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机X射线的危害与防护_王艳艳
射线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线探伤作业

射线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射线探伤作业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射线探伤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射线探伤作业过程中,存在辐射危害,如果不加以采取防护措施,将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因此,科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需要了解射线辐射的危害、探伤作业防护措施。
射线辐射的危害射线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放出高能粒子或波导致的物理现象。
射线辐射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α射线危害α射线的穿透力比β射线和γ射线小得多。
α射线的危害主要是由于其高能量和静电引力。
α粒子会穿过皮肤并进入体内,可能通过吸入或污染水源等途径产生较大的健康威胁。
2. β射线危害β射线穿透力比α射线大,穿透皮肤可以造成皮肤灼伤。
如果β射线污染了水源,会通过饮用水而进入人体,造成内部照射。
3. γ射线危害γ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具有良好的穿透能力,能在物体中产生电离,因此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γ射线能进一步导致早衰、过度疲劳、白血病、放射性性不育以及各种癌症。
防护射线探伤作业射线探伤作业必须在安全环境中进行。
为了防止射线对人体产生危害,必须在进行射线探伤作业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1. 作业场所的危险区域标识应在射线探伤工作场所进行标志,标明警告标志和限制进入标志,以限制检验区域内的人员数量。
2. 身体防护措施射线探伤作业时应穿上防护服、手套、帽子、鞋子等防护用具。
用防护用品密封实体,阻止射线迅速通过。
3. 防护设备使用防护设备是防止射线辐射的主要措施之一。
应使用有效的放射性防护设备,如屏幕、地板等,确保人员在场所内无损可入。
4. 个人剂量监测在执行射线探伤作业的过程中,应对每个执行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及时发现和记录个人剂量超标情况。
5. 操作规范和风险评估射线探伤作业要遵循操作规范,工作人员应备有相关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同时,应对射线探伤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风险点,采取相应措施。
结语综上所述,射线探伤作业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但同时可能会产生危害,特别是对于执行人员。
哪些影像检查有辐射伤害到底有多严重

哪些影像检查有辐射伤害到底有多严重【摘要】辐射在医学影像检查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X射线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多个角度探讨不同影像检查的辐射伤害程度。
我们也会提供一些减少辐射伤害的方法,探讨医生如何评估辐射风险,以及公众如何降低辐射伤害风险。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全面地了解影像检查中辐射伤害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在接受检查时做出明智的选择,保护自己的健康。
【关键词】辐射伤害、X射线检查、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辐射风险、减少辐射伤害、医生评估辐射风险、公众降低辐射伤害风险1. 引言1.1 辐射伤害的危害性辐射伤害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概念,指的是在接受影像检查时由辐射所造成的潜在风险。
辐射伤害可导致细胞损伤或突变,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包括癌症。
尽管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辐射伤害的潜在危害性也不可忽视。
辐射伤害的程度与辐射种类、剂量大小以及暴露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
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等常用的影像检查方式都会涉及辐射,不同的检查方式对身体组织的辐射损伤程度也有所差异。
虽然影像检查在医学诊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过多的影像检查可能增加辐射暴露风险,进而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减少辐射伤害的方法、医生如何评估辐射风险以及公众如何降低辐射伤害风险等问题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医学影像技术,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及与医生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伤害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2. 正文2.1 X射线检查的辐射伤害程度X射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它在医学诊断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X射线检查所使用的辐射也带来了一定的辐射伤害风险。
X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其能量高于可见光,但低于伽马射线。
在医学上,X射线主要用于检查骨骼和某些组织的影像。
长期频繁接受X 射线检查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Ct、Dr、MR、钼靶四种影像诊断方法的辐射安全问题是什么?

