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

合集下载

山谷诗注补笺(一)

山谷诗注补笺(一)

山谷诗注补笺(一)1、冒疚斋(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名广生,江苏如皋人。

江南名士冒襄后裔。

少有诗名,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后诰授资政大夫,官刑部郎中,作过《疚斋杂剧》八种。

2、《后山诗注补笺》:北宋陈师道的诗集,任渊注,冒广生补笺。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诗人,亦能词。

出生仕宦家庭,16岁师从曾巩,一生安贫乐道,屡辞仕宦,欲以诗文传于后世。

留传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后山诗话》。

3、《山谷内外集》: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的诗集。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今江西修水县人,又称豫章黄先生,“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书画皆名绝一时,与苏轼并称“苏黄”。

4、天社、青神:任渊、史容。

南宋初年,蜀人任渊注解了《山谷内集》;南宋中叶,史容注了《山谷外集》。

5、方虚谷《瀛奎律髓》:方虚谷,原名回,字万里,号虚谷,一号阳山人,宋末元初徽州歙县人。

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诗派。

曾分类编选唐宋两代律诗为《瀛奎律髓》,流传于世,影响甚广。

共选唐诗人180余,宋诗人190余。

分49类,每类有题解。

每诗之后,多附以评语。

清中叶纪昀撰《瀛奎律髓刊误》。

0一,举山谷诗数首,释“鱼千里”。

6、《齐民要术》:北魏官员贾思勰所著的一本古代农书,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正文分成10卷,92篇。

7、张邦基《墨庄漫录》:南北宋间,江苏高邮人。

记载两宋典章制度、历史故事、诗文的笔记,十卷本。

8、龚颐正《芥隐笔记》:南宋历阳(安徽和县人),以荐入世,历实录院检讨官,预修孝宗、光宗实录。

迁秘书丞卒。

博通史学。

《芥隐笔记》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一卷。

9、《关尹子》:道家著作,道教中称为《文始真经》。

黄山谷诗集注

黄山谷诗集注

黄山谷诗集注
内容介绍
《山谷集》为宋代黄庭坚所撰之作品集,宋人任渊针对其作,注有《内集诗注》20卷,宋人史容亦注有《外集.诗注》17卷,史温注有《别集》2卷。

本书收录由任渊等人所注的黄庭坚诗作。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袖,在诗歌创作上效仿杜甫,主张根据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其诗能摒除陈言,风格瘦硬、自成一体。

黄庭坚存诗1500、1600余首,内容丰富,大凡写景、记识、遣怀、赠答、题画等类抒情诗,最能体现黄庭坚的艺术匠心和独创个性。

整体而言,黄诗多半思致幽远、情趣深浓,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历来深受讚赏。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诗在形式上模拟杜甫,追求奇拗硬涩和锤字炼句,在宋代影响很大,自号山谷道人,有《山谷集》。

此为宋任渊注释其诗者。

《山谷诗注》作者对黄诗浸淫多年,本人又具有古典诗词创作、注释的丰富经验,故能将这些无注的黄诗加以详注。

书名“山谷诗集续注”,即谓续任、史之注,注释亦一依任渊、史容、史季温之例,务必穷尽黄诗使字用事之出处,以发明山谷之意。

全书注释详核、精确,能与本社已出之任渊《山谷诗集注》相配套,合成山谷诗注之完璧,以便读者使用。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诗学阐释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诗学阐释

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诗学阐释何泽棠【摘要】为探究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在诗学阐释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在历代特别是宋代诗歌注释重视诗学研究的学术背景下,以任渊《山谷内集诗注》为参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分析认为:史容《山谷外集诗注》总结了黄庭坚诗的重要用典技巧,并以"心解"的方法阐释言外之意,从而高度评价了《山谷外集》的整体价值;总结了黄庭坚诗高古、含蓄委婉的艺术风格,讨论了"换骨"说这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史容《山谷外集诗注》对黄庭坚诗歌研究有重要意义。

