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治理

20 世纪80 年代兴起的地方政府治理变革运动在各国治理实践中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和释放出强大的能量, 三十年中,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已然成为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科学化,促进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1。

一,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对于治理模式,理论上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多元主义模式和合作主义模式。多元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合作主义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我国的社会性质基本国情,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的治理模式采用政府主导合作型模式。从实践来看,在治理模式中, 合作因素是增强双方沟通互动,提高双方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5,但这种模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发展的特征:一、地方政府的自主管理权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后,经济利益取代传统的控制手段,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好坏, 便成了衡量地方政府的得失优差的标准。于是地方政府就需要动员一切资源发挥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本地区及其居民争取最大福利。此时地方政府的合法性由自上而下地赋予、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变为自下而上地认同。二、地方政府拥有了推行新的制度安排的权限和动力。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为了地方的发展,就需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资源,为本地的未来和发展制定发展战略等等,在这种内在需求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三是地方政府责任性的提高。地方政府权力扩大的同时也意味着其责任的扩大,地方政府的政绩取决于其实际工作所带来的结果的评价模式也是使地方政府责任心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对于以上的三种基本特征,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可以浅析得出。与之一一对应的问题为:一、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与上级及基层民众之间的权利形成一种类似陀螺的形式。上级把权力下放到市县级,权力便在此集中,而被限制性的下放,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形式。在我国基层,基层选举制度的产生虽然由来已

久,已经形成机制,可是,现实中,基层选举制度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贿选、代投等现象,早已是基层选举的公开秘密。这种公民的民主权力,在公开和公平的边沿行走,形成基层稳定的潜在威胁。局部基层地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升级为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就是这种情况产生的端倪。再者,有些政策到实施的时候,广大民众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在基层是很普遍的现象。二、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同时,往往忽略当地其它比如生态环境发展方面,在当地各个方面的权重分配不均衡,一些潜在问题往往被经济等主要发展目标所埋没而没引起足够重视。并且有些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却不符合当地民情的规划层出不穷,贻害一方百姓。比如有些地方,部分民众自身经济困难,且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而在被划入建设或改建区时,就容易引发“钉子户”的问题。三、地方责任性加大是新形势下地方权力增大的必然结果,可是伴随其却出现这样一种问题,由于权力集中在上级,容易形成下级只对上级负责,却不对下级及广大民众和同级相关部门负责的现象。比如各个地方“进门难”“办证难”“脸难看”“部门之间推诿责任”等问题的出现,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表面上这是公职人员自身问题,但实质亦是制度的形式、实施和监管上的问题。

二、对以上问题的简单建议

基于以上三个问题,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与上级及基层民众之间的权利形成一种类似陀螺的形式。权力在基层应该得到下放,基层权力和高层权力应该形成“哑铃”的形式,即两头大,中间小。为此,就要在基层尽可能的下放权力,限制地方权力。而做到这最好的就是在基层实行全民选举。纵观世界的国家,绝大多数在选举制度上都是全民选举,由于我国国情的限制,因此在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制度,基层实行的是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可是现实中的基层民主,并没有得到体现。产生这样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民自身问题,一种是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次生问题所导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公众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功效意识的强化虽然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可是部分主体公民为了保护自我利益,在财富总值不变的情况下,分给广大边沿民众的利益就相应得到减少,导

致贫富差距在我国有扩大趋势,这实则是部分主体得利群体的个人思想认识的险隘导致。因此我们要加大基层选举真正的全民参与,切实做到基层自治。因此就要扩大基层选举中民众权力的再度扩大化。基本方案为:市级候选人由省级提名,县级由市级提名比例较多的名额,然后当地公民在其基础上再进行遴选法定数额的候选人名单。市县两级形成全民或绝大多数公民选举,市级按照当地人口有选举权百分之五十以上公民的比例进行公民公开选举,在县级实行百分百的全民选举制度。只有基层公民完全拥有了自己的选举权力,基层民主自治才能够完全实现,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基层民主自治。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与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地方政府官员完全由当地公民参与选出,避免当前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彼此不认识的现象发生,也可以拉近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的距离。