Ct、Dr、MR、钼靶四种影像诊断方法的辐射安全问题是什么?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诊断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T、DR、MR和钼靶等影像诊断方法作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为医生提供了丰富的临床信息。
然而,使用这些影像诊断方法也带来了辐射安全问题,长期的辐射暴露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1.Ct影像诊断的辐射安全问题CT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使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而CT辐射安全问题包括:(1)辐射剂量过高:Ct扫描需要使用X射线来获取图像,而X射线本身就会产生辐射,如果Ct扫描的剂量过高,患者接受的辐射量就会增加,从而增加了患者患上放射性相关疾病的风险,因此,Ct扫描使用需控制辐射剂量。
(2)孕妇和儿童风险:胚胎和儿童受到的CT辐射可能会导致遗传突变、细胞损伤和癌症等潜在风险,因此,在Ct扫描中,对孕妇和儿童的辐射剂量应特别关注和控制,进而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3)长期辐射风险:尽管每次Ct扫描的辐射剂量不大,但是在患者需要多次重复扫描的情况下,累积的辐射剂量就可能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长期辐射暴露可能会增加患癌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为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辐射风险和益处,减少重复扫描的情况。
2.Dr影像诊断的辐射安全问题Dr影像诊断方法的辐射安全问题是指在医学影像诊断过程中,对于患者来说,辐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患者在接受影像检查时,会被辐射的能量所照射,这些辐射能量可能会导致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影像检查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决定使用何种辐射技术以及辐射剂量的大小;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在使用辐射技术进行诊断时,还需要关注辐射安全问题,长时间接触辐射可能会对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医院和诊断中心应该提供培训和教育,使医务人员了解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施。
3.MR影像诊断的辐射安全问题MR(磁共振)影像诊断方法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而MR影像中使用的强磁场会对金属材料和植入物会产生磁性吸引力,导致患者身体上的金属物体移位或破坏,甚至可能引发严重伤害,因此,在进行MR检查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植入金属物或其他与磁场相互作用的装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同时,MR影像中所用的强磁场和无线电频率也可能对患者产生生物效应,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证据表明MR影像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有害影响,但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他们对强磁场和无线电频率更加敏感,因此,在进行MR检查时,医生需要权衡诊断的必要性和患者的安全,选择适宜的影像参数和检查方法;此外,MR影像还需使用对比剂来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诊断的准确性,然而,某些对比剂可能对患者的肾功能或过敏反应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使用对比剂前,医生必须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并评估其使用对比剂的风险。
用人单位应注意X射线无损检测的卫生防护

用人单位应注意X射线无损检测的卫生防护X射线无损检测是一种常用于工业检测领域的技术,可以用于材料的缺陷检测和质量评估。
虽然X射线无损检测具有高效、准确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卫生风险。
用人单位在进行X 射线无损检测时,应该重视卫生防护,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首先,用人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的卫生防护管理制度。
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程,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确保其具备必要的技术和安全防护知识。
同时,建立必要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每位操作人员进行健康档案记录,定期进行体检和辐射监测,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和辐射接触情况。
其次,用人单位应对工作场所进行合理的布局和装修,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和卫生。
X射线无损检测设备应放置在封闭的检测室内,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
工作场所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尘埃、杂物等物质积存,影响辐射防护效果。
同时,应确保室内通风良好,有良好的排风设备和适当的防护措施。
另外,用人单位应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操作人员应佩戴合格的防护用品,如铅背心、铅手套、铅制帽子等,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同时,要加强对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定期检查和更新,确保其防护性能符合要求。
此外,用人单位应定期进行辐射测量和监测,及时发现辐射超标等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辐射监测数据应进行记录和归档,用于事故调查和辐射防护管理的评估。
最后,用人单位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和关心。