%To summarize the important accomplishment of the poem criticism annotation in SHI Rong's Shan Gu Wai Ji Shi Zhu,the author takes Shan Gu Wai Ji Shi Zhu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which emphasizes poetic research in the annotation of Song dynasty,and compares it with REN Yuan's Shan Gu Nei Ji Shi Zhu.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HI Rong summarized the technique of literary quotation,and put the emphasis on the poetic method to analyze HUANG Tin-jian's rhetorical technique and poems' structure so that he could explain the meaning of HUANG Tin-jian's poems.SHI Rong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Shan Gu Wai Ji summarized the implicative style of Shan Gu Wai Ji,and discussed the poem theory named "change bone".Shan Gu Wai Ji Shi Zhu had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research of HUANG Tin-jian's poems.【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4)003【总页数】6页(P107-112)【关键词】史容;诗歌注释;用典技巧;诗歌批评【作者】何泽棠【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史容,字仪甫(生卒年不详),号芗室居士,南宋眉州青神人,仕至太中大夫,著有《山谷外集诗注》,原为14卷分体本,后改为17卷编年本。

从任渊《后山诗注》看后山诗法

从任渊《后山诗注》看后山诗法
第 i I卷 第 3期 21 O 2年 5月
江南大 学学报 ( 文社会 科 学版) 人
J u n lo i n n n Un v r i ( ma i e o r a fJ a g a i e st Hu n t s& S ca ce c s y i o ilS in e )
Vo1 No. .11 3
M ay 2 0I2
从 任 渊 山诗注 》 后 山诗法 后 看
何 泽 棠
( 南农业 大学 人 文学 院 中文系 , 东 广 州 50 4 ) 华 广 1 6 2
[ 摘 要 ]宋代 学 者任 渊著 有 《 山 诗 注 》 该 书 能 发 明 陈 师 道 之 意 , 陈 师道 诗 中 的 典 故 语 词 , 详尽 准确 地 引 出 后 , 对 能
任 渊强调 出处要 与 诗 句意 义相 合 , 而不 仅 仅 是 字 面
相 同 。如 开篇《 薄 命 》 “ 家 十 二 楼 ” 任 注 云 : 妾 之 主 , “ 照《 煌 京 洛 行 》 : 楼 十 二 重 。按 《 书 》 鲍 煌 曰 凤 汉 虽 有‘ 五城 十 二 楼 ’ , 此 意 不 同 , 不 援 引 , 仿 事 与 故 后
面 , 到“ 达 夺胎 换 骨” “ 、 点铁 成金 ” 的效 果 , 终 自成 一体 。 最
[ 键 词 ]任 渊 ; 关 陈师 道 诗 ; 山诗 注 ; 歌 创 作 方 法 ; 歌 注 释 后 诗 诗 [ 图分 类 号 ] 0 . 中 I2 72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章 编 号 ] 6 16 7 (0 20 —1 60 文 1 7 —9 32 1 ) 30 0 —5
山 诗 注 》 编 年 与 考 证 时 事 方 面 的 成 就 。 文 献 注 释 在

任渊生平及任注黄、陈诗考

任渊生平及任注黄、陈诗考
20 09年第 5期
No 5, 0 9 , 20
九 江学 院 学 报
Ju a o J j n nvri o r l f i i g ie t n u a U sy
( 总第 14期) 5
( u O14 Sm N 5 )
任渊 生平及任 注 黄 、 陈诗 考
吴晓 蔓
( 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 中心 广 东广州 50 0 ) 广 10 6
摘 要 : 渊注陈师道诗 , 留 了魏衍 所 编的 陈师道 集原 来面貌 , 任 保 在魏衍 编本 失传 的前提
下, 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任渊注黄庭 坚诗 , 以洪炎所编的《 豫章黄先生集》 为根据, 将
洪炎本 的分体体例 改为编年 。
关键 词 i 渊 注释 任
黄庭 坚诗
陈师道诗
中图分 类号 : 0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 号 :6 3— 5 0 2 0 )5— 0 9一(3 I 72 2 A 17 4 8 ( 0 9 0 0 1 0)
任 渊 生 平 考略


