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合集下载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

蒙学的概念蒙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在古代中国教育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对后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

蒙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教育,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开始发展成熟于汉代,成为唐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达到了鼎盛时期。

蒙学的教育内容包括文字、故事、总集、家训等,并以识字读书为主要目标,以家庭为基础,由家长或私塾先生担任教育者。

蒙学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逐字逐句的讲解、背诵和默写,并辅以请帖、纸牌、木牌等教具,通过反复锻炼培养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培养,强调知行合一、实践与思考。

传统蒙学重视德育,强调礼仪、道德、伦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在蒙学的实践中,学生会经常接受师长的示范和影响,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从而获得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蒙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蒙学以家庭为基础,辅以私塾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保留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传统,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家族传承。

其次,蒙学以师生互动为教学核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同时,蒙学尊重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节奏,不逼迫学生过早接受学习内容,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儒家的“四书五经”教育传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兴趣。

蒙学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借鉴价值。

蒙学强调先教育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德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

蒙学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这与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另外,蒙学的教育模式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蒙学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这为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启示。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什么是蒙学,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
展开全文
“蒙学”,即蒙养教育,是儿童初级阶段的教育。

在中国古代,官方把办学的重点放在了国子监等精英选拔型教育上,蒙养教育主要由家庭来承担,而私学则为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精力进行家庭教育的人家提供蒙养教育的机会。

民间举办的蒙学可统称为私塾。

私塾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由富裕人家聘请教师在家里设立的“家馆”,专教自家子弟及亲友子弟;二是由一村一族集资建立的村学或族学,延请教师教其子弟;三是教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附近学童就读,这一类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私塾,在蒙学教育中也最具有代表性。

宋朝的蒙学已相当发达,到了明清时期,蒙学已遍布城乡。

明清时期,蒙养教材已相当完备。

大致有以下四类:
以识字为主的教材。

使用最广泛的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材。

流传较广的有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小学》、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

综合知识类教材。

介绍掌故、名物、各科知识的蒙学课本。

使用
最广泛的有唐朝人李翰的《蒙求》、《龙文鞭影》,清朝人邹圣脉在明人程登吉《幼学须知》基础上增订的《幼学琼林》。

诗歌类教材。

以《千家诗》、《神童诗》为代表。

国学漫谈 I 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

国学漫谈 I 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

国学漫谈┃传统文化入门,蒙学“三百千”知多少?蒙学,泛指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蒙学之“蒙”,源自《周易·蒙卦》所述:“蒙以养正,圣功也。

”在蒙童时期(3-6岁幼儿阶段),培养正直无邪的品质,具有深远的人文意蕴。

“蒙学”也称“蒙馆”,即启蒙教育的学校。

源自先秦时期的“私塾”,主要培养诵读、识字和书写能力,具备基本行为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明清以降,“三百千”是必读的启蒙读物。

明代思想家吕坤《社学要略》指出:“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义理。

”其一,《三字经》是传统文化启蒙读本,被称为“蒙学之冠”。

《三字经》取材典范,是最浅显易懂的蒙学读本,相传南宋时期王应麟所作。

1990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该书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起篇,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文化常识、历史地理、伦理规范及民间传说等,是简明的“中国文化史纲要”。

《三字经》的版本众多,宋末元初1068字本、明末1122字本和清初1140字本等比较流行。

2008年,著名学者傅璇琮主编修订人教版《三字经》,共计1476字;对原文49处酌情修正与调整,并作了“下录者,三字经;七百年,广流行……”的总结,在中小学大力推广。

其二,《百家姓》是中华姓氏识字读本,被称为“姓氏文化之王”。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日常生活中,一句简单问候“您贵姓”,寻根问祖,礼敬宗亲,意义非凡。

《百家姓》的作者不详,相传北宋初年钱塘(杭州)一位儒生所作。

据说,宋朝皇帝姓“赵”、吴越国国王姓“钱”、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姓“孙”、南唐国王姓“李”,因此以“赵钱孙李”开篇。

该书采用四言体例,排列不同姓氏,句句押韵,便于诵读和识记,了解姓氏文化的简要发展历程。

宋版《百姓家》收录姓氏411个,如今流行本增补为504个(单姓444个,复姓60个),囊括国内现有大部分人口的姓氏。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新)中国传统蒙学导读(1)

二、何谓“蒙学”



4、蒙学· 小学· 大学 蒙学:从字书发轫。 小学:就是字书。后发展为传统语言文字学。 大学:《礼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物格而后知至,知 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易· 蒙》:蒙以养正,圣功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读书次序: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 典》—《史通》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4、集部 集:会聚,杂合。 文:《说文》:文,错画也。 《释名》:会集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字, 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集部有大量非文学内容,但最能体现中国 文学精神的诗歌,主要保存在集部。
一、先秦汉魏六朝时期

