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内科诊疗常规

目录一、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疾病1、肺源性心脏病 (5)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0)3、COPD诊断和治疗 (15)4、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诊治要点 (24)5、结核性胸膜炎诊断要点 (26)6、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 (28)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治要点 (32)8、支气管哮喘诊断要点 (38)二、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常规9、慢性心力衰竭 (43)10、高血压 (49)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53)12、心律失常 (57)13、扩张性心肌病 (64)14、肥厚性心肌病 (66)三、神经系统疾病诊疗常规15、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67)16、癫痫 (68)17、癫痫持续状态 (70)18、结核性脑膜炎 (72)19、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73)20、脑出血 (74)21、脑血栓形成 (76)22、帕金森病 (78)23、偏头痛 (80)24、周期性瘫痪 (81)25、蛛网膜下腔出血 (84)四、中医科诊疗常规26、慢性胃炎 (86)27、慢性支气管炎 (87)28、高血压病 (88)29、糖尿病 (90)30、缺铁性贫血 (91)五、消化系统疾病诊疗常规31、反流性食管炎 (93)32、消化性溃疡 (95)33、溃疡性结肠炎 (97)34、肝硬化 (101)35、急性胰腺炎 (108)六、皮肤科诊疗常规36、药疹 (113)37、荨麻疹 (114)38、带状疱疹 (115)39、湿疹 (116)40、银屑病 (117)七、儿科诊疗常规4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19)42、急性支气管炎 (120)43、支气管肺炎 (121)44、支气管哮喘 (122)45、小儿腹泻 (124)八、血液风湿病科诊疗常规46、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7)4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34)48、非霍奇金淋巴瘤 (138)49、类风湿关节炎 (142)50、系统性红斑狼疮 (153)九、感染性疾病诊疗常规51、重型肝炎 (165)52、流行性乙型脑炎 (166)53、慢性乙型肝炎 (167)54、慢性丙型肝炎 (168)55、细菌性痢疾 (170)56、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172)57、肾综合征出血热 (173)58、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75)十、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诊疗常规59、急性肾功能衰竭 (177)60、急性肾小球肾炎 (178)6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181)62、希汉综合症 (183)63、慢性肾小球肾炎 (184)64、肾病综合征 (186)65、慢性肾衰竭 (189)66、糖尿病 (199)67、低血糖症 (210)68、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12)十一、老年性疾病诊疗常规70、原发性高血压 (221)71、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222)72、心肌梗死 (223)73、急性脑血管病(分为缺血与出血) (224)74、脑梗塞 (225)75、脑出血 (227)76、糖尿病诊疗常规 (227)77、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诊疗常规 (230)78、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疗常规 (231)79、慢性支气管炎 (232)80、细菌性肺炎 (232)十二、ICU室诊疗常规81、COPD诊断和治疗 (234)82、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239)83、急性肝功能衰竭 (245)84、急性胰腺炎 (251)85、心肺脑复苏术 (256)十三、急诊科诊疗常规86、心肺复苏 (265)87、脑复苏 (268)88、急性酒精中毒 (271)89、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272)90、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273)91、灭鼠药中毒 (273)92、有机磷农药中毒 (275)93、感染性休克 (276)94、出血性休克 (279)95、过敏性休克 (280)96、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81)97、脑出血 (283)98、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284)99、AMI溶栓治疗常规 (287)100、心律失常 (290)101、急性左心衰竭 (293)102、上消化道出血 (295)一、肺源性心脏病一.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定义】主要由于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栓子进入肺循环,致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广泛栓塞,同时并发广泛肺细小动脉痉挛,使肺循环受阻,肺动脉压力急剧升高而引起右心室扩张和右心功能衰竭。
中医内科病诊疗常规

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例方: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例方:银翘散;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例方:新加香薷饮;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例方:双解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实验室检查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第二节急性发热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体温在℃以上,可高达℃~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2 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3 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4 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5 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辨证论治1 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治法:解表退热;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2 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例方:麻杏石甘汤;3 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治法:清胃泻火;例方:白虎汤;4 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治法:通腑泻热;例方:大承气汤;5 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胆;例方:大柴胡汤;6 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和胃;例方:王氏连朴饮;7 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湿热;例方:葛根芩连汤;8 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利膀胱湿热;例方:八正散;其他疗法1 中成药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新雪颗粒剂,每次服,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2 中药针剂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 