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著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全书1140 字,内容丰富,涵盖面极广。从论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开首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然后依次叙述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子书,历史朝代史事,最后以

历史上奋发勤学、“显亲扬名”的事例作结,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冶为一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孝,不知义。”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许多人少时读过,竟终生不忘,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蒙学课本,堪称“蒙学之冠”,被誉为“千古一书”。

《百家姓》——颇具实用性的教材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明朝以“朱”(朱奉天运)姓居首的《皇明千家姓》,清康熙时编的以“孔” (孔师阙礼)姓居首的《御制百家姓》,都没能够取本而代之。

《千字文》——最有文采的启蒙读物

《千字文》,简称《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成的。全书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其中有一重复的字,即“洁”字)。

它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 个,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已是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封建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自隋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

《千字文》既是一部优秀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它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是其他任何一部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弟子规》——源于《论语》的行为准则《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他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对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有益。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其影响之大,读诵之广,是仅次于《三字经》的儿童训蒙教材。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朱子家训》——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

《朱柏庐治家格言》,也称“朱子家训”,继《颜氏家训》(南北朝颜之推所撰)之后的又一部家训式家庭教育材料,共506 字,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昆山现有柏庐小学),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

朱柏庐用纯始终末入仕,康熙年间有人要推荐他参加朝廷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固辞乃免。其一生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其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愧讷集》、和《大学中庸讲义》等,其中以506 字的《朱子家训》最有影响,三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 、“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该篇集中了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官绅、殷户、书香世家,津津乐道,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也含勤俭持家、常至劳作、清洁健康、邻里和睦、合家欢乐等。300 年来流传后世,脍炙人口。今天读来,依然是朗朗上口,感悟至深。

介绍成语典故的蒙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明末程登吉原编,清邹圣脉增补注释后,改名《幼学琼林》,简称《幼学》,民间还有“学了《增广》会说话,学了《幼学》走天下”的说法。

《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通行本只有3800 字左右,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性本恶” 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世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 ;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辩,“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

《二十四孝》作者郭居敬,福建人,博学多闻,精通诗词,颇负时名,性至孝,双亲去世悲伤之极,遂辑先秦至宋代24 个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并附诗歌以教授蒙童。此书文字短小精悍,每则故事最长不超过百字,最短42 字,通俗易懂,深受儿童喜爱,成为六百多年间蒙童的必读书,影响巨大。

(孝感动天卖身葬父卧冰求鲤扇枕温衾哭竹生笋恣蚊饱血)

《圣谕广训》

《圣谕广训》是由清朝官方颁布,并运用政治力使之广为刊行的官样书籍。《圣谕广训》一书的内文,基本上分为康熙〈圣谕十六条〉与雍正〈广训〉两个架构。

《文字蒙求》

一本专讲文字学的蒙书。《说文解字》古奥难懂,《文字蒙求》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地阐明每个字的本义,使儿童轻松地掌握生动的文字。

《古文观止》

收录先秦至明末文章222 篇,每篇有简略评注,分12卷。所选有散文、骈文、辞赋,基本都是公认的名家名篇,成为最好的古文入门教材,编成之后盛行不衰,与《唐诗三百首》并称“蒙学双璧” ,成为最有影响的古文选本蒙书。

《千家诗》三、百、千、千由于《千家诗》成为蒙学中主要的诗歌教材,社会上又将它与“三、百、千”合称为“三、百、千、千” 。

《唐诗三百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继《千家诗》以后影响最大的诗选蒙书。江苏无锡人、乾隆年间进士孙洙53 岁时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参差不齐,遂与继室徐兰英始编《唐诗三百首》,第二年编成。《唐诗三百首》以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为标准,共选77 位诗人,317首诗,唐诗中的名家名作基本都收录其中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风行海内,流传不绝,几至每家一本,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

《全唐诗》全唐诗库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共计九百卷。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敕编纂,

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作者李渔号笠翁)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新三字经》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将这些对人生哲理、社会经验整理汇编,浓缩成共

236 句、1416字的三字韵文,以白话取代文言,在附录部分更是特意收录了章炳麟增订版《三字经》。根据和谐社会的需要,论述了千百年来人们所信奉并推崇的“仁、义、礼、智、信”,也论述了“真善美,是三金” 、“德智体,是三好” 、“精气神,是三宝”、“松竹梅,是三友”、“天地水,是三元” ,,我们应该怎样读蒙书?

