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X、Gama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外照射防护

二、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三要素:
时间、距离、屏蔽
4
第一节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1.时间防护(Time)
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5
第一节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2.距离防护(Distance)
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点源) 措施:远距离操作;
任何源不能直接用手操作; 注意β射线防护。
根据相关标准推算出控制区、监 督区边界的剂量控制值 选择适当的材料,根据透视比确 定屏蔽层厚度
10
第一节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居留因子T
居留因 种类 子T
举 例
T=1
全居 值班室、控制室、工作室、实验室、 留 车间、放射工作人员经常用的休息室; 宿舍;儿童娱乐场所;宽得足以放办 公桌的走廊;暗室。 部分 容不下放办公桌的走廊;杂用房;不 居留 常用的休息室;有司机的电梯;无人 看管的停车场。 偶然 候诊室;厕所;楼梯;自动电梯;储 居留 藏室;人行道、街道。 11
B 取决于:源的形状,光子能量,屏蔽材料的原子序 数,屏蔽层厚度,屏蔽层几何条件 给定辐射源和屏蔽介质的话,只与光子能量E 和介质 厚度(平均自由程数μd)有关,即B(Eγ,μd)。 24
上时,将其视为点源引入的误差在0.5%以内。
18
第二节 X、 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二、X、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一)、窄束X、γ射线的减弱规律
(二)、宽束X、γ射线的减弱规律
单一均匀介质的积累因子
(三)、宽束X、γ射线的透射曲线
(四)、屏蔽X、γ射线的常用材料
19
第二节 X、 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第一节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X、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第三节 带电粒子外照射的防护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按照放射源与源外因素概括为以下四项:一、尽量减少源的强度和照射野面积为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择尽可能小的源强度。
对放射性标记物或源,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选择最小的放射活度;对于射线装置,则应当在保证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采用最小的管电流。
二、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在放射性工作场所,职业人员受到的外照射累积剂量正比于他在该区域内的工作时间,因此,除非工作需要,应避免在电离射场中作不必要的逗留;即使工作需要,也须尽量减少在电离辐射场逗留的时间。
为缩短受照时间,在进行有关操作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操作时务求熟练、迅速。
在某些场合下,例如抢修设备和排除事故,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强辆射场内进行工作,且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此时应采用轮流、替换办法,限制每个人的操作时间,将每个人所受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以下。
当然,这样安排并不能减少集体剂量,因此,整个工作过程要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使得与完成这项工作相关的集体剂量保持在最低水平。
三、空间防护,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由于人体受到外照射的剂量或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对于外照射来说,离开放射源的距离增大1倍,照射量(或率)则减少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空间防护是十分有效的防护措施,利用增大人体与辐射源之间距离的措施多种多样,常用的是使用灵活可靠的长柄操作工具,或者采用遥控设施远距离操作,操作室也要求有一定的面积和室高。
四、屏蔽防护,利用屏蔽物屏蔽防护是在放射源与人体之间设置能够吸收放射线的屏障物,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剂量;虽然依靠时间防护和距离防护可以有效减少职业人员个人受照剂量,然而医学上的许多诊疗方式是近台操作,无法使用距离防护手段,例如介人放射性操作、放射粒子植人等,因此屏蔽防护就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医疗照射的屏蔽防护能够为职业人员和公众提供了一种较为安全的医疗环境。
