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蒙学的基本特点及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一、蒙学的起源和发展蒙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普及于民间的、以教育儿童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方式。
它起源于汉代,经唐代发展至盛行于明清时期。
在蒙学中,教师使用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古代读物,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和背诵等方式学习基础知识。
二、蒙学的基本特点1. 以家庭为单位蒙学是基于家庭教育的教育方式。
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亲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会教授一些基础的读写算术,而刻意的教育则需要请专门的先生。
2. 按年龄段授课蒙学按照年龄段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在蒙学中,学生分为蒙童、幼童、小童、大童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和要求。
3. 重视口耳相传蒙学中的教育方式注重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课文结构简单易懂,富有韵律美感,有助于吸收。
4. 教学内容单一古代的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三、蒙学的启示1. 家庭教育重要性蒙学注重家庭教育,体现了“家庭是儿童第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
家长应该适时引导孩子学习,进行家庭教育,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律、尊重和帮助家人。
2. 年龄逐级分类教育蒙学按年龄段分类教育,这与现代学前教育中按照儿童发展阶段分类教育是一致的。
孩子从小学会分辨自己的年龄阶段,逐步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为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游戏和其他教育资源。
3. 口头传授是个好办法蒙学中的口头传授,在学生的记忆力聚焦,利于记忆和理解。
现代学前教育中,一些诗歌、童谣等的口头传授,能够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4. 把教材内容控制在适当范围古代蒙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受教育者只需学习一些简单的课文。
现代学前教育中,也需要开展适合儿童的简单、易于掌握的教育活动,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
四、结论尽管蒙学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吸取的地方。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蒙学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教育手段,它不仅仅涉及古代语文教育,同时也对人们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文化素养。
在此基础上,《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值得深入研究。
一、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最主要功能是培养孩子的智力,帮助孩子掌握和理解知识,以及把语言、数学、书法、古文等学科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同时,它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帮助孩子形成有礼貌的举止、包容不同的思想、谦让待人、仁爱友善等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语文教育、数学教育和比较文学教育,以及书法、中医和医学的教育,还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如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古代语文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蒙学。
中国古代的蒙学注重语文的学习,将经典文献的内容,如诗词、文章等,进行立足本地的语言学习,从而使孩子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
数学教育,是指古代中国的“十堰数学”以及中医、中药等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们教会孩子们如何计算、思考和分析问题,从侧面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比较文学教育,也就是学习中外文化交流及文学文化比较史。
通过对各种文学、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的比较,使孩子们获得全面的文化视野,而有助于培育孩子们的思想、见解和艺术修养。
书法教育,也就是学习古代书法文化,包括宋体、汉隶、楷书等各种书法文字,以及篆刻、拓片等,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写写,更是通过书法艺术的表现,弘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
中医和医学的教育,是指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教育,使孩子们学习关于人体结构、病理以及生理和药物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对保持身体健康有较深的认识。
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乐理教育、易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等。
乐理教育,让孩子们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并通过制作乐器等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易经教育,则是帮助孩子们理解“道”,学习历史发展及其本质,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

古代孩子启蒙教育在古代,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孩子启蒙教育的方式和特点。
首先,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古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亲自教导孩子读书识字,传授家风家训,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家庭中,孩子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礼仪和行为规范,还培养了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其次,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古代,孩子要学习一门手艺或者技能,通常会找一个有经验的师傅来传授。
师傅不仅会传授技艺,还会教导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勤劳精神。
通过与师傅的相处,孩子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技能,还受益匪浅。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书院教育。
在古代,书院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
孩子在书院里学习经典著作,领悟先贤的智慧,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在书院里,孩子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人脉关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注重实践教育。
在古代,孩子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参与农耕、家政等实际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孩子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总的来说,古代孩子的启蒙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它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古代孩子在家庭、师傅、书院和实践中接受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启蒙教育体系,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

2007年5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May,2007第3期(总第127期)Journal of Shandong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 No.3M ay.No.127收稿日期:2007-03-09作者简介:呼庆伟(1968-),男,山东济南人,济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古代蒙学及其特色与借鉴价值呼庆伟(济南广播电视大学,山东济南250001)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优良传统,蒙养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通过对蒙学的再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常识或素养的构成,有助于我们探究新时期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方法和门径,对现阶段我国少年儿童启蒙教育尤其是道德养成教育大有裨益。