第一阶段首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弟子规》与《二十四孝》。

《三字经》是最起码的识字入门和常识,《百家姓》是识字辅学,《千家诗》激发儿童对美的向往与对生活的热爱,《弟子规》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二十四孝》是浅显而生动的孝行故事。

第二阶段读《千字文》、《孝经》、《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笠翁对韵》或《声律启蒙》。

《千字文》是对《三字经》的补充,由三言变为四言,难度有所加深。《孝经》比《二十四孝》更加系统化和深入。《幼学琼林》和《龙文鞭影》可学习大量历史风俗典故,为下一步写作积累素材。《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可以培养语感,为下一步学唐诗宋词打基础。

第三阶段读《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文字蒙求》、《古文观止》。《增广贤文》和《朱子家训》则教成人立身处事之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文字蒙求》是识文断字的基础。《古文观止》是学习成篇写作的开始。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国防教育发展历程 国防教育的实践与理论,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国家和国防的产生而产生的。实行有效的国防,必须调动和增强广大民众尤其是战争参与者积极支持战争的自觉性,借以保障战争的胜利,于是国防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中国早期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早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国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便有了初步认识。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成矣”。他认为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军事技能。孟子说“善教得民心”,强调教育能够激发人民的爱国精神,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对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较早,但由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国防及国防意识,是与当时统治阶级对国防的主张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把“国防”解释为“礼义之防”,历代封建“朝廷”大都实行“重内轻外”的国防政策,军事手段主要用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维护皇权的统治,国防意识只是局限在小的圈子里。“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心理传统,不利于国防意识的形成;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表现为爱恋土地而缺乏拓荒探险精神,国防意识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捍卫与守护上;我国东、南有大海环抱,西、北有高山大漠阻隔.半封闭的大陆环境.客观上缺乏树立国防意识的条件。因此,我国古代——自缺乏对国防教育内容、特点和规律的系统研究,也一直没有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更没有把国防教育上升为“国策”的层面来对待。所谓的国防意识,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对故土的爱恋和对丰衣足食的生活的追求与捍卫。很多人就无视外界的威胁,甚至置外界威胁于不顾,有意无意地去粉饰太平,缺乏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中也有一些例外,比如前清时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是清朝的“盛世”时期,社会安定,很少有战争发生。针对这种和平环境,统治者在大力加强武备建设的同时,还注重对臣民进行国防观念的教育,一再强调兵可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无备,即便是在天下太平之时,国家的武备也不可一日松懈。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步步进逼,康熙等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警惕,他在晚年曾指出:“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乾隆也说:“我国家承平日久,海疆宁谧,中外习为固然。然从而防患于未形,未雨绸缨,古人所云。”晚年乾隆,以其一生的经验,教育臣民不管国家如何强大,也决不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进入近代,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孙中山先生开始,国防教育的功能得到较为系统的开发,国防教育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广泛和重大。 在筹划国家建设时,孙中山1921年在他所著的《建国方略》的续篇《国家建设》中首次提出了“国防教育”这一概念。《建国方略》由四部著作组成,即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和十年国防计划等。在“国防计划”中,作者共拟定了62项计划纲目,第15项为“发展国防教育计划”。孙中山不仅从总体上强调国防教育,而且还具体地关注国防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将国防人才区分为国防基本人才和国防物质工程技术入才。孙中山还提出在全国的中学、大学中普及军事教育,以适应战时扩大兵源的需要。 虽然孙中山先生的“国防计划”和“发展国防教育”的宏愿虽未实现,但就其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国防教育”的科学命题并将其纳入国防计划而言,是孙中山先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个重要贡献,在国防教育发展史上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思想资料。 二、革命战争时期国防教育的成功实践 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国防教育的理论,创立和实行了国防教育的法制,推动和促进了国防教育的发展,在中国国防教育史上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伴随这场抗战而进行的国防教育,则是—场伟大的国民基本教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胜利的取得,是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促进国共合作,积极倡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 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 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 妃色,则入于小学。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 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 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 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 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 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 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 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 创立540个部首。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 《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3) 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 秦代三书。“秦代三书”的社会作用有两个:一是规范了文字书写形体,二是成就 了一部权威的蒙学知识教材。 10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注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11 语言学: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口语与书面语),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 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12 声调: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通常叫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反切:古代的一种记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取上字之声母,用下字之韵母及声调,拼出被切字的读音。 14 《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著,他认为“言语一科,欲作乐府,必正名语,欲正名语 必思中原之音。”根据元朝的北曲用韵,把韵部分析归纳为19韵部。 15 《玉篇》:南朝梁.顾野王撰,是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是我 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 16 大小徐:指徐铉、徐渭兄弟二人,两人俱精通文字,对说文有着重要的研究,号“大 小徐”。 17 籀文: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西周末和春秋初的文字,字体与秦篆相近,又称 “大篆”、“籀书”。 18 古文:指战国时期盛行于六国的文字。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

