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瘟疫论》
论吴又可《温疫论》对传染病的认识

论吴又可《温疫论》对传染病的认识摘要:吴又可在《温疫论》一书中对瘟疫传染源的认识,包括对瘟疫病原体和瘟疫感染谱的认识,对传染过程的认识,包括对瘟疫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流行过程等方面有先进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温疫论》中也存在一些片面之处。
关键词:吴又可;温疫论;传染病《温疫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温病学家吴有性于1642 年所著的一部专论瘟疫的著作,它对当时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传染病学理论,该部著作中所体现出的传染性流行病学思想,比1854 年英国人约翰·斯诺(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超过了二个世纪。
1、《温疫论》对传染源的认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吴又可不可能探知确切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所以对瘟疫传染源的认识只能略知一二。
《温疫论》曰:“所谓杂气者,虽曰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盖其气从地而起,有是气则有是病”。
方土之气一定程度上就是《温疫论》对传染源的认识。
1.1对病原体的认识对瘟疫的发生吴又可突破六淫致病的认识,认为是一种“异气”所致,在他的《温疫论》中就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就是温疫的致病因素,它具有“无形、无象、无声、无臭”,并且“其来无时,其着无方”的特异性。
《温疫论》指出“大约病偏于一方,延门阖户,众人相同者,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因此,“异气”、“杂气”、“疠气”就是瘟疫的病原体。
1.2 瘟疫感染谱现代流行病学将宿主机体对病原体传染过程反应的轻重程度的频率称之为感染谱。
按照感染后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隐性传染、显性传染和死亡。
在《温疫论》中,对瘟疫发病的轻重是这样认识的“某年疠气盛行,所患皆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言其为疫。
至于微疫,反觉无有,盖毒气所钟有厚薄也”。
《瘟疫论》讲习结课感言

《瘟疫论》讲习结课感言《瘟疫论》讲习已经告一段落。
接下来,我们将要讲习《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八大传染病》中的《时行痢疫病案》。
痢疾,现在不常见了。
但在过去,它是很难治的病,当它作为瘟疫而出现时,那就更危险了。
好在,中医有方法;我们今天学习这些医案,是极涨功力的。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喝酒。
他问我:“你这样马不停蹄地讲啊讲啊,究竟图个啥呢?你在北京究竟是在干啥,我觉得你应该有个定位?”我觉得后一个问题才是关键,回答了后一个问题,前一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我问:“你觉得我在北京是干啥的?”他说:“经商?根本不像。
行医?不好概括。
全职奶爸?也不完全是。
”我哈哈大笑,说:“这就叫: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出于《论语》,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只像一个器物,有固定的容积和用途。
所以,你说我是干啥的,都不确切。
其实,我对自己早有定位,我在北京,就是做学问的。
我本生在皖南,家道小康,不存在生计问题。
二十年前,之所以拼死拼活考北大,还不就是为了学问?如今,当年的青葱少年变成了油腻大叔,唯独对学问的追求,毫无变化。
学问,并不一定要在学术机构做的。
国家之所以设立这么多学术机构,什么大学、研究所之类,是为了给愿意做学问的人一些空间,让他们能够好好地做学问。
而如果一个人能够不依赖于这些机构,独立的做学问,那么,他获得的是更大的自由。
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
“学问”跟“学术”不一样。
学术,往往只用引经注典,按照既定的格式和要求,出了成果,能够发表,就行了。
学问,则需要反复地问。
问谁?问自己。
但凡理有未安之处,哪怕能骗得过别人,也是骗不过自己的,你自己会不断拷问自己。
不但要在理上拷问,还得去实践中拷问。
所以,我所做的一切,看上去好像是经商,是行医,是当全职奶爸,其实,都是在践行学问,并且在践行中拷问自己。
比如,我们有自己的店铺,如果什么都不顾,开足马力,使劲运营,那么,收入肯定是会很可观的。
但我没有这样做,所以,店铺经常缺货,还动不动就放假打烊。
温疫论全文翻译