防护屏蔽厚度的选择受到屏蔽材料、射线类型与能量、源活度和对屏蔽以后要求达到的可接受的剂量率等因素的影响,对γ射线和X射线通常用较高原子序数的屏蔽材料,屏蔽物可以是固定式或移动式,固定式的有防护墙、地板、天棚、防护门和观察窗等,移动式的包括盛装容器、各种结构的手套箱、防护屏风、铅防护眼镜和铅砖,以及含铅的橡胶围裙、手套、帽子、背心、衣裤等。
射线和X射线的防护

与带电粒子不同,γ 射线 没有射程的概念。窄束 γ 射线强度衰减服从指数衰 减规律,只有吸收系数及 相应的半吸收厚度的概念。
9
第二节 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一.窄束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σ=σ ph + σ c + σ p
总截面 光电效应截面
康普顿效应截面 电子对效应截面
23
第三节 γ点源的屏蔽计算
四.利用半减弱厚度计算
半减弱厚度,就是将γ射线的照射率、剂量率或注量率等减弱一半所需屏
蔽层的厚度,常用符号 ∆1表示,令减弱倍数K=2n,得n=logK/log2,则屏
2
蔽层厚度:
R = n∆ 1
式中,n为半减弱厚度的数目。
2
利用上式关系,可以粗略估算所需的厚度,γ射线在水、水泥、钢、铅中
16
8
第二节 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三.累积因子
2.累积因子的计算 在屏蔽设计中,累积因子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累积因子的计算 可分为(1)单向平面源垂直入射或斜向入射均匀介质的情况;(2) 各向同性点源在在无限均匀介质中的情况;(3)非均匀介质的情况。 累积因子的具体计算方法有矩方法、蒙特卡罗法等;
系数为μ。若不考虑碰撞,则,在
P1点,微分线源dL对照射率的贡献
L
为:
dX&
=
SLΓdL a sec2 θ
e − µR secθ
dL
式中e-μRsecθ表示线源发射出的光子在屏 蔽层中的减弱,这里并未考虑积累因子
屏蔽墙 θ1 θ2 P3
光电 效 应 σ ph ∝ Z 5
σ
ph
∝
(hν
−7
简述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简述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是指人体受到来自外部的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在医学影像学、放射治疗、核工业等领域,人们经常需要接受外照射。
但是,长期接受外照射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癌症等严重后果。
因此,在接受外照射时,必须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
下面将详细介绍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一、个人防护措施1.穿戴防护服在接受X线检查或核医学检查时,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服。
不同类型的检查需要不同级别的防护服。
如胸透需要佩戴0.25mm铅当量的胶衣;CT检查需要佩戴0.5mm铅当量的胶衣和0.35mm铅当量的颈部保护器。
2.佩戴个人剂量计在接受辐射治疗或从事核工作时,应佩戴个人剂量计来监测辐射剂量。
个人剂量计应定期校准和更换。
3.避免怀孕女性在怀孕前后应尽量避免接受外照射。
如果必须接受检查或治疗,应事先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
二、环境防护措施1.设立辐射区域在核工业等领域,应设立辐射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进入辐射区域的人员必须佩戴个人剂量计和符合要求的防护服。
2.密闭辐射源在核工业等领域,应将辐射源密闭存放,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如使用铅罩、水屏障等。
3.保持距离在接受X线检查或核医学检查时,应保持与辐射源的距离。
距离越远,受到的辐射剂量越小。
三、医疗机构防护措施1.优化诊断方案医生在制定诊断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辐射剂量,避免过度曝露。
2.设立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应设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辐射防护措施,如铅墙、铅门、铅玻璃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测设备的辐射剂量和安全性能。
3.培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辐射防护培训,了解辐射防护知识和技能。
他们应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
四、其他防护措施1.减少接触时间在接受外照射时,应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减少辐射剂量。
2.增加屏蔽物在核工业等领域,可以增加屏蔽物来降低辐射剂量。
如使用混凝土、水泥等材料来屏蔽放射性物质。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范本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范本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是保护人们工作和生活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
以下提供一个范本,介绍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1. 建筑物和屏障:建筑物和屏障是最基本的外照射防护方法。