朝代--建立至灭亡----初代君王 夏朝公元前2070-1600 禹 商朝公元前1600-1046 汤 ???????? 西周公元前1046-771 周文王姬发 东周公元前770-256 周平王姬宜臼 东周分春秋-战国 春秋公元前770-476 战国公元前475-221 春秋五国 齐国公元前1122-221 吕尚(姜子牙) 晋国公元前1033-403 唐叔虞 楚国公元前1042-223 熊绎(芈姓熊氏) 吴国公元前12世纪-473 泰伯 越国公元前2032-222 少康庶子无余 宋国公元前1114-286 微子启 秦国公元前768-207 秦非子 战国七国 齐国公元前1122-221 吕尚(姜子牙) 楚国公元前1042-223 熊绎(芈姓熊氏) 秦国公元前768-207 秦非子 魏国公元前403-225 魏文侯魏斯 韩国公元前403-230 韩景侯韩虔 赵国公元前403-222 赵烈侯 燕国公元前1044-222 召公奭 ???????? 秦朝公元前221-206 始皇帝嬴政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 新朝8-23 王莽 东汉25-220 汉光武帝刘秀 ???????? 三国魏220-265 魏文帝曹丕 蜀221-263 汉昭烈帝刘备 吴229-280 吴大帝孙权西晋265-316 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420 晋元帝司马睿 五胡十六国317-420 前赵(匈奴)304-329 光文皇帝刘渊 后赵(羯)319-351 明帝石勒 前燕(鲜卑)337-370 鲜卑族首领慕容皝 前凉(汉)301-376 汉人张轨 前秦(氐)350-394 氐族苻健 后秦(羌)384-417 纳西族先民羌人(姚苌)后燕(鲜卑)384-407 鲜卑族慕容垂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国学常识》什么是蒙学——蒙学介绍(一) 时间:2011-12-30 14:49 简体|繁体点击: 203次 关键字: 所谓蒙学,既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目前,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讲,泛指古代启蒙教育,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狭义上讲,专指启蒙教材,即童蒙读本。 古代,儿童“开蒙”,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岁左右,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四岁恰好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最佳年龄段。蒙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教材就是所谓的“三百千千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等,同时,在孟学阶段也会让儿童接触“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目,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蒙学教育通常采用个别教育的手段施教,注重背诵与练习。 蒙学教育的基本的目标培养儿童认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具备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些中国基本文化的常识及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识。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童蒙须知。若其修身、治心、事亲、接物、与夫穷理尽性之要,自有圣贤典训,昭然可考。当次第晓达,兹不复详著云。 蒙养从入之门,则必自易知而易从者始。故朱子既尝编次小学。尤择其切于日用,便于耳提面命者。著为童蒙须知。使其由是而循循焉。凡一物一则,一事一宜,虽至纤至悉,皆以闲其放心,养其德性,为异日进修上达之阶,即此而在矣。吾愿为父兄者,毋视为易知而教之不严。为子弟者,更毋忽以为不足知而听之藐藐也。 “德性之养”,是一个关键问题 ——韩老师读后感想 规矩先出于古人的数学概念:“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九九八十一”,由矩阵可得出形形色色的图案与排列。延伸至人生人世,是否可以理解,只有先服从某项规矩,懂得社会是由各种规矩构成,意先于胸,念生有据,则凡事通达圆融,进退自如。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最新中考历史基础知识填空训练---中国古代史 第1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1.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________的山洞里,距今约___________年,过着______生活,能够制造和使用________,会使用________火,还会保存火种。 2.距今约________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使用________石器,用________耕地,种植________。 3.距今约________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________流域,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________,使用________石器,会制造________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和______的国家。 5.黄帝是我国古老传说中________流域的部落首领,后来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 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________。 6.相传,黄帝建造_______,制作______,还教人们挖井,发明________,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尊 。 称________为“人文初祖”,海外华人称自己为“__________” 第2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1.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________。周天子把________和平民、奴隶,分给________、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________,平时镇守疆土,战时________随从天子作战。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________ 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________、大发展时期。具体表现:经济上,________和________的推广,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政治上,争霸和变革。 (1)春秋时期:________逐步瓦解,________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诸侯________局面出现,齐桓公是春秋 第一个霸主。 (2)战国时期:形成____、楚、燕、韩、赵、魏、____七雄并立的局面。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思想上,出现_________局面,是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4.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的出现,新兴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秦孝公初期,秦国比较落后, 秦孝公广纳人才,变法图强。 5.公元前356年,商鞅在________支持下开始变法。经济上,国家承认_______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_______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政治上,奖励______,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 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____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________得到发展,

