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模型
一种P2P电子商务安全信任模型

电子商务 , 了研 究热 点。但是在 完全 分布式的 P P网络 中进 行 电子商务 存在很 多 问题 , 中安全信 任 问题 尤为 突 成 2 其 出。为了解决这个 问题 , 文提 出了一种 基于投 票协议 的 P P电子商务 安全信 任模 型。经过仿 真 , 本 2 显示本 文提 出的
安 全信任模 型使 交 易的一方能通过直接信任和推荐信任 的计 算, 准确有效地评估 交易的另一 方, 而在 以行 业为标 准 从
W AN Qi D J - u G a n U i J n n
( eDe a t n fCo utra d S in e Ch n qig Uniest Cho g ig4 0 4 Th p rme to mp e n ce c 。 o g n vri y, n qn 0 0 4)
维普资讯
计 算 机 科 学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 Vo.3 o 9 0 6 i3 N.
一
种 P P电子 商 务 安 全 信 任 模 型 2
王 茜 杜瑾 瑁 ( 重庆 大学 计算机 学 院 重庆 4 04 ) 0 04
摘
要
由于 P P计 算成本低 、 2 交流方 式更人性化等优 势 , 多方面取得 了迅速 的发展 , 别是近 几年将 P P应 用于 在 特 2
l gp oo o— a e r s d l o 2 -o i rt c lb s dtu t n mo e rP P ec mme c . trsm uaig,t ers l s o h tt etu t d l a fe t f re Afe i lt n h e ut h wsta h r s mo e nefcl c y e au t h rn a t np riiao sb o ue tedrc rs n eo v laet eta s ci at p t r yc mp t h ie ttu t d rc mme dtu t M e n i ,h r s d l a o c a n r s. a whl t etu tmo e n e c p e e ts mevco sa tc ,ov oh so y p e ’ r s r be a dsr n t e ewo k s c r y a dr b sn s. rv n o iiu tak s len itr e r stu tp o lm n te g h nn t r e u i n o u t e s t
P2P模型

摘要P2P模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大量自治的参与者的资源,主要为软件技术。
该文首先对比了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与P2P网络模型的基本特性,然后阐述了典型的四种P2P模型的技术特点,接着探讨了P2P模型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P2P模型存在的问题,展望了P2P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2P;客户/服务器;网络模型1 引言今日的Internet正面临着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试图改变当前以客户/服务器为基本特性之一的互联网架构,结束以服务器为主导的Internet,这就是P2P。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
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
2 从客户/服务器模型到P2PP2P是一个网络的模型,它的基本概念就是任何的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器或者客户端。
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网络,都有预定义的客户和服务器节点,而P2P则不同,P2P可提供一些额外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使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是无法实现的。
基于P2P的模型与客户/服务器(C/S)模型相比,其优势在于降低了对服务器的依赖和它的分散控制能力(相对于服务器的集中控制)。
一些P2P模型甚至不需要服务器,用户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
在传统的结构下必须使用传统的规则,用户在P2P模型下比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有更多的命令。
P2P系统和C/S系统不同,它没有单一的失败点。
