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合集下载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年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语文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年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语文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3年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语文答案1.D【解析】“都是采取出人意料的方式”表述绝对化。

2.C【解析】A“只有······才······”错误,原文是“如果······那么······”,属于充分条件关系。

B“按时间空间顺序叙写”错误。

D“形成了并列式结构”错误,应该是总分式结构。

3.A【解析】A不能表示微型小说的特征,而是指微型小说能够训练作家写作能力。

B指微型小说要善于兴波澜。

C指微型小说要注重结尾的艺术效果。

D指微型小说篇幅短小。

4.①阅读作品形成整体印象,对作品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阐释。

②抓住作品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探究表现美的艺术规律。

(每点2分)5.①突出的艺术技巧:精于剪裁,构思新颖,浓缩生活于账单里。

②表现了时间艺术:浓缩物理时间,巧妙选取几次账单,波澜起伏。

③高明的结尾:“招聘中年女打字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首尾照应,引人深思。

(每点2分)6.B【解析】“愤怒冤屈”错,这里表现的是母亲的“决心与执着”。

7.B【解析】A错误,不是“母亲讨要书时间长久,过程复杂,写出来需要很多笔墨”,而是不想再表现母亲为替我讨要小人书而失去人的尊严。

C错误,没有“轻视”,没有“铺垫”。

D错误,最后两处“用手指将大檐帽往上下”“抹他的那一撇小胡子”没有对警察葛列高利的讽刺与嘲弄。

8.①点明时间,说明母亲在派出所坐的时间之久。

②表现了人物心理,写出了派出所在孩子心里形成威压般的感受。

③表达了母亲讨要小人书的执着抗争,表现母亲为儿子读书的巨大付出。

(1点1分,2点3分,3点4分)9.①找母亲要钱买书是“平”,旁边人不让给钱买书是“奇”,母亲“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是“奇”。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 语文 PDF版含解析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入学考试 语文 PDF版含解析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2024.9 注惹宰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义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产业挔兴的目的在于提高村庄经济水平,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村庄、惠及村民。

村民参与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权力和利益诉求的过程,参与行为主要分为以实现自身权利价值的价值性参与和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工具性参与两类,'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和助挔乡村发展的内生主体,村民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扮滨空要角色,而如何动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锭,.,其中,村民的价值性参与主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特征,,郘分成长于乡村、旨在奉献于乡里的村民,不仅基于乡村内生认同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这.恳,同时也凭传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具各较高的村治参与能力,因而也乐于在助挔乡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性诉求,>村民的工具性参与主耍基于谋利属性,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9国家体制改革放活了公社单位社会中的村民群体,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村民自利取向。

村落共问体逐渐瓦解为利益最大化的村民个体,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去组织化、集体经济渐趋空无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城乡关系由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转变过程中,大号项目资源下沉为乡村社会预留出更多谋利空间,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基于精英俘获的谋利逻辑愈加明显c(摘编自李丹阳、钟楚肘:《乡村产业振兴中“内外联动”而“内不动”问题探析》)材料二:赣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酴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埋、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徙环产业链;肴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跻极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因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c姿州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租中展现社会组织新作为,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共有472家民营企业开展帮扶及项目建设。

语文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9月入学素质测试(开学联考)语文 试卷及答案

语文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9月入学素质测试(开学联考)语文 试卷及答案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5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语文试题2024.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村产业振兴的目的在于提高村庄经济水平,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村庄、惠及村民。

村民参与产业振兴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权力和利益诉求的过程,参与行为主要分为以实现自身权利价值的价值性参与和以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工具性参与两类。

作为促进乡村建设和助推乡村发展的内生主体,村民在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如何动员村民有效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尤为关键。

其中,村民的价值性参与主要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特征。

部分成长于乡村、旨在奉献于乡里的村民,不仅基于乡村内生认同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意愿,同时也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而具备较高的村治参与能力,因而也乐于在助推乡村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性诉求。

村民的工具性参与主要基于谋利属性,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

国家体制改革放活了公社单位社会中的村民群体,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了村民自利取向。

村落共同体逐渐瓦解为利益最大化的村民个体,随之而来的乡村社会去组织化、集体经济渐趋空壳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城乡关系由资源汲取向资源输入的转变过程中,大量项目资源下沉为乡村社会预留出更多谋利空间,这就使得部分村民基于精英俘获的谋利逻辑愈加明显。

