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亨县布依转场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
布依族舞蹈 布依族的转场舞有什么样的特点

布依族舞蹈布依族的转场舞有什么样的特点>能歌善舞的布依族人民,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人民无论是在田间劳作还是日常生活都喜欢唱歌跳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布依族有个很重要的舞蹈那就是转场舞。
转场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文化底蕴也是不可估量的,那么,大家就随我一起看看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布依族转场舞吧。
布依族转场舞,布依语称“勒呜”,是流传于贵州省册亨县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传统舞蹈。
每年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布依族村寨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聚集在村寨晒坝场跳转场舞。
从其传统的表演程式看,包括祭祀、开场请师、情景表演、跳转场四个方面的内容。
转场舞流传至今有八式传统动作。
相传清康熙年间,册亨威旁大寨的王包赛寨主带领村民击退入侵者成为首领后,常欺压老百姓,让大家无法度日。
康熙48年隆冬,大家含恨一把火将寨主家化为灰烬。
心里非常高兴,都围着大火手拉着手尽情的唱歌跳舞。
后来,每次都要先祭祀王包赛后才开始跳转场舞,在300多年的衍进中,不知从何时起,转场舞慢慢流传到册亨各布依族村寨。
转场舞是在土司制度下布依族村寨内部发生斗争而产生的一种舞蹈。
这种舞蹈热烈奔放,张弛有度,表演性强。
布依人在春耕即将来临的时节跳转场舞向神灵行吉礼祈福,以求一年农事顺利,五谷丰登。
通过跳转场舞,布依族人在愉悦中可以了解到一些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接受感恩、尊重、团结等的教育。
转场舞蕴藏着布依族人的信仰、社交礼仪、生活态度、道德观念、教育方式等诸多要素,对于布依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民族、舞蹈等学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保护传承好转场舞对于树立当地布依族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今,布依族转场舞已逐渐由仪式性舞蹈向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审美娱乐舞蹈转化,布依族转场舞在县属16个中小学进行传承保护,并已通过组织“万人布依转场舞”创“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在布依族地区影响很大。
但是,现由于大环境的影响,正面临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浅谈册亨县民间舞蹈布依转场舞传承与发展

浅谈册亨县民间舞蹈布依转场舞传承与发展作者:韦腾荣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异彩纷呈、博大丰厚的文化遗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种随时代迁延的、泯灭的几率更高的文化记忆。
因此,更应加倍珍视,竭力挽救。
册亨县威旁乡大寨村布依转场舞项目已入围国家级非遗名录,传承和保护好布依转场舞这一非遗项目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非遗、转场舞、传承、发展一、布依转场发源地概貌大寨村位于册亨县城的西北部,保护范围包括威旁、江见、大寨三个村,总面积30平方公里。
保护区内居住着布依族、苗族和汉族,其中布依族占95%。
这里的居民住房尚袭着传统建筑半干栏式瓦木结构的吊脚楼,独具民族特色。
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是我县典型的布依族依山傍水村寨,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是我县民族民间文化与生态旅游开发重點的古老民族村寨之一。
二、布依转场舞历史渊源及基本概况大寨村“布依转场舞”源于明末清初,迄今约三百余年历史。
大寨村布依舞蹈《勒呜》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转场舞》。
“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舞。
《勒呜》属于布依族原生态舞蹈。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布依转场舞”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对于研究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生产发展、民族风俗及相关的意识形态等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传明末清初,册亨威旁大寨里有一王姓寨主,当地百姓都在寨主剥削和压迫下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大年三十晚,寨主熟睡之后,大家用柴草将寨主家团团围住,复仇的怒火点燃了,寨主和他的房屋倾刻间化为灰烬。
穷人翻身了,寨主被消灭了,于是威旁大寨“转场舞”这一独特的表现布依民族风情的舞蹈便由此而生,言传身教,经久不衰,从未间断。