温疫论全文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温疫的成因与传播
三、温疫的病症与诊断
四、温疫的治疗方法
五、温疫的预防措施
六、结论
正文:
《温疫论》是一部关于温疫的专门论述,全面阐述了温疫的成因、传播、病症、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一、引言
《温疫论》开篇简要介绍了温疫的定义和特点,指出了研究温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温疫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急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二、温疫的成因与传播
本部分详细分析了温疫的成因和传播途径。
认为温疫是由疠气(即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并通过飞沫、接触等途径在人群中传播。
疠气的性质、环境和人体抵抗力等因素都影响着温疫的流行和严重程度。
三、温疫的病症与诊断
本部分描述了温疫的典型病症,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
同时,介绍了根据病症和发病特点进行诊断的方法,强调了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四、温疫的治疗方法
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治疗温疫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清热、祛邪等法。
同时,对中药方剂的组成、剂量、煎煮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此外,还简要介绍了西医的抗病毒、抗生素等治疗手段。
五、温疫的预防措施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预防温疫的方法,包括加强个人卫生、保持环境卫生、避免拥挤场所、注重饮食安全等。
同时,强调了疫苗接种在预防温疫中的重要作用。
六、结论
《温疫论》总结了对温疫的认识和防治经验,指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应对温疫的关键。
浅述《温疫论》下法的应用

浅述《温疫论》下法的应用摘要: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瘟疫的感染、传播途径,并对前人的不足之处给予了指出,批评了时医的缺点,总结了瘟疫的传变、治疗和用药情况。
其中对于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本文对《瘟疫论》中的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温疫论》;下法;应用《温疫论》成书于明朝崇祯年间,大约1642年前后。
时值吴县连年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
”《温疫论》原序中也写有“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
”[1]的记载。
1997年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变迁(1580—1644)》中将吴又可《温疫论》中的大疫定为鼠疫。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造性的提出了“戾气”的概念,提出了瘟疫的感染、传播途径,指出了前人的不足,批评了时医的缺点,总结了瘟疫的传变、治疗和用药。
其中对下法的论述发人深省,本文试粗浅论述《温疫论》中下法的应用。
1为何重视下法《温疫论》中之所以重视下法,多用承气汤,是因为瘟疫的特点。
从发病和传变的角度看,“邪自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
”戾气从口鼻进入人体,定居在膜原。
“然不溃则不能传,不传邪不能出,邪不出而疾不瘳。
”[2]邪气不溃散,便不会传变,不传变则邪不能排除,邪不能排除,则疾病不会痊愈。
然由于膜原的位置在半表半里之间,传变无外乎向外向内两个方向。
《温疫论·统论疫有九传治法》中有详尽的论述:传变“有先表而后里者,有先里而后表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表里偏胜者,有表里分传者”,此后还有“表而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而又分传者”。
九传中除但表而不里者、表而再表者、表盛于里者,均需使用下法。
感邪之初,邪在膜原,半表半里之间,用达原饮,“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
吴又可瘟疫论原文翻译

吴又可瘟疫论原文翻译《吴又可瘟疫论》是一篇著名的卫生公共学著作,由明朝时期的医学大师吴又可(1541-1617年)撰写。
它是一篇有关中国人民对防治传染病的论述,是一份具有深远意义的卫生公共学文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卫生公共学著作”。
本文将对《吴又可瘟疫论》进行详细介绍,总结其对当今卫生公共学的贡献。
(正文)《吴又可瘟疫论》涵盖了从疾病概念、病因、病例报告、防控措施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传染病及其防治。
该书指出,传染病是由毒气侵蚀而来的,而毒气的根源主要有外来因素、饮食不当以及人体素质不佳三大类。
虽然吴又可在书中对传染病的病因没有作出精确的指出,但他提出了与当今卫生公共学理论十分接近的观点,即传染病的形成是由外界环境和人体健康状况的失调所造成的。
鉴于当时人们对传染病的认识有限,吴又可主张,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包括全民保健、环境卫生和营养卫生。
针对空气污染,吴又可建议,人们要多植树种草,隔离疫区,限制牲畜活动,禁止生火烤烟;针对水污染,应增加排污管道供水时间,加强水质监督等措施;针对营养不良,应促进多吃水果,少吃腌制食品等。
《吴又可瘟疫论》提出的传染病防治理论和措施,为我们当今提供了多方面的借鉴和启发。
从全民保健的角度出发,他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营养,弹性增强身体抵抗力等,为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国性传染病防控体系提供了可参考信息。
从环境卫生的角度,他提出多种有效的环境净化措施,为实施科学的环境卫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从营养卫生的角度,他指出合理饮食及促进身体健康的方法,为现代营养卫生提供了借鉴。
(结尾)由此可见,《吴又可瘟疫论》的出现,对中国及世界的卫生公共学都有重大的贡献,它的理论思想也为当今卫生公共学理论提供了很多指导意见。
吴又可瘟疫论的思想仍然具有深远意义,并有助于我们今日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新冠瘟疫论及治疗经验分享