二、针对地方政府为了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当地各个方面的权重分配不均衡,一些潜在问题往往被经济等主要发展目标所埋没而没引起足够重视这一问题。政府部门之间除了原有的纵向管理之外,也应该加强横向联系。由于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方政府在地方管理上要重视这一点。比如当某一部门申请某个项目后,应该在审核之前分发各个相关部门,让其对其进行查阅,查看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尽管一般项目在立项时均会让专家组对其进行评审,但评审结果毕竟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有时还是外地专家,对当地情况不是明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当地部门之间的查阅是很有必要的。再者,在对待和民众息息相关的项目上,也应该加强与基层民众的联系,多听听当地民众的想法和心声,纵观全局,长期考虑。地方政府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自己全盘拿捏主意,这样一来,只能加大地方政府和当地民众之间的距离,影响全局稳定发展。当然,这些本来就应该是当地政府要做的事项,只是当下部分地方政府在管理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导致地方群体性事件频有发生。对于这种现象,地方政府应该从转变自己的做事方式上进行改变,同时也要加大监管力度。

三、针对地方一些政府部门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下级及广大民众和相关部门负责的现象,实质亦是制度的形式、实施和监管上的问题。相关部门之间,应该形成统一有效适度的责任连带制度,比如A部门所辖属的范围内的事项,如果波及B部门,使其产生不必要的问题,则责任应该有A 部门承担。最为明显的是这么一件事情:原企业在河道中央建设爆竹的库房,河道管理部门说是城建

部门的责任,而城建部门则说不在自己的所辖范围内。如果在建的库房持有相关城建部门的审核证件,则这就是由于城建部门审核不规范给河道管理部门所造成的问题,则责任应该有城建部门承担。因为河道本不是建设用地。

在上级与下级之间的责任关系上,一级部门应该形成对直属上级部门和直辖下级部门形成纵向的责任制度,政纪考核不单单从完成上级任务的多少来评价,还要结合下级部门的反映情况来综合评估,依次类推,最基层政府,则要为广大民众来负责。要形成上级对次次下级部门的监督,以免临级部门之间的包庇现象发生,上级部门同时也应跨级对最基层广大民众的生活予以关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下乡走村勘察实地情况。但这难免存在基层领导干部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出现的一些作秀现象,还有基层民众对某些地方政府的不信任情况,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上级部门可以将调查委托给一些学校或报社组织,让其以调查问卷或实地采访等形式来了解当地基层民众的生活生产状况,然后交付委托部门,其部门则可以从中获取更多信息,为当地人民服务。

三、总结

针对以上地方治理的问题,均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从浅显的认识出发,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微末的或不足为道的建议。为创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尽绵薄之力。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升政府应急能力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新要求,科学高效的应对和处臵突发事件,构建完善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是当前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也再次提出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解决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效果,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一、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发展的速度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害,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一个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当前公共安全领域出现的严峻形势,就是一种“不和谐”因素,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是和谐社会,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工作薄弱,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更加重视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切实加 - 1 -

强应急管理工作。 (二)加强应急管理机制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安全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各类突发事件常以意想不到的时间和方式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日趋复杂,由此造成的影响日趋扩大,预防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日益繁重,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此都在考验和检验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成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随着形势发展,原有的应急管理和危机处臵机制的弊端逐步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基础薄弱、资源分散、信息不灵、渠道不畅、多头指挥、职能交叉、群众应急意识不强和监测预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由此切实调整和构建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政府加强执政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既有因举措得当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做法,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动荡的失败教训。而突发公共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起因复杂、判断困难、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如果没有完善的预警体系、高效的应急机制,不能有效应对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就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难以预料的不利影响,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 - 2 -