跳转场舞前,必须有一个“祭祀”环节,也就是在每年正月十三清晨,几位特殊的寨中有身份的寨老与祭师一道,先在祭桌上摆放双狮头,沙面和尚、真假孙悟空、牛魔王、小猴等脸谱、舞狮用的武具、酒及一升米,摆好后祭师手持活鸡一只便祭祀起来,并在祭祀过程中杀鸡以鸡血祭祀,随后把祭祀中杀死了的鸡煮熟后,一并把半斤多的方形肉(俗称“刀头”)、糍粑、豆腐、糖食果饼、酒等摆好,由寨中一个固定的祭师手持五柱点燃了的香,带上狮子队一道舞狮祭神。
浅谈册亨县布依族村寨的居住文化

浅谈册亨县布依族山寨的居住文化贵州省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龙校区韦应生布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民族,根据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为2971460人。
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关岭和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分布的特点是成片聚居而又与当地汉、苗、瑶、水、侗、彝、毛南、仡佬等民族交错杂居。
贵州省册亨县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少数民族人口占79.81%,其中,布依族人口约占75%,(约15.6万人)是我国布依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
这里的布依古歌、山歌、传说、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布依戏、布依八音坐唱闻名遐迩;布依转场舞参与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颇受好评;布依乐器勒优、勒浪、木叶等独具特色;布依山歌悠扬婉转、民间风俗古老淳朴、美食别具一格、山水田园风光旖旎多姿、民族古籍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布依族聚居区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村民对布依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对农村生态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等,各种的薄弱的保护思想严重阻碍着布依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面对布依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危机,作为布依子女的我们应该如何挽救我们的民族文化?一、村寨的构成由于民族的习惯,布依族自古以来多选择在溪流两岸田坝旁边、坡脚或半山腰聚族而居,一家一户,连片自成村落。
寨子后面是树木茂密的山林,前面和左右普遍栽有竹林,种有芭蕉。
各家各户也有竹树围绕,自成院落,各户之间都有路连接,各村寨之间也有路相通。
远远望去,整个村寨翠绿浓郁,风景秀丽。
布依寨一般几十户上百户,少有单家独户的,一个乡镇一般要管辖好几个村若干寨子。
二、住房特征建国初期,布依族建造的住房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
底层饲养牲畜,中层住人,上层存放东西,顶是双斜面顶的草房或瓦房。
有的地区还保留了在住房周围阳光较好的地方用当地林林木铺建供晒作物或衣服的平台,与傣族地区很相似。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
册亨:传承民族文化 布依转场舞走进校园

册亨:传承民族文化布依转场舞走进校园册亨将布依族转场舞引入学校,发挥布依族文化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
册亨台记者赵文彬汤光权报道。
这天,册亨县文化馆幸福亨通艺术团的布依转场舞进校园指导老师韦腾荣骑上摩托车来到者楼中学,下午的转场舞体育课由他来进行辅导授课。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发端于威旁乡的布依转场舞普及推广到全县的各中小学校。
韦腾荣:“我们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重点学习了文化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民族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城乡全覆盖全力提高人民素质的要求,现在县文化馆艺术团的演员老师都主动下到乡镇学校,去教学校的老师学生齐跳转场舞,所以说这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在册亨县还是比较普及了,转场舞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跳。
”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册亨县布依族转场舞,舞步轻松活泼,音乐节奏感强,很适合在学校中推广。
今年以来,册亨县在全县70多所中小学中推广布依族转场舞,融合进课间操,深受学生欢迎。
学生赖明君:“老师教我们跳转场舞,现在我们把转场舞作为课间操来跳,现在,我们对课间操都非常喜欢。
”转场舞属于册亨布依族原生态舞蹈,每逢正月十三至十六期间,大家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驱逐邪恶,大闹新春,后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欢迎远方客人、庆祝丰收等的舞蹈,至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册亨将布依族转场舞引入学校,既发挥了布依族文化资源优势,又使之成为办学特色。