针灸疗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4 外治疗法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5 西药疗法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疗效标准1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2 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3 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第三节湿阻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2 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3 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4 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5 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辨证论治1 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法:芳香化湿;例方:藿香正气散;2 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例方:王氏连朴饮;3 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治法:健脾化湿;例方:香砂六君子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湿困脾胃者可服用五花茶冲剂,每次1~2包,每日服3~4次;湿热中阻者可服甘露消毒丹,每次5~10g,每日服2 次;2 中药针剂湿热中阻见发热较高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3 草药疗法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正常;2 好转:临床症状减轻;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第四节痢疾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病所述痢疾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冻;2 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3 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4 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5 本病应与泄泻鉴别,必要时作X线钡剂造影及直肠、结肠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1 湿热痢症状: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例方:芍药汤;2 疫毒痢症状: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着;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治法:清热,解毒,凉血;例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3 寒湿痢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例方:不换金正气散;4 虚寒痢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例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 休息痢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例方:连理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热痢可选用香连丸;寒痢可选用藿香正气丸;虚证久痢者可选用理中丸、补脾益肠丸;疫毒痢可选用神犀丹、紫雪丹灌服;2 中药针剂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或参附注射液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40ml静脉推注,根据病情可反复使用;疫毒痢发生神昏,惊厥时可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或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 次;急重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3 针灸疗法取穴:合谷、天枢、上巨墟;随证配穴: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针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4 外治疗法灌肠: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此法适用于湿热痢;敷足心法: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5 西药疗法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抗休克治疗;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连续3次阴性;2.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大便镜检正常,培养致病菌转阴或未转阴;3.未愈:临床症状及大便镜检无改善;第二章肺病证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4 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痨及肺癌相鉴别;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2 风热犯肺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例方:桑菊饮;3 风燥伤肺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例方:桑杏汤;4 痰湿蕴肺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或滑;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例方: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症状: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例方: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7 肺阴亏耗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例方:沙参麦冬汤;其他疗法1 中成药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2 中药针剂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3 针灸疗法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4.西药疗法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疗效标准1 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2 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3 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第二节哮病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 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3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 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5 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6 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7 应与喘证相鉴别;辨证论治1 发作期寒哮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例方:射干麻黄汤;热哮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例方:定喘汤;2 