在一些模型中,P2P把服务器放到合适的位置,服务器的作用被限制到最小。
为了共享文件,用户不需要服务器的帮助,他们之间可以直接进行。
P2P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从网络看,P2P并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
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 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
P2P技术的网络模型与应用

点: 1 PP ()在 2 网络中的每一个对等节点具有相 同的地 传统意义上的c s / 服务模式。因为c s / 服务模式所有资 位, 即同时是客户机也是服务器, 同时还具有应用层路 源都存放在服务器上, 客户机只能被动地从服务器上读 由器和篼速缓冲存储器的功能,2 每个对等节点都可 取信息, () 且客户机之间不具有交互能力。 中式PP 集 2主要 以充分利用PP 2 网络中其它对等节点的处理能力、 存储 缺点为: 服务器具有接入带宽的瓶颈, 一旦 中 央服务器 空间、磁盘空间、共享资源 ( 服务与内容)等;3 的瘫痪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 ( )区 别于网络层按l P 地址进行寻址 的方式, 2 采取了在应 2 PP .分布 式对 等 网络 ( 第二代 P P 2 网络 ) 用层按内容进行寻址的方式, 其搜索方式目前主要有洪 泛和 DT H 两种搜索方式。 在分布式的PP 采用洪泛查找机制。可以将呃 2 中, 种完全分布的网 络看成是一组对等节点之间的自 组织网
供任何服务器都难 以比拟的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 计算能 3 .混合式 PP 2 网络 ( 第三代 P P 2 网络 )
力。基 于这种思想 ,c/ 服务模 式在互联 网 中的统 治 s 由第一 、二代 网络 的分 析 中可 以看 出.PP的网络 2
维普资讯
■当代通信
模型由中央集权式的目录服务器机制, 发展到非中央集 权式的非结构化拓扑结构网络。由于 自由连接 的 胗意 性, 使得资源的定位必须依靠广播方式来完成, 耗费了
大量的网络开销。 于是近年来出现了第三代的PP 2 网络
— —
p2p模式简介

投资者
4、投资资金转 入
O2O模式
以有利网为例
借贷交易达成后,由小贷公司进行 贷后管理,其与P2P网贷平台在利 益上具有一致性,会督促借款人还 款。小贷公司以其自身信用替代了 借款人的信用。即便有担保公司的 参与,担保公司在整个交易中起到 仅是“通道”作用,真正的偿付者 实际上是小贷公司。
借款人
资料搜集
投资者 拍拍贷虚拟账户
招标
借款资金 借 款 信 息 交 互
投标
资 金 收 付 管 理
本金和利息
本金和利息
资金
资金出借
借款人直接银行 账户
第三方支付平台
投资者直接银行 账户
纯线上模式
以拍拍贷为例 特点
借款端: 获客途径:线上:获客成本相对较低,业务推广能力受限,对信贷技术要 求高,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发展潜力较高。 借款人类型:平台要求借款人的借款金额最低不得低于3000元,最高不得 超过50万元的借款人。 平台:承担风险小,对信贷审核技术要求高
契机
Web2.0为P2P借贷提供了可能性,2008年的金融危机银行停止贷款, 而Lending Club可以解决一部分金融危机的问题,2008金融危机成为 P2P的推动力。
P2P网络模型发展研究

数的搜索结 果则停 止,否则就 向另外可用 的搜
索节点发 出请求 ,如果查询结果还 不够 ,就继 续向外快速发散 ,直到所有的搜索节点被搜索 到为止。混合模 型的构 想是把整个 网络建成一 个二层结构 ,由普通节点和超级节 点组成 ,其 中一个超级节点管理 多个普通节点 ,超级节点
维普资讯
[ 摘
PP 术, 2技
改进 措 施
[ 关健
1 .背 景
fs r rec a a h和 Pi e o t a类 数据 搜 索 及 查 询 软 件 、 nr
N t t 类协 同计算软件 、Gov eah bc r e类数 据或行 o 动协 同软件以及一些游戏软件等 。 P P是 “ er o— pe” 的缩写 , er 2 pe —t er pe 在 英文中意为 “ (地位 、能力等)同等者” 同 、“ 事” 和 “ 伙伴”等 ,因此 P P可以理解为 “ 2 伙
73 —
维普资讯
22 分布式模型 . 在这种模型 ( 如图 2 中,整个 网络是 由 ) 无数节点组成的 ,各个节点之 间互相不知道 彼
利用分布模 型在节点数不多时实现的高分散性 和高覆盖率 ,也利用层 次模 型对大规模 网络提
供可扩展性 ,从 而构建 高效 的混合拓 扑结构 。
保留索引信息 ,此外服务器与对等实体以及对
等实体之间都具有交互能力。 这种模型的优点 是可以提供 中心服务 器 目 录检索 ,同时结构 简单便于管理 ,资源检索响 应比较快 ,管理维护整个 网络消耗的网络带宽 较低等。它的缺点是服务器承担所有的检索工 作 ,因而负载过重 ,导致可靠性和安全性较低。