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 1

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第一章绪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相对密集的城市中容易引发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和事件,促使地方政府必须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处理面临更大的压力。纵观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越来越频繁,而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带来的便利更让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民不断在世界各国中流动。然而,与此同时,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关系的密切,摩擦的加大以及国际反恐形势的日益严峻,不少危害国家、城市安全的公共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发生骇人听闻的“911”恐怖事件,造成纽约市近3000人遇难,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对美国国家安全及政治、经济均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而在我国,2003年全国多个城市爆发SARS 疫情,由于在初期对疫情的瞒布,导致疫情未能得到及时的重视和抑制,最终使得SARS疫情从我国逐渐扩散至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导致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的爆发。在2003年及2009年,我国多个城市均曾爆发禽流感疫情及甲型H1N1流感,由于城市人口密集,造成疫情迅速扩散发展,对各地人民的生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如图1: 图1:中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告 危害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不断考验着各地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尤其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上的潜在风险在增加,影响公共安全、公共管理秩序等危机事件在我国多个城市时有发生,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应急管理能力的加强,并以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全面履行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 因此,对于此课题的研究,其研究意义一方面在于对政府应急管理的概念、职能和责任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诠释,促使地方政府能更深入地认识自身在公共管理应急管理中所担当的角色。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出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自身管理职责,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出有效的对策。 2.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 在世界不少发达国家中,由于城镇化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城市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及成熟度,在政府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建设有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及多次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地方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对事故的处置显的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目前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重视并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问题 现在的应急管理工作中重视预案的编制和管理,但是预测预警体系的建设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性自然灾害预测的科学研究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二是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测监控体系未建立或健全;三是各部门之间的专业预测、监控信息的交流、会商、筛选、决策机制未建立或健全;四是对各类突发事件发布预警的判断指标体系未建立或健全。 (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够完备 基层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工作发展不平衡,预案的编制、修订和演练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够。 (三)信息上报、发布与核实问题 现代社会中隐瞒信息是很不明智的事,只有及时上报信息和向社会公开发布信息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的问题。诸如,不同的部门对某一事件信息的掌握会存在一些出入,需要时间进行核实;媒体的抢先报道与政府正式的新闻发布有时也会存在

出入。 (四)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有待提高 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能力还不足,应急指挥系统功能尚未完善,各县(区)之间、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军地之间、各区域间密切协作的机制有待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联合训练演练不够。 (五)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的分工、协调、衔接、联动的法定程序规范问题 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职责划分的问题,诸如水利部门在防洪工作方面与国土资源部门在预防地质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方面如何分工协调,民政部门如何开展城市救灾以及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工作等。二是资源整合问题,例如如何整合部门资源、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如何建立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由哪个部门来统筹考虑应急管理资源的网络化有机结合等。三是程序规范问题,目前,基层应急管理部门职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白,应从程序规范或制度约束中提炼出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应急程序、应急联动机制等,进一步强化对应急管理的机构及职能定位、应急管理的监督、指挥体系专业化、预案管理动态化、联动体系规范化等问题的研究。 (六)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应急物资储备的种类和数量仍然有限,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储备方式仍显单一,布局不尽合理,数量偏少、品种难以动态调整。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数量和种类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论文

中国地方政府层级改革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叫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术语。对于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的分支机构,是为治理国家部分地域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对于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国家设置在中央政府之下,行使部分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地方事务的地域性政府。 然后了解什么是地方政府结构。地方政府结构,是国家为实施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法律程序对其领土进行划分,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层、分类的地方政府,由此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制度化系统。地方政府结构的组合方式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它是由国家的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统治与整合治理的需要而决定的。地方政府结构组合方式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层级化和类型化。层级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纵向结构,类型化构成地方政府体制的横向结构。层级化是指地方政府体制结构中的各个地方政府在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并依照上下隶属关系组合形成的结构。各级主要与其上级发生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故纵向的层级结构是地方政府结构的基本结构,按其本身不同的权限排列在不同的等级,构成国家行政管理的最基本体系,从而保证国家行政管理的稳定性、有效性,使管理活动得以有序地进行,获得最佳的效能。行政学基本理论认为,行政组织的上下级之间、每级行政组织各组成部门之间,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命令与服从关系的组合方式,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称为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它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即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行政管理幅度是一级行政机关或一个行政首长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元数目。 最后了解地方政府的分类。根据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分为基层地方政府、中层地方政府和高层地方政府。不同层次的地方政府同中央政府和辖区居民的距离不同,承担的职责也不同。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近,级别越高,中央政府所赋予的职责与权限越大,其承担的管理职能越具有政治性,管理方式越趋于间接性:反之,地方政府在层级划分中所居的位置离中央政府越远,级别越低,则与管理对象一居民的距离越近,其承担的管理职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论文 摘要时至今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仍然严重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错位”现象。而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其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要促进经济有序发展,需要对地方政府角色错位进行矫正,重朔地方政府职能。各级地方政府应依照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作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性诉求,突出服务导向,职能的“退位”与“补位”相结合,明确职责,科学定位,切实规范政府与企业、社会、公民、市场4个方面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本的宗旨。 关键词地方政府; 职能转变; 公共服务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已走过了210几年的历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作用的发挥受到很大制约,甚至成为进1步深化改革的障碍。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我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1系列问题,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政府自身的改革。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改革成败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最终确立的关键。尤其在当今我国已经加入WTO,明确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加快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紧

