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问歇训练法的生理基础及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问歇训练法的生理基础及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前 言

二 、 析 与讨 论 分 1间 歇 训 练 法 的 生理 特 点 .
三 、 得成效 ( 百米跑成绩为例 ) 取 以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一次( ) 习之后 , 格控制间歇时间 , 组 练 严 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 , 就进行下一次练 习的训练方法 。 从 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 间歇训练法对提高心泵功能效果显著 。 因 赖 德尔 与格施斯 曾提 出一个 “ 间歇训练 的格施斯 一赖因德 尔定 律” ,即负荷 时 ,心率达 到 10~ 8 次 / ,间歇恢 复 时至 7 10 分 10~15次 /分再重复负荷 。因此 , 0 2 心率在 10~1O次 , 2 8 分范 围内时 , 被认为是保持最大心输 出量的最佳心率范围。 间歇训 练 的优点就在 于练习期 间及 中间间歇期间 ,都能使心率保 持在 最 佳的范 围内, 因而对心泵功能锻炼 价值大 , 对增 大心脏容积 , 提 高心脏 功能也起很大 的作用 。
总第 6 8 2 期
教海探航
问歇训练法的生理基础及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
梅 贤军 ( 江阴市璜 土中学, 江苏省 2 4 4 ) 146 摘 要: 通过对间歇训 练法及 生理基础 的探讨 、 研究 , 使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间歇训 练法在运动训练 中所起 的重要作 用, 从而 j 起 广 大 教 练 员 和运 动 员对 间歇 训 练 法的 重 视 , 到 提 高运 动 成 绩 的 效 果 。 达 关 键 词 : 歇训 练 法 ; 生 理 基 础 间 中图分 类号 : 3 .9 G6 3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6 3 1 ( 0 0)— 6 — 0 10 — 3 52 1 8 09 0 1 练习负荷的积累 , 提高运动员机 体抗疲 劳的能力 , 对发展一般耐 力量耐力起较大的作 用。 由德 国心脏学家赖因德尔和教练员格施斯所倡导 的间歇训 力和速度 、 练法 , 自上世纪 5 O年代以来 , 被体坛广 泛应 用 , 且应用的范 围及 3 由于间歇训练对运动员 机体带来的负荷较 大 , .3 对机体 对象越来越广 。因此 ,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 、 理解 间歇训练法的生 各器官的机能要求也 比较高 。因此使用这种 方法要求运动员有 理特点及应用的适应规律 , 这将 有助 于训练质量 的提高 。 定的训 练基础 , 注意加强训练过程 中的医务监督 。 并

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

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

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乒乓球作为一项高速度、高爆发力、高集中力的球类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能训练是提高球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敏捷度训练三个方面介绍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帮助乒乓球爱好者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

一、耐力训练耐力在乒乓球比赛中尤为重要,因为比赛时间长,连续集中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对于比赛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提高耐力的训练方法:1. 有氧运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保持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状态。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久力。

2. 长距离跑步:适当的长距离跑步训练可以增加耐力和克服疲劳。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距离,每周进行2-3次长跑,每次30-45分钟。

跑步过程中,注意保持均匀的呼吸和正确的姿势。

3. 高效间歇训练:通过交替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休息,可以提高乒乓球比赛中的爆发力和耐力。

例如,进行间歇性跑步训练,快速跑步1分钟后,慢速行走或缓和跑步2分钟,依次循环进行。

二、爆发力训练乒乓球比赛中的球速快、节奏快,所以运动员的爆发力是取胜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一些提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1. 倒蹲跳:通过倒蹲跳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爆发力。

双脚并拢站直,然后迅速弯腿,在蹲下的同时用力跳起,尽量达到最高点,保持动作流畅,每次进行10-15个重复。

2. 平板支撑跳:平板支撑是提高核心和上肢力量的有效训练方法。

在进行平板支撑的基础上,迅速用力跳起,两脚离地,并尽量保持稳定的姿势。

每次进行10-12个重复。

3. 弹跳训练:使用弹跳器或跳绳等工具进行弹跳训练,可以有效训练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协调性。

根据个人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每次进行20-30秒,每周3-4次。

三、敏捷度训练敏捷度在乒乓球比赛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球员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反应和快速移动。

以下是一些提高敏捷度的训练方法:1. 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乒乓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如接发球、摆拍、扣球等,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员基础阶段训练中的应用