代文献 中,亦不 见与任 子渊 同姓字的人。因此可 以推测 , < 九华集) 中的 “ 任子 渊运使 ”与 “ 任子渊省元 ” 同为 一 人 。任渊在双流县令任满后 ,很可能是 由四川某路运使转 任潼川宪后才致仕的。
作为在诗歌注释史上具 有重 要影 响的一位注家 ,任 渊
又有 ( - 7任子渊运使》 一文 ,言及三 巴道路中事。按 “ 运
使 ”为转运使的简称 ,是 宋代 各路 转运 司 ( 司 )的长 漕
官 ,负责一路的财赋和监察。考 任渊仕 至潼川宪 ,即潼川 府路提点刑狱司 ( 宪司)的长官提点刑狱公事 ,负责一路 刑狱。“ 运使” 与 “ 潼川宪 ”品级相同但 职守各异 ,身 为 南宋人的员兴宗,不大可 能将这 两者混为一谈 。而 现存宋

山谷诗二史注的诗学研究

山谷诗二史注的诗学研究
中 国矿 业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21 0 2年 第 2期
Jun l f hn iest f nn o ra iaUnvri o ig& Teh o0 y S c 1 c ne) oC y Mi cn lg (0i i cs aSe
山谷 诗 二 史 注 的 诗 学研 究

蜀 本底 板被毁 。淳{ 十 年 ( 2 0 , ; 占 1 5 ) 史季 温将 修订后
的《 外集 诗注 》 刊 于 闽 , 十 七 卷 , 重 共 故称 闽本 。十
七 卷本 比十 四卷 本 的 流 传 更 为 广 泛 , 明初 至 清 刊
本, 皆属 闽本 系统 。上 海古 籍 出版社 黄宝华 点校 的 《 山谷诗 集 注 》 中华 书局刘 尚荣 校点 的《 与 黄庭 坚诗 集注 》 采用 的也 都是 这个 版本 。与 十 四卷 本相 比 , ,
何 泽 棠
( 南农 业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4 ) 华 广 16 2
摘 要 :史容《 山谷 外集 诗 注 》 史季 温 《 、 山谷 别 集 诗 注 》 续 了 宋 人 注 宋诗 的 优 良传 统 , 引典 、 意 、 学 延 在 释 诗
研 究 、 勘 方 面取 得 了重 要 成 就 。二 史 注 总 结 了黄 庭 坚诗 的 重要 用 典 技 巧 , 括 典 故 的 活 用 、 用 、 用 、 用 、 校 包 反 借 兼 摘 要 以 及 句 式 的模 仿 等 。二 史 注特 别 重视 运 用“ 以史 证 诗 ” 方 法 解 释 黄 庭 坚诗 , 用 各 种 宋代 史 料 , 证 了 黄 的 利 考
南 宋学者 史容 , 字仪 甫 , 号芗室 居士 , 眉州 青神 人, 生卒 年不 详 。仕 至太 中大夫 , 有《 著 山谷外 集诗 注》 。史 容之 孙季 温 , 至 秘 书少 监 , 有 《 官 著 山谷 别 集 诗注 》 。历 代学 者 对《 山谷 外 集诗 注 》 价较 高 。 评

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一)

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一)

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一)【内容提要】从任渊代表性名著《山谷诗集注》,可见其清晰而深刻的政治见解。

任渊注山谷诗是有研究心得的,他不仅解释字面意义,寻求出处,而且在体例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作品的编年考证,提供历史背景资料,探究主旨,阐释诗意,以推求原本立意之始末。

【关键词】任渊《山谷诗集注》钱钟书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特色的,因其被推尊为江西诗派的领袖,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巨大,故其《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收黄庭坚之诗始于元丰元年(1078),诗集在宋代即有三家注本传世。

