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考试题样本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

黄帝内经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黄帝内经》是以下哪部医学典籍的简称?A.《素问》B.《灵枢》C.《素问》和《灵枢》D.《伤寒杂病论》答案:C2.《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A.黄帝B.岐伯C.张仲景D.华佗答案:B3.《黄帝内经》中“五脏”指的是哪五个器官?A.心、肝、脾、肺、肾B.心、肝、胃、肺、肾C.心、肝、脾、胆、肾D.心、肝、脾、肺、胆答案:A4.《黄帝内经》中“六腑”指的是哪六个器官?A.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B.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心包C.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胰脏D.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5.《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是指什么?A.三个不同的脏腑B.三个不同的经络C.人体内的三个主要区域D.人体的三个主要器官答案:C6.《黄帝内经》中“五行”理论将人体与自然界的哪五种元素相联系?A.金、木、水、火、土B.金、木、水、火、风C.金、木、水、火、雷D.金、木、水、火、电答案:A7.《黄帝内经》中“四气调神大论”的“四气”指的是什么?A.春、夏、秋、冬B.风、寒、暑、湿C.喜、怒、忧、思D.酸、苦、甘、辛答案:A8.《黄帝内经》中“五味”指的是哪五种味道?A.酸、苦、甘、辛、咸B.酸、苦、甘、辛、淡C.酸、苦、甘、辛、甜D.酸、苦、甘、辛、辣答案:A9.《黄帝内经》中“五脏六腑”的“腑”指的是什么?B.组织C.系统D.经络答案:A10.《黄帝内经》中“十二经络”是指哪些经络?A.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B.手三阳、足三阳、手三阴、足三阴、任脉、督脉C.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D.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主要论述了______和______。
答案:生理、病理2.《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元素的平衡有关。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

内经选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内经》中提到的“五脏”指的是以下哪五个器官?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胃、肾D. 心、肝、脾、肺、胆2.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经》中占据怎样的地位?A. 基础理论B. 辅助理论C. 治疗方法D. 诊断方法3. 以下哪项不是《内经》中提到的“四气调神”大论的内容?A. 春气生发B. 夏气长养C. 秋气收敛D. 冬气闭藏二、填空题4. 《内经》中提到“治未病”的概念,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预防,其核心思想是“______”。
5. 《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________密切相关。
三、简答题6. 简述《内经》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的基本含义。
7. 根据《内经》的“四气调神”理论,阐述春季养生的要点。
四、论述题8. 论述《内经》中“精气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医养生中的重要性。
答案:一、选择题1. A2. A3. D二、填空题4. 治未病5. 四时变化三、简答题6.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 春季养生要点包括:顺应春气生发的特点,注意调养肝脏,保持情绪舒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饮食上宜清淡,避免油腻。
四、论述题8. 《内经》中“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在中医养生中,注重精气的充足和气的流畅,以及神的安宁,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内经试题及答案

内经试题及答案题目一:《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理论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B.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C.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D. 五行理论仅用于解释自然界的自然现象。
答案:D题目二:根据《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以下哪项不是“四气调神”的内容?A. 春气生发,宜疏肝理气。
B. 夏气长养,宜养心安神。
C. 秋气收敛,宜润肺健脾。
D. 冬气闭藏,宜补肾壮阳。
答案:D题目三:《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是指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B. 预防疾病的发生。
C. 治疗疾病的症状。
D. 治疗疾病的并发症。
答案:B题目四:《黄帝内经》中“五脏”指的是哪五个脏器?A. 心、肝、脾、肺、肾B. 心、肝、胃、肺、肾C. 心、肝、脾、肠、肾D. 心、肝、胆、肺、肾答案:A题目五:《黄帝内经》中“阴阳”理论是如何描述人体生理和病理变化的?A.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B. 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原因。
C. 阴阳理论只适用于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D. 阴阳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唯一依据。