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员基础阶段训练中的应用

32 运用 间歇 训 练法 设 计 乒乓 球 . 采 用极 强性 间歇 训练 法将 单个 技术 动作 或 教 学和训练 中的方案
321 极 强性 间歇 训 练 方 法 在 乒 乓 球 训 .. 成 串技 术组 合动 作运 用 的熟练 性 与运动 素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
重要 训练 方法 。
较 高 负荷密度 及 严格 控制 练 习时 间和 间歇
22 研 究 方 法 .
221 文 献 资 料 法 ..
分 析和 整 理 。
( )身体 训 练 。在训 练 中,运 用这 种 时间的条件下,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技术动 1 对 乒 乓 球 项 目和 运
训 练方 法能 有效 地提 高运 动员 完成 动作 的 作 ,提 高运 动 员完成 动作 的稳 定性 ,有 利 速 度和 力量 ,提 高运 动 员在乒 乓球 场 上激 于运 动员在 激烈 的 比赛 中成功 运用 技术 动
钐 21 年8 0 1 月总第2 期 4
竞 技 体 育 iii
d i ̄ 3 6 i n.6 4 1 101 80 4 o :O.9 9 l 1 7 q5 x 1O 2
间歇 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员基础阶段训练 中的应用
袁晓阳
( 南京 铁道 职业 技术 学 院体 育部 ,江 苏 南京 20 1) 105
摘 要 :通 过 对有 关 运 动训 练 理 论和 乒乓 球 教 学 与训 练文 献 的分 析 研 究 ,本文 着 力探 讨 间歇 训 练法 中 3种 亚类 训 练 方法 ( 强 性 间歇 训练 法 、 强 化 性 间歇 训练 法和 发 展性 间歇 训 练法 )在乒 乓 球专 项 的身 体训 练和 技 、战 术训 练 极 的运 用方 案 具体要 求 , 旨在为 乒乓 球教 学和 训练 提供 参考 依据 ,提 升乒 乓球 训练 的科 学化 。

浅谈间歇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

浅谈间歇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

浅谈间歇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作者:徐文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5期[摘要]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田径作为周期性运动项目,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度的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从间歇训练的的五个组成要素进行阐述,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运用间歇训练来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

[关键词] 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有氧供能无氧供能一、间歇训练法作用和形式: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集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系统的功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强化型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间歇训练法1.间歇训练法要符合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从间歇训练法的分类和完成的主要任务看,它属于对有机体基本能力即运动素质的训练法,并非属于动作学习类的训练法。

因而,如何安排上述五个要素,如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时间的长短等等,都应符合运动生理学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其基本原理及构成间歇训练的数据都要据此来考虑。

间歇性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影响研究

间歇性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影响研究

间歇性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影响研究发表时间:2019-04-22T14:46:31.9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王地[导读] 间歇性训练是近几年来体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ATP-CP供能和有氧供能,并且开始应用到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中。

(吉林体育学院)摘要:间歇性训练是近几年来体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ATP-CP供能和有氧供能,并且开始应用到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中。

随着国际乒联的改革发展,世界乒坛进入到“大球”时代,近几年无机胶水的推广使用和40+新塑料球的使用,使得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转有所下降,身体对抗增多,所以新时期对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有了新的要求。

本文从介绍间歇性训练的概念出发,为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间歇训练;有氧供能;无氧供能;乒乓球训练1前言:在人体进行运动时,能量的供给主要分为无氧代谢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

而无氧代谢供能又由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组成。

时间短且强度大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无氧代谢,此种方式功率大但是储备量相对较少;长时间强度小的运动主要是通过有氧代谢,这种方式的功率小且储备量大。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快回合多、旋转强烈、落点和节奏变化多且落点不固定。

随着国际乒联的改革,在比赛中回合增多,击球的力量增大,旋转降低的同时落点和节奏的变化增多,对抗性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也增加。

乒乓球运动很多动作都是在脚步移动和身体转换的情况下完成的,有时候甚至在重心不稳定的情况下完成击球的,这就需要乒乓球运动员具备更完备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所以,拥有好的体能,在比赛中会有更高的回球质量,实现动作的经济性和机能的节省化,进而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

2分析2.1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专项训练和身体训练中,ATP-CP能力和有氧能力可以有效结合,所以可以在进行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时候可以进行多次大强度运动。