器和客户端 的角色。也就是说 ,所有 的节点 都 是对等的,它们能力相当并承担着相同的责任而 协同完成任务 ,各节点既充当了服务器 ,为其他 节点提供服务,同时也享受着其他节点提供的服 务,并且它们 自由出入 , 加入和退出任由己定。 从某种意义上讲 ,P P体现了 I e e 的本 2 nmt t 质 ,它使因特网的存储 模式 由现在的内容位 于 中心 的模式转化 为的内容位于边缘 的模 式。当
第九章P2P数据管理系统

第九章 P2P数据管理系统
P2P系统的体系结构
P2P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种: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 (1) 集中式P2P网络
在集中式P2P网络中,维护着一个全局的目录服务器,它负责记录节 点的共享信息并回答对于这些信息的查询请求。提供者节点把共享信 息发布到目录服务器上,消费者节点首先在目录服务器上查找所需资 源的准确节点位置,然后连接节点完成数据交换。 集中式P2P网络与传统的client/server模式下的集中式系统虽然有相 似之处(都维护着一个中心服务器)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 集中式系统的中心服务器不仅保存资源的目录信息,更为关键的是保 存全部的共享资源,客户端只能连接中心服务器并下载所需要的数据; 而集中式P2P网络的中心服务器只保留共享信息的目录,所有共享信 息依然保存在局部节点上。消费者节点在中心服务器上查找到资源提 供者节点后,完成节点之间的连接,并进行数据交换。
第九章 P2P数据管理系统
P2P系统的体系结构
P2P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三种: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 (1) 集中式P2P网络
第一代P2P网络均采用集中式结构,其中典型的代表是Napster。 Napster是一种可以在网络中下载自己想要的MP3音乐文件的软 件。安装了Napster系统的机器将成为一台服务器,可为其它用 户提供音乐下载服务。Napster系统本身并不存储和提供MP3文 件下载,它实际上提供的是整个网络中包含的MP3音乐文件 “目录”,即MP3音乐文件的地址,这个目录存放在一个集中 的服务器上,而MP3音乐文件本身则分布在网络中的每一台机 器上。使用者在目录服务器上找到想要的MP3音乐文件的位置, 然后到指定的位置完成下载。2002年,Napster由于违反了知识 产权保护法而被迫关闭。
P2P计算模型探讨

杨 明川 , 广小 明
( 国电信 股份 有 限公 司北京研 究 院 北京 103 ) 中 005
随 着 P P文件 下载 和 P P语 音 通 信 的崛 起 .2 2 2 P P成 为 互 联 网 应 用 最 大 的 热 点 之一 。P P成 功 的根 2
组网的情况下.er Pe 还是服务的中继点( 类似于路由设备) 通 。 过对称性 . 不仅把服务能力分布在每个 Pe 设备上 , er 而且充分 利用了每个 Pe 的资源,因此对称性是P P er 2 能够支持大规模
计算的基础。 其次从控制平面看,2 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 PP 所谓分布 式计算是指一个特定的功能或者任务需要分布在网络中的多个 设备协同来实现。早期的P P系统在文件交换时是一对一的, 2 但是随着 P P 2 的发展, 诸如K zA B aa 、T等 PP系统采用了多对 2 多的文件交换方式, 构成了分布式计算的特点。 分布式计算能够 提高任务执行的并发程度. 因此能够提高单项任务的性能。 很显 然.采用了多对多的分片式文件传输机制后 , B T在传输效率上 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也是 B T迅速流行的关键。 再次从管理平面看,2 是一种“ PP 去中心化” 的计算模型。 去 中心化主要是指系统尽量减少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对于P P 2 系 统而言, 存在多种“ 去中心化” 的模型: 早期的 Npt 采用集中 as r e 的目录服务实现文件的发布和查询. 仅实现媒体数据存储的“ 去 中心化”后来 G u l 采用完全无中心的洪泛(od g ̄ ; ntl ea l n foi ) , 实现了包括内容管理控制和媒体数据存储的完全的去中心化,
集群计算本质上也是一个客户/ 服务器模型 . 为了解决性