缓解期肺虚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治法:补肺固卫;例方:玉屏风散;脾虚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象沉缓或弱;治法:健脾化痰;例方:六君子汤;肾虚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弱;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补肾纳气;例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其他疗法1 中成药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150mg,每日1次,睡前冷茶送下;2 中药针剂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鱼腥草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元阳欲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3 针灸疗法:可选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大椎、丰隆、定喘、太渊等穴;4 外治疗法胡椒7粒,捣烂后用鸡蛋清拌和,贴于足心涌泉穴;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和匀,在夏季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5 西药疗法发作期可选用解痉药、祛痰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2 好转:哮喘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3 未愈:症状无变化;第三节喘证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为特征;2 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痨、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3 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肿、颈静脉怒张;4 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5 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辨证论治实喘1 风寒闭肺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例方:麻黄汤;2 痰热遏肺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例方:桑白皮汤;3 痰浊阻肺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脉滑;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 水凌心肺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例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 肝气乘肺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例方:五磨饮子;虚喘1 肺气虚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脉弱;治法:补肺益气;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2 肾气虚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治法:补肾纳气;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 喘脱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其他疗法1 中成药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2 中药针剂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1~2次;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3 针灸疗法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4 西医疗法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疗;疗效标准1 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2 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3 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第四节肺胀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脏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虚弱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于肺,气道不畅;肺气虚久之肾气亦虚,肾不纳气,而致胸中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呼多吸少、咳嗽、咯痰、或唇舌紫绀、心悸浮肿等症;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肿,以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之临床表现相似,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诊断1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水肿等,以咳、喘、痰、肿为特征;2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舌紫绀,脘腹胀满,四肢或颜面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3 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4 外感时邪、过劳、暴怒等可诱发本病;5 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音遥远等;6 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7 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相鉴别;辨证论治1 外寒内饮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稀白,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治法:温肺散寒,内逐水饮;例方:小青龙汤;2 痰热郁肺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尿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例方:越婢加半夏汤;3 痰瘀阻肺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苔腻,脉滑;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例方: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4 痰蒙神窍症状:意识朦胧,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肢体抽动,咳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数或虚数;治法:涤痰,开窍,熄风;例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5 肺肾气虚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结代;治法:补肺、纳肾、平喘;例方:补虚汤合参蛤散;6 阳虚水泛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例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其他疗法1 中成药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淡盐水送服;金匮肾气丸,每次6g,每日3次,口服;2 中药针剂痰热郁肺者,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痰蒙神窍者,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阳虚患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3 针灸疗法:可酌选肺俞,膏肓为主穴,酌配天突、膻中、足三里、丰隆、膈俞等穴针刺、艾灸治疗;4 西医疗法有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伴发心力衰竭经上述治疗不能改善者,可酌情选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正常;2 好转: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减少;3 未愈:临床症状无变化;第五节肺痈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西医学中的肺脓肿、化脓性肺炎,以及肺坏疽、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空洞等伴发。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概述、定义】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