浅析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浅析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2 强化性 间歇训 练 法在 艺术体操 体能 训练 中的作 用 、
重要性 、 同身 体素 质提 高的 方法手段 。本文 将 间歇训I 法 引入 到 不 练 强化 性间歇 训l 法运 用到 艺 术体 操 运动 员 的体 能 训l 中是 为 练 练 艺 术体 操体 能训l 当中 , 其在 训l 时间 、 能形 式 、 练 对 练 供 负荷 特点 等 方 了发 展运 动员 的糖 酵解 系统 与 有氧代 谢系 统的 混合供 能能 力 , 并提 面与艺 术体操 体能 训练 特点相 关内容 进行 研究 , 以期 为艺术体 操 运 高运 动 员的心脏 功 能。使运 动 员 在此 供 能状 态 下 的相 关 肌群 的速 动 员体 能训I 练提供 理论 依据 。 度 耐力 和力量 耐力 及技术 运 用 的稳 定性 提 高 。强 化性 间 歇训 练 法 间歇 训练 法的概 念及 功能 分 为 A型和 B型两种 。强 化性 间歇 训I 法在 艺术 体操 体能 训 练中 练 间歇训l 练法是 指对 多次练 习时 的间歇 日间做 出严 格规 定 , 机 的特点 是 : 寸 使 一次 练习 的持续 时间 稍长 , 负荷 强度较 高 , 荷性 质 多为 负 体处于 不完 全恢复 状态 下 , 复进行 练习 的训I 方法 。 反 练 力量耐 力性和 速度 耐力性 。A 型负 荷 持 续在 4 0—9 o秒之 间 , 利 有 间歇训l 法是 通过 不 同类 型 的间歇 训l 、 节 负荷 强度 、 格 于 提高 糖酵解 供能 为主 的供 能能 力 和该 供 能 条件 下 的力 量 耐 力素 练 练 调 严 控制 间歇时 间 以及通过 高负荷 心率 的刺激 , 以期发 展运 动员无 氧 代 质 , 提高 运动 员在高 负荷 强度下 技术动 作 的熟练 程 度 。B型 负 荷持 谢供 能能力 、 有氧 代谢供 能 能力 及 混合 代谢 供 能 能力 ; 强运 动 员 续 9 10 之 间 , 增 0— 8 秒 有利 于提 高艺术体 操运 动 员有 氧与 无氧 混 合代 的心脏 功能 , 提高 运动 员机体 的抗酸 能力 , 使运动 员能 在激 烈 、 杂 谢 系统 的供 能能力 。间歇 时 间 以心 率 降 至每 分 10次 左 右 时 作为 复 2 的 比赛 环境 中稳 固技术 动作 , 并保证 运动 员在 高强度 比赛 中的持 续 下 一次 练习 开始 的依据 。运 用强 化 性 间歇 训l 法 提 高艺 术 体 操运 练 运动 能力 。 动 员糖 酵解与 有氧 供能 能力 的 同时 , 必须 注意 个 体差 异 性 , 根据 要

简谈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简谈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简谈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作者:孔源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6年第10期孔源(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山东日照276800)收稿日期:2016-08-29作者简介:孔源(1959~),副教授。

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顾名思义,间歇训练法重点在于“间歇”,是利用“间歇”来提高训练能力的方法。

间歇训练法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目的是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包括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三种不同的间歇训练法有各自的应用特点,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练习的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以及主要的供能方式不同。

1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间歇训练法(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研究该方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作用,以为乒乓球训练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乒乓球技术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文献,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2.2 实验法以山东体育学院2015 级体育教育专业60 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2.2.3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训练学生成绩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出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作用。

3 运用间歇训练法应遵循的原则3.1 设计训练内容的个体化原则设计训练内容的个体化原则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个体之间在身体机能、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同样是发展耐力或者速度,不同运动员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可能不同。

运动员的个体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设计一种可以用以发展任何运动员的训练内容。

尤其是在运用间歇训练法的过程中,对间歇的时间具有严格的控制,而间歇时间则取决于个体的心率。

因此,运用间歇训练法时,设计训练内容要有个体化的要求。

3.2 控制间歇时间与方式的有效性原则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中的间歇时间是体现间歇训练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作者:李壬冬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01期摘; 要: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活动创造合理的训练方法,是保证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得到有效优化的关键。

本文先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具体实践策略,对提升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强度间歇训练;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中图分类号:G846;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a)-0062-02体能训练的有效推进是提升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自身体能水平的关键。

在当前乒乓球运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策略予以制定,可以有效地提升新时期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

1;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活动的重要意义体能因素是决定乒乓球运动员综合性运动质量的基础性因素,针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展开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不仅可以使乒乓球运动团队的成员开发出更高质量的体能,还可以保证乒乓球运动员获得长期稳定的体能供给。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其体能供给主要涉及到糖酵解功能形式的体能供给,并以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促进体能代谢,这就使得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必须使用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培训,才可以成熟地实现对自身体能的优化处置。

