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

古人教育孩子,给孩子启蒙的教材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次,古人常常使用的还有“小四书”,指的是《名物蒙求》《性理字训》《历代蒙求》《史学提要》这四部书。
这些以及其它教材不仅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就是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有些教材,作为“童蒙书”,在过去是孩子的读物,在今天,恐怕大多数成年人也不见得能轻松阅读。
01《三字经》:蒙学之冠宋·王应麟编写,后人又加以修订。
古人云: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全文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押韵,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教材,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02《百家姓》:便于明日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纂。
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古人云:读《百家姓》以便日用。
儿童记下这几百个姓氏,比背诵“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儿歌,实用价值要大。
03《千字文》:文采斐然南北朝时,梁·周兴嗣编写。
《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三字经》和宋代编写的《百家姓》还早。
古人云: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千字文》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句句押韵,朗朗上口,而且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可谓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04《千家诗》:包罗万象《千家诗》是明清时流行的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大体上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诗作,所选的诗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全书虽然只选了226首诗,却包括了120多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官宦、名人学士,下至僧人、牧童、无名氏,甚至还有少量女子的作品。
中国古代蒙学

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 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 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 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 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 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 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 亲”;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 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法律和正义 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巨测,“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 刀”。《增广》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 读者面前。
《增广贤文》
。《增广》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
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 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释道各家经典, 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 及本。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增广》 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
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 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 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 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饭一粥,当 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 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 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 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 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 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开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谨而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1、千字文
南北朝周兴嗣所作,将不重的千字编缀成韵文. 四字一句,共250句.精妙佳作.
基本内容: 天文岁时,上古历史;伦理道德,传统纲常; 宫廷宏伟,达官显贵;名人伟绩,名胜古迹.
开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介绍名物和科技知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算学启蒙
小儿语举例:
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 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乞儿口干力尽,终日不得一钱, 败子羹肉满桌,吃着只恨不甜. 蜂蛾也害饥寒,蝼蚁都知疼痛, 谁不怕死求活,休要杀生害命.
四、传统蒙学经典介绍
正文举例:
一东 粗成四字,诲尔童蒙. 经书暇日,子史须通. 重华大孝,武穆精忠. 尧眉八彩,舜目重瞳. 商王祷雨,汉祖歌风. 秀巡河北,策据江东. 太宗怀鹞,桓典乘骢.
弟子规
清代毓秀所著,伦理道德类蒙学读物. 三言句式,共360句,计1080字. 内容是依据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增广贤文