通过使用合适的材料如厚重的混凝土和铅,可以有效地减少辐射物质的透射。
建筑物和屏障的设计应考虑辐射防护,并确保其结构完整,以优化防护效果。
2. 放射性源的隔离与安全存放:放射性源应在专门的隔离区域内进行存放,以防止人员接触到辐射物质。
这些隔离区域应该符合相关的辐射安全标准,并且应设有适当的标识和警示牌。
此外,对于高放射性源,应采取额外的措施,如使用密封容器进行安全存储和运输。
3. 工作操作规范:在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制定详细的工作操作规范。
这些规范应包括正确的装备和防护用具的使用方法,如防护服、手套、面具等。
同时,工作人员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危险性,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
4. 监测与检测:监测和检测是保障外照射防护的重要步骤。
通过使用辐射监测设备,如辐射计和剂量测量仪,可以及时检测和测量辐射水平。
同时,设立辐射监测点,定期对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确保辐射水平在安全范围内。
【内照射防护】1. 饮食与饮水:内照射防护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饮水来降低辐射物质的摄入。
建议优先选择新鲜、无污染的食材和饮用水源,并避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
此外,饮食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如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2.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内照射的风险。
经常洗手、洗澡和洁净的衣物能减少身上的污染,避免辐射物质进入体内。
另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通风也是重要的措施。
3. 物理防护:物理防护是一种有效的内照射防护方法。
通过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和口罩,可以减少身体接触到辐射物质的机会。
此外,使用辐射屏蔽器如铅或钨块等,可以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防护。
第7讲X、Gama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对线性关系,一般线性插值法即可; 对对数——线性坐标、双对数坐标,需要把X或Y
数值做对数化处理,方才能使用线性插值法。
6.1.3γ辐射源 1 点源及剂量计算 2 非点源相关情况
6.1.3-1 点源及剂量计算
体分析。
6.1.1-2 剂量计算方法(续) (2) 剂量率计算公式
Ka
I x
r2
Ka --比释动能率,单位mGy min-1; I 管电流,单位mA;
x 发射率常数,单位mGy m2 mA-1 min-1;
r 参考点距离靶的距离,单位m;
注意:公式使用时一定要单位统一!
6.1.2 加速器X射线源 1 X射线的产生 2 加速器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 3 剂量(率)计算方法
6.1.1 X射线机 1 射线的产生原理 2 剂量计算方法
6.1.1-1 射线的产生原理
6.1.1-1射线的产生原理(续)
原理:利用高速电子轰击高原子序列的靶,会产 生强烈的韧致辐射、伴随核外电子跃迁引起的特 征X射线发射;
能谱特点:产生的X射线分韧致X射线和特征X射 线2类,但在实际应用一般不做区别。
单位:Gy m2 mA-1 min-1 特点:拥有明显的角分布特征。 课本P71图3.3给出了Z>73的靶物质发射的0o和 90o方向的发射率常数的曲线;对常见低Z材料, 其修正因子见P73表3.1;
6.1.2-3 剂量(率)计算方法
DI
I a
r2
DI --吸收剂量指数率,单位Gy min-1; I 电子束流强度,单位mA;
6.1.2-1 X射线的产生
原理:利用高速电子束轰击高原子序列的靶,产 生的高能X射线。因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产生的X 射线成分以连续谱的韧致辐射为主。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内外照射的特点照射方式辐射源类型危害方式常见致电离粒子照射特点内照射多见开放源电离、化学毒性α、β持续外照射多见封闭源电离高能β、质子、g、X、n间断§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照射,使之所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三要素:时间: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距离: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点源)。
措施:远距离操作;任何源不能直接用手操作;注意β射线防护。
屏蔽:措施:设置屏蔽体。
屏蔽材料和厚度的选择:辐射源的类型、射线能量、活度;在进行屏蔽防护时,应考虑屏蔽设计、屏蔽方式及屏蔽材料等问题。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阻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各种途径,在最优化原则的范围内,使摄入量减少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的途径有三种,即放射性核素经由(1)食入、(2)吸入、(3)皮肤(完好的或伤口)进入体内,从而造成放射性核素的体内污染。