中国古代蒙学著作目录及历代学习内容简介

蒙学,又称“蒙养书”、“小儿书”,是对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个统称。被称为儒家群经之首的《易经》中有一卦叫“蒙卦”,“蒙卦”中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用正确的教育启蒙儿童是圣人的功业。古代私学发展史中,明确提出蒙学课程始于汉代。 汉代的蒙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习字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等,此外还有《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 第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所使用的教材有《孝经》、《论语》,是进入专经学习的必经阶段。 三国两晋时期,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篇》以及王义编《小学篇》、杨方《少学》和束皙《发蒙记》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十分发达,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即是家庭教育的代表作。 唐朝所使用的蒙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 宋朝所开设的蒙学课程有:有王应麟作的《三字经》、钱塘老儒作的《百家姓》、谢枋得编的《千家诗》、无名氏编的《神童诗》和《名贤集》等。此外,还有《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 元朝与宋朝相似,所不同的是蒙学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这个“读书日程”可以说是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最典型的“教学计划”,影响及于三代,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二十四孝》与《历代蒙求》。 明清私学大体沿用宋元私学计划,蒙学是私学的初级阶段,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 明朝较有影响的有《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小儿语》、《女儿经》。 清朝较有影响的蒙书还有李毓秀作的《弟子规》,朱柏庐作的《朱子家训》,李渔着的《笠翁对韵》,车万育作的《声律启蒙》,吴楚材和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王筠作的《文字蒙求》,周希陶重订的《重订增广》等。 蒙学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其中,蒙学四绝:菜根谭、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 《三字经》——最有名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字伯厚)编撰。全书结构严谨、文字简练、概括性极强,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句句压韵,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读来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答案

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过关(一) 1、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种植粟,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建造干栏式房屋。 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后人尊称黄帝、炎帝为“人文始祖”。相传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当选部落首领的。 2、禹建立夏,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 4、春秋五霸:__齐桓公__;___宋襄公__;__晋文公__;___秦穆公__;___楚庄王___。首先称霸的是:____齐桓公____ 。首先称霸的原因:①任用___管仲__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②提出了“___尊王攘夷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葵丘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东___齐___;西、___秦___;南、____楚__;北、___燕___;中间、__赵魏韩_____。 5、大思想家家、大教育家、儒家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收集在《论语》一书①思想: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温故而知新”、“有教无类无类”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儒家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法治”、中央集权。 6、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_铁器牛耕________引发社会变革,地主_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主要内容有:体现顺应历史潮流的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体现法家思想的是: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富国的措施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是:奖励军功。 影响: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 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内容不断完善。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 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是说为人子女的道理。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还特别注重借助于典故,强化长幼、上下

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基础知识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时期 考点一:原始社会时期 (一)旧石器时代 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已知的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上的山洞里,懂得人工取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母系氏族 ①半坡遗址:陕西西安。 ②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 2.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 ①龙山文化遗址:也称为“黑陶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泰安地区大汶口,已出现私有财产,有明显的贫富分化。考点二:夏商周时期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由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以正月为岁首的记历分法,流传至今。 家天下: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采用父子兄弟相传的世袭制。 二里头文化:青铜爵是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后母戊鼎: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 定都镐京(今西安)。牧野之战:中国最早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分封制: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周公吐脯: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褒姒。

考点三: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解救宋国之围,在城濮击败了楚成王的军队。 退避三舍:晋文公。 卧薪尝胆:勾践。 楚王问鼎:楚成王。 (二)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建立县制;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整理

