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蒙学的三百千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启蒙教材

古人教育孩子,给孩子启蒙的教材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广为人知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次,古人常常使用的还有“小四书”,指的是《名物蒙求》《性理字训》《历代蒙求》《史学提要》这四部书。

这些以及其它教材不仅在历史上影响巨大,就是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有些教材,作为“童蒙书”,在过去是孩子的读物,在今天,恐怕大多数成年人也不见得能轻松阅读。

01《三字经》:蒙学之冠宋·王应麟编写,后人又加以修订。

古人云: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全文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押韵,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教材,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02《百家姓》:便于明日北宋初年杭州的一个书生编纂。

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古人云:读《百家姓》以便日用。

儿童记下这几百个姓氏,比背诵“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儿歌,实用价值要大。

03《千字文》:文采斐然南北朝时,梁·周兴嗣编写。

《千字文》被公认为世界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识字课本,比唐代出现的《三字经》和宋代编写的《百家姓》还早。

古人云: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千字文》文笔优美,辞藻华丽,句句押韵,朗朗上口,而且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可谓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04《千家诗》:包罗万象《千家诗》是明清时流行的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大体上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排诗作,所选的诗基本上是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全书虽然只选了226首诗,却包括了120多位作者,上至皇帝、宰相、官宦、名人学士,下至僧人、牧童、无名氏,甚至还有少量女子的作品。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三百千千”概说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三百千千”概说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三百千千”概说一、“蒙学”经典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今天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教育,最便捷的途径,莫过于从近百年前的“蒙学”入手,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作为切入点。

这些蒙学经典教材,当然也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和智力开发程度进行有序的讲授。

《三字经》对旧时代“蒙学”教育的循序渐进过程做出简明的概括:“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三字经》的编著者认为,大凡“训蒙”,都首先从”小学”入门,教会蒙童认识字形字义,掌握词语虚实含义,了解范文句法章法。

具备这样的基础,才能进一步讲授“四书”等经典。

随后才能让蒙童选读诸子。

最后才能教给蒙童读正史,让蒙童了解历史上的兴替情况。

这个程序,既是符合蒙童认知规律的,也是符合汉语作为母语的习得规律的。

这些教学内容的使用和要求,并无统一规定。

如鲁迅幼年就读的三味书屋里,有的家长为孩子选定《论语》,或选定《尚书·禹贡》;有的家长选定《幼学琼林》,或选定其他别的典籍。

鲁迅在《五猖会》中,回忆父亲要求他去观赏“五猖会”前必须背出二三十行书,“这所谓的‘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这些看似随心所欲的选择,前提都是已经具备了“小学”的入门知识,起码认识字,否则无法读出“粤有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更谈不上短时间里背出来了。

二、传统文化教育中“三百千千”的基本情况在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当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它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

三、如何批判地继承“三百千千”“三百千千”之所以获得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因为浅易好读,适合普及儒家基本理念。

如《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儒学堂】开蒙教育:古时候的小孩都读些什么“大书”

【儒学堂】开蒙教育:古时候的小孩都读些什么“大书”

【儒学堂】开蒙教育:古时候的小孩都读些什么“大书”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蒙学读本,古代的儿童是靠怎样的阅读“睁眼看世界”的?私塾教育以“三百千”开蒙古人非常重视早期教育。

孔子有“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精辟结论,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青则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喻教”的观点,认为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的赤子之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应该先入为主,及早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其所着《颜氏家训》中提出,婴幼儿时期是认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及早施教,方能健康成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二是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

爱教结合,宽严相济。

总的说来,古代先贤们一致认为,两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

所以,要让他们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

而开启儿童智慧的,便是启蒙读物,也叫“蒙书”。

《周易》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之一,其中已包含了若干有关儿童教育的论述,将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称为蒙学,就是出自此书。

所以,后人的《童蒙训》《训蒙诗》《童蒙须知》《经学启蒙》《名物蒙求》《历代蒙求》《纯正蒙求》《蒙养诗教》《养蒙金鉴》《蒙训》《蒙学课本》《蒙师箴言》等着作之名,都是取义于《周易》。

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

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如《论语》《孝经》等。

蒙学书籍一般特点是精当简洁,骈散得当,朗朗上口。

普遍是出经入史;集百家之言,采其精华;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

从内容上说,早期蒙学书籍主要为帮助幼儿识字、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等方面的书,随后至宋朝时期则兴起了对幼儿道德伦理的教育,蒙学书籍则增添了伦理道德、古人勤学善教的典故,也有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等内容,再到明末清初时期有了儿童故事书,有了插图故事,如《二十四孝图说》。

蒙学是什么

蒙学是什么

蒙学是什么?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衣服冠履第一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

谓头紧、腰紧、脚紧。

头,谓头巾。

未冠者,总髻。

腰,谓以条或带,束腰。

脚,谓鞋袜,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

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

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摺叠箱箧中。

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

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

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

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1在中国古代,《千家诗》是传统蒙学教材列“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中的必读课本,因为其诗“率皆显明易解之作,以此启迪童蒙甚便”(清人黎恂语),所以,“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题辞》)。