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
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
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诊断依据及标准】(一)典型体征(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
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
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一. 常规处理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 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
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mmol/L;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 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 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
四. 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 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8 1 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a 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
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七. 预防继发性癫痫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神经内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目录脑梗死 (3)脑出血 (1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2)癫痫 (27)血管性痴呆 (38)帕金森氏病 (43)头痛 (49)面神经炎 (52)颈椎病 (55)格林巴利综合症 (58)多发性硬化 (63)病毒性脑炎 (67)蛛网膜下腔出血 (70)化脓性脑膜炎 (75)周期性麻痹 (81)脑梗死(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902)【概述】脑梗死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一)病史1.易患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诱因、起病形式:静态,低动力循环等,起病急缓,症状达高峰时间。
(二)症状1.颈动脉系统CI: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三)体征1.颈动脉系统CI:三偏症状、视力障碍、血管杂音、体像障碍、尿失禁及/或尿潴留、精神症状。
失语、失读、失写、失认、椎体外系症状的有无。
2.椎基底动脉系统CI: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交叉瘫、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等。
(四)其他物理检查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体位、面色、全身系统检查。
2.原发病的检查:(1)心脏:大小、节律、杂音。
(2)大血管:搏动、血管杂音等。
(3)其它栓子来源:如骨折、后腹膜充气造影等。
(五)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电解质、凝血五项、血沉、肝肾功能、高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血培养+药敏(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所致)等。
腰穿:不作为常规,但对于观察颅内压及鉴别诊断方面有时意义重大。
2.头颅CT:8小时内一般不能显示梗死灶,但可以鉴别缺血和出血病变;24小时后一般可以明确看到低密度区。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学习资料一、急性出血二、急性心肌梗死三、急性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四、急性有机磷中毒五、脑出血六、上消化道大出血七、心跳呼吸骤停八、真心痛九、中风十、卒死蔡市镇卫生院二〇一五年急诊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一、急性出血急性出血属于中医“血证”范围,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称为血证。
急性出血是指出血量较大,出血势较急,以及有广泛出血倾向的一类血证。
呕血:又称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
一、疾病诊断要点:1.以往多有胃脘、鼓胀、胃癌、肝癌等病史。
2.多因情绪激动,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辛辣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3.恶心,呕血,呕血多是暗红色,常夹有食物残渣,重时频繁呕吐,呕血鲜红,伴黑便或便血。
4.神情紧张,汗出,面色无华或青灰,舌质淡暗,脉滑数或孔数.二、证候诊断要点:1.实证:常见于青壮年,或大量呕血的早期。
多因饮食不节,情绪激动而诱发。
起病突然,病程短。
呕吐频作,呕血色红或紫暗,常伴有口臭或口苦,烦躁,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虚证:常见于年老体衰及反复发作的患者,或持续呕血不止者。
多因劳累及情志不遂而诱发。
胃痛绵绵或不痛,呕血时轻时重,色淡或暗,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汗出,舌质淡,脉细数。
三、鉴别诊断要点咯血与呕血:咯血多有肺痨、支气管扩张及肺癌等肺部疾病,呕血多有胃脘痛、鼓胀、黄疸、肝癌等病史。
咯血前多有胸闷、胸痛、咽痒等先兆症状;呕血前多有恶心、胃脘胀痛等先兆症状。
咯血血色鲜红,血中夹痰或痰中带血;呕血多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咯血多因外感六淫及情致志不畅而诱发,呕血多因饮食不节、不洁及进食后刺激、坚硬食物而诱发。
四、相关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可见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大便、呕吐物隐血试验阳性,血中尿素氮浓度升高,肝功能可异常。
2.消化道钡餐透视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底及食道下端静脉曲张、胃及肠道占位性病变有诊断意义。
内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5篇)

内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本人于____毕业进入临床,____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回眸过去的工作、学习、生活既辛苦、忙碌,又让人感到充实和自豪。
现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晋升为内科主治医师是独立开展工作的开始,为迅速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前两年本人一直在急诊科工作,急诊工作的锻炼使我迅速提高对急危重病的认识和抢救水平,能熟练处理好急性左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支气管哮喘发作、高血压急症、癫痫大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内科急症;同时能熟练地进行心肺脑复苏的抢救。