能瓶颈问题 , 将服务器采用分布式架构 , 即由多个分布式服 务器向客户端提供服务。分布式的服务器可以通过增加部署 服务器的数量解决能力瓶颈 . 通过在网络 中分散部署 自然分 布网络流量解决网络带宽瓶颈。为了实现集群计算 , 通常需 要一个针对服务的调度系统来实现服务控制. 这增加了系统 的复杂性 。针对 We 计算而言 , bCut We b We l e s r( b集群) 和 We ah ( e 缓存) bC ce W b 都可以看作是 We b服务从简单的 CS / 模型向集群计算的扩展。 在基于 C / S的计算统治互联网应用多年后 , as rB 、 以N pt 、T e E oky dn e 为代表的 PP 2 应用的出现改变了 CS / 模型一统天下的 局面。这些应用所具有的大规模快速文件交换的能力满足了人 们通过互联网络交换文件的需求 . 特别是包含 M 3 P 音乐文件在 内的视音频文件, 因此 PP迅速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应用在计 2 算模型上具有和 C 模型完全不同的特点,许多人将其归纳为 / S
P2P网络结构模型探析

! !曼
网 络 结 构 模 型 探 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 术 浙江杭州 )
载平衡 。 三 、 结构 化 PP 络 模 型 2网
墨蕊
获得 足够 的邻居 节 点,从 而加入 系统 。信 息 搜 索 :G u e 1 使 用 洪 泛 式 ( l o i g 的 资 n t Ia fo dn ) 源 查 询 机 制 。 发 起 资源 查 询 的 节 点 向 所 有 邻 居 节 点 发 送 Q E Y 息 ,而 收  ̄ Q E Y 息 的 UR消 UR消 节 点 除 了进 行 本 地 查 询 , 即 看 自己 有 没 有 所 查 询 资 源 外 ,还 把 查 询 进 一 步 转 发 给 自 己 的 引 言 所有 邻居节 点 。这些节 点 收到这 一消 息后 , P P 络 是 在 I 络 基 础 之 上 ,通 过 应 重 复 进 行 同 样 的 操 作 , 即进 行 本 地 查 询 和 消 2网 P网 用 软 件 构 筑 起 来 的 一 个 逻 辑 覆 盖 网 (o i a 息 广播 。为避 免无 穷递 归,每个 搜索 消息 都 Lg c 1 O e l y e w r ) 并 不 是 独 立 于 现 行 的 I 有 一 个 T L(i e t — i e 域 , 它 随 着 转 发 v r a N t o k , P T T m— oL v) 网 络 之 外 的 什 么 特 殊 网络 。 在 实 际 物 理 网 络 的 进 行 而 递 减 ,T L 0 消 息 不 再 被 转 发 。 T为 时 中 安 装 有 某 种 P P 件 的 节 点 可 以构 成 一 个 逻 另 外 节 点 对 近 期 接 收 到 的 消 息 进 行 缓 存 , 以 2软 辑覆盖 网络 ,而没有安装这 种P P 2 软件 的节点 避 免 重 复 处 理 同 样 的 消 息 。 搜 索 操 作 结 束 则被排除在外 。 后 ,发起 搜索 的节 点会收 到一 些查询 结果 , PP 2 网络架 构,又 称为P P网络 模型 ,是 记 录 了满 足 条 件 的 文 件 及 其 存 放 的 节 点 I 2 P, 指 P P 络 中 节 点 的 逻 辑 组 织 结 构 , 即 节 点 节 点可 从中选 择一 些节 点来下 载所 需文件 。 2网 互 联 的 拓 扑 结 构 和 节 点 在 与 相 邻 节 点 保 持 连 G u e l 具有较 好 的扩 展性 ,也不 存在单 故 n t la 接 时 的 行 为 规 范 , 一 般 用 一 个 连 通 的 图 来 表 障 点 ,但 其 查 询 机 制 效 率 较 低 , 而 且 也 不 能 示 。但P P网络 的连接 图与物理 网络 的拓扑连 保 证 搜 索 到 所 需 的 、 确 实 存 在 的 资 源 , 同 时 2 接 图不 同,在覆 盖 网中相邻 的节 点可能 在实 每 次查 询都要 产生 大量 的转发 消息 ,容 易形 际物 理 网络 中位 于 不同的子 网 中, 中间相隔 成 消 息泛 滥 , 增 加 了 网 络 的 负 担 。 多个 路 由 器 , 而 在 覆 盖 网 中 不 相 邻 的 节 点 在 () 合 式 网 络 模 型 3混 实际物 理网络 中却可 能是直接相连 的。P P网 2 KZ A a a 是混合式 P P 2 模型 的典型 代表 ,它 2分 络模 型 主要分 为结构化 和非 结构化 两类 ,结 在 纯 P P 布 式 模 型 基 础 上 引 入 了 超 级 节 点 的 构化 P P 统 是 指 系 统 中 的 数 据 存 放 的 位 置 和 概 念 , 综 合 了 集 中 式 P P 速 查 找 和 纯 P P 2系 2快 2 去 数 据的K y 有关 ,而非结 构化P P 统中 , e值 2系 中心化的优势 。K Z A 型将节点按 能力 不 同 aa模 数 据 的存 放 位 置与 数 据 是 无 关 的 。 ( 计算能力 、内存 大小 、连接 带宽 、在线 时间 二 、 非 结 构 化P P 2 网络 模 型 等) 区分为普通节 点和超级节 点两类 。