4、小结 先秦汉魏六朝时期的蒙书,几乎等同于字 书,作为经部的附庸。但也确立了后来蒙 书的基本特点。比如《千字文》一直影响 到清末。
二、隋唐五代时期

1、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
社会:全国统一;经济发展;科举制度。 文化:儒学集成;三教共存;类书编纂。

二、隋唐五代时期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儒家:《荀子》,《晏子春秋》、《二程遗 书》、《朱子语类》 道家:《老子》,《庄子》,《列子》 法家:《韩非子》、《管子》、《商君书》 墨家:《墨子》 杂家:《鬼谷子》、《吕氏春秋》、《淮南子》 名家:《邓析子》、《公孙龙子》 兵家:《孙子》
三、怎样阅读国学典籍
二、为什么要弘扬国学


1、人生之本: 《论语·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 礼,无以立。 《贞观政要》: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 镜矣。”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推荐一、语文教育史的书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2、《文心》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10、陈原先生的小册子《语言与社会生活》11、张中行先生《文言和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作文杂谈》(见《张中行作品集》第一、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文论语集》(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言文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2、启功先生《汉语现象论丛》,与张中行先生以及前几年去世的金克木先生三人合著的《说八股》(中华书局1994年版)三、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著和教学实录1、《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198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华东师大瞿葆奎老先生主持编成的《优秀语文教师上课实录》3、于漪老师《于漪文集》,《于漪教育文丛》四种(《站大写的人字上》、《给语文教学加点钙》、《可以做得更好》、《和中学生交朋友》,2001年版)4、钱梦龙老师《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5、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6、窦桂梅《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7、胡小石教授《中国文学史讲稿》,《胡小石论文集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8、顾随先生《顾随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卷四、语文教育理论方面的论著1、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初版),《语文教改的三个浪潮》2、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李维鼎的《语文言意论》,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原理》3、王荣生的博士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郑国民教授的《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4、《语文课程改革理论探索书系》,王尚文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论》、李维鼎的《语文课程初论》和《语文教材别论》5、钱理群教授《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6、王栋生《不跪着教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五、阅读学、写作学、训诂学等相关学科著作1、蒋成瑀教授的《语文课读解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陈少松教授的《古诗词文吟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三版)3、潘新和教授《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刘锡庆教授组织编写的《外国写作教学理论辑评》(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5、叶圣陶和夏丏尊《文章讲话》(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6、张中行的《作文杂谈》(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六、中西文化及其经典的介绍1、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罗伯特·哈钦斯和阅读学专家莫蒂默·艾德勃合编的《西方名著入门》(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一版)2、《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阿伦·布洛克著,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3、曹伯韩先生的《国学常识》(三联书店2002年版)4、韦政通的《中国的智慧》(岳麓书社2003年版),《中国文化概论》(同上出版社)5、《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朱熹的权威注本《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6、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左传译注》(中华书局出版)7、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读下来也不错。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

蒙学 - 声律启蒙_国学经典引言蒙学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声律启蒙是一部蒙学经典著作,被视为中国古代国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介绍蒙学的概念和特点,以及声律启蒙的内容和地位。

什么是蒙学蒙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儿童的启蒙教育。

它强调通过认读文字、诵读经典和记忆知识来培养儿童的智慧和德行。

蒙学起源于古代中国民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教育体系,并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蒙、诵、读、写几个环节。

蒙是让学生通过认读文字来记忆知识;诵是让学生用口中念出学习的内容;读是让学生熟读经典著作,提高阅读能力;写是让学生通过书写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声律启蒙的内容和特点声律启蒙是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一,由清代教育家李时中所著。

它以音韵学为基础,通过字音、声韵和诗歌等方式,来启蒙儿童的智慧和德行。

声律启蒙的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字谜、练字、对仗、诗歌等。

其中,字谜是通过给出一些字的解释或者提示,让学生猜出正确的字的方法。

练字是让学生通过反复书写来提高字的习惯和书写能力。

对仗则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对仗来提高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诗歌则是通过诵读、背诵和创作诗歌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声律启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声音和韵律:声律启蒙通过对字音、声韵和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声音和韵律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声律启蒙采用了字谜、练字、对仗和诗歌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有趣且多样化。

3.注重德育教育:声律启蒙倡导德育教育,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和诗歌,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4.融入生活实践:声律启蒙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知识的运用和实际的意义。