(摘编自李丹阳、钟楚原《乡村产业振兴中“内外联动”而“内不动”问题探析》)材料二:赖州市为促进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采取“生态治理+产业发展”方式,在修复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承载力,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在修复好的废弃矿山上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着力做活富硒资源,发展富硒产业,推动富硒蔬菜、富硒脐橙等发展;积极发展油茶、花卉、苗木、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特色产业,实现兴林富农;依据地方生态特色做优做强生态旅游,推动森林城市、特色小镇、生态旅游园区建设,带动经济发展,解决部分当地人民就业等问题,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畅享“生态福利”,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扫描版)

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C 【解析】与原文不符,原句为“鉴于诚信的制度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寻找解决诚信危机的良策,更多地关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不失为其关键环节”,这里的“制度”范围广泛,“个人信用制度”只是其中之一,该选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C 【解析】A.与原文不符,应是“较为突出的道德问题”;B.不合文意,原文是“最终实现制度他律和个人自律的高度融合”。

D.说法绝对,还需要“道德教化”。

3.B 【解析】A. 原文只是说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并没有说就是这些现象“导致的”。

C. 信息不对称是诱发人们失信行为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D.“普遍存在”有失偏颇,较武断。

4.C 【解析】射:预测。

5.B 【解析】①介绍赵达学习情况;④写赵达的名气与影响力;⑥是赵达对星气风术的见解。

6.C 【解析】赵达本心是不愿意传授法术,由前面“至乃阳求索书”中的“阳”,可推知“白绢书在约定日期的头一天竟被人偷走了” 是赵达的托辞。

7.【解析】(1)(他)研究“九宫”、“一算”的方法,探求其中的精微内涵,故此能适应时机当即推算结果,对答问题有如神助。

(治:研究。

究:探究。

是以:因此。

对问:回答问题) 【解析】(2)孙权询问他的法术,赵达始终不说,因此受到冷遇,没有得到更高的俸禄与爵位。

(其:代词,指代赵达。

语:动词,说。

见薄:受到冷遇。

禄位:俸禄与爵位) 【参考译文】 赵达,河南郡人。

他年少随从汉朝侍中单甫学习,思虑事物精细缜密,说东南方向有帝王的气象,可以去那里躲避战乱,故此脱身北方渡江南来。

他研究“九宫”“一算”的方法,探求法术的精微内涵,故此能适应时机当即推算结果,对答问题有如神助,以至于计算飞蝗之数、预测深藏的事因,无不言中应验。

有人诘难赵达说:“飞动的东西本就不可核对,谁又知道它真有这么多,这恐怕是妄言。

”赵达请这个人拿来几斗小豆,撒在席子上,当即就说出它们的粒数,核实后果然与赵达说的一致。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网络文学的诞生,加速了文学大众化的进程;晋升为作家的路途大为缩短。

过去的文学爱好者,须长期被文学期刊“折磨”,经历多次退稿和修改,才逐渐由学习写短中篇发展为写长篇。

今日青年写手,将编辑抛在一旁,出手便是长篇,在网上直接面对读者,一经受众认可,便可迅速成名。

但这不意味着创作开始变得容易,而只是写作定位不同。

②网络文学创作以追求最大数量读者为宗旨,是一种具有普及化倾向的文学;传统文学则带有专业化的倾向。

文学和哲学、科学及其他学术、艺术门类相似,既有专业性的一面,也有普及性的一面,专业性与普及性彼此渗透和转化。

专业性内容可能是普及和通俗的,普及性内容也须以一定的专业性为基础。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都具有专业性,但传统文学把专业评价放在首位,可以越过读者强化其专业性,网络文学则追求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容忍为后者牺牲前者。

③仅就小说的语言方式和叙事方式而言,今日纯文学作品在技巧上已有长足发展,其中讲究甚多,能够做出专业分析,也值得具有一定文学修养的读者鉴赏。

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却未必看出其中好处,或许还觉得“绕来绕去”过于啰嗦。

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大众读者更喜欢简单明快的语言和叙述,希望更快地进入情节和悬念。

于是,网络方式适逢其时。

网络文学全面简化了传统文学的规则,跳过期刊的训练,不拘一格,形成新的写作范式。

网络文本尽管不入传统编辑的法眼,但是受到广大网民的鼓励及商业操作的推动,足以畅行其道。

在“怎样写”上,两种文学泾渭分明。

④传统文学的价值不因网络文学的勃兴而减损。

艺术贵在创造,须不断变化审美方式和感受内容,更新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这是文学专业性的根本要求,也是传统文学承担的重要职责。

传统文学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并不断引导和提高读者的欣赏趣味,培育新的读者群,也会带动网络文学的艺术水准有所提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2021学年高一新生素质测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2021学年高一新生素质测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2021学年高一新生素质测试语文试卷高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5 分)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9 分)(1),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2)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3)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4),。