下图概括了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内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是“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以及“遵守规章制度、做好个人防护”。
在开放型放射操作中,“包容、隔离”和“净化、稀释”往往是联合使用。
如在高毒性放射操作中,要在密闭手套箱中进行,把放射性物质包容在一定范围内,以限制可能被污染的体积和表面。
同时要在操作的场所进行通风,把工作场所中可能被污染的空气通过过滤净化经烟囱排放到大气中得到稀释,从而使工作场所空气中放射性浓度控制在一定水平以下。
这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是辐射防护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照射防护主要是通过遮挡和屏蔽来防止外部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内照射防护则是通过控制和减少内部放射源的接触和摄取,减少内部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以下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阐述。
一、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使用屏蔽材料:将辐射源或辐射区域用具有辐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材料进行屏蔽,如铅、钨等金属材料。
这些材料能够吸收或反射掉大部分的辐射能量,有效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
2.增加距离:增加距离是减少辐射照射的有效方法。
辐射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将人离辐射源尽可能远的位置工作或居住,能够大大降低辐射对人体的照射。
3.使用屏蔽装置:在辐射源附近设置屏蔽装置,如屏蔽墙、屏蔽门等。
这些装置能够有效地分隔辐射源和人体,阻挡和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照射。
4.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对于高剂量辐射环境下的工作人员,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是必要的。
例如铅背心、护目镜、防尘面罩等,这些装备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5.控制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对于长时间接触辐射环境的工作人员,应尽量控制工作时间,并将工作地点设在辐射源附近的较远位置,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累积照射。
二、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1.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尽量避免与放射性物质直接接触,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可能性。
这可通过佩戴符合相关标准的防护服、手套、鞋套等来实现。
2.保持卫生清洁:放射性物质往往会通过食物、水和空气进入人体,因此保持卫生清洁,避免摄入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和水,能够有效减少内部照射的风险。
3.控制工作环境:对于接触放射性物质的工作人员,应在控制好工作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作业。
采取防护措施,降低放射性物质的扬尘、飞溅和波动,减少内部照射的风险。
4.定期体检:接触放射性物质的从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身体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由内部照射引起的健康问题。
5.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补充富含钙、碘、锌等元素的食物可以减少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的富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双层介质的原子序数相差不大
B E r , a ( d a d b ) Bt max E r , b ( d a d b ) B
6.2.2-4 多层介质的积累因子(续) (2)两种原子序数相差很大 a) 低Z在前,高Z在后
Bt B Er ,( d )高
1 数据图表:见P91.图3.18-3.21,以及附表6和附表 7;
2 经验公式。
对于各向同性点源,介质的Bx与材料厚度μd的关系可
表达为:
Bx A1e a1d (1 A1 )e a2 d
A1和a1、a2仅与材料和γ射线的能量有关,数值具体见 P93表3.4;
6.2.2-4 多层介质的积累因子 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积累因子。以双层屏蔽 为例有:
6.2.1-1 窄束衰减公式 单能窄束在物质的衰减规律:
N N 0e
d
N 0e
d
μ是光子在物质中的线衰减系数。
6.2.1-2 光子的作用特点 (1)低能时,光电效应占优势;然后是康普顿散
射占优势;高能时电子对效应占优势.
对一切物质有同样的趋势; 上述特点 对不同物质每种过程占优势的能量范围不同.