当一个 非结构化P P 2 网络模型按节 点的集中化程 普 通节点启动K Z A a a 程序 时,它首先与某 一超 度又分 : 级 节点建立T P C 连接 ,然后 向这个超级节 点发 () 中 式 P P 络 模 型 1集 2网 送 它所 拥有 的文件 的元 数据 ,元数 据包 括 : 以N p t r a s e 为代 表的集 中式P P 2 网络 架构 文 件 名 ,文 件 大 小 , 文 件 内 容 的 哈 希 值 (a h H s 是 最 早 出 现 的P P 用 模 式 , 由 于 仍 具 有 中 v l e , 以及 其 它 信 息 ( 按 关 键 字 查 询 时 将 2应 a u) 在 央服 务 器 , 没 有 完 全 去 除 服 务 器 的 性 质 , 所 用到这些信息) 。文件 内容哈希值是 一个文件 以又被称 为非纯粹 的PP 络 。在Np t r 2网 a s e 系 的 唯 一 标 识 , 在 某 文 件 的 下 载 任 务 失 败 后 , 统 中 , 资源 的 检 索 过 程 类 似 于 传 统 的 c s 模 K Z A 户端可 以根据此 文件 内容 的哈希值 自 / aa客 式 , 即 所 有 节 点 向 中 央 服 务 器 查 询 资 源 ,但 动 搜 索 哈 希 值 相 同 的 文 件 。 与传统的c s 式不同的是 ,资源 并非存储在 /模 超 级 节 点 维 护 着 所 有 隶 属 于 它 的 普 通 节 服 务 器 上 ,而 是 存 储 在 各 个 节 点 中 。从 服 务 点 的 文 件 标 识 和 对 应 的 I 地 址 等 信 息 , 有 点 P 器 的 返 回 结 果 中 , 查 询 节 点 根 据 网 络 流 量 和 类 似 于 N p t r 的 中 央 服 务 器 。 超 级 节 点 ase中 延迟等 信息选 择合 适的节 点建 立直接连 接 , 与 其 所 属 的 若 干 个 普 通 节 点 构 成 一 个 自治 的 进 行 数 据 传 输 , 数 据 传 输 不 需 要 经 过 中 央 服 簇 。而 整 个 P P 2 网络 中 各 个 不 同 的簇 之 间 再 通 务 器 。 这 种 网 络 架 构 的 资源 搜 索 效 率 较 高 , 过 纯 P P 模 式 将 超 级 节 点 连 接 起 来 ,甚 至 也 2的 但其主 要缺 点是 中央服 务器是 系统 的单故 障 可 以 在 各 个 节 点 之 间 再 次 选 取 性 能 最 优 的 节 点 , 如 果 中 央 服 务 器 出 现 故 障 , 则 整 个 系 统 点 , 或 者 另 外 引 入 一 个 新 的 性 能 最 优 的 节 点 就会瘫 痪 ,所有节 点都没 法查 询到所 需 的资 作 为 索 引节 点 来 保 存 和 维 护 整 个 网 络 中 可 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P2P模型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大量自治的参与者的资源,主要为软件技术。
该文首先对比了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与P2P网络模型的基本特性,然后阐述了典型的四种P2P模型的技术特点,接着探讨了P2P模型的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P2P模型存在的问题,展望了P2P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P2P;客户/服务器;网络模型1 引言今日的Internet正面临着一场革命。
这场革命试图改变当前以客户/服务器为基本特性之一的互联网架构,结束以服务器为主导的Internet,这就是P2P。
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
P2P让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使得网络上的沟通变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
2 从客户/服务器模型到P2PP2P是一个网络的模型,它的基本概念就是任何的节点都可以作为服务器或者客户端。
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网络,都有预定义的客户和服务器节点,而P2P则不同,P2P可提供一些额外的特性,而这些特性使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型是无法实现的。
基于P2P的模型与客户/服务器(C/S)模型相比,其优势在于降低了对服务器的依赖和它的分散控制能力(相对于服务器的集中控制)。
一些P2P模型甚至不需要服务器,用户可以不经过服务器和其他用户进行连接。
在传统的结构下必须使用传统的规则,用户在P2P模型下比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有更多的命令。
P2P系统和C/S系统不同,它没有单一的失败点。
在一些模型中,P2P把服务器放到合适的位置,服务器的作用被限制到最小。
为了共享文件,用户不需要服务器的帮助,他们之间可以直接进行。