其流的历史是久远的,流播的范围也是很广的。

不过,虽说《千家诗》几乎妇孺皆知,但关于其编选者是谁,却颇多争议。

或说是刘克庄,或说是谢枋得,或说是核枋得和王相,提法不一。

《千家诗》所收作品,都是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且绝大多数是唐宋诗人的名篇,这些诗作题材丰富,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韵律和谐,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不朽的经典名篇。

通过阅读这些诗歌,不仅可以启发少年儿童的灵感,而且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启迪他们的人生智慧,更重要的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提高文学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2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千家诗》,下面是《千家诗》的主要内容和我的感想。

《千家诗》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不仅可以让儿童热爱学习,还能启发人们的智慧,增长知识,提高我们对文学的修养,对我们很有帮助,所以它又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是古代教学材列中的必读本。

《千家诗》又称《题辞》。

它历史悠久,流传范围很广,但是人们对它的作者却议论纷纷,有的说是谢方得,也有的说是王相,还有许多许多。

《千家诗》中都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

虽然诗字数很少,但是语句优美,题材丰富多彩,影响了许多人,也帮助了很多人。

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千家诗》成为永垂不巧的名书。

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灵感更是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千家诗》。

对我帮助很大,这就是我对《千家诗》的读后感。

2023年《千家诗》读书笔记3《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定千家诗》(皆七言律诗)和明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

三字经--2019版(全篇)

三字经--2019版(全篇)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注: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 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我生儿 子,儿子再生孙子。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注:由自己的儿子、孙子再接下去, 就是玄孙和曾孙,从高祖父到曾孙称为 “九族”。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 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三字经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注: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 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个季节不断 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 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注:东、南、西、北,叫做“四 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 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其 他方位区分出来。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注: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 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 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 弟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 字,阅读文学。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梁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注: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 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粱, 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注: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 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渐 渐被人们驯化。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注:说到“五行”,就是指金、木、 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 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 三、四、五这五个数字的组合变化而产 生的。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蒙学四篇之02《三字经》

蒙学四篇之02《三字经》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今译】《书经》又称《尚书》,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今译】周公著《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部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周文王:商纣时期,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著易经。周武王:姓姬,名发,讨商建周,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周公:姓姬,名旦,文王四子,武王弟弟,曾为成王辅政,建典章、定国体,开创了周朝八百载天下的基业。)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今译】商汤讨伐夏桀,国号为商,商朝存在了六百年左右,到纣王时灭亡。商纣为人残暴,荒淫无度。建朝歌,宠妲己,造酒池肉林。重用奸臣,残害忠良,逼得哥哥微子逃亡,箕子装疯。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今译】周武王起兵灭商,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西周和东周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今译】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这四个德才兼备的君王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三王。
禹,姓姒,名文命。《史记》记载,大禹巡视江南时,死于浙江绍兴会稽山,享年100岁。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今译】禹把帝位传给儿子,从此天下为家族所有。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结束了统治。夏桀继位后,暴虐无道,骄奢自恣。造酒池,宠妹喜。夏桀还自比为太阳,大言不惭地说:我与太阳共存亡。《尚书•汤誓》中记载,夏代臣民都指着太阳诅咒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你这个太阳怎么还不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今译】古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匏是匏瓜,匏瓜上面设13根紫竹簧管就是笙,匏代表簧管类乐器。土是陶土,古代用陶土烧制成一种吹奏乐器叫埙(xūn)。革指牛皮,可以制成鼓,属打击乐。木指木制的乐器,有拍板、梆子、敔(yǔ)。石类乐器有石磬,金属类乐器有钟、锣、钹、铙(náo)、唢呐等。丝代表弦类乐器,有琴、瑟、琵琶、筝之类。竹制乐器有横吹的笛、竖吹的箫、龠(yuè)<排箫>等。)

国学启蒙书中的名言

国学启蒙书中的名言

国学启蒙书中的名言《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启蒙教材。

而其中《三字经》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明代教育家吕坤指出:“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馀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三字经》的字数是多少,好像并不是个问题,数一数就知道了,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现在通行本(王相训诂本)是1145字。

而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是1050字[2]。

而根据现有文献得知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其所据《三字经》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

它的字数是1086、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三字经》为何风靡当时,深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呢?主要因为:二.《三字经》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

在提到后来为人们所诟病的三纲五常时,它不是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这里,它提出的是对等的概念,对道德双方同时要求,而不是对单方面的要求,如“君臣义”,它不仅强调“臣则忠”,也强调“君则敬”,其实这是继承孟子的君臣观,孟子不赞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对君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贤臣良型的崭新模式并设定了君臣之间各自的分工和职能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蒙学的三百千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我国古代蒙学的“三百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三字经》以三字一句的方式,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同时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齐鲁书社出版,合称“三百千”.
初着传说为宋朝王应麟,明、清代人多认定作者是王应麟.其次,从文风看,王应麟的其他着作也多三字句,几年前,在鄞州还出土了王应麟用“三字经”句式作结尾撰写的庙记.另外,王应麟是一个关心儿童教育的学者,除了《三字经》,他还有其他6本儿童启蒙读物.这些都是非常有力的证据.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
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

《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经增补到五百余个。

但据有关报道,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内的数千个姓氏。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

如为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

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

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千字文》是中国早期的蒙学课本,由于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也是
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

《千字文》流传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传广泛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更多:民国文学,文科考研工具书,日本版权引进,少儿国学启蒙读本,齐鲁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