百部古代蒙学之27小学韵语

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小学之功,大学之基,涵养德性,务习少仪。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丧天真,性漓情乖,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古人妊子,胎教有则,不听淫声,不视恶色。坐立不倚,邪味不尝,如此生子,端正异常。欲求乳母,须择淑慎,所饲之子,类其性行。更择诸母,恭敬而慈,出入教导,为子之师。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子能言语,唯俞不苟。子稍有知,常示毋诳,孟母买肉,言期不妄。数与方名,六岁可知,男女异席,七岁别之。递至八岁,乃入小学,讲习少仪,罔敢或错。小学之道,教之有方,敬尔威仪,饬尔伦常。威仪抑抑,是曰定命,彝伦攸叙,乃尽其性。
戒尔童子,不可失时,少不努力,老徒伤悲。戒尔童子,不可助长,譬如行远,由近而往。戒尔童子,不可佚游,盘游无度,我是用忧。戒尔童子,不可放旷,晋人清谈,名教日丧。戒尔童子,勿开侈端,俭入奢易,奢入俭难。戒尔童子,勿生骄矜,月满则缺,器满则倾。戒尔童子,勿好谀媚,奉承我者,以我儿戏。戒尔童子,勿逞奸谋,作伪日拙,作德日休。戒尔童子,勿嗜旨酒,狂荡移人,损生丧守。戒尔童子,勿恋女色,温柔乡里,铄精败德。戒尔童子,勿贪货宝,得之有命,求之有道。戒尔童子勿妄生瞋,一朝之忿,忘身及亲。勿摘人失,勿言人恶,责己宜厚,责人宜薄。勿护己短,勿饰己非,闻过不喜,如疾忌医。勿坏心术,勿丧品行,澡身浴德,表里交正。勿合污世,勿同流俗,经正民兴,古道可复。读书何为?曰学圣人,禀资虽异,降衷维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至圣人,尽性而已。人之为学,须自立志,志之所向,其气自至。所向维何?必大且远,天道王道,有末有本。古有程子,不囿小成,十五岁时,便学圣人。伊尹躬耕,乐道有莘,天下己任,尧舜君民。不计其功,不谋其利,无为而为,明道正谊。内则为圣,外则为王,参赞天地,悠久无疆。舜也何人,予也何人,待人而兴,是为凡民。罔念作狂,克念作圣,彻始彻终,惟是一敬。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
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
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
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
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著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古代优秀启蒙读物

廉Lián:远古黄帝的玄孙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孟Mèng:春秋时,卫国国君叫卫襄公,卫襄公的儿子叫公孟。 公孟的子孙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了解《百家姓》的意义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弘扬中国文化 也应当包括中国的姓氏文化。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 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 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 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 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 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七个部分。
《三字经》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教育灌输法
《三字经》将包含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书籍列出,规定出儿 童应该学习的教材"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强调忠孝的政治伦理思想以 及三教合流,外儒内法的政治观点正是通过这些教材的使用得以对 儿童进行灌输。 《三字经》中的教育灌输并不是教师单方面地强制灌输,而是采用 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汉语词汇丰富变化的特点,采用一 种三字一句的押韵易诵的形式,将儒家道德规范和常识串联起来, 既起到了识字启蒙的教育功能,又起到了对传统道德规范和社会秩 序思想的教育灌输功能,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
中国古代的蒙学(小学)

涉及山川地理、风俗人情 等 包含有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知识
第四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注重儿童人品志向培养 ,如《弟子职》《弟子规》《孝经》以及各种家训
蒙学教材的教育功能及作用
• 蒙学教材 ,相当于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 它具有双重品格: “在内容上包容了社 会所需的各种知识 ,在形式上体现了语 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 ,具有一定的示范 性” 。
开篇: ▪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二)隋唐五代时期
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 识字类课本——《开蒙要训》《上大人》 ❖ 知识类教材——《蒙求》《兔园策府》 ❖ 伦理类教材——《百行章》《太公家教》 ❖ 历史类读物——《咏史诗》《古贤集》
▪ 魏晋南北朝:内容开始具有意义,语义更加鲜明 《千字文》
《急就篇》
▪ 汉元帝时,史游所作。全书2144字,共34章。
开篇——以七言句式自序 姓氏名字。三言句式
正文——服器百物。七言句式 文学法理。七言句式
篇末——四言句式,歌颂汉德
▪ 开篇自序:
“急就奇觚(gū)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 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三)宋元明清时期
❖ 蒙学教材大量涌现,数量众多。 传统蒙学读物大约2000种,此阶段占 90%。 ❖ 体裁日益多样化。
▪ 综合性蒙学教材。《三字经》《幼学琼林》
▪ 伦理道德教材。 韵语体——《弟子规》《女儿经》《教儿经》 散文体——《童蒙训》《童蒙须知》《小学》 小儿语体——《小儿语》《续小儿语》 格言谚语体——《增广贤文》《名贤集》 故事和图画——《二十四孝图说》
蒙学经典启蒙教育故事

蒙学经典启蒙教育故事在中国古代,蒙学是孩子们接受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
蒙学经典故事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经典的蒙学故事,带领读者一起回顾古代蒙学教育的风采。
故事一,《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的经典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其中蕴含了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是中国儿童蒙学的必读书目。