高强度训练本身涉及到很多体能的消耗,合理设置高强度训练活动的时间间隔,是保证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自身体能得到有效优化的基础。

2;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2.1 辽宁省队男队员运动负荷时间的控制存在不足目前,一些专门针对辽宁省队男队员所开展的体能训练活动,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时间的把控存在不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间歇训练法的开展价值,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关于间歇训练法的技术性实践活动难以成熟的实现与辽宁省队男队员体能训练需要的有效对接,无法为训练性质活动方法的创新整合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运用
作者:张汇敏,王君武
来源:《商情》2013年第10期
摘要:通过对有关运动训练方法理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本文着力探讨间歇训练法中三种亚类训练方法(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训练法)在乒乓球专项的身体训练和技、战术的运用方案及其训练方法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要求,旨在为乒乓球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提升乒乓球训练的科学化。

关键词:间歇训练理论乒乓球训练设计方案要求
乒乓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球。

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

它的英语官方名称是“table tennis”,意即“桌上网球”。

在近几年乒乓球项目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从规则的不断完善上,还是从比赛的不断激烈程度上都可看出。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间歇训练理论是一种对练习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供能形式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有氧、无氧混合代谢供能。

因此,根据队员的特点通过教练员精心设计,将间歇训练法中三种亚类训练方法(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和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战术具有科学意义。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乒乓球项目和运动训练方法和理论的有关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现场观摩法,现场观摩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乒乓球队的训练
1.2研究对象:乒乓球训练方案。

2文献综述
笔者在查阅关于乒乓球项目特点与间歇训练法的文献中了解到,采取间歇训练法来设计训练方案有利于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技战术的熟练性和稳定性,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对抗强度的能力。

本文参考了《训练方法的本质、结构及发展特征研究》这篇文献,并且通过《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这一章节,了解了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特点,并结合《乒乓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中关于乒乓球训练的有关规律综合分析研究。

3分析与讨论
3.1间歇训练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影响:通过严格控制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以满足激烈运动时的输氧需要,同时发展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通过控制间歇时间,可使机体产生与乒乓球运动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以满足各种供能状态下的转换需要;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和多次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在较高负荷强度和激烈对抗的复杂困难环境下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方法,可使磷酸盐系统、乳酸能系统、以及其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系统得到发展和提高。

3.2运用间歇训练法设计乒乓球教学和训练中的方案
3.2.1极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方案
3.2.1.1身体训练:极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运用这种训练方法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和力量,提高运动员在乒乓球场上激烈对抗的能力;平时训练的强度和密度提高,使之符合乒乓球竞赛中运动员供能系统的要求。

3.2.1.2技、战术训练:乒乓球项目的技术动作是比较复杂,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在乒乓球运动中采用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将单个技术动作或成串技术组合动作运用的熟练性与运动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耐力以及能量代谢系统中的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注:以上练习的组间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钟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
3.2.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方案。

3.2.2.1 身体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乒乓球项目对运动员快速移动能力、动作变化能力以及混合供能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在40秒—180秒之间。

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较快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储备,尤其是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两方面。

3.2.2.2 技、战术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能有效的将乒乓球运动员的组合技术动作与身体素质负荷较高的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相结合,提高运动员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在激烈对抗中技术动作灵活多变的能力,往往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动作结构稳定,动作节奏、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轨迹以及身体姿势都达到完成动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乒乓球比赛中,尤其是比赛强度较大,通常到第三局时,运动员电解质失去过多。

(注:以上练习的组间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钟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间歇训练法与乒乓球运动的结合能提高运动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以及运动员技、战术的熟练性,稳定性,使运动员能适应比赛的对抗强度。

通过本人研究可以看出,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及赛前备战时应广泛使用间歇训练法。

在提高运动员实战能力(身体素
质和技战术)时教练员应根据队员状况安排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和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以及为无氧训练打基础时应安排合理的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赛前备战时应根据提高强度而逐步减量的原则合理安排强化性间歇训练法,使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相一致。

4.2建议:(1)应结合训练目的来实施相应的间歇训练法的方案。

教练员要根据训练的要求及训练的原则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来制定训练方案。

(2)调整各因素的比重。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对方案是适应状况来不断调整练习组数和次数(练习时间),还要考虑间歇时间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3)及时更新训练手段。

乒乓球项目的训练手段丰富多样,教练员应不断更新间歇训练法方案中的训练手段,使一个训练方案能达到多种训练目的,使运动员无论身体素质还是从技战术水平上都能更加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2]温军.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5,(2).
[3]吴贻刚.训练方法的本质、结构及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2).
[4]王安详,许明荣.试论乒乓球训练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