答案:A、B题目六:《黄帝内经》中关于“气血”的理论,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 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B.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
C. 气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D. 气血是人体唯一的生命活动物质。
答案:D题目七:《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七情”是指哪七种情绪?A. 喜、怒、忧、思、悲、恐、惊B. 喜、怒、忧、思、悲、恐、疑C. 喜、怒、忧、思、悲、恐、惧D. 喜、怒、忧、思、悲、惊、疑答案:A题目八:《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味”是指哪五种味道?A. 酸、苦、甘、辛、咸B. 酸、甜、苦、辣、咸C. 酸、苦、甘、辣、咸D. 酸、苦、甘、辛、辣答案:A题目九:《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六淫”是指哪六种外邪?A. 风、寒、暑、湿、燥、火B. 风、寒、湿、热、燥、火C. 风、寒、暑、湿、燥、热D. 风、寒、暑、湿、火、热答案:A题目十:《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三焦”是指什么?A. 人体的三个主要脏器。
内经习题

A、寒气生浊 B、清气在下 C、热气生清 D、浊气在上 E、浊气在下
(二)B型题
A、二便 B、卫气 C、精血津液 D水谷与糟粕 E、宗气
1、“清阳发腠理”中“清阳”的含义是:
2、“浊阴归六腑”中“浊阴”的含义是:
3、“浊阴走五脏”中“浊阴”的含义是:
A、麻黄 B、大黄 C、木通 D、陈皮 E、附子
4、本文曰:“味厚则泄”,代表药物如:
2、皇甫谧谓“九卷”为:
A、《道藏》 B、《七略》 C、《庄子》 D、《汉书》 E、《周易》
3、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
4、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是:
A、《黄帝内经太素》 B、《素问注证发微》 C、《内经知要》 D、《素问直解》 E、《类经》
A、《灵枢》 B、《素问》 C、《针经》 D、《九卷》 E、《八十一难》
2、以下哪两项与现在通行的《灵枢经》有关:
A、唐代 B、张景岳 C、南宋 D、杨上善 E、史崧
3、以下注释《内经》著作中,哪两本属分类注释:
A、《素问直解》 B、《内经知要》 C、《类经》 D、《素问集注》 E、《黄帝内经太素》
2、药食气味中“涌泄为阴”的是:
A、辛 B、甘 C、苦 D、咸 E、酸
(四)X型题(多选)
1、下列各项具有阴阳关系的有:
A、天地 B、静躁 C、生长 D、邪正 E、升降
F、云雨 G、水火 H、气味 I、清浊 J、痰瘀
5、本文指出疮疡痈肿是由于:
A、风邪为胜 B、寒邪为胜 C、热邪为胜 D、燥邪为胜 E、湿邪为胜
6、本文曰:忧伤肺,胜忧者为:
A、思 B、恐 C、怒 D、喜 E、惊
内经选读考试习题库(含答案).docx

一、名词术语1、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2、飨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3、 _胀:指胸膈胀满。
4、壮火:指药食气味纯阳者,后世引申为病理之火,即过亢的阳气。
5、少火:指药食气味温和者,后世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
6、濡泄:又称湿泄。
脾被湿困,不能运化水谷,而致肠鸣腹泻,大便稀澹的病证。
7、端络经脉:推求经脉的分布。
端络,理出头绪。
8、气穴:经气所输注的孔穴,也称经穴。
9、谿谷:泛指人身的肌肉间隙。
10、疫疟:疟疾的总称。
11、法阴阳:效法阴阳的法则或规律。
法,取法、效法之意。
12、喘矗为之俛仰:呼吸急促而困难,前俯后仰之状。
矗,粗的异体字。
俛,俯的异体字。
13、烦冤:烦闷不舒。
14、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5、阴萎:即阳事不举,又叫阳痿。
痿,与萎同,萎弱不用也。
16、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
权为秤锤,衡为秤杆,规为作圆之器,矩为作方之器。
17、身常清:身体常有清冷的感觉。
18、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
尺,尺肤部。
寸,寸口脉。
19、涌泄:泛指呕吐泄泻。
二、单选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之性是()A、阳生阴长B、阳杀阴藏C、阴静阳躁D、阳化气,阴成形E、水为阴,火为阳(C)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气厚者为()哲学部分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E、以上均不是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认为药食中味厚者的功能是()A、通B、泄C、发热D、发泄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痛而后肿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先肿而后痛者”是由于()A、寒伤形B、热伤气C、形伤气D、气伤形(B)E、发散(B)E、寒伤气(D)E、寒伤气(C)《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病因 B 、病机 C 、正气 D 、病性(D)A 、温病B 、夕食泄C 、瘻疟D 、咳嗽E 、濡泄(B)1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岀上窍”,“清阳”是指( :) A 、糟粕 B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 、饮食化生的精气 D 、津液E 、营血(B)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发滕理”,“清阳”是指( :) A 、糟粕 B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 、饮食化生的精气D 、津液E 、卫气(E)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 :) A 、糟粕 B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C 