迫性和现实性的意义。 1 地方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作为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直接联系企业与市场的中观层面的特殊角色,要扮演好这1角色,首先要对地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合理定位。 1.1 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中间传递层 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不应再作为中观经济决策层主导资源配臵,而应由市场在资源配臵上发挥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的中观经济决策职能应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首先,承接中央政府宏观调控任务。包括制定相应的地方经济政策,保证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其次,引导地方经济健康运行。主要包括制定地方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选择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调整优化地方经济结构,构建地方优势产业;再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 1.2 地方政府是地区内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的营造者和保护者 地方政府应从微观经济领域转移出来,把1切可以由市场调节的归还市场。它对微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应从直接干预变为间接调控,主要是通过制定地区性法规、政策及地方市场规划为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公平竞争。营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全国统1市场体系的健康发展。在目前市场发育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培育市场的职能。 1.3 地方政府是本行政区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地方政府应致力于弥补市场缺陷,在社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领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浅谈地方政府与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政府的职能也在不断改善,正逐渐朝着公共服务型政府迈进,而在这过程中,建立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制度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全国各地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为妥善高效解决这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应急管理不仅是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也是政府的责任之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是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内容以及依据。 首先,地方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应在第一时间到位。2008年6月,贵州省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起因是一些人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在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接待过程中,一些人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冲击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随后,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与恶劣的影响。而这件事情背后,更多的是暴露了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上的漏洞。 政府应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让老百姓听到政府发出的声音,哪怕这种声音并不是权威解答。因为,在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至少表明了政府方面的一种姿态,给老百姓一个承诺,让人们有信心。群众听到这种声音后,就会认为政府对这件事不会不管。这样就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这样也就不会造成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从而导致“打砸烧”事件的发生。 其次,制定预案与防备措施是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核心。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历史半年的时间里,从顺利召开到圆满结束,都与政府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密不可分。不管是天气的变化还是人流量的变化,世博园区都可以做到应对自如,保证世博会的顺利进行。这与事先制定大量的应急管理预案与措施是密不可分,紧密相关的。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世博会举办如此之成功,这绝对要归功于政府先进,全面的应急管理制度。所以,建设应急管理制度,必须要制定各项预案及防备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 而与世博会的成功案例相反,近年来国内不断发生煤矿事故,造成了国家与人民的巨大损失,而这与应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有着莫大的关系。 09年的6月17日,贵州省晴隆县的新桥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6人被困井下,直到7月12日,幸存的3名矿工才得以获救。而这相对于智利的69天矿井救险,33人全部生还来说,无疑值得我们深思。

浅谈应急管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段礼杰

(工程管理前沿课程论文)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现状 及发展趋势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院系名称: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土木研0905 班 学生姓名:汪波平 学号:104972092074 指导教师:黄明知 2010年1月

浅谈我国应急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汪波平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从应急管理的概念着手,简单的论述了我国目前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同时也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简单论述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应急管理;现状;趋势;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WANG Bo-ping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o start with a simple exposition of China's current statu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ause analysis, but also gives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ed and finally touch briefly on a few of our emergency management trends.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 the status quo; trend;

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

https://www.360docs.net/doc/4b499537.html,专业的论文在线写作平台 政府应急管理的八项指导原则 政府应急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其宗旨是通过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预警能力和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迅速恢复社会稳定,将突发危机事件带来的危害尽量降低到最小程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政府应急管理至今仍然处于迅速发展之中,还远没有达到成熟和定型的程度,而现代社会一日千里的发展也对政府应急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所以,我们在这里仅仅能够根据行政管理学的一般规律和目前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对其指导原则做如下的理论概括。(一)“贵在预防”原则政府应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将紧急事件可能对于社会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保障政府系统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急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居安思危”,也就是说,不是等到危机发生后,再开始被动地反应,而是要在危机仍然在孕育和萌芽的时期,就能够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防微杜渐,早早做好各种防范的准备,这样才能在真正危机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国外研究表明,危机困扰的时间,平均历时8周半,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要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也就是21.25周。危机后遗症的波及时间,平均为8周,没有应变计划的危机,也比有应变计划的危机长2.5倍,达20周。由此可以看出,对危机作了预防的组织遭受的损失相对较小。做好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种途径:1.制定好科学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就是在平时就假设好会出现的紧急状态,并事先指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例如北京市水利局在2000年制定了《北京市水资源紧急状态应急预案》,指出在遇到两年或三年的枯水期,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北京市区供