声律启蒙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蒙学经典之一,声律启蒙在国学经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中国古代的蒙学简介
体裁日益多样化。
综合性蒙学教材。《三字经》《幼学琼林》 伦理道德教材。
韵语体——《弟子规》《女儿经》《教儿经》 散文体——《童蒙训》《童蒙须知》《小学》 小儿语体——《小儿语》《续小儿语》 格言谚语体——《增广贤文》《名贤集》 故事和图画——《二十四孝图说》 介绍历史知识的教材。《咏史绝句》《叙古千文》 介绍属对知识的教材。《对类》《声律发蒙》
四、传统蒙学经典介绍
1、《急就篇》
汉元帝时,史游所作。全书2144 字,共34章。
开篇——以七言句式自序 姓氏名字。三言句式
正文——服器百物。七言句式 文学法理。七言句式
篇末——四言句式,歌颂汉德
开篇自序:
“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 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
诗歌诵读教材。《神童诗》
识字教材。《百家姓》《字课图说》
介绍名物和科技知识的教材。《名物蒙求》
《算学启蒙》
《小儿语》举例:
儿小任情骄惯,大来负了亲心, 费尽千辛万苦,分明养个仇人。 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 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 乞儿口干力尽,终日不得一钱, 败子羹肉满桌,吃着只恨不甜。 蜂蛾也害饥寒,蝼蚁都知疼痛, 谁不怕死求活,休要杀生害命。
魏晋南北朝:内容开始具有意义。
梁代:《千字文》
(二)隋唐五代时期
形式和内容上,均有突破:
识字类课本——《开蒙要训》《上大人》 知识类教材——《蒙求》《兔园策府》 伦理类教材——《百行章》《太公家教》 历史类读物——《咏史诗》《古贤集》
(三)宋元明清时期
蒙学教材大量涌现,数量众多。 传统蒙学读物大约2000种,此阶段占 90%。
篇末歌颂汉德: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万方来朝,臣妾使令。 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 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贤并进, 博士先生”。

蒙学

蒙学

传统蒙学与中国文化精髓(2011、9、26)陈文忠一、传统蒙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蒙学”含义1、“蒙学”辞源“蒙学”一词,源于《易经》。

《易经》前四卦:乾、坤、屯、蒙乾卦第一:天乾坤卦第二:地坤屯卦第三:初生蒙卦第四:蒙稚——“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2、“蒙卦”释义:《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彖》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今译:高山下流出泉水,象征渐启蒙稚;君子因此果断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蒙学”含义古代“蒙学”也称“蒙馆”,是古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伦理道德。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等。

“蒙学”者,启蒙教学也,通过识字教学和诗礼教育,开发童蒙智慧。

“蒙学”被古人视为“圣功”,是一种伟大的事业。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教育机构分为三级:蒙学堂、寻常小学、高等小学。

蒙学堂简称蒙学,入学年龄为五岁,修业四年,设修身、字课、读经、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课程。

仅有章程,并未开办。

(二)蒙学之书的产生蒙学之书,由来已久。

可以上溯到先秦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蒙学读物,以识字为主。

秦代李斯的《仓颉篇》:秦朝为了统一和简化文字,改用小篆编写了三种字书;李斯作《仓颉篇》、胡母敬作《博学篇》、赵高作《爰历篇》,作为儿童识字课本。

西汉时合为一本,改为隶书,统称《仓颉篇》。

原书已佚,清人有辑本。

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今本三十四章。

大抵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以教学童学字。

首句有“急救”两字,故以名篇。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小学十家,所谓小学,也就是蒙学。

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蒙学名篇《千字文》,就其编撰意旨而言,仍以识字为目的。

据唐代李绰《尚书故实》载,梁武帝为了教育儿子读书,让殷铁石选出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周兴嗣,并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时间:2011-12-30 14:49 简体|繁体点击: 203次
关键字: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

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

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

皆所当知。

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

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

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

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

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

著为童蒙须知。

使其由是而循循焉。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

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德性之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韩老师读后感想
规矩先出于古人的数学概念:“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由矩阵可得出形形色色的图案与排列。

延伸至人生人世,是否可以理解,只有先服从某项规矩,懂得社会是由各种规矩构成,意先于胸,念生有据,则凡事通达圆融,进退自如。

曾几何时,西方教育理念得之无限推崇,尊重人性,尊重人格发育云云,加之中国独生之女政策,导致中国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生活与生活的教导,缺乏对世事人伦的训练,以至于行到社会,不知礼节,不懂处事,以致处处碰碰壁。

脆弱的“情商”,难以成就大事。

报章上常登,某某国人、某些旅游团到了国外,其特立独行,不尊他国礼仪风俗,大声喧哗,贪占便宜,藐视景点,狂购奢品,常遭嘲笑,令人不齿。

此皆不重规矩,不懂社会,以为自我习惯通达天下的狭小见识所致。

从孩子成长来说,我们常见到,“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书籍、标语,这些细节,习惯,即是自小应该养成的规矩之学,这些规矩的习养,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高度。

不少人以为,蒙学即是背诵《三字经》等经典。

但对古人来说,开蒙,不但是学习内容的起始,同时也是习惯训练的开端。

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习惯、情商、自律等诸多的教育理念,岂不是极大的暗合?
“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

”德性之养,是儿童教育的根本,其后人生的发展,皆本源于此。

只有走进并掌握了必然王国,才能进到属于自我的“自由王国”。

天下义理皆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