(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5)?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6)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自己“临危受命”的句子是“,”。

2.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 1~4 题。

(8 分)自此,王进母子二人在太公庄上。

服药,住了五七日。

觉道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

当日因来后槽看马,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

王进看了半晌,不觉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

”那后生听了大怒,喝道:“你是甚么人,敢来笑话我的本事!俺经了七八个有名的师父,我不信倒不如你!你敢和我扠一扠么?”(1)上段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1 分)(2)“破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3)将文中划线句改为双重否定句(2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后生是谁?这次比武的结果如何?(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2021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2021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答案详解)

【最新】安徽省合肥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9分)文学文本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载体。

我国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经给文学下过一个定义,叫做“文字之著于竹帛者”。

这个定义实在是太过宽泛了,但却指明了中国古代文学文本的载体曾经是“竹”和“帛”。

竹是指竹简,帛是指帛书。

古代曾经把文字写在竹简或白绢上。

除此之外,还有铸在钟鼎上的、刻在石碑上的。

现在,又有电子文本这样一种全新的载体。

不管是什么载体,都只是文学文本存在的物质外壳,不是文学文本本身。

换一个说法,各种各样记录了文学符码的载体,可以叫做第一文本;而第一文本被接受者掌握的内容,也就是阅读中的意义整体,相应地可以叫做第二文本。

第二文本才是我们要研究的真正的文学文本。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林中路》里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两样。

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箱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对于文学文本的栽体,对于第一文本,我们在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是不需要太多关注的。

那么,文学文本自身、它的本体究竟指什么呢?为了说清“文学文本”这个概念,我们先要了解文本的概念。

文本在英语里是text,在词源上与编织物(textile)有关系;文本也可以说是一种编织体。

文本学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作为术语的文本,指的是具有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它由构成文本的实体将特定意义传达给读者。

这里所说的“能指”、“实体”有许多种,比如说建筑、舞蹈、音乐、绘画,各自的文本是由彼此完全不同的能指、完全不同的实体构成的。

文学文本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

但用语言文字作为能指的文本,也不一定都是文学文本,哲学、经济学、物理学的著作也是以语言文字或者主要以语言文字作为能指。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素质测试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素质测试试卷(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入学素质测试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谈到演化和发展,总有一个词儿会被人们挂在嘴边,那就是“优胜劣汰”,并且这个理论经常被归结到达尔文身上。

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仅被奉为生物学的圣经,还被很多朋友当作指导社会生活的宝典,但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以上这种用于解释社会强调优胜劣汰的理论,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这其实是对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经鼎误读。

在达尔文的理论中,压根就没有优胜劣汰这个词语。

达尔文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过度繁殖”“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三个基本的概念。

在这个理论中,过度繁殖是一切的基础。

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

即便是繁殖能力低下的大象,如果不受限制地繁殖,就能够在可见的地质年代中覆盖满地球。

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就是因为存在生存竞争,且不说那些虎视眈眈的狮子,单单是长颈鹿和瞪羚这些食草动物也是大象繁殖的竞争者。

最终,自然选择就像是一个从沙子里面筛石头的筛子,只负责留下那毕适应环境的物种或者个体,而其他物种将消失在演化的漫漫长河中了。

归结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上的物种根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应和不适应环境的差别。

每一个物种的生存原则与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原则非常相似,就是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且努力适应于环境。

泛化和特化的实例在自然界同时存在,就拿传粉系统来说,很多植物选择了来者不拒的泛化传粉系统,所以我们在一朵盛开的向日葵上能看到蜜蜂、食蚜蝇和蝴蝶,它们都能成为潜在的传粉者,为向日篡搬运花粉,当然这些传粉动物也会去不同的花朵上瞎逛,这样就意味着很多花粉被蹭到了错误的地方,这样的传粉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了。