册亨县文化馆幸福亨通艺术团团长韦启军:“打造我们布依族特有的转场舞,我们主要采取的“四进”的方式。
第一就是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
第二就是要让它进社区,从我们社区抓起。
第三就是要进机关,从我们的干部抓起。
第四就是要进农家,从我们的老百姓抓起。
”。
册亨县民族中学校园大课间----转场舞、竹鼓舞流程

册亨县民族中学大课间跑操+转场舞、竹鼓舞展示流程王平为“传承民族经典,彰显我校特色,”校园大课间按以下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第一部分:蛟龙出海1、学生背上竹鼓从教室开始,每个班级成一路纵队跑步到足球场。
2、音乐:册亨县民族中学校园大课间现在开始----跑操音乐。
音乐响起,两条蛟龙出海、穿梭前进、龙游四海,腾飞云霄,不是真龙胜似真龙。
舞龙队将所有学生带入足球场。
3、时间:7分25秒。
4、队形:足球场呈现“册亨民中欢迎您”的字样。
两条蛟龙穿梭其中。
5、音乐换成《走进黔西南》大概1.5分钟,所有学生在头上方双手敲击竹鼓。
解说: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在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布依族对龙的崇拜更是尊敬有加。
在布依族崇拜的众多龙中,山龙居首,“布依山龙”起源于贵州省册亨县冗渡镇冗平布依族村寨。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我校2400余名学生摆成的“册亨民中欢迎您”的字样,真诚的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第二部分:猛虎逐风1、以按男女生单位,所有学生手持竹鼓敲击变换成竹鼓舞队形。
2、音乐:布依竹鼓舞音乐。
解说:现在为大家呈现的是布依族《竹鼓舞》,布依族的传说中,布依族人是竹王的后代。
布依族《竹鼓舞》流传于我县弼佑乡的一种民族原生态舞蹈,布依族《竹鼓舞》多以击鼓或小打音乐为伴奏,布依族同胞在表演竹鼓舞时双手拿相同大小或一大一小的竹鼓相互敲打,通过跳跃、转体、击地等方式演绎竹鼓舞,“竹鼓”在舞蹈中上下翻腾,声响悦耳,节奏明快,其动作潇洒大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3、音乐换成转场舞音乐所有同学手拉着手围圈,开始做转场舞。
解说:转场舞属于册亨布依族原生态舞蹈,男男女女手拉着手,时而踏步跑跳,时而围圈狂奔,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移奔腾,人数不限,舞姿奔放、潇洒、大方,气氛热烈。
狂欢飞舞以庆祝胜利,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欢迎远方客人、庆祝丰收等的转场舞。
第三部分:凯旋归来所有同学手拉着手按外到内圈的顺序依次从旗杆方向道路退场跑回教室册亨县民族中学课间解说词册亨县民族中学校园大课间活动共分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蛟龙出海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
册亨布依族转场舞

州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文化 遗 产保 护工作 , 一直坚 持 “ 保 护为 主、 抢 救第 一、 合理 利用 、 传 承发 展” 的工作 方针 , 以加 强非遗项目 宣传展 示为平
中取 得 了喜人 的成 绩 , 1 2 月1 日贵 州 省第 四批省 级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代 表
l 动起来 。 这个舞
个6 6 6 人 的大圈 圈组合 而成。整
勺 形 式展现 , 在 复
了布 依 族转 场舞 进社 区 ,布依 族 转
场 舞进 校 园活动 ,并将 转场 舞作 为
课间 操在校 园推广 。现在 , 这 种原生 态 民 族 舞蹈 不仅 被 带 进 了校 园 、 社
有 近三 百年 的历史 ,在册 亨 民间 有
开刨 了布 依 族
台阶。册亨县布 依族转 场舞 , 舞步轻 松 活泼 , 音 乐节奏 感 强 , 很适 合 在学 校 中推广 。2 0 1 4 年 册亨 县在 全县7 O
河 ,是 一部 代 表
很好 的群 众 基础 。 转场 舞布 依语 为 “ 嘞呜 ” , 意为欢 快的舞。每年 正月 十
起。第三是 进机 关 , 从 干部 抓起 。第
续5 年 获得优 秀 : 化年活动在册亨 巨 开幕 , 其 中活动
场舞。 舞蹈开 始
师” 。拜 祭后 , 由
香 队, 随着鼓 声和
四批 国 家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代表 性 项 目, 将 是册亨县 今后对 外文化发 展 及交流的新 的亮点 名片。
区民族舞蹈表演 的广 阔天地 。 布依舞
蹈在现代 生活条件 下 , 同样具 有广 泛
Li l un Y u D angdai
贵州布依族竹鼓舞传承发展研究

贵州布依族竹鼓舞传承发展研究作者:魏永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6年第30期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贵州布依族竹鼓舞起源、传承、发展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贵州布依族竹鼓舞具有一定原生性价值,存在一定传承困境因素。
探索出有效发展路径的方式,有助于推动贵州布依竹鼓舞可持续发展,为贵州省地方政府民族文化部门制定针对性的传承措施和发展方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竹鼓舞传承困境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10(c)-0180-022014年11月29日,册亨县万名布依族同胞在布依文化广场、灵芝花园至政务中心步行街身着民族服装同时起舞,成功申报了规模最大的“竹鼓舞”吉尼斯世界记录。