P2P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从网络看,P2P并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
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 并没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
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
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
在20世纪90年代,客户/服务器计算体系极为流行,它之所以流行时因为它打破了世界上一些数据提供者的垄断。
同时,它也鼓励资源共享并为它的用户提供不同的防火墙。
但是1999年Napster对C/S体系提出了挑战,它是基于P2P的应用,延伸了共享的意义,超出了C/S 创建者的想象。
通过MP3文件的共享系统,Napster使得网络在深度和广度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获得更大的可伸缩性而进行优化。
P2P和C/S模型各有千秋。
例如,在C/S模型中,当许多的用户登陆来下载信息时,服务器就成了瓶颈;P2P模型与之相反,在网络用户之间传送太多的请求会使网络管理员繁忙,并使网络本身的负载增加。
除此之外,在商业的管理和控制方面,P2P模型明显优于C/S模型。
关于P2P的流行和使用,许多商业机构正在各自的领域内寻求合作。
P2P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公司可以建立集体的计算能力,因此不必考虑服务器和昂贵的存储设备。
P2P已经在共享资源和服务器的开销方面对网络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与C/S模型相比,P2P是更好的选择,它正在变得更灵活,更通用。
3 P2P网络模型分析P2P网络模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纯P2P模型;(2)带有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3)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4)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
3.1 纯P2P模型纯P2P模型完全依赖于计算机(C/S模型中的客户)。
这似乎是矛盾的,因为每个网络模型都像传统的C/S模型一样涉及到客户和服务器。
但是纯的P2P模型不依赖任何中心服务器而工作。
一旦P2P应用程序下载到计算机的内存中,网络中的端就会动态地发现其他连接的端,相连端之间的通信完全不需要来自服务器的任何帮助(见图1)。
图1 纯P2P模型纯P2P模型打破了C/S模型传统的通信方式,在以前的C/S模型下,客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服务器设定的规则。
纯P2P模型允许用户设定他们自己的规则和建立自己的网络环境,这种模型避免了用户成为利用Internet服务器或ISP的一部分,完全消除了他们的麻烦。
为了与Internet合作,P2P模型提供了近似的即插即用的特性,即你只要连上Internet,就能使用P2P的特性。
纯P2P模型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不仅能够在Internet下有效地工作,而且对于LAN和Intranet也非常有用。
纯P2P模型存在的唯一问题就是网络上的端发现问题,因为没有一个中心管理者注册登陆到网络上的端,所以用户自己必须定位其他的端。
3.2带有一个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这样的P2P模型实际上不包括一个服务器。
因为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的作用已经下降,只是为了实现一些管理。
正在加入的端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登陆了,服务器的作用只限于为正在加入的端提供连接的另一个端的名字。
一定要注意服务器仅仅是提供相连端的清单来辅助端,建立连接和通信仍然是端之间的事情(见图2)。
这样的P2P模型通过提供给端一系列已经相连端的清单而超出纯P2P模型,这样增加了发现网络上大量端的机会。
为了下载资源,端必须单独与每个相连端接触并发出请求,这样会消耗大量的处理时间。
客户/服务器的模型与此相反,任何端查找资源不需要围绕其他相连的端,因为服务器本身维护了所有必须的内容。
3.3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这种模型中,服务器提供相连端的清单和它们的可用资源(见图2)。