关键词:蒙学;蒙学读本;儿童教育;借鉴价值中图分类号:G62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7)03-0148-03Abstract :From ancient ti mes China ha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created many related theories.Through further recognition of enli ghtenment edu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 on of culture and q uali ties in ancient times,we can inquire into the approach to children enlightenmen t education in new ti mes,which is helpful to the morals education in new stage.key words :enlighten ment education;readers;children education;value作为一种古老的学校形式,私塾在消亡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又重新出现。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特点及借鉴意义研究摘要:蒙学即启蒙之学,是特指对儿童所进行的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的蒙学,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小学。
重视蒙养教育,重视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本文结合分析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的三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传统蒙学教育思想对当代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德育;借鉴一、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特点1.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努力使学生懂得并自觉实践传统的伦理道德。
比如《三字经》内容就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多方面我国古代所提倡的思想品德。
首先,传统蒙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三字经》中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都有具体的礼仪规范和要求。
可见,古代蒙学教育家都重视倡导对儿童的礼仪教育。
其次,重视“孝”。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宗亲、宗族、宗法体制以传统伦理道德为纽带,人伦纲常成为道德的核心,“孝亲”观念也成为人伦纲常的中心内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可见,孝亲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所倡导的行为美德。
“百行孝为先”,《三字经》有“首孝弟,次见闻”。
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首先当牢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再者,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传统蒙学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远大的道德理想,实现寓德育与智育,养成儿童的道德人格。
因此,传统社会一直主张培养儿童的理想和志气。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2.教材编纂适应学生心理特点。
儿童爱听故事,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
古代蒙学教材适应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
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儿童喜欢听,愿意学。
如《日记故事》中的“击瓮出儿”、“磨杵成针”等都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文档资料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精品文档(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当代启示中国古代的蒙学教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周秦至汉唐时期,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史籀篇》、《仓颉篇》(李斯)、《历篇》(赵高)、《博学篇》(胡毋敬)、《仓颉篇》(闾里书师)、《凡将篇》(司马相如)、《训纂篇》(扬雄)、《滂喜篇》(贾鲂)、《劝学篇》(蔡邕)等,都以识字为主,并讲求书写的训正意义与审美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多种蒙学教材相与争发,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
到了唐代的蒙学教材出了沿袭旧用,也产生了一些新抄重编的教材,有抄写名言谚语的,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的,如《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的,如《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的,如《杂抄》和《俗务要名林》;还有专供蒙童用的习字教材的,其特点是:所有的字都是笔画少的常用字,编成语句,好记易写。
这些也都吻合儿童发展时期的智能特征和学习效能特征,注重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的经验性,使学习与儿童智能的发展、生活经验的积累紧密结合。
二是宋至清中叶,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各种官能能力的发展和美育要求。
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大体可分五类,内容各有侧重。
一为综合性蒙学教材,以“三、百、千”最为盛行;二为伦理道德教育类蒙学教材,以《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名贤集》、《增广昔时贤文》等为代表。
三为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小学》、《童训》、《少仪外传》等。
四为诗歌蒙学教材,有《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

中华传统蒙学教育的功能,内容和启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上不乏声誉,其中,蒙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内容和启示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蒙学的功能蒙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中华文化,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蒙学重视每个孩子的成长成功,让他们获得更加健全的知识和全面的能力,保证孩子们能够尽快实现自我的价值和个人的发展。
它不仅强调知识的积累,更重视对孩子品德的塑造。
“蒙学”五字,蕴含“言行一致”的普遍价值,强调教书育人要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二、蒙学的内容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智慧能力、素质教育和价值取向教育。
文化素养包括儒家文化、儒家道德、诗词歌赋、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等精神文明,它们既是明确的知识内容,也是经典文化的普遍性价值。
智慧能力是指心智、技巧、调节等,它是指让孩子们有自觉的能力去探究、获取、运用知识,以及调节个人情绪、思考,是为以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素质教育聚焦于个体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艺术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价值取向教育注重孩子思想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对社会道德规范、国家宗旨、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让孩子们在价值观上较好地融入社会,找到人生价值所在。
三、蒙学的启示蒙学对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1、要树立提高学子全面素养的理念。
需要明确“言教”和“身教”的关系,把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在教育的实践中发挥言传身教的桥梁作用,以提升学生的素质。
2、要坚持以价值取向为指导,使教育成为智慧、美德、助人和做事之基础。
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使孩子们更加理性地把握人生,并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批判性思维、组织协调能力等素质,让学生具备潜力去突破自我,追求极致的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古代蒙学的教学方法及借鉴意义