Z>50的物质: (Eγ)min在3~4MeV之间
低Z物质: (Eγ)min>10MeV
6.2.1-3 引伸概念 (1)能谱的硬化 入射射线通常有谱分布,不同能量光子有不同μ 值, μ大减弱得快, μ小减弱得慢。
随着通过物质的厚度增加,那些不易被减弱的
“硬成分” 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这种现象称为 能谱的硬化 。
6.2.1-3 引伸概念(续) (2)平均自由程λ 定义:λ=1/μ,它表示一个光子每经过一次相互作用 之前,在物质中所穿过的平均厚度。 实践:屏蔽材料的厚度一般为几个平均自由程λ, 表示射线将减弱到原来的e的负几次方。
6.2.2 宽束X或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1 背景 2 修正公式 3 单一均匀介质的积累因子 4 多层介质的积累因子
6.1.2-2 加速器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 发射率常数 a
定义:视X射线源为点源,单位束流1mA,在标 准距离1m处形成的吸收剂量指数率。
单位:Gy m2 mA-1 min-1
特点:拥有明显的角分布特征。
课本P71图3.3给出了Z>73的靶物质发射的0o和 90o方向的发射率常数的曲线;对常见低Z材料, 其修正因子见P73表3.1;
6.1.2-3 剂量(率)计算方法
I a DI 2 r DI --吸收剂量指数率,单位Gy min -1 ; I 电子束流强度,单位mA;
a 发射率常数,单位Gy m 2 mA -1 min -1;
r 参考点距离靶的距离,单位m;
a、注意在实际应用中各个分量的单位的统一和确定!! b、查表时注意读取方法!!
基本原则
尽量减少或避免射线从外部对人体的辐射,使之所 受照射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方法
(1)时间防护 (2)距离防护
(3)屏蔽防护
外照射防护方法(续) (1)时间防护
原理:累积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 措施:充分准备,减少受照时间
外照射防护方法(续) (2)距离防护 原理:剂量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措施:远距离操作
6.1.1-2 剂量计算方法(续) (2) 剂量率计算公式
I x Ka 2 r K a --比释动能率,单位mGy min -1 ; I 管电流,单位mA;
x 发射率常数,单位mGy m 2 mA -1 min -1;
r 参考点距离靶的距离,单位m;
注意:公式使用时一定要单位统一!
辐射剂量与防护
授课单位: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 授课专业: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
辐射防护分类及基本原则 辐射分类:
外照射:放射源发出的射线在体外对人造成照射; 内照射: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对人体造成照射;
防护方法差别很大:
外照射防护:时间、距离、屏蔽措施 内照射防护:采用各种措施,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 进入体内的机会;
外照射防护方法(续) (3)屏蔽防护 原理:某些材料可以有效衰减射线; 措施:选择合适材料,设计并建造屏蔽装置。
第6章 X、γ射线的外照射防护 6.1 常见X、γ辐射源及其辐射场
6.2 X、γ射线在物质中衰减规律
6.3 X、γ射线的屏蔽计算
6.1 常见X、γ辐射源及其辐射场 6.1.1 X射线机 6.1.2 加速器X射线源 6.1.3 γ射线源
图表的读取方法
10 10 10
5 4
3
发 射率常数
10 10 10 10 10
2
1
0
-1
-2
10
-1
10
0
10
1
10
2
电子 能量MeV
数据插值问题 各种数据图、表的刻度,有些是线性的,有些是 对数——线性坐标,也有些是双对数坐标性关系,一般线性插值法即可;
6.2.2-1 背景(续)
6.2.2-2 修正公式 (1)积累因子的引入 考虑到散射的影响,在宽束条件下 :
N BN 0e d
X Bx X 0e
d
B、Bx 均为积累因子,其定义为:
ND ND B d N 1 N 0e