新冠瘟疫论及治疗经验分享节气冬至DONGZHI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前言前言:中医其实也是一门很科学的医学,目前针对治疗新冠上的混乱,其实源于底层逻辑的错误,如果能把握其根本的问题,就会形成一套疫毒传遍的行之有效的诊疗规范,很多网络中医大咖及专家们,我个人认为缺少对中医古籍的研究,贸然给与结论或者方子,也从侧面反映了学术研究浮躁的心态。
很感谢母校的桑老师,河北薛大神及潜心研究中医的前辈同道们,我总结并结合自身的理解撰写本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效果,给认可的人带来几许帮助,因本人为中医新手且很忙,不接受任何私底下针对经典的辩论。
新冠病毒变异的性质变化在最早的武汉原始毒株,毒力强,直达人体咽喉及肺,症状典型,然经过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以及奥密克戎的变异后,毒力下降,症状典型程度也下降,尤其是奥密克戎(据说毒力只有是四十分之一),经常结合其他六淫原因产生疾病的反应,故反而让很多没有接触过原始毒株的中医们,以为可以根据六淫来治疗可以有效,然而确实有效,但是针对危重症则不然,容易造成极大的偏差。
很感谢2020年奋战在临床一线的具有研究精神的中医们,也感谢清肺救燥汤在早年的使用降低了死亡重症率,其实在古籍中,燥病燥疫,多有记述,以《广瘟疫论》之燥咳最为相似,大家可以去读一下这本书。
既为燥疫,无论是怎么变异,其根本还是燥疫,只是在奥密克戎的侵袭下,毒力没有原始毒株那么直达咽喉及肺,反而攻击其人体薄弱处,故每个人因其体质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这个时候采用伤寒论方子,用之见效,非方之功,而是人体本身正气足,燥疫毒力下降之故,而入里传遍之后产生的重症,此时使用辛温药物,遇到阴虚津少的人,恐有加重之风险。
瘟疫与六淫的区别其实我觉得在这里阐述两者区别,对很多中医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毕竟这个是中医基础的常识。
六淫是侵袭机体之后,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造成类似寒热症状。
所以这时候的病毒或者细菌毒力还算温和,哪怕是耐药菌的话,只要免疫力好的话,也可以克制住。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吴有性《温疫论》浅析
岳冬辉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22)001
【摘要】近年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中医疫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古代温疫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文中对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疫论>从4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剖析了吴有性温疫理论及其医学思想.希望这些理论能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岳冬辉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2
【相关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对传染疫病的解读——以吴有性《温疫论》为例 [J], 孙良玉
2.中国传统文化对传染疫病的解读——以吴有性《温疫论》为例 [J], 孙良玉
3.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的疫灾书写——基于吴有性《温疫论》的初步考察 [J], 卜风贤
4.吴有性《温疫论》之"证、法、方"浅析 [J], 马金玲;于海;魏岩;张文风
5.从《温疫论》浅谈吴有性对传染病学的创新性贡献 [J], 赵书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有性的“瘟疫论”给新冠防控哪些启示?