我国的荣学教育历史悠久,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内容不断完善。
方法也日益成熟,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吸取知识、增长智慧、规范道德的重要思想基础。
由于汉语是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汉语文的教学也应该认清本身的独特性,重视从古代的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律。
一、xx的界定
蒙学的称谓取自《易经》。
蒙,取《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之义。
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1]这是最早的蒙学论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对于蒙学的概念,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其内涵大致相同。
所谓“蒙学”,是指在儿童智慧开启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养成儿童优良的品德、开发儿童的智慧,其实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启蒙教育。
我国古代历来十分重视蒙学教育,认为它可以使儿童去蒙蔽而变得聪明。
现代心理学认为。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
可见,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我们从我国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汲取宝贵的营养,为当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谋求出路。
二、传统蒙学教育方法的一般特点以及对于当今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儿童的思恕品德教育,注重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体系中,教育者对儿童早期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早已有深刻的认识。
《汉书?食赞志》在记述“教人之大略”时说过:“八岁入小学,学五甲六方,书记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岁入大学。
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童蒙教育培养儿童基本品德和智慧,通过童蒙教育不但要增长儿童的知识,促进其德性发展,而且还能让儿童“存其心”,“宣其志”。
这都反应了蒙学中“道德至上”的教育思想。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蒙学以识字、读书为形式、提高儿童智力的教学内容贯穿于德育活动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完成了“德智统一”的教育内容。
如《三字经》中明确说“首孝悌,次见闻”,认为人生第一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
习礼仪”是说为人子女的道理。
中国古代蒙学的教学还特别注重借助于典故,强化长幼、上下
之间秩序的道德观念。
如《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
”
以上有的讲孝亲,有的讲节俭,有的讲待人,有的讲诚信,这些内容在古代蒙学教材中比比皆是。
蒙童们整天口诵耳闻这些句子,对其人格形成自然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注重儿童的知行合一,促进儿童优良习惯的养成朱熹说:“学习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2]蒙养教育以儿童现有的认知为基础,要使儿童的认识变成习惯行为,关键是实践训练,否则就会“知之不行,虽敦必困”,不能实现认识的飞跃。
明人吕坤在《蒙养礼?展书》中,为使儿童养成爱护书籍,敬惜纸字的习惯,就规定:“展书无湿指,无撮甲,书常远身六七寸,无卷边,无折角,无污痕,无乱批点。
读过之书,如新可卖。
亦可以观为学者之所养矣。
”这类对生活中细微的小事的详细规定,既实现了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又是教育生活化的具体表现,把蕴含书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化为儿童日常生活中具体可行的规范。
由此可知,在我国古代蒙学教育中,教育者在儿童启蒙教育阶段就有意识地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把“如何做”灌输给教育对象。
蒙学中的这种将解决问题置于发现问题之前的做法,是儿童品德教育的有效办法。
语文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解决问题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在生活中得到的,所以将语文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是儿童品德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园材施教,注意十体差异
在传统的蒙学教育中,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阅读、写作的教学老师对蒙童都是“一对一”的教授。
虽然从经济、效率方面考虑比不上现在的班级授课制,但是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性方面却是有着很大的益处。
张载在《正蒙?中正》中说:“教人者,必知学之难易,知人之美恶。
当知谁可传此,谁将后倦此。
若洒扫应对,及幼而孙弟之事,长后教之人必倦弊。
”强调施教的内容要适合不同的儿童,做到目标适度。
王守仁也认为,由于人的
资质是不同的,施教必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才能使受教育者“益精其能”。
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相比其他学科个体性差异的特点更鲜明些。
如同一篇文章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儿童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同一个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加深对以前学习的文章也会有着很大的差异。
蒙学教育的这一个特点提醒我们语文学科如果忽视因材施教的方法会抹杀儿童的个性,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四)独具色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教学方法
在蒙学教学中,识字先易后难,注意用形象提示的方法加深印象和记忆,不求识字量多。
写字从“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笔划少的开始,开始老师把着儿童的手练字之后再描红,写“米”字格直到临贴。
学教材先识字,次字画结合,最后学理训、综合类读本。
读书教学。
读书、背书、温书是蒙学的主要功课。
蒙学非常重视读书,其原因有二:一是从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来看,读书是作文的基础。
二是从儿童的年龄特点来看,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即记忆力强,理解力差,应该利用这个优势让儿童多读书,多背诵。
蒙学注重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并重视朗读指导等,这都是很有意义的。
作文教学。
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蒙养教育的成功经验。
蒙学在写作教学中,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属对训练。
儿童在经过了一个时期的识字、写字、读书学习,能粗通文意之后,开始接受属对训练。
属对训练一般从一字对”做起,进而“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以至于“多字对”。
其次,正式的作文教学开始之后,教师多采取“先放后收”和“多留少改”的指导方法。
所谓“先放后收”是指开始作文的时候,鼓励孩子太胆写,有了一定基础后,再要求精练和严谨。
所谓“多留少改”是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发要尽量随儿童作文的“立意”而改,切忌大删大改,或脱离儿童原意强改。
在“惟可改之处,亦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
由此看来,通过实际的属对训练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显然比通过讲解抽象的语法、修辞、逻辑等高深的写作理论更适合于童蒙。
它寓教于乐,看似文字游戏,实为作文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作文兴趣,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不能不是我们今天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中应该研究、借鉴的优秀成果。
小结
我们借鉴蒙学教育的经验,是“法其所以为法”,是学习其科学的方法,继承其具有先进性的文化,而不是照抄古代私塾教育的那一套。
在现代化的思想被过关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保持一副冷静的头脑,分清楚哪些应该继承哪些必须摒弃。
中国传统蒙学的教学思想确实有极为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中国当代教学思想的活水源头,经过某种改造与吸收之后,将对我国实现优秀教育传统现代化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