、饮食化生的精气D 、津液E 、营血(C)1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出下窍”,“浊阴”是指( :) A 、二便等污秽之物 B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C 、饮食化生的精气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春伤于风”,到夏引起的病变是(D 、津液E 、营血6、 AE 、阴阳(E )7、 A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胃气袞不能腐熟水谷 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中“清气在下,则生飨泄”的机理是( B 、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E 、以上均不是)C 、脾阳衰不能运化水谷(B)8、 A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胃气袞不能腐熟水谷 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 中“浊气在上,则生_胀”的机理是( B 、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 E 、以上均不是C 、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C) 9、 A《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水谷之精气 “味归形,形归气”,其中“气”是指( B 、天地之精气 C 、真元之气 云:D 、药食之气E 、正气 (C )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药物的性能是( A 、固表发汗B 、发散属阳C 、宣通肺气 )D 、补虚E 、涌泄属阴(B )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A 、温病B 、飨泄“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C 、瘻疟D 、咳嗽E 、 濡泄(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A 、温病B 、飨泄“冬伤于寒”,到春引起的病变是C 、瘻疟D 、咳嗽E 、 濡泄(A)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 A 、温病B 、夕食泄“秋伤于湿”,到冬引起的病变是( C 、瘻疟 D 、咳嗽 )E 、濡泄(A) 1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A 、二便等污秽之物D 、精血津液 B 、E 、 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 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 卫气 C 、 饮食化生的精气 (D)20、《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A 、上下 B 、左右 指出“阴阳的征兆”是( C 、水火)D 、血气E 、 男女 (C) 2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A 、阴阳离决 B 、脾气内绝 C 、邪气壅盛 D 、阴阳竭绝 E 、 正气亡失 (B) 2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A 、肝B 、心 谷气通于(C 、脾D 、肺E 、 2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A 、阴阳五行 B 、脏腑气血 24、《素问•阴阳离合论》经文说明了()A 、阴阳的统一性 D 、阴阳的可分性 (C)() E 、七损八益 (E) 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中医内经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经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础,全名为《黄帝内经》,它始于哪个朝代?A. 北宋时期B. 秦朝时期C. 南宋时期D. 西汉时期答案:D. 西汉时期2. 《黄帝内经》是由几部分组成的?A. 两部分B. 三部分C. 四部分D. 五部分答案:C. 四部分3.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黄帝内经》的四部分之一?A. 《灵枢》B. 《素问》C. 《金匮》D. 《难经》答案:D. 《难经》4. 《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医的哪个方面?A. 针灸疗法B. 草药治疗C. 病因病机理论D. 推拿按摩答案:C. 病因病机理论5. 《素问》是《黄帝内经》的哪一部分?A. 第一部分B. 第二部分C. 第三部分D. 第四部分答案:B. 第二部分二、填空题1. 中医内经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由“气”来调节,其中包括“阳气”和“阴气”,这个理论被称为〔----------------〕。
答案:阴阳学说2. 中医内经强调〔----------------〕的观念,即人体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并保持平衡。
答案:天人合一3. “藏象学说”是中医内经中用以解释人体〔----------------〕和〔----------------〕的理论。
答案:脏器功能,形态变化4. 《黄帝内经》中的《灵枢》部分主要阐述了人体的〔----------------〕和〔----------------〕。
答案:经络系统,神经系统5. 中医内经提出的“寒热湿燥风火土”是用来描述〔----------------〕。
答案:病因病机的特点三、简答题1. 请简述中医内经认为的五脏的功能及其与人体的关系。
答案:中医内经将五脏(心、肝、脾、肺、肾)视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脏器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生殖和排泄。
这些脏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平衡。
2. 请简述中医内经的“阴阳学说”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内经试题