吴有性的“瘟疫论”给新冠防控哪些启示?吴有性的“瘟疫论”给新冠防控哪些启示?2022-07-22 16:02·科普中医知识在明朝那些疫情频发的年代,也有一位疫病“吹哨人”,他叫吴有性。
打开他结合行医案例写成、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面世的《温疫论》,一种可贵的独立意识和科学精神,穿越历史长河,扑面而来。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
奈何自古迄今,从未有发明者。
”吴有性裹挟着他的独特见解,浩浩荡荡奔涌而下。
从苏州一些地方志和《温疫论》中得知,吴有性曾目睹崇祯十四、十五年连续两年大灾之后又大疫。
通过亲身实践,吴有性对古医书及当时临疫“心疑胆怯”的医风提出质疑和批评。
他不惧疫毒,主张“已知吉少凶多,临证更须审决”,治疗患者积极果断。
在长期临证实践中,他观察到伤寒与温病的区别,突破性地提出“戾气”致疫病学说,并指出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入,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温病病因学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吴有性提出了“邪伏膜原说”和“疫邪九传说”理论,对瘟疫的病因、发病、传变、治疗等均有创造性见解:“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他揭示了疫邪入侵的部位和传变特点:“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
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
”他指出:“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疫病的流行和散发是由于“空气传染”和“接触传染”。
据此,吴有性推论:“万物各有宜忌,宜者益而忌者损,损者制也,故万物各有所制。
”这种概念比1762年奥地利柏仑息氏的“新发现”早了120年。
针对疫情症状,吴有性采取了科学的“疏利膜原”“分消表里”治法,并发明了“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深刻剖析了温病与伤寒的相同点与区别。
历代医家针对人体阴阳偏颇,气血亏虚,津液不化,机枢不利,创制很多名方,补其不足,和其不和,燮理阴阳,调和气血,固护正气,增强御邪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浅谈《瘟疫论》
记得2002年那场波及全球的非典,虽然年纪还小,但却对
那场瘟疫印象颇深,大人经常提醒说戴口罩什么的,后来莫名其
妙的就结束了,据说是找到了对抗的方法。前一段时间,听说了
《大明劫》这部电影,我又想起了那场噩梦。接着那股兴趣,我
阅读了《瘟疫论》这本中医学名著。
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为什么非典的时候,大人们让戴口罩?
为什么要在家里不能出去?为什么不要与陌生人说话?一直纠
缠着我的好多问题,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温疫论》认为伤寒
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
气"致病。瘟疫不是感冒发烧之类的病症,它是会传染的,而传
染的方式,是通过呼吸经空气或者相互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
我一直很佩服吴有性可以那么早的发现这些,并让我们在生活中
也能普遍的应用。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不是那些发现了什么领先科
技的,让我们的生活前进了多少年的,而是像吴又可这种能解决
人们最基本的难题,并且永远有效的。瘟疫论里的许多观点现在
已经是人们的常识了,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
髓,领先世界多少年的发现。
《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
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
但不大会发病。我们常见的感冒,发烧,也是会传染的。但只有
少部分人会发病,一部分人可能是因为天地之风寒暑湿而发病,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还有一部分人则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
“传染”则是说接触传染。书中也注明了“凡人口鼻通乎天气”
“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有的人的确被传染了,可就是没
有发病,就是其机体抵抗力比较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质好坏。
体质不好的人,经常生病;而体质好的人,很难见得什么病。其
原因也就在这里。
《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在细菌学出
现之前,“戾气”的说法是十分先进的,十分形象的把肉眼看不
到的东西形象化,这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好比六气,虽然无法
看到,但确确实实的十分形象。一种戾气可以引发相应的疾病,
通过空气、接触,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役。人们为了不被“戾
气”所感染,就要想办法阻隔“戾气”,所以就有了口罩之类的
防止传染的工具。“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
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
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这是一
段绝妙的阐述,让人根本无法辩驳。印象比较深的是,电影《大
明劫》中,吴又可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
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可是屋子里
面的老鼠却安然无恙。想必他的灵感也来源于此吧。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提到的达源饮,在治疗非典方面也发
挥了奇效。在全世界面对全球恐慌非典的时候,世界各国都束手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无策,最后,一名老中医提出了达源饮,结果,所有的难题都迎
刃而解了。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才华横溢,还有中医的深不可测。
吴有性的反叛精神,才能让他完成《瘟疫论》者本名著。他
的师傅赵川一味的遵循前人的方法,最终得到的却只是自身也不
治身亡。吴有性本人也是不顾自身安危,深入感染地区详细研究,
经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写成《瘟疫论》。
《瘟疫论》作为我国的第一部系统的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专门
著作,开创中医传染病之先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戴天章等人。
虽然在清代,被人们所遗弃,但是正确的理论总是会有正确的评
价。时至今日,《瘟疫论》已经拯救过人类一次了,谁还能再忽
略吴有性对整个人类的贡献。直至今天,我国应用温病学说的理、
法、方、药治疗一些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
麻疹、猩红热、痢疾等,取得了很高的疗效。而其中很多地方就
是继承和发扬了《温疫论》的理论和经验。
如果一本书拯救了一个文明,甚至拯救了世界,这无疑是一
本圣书。今有幸亲睹其真容,唯恐有所糟粕其圣贤,顾有此文,
以表敬崇。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