经过现场公证,来自英国吉尼斯总部的认证官员丽莎·霍夫曼宣布,布依族“竹鼓舞”以9 768人的规模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现场颁发证书。
此次“竹鼓舞”申报吉尼斯记录成功,成为册亨与外界交流的又一张新名片,还能为贵州民族民间舞蹈保护、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贵州布依族竹鼓舞历史渊源及原生性价值1.1 贵州布依族竹鼓舞历史渊源在布依族的传说中,布依族人是竹王的后代。
因此,布依族人在房前屋后总爱种竹,依竹而居。
千百年来,布依族人在生产生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效地利用竹子,不仅制作了生活所必须的器具如竹背篓、簸箕、鱼篓等,同时布依族人也把竹子制作成为休闲娱乐的音乐、舞蹈道具,布依族“竹鼓”就是其中的一种。
布依族《竹鼓舞》是流传于黔西南州册亨县弼佑乡的一种民族原生态舞蹈,布依族《竹鼓舞》多以击鼓或小打音乐为伴奏,布依族同胞在表演竹鼓舞时双手拿相同大小或一大一小的竹鼓相互敲打,通过跳跃、转体、击地等方式演绎竹鼓舞。
1.2 贵州布依族竹鼓舞原生性价值贵州布依族竹鼓舞原生性价值不但体现在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融性,还主要表现在民族与地方特色。
“竹鼓”在舞蹈中上下翻腾,声响悦耳,节奏明快,其动作潇洒大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布依戏的发展现状

册亨布依戏的发展现状
代基勇
册亨县总人口23万人,其中布依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6%,册亨布依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2010年被贵州省布依学会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县”和“中国布依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基地”。
册亨是布依戏的发源地和集中地,2006年布依戏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依戏是清朝乾隆年间产生,俗称“土戏”布依语叫“谷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戏剧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学、服饰的综合艺术,主要体现在手眼身法步,它的内容、艺术形式都很有地方民族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是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
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
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布依戏在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导下,通过一批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1984年,册亨布依戏《罗细杏》受到了国家民委和文化部的重视和肯定,获得云南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调演“孔雀杯”荣誉.在1994年,贵州省文化命名布依彩调戏的发祥地,册亨县八渡镇为“布依戏艺术之乡”,当布依戏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布依戏再次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册亨县布依转场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册亨县布依转场舞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结果表明:册亨县虽然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方针,但布依转场舞活动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如群众对民族文化意识薄弱,专业工作人员匮乏等。
针对目前的开展状况提出了有利于册亨县布依转场舞开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册亨县布依转场舞开展现状对策Buyi redeployment dance in the CeHengXian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CeHengXian Buyi redeployment dance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Results: CeHengXian while 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dance activities co-lao is not optimistic about the ethnic culture consciousness weak, professional staff shortage, etc.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CeHengXian Buyi also put forward to the danc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Ce HengXian; Buyi also dance; The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前言布依转场舞属于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转场舞”原为宰牛“转场”仪式中的舞蹈,表现了布依人民的勤劳、勇敢、团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音乐富有节奏感,舞步轻松而欢快。