研究生班《地方政府治理》课程论文选题

11级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地方政府治理与创新》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突发性公共事件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 3.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4.我国地方政府行政问责的困境及对策 5.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对策 6.我国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障碍及突破 7.浅谈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基层政府的角色定位 8.论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提升 9.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强化 10.我国地方政府行政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出路 12.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途径研究 13.地方政府责任机制的建构研究 14.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与强化 15.地方政府政策执行:问题及对策研究 1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7.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创新机制的路径研究 18.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垄断的成因及治理研究 19.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20.地方政府公共决策中的短期行为研究 21.财税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 22.浅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23.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建设的途径研究 24.打造信用政府——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路径思考 2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的障碍及创新路径研究 26.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探析 27.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研究 28.地方政府形象建设的路径思考 29.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

30.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自利性行为研究 31.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思考32.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失灵的原因及对策研究33.“大部制”与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径选择34.科学发展观视域中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35.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36.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37.地方政府效能建设:问题与对策 38.科学发展观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 39.我国乡镇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40.我国乡村治理的障碍及突破 41.村民自治中的“两委”矛盾及其化解 43.浅谈利益集团对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44.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主要途径 45.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听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6.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的发展与完善47.我国地方政府决策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8.我国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49.“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50.地方本位主义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对策51.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突破 52.我国乡镇治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3.我国乡镇治理的制度创新途径探索 54.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中的问题与对策 55.地方政府在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中的角色定位56.地方政府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的构建 57.“三农”问题与我国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 58.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宗族问题研究 59.基层政府在村民自治中的角色重 60.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浅谈当前地方政府开展应急管理T作的几个关键举措

浅谈当前地方政府开展应急管理T作的几个关键举措 应急管理是地方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从我国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来看,这项工作才开了头、起了步。今后要深入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全面加强基础工作,切实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能力。本文根据江苏省南通市的应急管理工作实际情况,提出了抓基础夯实、抓能力提升、抓资源整合、抓知识普及等四大项关键举措,从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基础数据库、应急信息报送、预测预警、风险防范、应对处置、以及应急管理机构、队伍、物资的整合和应急知识的普及等多方面,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主要工作对策。 标签: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关键举措 0引言 应急管理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自2003年“非典”开始,中国各级政府才逐步具备应急管理的意识和措施。从国家层面来看,已经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已经有序开展。但是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应急管理工作只能说是才起步,才开头,尤其是在地级市和县这一级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大多还处于应付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作者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针对应急管理自身特点,抓住关键环节,尽快完善体系和机构,尽快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尽快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1抓基础夯实 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实工作、打牢基础:一是抓好“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法律制度)。“一案三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总则。应该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操作性、提高协调度,加快建立多层次、全覆盖、衔接配套、针对性较强的应急预案体系,真正做到应对有策、临危不乱。按照“立足现实、重在建设”的原则,加快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认真制定应急工作规范,不断完善预警、Ⅱ自应、善后、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和配套措施,严格按章办事,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二是抓好“一网六库”。加快应急管理进基层、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的步伐,把触角逐步向基层单位和重点部位延伸,推进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向全市覆盖。加快建设预案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数据库、物资数据库、风险隐患数据库、典型案例库等6个数据库,做到信息分门别类、全面具体、不留死角,为各类突发事件处置提供科学翔实的资料。 三是抓好“信息研判”。定期召开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加强对各类信息的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56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 第19卷第3期 社科纵横 2019年9月 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应对措施 ○?李?超? (华东政法大学 法律学院?, 中国 上海 200042)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对政府的治理观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效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然而,地方政府治理仍然面临着数据的真实性不足、数据的开放性不够、数据分析能力缺乏和数据的安全性欠缺等困境,这些都影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为此,需要完善数据收集机制保证其真实性,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数据的公开,并建立专业的大数据人才体系,以及通过立法、技术保障、道德等多途径来保障数据信息安全,将政府治理的层次和水平提升到新台阶。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治理能力;应对措施 [中国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750(2019)03-0056-05 [基金项目]教育部“行民交叉案件的诉讼模式研究”(12YJA820037)阶段性成果。[定稿日期]?2019-08-18 [作者简介]李超(1996-),男,安徽宣城人,华东政法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与现代治理。 21世纪,全球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思想观念,并将继续推动全球化的发展。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了大数据发展战略,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本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各个领域,助力供给侧改革、精准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是大势所趋。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和2016年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大数据发展实施意见》,都提出要完善大数据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此分析大数据时代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与特征(一)什么是大数据 学界目前对于大数据并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率先提出大数据概念的也是源于天文学等自然科学[1]。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一个研究如何分析、系统地从中提取信息,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传统数据处理应用软件无法处理的太大或太复杂的数据集的领域。”[2]百度的定义是:“用传统工具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搜寻、控制的数据集。”[3]Gartner 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对它的定义:大数据是具有全新处理模式的信息资产。虽然各种观点对大数据的理解并不一致,但是都从不同方面描绘出了大数据的特征,笔者认为,大数据是指在信息时代超越传统工具,迅捷、高效处理并存储各类信息的数据集合。(二)大数据的特征 对于事物内涵的把握,除了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之外,分析其特征也实属必要,通过分析大数据的特征,能够发现其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对进一步研究政府治理面临的困境大有裨益,经分析,大数据具有以下特征: 1.数量巨大,即Volume。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数据的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数据中有限的量已不能被满足,数据的规模迅速扩大,从TB 扩充到了PB,海量化的数据特征日渐突出。 2.形式多样,即Variety。大数据时代数据产生的源头和存在的形态多样化,不仅限于传统数据的格式化方式,还超越了传统数据增加了诸如音频、视频、图片、浏览记录、定位信息、聊天记录等新形式。 3.快速迅捷,即Velocity。大数据的快速迅捷体现在其对各种纷繁复杂数据的处理能力上,由于大数据产生的源头多样,各种数据的堆积提高了对其处理要求,以微信为例,2018年微信每个月活跃用户达10.82亿,有450亿消息每天通过微信被发出,这种快速迅捷也是大数据的时代特征。 4.价值化,即Value。由于大数据时代数据的纷繁复杂与形式多样,使得有价值的数据所占的