一、选择题(共65分,每题1分)A型题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飧泄”的含义A、腹泻如水B、肠鸣泄泻C、暴泻如注D、下利不爽E、下利完谷不化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浊阴”是指A、粪便和尿液B、水道中的阴液C、化生的精血津液D、浓厚的营养物质E、痰饮等病理产物3、根据《素问·五脏别论》,骨属于:A、五脏B、六腑C、传化之府D、奇恒之府E、五体4、根据《素问·五脏别论》,魄门应属于:A、五脏B、六腑C、传化之府D、奇恒之府E、以上均非5、下列除哪项外均体现了《素问·五脏别论》传化之府的特性:A、其气象天B、地气所生C、传化物而不藏D、实而不满E、泻而不藏6、除下列哪项外,均体现了《素问·五脏别论》“魄门亦为五脏使”的含义:A、魄门的启闭,依赖心神的主宰B、魄门的启闭,依赖肝气的条达C、魄门的启闭,依赖胃气的下降D、魄门的启闭,依赖肺气的宣降E、魄门的启闭,依赖肾气的固摄7、《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是指:A、五色是五脏精气的外在表现B、五色含蓄不露,五脏精气充盛C、五色变化精细微妙,反映疾病变化多端D、五色鲜明暴露,五脏精气枯竭E、脏腑精气上注于目,而能视五色变化8、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四季的关系是:A、脾主长夏B、脾主至阴C、脾不主时D、脾主季夏E、以上都不是9、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导致脾胃生病不同的因素:A、经脉循行异位B、脏腑阴阳不同C、虚实逆从不同D、解剖形态不同E、感伤病邪不同10、据《素问·太阴阳明论》,下列除哪项外均是脾病四肢不用的机理:A、四肢不得禀水谷气B、湿遏土壅C、气日以衰D、脉道不利E、筋骨肌肉,无气以生11、《素问·热论》认为阳明病的主症是:A、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B、头项痛、腰脊强C、胸胁痛、耳聋D、腹满、嗌干E、口燥舌干而渴12、《素问·咳论》篇认为与咳证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肺、大肠B、肝、胆C、肺、胃D、肺、脾E、肺、心13、根据《素问·痹论》所述,除下列哪项外均是心痹的症状表现:A、脉不通B、烦则心下鼓C、暴上气而喘D、嗌干、善噫E、夜卧则惊14、根据《素问·痿论》所述,痿证的发病趋势是:A、五脏痿久而传至六腑B、六腑痿久而传至五脏C、五体痿久而传至六腑D、五体痿久,复感于邪传至五脏E、五脏有热,病发五体痿15、某患者素体虚弱,动辄感冒。
内经考试试题

内经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的编撰大约完成于哪个时期?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 隋唐时期2.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五脏”?A. 心B. 肝C. 脾D. 胃3. 《内经》中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解释什么的?A. 宇宙的生成B. 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成因C. 社会伦理D. 军事战略4. 在《黄帝内经》中,哪种体质的人被认为是健康的理想状态?A. 偏阳体质B. 偏阴体质C. 阴阳平衡体质D. 阴阳失调体质5. 《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是指什么?A. 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B. 预防疾病发生C. 治疗疾病后遗症D. 治疗慢性疾病6.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六淫”?A. 风B. 寒C. 湿D. 暑7. 《内经》中认为,人体哪个系统是最重要的?A. 循环系统B. 消化系统C. 呼吸系统D. 经络系统8. “精、气、神”在《黄帝内经》中被认为是什么?A. 三种不同的疾病B. 人体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C. 三种不同的治疗手段D. 三种不同的药物9. 《内经》中提到的“养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A. 饮食调养B. 情志调养C. 起居调养D. 以上都是10. 下列哪项不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四气调神”?A. 春生B. 夏长C. 秋收D. 冬藏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概念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12. 描述《内经》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并举例说明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13. 解释《黄帝内经》中“经络”的概念,并说明其在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14. 阐述《内经》中“治未病”的理念及其对现代健康管理的启示。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黄帝内经》中关于“精、气、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通过调养“精、气、神”来维护和提升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考试题一、选择题 (每题 1分,共 34分)(一) A 型题(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黄帝内经》 汇总成编的大约时代是:( )A. 春秋战国B. 战国秦汉C. 秦汉时期D. 西汉中后期E. 东汉前中期 2.最早注释《素问》的医家是:( )A. 全元起B.杨上善C.李柱国D. 王冰E.史崧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反作,病之逆从”是指哪种病机:()A. 阴盛于外,阳盛于内B. 阳盛于外,阴盛于内C.清气在下,浊气在上D.清气在上,浊气在下E.寒气在下,热气在上4.《素问•六节藏象论》藏象的含义是:A. 脏藏而隐,象现而彰B.C.藏应于象,象应于藏D.E. 以上都不是5.《灵枢•本神》指出:“心,……则伤神。
