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案-江苏省句容市2021届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溶液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教学案-江苏省句容市2021届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第六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课时:第一课时班级:姓名: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溶质和溶剂,能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 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3.掌握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

4.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重点: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溶剂的判断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溶液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其中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解的物质叫。

2.溶质可以是体、体,也可以是体。

溶剂有多种,可以是水、汽油、酒精等,但在一般情况下都指的是,除特殊说明外。

3.人们把溶液中所含的量叫做溶液的浓度。

人们常用溶液中所含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与之比叫做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常用表示。

二、教学过程(一)溶液的组成【阅读理解】1.溶液都是由和组成的。

【交流讨论】:你知道下列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是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吗?【归纳总结】:2.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判断:当固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当液体溶于液体时,是溶质,是溶剂;如果物质与水混合形成溶液时,通常作溶剂。

3.溶液的命名规律。

如:把白磷溶解在二硫化碳中形成的溶液名称叫。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讨论交流】1.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后的溶液的体积是100毫升吗?为什么?2.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溶解到一定量的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学生小结】溶液中存在的一些量的关系:1.溶液的体积不能是和的简单相加2.溶液的质量= +【活动与探究】课本P11—12配制两份蔗糖溶液1.请你猜一猜,下述两个实验所得的糖水哪个更甜一些?2.将实验数据填入【讨论】利用表格中的数据,你能用哪些比值来说明你的猜想?【归纳总结】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化学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越大,说明溶液中溶质的越高。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教案: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含义和形成的条件;2.掌握溶解和溶解度的概念;3.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二、教学重点: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2.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三、教学难点:1.能够用溶解度来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引入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溶解吗?你知道什么是溶液吗?2.让学生自由发言并理解概念。

Step 2:讲解溶解和溶液的概念(15分钟)1.通过实例解释溶解和溶液的概念:将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盐的消失,形成的透明溶液。

2.解释溶解的原理:物质的微粒在溶剂中分离,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溶液。

3.解释含义: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分散均匀,形成物质的混合物,这个混合物就是溶液。

Step 3:溶解度的含义和计算(25分钟)1.解释溶解度的含义: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计算溶解度的方法:将溶质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再乘以100%。

Step 4:溶解度和温度、溶剂的关系(20分钟)1.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以饱和溶解度为例,随着温度的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即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

2.分类讨论不同类物质:一些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比例较小,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Step 5:用溶解度判断溶液中物质的多少(20分钟)1.通过实验观察:分别取一定质量的食盐溶解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得到20%和40%食盐溶液。

2.问题引导:溶解度影响溶液中物质的多少,你能用溶解度判断出上述溶液中食盐的多少吗?如何计算?Step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单位量的溶液中所能溶解的最大物质的质量。

2.拓展: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是饱和溶解度和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即温度升高,饱和溶解度增大。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阅读相关教材,了解溶解和溶液的更多知识。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学会判断溶液、溶质、溶剂。

(3)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形成对溶液形成过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三、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水、食盐、高锰酸钾、酒精、植物油、烧杯、玻璃棒、药匙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溶液形成的动画、实验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溶液实例(如糖水、盐水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共同特征。

(2)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引发学生思考并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1)讲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强调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特征,并解释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状态。

3.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和高锰酸钾分别溶解于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过程及溶液的形成。

4.讨论交流(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判断溶液、溶质、溶剂?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判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5.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判断给定物质是否为溶液,并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6.课堂小结(1)总结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强调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7.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制作一种溶液,并记录制作过程及观察到的现象。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3.能够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并且运用溶解现象解释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溶液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2.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通过PPT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和积极回答问题;2.群体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溶液的思考。

可以以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30分钟)2.1 溶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溶液的定义:溶质和溶剂混合后所形成的均匀透明的系统称为溶液。

•溶液的组成:溶质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小量的物质,溶剂是溶液中存在于较大量的物质。

•溶液的透明性:溶液是均匀透明的,可以使光线通过。

•溶液的稳定性:溶质和溶剂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所以溶液是相对稳定的。

2.2 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的条件:溶质的细粒度、温度、搅拌、溶剂的多变性都会影响溶解过程。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种类和溶剂性质都会影响溶解度。

3. 实验操作(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深入理解溶解过程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材料:盐、冷水、热水、温水、各种容器步骤: 1. 取不同温度的水样(冷水、温水、热水),加入等量的盐搅拌,观察盐是否完全溶解。

2. 记录每种温度下盐的溶解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2:溶解度与溶质种类的关系材料:盐、糖、酒精、水、各种容器步骤: 1. 取等量的盐、糖、酒精,分别加入水中搅拌,观察溶解程度。

2. 记录每种溶质的溶解度,并进行数据分析。

4. 深化讲解(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的实际观察,对溶解的条件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化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形成过程。

2. 使学生能够分辨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溶液形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形成过程:溶解、扩散、均一性。

3. 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4. 溶液与其他混合物的区别:悬浊液、乳浊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溶液的形成过程、溶液的特点。

2. 教学难点:溶液与其他混合物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分辨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3.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溶液的本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胶头滴管、各种固体和液体试剂。