册亨县以布依族聚居,布依族人口占县总人口的74%以上,拥有丰富的布依民族文化。
由于地理条件差,我县60%以上的中青年在外地打工,我县的民族民间艺人传承人分散,年龄结构老龄化,传承人逐步减少。
优秀的民族文化处于失传的边缘,在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中小学生中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具有传承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小学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
[2]且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现代化,闲暇时间也相应的增多,而当健康向上、生动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缺失的时候,打牌、赌博等严重腐蚀人们心灵、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占领着广阔的民族文化市场,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于此同时,群众的生活质量、健康指数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册亨发展民族体育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册亨县各中小学师生、册亨县各村村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1.2.1 访谈法深入样本户,与群众交朋友,了解他们对转场舞的看法,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对转场舞的看法,及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觉悟。
此外,还拜访了几位老师。
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现状。
1.2.2 文献资料法从州报等统计资料中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地了解册亨县的经济社会背景,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1.2.3 问卷调查法1.2.4 数据统计法利用计算机,使用常规统计方法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布依转场舞----嘞呜的起源、历史背景及动作说明2.1 起源、历史背景明末清初,册亨威旁大寨里有一王姓富豪,是威旁大寨的寨主,当地百姓都在寨主统治下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按照寨主的规定,每户百姓都要为寨主纳钱纳粮,不然将会遭受非人的折磨,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
有一年,新岁将至,寨主又逼百姓为其筹备柴草,供奉纳禄,于是大家商量趁此之机,多积些柴草,以便复仇时机的到来。
于是他们为寨主供奉了堆积如山的柴草,寨主为此而暗自高兴。
这一天,是大年三十晚,寨主熟睡之后,大家用柴草将寨主家团团围住,复仇的怒火点燃了,寨主和他的房屋顷刻间化为灰烬。
寨主被消灭了,被剥削,被压迫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美好的生活就要到来,百姓们围着大火,尽情地唱歌跳舞。
于是威旁大寨“转场舞”这一独特的表现布依文化、民族风情的舞蹈便由此而生,前传后教,经久不衰从未间断。
此后,时逢正月十三至十六晚间,大寨人不约而同地跳起转场舞,大闹新春,逐步发展为如今的欢迎远方客人,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以及男女青年依托“浪哨”的民族习俗。
这浓郁的民族习俗充分展现了大寨人热爱生活、团结互助、追求幸福向往和平的美好情怀。
“勒呜”的意思是:欢快地舞。
其表演形式为:以击钹镲、敲锣鼓为节奏,男女青年手拉着手,人数不限,在村寨的集中点的晒坝里,时而围圈狂舞,时而纵横翩跹,时而穿针走线,时而蹲着奔腾舞姿奔放、自如、细腻、潇洒、大方。
2.2 动作说明第一式踏歌迎客:动作领领:手牵手踏跳左脚向左侧钩踢右脚,俯身向前接踏跳右脚向右侧钩踢左脚,挺身抬头。
动作注意点:落地轻盈,钩踢脚高于腰间。
第二式并肩祈福:动作要领:女生:肩并肩、低头围圈吹响木叶向左或向右移步并脚。
男生:双手平举互相搭肩、低头、围圈向左或向右移步并脚。
第三式罗盘定安康:动作要领:手拉手围圈跳起,手向前上方画圈外翻(欢呼)。
动作注意事项:手拉紧,身体尽量向后倾斜。
第四式挑山顶梁:动作要领:踏跳左脚,侧提右脚,提右肩,接踏跳右脚,侧提左脚,提左肩(依次交替)。
动作注意事项:跳起着地时轻盈,双手自然下垂。
第五式蛙步闹春:动作要领:双手平举拉手围圈,下蹬,脚尖着地,脚跟内靠呈八字形蹬跳,接转体180°蹬跳。
依次循环,可向左或向右转体或平行移跳。
第六式穿针引线:动作要领:拉手围圈,以两人为主心点,呈8字形绕圈,其行进动作以第一式为参照。
动作注意事项:手不能放开。
第七式龙舞凤飞:动作要领:拉手围圈,右脚向外跨靠右手上,左脚弹跳向右移动或左脚向外跨靠左手上,右脚弹跳向左移动。
动作注意事项:跨脚时注意控制距离,重心在支撑脚。
第八式欢庆丰收(布依语“嘞呜”):动作要领:手拉手围圈向左或向右脚前踢跑跳,跑跳时转体180°交替左右手拉手。