积累因子是指在所考察点上真正测量的某一辐射量的值 ND同用窄束减弱规律算得同一辐射量值N1的比值:
即总积累因子值,可以用高Z介质的代替,原因是光 子从低Z介质中射出的散射光子很容易被后面的高Z 介质吸收。
6.2.2-1 背景 前述窄束公式给出的指数衰减规律的隐含假设:
1 光子在物质中只要发生作用,不管是哪种类型作 用,都认为该光子完全消失了,散射效应被忽略了;
2 公式只给出了在贯穿物质后初始光子的数量。
上述假设是不够合理的,从防护角度来看,散射 光子的忽略,往往低估射线的穿透能力或高估屏 蔽材料的屏蔽能力。
对对数——线性坐标、双对数坐标,需要把X或Y 数值做对数化处理,方才能使用线性插值法。
6.1.3γ辐射源 1 点源及剂量计算 2 非点源相关情况
6.1.3-1 点源及剂量计算 1) 点源定义 2) 照射量率计算 3) 空气吸收剂量(率)计算 4) 空气比释动能(率)计算
6.1.3-2 非点源分类及剂量计算 1) 非点源计算思路 2) 线源举例
1) 非点源计算思路
任何一个辐射源,都可以分割成许多个小块辐射 源,以致每一小块源都能被视为是一个点源; 分割的许多个点源在某空间点上产生的剂量学量 等于它们简单叠加---积分问题; 由于放射源的特殊性,因此源的形状一般比较固 定,最多为点源,其余均可以归结于线源、面源、 体源类型,而后三者可以看作是点源的集合体。
单位:C m2 kg-1 Bq-1 s-1
数据参考:常见的γ核素的照射量率常数见P75
表3.2;
2) 照射量率计算(续) 照射量率计算公式
A X 2 r X 照射量率,单位C kg 1 s 1; 照射量率常数,单位C m 2 kg 1 Bq 1 s 1; 注:1、常见 值取10keV 2、不同核素的 值见P75表3.2
6.1.2 加速器X射线源 1 X射线的产生 2 加速器X射线的发射率常数 3 剂量(率)计算方法
6.1.2-1 X射线的产生 原理:利用高速电子束轰击高原子序列的靶,产 生的高能X射线。因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产生的X 射线成分以连续谱的韧致辐射为主。 与射线机的区别在于电子的能量较为单一、发射 方向基本一致;
为点源的表达式。
6.2 X、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6.2.1 窄束X、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6.2.2 宽束X、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6.2.3 宽束X、γ射线屏蔽的投射曲线 6.2.4 屏蔽X、γ射线的常用材料
6.2.1 窄束X或γ射线在物质中的减弱规律 1 窄束衰减公式 2 光子的作用特点 3 引申概念
6.2.2-2 修正公式(续) (2)宽束概念的引入与含义
定义:考虑了散射积累效应后的射束。
窄束、宽束主要不是几何概念,而是物理概念。
对不同的辐射量,相应有不同的积累因子。
只有当d=0,B=1;一般B>1。 B的值与源的形状,光子能量,Z及厚度有 关
6.2.2-3 单一均匀介质的积累因子 积累因子的获取方法:
K
2 L 2 L
2 1 L 2 A k 1 L dx 1 k tg tg 2 2 x r r 2r Lr 2r
1 k
2) 线源举例——计算过程(续) 若用Γδ用代替Γk ,则有
2 A 1 L X tg Lr 2r
显然当θ很小时θ≈L/(2r),上述 和
X 的表达式就
6.2.1-2 光子的作用特点(续) (2) Er 曲线在某个能量处μ有极小值 原因:
R
Er
故μ在某一特定能量Emin处, μ出现最小值.
6.2.1-2 光子的作用特点(续) 实践意义:在Emin附近的光子在物质中的穿透本
领最强,即最不易被减弱。
常见规律:
6.1.1 X射线机 1 射线的产生原理 2 剂量计算方法
6.1.1-1 射线的产生原理
6.1.1-1射线的产生原理(续) 原理:利用高速电子轰击高原子序列的靶,会产 生强烈的韧致辐射、伴随核外电子跃迁引起的特 征X射线发射; 能谱特点:产生的X射线分韧致X射线和特征X射 线2类,但在实际应用一般不做区别。 能量特点:产生的X射线能量一般比较低,一般 小于 MeV量级;
1) 点源定义 点源:即放射源可以视作一个点,射线向四面八 方发射,形成一个各向同性辐射场; 实际操作:如果辐射场中某点与辐射源的距离r, 比辐射源本身的几何尺寸L大5倍以上,即可把辐 射源视为一个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