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理到善治:基层政府治理嬗变的现实图景与国家整合

合集下载

浅谈治理与善治

浅谈治理与善治

浅谈治理与善治作者:薛菲来源:《成长》2019年第05期摘要:治理和善治的概念性研究、辨析,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县级党委政府来讲,以善治为目标,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高基层治理质量是必须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

关键词:治理;善治;概念随着社会生产进步和经济技术发展,政府治理模式由农业社会的“统治”、工业社会的“管理”逐步演进为信息社会的“治理”。

近年来,协同推进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与市场治理引起了国内政界、学界的普遍关心,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从概念的角度,浅谈治理与善治,对于探寻构建政府、社会与公民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工作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汉语字面来分析,“治理”倾向于对管理动作本身的描述,“善治”则倾向于对管理动作的评价,即“善于治理”。

但是,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对治理与善治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1 西方视角下治理与善治的内涵1.1 治理的内涵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国家,一方面,是为应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现实性。

另一方面,是公民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服务方面渴望增强话语权的结果。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罗茨归纳出了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作为公司的治理、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等六种形态的治理模式[1]。

相对于“统治”,“治理”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政府的中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社会和市场新的组合所改变。

治理理念的提出以及成功地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但是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强调的是三者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参与。

因此,治理既不能单纯地利用政治强制力实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又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其结果会使得治理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造成治理失灵,从而无法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合理化。

1.2 善治的内涵善治作为治理的优化模式,其出现是治理存在缺陷的必然产物。

治理、善治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治理、善治与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治理 、 善治 与 当代 中 国政 府 治 理 模 式 变 革
刘亚琼
( 西北 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甘肃 兰州 7 07 ) 30 0
摘 要 : 治理 理论 自 2 0世纪 9 代 兴起 以来 , 迅速 发展 并 以善 治为 目标 取 向 。治理 和 善 治理 论 已成 0年 就
为指导各 国政府 改革的新理论、 新理念 , 亦为我 国政府 改革提供 了新的重要 而有益的分析视角。 以善治为 目 标, 当代 中国政府 治理模 式 应作积 极 的调 整和 变革 。
理 的 目的是在各 种不 同 的制度关 系 中运 用权 力去 引
导、 控制 和规范公 民的各种 活动 , 最大 限度 地增进 以
公共利益 。 ] 治 学的 角度看 , 理是 指政 治管 理 盼从政 治
收稿 日期 :05—1 7 20 2—1
作者简介 : 刘亚 琼 (99一)女 , 肃 兰 州 人 , 北 师 范 大 学 政 法学 院 硕 士 生 。 研 究 方 向 : 1" / , 甘 西 当代 中 国政 治 发 展 问题
治理 则是 一个 上 下 互 动 的 管 理 过 程 , 理 主 体 的 多 治
治理理 论 自 2 O世纪 9 代在 西 方 国 家兴 起 以 O年
来, 国内外 学者对 于治 理 的 内 涵 , 众说 纷 纭 , 莫衷 一 是 。其 中 , 有较 大 代 表性 和权 威 性 的是 全 球 治理 具 委员会关 于治 理 的 定 义 。该 委 员 会 在 19 95年发 表 的题 为《 我们 的全 球 伙 伴关 系》 究 报 告 中 , 治理 研 把
其共 同事 物的诸 多 方 式 的 总和 , 它是 使 相 互 冲突 或 不 同利益 得 以调 和 并 且 采 取 联 合 行 动 的 持 续 的 过 程 , 既包括有权 迫使 人们 服从 的正 式制 度 和规则 , 这 也包括 各种人们 同意 或 以为符合 其 利益 的非 正式 制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1.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概述自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基层治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嬗变。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主要包括官绅治理、士绅治理、宗族治理和民间组织治理等多种形式。

这些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但随着民主思想的传入和民众觉醒,传统基层治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权力腐化、官民矛盾激化等。

清末基层治理模式的嬗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

1.1 清末时期的社会背景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鸦片战争后,列强逐渐侵占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导致国家疲弱不堪。

清朝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振兴国家。

这些改革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的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在这个背景下,基层治理模式也发生了嬗变。

清末时期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官僚体制的腐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地主阶级剥削农民,导致农民起义不断。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基层治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清末时期的民众觉醒,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民众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和自身的权益。

他们要求改革政治制度,提高政治参与度,以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这种民众觉醒为基层治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动力。

清末时期的国际环境,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基层治理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2 基层治理的概念和特点基层治理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对基层地区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治理模式。

它涉及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参与,旨在实现基层地区的和谐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作者:王剑侯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12期王剑侯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了“八八战略”,其中涵括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理念,为推进浙江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浙江省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根据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提出“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改革举措,既推动了政府职能整合、条块关系理顺与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符合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等目标,有效提升了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和便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改革的背景“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方案的提出主要有两大背景。

一是国家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央又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的要求。

在镇(街)层面出台《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基层服务能力,构建乡镇服务型政府。

在社区治理层面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二是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便民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