任渊注;《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始于嘉佑六年(1061),保存了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作及其删去的作品,史容注;《山谷别集诗注》两卷为补佚之诗,史季温注。

这样使山谷诗注合为完璧。

注山谷诗的三家均是宋代蜀中学者。

任渊根据北宋最早流传的《豫章集》重新系年编次并注释,原名《山谷诗集注》。

任渊有引言曰:“近世所编《豫章集》,诗凡七百余篇,大抵山谷入馆后所作。

山谷尝仿《庄子》,分其诗文为内、外篇。

此盖内篇也,晚年精妙之极,具于此矣。

然诠次不伦,离合失当。

今以事系年,校其篇目,各如本第。

其不可考者,即从旧次,或以类相从。

诗各有注,离为二十卷云。

”①自史容《山谷外集诗注》流行后,遂通称任注为《山谷内集诗注》。

在三家注中,任注具有首创意义,而且学术水平较高,陈振孙评价说:“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

”②更兼生活于南北宋间,如《后山诗注提要》所言:“去元佑诸人不远,佚文遗迹,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亦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钩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

”③任渊的生平事迹,迄今仅有《四库全书总目》极简略的记述,尚待钩稽补正;自北宋以来即有学者对任注指责批评,值得进一步辨析;任注的学术意义,则尤待给予历史的评价。

兹谨就以上问题,试述一得之见。

一任渊的事迹,史传无记载。

许尹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作《黄陈诗集注序》简介注者云:“三江任君子渊,博极群书,尚友古人。

山谷诗集注

山谷诗集注

山谷诗集注《山谷诗集注》为宋代任渊、史容、史季温为黄庭坚的诗所撰的注。

任渊约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享年约七十四岁。

名子渊,乃四川新津县三江人,少时曾从黄庭坚学诗。

少始聪慧,才思敏捷,刚正率直。

《山谷诗集注》初稿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此时任渊约二十一岁。

后经多番增补修改,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许尹摄蜀帅时作序并支持在蜀中刊行问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山谷内集注》·二十七卷、《外集注》·十七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别集注》·二卷(编修翁方纲家藏本)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所注黄庭坚诗也。

任渊所注者《内集》,史容所注者《外集》,其《别集》则容之孙季温所补,以成完书。

《内集》一称《正集》。

其又称《前集》者,盖《内集》编次成书在《外集》之前,故注家相承,谓《内集》为《前集》耳。

《外集》之诗起嘉祐六年辛丑,庭坚时年十七。

而《内集》之诗起元丰元年戊午,庭坚时年三十四。

故《外集》诸诗转在《内集》之前。

黄所编庭坚《年诸》云:“山谷以史事待罪陈留,偶自编《退听堂诗》,初无意尽去少作。

胡直孺少汲建炎初帅洪,井类山谷诗文为《豫章集》。

命汝阳朱敦孺、山房李彤编集,而洪炎玉父专其事。

遂以‘退听’为断。

”史容《外集》序亦云:“山谷自言:欲仿庄周分其诗文为内外篇。

意固有在,非欲去此取彼也。

”谱又云:“洪氏旧编以《古风》二篇为首,今任渊注本亦云东坡《报山谷书》推重此二诗,故置诸篇首。

”是任渊所注《内集》,即洪炎编次之本。

史季温《外集》跋云:“细考出处岁月,别行诠次,不复以旧集古律诗为拘。

”则所谓《外集》者已非复原次。

再考李彤《外集》跋云:“彤闻山谷自巴陵取道通城,入黄龙山,为清禅师遍阅《南昌集》。

自有去取,仍改定旧句。

彤后得本,用以是正其言非予诗者五十馀篇。

彤亦尝见於他人集中,辄以除去。

”又云:《前集》内《木之彬彬》诸篇皆山谷晚年删去。

其去取据此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张承凤内容提要 从任渊代表性名著《山谷诗集注》,可见其清晰而深刻的政治见解。