故事中的孩子们通过背诵《三字经》,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的价值观念,更能够培养他们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教育意义深远的经典故事,至今仍然对中国孩子们的成长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故事二,《弟子规》。
《弟子规》是古代中国的一本启蒙教育读物,以“弟子规,圣人训”为开头,以教育子女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为主要内容。
故事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了孩子们如何尊重长辈、友爱同学、勤奋好学,以及如何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这些教育故事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道德品质的养成指南,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故事三,《千字文》。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启蒙教育读物,以千个汉字组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等方方面面。
故事中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孩子们在启蒙教育中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些故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培养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结,蒙学经典启蒙教育故事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孩子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些故事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道德品质的养成指南,更是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了美好的种子,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经典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启蒙教育中汲取营养,茁壮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学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进行道德的启蒙。他们在教育
教学中 ,往往把道德训诫与识字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儿歌 与韵语的形式把艰深的哲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除伦理道德外 ,蒙学教材中还蕴含着另一种德 ,那就是对 国家、 对事业、 对他人、 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
的情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的、 高尚的行为。古人利用
(二)隋唐五代时期
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识字类课本——《开蒙要训》《上大人》
知识类教材——《蒙求》《兔园策府》
伦理类教材——《百行章》《太公家教》
历史类读物——《咏史诗》《古贤集》
(三)宋元明清时期
蒙学教材大量涌现,数量众多。
传统蒙学读物大约2000种,此阶段占 90%。
体裁日益多样化。开篇总来自: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谨而信)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从古代蒙学教育的经验中,可以吸取一些可借
鉴的成分用于改进当前的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
古代蒙学
教育对当 前小学文 言文教学 的启示
(一)构建 诵读 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
事、 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小学教材文言文内容的编制需向生活化转型。
《急就篇》
汉元帝时,史游所作。全书2144字,共34章。 开篇——以七言句式自序 姓氏名字。三言句式 正文——服器百物。七言句式 文学法理。七言句式 篇末——四言句式,歌颂汉德
开篇自序:
“急就奇觚(gū)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 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篇末歌颂汉德: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 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贤并进, 博士先生”。
(三)注重精选语言形式,易读成诵,适当应用。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声律发蒙》
元代学者祝明所编, “对偶浑成,音响自合”
开篇段: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联去雁,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千字文》
南北朝周兴嗣所作,将不重的千字编缀成韵文。 四字一句,共250句。精妙佳作。
基本内容: 天文岁时,上古历史;伦理道德,传统纲常; 宫廷宏伟,达官显贵;名人伟绩,名胜古迹。
开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中国古代的蒙学 ——李传康
蒙学,是启蒙之学的简称。 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育阶段。 “蒙以养正,圣功也” -《周易 蒙卦》
• •
蒙学教育一般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读书识字 ,认识汉字 2000 个 左右。 • 第二阶段是写字训练 ,在认识的基础上 , 要求孩童会写。 • 第三阶段是为文作赋 ,为日后考试策论、 诗赋及八股文打基础。
此外 ,蒙学教材还具有人格修养、 意志磨炼、 语文砺练等功能。古 代的 “小儿书” 作为孩童的语文教材 ,与当今的语文教材异曲同工 , 它给学生传递的、 让学生接受的 “不仅是语文载体所承载的内容 ,包 括思想、 知识、 情感等等。而且更主要的是语文载体的本身 ,包括文 字、 词汇、 语句等语言材料以及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等等” ,这就是 古代蒙学教材特殊功能之所在。 历史学家周谷诚在 《传统蒙学丛书》 序中说: “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 行 ,为社会长期接受 ,在传授基本知识 ,进行道德教育 ,采取易于上口易 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 ,确实有其长处和优势 ,是不能也不应该一笔抹杀 的。 ” (岳麓书社出版的《龙文鞭影》 序)