在工作中,本人深切的认识到一个合格的内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阅读大量医学杂志及书刊,坚持写读书心得和综述,踊跃参加医学专业网络论坛,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而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及时应用新的理论技术指导业务工作,能熟练掌握内科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及的诊治技术,同时也能处理各系统的常见病及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如心脏骤停、药物中毒、昏迷等等,工作中严格执行各种工作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在程度上避免了误诊差错事故的发生。
我的信念是尽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解除病人痛疾。
临床工作离不开科研,同时我也希望自己有所创新,并开展了以脑卒中为主题的系列研究,针对脑卒中发病后肢体瘫痪后遗症多,且发病年龄高,治愈率低,申报了《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应用》课题,提出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加强肢体康复,在康复治疗中发现强制性运动治疗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较好,但对下肢功能恢复与一般康复治疗区别不大,故又提出《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踏车运动疗法临床分析》的相关研究,采用踏车运动治疗患侧下肢,并且取得较好疗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攻关,最终完成课题,在临床推广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医学研究的艰辛,虽然我的课题已取得阶段性结果,但治疗脑卒中是一项长期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建树。
自任职以来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对下级医师的指导工作,培训下级医师进行各种常用内科操作,规范三级查访制度,提高下级医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多次组织院内讲座,规范各种常规操作技能,真正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
2024年心内科医生述职报告例文(五篇)

2024年心内科医生述职报告例文医生个人工作总结报告自____年毕业投身于临床医学事业,至____年晋升为主治医师,回顾在医疗、教学、科研等岗位上的工作历程,既充满了辛勤与忙碌,也收获了成就与自豪。
以下是对我任职主治医师以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在担任主治医师的初期,我深知独立开展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为此,我在前两年选择了在急诊科锻炼,以迅速提升诊疗技能。
急诊科的工作经历,让我快速积累了处理急性左心衰、急性冠脉综合症、支气管哮喘发作、高血压急症、癫痫大发作、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咯血等内科急症的经验,同时熟练掌握了心肺脑复苏的急救技能。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位合格内科医生应具备的素质与条件。
我致力于提升业务水平,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广泛阅读医学文献,撰写读书笔记和综述,积极参与医学专业网络论坛的讨论,并定期参加学术会议,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我及时将新的理论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熟练掌握内科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术,并能够处理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症,如心脏骤停、药物中毒、昏迷等。
在工作中,我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和医疗差错。
在临床工作的我也注重科研创新。
围绕脑卒中这一主题,我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针对脑卒中后肢体瘫痪的康复问题,我申报了《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应用》课题,并发现强制性运动疗法对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疗效。
为进一步探讨下肢康复治疗,我又提出了《脑卒中下肢偏瘫病人踏车运动疗法临床分析》的相关研究,采用踏车运动治疗患侧下肢,取得了显著疗效。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完成了课题研究,并在临床推广中深刻体会到医学研究的艰辛。
尽管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我深知治疗脑卒中是一项长期任务,我期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多成就。
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指导下级医师,传授常用内科操作技能,规范三级查房制度,提升他们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
我还多次在院内进行讲座,规范常规操作技能,充分发挥了业务骨干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高血压是多种心、
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 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 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女性(大于5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
心动图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
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
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8、高血压的治疗: [一般治疗]
•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 •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 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的威士忌}。对于女性或轻体重者,酒精摄入量每日应少于0.5盎司(15ml) •增加有氧体力活动(一周大约每天30-45分钟) •限制钠盐摄入少于每天6g •保证摄入足够的钾(大约每天90mmol) •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和镁 •戒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以保证全面的心血管健康
[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如无禁忌症必须服用的药物: 适应症 药物 糖尿病(1型)合并蛋白尿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心衰 ACEI,利尿剂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 利尿剂(优选),钙离子拮抗剂(长效二氢吡啶类) 心肌梗死 -受体阻滞剂(无ISA),ACEI
对伴随症状有好处 适应症 药物 心绞痛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碇类) 糖尿病(1、2型)合并蛋白尿 ACEI(优选),钙离子拮抗剂