任渊注山谷诗是有研究心得的,他不仅解释字面意义,寻求出处,而且在体例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作品的编年考证,提供历史背景资料,探究主旨,阐释诗意,以推求原本立意之始末。

关键词 任渊 《山谷诗集注》 钱锺书黄庭坚诗是最具宋诗特色的,因其被推尊为江西诗派的领袖,对宋诗的发展影响巨大,故其诗集在宋代即有三家注本传世。

《山谷内集诗注》二十卷收黄庭坚之诗始于元丰元年(1078),任渊注;《山谷外集诗注》十七卷始于嘉 六年(1061),保存了黄庭坚青年时代的诗作及其删去的作品,史容注;《山谷别集诗注》两卷为补佚之诗,史季温注。

这样使山谷诗注合为完璧。

注山谷诗的三家均是宋代蜀中学者。

任渊根据北宋最早流传的《豫章集》重新系年编次并注释,原名《山谷诗集注》。

任渊有引言曰:“近世所编《豫章集》,诗凡七百余篇,大抵山谷入馆后所作。

山谷尝仿《庄子》,分其诗文为内、外篇。

此盖内篇也,晚年精妙之极,具于此矣。

然诠次不伦,离合失当。

今以事系年,校其篇目,各如本第。

其不可考者,即从旧次,或以类相从。

诗各有注,离为二十卷云。

”①自史容《山谷外集诗注》流行后,遂通称任注为《山谷内集诗注》。

在三家注中,任注具有首创意义,而且学术水平较高,陈振孙评价说:“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

”②更兼生活于南北宋间,如《后山诗注提要》所言:“去元 诸人不远,佚文遗迹,往往而存,即同时所与周旋者亦一一能知始末,故所注排比年月,钩稽事实,多能得作者本意。

”③任渊的生平事迹,迄今仅有《四库全书总目》极简略的记述,尚待钩稽补正;自北宋以来即有学者对任注指责批评,值得进一步辨析;任注的学术意义,则尤待给予历史的评价。

兹谨就以上问题,试述一得之见。

①②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后山诗注提要》,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29页。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

见刘尚荣校点《黄庭坚诗集注》第一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6页。

据任渊《黄陈诗集注序》初稿作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在整理过程中,又见到洪炎编于建炎二年(1128)的《豫章集》,校定编次,后定稿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请蜀帅许尹作序。

一任渊的事迹,史传无记载。

许尹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作《黄陈诗集注序》简介注者云:“三江任君子渊,博极群书,尚友古人。

”又云:“子渊名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盖今日之国士天下士也。

”以此可知,任渊名子渊,三江人。

关于“三江”,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于四川新津县云:“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有三江下渡。

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

”①《山谷诗集注》作者自署“天社任渊注”。

关于“天社”,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二云:“天社山,在新津南三里,北枕大江,南接连岭。

”②据此,任渊为四川新津县人,“三江”、“天社”乃新津县南之小地名。

新津在成都南百余里。

在《黄陈诗集注》自序里,任渊说:“始山谷来吾乡,徜徉于崖谷之间,余得以执经焉。

”执经,指执经书,从师受业。

黄庭坚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七月自戎州(四川宜宾)谪所舟行前往青神县探望姑母,八月底至冬月住在四川青神等地。

新与青神邻近,任渊从黄庭坚学诗当在其少年之时。

绍兴三十二年(1162)任渊在四川双流县任,距其从师于黄庭坚已六十二年。

若以执经之年任渊为十岁,则为双流县令时已七十二岁,过了休致之年。

因此可推测:任渊约生于北宋元 五年(1090),约卒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享年约七十四岁。

《山谷诗集注》初稿完成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任渊在自序里言及师事黄庭坚之后,“暇日因取二家(黄庭坚与陈师道)之诗,略注其一二。