”( )A. 愁忧不解B. 盛怒不止C.悲哀动中D. 喜乐无极E. 怵惕思虑6.下述哪一项不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言的“五虚证”病候? (( )藏为主,象为副 藏主内,象主外)A. 脉细气少B. 皮寒C. 腹胀D. 泄利前后E. 食饮不入7•《素问•生气通天论》重点讨论的是:()A.人与自然相通应B.阴精与阳气的关系C.五味与五脏之关系D.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E.阴精的重要性8. 《素问•评热病论》“劳风”的病变部位是:A. 肾B. 胃C. 肺D. 心E.9. 按《素问•咳论》所述“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见于:()A. 胃咳B. 脾咳C. 肺咳D. 三焦咳E. 肝咳10. 《灵枢•水胀》所述,石瘕属积证范畴,是由于寒气客于所致?()A. 肠中B. 肠外C. 子门D. 募原E. 膀胱11. 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内容,“病进”应见何脉?()A. 洪B. 数C. 细D. 大E. 弱12.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的“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正确治法是:A. 清热B. 滋阴()C. 补阳D. 温里E. 补气13.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出现“筋骨懈堕,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 等表现,是因为:()A. 肾脏衰,精少B. 五脏皆衰,天癸尽A. 飧泄B. 温病()C. 咳嗽D. 痎疟E. 寒热C. 阴气竭,肝气衰D. 肾气衰,阳气竭E. 阴气衰,天癸竭14. 下述不属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感邪伏而后发的病证是:A. 太阳经B. 阳明经C. 少阳经C. 咳嗽D.痎疟E.寒热A. 太阳经B.阳明经 C. 少阳经D. 太阴经E.少阴经 15.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药食之“气厚”者,其性能是:( )A. 发散B. 发泄C. 通利D. 涌泄E.以上都不是1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下述哪一项是肾所出?( )A. 水液B. 治节C. 变化D. 伎巧E. 气化17.据《灵枢•百病始生》,哪一项是伤脾而病起于阴的病因?( )A. 形寒饮冷B.醉以入房,汗出当风C. 用力过度,汗出浴D. 愁忧思虑E. 寒温不节,饮食失宜18•《素问•痿论》认为“痿躄”的主要病机是:( )A. 宗筋弛纵B. 骨枯髓虚C. 胞络阻绝D. 肺热叶焦E.肌肉濡渍(二) B 型题(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备选答案可以重复选取)A.浅深 B.成败 C.远近D.新故E. 微甚19.《灵枢•五色》指出: “察其泽夭,以观( ) 20.《灵枢・五色》指出: “察其浮沉, 以知( )A. 腹胀飧泄B. 笑不休C.四肢不用D. 喘咳上气E.腹胀,泾溲不利C. 咳嗽D.痎疟E.寒热A. 太阳经B. 阳明经C. 少阳经21.据《素问•调经论》“形有余”贝( ) 22.据《素问•调经论》“志有余”贝 :()23•《素问•热论》所述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是哪经病证?()24•《素问•热论》所述头项痛,腰脊强是哪经病证?()(三)X 型题(选择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答案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25•《素问・经脉别论》“府精神明,留于四脏”之“四脏”是指:()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26.《素问•太阴阳明论》“阳受之则入六府”,可出现哪些病证?A. 喘呼B. 闭塞C. 飧泄D. 不时卧E. 身热27.《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百病皆生于:()A. 寒暑B. 阴阳C. 喜怒D. 清湿E. 风雨28•《素问•评热病论》所述“阴阳交”之死症是:()A. 肢厥B. 脉躁疾C. 狂言不能食D. 腹满E. 汗出辄复热29.按《素问•举痛论》,以下哪些是情志过激所致的病机变化?()A. 气上B. 气收C. 气耗D. 气下E. 气泄30•据《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包括:()A. 强健宗筋B. 因时制宜C. 独取阳明D.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E. 增强带脉束引功能31. 下述哪些为《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的“反治法”?()A. 寒因热用B. 热因热用C. 塞因塞用A. 头倾视深B. 背曲肩随C. 水泉不止D. 通因通用E. 甚者从之32. 《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五脏失守”的病候是:()33. 据《素问•逆调论》,“寒从中生”的里寒证的病机是:()A.素肾气胜B.太阳气衰C. 阳气少D.阴气多E.多痹气34.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的含义是:()A.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阳B.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C.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D. 诸寒者而热之取之阳E. 诸热者而寒之取之阴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___ 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2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支皆______________ ,而不得至经,___________ ,乃得禀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3 .“营卫者,_ _ 也,血者, ___________________ 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灵枢•营卫生会》4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_________________ 不死,其_________________ 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热论》5 .“ ___________ ,则为寒厥,________________ 则为热厥。