蒙学教材对孩童进行道德启蒙 ,其目的在于最终达到 “修 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最高境界。
(二)习惯培养。
古人十分重视孩童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朱熹曾首创 《须知》 《学则》 的形 式来培养儿童的习惯。首先 ,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 ,他说: “古者小学 ,教 人以洒扫、 应对、 进退之节 ,爱亲、 敬长、 隆师、 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 ,欲其习 与智长 ,化与心成 ,而无性格不胜之患也。 ” (《小学书题》)在他看来 , 只要从孩童时抓起 ,对他们进行道德规范的培养 ,就容易收到 “习与智长” 、 “化与心成” 的效果。其次,在生活习惯方面 ,他对孩童的身体、 冠巾、 衣服、 鞋袜、 洒扫、笔砚、 饮食等都有具体要求。朱熹十分注重学习习惯 的培养 ,要求 “凡读书 ,整顿几案 ,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 体 ,对书册 ,详缓看书 ,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
(四)知识扩展
古代蒙学教材 ,就像是一本本小百科全书。它不仅具有应学习的语文 知识 ,而且扩展到社会的、 自然的、 人生的许多知识。其内容涉及古 代的社会生活、 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色;上至天文 ,下至地理;大到历史 巨变 ,小到鸟兽昆虫;既有人生哲理的探讨 ,又有自然奥秘的窥察 …… 如 《千字文》 由自然名物到历史名物 ,由自然景物描写到人类的起居 饮食 ,由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再到修身养性。全书条理清楚 ,内容丰 富。 “有裨幼学” 、 “逸而功倍” 的 《龙文鞭影》 一书 ,是一本 介绍自然知识、 历史典故的蒙学教材。它 “几乎涉及到政治、 军事、 文艺、 儒林、 方术、 怪异等方面的人物和事件 ,是一本无所不包的 百科全书。”而 《幼学琼林》 凡三十余类 ,自然、 社会、 历史、 伦 理等方面的知识 ,凡所应有 ,几乎尽有。从上述例子可见 ,古代蒙学教 材为学生提供的知识 ,是以丰富、 广博取胜 ,使知识伴随着孩童奔涌 的感情潜流 ,令他们读后终生难忘。
《三字经》
宋人所作,最有影响的蒙学读物,几乎成为蒙书的 代名词。全文1086字。 成功的奥秘: 第一,内容丰富,知识密集。 第二,句子短小,便于诵读。 第三,语句自然连贯,语义顺畅,浅显易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增广贤文》
辑录先贤的格言名论 ,作者不详。 清后期风靡全国。 形式——两两对偶,读来上口。 “读了《增广》会说话” 内容——广收博采,不拘一格。 是古代人处世诀窍、生活经验的总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蒙学教材的发展
• 蒙养教材:童蒙阶段使用的识字课本。 • 自西周至清末,绵延数千年。 (一)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宋元明清时期
(一)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周—秦汉:以识字为主,姓氏名物的堆积 西周《史籀(zhòu)篇》,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 本 秦代《苍颉篇》《爰(yuán)历篇》《博学篇》 汉代《急就篇》,我国现存最早的蒙书 魏晋南北朝:内容开始具有意义,语义更加鲜明 《千字文》
注重儿童人品志向培养 ,如《弟子职》《弟子规》《孝经》以及各种家训
蒙学教材的教育功能及作用
• 蒙学教材 ,相当于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 它具有双重品格: “在内容上包容了社 会所需的各种知识 ,在形式上体现了语 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则 ,具有一定的示范 性” 。
古代的蒙学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道德启蒙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弟子规》
清代李毓秀所著,伦理道德类蒙学读物。 三言句式,共360句,计1080字。 主要特点: 简短押韵,便于诵读; 孝弟内容,切于伦常。 “开蒙养正之最上乘”,清代蒙学必读书。
综合性蒙学教材。《三字经》《幼学琼林》 伦理道德教材。 韵语体——《弟子规》《女儿经》《教儿经》 散文体——《童蒙训》《童蒙须知》《小学》 小儿语体——《小儿语》《续小儿语》 格言谚语体——《增广贤文》《名贤集》 故事和图画——《二十四孝图说》
介绍历史知识的教材。《咏史绝句》《叙古千文》 介绍属对知识的教材。《对类》《声律发蒙》 诗歌诵读教材。《神童诗》 识字教材。《百家姓》《字课图说》 介绍名物和科技知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算学启蒙》
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第一 ,集中识字 ,注重实用
《急就篇》 和 《百家姓》 均是这类教材的代表
第二 ,句式简短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三字经》 《千字文》 《千家诗》《五字鉴》 等
第三 ,内容丰富 ,知识面宽
涉及山川地理、风俗人情 等 包含有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知识
第四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只是要多诵遍数 ,自
然上口 ,久远不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 ,谓心到、 眼到、 口到” ;“凡 写字 ,未问写得工拙如何 ,且要一笔一划 ,严正分明 ,不可潦草” 。
(三)语言积累 古代蒙学教育 ,强调学生的熟读和背诵 ,重视语言的积累。如宋代一 些教育家认为 ,童蒙时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 ,因而应很好地利用蒙学 教材引导学生强闻博记。程颐说: “勿谓小儿无记性 ,所历事皆不能 忘。 ” (《二程集》 )朱熹则强调 “读多自然晓” 。在古人看来 , 要学有所成 ,如果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 ,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要学会 写诗填词 ,除了要熟悉诗词规律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熟读和背诵成百上 千篇诗词名作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 就说明这个道理。 要学会写文章 ,如果不能反复诵读一些优秀佳作 ,甚至 “倒背如流” , 作文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而童蒙教材就因为句子简短 ,通俗易懂 ,注重 押韵 ,琅琅上口 ,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又让学生在诵读中 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那些含意深邃、 富于哲理、 具有表现 力的词汇和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