地方政府治理论文

地方政府治理 ----乡镇机构改革研究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市场营销二班 学号 20100620211 姓名李科研

内容摘要 乡镇政府是中央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守卫者和职能体现者,是与农民最直接互动的政府部门,是农村各种关系得以实现协调的关键载体,任何有关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变化的研究如果不涉及到乡村地区的话,就无法真正准确和完整地描述这些变化的图景。因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权的乡镇职能发挥得如何,其在协调农村地区的各种关系的能力和效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从整体意义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然而,我国当前乡镇体制存在着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党政不分,权力结构不合理。在这种乡镇模式下,不但无法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和谐,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各种关系的紧张,如干群关系、农民与地方利益团体的关系等。所有的这些问题说明,我国目前乡镇模式显然难以适合新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有效地实现我国农村地区关系协调成为我国乡镇治理的核心命题。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与政府治理变革相适应,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建立以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为核心内容的干部分类管理机制,妥善、多渠道分流人员,依法行政。本文从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概念、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等入手,穿插了几个乡镇政府治理的案例,重点论述了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关键词: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推进对策

20世纪80年末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乡镇体制改革的学术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重新进入了我国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乡镇机构改革源于农村市场化进程和政府治理变革进程的要求,依据当前乡镇市场经济发展和政治架构的现实,它涉及包括乡镇政府及其内设机构,部门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乡镇机构的改革。这里的政府是广义概念,是以一个以党委为核心,包括党委、政府、人大甚至乡镇经济发展总公司等多种角色组成的多元主体结构。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次展开,全国各地乡镇也纷纷进行了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取向,是关系到改革全局的大问题,它直接决定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改革措施的选择。确定改革的目标取向,主要取决于改革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所依附的社会发展总体趋势。 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发生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一是处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根本转型的进程中,处在跳跃式后现代化的进程中,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二是处在我国政府治理变革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也就是说,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进入21世纪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须站在跨世纪的高度准确地把握改革的目标。 乡镇机构改革的现实意义十分突出。乡镇是我国社会的基础,乡镇政府处于中国政府体制的最末一级,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

《政府应急管理》-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政府应急管理》 主讲教师:周望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2、突发事件减缓工具的比较分析 3、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4、预测预警系统的功能分析 5、应急决策的流程分析 6、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分析 7、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关键问题分析 8、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分析 9、社交媒体中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分析 10、政府自媒体应对突发事件分析 11、应急社会动员的多元方式分析 12、政府部门应急协调分析 13、企业参与应急管理分析 14、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分析 15、国外应急管理经验分析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