第恨寡陋,弗详其秘。

姑藏于家,以待后之君子有同好者,相与广之”。

此年任渊约二十一岁。

书稿经多年的增补修订,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许尹摄蜀帅时作序并支持在蜀中刊行问世,即黄 所称之“蜀本诗集注”。

许尹序称任渊“尝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

《山谷内集注提要》以为任渊“绍兴元年乙丑以文艺类试有司第一”③,疑误。

绍兴元年(1131)为辛亥,而且此年宋高宗逃至越州(浙江绍兴),未遑开科取士。

《文献通考》载任渊“绍兴乙丑类试第一人”④。

《宋史・高宗纪》:绍兴十五年(1145)四月“赐礼部进士刘章以下三百人及第、出身”⑤。

南宋初年时值战乱,原礼部科举考试,分别由各路举行,称为“类省试”,稍后罢诸路类试,但因川陕两道地理条件特殊,距离行在遥远,故特准仍举行类试。

地方类试第一者,可等同于殿试第三名,赐进士及第。

任渊在四川类试第一,进士及第,自此进入仕途。

此时他约五十五岁,可谓及第已老。

46文学遗产・二○○五年第四期①②③④⑤脱脱《宋史》卷三○《高宗纪》,中华书局1977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905页。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

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二,中华书局2003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七,中华书局1955年版。

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述:“蜀人任子渊好谑。

郑宣抚刚中,自蜀召归,其实秦会之(桧)欲害之也。

郑公治蜀有惠政,人犹觊其复来;数日乃闻秦氏之指,人人太息。

众中或曰:‘郑不来矣!’子渊对曰:‘秦少恩哉!’人称其敢言。

”①由此可见任渊思维敏捷和刚正率直。

郑刚中为四川宣抚副使,治蜀有方略。

《宋史》卷三七○《郑刚中传》:“秦桧怒刚中在蜀专擅……因召刚中。

刚中语人曰:‘孤危之迹,独赖上知之耳。

’桧闻愈怒,遂罢。

”《宋史》卷三○《高宗纪》载: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召郑刚中赴行在。

……以徽猷阁待制知成都府李 权四川宣抚使”。

据此,陆游记任渊之事在绍兴十七年,时任渊当在四川制置使宾幕。

近世文献学家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四辑有任渊佚文十篇,其中一些佚文留下了任渊晚年仕历的线索②。

绍兴二十八年(1158)王刚中以中书舍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次年四月到任。

他到任之初谒成都城南蜀汉先主庙并诸葛武侯祠,决定重修祠庙。

绍兴三十年(1160)三月又葺治祠院,培植花木,既成之日,王刚中命任渊撰《重修先主庙记》。

任渊论述蜀汉的历史意义云: 惟蜀先主昭烈帝,以宗胄之英,负非常之略,崎岖奔走,经理四方,最后伐刘璋遂有蜀汉。

盖将凭借高祖兴王之地,建立本基,然后列兵东向,诛有罪而吊遗民,以绍复汉家大业。

其理顺,其辞直,非若孙、曹氏之自为谋也。

当是时丞相忠武诸葛侯实左右之,人品意象,高远英特, 乎伊、吕之间。

应变机权,本于道德。

内修综核之政,外举节制之师,欲以攘除奸凶,混一区宇,不负其君付托之意,可谓社稷臣矣。

彼其臣君,仗义而行,正大如此;是以海内之士,心与而诚服之,举无异论。

南宋时四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任渊借蜀汉之事阐发了正统观念和君臣关系,其现实寓意是很明显的。

作此记时,任渊在王刚中幕下,秋季他受命任双流县令。

双流在成都南五十里处。

任渊《双流县城隍庙记》云:“绍兴二十五年(1155)有因其(城隍庙)颓圮,改筑治西南者,令长亟易,邑居不宁,父老以咎。

傥在是后二年,眉山李焘仁甫来令兹邑,始复其故,栋宇像设,既已具体,仁甫去为宾幕。

予以无能,猥嗣其事。

”史学家李焘于绍兴二十七年任双流县令,三年任满,时为绍兴三十年,由任渊继任。

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宋高宗诞辰,任渊以地方官身份作了《天申节功德疏》向皇帝表示祝颂。