当然也有很多物种选择了特化的生活方式。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兰科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很多兰科植物选择了特定的昆虫来为自己传播花粉,提高繁殖成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素质测试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冠疫情俨然已成为二战以来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其涉及国家之广,对于政治、经济、生活甚至生态环境影响之深,在不少方面已超过1929-1933年的大萧条。新冠疫情何以会迅速蔓延全球?这对于世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使得各国居民间的往来愈加便捷。但是,另一方面,这也会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拥挤的大城市往往首当其冲。从九省通衢的武汉、意大利最为富裕和现代化的伦巴第城市圈、英国的经济中心伦敦到世界之都纽约皆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基于经济效益导向的全球产业链高度分工,因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使得不少国家从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到呼吸机皆捉襟见肘,无法有效供给。黑格尔曾言,遍览各民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各民族未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回眸过往,霍乱作为“十九世纪的世界病",随着火车、轮船的发明肆虐全球,人口聚集而拥挤的大城市由于城市地下水系统匮乏、卫生设施薄弱,霍乱通过粪口途径广为传播,昔日的“全球化之都”伦敦首当其冲。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近代以来社会所依赖的各种技术手段与生产方式,其实都蕴含了众多风险。如果说,过往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风险社会”由此产生。一言以蔽之,全球化与技术化给世人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不可测的社会与技术的风险。 当前,如何应对新冠疫情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危机,是世界许多国家政策议程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数、感染率、治愈数、死亡数以及累积趋势的数据分析(时间截至2020年4月),不少西方国家成为新冠肺炎的重灾区。与此同时,有可能成为新冠肺炎重灾区的东亚主要国家与地区疫情防控,已见阶段性成效。中国基本控制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逐步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倡导“小政府、大社会”治理理念,使得疫情暴发之初,西方国家在病毒检测、公共医疗设施与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严重不足;各国政府政策不一,甚至各行其是,缺乏统一连贯而有效执行的疫情防控政策,以致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精准防控,新冠疫情从欧洲到北美呈波浪式发展,且一浪高过一浪。反之,能够实施精准、统一疫情防控政策的国家,其治理图景呈现从波峰逐渐滑落至波谷的曲线趋势,虽然在某一阶段的数据会呈现高位,但是随之不断下滑至谷底。因此,有效应对疫情,国家能力建构至为重要,东亚取得成效在于其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以及民众的自觉与自律精神,后者也体现于侨居海外华人的行为方式之中。 对于这场全球性公共危机,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政府的有效度体现于国家能力,即安全秩序的供给力和公共政策的执行力两个重要层面。同时,国家能力需要跳出“大政府、小社会”抑或“小政府、大社会”论争的窠臼,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这是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 (摘编自陈辉《新冠疫情下全球治理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

A.新冠疫情是全球最为严重的公共危机,对全球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 B.推动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迅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人口拥挤的大城市首先深受其害。 C.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N95口罩、医用棉签、防护服等防护物资断供,原因是疫情供应链的突然中断。 D.东亚国家能够有效应对疫情,是因为东亚国家具有悠久的强大国家传统,能够实施精准、 统一疫情防控政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把新冠疫情的影响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进行对比,目的是引发人们思考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B.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问题,再深入分析全球化与技术化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应对新冠疫情的办法。 C. 文章既肯定了全球化与技术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也指出了它的潜在风险,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性。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恰当,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伦敦曾经因为城市地下水系统和卫生设施问题,而导致霍乱广为传播。人们已从这件事中受到警觉。 B.只要焦虑的共同性代替了需求的共同性,“我害怕"代替了“我饿”,“风险社会”就会产生。 C.没有政府之间的全面合作以及政府有效治理,就难以在化解这场新冠疫情全球性公共危机中获胜。 D.作者认为,全球新冠疫情下应对的路径选择,应该建构“强政府、强社会”良性互动的治理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北斗工程诞生之前,我国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 北斗工程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思路,分“三步走”。 作为解决“有无”问题的第一步,北斗一号需要花小钱办大事,验证系统设计思想的正确性。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面对快速增长的应用需求,北斗二号迈开了提升性能的第二步。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站在前两代星座的肩膀上,北斗第三步迈得无比自信。星间链路、全球搜救载荷、新一代原子钟等新“神器”闪耀亮相,整体性能大幅提升……今日之北斗已经梦想在望。 (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科技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3

(数据来源于《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 材料三: 本报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蕾)30日下午,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在东经110.5°工作轨位,标志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的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专家介绍,定点成功相当于卫星进入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正式“开工”。目前,经过遥测数据判读,星载基准频率合成器、原子钟、导航任务处理单元、星间链路等载荷设备均工作正常,地面接收信号正常。接下来,卫星将进行多项在轨测试,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正常后,开启工作模式,编入北斗全球导航系统的卫星“大家族”中。 (摘编自《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定点成功》,《光明日报》2020年07月01日)) 材料四: 2020年6月23日上午,中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这对中国航天乃至中国科技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成就,也为全球经济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百感交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沈军博士对《国际锐评》评论员说,“26年的努力,梦想终于实现”。正如沈军所感慨的,从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到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中国北斗建设历时26年,通过服务中国、服务亚太、服务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洲的伽利略一道,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作为中国近年来“硬核科技”成果代表之一,北斗的通信与导航一体化是全球独创的技术亮点。北斗全球组网成功,体现了中国科技创新中的自力更生和开放包容两大核心要素。 北斗系统坚持开放包容的科技合作理念,正如沈军所说,“国际化是北斗全球系统的天然属性”。为此,中国不断推动北斗系统进入各项国际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卫星领域的多边事务,大力推动北斗系统的国际化应用。 (摘编自【国际锐评】《北斗完成全球组网折射中国科技创新的不竭动力》,搜狐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利用2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来测定地面和空中目标的设想,是陈芳允院士在1983年提出的。 B.我国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成为继美、俄之后第3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C.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轨位,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全球组网完成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的标志。 4