依托信息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补足基层政府为民服务力量和民众有效参与不足的短板,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这是新时代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也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正是结合这两大背景,浙江省通过整合政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同时运用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政府四个平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无缝整合,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县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王立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武汉430077)摘要:治理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最好的路径是实行善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县级政府从善政走向善治,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善治;县级政府;改革;目标“治理”问题是在全球化大前提下产生的国际通行的对话基础之一,高效率的政府治理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提高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效率无疑是确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由于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其一举一动都会与本地百姓的利益相关联,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因此,县级政府的有效治理,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义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国家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统治”相去甚远。

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并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我国基层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

我国基层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

我国基层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作者:周正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0期摘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当中,不同历史时期中产生了相应的乡村治理模式;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社会转型期,新农村建设快速进行,为我国乡村居民带来物质条件飞速改变的同时,亦暴露出贫富分化严重,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控制——善治、集权——分权、管理——服务的总体演变路线,深藏于体制演变其后的则是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

从国家和社会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种类可以分成:无主地社会管理模式、国家控制社会模式、国家社会合作模式、国家社会共生模式以及社会自治模式。

1949年以来,我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从初期的人民公社模式到1978年后的乡政村治模式,再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转化。

农村社会诸多问题的不断出现,传统的“乡政村治”二元秩序建构已经难以有效适应。

关键词:历史变迁;乡村治理;政府介入;民间组织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基层乡村治理在我国拥有古老的历史,乡村土地所有制度经历了由公有——私有——公有的转变过程,而经济基础的转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相应变化,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因而中国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当中,在不同历史时期之内也产生相应的乡村治理模式。

我国学者陈万凯(2014)在其著作《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史沿革和启示》中阐明,古代基层村治模式经历了先秦时期的乡遂制——秦汉时期的乡官制——隋唐以后的职役制——宋代王安石变法后的募役制度和保甲制度——元代里甲制与村社制并存的制度——明清时期的里甲制。

一、从治理的主体角度看农村治理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人员和组织。

从人们的角度来看,表面上相信农民的整体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他们的能力和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村民逐渐失去参政积极性。

可以说,在村民自治的“四大民主主义者”中,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除民主执行外的形式。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

深入基层治理实践探究城乡治理理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袁方成教授访谈袁方成,李健,唐韵萌■■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激流扬帆江海方成收稿日期:2023-04-16作者简介: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李健(1997-),山东青岛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唐韵萌(1993-),女,广西桂林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生态美学、民族民间文艺学。

摘要:基层治理研究是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而言,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没有基层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袁方成教授深耕城乡治理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访谈从袁方成教授的学术生涯展开,关注袁方成教授对乡镇治理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心得与最新观点,进而就研究方法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入探讨,致力于推动城乡治理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政治学;城乡治理理论;城镇化发展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9-0003-0007袁方成(1978-),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系主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

兼任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民政部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商会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区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武汉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武汉市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地方和基层治理。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及社会治理的关系笔者:赵肖肖学号:20134202069在这三者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合并同类项的形式把治理一词提取出来后,剩下是便是治理的三个主体,要研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先理清治理的这三个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当然在这之前我们应该大体的了解一下治理一词的含义及其演变、发展。

在乔老师的《政府理论》一书中,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一节里乔老师说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首先应该论及社会与国家及国家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这里本文主要沿用此思路,希望能基本理清大致联系。

一.治理的内涵“治理”概念的出现并不是横空出世的,可以说,其本质意义几乎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漫长。

但作为专门术语,其正式提出可以追溯到1989年,世界银行在讨论非洲的发展时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这一概念。

此后,“治理”这个术语便被人们在政治学、发展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中广泛运用,治理(Governance)、社会治理(Social governance)、地方治理(Local governance)、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这样的术语应运而生,成为对这种大变革时代的新概括。

“治理”从其本意讲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结果,同样可以是达成这一结果的一系列手段。

治理一词在我国的兴起是引介于西方,而其本身又是“一套十分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思想体系”一一学者将其统称为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所涉及的核心主要为权力分散、主体多元、结构网络化、过程互动化等关键词,但单从这些方面理解治理的内涵显然不够充分和全面,治理一词的出现不但是嵌人相应的制度背景中的,而且从学理分析来看,治理又有其自身的范式创新。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分析框架进入理论视野 。 治理” “ 基本内涵是指在既定范畴

治 理 与善 治 : 基层 政 府 治 理 的现 实 回应
内运用公共 权威维持秩序 , 以增进公众利 益最优配置 . 最终 目标是 实现善治( o oe a c) g dgvr n e。俞可平先生 提出了善治 o n
国家统治的方式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 治理理论是对 国家
理念 , 成为分析政府治理 的基本价值取 向。 的内卷化问题 , 但收效甚微。甚 至一直 到 2 世纪的今天 , 】 这 种内卷化基层 行政依然存在 . 部分学者在对基层农村调查后 用“ 想象不到 的贫 困 , 想象不 到的苦难 , 想象不到 的抗 争 , 想
诚然 , 政府善治 的过程就是使公共利 益最 大化的管理执 行过程 , 其本质 内核就在于它是政府与 民众对公共领域 的协
视基层治理转型 的社会机制 , 国家 内部重塑“ 在 自上而下 ” 的 基层治理方式 , 下一 阶段政府治理 的远景展望。在国家活 是
理成本 的收益超过成本 , 治理 的客体也不一定会 自动地抛弃 旧制度 , 选择新制度。[ 以说 , 3 1 可 政府治理是传统统治基础上