岷江水利工程自新都与双流一段新开江是关系到两县及成都灌溉的重要工程,任渊在绍兴三十一年冬采取分段包干、责任分明的方法,革除传统积弊,亲自带领数千民工浚河修堰,于次年春完工,表现出经理事务的卓越才干并作了《双流昭烈庙碑阴记》以志此事。

此年任渊约七十一岁,已到了休致之年。

《文献通考》记任渊“仕至潼川宪”③。

潼川原为梓州,北宋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治所在潼川府(四川三台)。

宪为宪司的简称,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事,负责处理本路疑难大56论任渊及其《山谷诗集注》①②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四○,第1905页。

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五四,民国排印本。

下文所引《重修先主庙记》、《双流县城隍庙记》等均引自此书。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津逮秘书本。

案、劝农,代表中央考核官吏。

任渊官潼川宪,已应休致,是否终任,已不可考,大约不久就下世了。

任渊的著述今存《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后山诗注》十二卷,《山谷精华录》八卷①。

另有《宋子京诗注》已佚。

其文集《沂庵集》四十卷亦佚,存佚文十篇②。

二以学为诗是宋诗的特点之一。

宋初西昆诗人在作品中堆砌事典,已使诗意晦涩难解。

欧阳修等改革诗风,增强了诗歌的社会现实内容,提倡清新刚健的风格。

诗歌革新运动后期王安石和苏轼的诗歌以高度的艺术成就推动了宋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他们将渊博的学识与深刻的哲理带入了诗歌创作,确立了以学为诗的倾向。

黄庭坚登上诗坛略晚于王安石和苏轼,在学术成就与哲理深度方面皆逊于他们,而其诗歌以学为诗的倾向却更为突出。

他总结创作经验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

”与唐人以兴趣情性为诗的途径相反,特别强调了学问的重要性。

他甚至说“作诗句要须详略,用事精切,更无虚字也。

如老杜诗,字字有出处。

熟读三五十遍,寻其用意处,则所得多矣”③,成为江西派诗人主张“字字有出处”的理论依据。

任渊谈到山谷诗的特点说:“本朝山谷老人之诗,尽极骚雅之变,后山从其游,将寒冰焉。

故二家之诗,一句一字有历古人六七作者。

盖其学该通乎儒、释、老、庄之奥,下至于医、卜、百家之说,莫不尽摘其英华,以发之于诗。

”(《黄陈诗集注序》)黄庭坚论杜诗已有夸张之处,任渊循此思路理解山谷诗则更表现出学问的广博。

这样他在注解时尽可能求得一字一辞之出处,他说:“山谷诗律妙一世,用意高远,未易窥测。

然置字下语,皆有所从来。

孙莘老云: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

刘梦得论诗亦言:无来历字,前辈未尝用。

山谷屡拈此语,盖亦自表见也。

第恨浅闻,未能尽知其源委,姑随所见,笺于其下,庶几因指以识月。

象外之意,学者当自得之。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注)因此,任渊亦充分展示了博闻强记的才能,遍引典籍,兼及佛典道藏、小说杂书、山经地志,确实作到了一句一字皆有来历,有时历引五六家以求出处,可使读者通过字面注释再去寻绎象外之意。

任注的特点是博雅而贴切,故成为传世注本之典范,使后来欲注山谷诗者难乎为继。

然而任何名注本都绝非尽善尽美,所以任注在宋代也曾受到赵与时、袁文、吴大庆和方回等对个别注释的指责。

近世钱锺书对任注的补正与纠谬达四十条④,可谓集批评之大成,但其中确有可补正者,然亦有未落在实处者,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任注误者。

山谷诗《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眇然今日望欧梅,已发黄州首更回”,任注云:“山谷此诗,在黄州所作,盖东坡旧谪之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