECBE.
∵OEOB,
∴OEBOBE.
∴ OEBCBE.
∴OE∥BC.
∵BC⊥AC, ∴∠C=90°.
∴ ∠AEO=∠C=90°. 即OE⊥AC.
又OE为半圆O的半径,
∴ AC是半圆O的切线.………………… 2分
(2)设O的半径为x,
∵OEAC⊥,

∴222(6)(62)xx.
∴3x.………………3分
∴12ABADODOB.
∵OE∥BC,
∴AOEABC△∽△.…………4分

∴AOOEABBC.

即9312BC
∴4BC.……………5分

8.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