定期组织健康检查,关注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和心理健康。
对于患有特殊疾病或怀孕的工作人员要给予特殊关爱和合理安排,确保其安全和健康。
综上所述,用人单位进行X射线无损检测时,务必重视卫生防护,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只有在全面加强卫生防护工作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
放射科辐射防护与安全控制在影像采集中的应用

放射科辐射防护与安全控制在影像采集中的应用在医学影像学领域,放射科辐射防护和安全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工作者接触到的辐射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重点探讨放射科辐射防护与安全控制在影像采集中的应用。
一. 放射科辐射防护的重要性放射科辐射防护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受到的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较高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放射性疾病甚至致命的影响。
因此,放射科辐射防护在影像采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二. 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针对不同的影像采集方式和器械,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的应用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科辐射防护措施:1. 穿戴辐射防护设备当医疗工作者接触到辐射场时,应该穿戴合适的辐射防护设备,如防护服、眼镜、手套等。
这些设备可以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直接暴露在辐射中的风险。
2. 合理使用辐射剂量监测设备辐射剂量监测设备可以帮助医疗工作者实时监测自身接受的辐射剂量,及时发现辐射超标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 保持安全距离在进行影像采集时,医疗工作者应尽量保持与辐射源的安全距离,以减少接受辐射的风险。
4. 限制辐射区域的人员进出为了保障其他人员的安全,辐射区域的人员进出应受到限制,必要时甚至应该设置警告标志。
三. 辐射防护在不同影像采集中的应用1. X射线造影在X射线造影中,医疗工作者常常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曝光,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X射线室中应该设立辐射防护门或围护屏隔离辐射源,确保其他人员的安全。
此外,医疗工作者也应该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如穿戴合格的防护衣、配戴防护眼镜等。
2. CT扫描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采集方式之一,其施行辐射剂量较高。
在CT 室中,应该设立适当的辐射防护设施,如铅墙、施行室和观察室之间的观察窗等,以降低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
此外,医疗工作者还应该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扫描参数,减少辐射剂量。
3. 核医学影像核医学影像在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X射线检查潜在威胁健康卫生部门提醒患者自我防护

X射线检查潜在威胁健康卫生部门提醒患者自我防护 2005.01.19 16:49:34 (新华网山东频道1月18日电)近年来,医用放射设备在医疗机构中迅速普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这些设备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患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山东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近日发出2005年第2号卫生监督预警公告,提醒广大患者,接受X射线检查时,需加强自我防护。
据介绍,X射线诊断技术,包括X射线透视、摄影和造影等,主要用于胸部检查、胃肠道钡餐检查、骨骼摄影检查、腹部摄影及造影检查。
X射线对人类健康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X光影像能清晰地分辨出病因;另一方面,它对病人的身体可能造成损伤。
人体中的性腺、眼晶体、乳腺和甲状腺对射线特别敏感,如果受到长时间、大剂量照射,就有可能导致白内障、绝育、生长发育迟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或白血病,或引起染色体畸变、产生遗传效应,对后代也可能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但2004年以来,山东省卫生监督部门在对医疗机构放射卫生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中发现,患者接受X射线检查时,许多医院并未对患者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这种现象不但违反了放射卫生法规、规章,而且对患者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
为此,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广大患者,特别是孕妇和幼儿,要慎重选择X射线检查,更不要主动要求进行X射线检查。
如果确有必要,应采取防护措施,向放射科医生索取并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同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加强放射防护管理,在诊断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采用放射性诊断技术,不能将X射线胸部检查列入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规检查项目。
照射时还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和组织进行屏蔽防护。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中患者的辐射防护教育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中患者的辐射防护教育在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中,患者的辐射防护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辐射防护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患者对辐射的认识,减少辐射风险,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本文将从普及辐射知识、强调防护措施、改善沟通策略三个方面探讨患者的辐射防护教育。