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以及 社会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均对环境生态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 也相继出台了系列相关的环境保护机制,特别是在2011年由国家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里的相关意见,由此看出,我国对环境应 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的应急预案管理方案所发挥的具体作 用展开分析工作,并在这一基础上指出该预案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意见 与建议。 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发展趋势,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一定的意 识与管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复苏,我国对社会动态的各方面管理越来越 具规模化,其中,由于我国的环境应急管理建设工作起步较晚,目前相关的管理 基础较为薄弱,而新时期的环境应急预案的评估模型以及相关的备案制度目前处 于初试阶段,距离管理层面成熟化的目标目前仍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环境应 急预案管理中的部分措施。 一、关于应急预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管理缺乏强力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制度中对存在突发环境事件对企 业以及社会造成环境影响的单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的应急预案虽然对 这一明确要求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管束,但由于该管理措施的形式是以环境保护部 的文件格式所下发的,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由于缺乏规范的法律条例的支撑, 企业中的预案建设、环境安全管理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而且对于政府以及环保管理单位对企业实施的环境应急预案的建设工作在监 管层面上等都受到了影响。 2.关于环境紧急预案的数量总体偏少 根据10年前的年度统计,国家在10年前所制定的相关应急预案就达到了 240‘’0000件之多,但其中关于环境保护的应急预案数目只有3500件左右,

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加强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6-03-17T13:41:02.2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7期作者:纪宗宝[导读]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建立应急型政府,实现政府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社会生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种危机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政府作为公权的代表,必须在处理危急事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立应急型政府,实现政府应急管理的常态化,已成为政府管理社会的一项重要职能。 关键词:应急型政府;危机管理;常态化 解决公共危机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经常由于在处理公共危机时,没有针对性的常设机构,使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变的被动,笔者通过分析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解决路径,仅供参考。 一、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危机管理的常设机构缺失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中国家的位置,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还有许多制度不是很完善,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的领域较多,需要多个部门来协调处理,但在具体事务的决策上,必须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而我国恰恰在这方面比较缺失,在很多危机发生前无人处理,致使很多可以避免的危机被矛盾激化而失去控制,这将大大降低政府采取措施缓解矛盾的有效进程。(二)管理层级太多,基层政府缺少处置危机事件的应有决策权我国政府的管理层级是金字塔式的,领导层人员少,基层的人员多,而权力大多掌握在领导层手中,当发生危机时,基层人员无权进行处理,要一层一层向上级汇报,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来说有其优点,但在公共危机发生时,弊端就凸显出来,政府组织层级过多,权力过于集中,基层组织缺乏决策权,层级汇报不仅拖延了办事效率,还促使危机矛盾激化,加重公共危机带来的后果。(三)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界限不清常态管理是指政府相对于平稳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处于正常运行态势下所进行的管理,而危机管理,则是自然环境或者社会冲突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日常情况下的政府管理,公共管理是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的统一体,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常规性公共管理中潜藏着非常规性的因素,而在非常规性公共管理中也蕴含着常规管理的一般规律。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寓危机管理的意识于常态管理的实践中,在常态管理中要有危机意识,在危机管理中要有长效措施,把管理的危机意识贯穿于管理始终,并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以防止、减少危机的发生。正确认识并注意处理好公共管理中的“危机管理”与“常态管理”的辩证关系,将有益于克服日常公共管理中的麻痹思想,有效避免和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管理非常欠缺,往往把常态管理和危机管理混为一体,使危机管理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 二、国外应急管理的模式及常态化管理对我们的启示发达国家在政府应急管理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模式:美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和日本模式。美国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应急管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803 年关于 newhampshire 城市的火灾法案。这个法案被认为第一个灾害法规。后来,随着通过的各种灾害法规的增多,政府处理危机的工作也变得更为普遍。美国危机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分散管理、统一管理、整合发展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使美国的应急管理系统趋于完善,形成了在美国总统领导下的、由美国国土安全部统一规划、协调的庞大系统。这一系统有其明确的职能、工作方式和理念。应急管理的常态化显而易见。俄罗斯模式的总特征为“国家首脑为核心,联席会议为平台,相应部门为主力”。20 世纪 90 年代初,俄罗斯公共安全研究扩展到预防和降低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和技术性灾害发生的目标上。苏联解体后,普京执政后进一步完善了公共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战时状态法》,至此,俄罗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俄罗斯现行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联邦安全会议为决策的中枢系统,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化解和处理国家发生的各种公共安全事件。日本模式的总特征为“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特别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公共安全的管理内容,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事件安全三个范畴的综合管理。日本现今的公共安全管理组织体系是:以法律为依托,以首相为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方负责整体协调和联络,通过中央防灾会议、安全保障会议、金融危机对策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国土厅、气象厅、防卫厅和消防厅等部门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配合和实施。 三、建立应急型政府,实施政府应急管理常态化(一)建立应急型政府,实施政府应急管理常态化,就要加强危机意识,领导干部和政府行政机关的人员是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危机意识的养成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加强领导层的危机意识,同时在危机预防的管理中,要科学预测发生危机所处的环境、几率和情报等,做到防患于未然,让危机的常态化管理成为现实。(二)积极推动政府应急管理常态机构的建立建立政府应急管理的常态机构,设立处理危机事件的专属职能部门,再由职能部门建立统一的数据库、遥感等立体监测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当爆发公共危机时,该职能部门可以代表国家对危机事件进行具体的指挥和调控,让国家在第一时间获得危机事件的信息,及时作出决策,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把公共危机的损失降到最低。(三)制定并完善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任何法律的制定都是为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有法可依。当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也必须要依据法律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避免权利的放大和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实施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有法可依。对于危机事件,能够做到有效预防是最重要的措施,要逐步制定预防各种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把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纳入正规的法律渠道。(四)完善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