1 语言学史的基本内容 ?语言学史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语言学学科的历史,人们语言研究的历史,也就是过去人们是如何研究语言的,把语言学这门学问一直追溯到它的开端,回到先民开始对自己的语言产生兴趣的时候,观察各个时期的人们怎样思考语言问题,怎样研究各种语言,这样的考察就是“语言学史”了。 ?在古人眼里语言是极神圣的东西,以为它一定是天赐的。比如像《圣经·创世纪》里说的那样,上帝不但造世界、造人,还帮助人造了语言。因为,假如不把语言给予人,他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人。这是西方的神话。世界很多民族都有类似的神话,说到语言是怎么来的。我们汉民族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神话呢?似乎没有。大家想必都听过女娲造人的传说: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应劭《风俗通义》)可是造出了人,故事便完了,不提语言的由来。 ?2语文学 ?从古代就开始的语言研究,目前能见之于史册而又有显著成绩的主要是印度、中国、阿拉伯、古希腊罗马。它们被认为是语言研究的四大发源地。不过当时的研究并不是以研究语言为直接目的的,而大多数是局限于本族语言的范围,重在对前人的典籍文献作注、考证、诠释,旨在让人读懂。虽然当时的研究在方法上多失之零散、静止、片面,但它们却为以后的语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洲在19世纪以前,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前的语言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这一阶段被人们称为“语文学”阶段或语言学的“前科学期” ?2)19世纪的历史语言学 ?从1786年英国爵士琼斯提出印欧语有共同来源,标志着语言学诞生,语言学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了。 ?琼斯的发现,启发了语言研究者的想象。此后的100多年里,除了语言历史比较研究外,其他方面的研究都黯然失色了。学者们的著述大多是比较语法方面的,接着开始构拟原始印欧语。在这种风尚的影响下,19世纪的语言学家都忙于印欧语各语言间的历史比较,并重建那个假拟中的母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三大奠基人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语言进化的理论也自然包括其中了,运用进化论研究语言的代表人物是施莱赫尔。 ?重视语言历史变化的学风推动了语言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德国莱比锡大学为中心的一批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变化是有规律的,,进而认为语音变化无例外。被人们戏称为“青年语法学派”的理论,他们这种重视客观材料的研究方法,的确把语言学向前推进了一步。 3)20世纪初期到中叶的描写语言学 ?到了20世纪,语言研究的重点开始从语言变化转向语言描写。这种转变的发起人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在1915年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反复并明确地强调了前人从未有过的观点:语言学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要素的价值是由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决定的,语言就是由这些要素精密交织而成的一种结构。从而创立了结构语言学。 ?索绪尔之后,结构语言学迅速发展,不久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

中国5千年历史朝代表大全

(夏前21世纪)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前16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殷,西周时期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春秋时期开始) 东周一开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而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就可以称霸,先后出现过齐桓公(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晋文公(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楚庄王(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宋襄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秦穆公(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5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然而在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于是,七雄并立,互相争霸的时代逐步到来。 春秋时期走向了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齐、楚、燕、韩、赵、魏、秦) 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前221年秦王改称始皇帝,建立郡县制。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梁起兵。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中国国防历史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 专业:11自动化3 姓名:翟天明学号:11010081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无非两件大事,一个是发展问题,一个是安全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它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了解我国国防历史,并从中获得启迪是有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的锤炼,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出了自强不息,前仆后继,不畏强暴,卫国御敌的尚武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大疆域国家。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大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从此,作为抵御外来侵犯和征伐别国的武备——国防的雏形便函产生了.随后的几千年征战中,为保家卫国,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主要表现体现在:军事学术极为活跃.现存最早,影响最深的奠基之作《孙子兵法》,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作.其他影响较大的还有《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十多部.在几千年的军事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学经典的7部著作中,就有5部产生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大量的军事论述,共同形成了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为我国国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如孙子的"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示战先算","伐谋伐交,不战而胜","以智使力"等指导原则.这些指导原则概括精辟,到现在仍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一整套治军方法,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军队编制结构;重视改善武器装备,研制出种类繁多的兵器装备,明确提出把军队的教育训练当作治军的首要任务,以此来提高部队的素质. 历史进入秦,汉,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国防建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经过10年的统一战争,先后兼并六国,结束了历史上的长期分裂局面,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后的唐,汉两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军事上也,处于开疆拓土的鼎盛时期.至公元10世纪中叶的近1300年间,中国古代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公共基础知识之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内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云南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北京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山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7、陕西西安半坡文化的彩陶,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司母戊大方鼎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中国语言学史考题总结

古代部分 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 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发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发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发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结构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结构。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 【文字学方面研究】 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 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c)词源学路线,代表作为熙的《释名》,标志了词源学的建立。 特点方面:????????? 三、简述中国中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 主要容方面: 【文字学方面】表现为四点,主要集中在编纂字书方面,具体细分如下: 1)编字书: (a)全面解释汉字的形音义,编纂出具有字典性质的字书,重要著作有《玉篇》(不仅解释本义,还解释引申义,是对汉字全面的解释)、《类篇》(集大成者,53165个字的收字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部字书)

最新中国朝代顺序表

最新的中国朝代顺序表 2010年03月28日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