一、普及辐射知识辐射防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向患者普及辐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辐射的来源、影响和防护方法,以提高其辐射防护意识。
例如,在放射科常见的X射线检查中,需要向患者解释X射线的生成原理、作用机制以及潜在风险。
同时,需要强调X射线检查对患者的重要性,帮助患者理解其必要性。
此外,辐射防护教育还应着重介绍患者在接受放射线检查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例如,告知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平稳呼吸,保持正确的体位,以减少图像模糊度和重复检查的次数,减少辐射暴露。
通过让患者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患者可以主动参与到辐射防护中,减少辐射的风险。
二、强调防护措施在辐射防护教育中,需要强调患者采取的具体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危害。
首先,患者在放射科检查前应配备合适的辐射防护用品,如铅背心、铅颈套等,以降低辐射的吸收量。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遵守医生或技术人员的指导,正确保持体位,以减少辐射照射。
同时,辐射防护教育还需引导患者正确使用防护设备。
比如,在X射线检查中,可以告知患者如何正确佩戴铅背心、铅颈套等防护用品,以保护重要器官无辐射伤害。
除了注重个人防护,辐射防护教育还要呼吁患者积极参与放射剂量的监测和评估。
患者可以主动询问医生或技术人员在拍摄过程中所使用的辐射剂量,并了解是否达到了国际辐射剂量标准。
如果超过了剂量标准,患者可以要求调整拍摄参数,以降低辐射暴露。
三、改善沟通策略为了更好地完成患者的辐射防护教育,放射科医生和技术人员还应改善沟通策略。
首先,他们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以使患者容易理解复杂的辐射知识。
医务人员应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辐射的相关概念和危害。
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射线防护措施与安全注意事项

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射线防护措施与安全注意事项在医学影像设备中,射线防护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是至关重要的。
射线是一种高能量的电磁辐射,它对人体组织有辐射损伤的潜在风险。
因此,在使用医学影像设备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辐射危害。
本文将重点介绍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射线防护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
一、辐射源的识别和标志在医学影像设备中,辐射源主要是射线发生器,如X射线机和CT扫描仪。
在设备工作区域,必须明确标识辐射源的位置,以便人员在接近辐射源时能够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为了识别射线源,可以在设备辐射源周围设置特殊标志,并确保标志清晰可见。
标志上应包含有关射线的相关信息,如辐射种类、辐射强度和警示信息等,以提醒人员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个人防护设备的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是保护医护人员的重要工具。
在医学影像设备操作中,医护人员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围裙等。
防护眼镜可以有效防止射线对眼睛的伤害。
防护手套和围裙则可以阻挡射线的穿透,降低辐射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
这些个人防护设备应具备一定的防护性能,并经过定期检测和验证,确保其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设备操作的安全控制措施在医学影像设备的操作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以降低射线对人员的辐射暴露。
首先,设备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安全规程。
培训包括如何正确操作设备、如何采取防护措施以及如何应对突发情况等。
其次,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减少异常辐射的风险。
设备维护人员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并进行维修。
另外,设备的工作区域应设置合适的辐射屏蔽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的泄漏,保护周围人员的安全。
例如,可以在设备周围设置铅板或使用铅质屏蔽材料,减少射线的透射。
四、辐射剂量监测和记录为了监测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射线辐射,需要使用专业的辐射剂量测量仪器,对辐射剂量进行实时监测,并记录每次操作的辐射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4月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正常人的痰量一般很少。
只有当患有呼吸系疾病时,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痰液。
临床上
常常采集患者痰液标本进行培养,作为病原学的诊断及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正确采集痰液标本能有效提高痰培养阳性检出率,[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尤为重要。
本文对住院部两种模式采集痰培养标本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资料:2010~2011年我院内一科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22~88岁。
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0例。
1.2方法:两组均采用自然咳痰法,[2]
告知患者用清水漱口,以除去口腔中细菌,深吸气后用力咳出1~2口痰于痰杯中,2小时内检验科进行常规细菌培养。