[1]3 调研分析与结果3.1册亨县概况册亨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南端,地处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的夹角地带,南北宽约58公里,东西长约76公里,总面积2598多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1.83万人。
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20余个民族。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布依族占总人口74.15%,册亨县辖14个乡镇,分别为者楼镇、坡妹镇、冗渡镇、丫他镇、巧马镇、秧坝镇、坝赖镇、岩架镇、八渡镇、庆坪乡、达央乡、威旁乡、弼佑乡、百口乡, 185个行政村,994个村民组。
全县有17所中学,75所小学。
[6]3.2 布依转场舞在册亨县各中小学的开展现状为更好地挖掘、继承和利用民族文化遗产,册亨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要求在各中小学都必须开设以布依转场舞为主的民族文化课程,由县文体广电局、县教育局组织实施。
2009年 4月,册亨县文体广电局、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音乐、体育教师100多人,在宣传文化活动中心集中培训民族民间舞蹈“转场舞”。
目前,这些受训教师已在各自学校开展活动。
表1 册亨县中小学开展转场舞活动调查表学校级别学校数量(所)体育课上开展学校数量(所)百分比(%)课间操开展(所)百分比(%)中学17 17 100% 0 0% 小学75 50 66.70% 0 0%表1可知册亨县所有的中学都开展了转场舞活动,有66.7%的小学也开展了转场舞活动,但是册亨县没有一所学校把转场舞作为课间操开展。
通过和几个体育老师的交谈,了解到各中小学开展转场舞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只用几个课时把动作教完了事,后面就再没提过转场舞的事了。
[3]3.3 村民开展转场舞的现状样本的基本情况:两个调查村共取得有效样本98人,其中茶园村(隶属庆坪乡)有一所小学,交通便利,住户较分散。
年人均收入900元,;威旁村(隶属威旁乡)交通便利,有一所小学,住户较分散,年人均收入950元;坡头村(隶属庆坪乡)交通不便,有一所小学,住户较分散,年人均收入800元。
被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2、表3、表4和表5所示。
表2 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一览表男性女性人数(n) 41 57百分比(%) 41.8 58.2表3 被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一览表29岁以下 30—39岁 40—49岁 50岁以上人数(n) 24 34 23 17百分比(%) 24.5 34.7 23.5 17.3表4 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一览表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人数(n) 5 47 34 9 3 百分比(%) 5.1 48 34.6 9.2 3.1表5 被调查对象的职业构成一览表学生农民外出打工的人个体户及商人其他人数(n) 12 56 10 7 13百分比(%) 12.2 57.2 10.2 7.1 13.3图6表明:在被调查人群中,78%的村民认为当地从不开展群众性转场舞活动;没有一个村民认为本村转场舞活动开展频繁;22%的村民认为有时开展群众性转场舞活动,而这当中有90%的村民对开展的情况不满意,有7.7%的村民认为开展情况一般;开展多集中在威旁村,转场舞活动大都安排在过年这段时间。
其经费来源主要靠政府拨款,还有大部分村庄没有活动经费。
图6 转场舞活动开展情况调查统计表7册亨县村民闲暇时间安排调查统计表n %外出打工 38 38.8走亲串户 31 31.7打牌、赌博 20 20.4其他体育锻炼 7 7.1跳转场舞 2 2册亨县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大部分的青壮年常年在外打工,所以春秋季节是最忙的时期,农闲时间分别是夏冬两季,这个时候在家务农的有些人也会外出打工,但更多的是消遣娱乐,很少有人会去从事民族体育或体育锻炼。
表7显示:村民的农闲时间主要消耗在走亲串户上,传统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冲击和改变。
他们以衣、食、住、行和走亲串户的传统习惯的生活方式来建立和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习惯于用血缘、家族的传统礼仪来构建自己的社会生活方式,而难以认同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构建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
此外,打牌赌博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占了很大的空间。
3.4 对册亨县布依转场舞开展现状的分析总体来看,目前活动在校园或是村庄的开展成效差、反映差,主要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在学校: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课时不能给予恰当的安排、老师对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督导评估不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