D.“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表明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部署完美收官。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2019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核心产值逐年上升,而占比却逐年下降。 B.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后,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 C.“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对我国科技和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意义。 D.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定点,卫星进行了多项在轨测试,所有设备运行确认正常,开启工作模式。 6. 结合材料,概括我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呼 喊 田鑫 我见过一万棵向日葵呼喊的样子。 它们站在秋天的田野里,四周是赶着去枯萎的草木,作物已经颗粒归仓,就剩下向日葵,神情木讷,不知所措。太阳的吸星大法,正在将它们最后的水分和能量吸走。 向日葵着急地呼喊,黑黢黢的冠,像高手准备好的暗器,随时都会发射,朝太阳的中心奔去。 这是九月,田里只有向日葵站立,孤独而又桀骜不驯的样子,像极了村里叛逆的少年。无聊的时候,就想着有风吹来,风果然就来了,向日葵看见风从远处赶来,就集体呼喊,它们喊:风来了,风来了。风就吹过来了,向日葵们却集体噤声,被风抚摸之后,顺着风的方向目送它离去。 风能感知到向日葵的呼喊,憋着一口气的向日葵,内心复杂。田野里,小麦、玉米、大豆、向日葵依次按照节令种到地里,又按照节令从大地上冒出来,夏天还没结束,小麦就被收割了,玉米棒子也收进了院落,大豆归仓。纵横阡陌间,就只剩下向日葵,不合时宜地站立着。 向日葵渴望颗粒归仓,可季节忘了它们。不对,是种下它们的人忘记了它们。向日葵整天呼喊,希望引起注意,可是它们喊哑了嗓子,喊瘦了自己,还是没有呼喊来种植它们的人。 有一天,懒散的种植者终于想起了它们,就磨了镰刀上山了。向日葵看着有人提着镰刀来了,又开始呼喊,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终于有人想起我们了。面对死亡,它们竟然如此欢悦。很快,呼喊就变成惶恐,镰刀飞快,一棵向日葵来不及向另一棵向日葵告别,就剩下光秃秃的半截,镰刀切过的断面,像另一把刀,立在大地上。一地的向日葵,身首异处。它们齐刷刷地站立着,枯槁的秆似乎在朝天空呼喊:还我头来。 我还见过整个村庄的男人呼喊的场景。那一年太阳暴晒,大地干涸,地皮出现皴裂,一夜之间几万张嘴同时裂开,跟村里的人抢吃的似的,也好像冲着上天呼喊。村里能找到的水,都被抢进了水桶,人都不够吃,牲畜们只能干熬着。整个村庄的秩序被水左右着。 想得到水,最原始的办法是求雨。无水的一片焦黄山壑沟谷里,一群人出现在半山腰,为首的阴阳先生端着罗盘,跟在身后的人面带土色,表情凝重。阴阳先生停在路边,罗盘摆正,开始念咒语。咒语念完,锣声起,随即,人群中发出一声呐喊:龙王救万民哟,清风细语救万民哟……呼喊声尘土一样扑面而来:龙王哟……救万民哟……这排山倒海般的呼喊,还是没有喊来雨。人们面带土色,回到村庄。 求雨半个月以后,终于等到了雨,这雨还没落下来,空气中弥漫潮湿的气味时,所有人就赶回家,拿出桶、盆、罐、碗。接在屋檐下。这雨没有让人失望。美美地下了一夜。此前,为了留住这比油都金贵的水,人们向井学习,在院子外挖一口水窖,四壁和底部抹上水泥,这大缸一样的水窖,装着一家子所有屋檐接住的雨水。一年里冬接霜雪夏承雨水,再拽上牛驴,背上背斗,满山坳寻来残冰块雪倒进去,等春天融了夏天满了就喝上整整一年。人们用那黑污黏腻的窖水砌墙、饮牛、洗衣服,有时候,遇到干旱,也吃这水,时间长了,乡下的人带上了水的性格和模样:硬、黑。 这么多年了,再没见过秋天的向日葵,也没有跟在人群后面求雨,但是内心的呼喊却一直没停。 如果问我,最想听到的呼喊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母亲在傍晚里的那一声:我儿,回来吃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