种质变 的考量过程 , 是对传统治理方式 的提升 , 也是 一种
政府 的七 个治理理 念 , 即合 法 ( g i c ) 透 明( a sa n 变得更加严重 , 1 imay 、 et t npr — r e 地方 同家政权也更加内卷化了。在 改革开放 c )责任(cona it)法治 ( l o w 、 y、 acu t ly 、 bi r e fa ) 回应 (epnie 的过程 中, 断有学者尝试从体制 内部来解决地方 国家政权 u l rsos — v 不 Hs)有效 (f ci n s)稳定 (tbly ,哒 七个政府 善治 es 、 ef t ees 、 e v s it)p a i
重 构 与稳 固 。
关键词 : 治: 善 基层政 府; 实图景 : 现 国家资源 中图分类号 : 0 5 D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8 7 (0 1 1- 0 10 10 — 47 2 1 ) 1 04 —4
引 言
传统治理理论 困境 的超越 , 治理就是 国家现代统治方式的分
支。 因此 , 在新的治理概念 中 , 治理与统治的最本质性 的区别
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程是 国家政治职能逐 渐衰微 和经济 职 能 日益彰显 的双 向过程 ,社会无论 是通过“ I i ] 弱者的武器 ”
是, 治理需要权威 的首 肯 , 但权威 的来 源并非一定是政府 机 构, 而统治的权威来源必须 是政府相关机构 。治理则是一个 自上而下 的管 理过程 , 它主要通过合作与协商 , 确立共 同 目
作者 简介 : 陈浩天 (9 3 ) 男 , 中师范大学政 治学研 究院博士研 究生 , 1 8一 , 华 中国农村研 究院研 究人 员, 河南大学讲 师。
基金项 目: 育部哲 学社会科 学重大课 题攻关项 目“ 乡基层 治理研 究” 教 城 。项 目编号 :9Z 0 2 0J D 0 5

41 ・
动中 , 政府 管理制度与社会 职能执行一脉相 承 , 社会 职能的 履行取决 于政府治理制度 . 而政治管理的维持又以执行社会 职能为逻辑前提 。同时 , 马克思 的国家消亡理论和国家职能 回归社 会的构想 , 进一步 印证 了社会每前进一 步 , 国家社会 管理职能就得到巩 固. 对于政治变迁的逻辑诠释必须在政治 生 活内部去寻找 。探索实现从治理走 向善治 , 日 并逐步构建具 有 时代与地域特色 的基 层治理机制 与善治模式具有 重要价
作管 理 ,是政治 民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治理关 系。 “ 善治” 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政治愿景 , 更是政府 自我更新与完
象不到的沉默 , 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 的悲壮 ”1 [ 8 表达对 基层政府内卷化 的忧思 。 内卷化 的基层行政运作体 制主要从 基层政府和村级行政单位两个视角来考察。 ( 基层政府 内卷化的权力运作 。 一) 基层乡镇政府处在 国
值。

辩证的公共 政策执行过程 . 这个过程依次延伸至治理更高 的

级层次—— “ 善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善治 ” “ 也是对
治理哲学 的半否 定 ,是现 阶段政府行 政发展史上 的更 高境
界 。尤其是 2 世 纪 9 年代初 期的“ 0 0 更少 的统治, 更多的治
理”L s G vrm n. oeG vra c) (es oen e tM r oenn e 理念开创 了政 府管理 新的价值追求。 同时 。 西方政治学家 和政治社会学家 , 对治理 作 出了许多新 的界定 , 治理和善治理论开始作为一种新 的政
对 国家基层治理 的规避 ,还是强大 的基层社会资本联合 , 都 促进 了当代 中国基层政府治理方 略的重构与反思 。 基层政府
治 理本 质上是政府依托 国家公共权力 向基 层政府进行 渗透 标 实施对公共事务 的管理 。在治理制度变迁过程 中, 如果治 并订立规则 的过程。 因此 , 探求基层政府治理嬗变的诱 因 , 透
湖北社会科学 2 1 年第 1 0 1 实图景与国家整合
陈浩天 1 , 2
( . 中师范大学 , 1 华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9 2河南大学 , 河南 开封 4 5 0 7 0 0)
摘要 : 治理 与善 治理论 , 既是一种新 的政 治分析框架 , 又是一种先进 的现代 管理模 式。 目前 。 国基层政府权力 我 运作 内卷化 突出, 要将 基层 政府善 治理论 放在 国家整合的视 角下 , 动用 国家可利用的资 源 . 实现我 国基 层政 府治理 目标。在基层政府善 治的过程 中, 要处理好善治 目标与社会 结构 、 财政汲取 与 国家分配、 法制建构与制度保 障、 民主 发 育与 国家资源四对 关系。积极探 寻善 治的制度 平台. 转换基层公共政策制定模式 。 有利于政 府公共权力合法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