政府应急管理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2-2013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13.3)《政府应急管理》 主讲教师:王骚 学习中心:___广东科贸职业学院___专业:____行政管理_______ 姓名:___陈震杰___学号:___115094200003__成绩:___________ 论危机管理的应急反应机制 进入全球化时代,反而增加了我们遭遇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日益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时刻威胁着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例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大众安全事件等。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是有效化解危机的保证,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 在过去的50多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家安全(人防体系)、社会安全(火警、匪警等)、生产建设(《安全生产法》)以及应对自然灾害(《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方面先后形成了许多危机处理体系,对各种突发事件有一套较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每当危机来临时,尤其是在相应范围内的最高决策层做出果断决策后,这种危机管理体系总是表现出强大的危机应对能力。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并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范畴。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传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过去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以及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所决定的,这种传统性可以通过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行动逻辑、理论预设和特点来加以辨识。公共危机应急反应模式的逻辑是,关于公共危机及其管理的基本预设和价值观决定着公共危机应急反应的特点、行动逻辑以及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而这一切又在特定的环境中决定着公共危机应急反应机制的效率、效果以及影响。 一、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能够最大程度地

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015年)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地方政府应急管理

摘要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公共组织等危机管理主体,以公共危机为目标,通过监测和预警,防止和控制公共危机的发生,采取应急处置,评估,恢复与补偿等措施来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避免危机事件的扩大和升级,恢复社会管理体系和运行过程中社会的正常秩序。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性、复杂性、高破坏性对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危机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在国家转型期,公共危机管理已成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但从实践看,地方政府“应急”频频而管理不足,做好常态下社会管理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研究是提高政府及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提升 应急管理能力的现实需要。我国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既要借鉴西方现代危机管理经验,又要立足国情,从总结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入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危机管理理论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过程中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案三制”管理体制。相应的应急管理理论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存在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运转机制不畅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存在危机意识不强、危机机制不健全、危机管理机构人才匮乏、危机信息管理不科学规范等问题。本文从加强危机管理法制建设入手,以强化政府危机管理素能、增强以政府为主导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整体应对危机的合力等途径,阐述了完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Abstract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refers to the government and other public organizations such as crisis management main body, in the public crisis as the goal, through the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counter to prevent public crisis, or by control, emergency disposal, evalua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reduce crisis loss, expand and upgrade to avoid crisis, to restore social order a complete set of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process. Modern social public crisis frequent, complexity, high destructive to our country government emergency disposal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halleng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ransition state,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government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But looked from the practice,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and lack of management, completes the norm of social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lated theory research is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whole society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reality needs. The theory of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should not only used for reference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modern crisis management, and should be based on national cond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crisis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which accords with the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government in dealing with all kinds of emergencies has forme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one case SanZhi" management system. Corresponding emergency management also has the certain theor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crisis management legal system is not sou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problem. The local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existence crisis consciousness is not strong, the crisis mechanism is not sound and lack of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crisi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not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and other issues. 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crisis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can, enhance the government-le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and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o tackle the crisis together,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erfect the local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work. Keyword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The local government;The management system;The emergenc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