对照组:告知患者采集方法后由患者自行或家属协助采集痰标本。
实验组:由受过痰标本采集专业培训的护士从旁指导协助患
者采集痰标本。
1.3判断标准
1.3.1痰标本合格标准:低倍镜视野中≤10个鳞状上皮细胞,以及≥25个白细胞[3]。
1.3.2常规细菌培养阳性判断:有致病菌生长为阳性,无致病菌生长为阴性。
2结果实验组100例标本,合格标本88例,合格率88%;培养阳性47例,阳性率47%。
对照组100例标本,合格标本56例,合格率56%;培养阳性23例,阳性率23%。
见表1。
表1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对两组标本合格率进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结果X 2=25.396,X 2>6.63,则P <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对两组标本培养阳性率进行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结果X 2=12.659,X 2>6.63,则P <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实验组标本合格率及培养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合格标本标本合格率培养阳性标本阳性率
实验组(100例)88例88%47例47%
对照组(100例)56例56%23例23%
摘要:目的:比较两种模式采集痰标本的合格率及培养阳性率,评价患者自主采集痰标本与由护士干预采集痰标本的优劣性。
方法:选取200例内科住院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
实验组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理人员从旁指导患者采集痰液标本,对照组由患者自行采集痰液标本。
比较两组痰液标本合格率及培养阳性率。
结果:实验组标本合格率88%,培养阳性率47%。
对照组标本合格率56%,培养阳性率23%。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由护士干预采集的痰培养标本能有效提
高标本合格率、
培养阳性率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患者;痰培养;自主采集;护士干预采集;比较
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3)11-0101-02
两种模式采集痰培养标本的比较
占满桂*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435000)
2012年12月25日收稿
关键词:CT 机;X 射线;危害与防护
中图分类号:R1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3)11-0101-01
CT机X射线的危害与防护
王艳艳*张军芹*郭金兰*
*山东省平度市中医医院(266700)
2012年12月24日收稿
随着CT 扫描技术的应用发展越来越广泛,CT 检查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但在医院大量应用的同时,加大了放射源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与污染。
为保护人身安全与环境,在医疗领域必须加
大对放射防护管理与监督。
现就CT 检查X 射线的危害与X 射线防护加以总结如下:1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1.1电离辐射生物效应的基本概念:电离辐射产生多种类型的生物效应,如辐射致癌反应、辐射遗传效应、组织反应、非癌症疾病、出生前照射的效应等。
组织反应过去称之为非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它由大剂量照射引起,并且对他们来说存在阈值量。
随机效应包括癌症及遗传疾患没有阈值剂量,其发生率与剂量成正比。
所有组织反应都
是躯体效应(发生在受照个体身上的效应)。
而随机效应可以使躯体效应(辐射在受照者体内诱发的癌症),也可以是发生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遗传效应。
1.2随机效应———致癌效应:随机效应指癌症和遗传效应。
电离辐射能量的沉积是一个随机过程,甚至在非常小的剂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细胞内的关键体积内沉积足够的能量,可引起细胞的变化
或细胞的死亡。
一个或少数细胞被杀死,
在一般情况下对组织不会产生后果。
但是,单个细胞的变化,如遗传变化,或最后导致恶性肿瘤的变化则具有严重后果。
由一个细胞的变化导致的这些效
应则是随机性效应。
致癌效应是随机性效应,
其发生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存在剂量阈值。
1.3随机性效应———遗传效应:辐射遗传效应是通过对生殖细胞
遗传物质的损害使受害者后代发生的遗传性异常,它是一种表现
于受害者后代的随机性效应。
传统上将遗传疾病分为三类:单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畸变病和多因素病。
1.4确定性效应:在较大剂量照射全部组织的情况下,大量的细胞被杀死,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活细胞的增殖来补偿,由此引起的细胞丢失可在组织或器官中产生临床上可检查出的严重功能损伤,所观察到的效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因而存在剂量阈值。
这种照射引起的效应即为确定性效应。
2CT 机X 线的防护2.1辐射防护的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性、防护水平最优化、剂量限值与约束。
2.2防护外照射的基本方法:缩短受照时间,增大与放射源的距
离,屏蔽防护。
屏蔽防护分主防护与副防护两种:主防护指对原发射线的屏蔽防护;副防护指对散射线或漏射线的屏蔽防护。
CT 机
房的主防护应有2mm 铅当量的厚度,
副防护应有1mm 铅当量的厚度。
2.3对X 线辐射防护在于防止发生有害的非随机效应,并将随机效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水平。
具体除了CT 机房固有的防护外,还要注意个人防护。
CT 检查的正当化。
因为X 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扫描中尽可能取得患者的合作,减少不
必要的重复扫描。
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
必要时应该让陪伴人员穿上铅防护衣,并尽可能离球管远一些。
扫描时,在不影
响诊断的情况下,尽可能缩小扫描野,降低扫描剂量。
对被检查的患者,应做好扫描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
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 线防护和泄漏等情况。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