因此,这种模型为增强服务器的功能而继承了纯P2P和带有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两者的特性。
这种模型减轻了端的负担,因为不再需要通过访问每个端来查找必要的信息。
这种模型中的服务器初始化两个端的通信,然后,这两个相连的端建立通信,保持连接并执行各种活动,例如登陆进入相连的信息数据库,进入它们共享的资源目录等等。
图2 带有一个简单的发现服务器的P2P3.4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这种模型中,服务器占有支配地位,正如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体系中一样。
所有满足端请求的部分都从端的范围内移出而进入服务器的范围(见图3)。
同样,端之间不允许直接互相连接,因为所有的资源都存储在中心服务器的数据库中。
如果一个端需要信息,它直接访问服务器而不是和另外的端通信,服务器处理这些请求并显示信息来源。
这种模型主要的缺点在于如果同时有太多的请求,服务器的速度会减慢;这种模型的另一个缺点就是成本很高,因为服务器必须自己管理、存储数据并处理所有的请求。
因为这样的模型完全依赖于中心服务器,所以单点失败影响整个系统的机会就增加了。
这和前面几个P2P模型的情况不同。
4 P2P网络模型的关键技术4.1 P2P网络模型的运行特性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
涉及的技术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
(3)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
传统客户/服务器的应用程序能够以前面所讲过的任何模型为基础,但是一个应用程序要成为理想的P2P应用程序必须具有一些条件。
每种P2P模型的应用程序都有一些关键特性:(1)发现其他端:发现与服务器相连的其他端;(2)为所需内容查询端:从其他端得到共享资源的清单;(3)和其他端共享内容/资源:能明白内容是怎样在对等网络之间共享的。
4.2 P2P网络模型中的端发现技术发现其他端是P2P应用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个特征根据P2P模型的不同而不同。
(1)在纯P2P模型中发现其他端因为这个模型没有服务器,端动态发现其他端并在它们之间直接通信。
因此,这种通信不受传统模型中的条款和规则限制。
虽然本地配置方案和网络信息服务是可用的。
但是登陆到模型上的用户不可能一直拥有可以发送请求的真实端数目;另外,端之间的直接通信会影响系统的安全性。
(2)在带有一个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这种模型带有一个中心服务器,这个服务器在数据库中存储了所有注册用户的位置。
任何搜索一个端的请求都由服务器来处理,它会返回一个数据库中端的清单。
这种模型的主要好处是增强了安全性并对于请求端来说由大量的端可以用,但是如果服务器速度减慢或者崩溃,定位端就会很困难,其他的端也会受到影响。
(3)在带有发现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在这种模型中,服务器提供了服务的清单和端的清单,所有的用户在登陆时都要通知服务器。
这种服务器不仅发现其他端而且返回所有登陆的重要信息。
以此,这种模型相比其他的模型减少了时间耗费。
(4)在带有发现,查找和内容服务器的P2P模型中发现端这种模型为响应请求而发现端,在这种情况下中心服务器保留所有重要信息和请求端具有的内容。
每个端都在服务器时注册,服务器通过它自己和服务器响应来处理所有请求,因此这种模型对服务器的要求比较高。
4.3 P2P网络模型中的搜索技术在P2P模型中,内容搜索根据模型的应用保持变化。
一些P2P结构的模型遵循客户端的搜索,有些遵循服务器端的搜索,有些遵循以上两种情况。
搜索工具一直在速度快与可靠性的优点和不相关与不可靠信息的缺点之间寻求平衡。
有利的条件是速度、直接通信和可靠性,不利的条件是不可靠和费应用信息。
下面是不同P2P模型中的搜索技术:(1)在纯P2P模型中搜索内容因为这种模型没有服务器协助通讯,它使用客户端的搜索模型。
如果请求端有关于另外端定位的信息,处理会非常的快速。
但是由于没有服务器可能会导致缺少可以连接的端,导致搜索的端的范围较小。
(2)在带有一个简单发现服务器的P2P模型中搜索内容这种模型有一个服务器,但是它同样使用客户端的搜索技术。
服务器提出请求端连接用户的一个清单,请求端查找拥有所需内容的端,连接它并获取内容。
这种模型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可以连接获取所需内容的大量端。
(3)在带有发现服务器和查找服务器的P2P模型中搜索内容这种模型遵循客户端的搜索和服务器端的搜索。
在所有的P2P模型中,这种模型是最有效和最灵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