”《素问•厥论》6 .“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___________ ,客于脉中则___________ 故卒然而痛。
”《素问•举痛论》7 •“夫脉者,_______ 之府也”;“夫精明五色者,_______ 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8 •“诸___________ ,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_________________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素问•至真要大论》9•“此其____________ ,气脉常通,而 _________________ 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10 •“夫四时阴阳者,_ —0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 _____________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三、默写题(每题5分,共10分)1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以决死生。
”《素问•经脉别论》2•“凡阴阳之要……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四、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1 •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2 •伤寒(《素问•热论》)3 •开鬼门,洁净府(《素问•汤液醪醴论》)4 •真藏脉(《素问•平人气象论》)5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五、简答题(简要回答内容要点。
每小题4分,共16分)1 .怎样理解“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2 .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3 .《素问•脉要精微论》在诊法方面对病人和医生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4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哪些?六、论述题(对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1.“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的病变机理是什么?它们与现在所说的“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有何不同?(《素问•调经论》)2 .试述痹证的病因、病机、分证和治疗。
(《素问•痹论》)、选择题:1、 A ,B ,C ,E ; 2 、A ,D ,E ; 3 、A ,C ,D ,E ; 4 6、B ,C ,D ; 7 、 B ,C ,D ,E ; 8 、C ,D ,E ; 9 、C ,D ,E ; 10 、B ,C ;二、填空题:1、病之情;治之大体。
2、禀气于胃;必因于脾。
3、精气;神气。
4、热虽甚;两感于寒。
5、阳气衰于下;阴气衰于下6、血少;气不通。
7、血;气。
8、病有声;转反戾。
9、天寿过度;肾气有余。
10、万物之根本也;从其根。
三、默写题:1、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 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 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 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四、词语解释:标准答案 1、 D ; 2 、 A ; 3 、C ; 4 、A ; 5 、 E ;10、 C ; 11 、D ; 12 、B ; 13 、 B ; 14 18、 D B 型题: 1、 B ; 2 、 A ; 3 、E ; 4 、A ; 5 、 B ; X 型题: 6 、C ; 7 、D ; 8 、 A ; 9 、D ; E ; 15 、E ; 16 、D ; 17 、B ;B ,C ,E ; 5 、A ,D ; A 型题:6 、 A 。
1、薄厥——病名。
指大怒而气血上逆所致的昏厥病证。
薄,迫;气血并逆为厥。
张介宾注:“相迫曰薄,气逆曰厥,气血俱乱,故为薄厥。
”2、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感于寒而发的外感热病。
3、开鬼门,洁净府——鬼门,汗孔;净府,膀胱。
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利小便。
以此法消散水气,祛除水肿。
4、真藏脉——是无胃气而真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等。
5、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应四时寒暑,遵循专门的养生技术和养生方法。
五、简答题:1 .怎样理解“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答:“藏而不泻”是指五脏生成和储存精气的功能,“泻而不藏”则指六腑传化水谷糟粕和排泄五脏浊气的功能。
后世治则中“六腑以通为用”的论点,用于治疗急腹症,就是根据“泻而不藏”的生理特点制定的。
2. 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答:强调咳嗽的病机变化虽然复杂,然总不离肺胃的病机变化。
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寒饮食入胃; 皮毛受邪而入肺,皆能致咳。
后世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即秉此立论。
3. 《素问•脉要精微论》在诊法方面对病人和医生提出了哪些原则性要求?答:“诊法常以平旦”一一要求病人处于安静、平和状态,不要进食,或受情志因素干扰,最好在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时诊脉,能真实反映疾病的本质状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