2. 教学课件:溶液的形成、溶液的特点、溶液与其他混合物的区别。

3. 教学资源:相关阅读材料、实验报告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形成过程。

3. 实验演示: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如将固体药品加入水中。

4.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溶液的形成过程。

5.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辨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七、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拓展延伸: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工业等。

2. 探讨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九、教学反思:2. 观察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复习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形成过程。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溶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恐惧心理,担心实验操作困难和化学知识复杂,教师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信心。
5.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实例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溶液的形成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6.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途径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2.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溶液的微观结构。
5.加强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和浓度计算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6.针对思维难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溶液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溶液形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如糖水、盐水、饮料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这些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溶液。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溶液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溶液的形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配制溶液 第1课时(教案)

配制溶液 第1课时(教案)
【分析】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
30 g×98%=x×20%
x= =147 g
147 g-30 g=117 g
答:需要水117 g。
5.将100 g 25%的硝酸钾溶液用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求稀释所需水的质量。
【解: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x。因为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
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浓度。
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用下式进行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
还可是=
由上面的式子我们可以推导出:
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它的含义是:在100份质量的溶液里有多少份质量的溶质。
表示溶液组成的不同方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溶质质量分数,还有一些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用其中一种液体的体积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医疗上使用的消毒酒精溶液,用70体积酒精和30体积水配制而成,该溶液中酒精的体积分数即为70%。有时,还可以用一定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如,在食醋的标签上写着“总酸≥5.5 g/100 mL”,即表明每100 mL醋中醋酸不少于5.5 g。
可利用的物质有蔗糖、食盐、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等。
2.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所配制的溶液,用证据说明它们的浓度是不同的。
【颜色越深表示越浓】
3..你认为在这三种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的含量是否相同?
不相同
4.我们可以根据甜味判断糖水的浓稀,根据颜色判断硫酸铜溶液的浓稀,但这些方法都比较粗略,怎样确切的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多少溶质呢?
请观看视频: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教案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的导入方式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首先,我会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实例,如饮料、盐水等,并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溶液?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快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溶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以下互动环节将被设计:
1. 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讲解和总结环节,教师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形成双向互动。
2. 生生互动: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将分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通过交流思想,互相学习,达成共识。
3. 角色扮演:在讨论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科学家、工程师等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经验。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 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我评价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本节课在课程体系中位于第九单元的开篇,是学生对溶液概念、性质及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学习的重要部分。主要知识点包括:
1. 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以及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3)了解溶液的均一性、稳定性等特性,能够运用这些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时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液体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
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 程及溶
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汽油做溶剂的小实验,了 解化学与日常生
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水和乙醇互溶的实验,学生掌 握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
别,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综合能力。通过三个实验探究解
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通过视频从微 观角度理解溶解,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

教学目标

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

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3
•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出示四杯溶液:食醋、矿泉水、食盐溶液、蔗糖溶液、
【展示】展示以上四种溶液。
【设问】这是四种相同的液体吗?
【学生品尝并评价】味道不同,不同的液体。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引入】其实,我们品尝的液体都是溶液,为什么看似相同的液体却有不同的味 道?那
么,他们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课 题一:溶液的形
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
【展示】学习目标
【过渡】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来进行探究,然后交流实 验结
果。
【探究实验一】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糖、水。仪器:玻璃棒、100mL小烧杯、药匙。
演示实验9-1,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 蔗糖颗粒逐渐减小最后消失
形成什么 均一稳定的溶液
【设问】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 看是
否能形成共识。学生积极寻找原因,进行猜想与假设。
【投影】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汇报结果: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
【小结】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
【引导观察】 (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2)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3)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4) 将糖溶液和NaCI溶液混合后还是溶液吗?
学生观察,回答观察所得。
【小结】溶液的组成,溶液质量的计算。
【练习】现有20克水100克KON,在20° C当把100克KON放人20克水中,KON 剩余
69.4克,溶液质量是多少克?当温度升高到 60° C时KONJ
全部溶解,此时 溶液的质量

又是多少克?
【设问】我们有这种生活经历,当你的,衣服上沾上机油怎么办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如:可以用洗衣粉、汽油、酒精、香蕉水等物质来洗。
溶液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设问】为什么它们可以洗干净,我们做完下面的实验就能明白洗去油污的道理 了。
【活动探究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试管、药匙。
演示实验9-2,学生观察并记录。
溶剂 溶质 现象


几乎不溶(略显棕黄色)

水 高锰酸钾 溶解,溶液紫红色
汽油 碘 溶解,溶液棕色
汽油 高锰酸钾 几乎不溶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讲解】 前面我们所做的实验都是固体溶解到液体中,那么液体和液体是否也 可以溶解


联系生活发言: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来叙述。
【教师演示】实验探究三,观察实验现象,交流发言。完成表格。 药品:酒精、水、高锰
酸钾。
仪器:试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震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水 乙醇 分层 均匀混合 不分层 水和乙醇能够互溶
思考是否还有更多的液一液互溶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

【设问】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中的溶质是什么呢?
【讨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如何确定的

体系 溶质 溶剂
气+液
气体 液体
固+液
固体 液体
液+液
无水 量少 量多
有水 非水物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