糖尿病(2型) 小剂量利尿剂 脂质代谢障碍 -受体阻滞剂 原发性房颤 -受体阻滞剂 心衰 卡维地尔(-受体阻滞剂),氯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型受体阻断剂) 甲状腺机能亢进 -受体阻滞剂 偏头疼 -受体阻滞剂(非心脏选择),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啶类) 心肌梗死 钙离子拮抗剂(非二氢砒啶类) 骨质疏松症 噻嗪类 术前高血压 -受体阻滞剂 前列腺病 -受体阻滞剂 肾功能不全(除外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肌酐≥265.2μmol/L或3mg/dl) ACEI 二、心绞痛的诊疗常规 [诊断标准] 1、劳累性心绞痛: 疼痛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它足以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迅速消失。 1)稳定型心绞痛 指劳累性心绞痛发作的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因素、疼痛性质、部位和持续时间均无变化,用硝酸甘油同样发生疗效。 2)初发型心绞痛 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初次发生劳累性心绞痛时间未到1个月。有过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已数月不发生疼痛,现再次发生时间未到1个月,也列入其中。 3)恶化型心绞痛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时限、诱发因素经常变动,进行性恶化。可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亦可逐渐恢复为稳定型。 2、自发性心绞痛: 疼痛发作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量减少有关,而与心肌需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疼痛程度较重,时限较长、不易为含用硝酸甘油所缓解。 1)卧位型心绞痛 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常在半夜偶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不易被硝酸甘油所缓解。 2)变异型心绞痛 临床表现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但发作时心电图示有关导联ST段抬高。为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所致。 3)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中间综合征) 常为心肌梗死的先兆,疼痛在休息或睡眠时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0分钟到1小时或以上。 4)梗塞后心绞痛 为急性心梗后一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 3、混合性心绞痛: 既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也可在不增加时发生心肌绞痛。 4、不稳定性心绞痛: 属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状态。包括除稳定型心绞痛以外的各种类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不稳定粥样斑块。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诊断] 根据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分为四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或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长时间劳力时发生心绞痛。 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精神激动或醒后数小时内步行或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可引起心绞痛。 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步行1-2个街区、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Ⅳ级:一般体力活动均引起不适。静息时可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风湿性冠状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性心肌病等可与原发病鉴别;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不典型疼痛还需与食管病变、肠疝、消化性溃疡、胆管及胆囊病变颈椎病等鉴别。
[心绞痛的治疗] 一、发作时治疗 休息:发作时立即停止活动,症状即消失。 药物:发作时立即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1-2分钟起效,30分钟作用消失;消心痛5-10mg舌下含化,2-5分钟起效,2-3小时作用消失;也有供喷雾吸入制剂。 二、缓解治疗 一般治疗:控制危险因素,如降血压、血脂,减轻体重、控制血糖。 消除诱因:避免情绪激动。必要时在体力活动前含服硝酸甘油或消心痛。治疗并发其他系统疾病,如甲亢、贫血、心衰等。 药物治疗:用药原则:以选用ß受体阻滞剂为主,可以合用硝酸酯或钙通道阻滞剂。 1、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20mg口服,3次/日,半小时起效,持续3-5小时。单硝酸异山梨醇酯(长效消心痛制剂)20-40mg口服,2次/日。作用持续12小时。硝酸甘油贴膜1贴,1次/日。经皮肤缓慢吸收,作用持续24小时。每贴含硝酸甘油25或50mg,24小时释放5mg或10mg。 2、ß受体阻滞剂 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3、钙通道阻滞剂 主要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4、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口服150-300mg,1次/日。 5、内科介入治疗和外科血管重建术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一.一般内科治疗:UA急性期卧床休息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测。 二.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急性期使用剂量应在150-300mg/d之间,3天后改为小剂量50-100mg/d维持。如存在过敏反应,可采用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替代治疗,一旦出现明显白血球或血小板降低应立即停药。 2. 抗凝血酶治疗:静脉肝素一般用于中危和高危险组的患者。常采用先静注5000U肝素,然后以1000U/h维持静脉滴注。静脉肝素治疗2-5天为宜,后可改为皮下肝素7500U 12h 一次,再治疗1-2天。可采用低分子量肝素(0.4ml bid IH)替代普通肝素。 3. 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应口含硝酸甘油。含1片无效,可在3-5min之内追加1次,若连续含硝酸甘油3-4片仍不能控制症状,需应用镇痛剂以缓解症状,并随即采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静脉静滴。硝酸甘油的剂量以5ug/min开始,以后每5-10min增加5u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收缩压降低10mmHg,最高剂量一般不超过80-100ug/min,维持静脉滴注的剂量为10-30ug/min为宜。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24-48h即可。口服药物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和5-单硝酸异山梨酯以每日3-4次为妥。 4. ß-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常用剂量为25-50mg每日2次或每日3次,比索洛尔常用剂量为5-10mg每日1次。 5. 钙拮抗剂:硝苯地平对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有独到的效果,为变异性心绞痛的首选用药。地尔硫卓有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故较硝苯地平更常用于控制心绞痛发作。对于一些心绞痛反复发作,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不能控制的患者,也可试用地尔硫卓短期静脉滴注,使用方法为5-15ug/kg/min,可持续静滴至24-48h。(但美国心绞痛治疗指南不提倡用硝苯地平,而用异博定和地尔硫卓) 6. 他汀类调脂药:近年来的研究支持近早使用。 三.介入治疗:(1)虽经内科积极治疗,心绞痛仍反复发作。(2)心绞痛发作时间长超过1h,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缓解上述缺血发作。(3)心绞痛发作时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左心衰、严重心律紊乱。可以选用介入治疗。 出院后的治疗:(1)随访1次/月,如病情无变化,随访半年即可。(2)继续服阿司匹林、ß-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调脂药。在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他汀类调脂药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