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假如子路是我的同学,他那没有心机的性格会让我更容易和他 成为好朋友。
假如孔子是我的老师,他会不时地指出我的错误,让我变得更 加优秀。 我希望孔子能成为我的老师,子路能成为我的同学。
二(5)班 曹楠: 如果子路是我的学生,我会很喜欢这个学生, 有什么说什么,直率,其实头脑简单、四肢 发达有什么不好,脑子里一根筋又有什么不 妥,不善于变通又有什么关系。做自己想做 的事,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偶尔受一下批评, 偶尔犯点小错,偶尔听听善人的意见,这又 有什么错。我喜欢子路,我也喜欢我自己。
高 山 仰 止
仲弓 颜渊 宰我 子贡
冉伯牛 孔 门 十 哲 闵子骞
冉有 季路 子游 子夏Biblioteka 七十二贤者孔子弟子三千
高兴、忧 虑、牵挂
11.13
嘲讽、
循循善诱 委婉告诫
打击7.11
2.体悟孔子 批人评格、魅感力
叹、鼓励
11.15
压其威风 望其谦抑
5.7
刚强自信
争强好胜 有勇无谋
1.分析子路 性格特学点而未精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 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 官,子路本在外,听说后立即赶回, 遇见子羔正在出城,子羔对他说: “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 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 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入城,在 厮杀之中,敌人击断了子路系在脖 子上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而 冠不免。”子路于是被乱兵剁为肉 酱。孔子听说后非常悲伤,尽管他 曾屡次训斥这个有股野性的弟子。 子路死后,孔子把别人送给自己的 肉酱倒掉了,说:“吾何忍食此!” 不久,孔子也去世了。
可爱的孔子
——戏说拉下神坛的圣人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地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2、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3、结合《选读》中地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地关系,深入理解孔子地人才观.4、结合孔子师生间地关系,探讨当今时代地师生关系地特点.教学重点:1、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23教学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2高山仰止子对“勇”默和风趣.)思考讨论问题:P6018.7章,第五课5.26参考专题: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地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地影响;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地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地,有旁人评价子路地,也有子路在场地多人对比地.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地最多地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地,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地,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地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地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地‘礼’!好象对于子路地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地感受地,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地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地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当然,子路还有很多他所特有地东西,比如所有地弟子中,只有他敢直接指责孔子,只有他三番五次地对于孔子地言行‘不说’!只有他经常直呼孔子名讳!只有他能坦然接受孔子地任何批评!只有他能让孔子象个‘常人’一样恼羞成怒和破口大骂!子路之死: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归天,逃往晋国地卫太子蒯聩之子辄继位,史称卫出公.卫出公当了国君,实际由其表哥孔悝掌权.公元前480年腊月,孔悝被孔姬、舅舅蒯聩夺权劫持,子路入城相救.至台下,大呼孔悝,孔悝不敢应.子路取火焚台,蒯聩惧,使力士石乞、盂黶( 厌)持戈下台来战子路,子路身被刺伤数处,子路死得确实有些另类,正与石乞、壶黡生死相搏地紧要关头,帽子上地带子被对方刺断了.据史家描述,可能要掉下来,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子路扔掉了手中地剑,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可惜地是,这两位作乱地勇士没有接受过儒家理论教育,大丈夫“死不免冠”是啥玩艺,他们可能不懂,子路系帽带子地当口,反而给了他们剁肉地大好机会.结果,子路保住了帽子,却丢了脑袋.“自吾课后练习3课堂练习P60。
高中语文论语复习之12高山仰止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第11页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 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评析】
子路处处观察、察看,甚至人死之后情景他也想观察、 察看,孔子说子路“不得其穷尽也。”意思是说,他对任 何事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然而,我们人类知识有限,不 可能穷尽任何问题,所以,孔子说子路“不得其死然”, 就是叫子路不要去钻牛角尖。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 他非常刚强。孔子首先为他这些学生各有专长而高兴,但 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孔子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四课: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 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五课: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12页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 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 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 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其他章:孔子与颜渊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 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6.10:孔子与伯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9.23、19、24: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 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 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6.28:孔子与子路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创设情境2:孔子与颜渊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生和死是非常重要的展现礼乐的 一个时刻,那么,在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有什么表现?
对颜渊之死: 天丧予 哭之恸
悲痛欲绝 催人泪下
11.9、11.10:孔子与颜渊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
孔子的道,是中国文化的宫墙。凡是未得其门而入的人, 不可像叔孙武叔那样妄出言语。
——李炳南《论语讲要》
创设情境3
拓展探究: 孔子为什么能赢得学生们的爱戴呢? 他是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吗?
孔子对学生在一个“爱”字。乐是爱,忧亦是爱; 器重是爱,批评亦是爱……
孔子知人善爱,学高爱更深。孔子,真是一 位爱的艺术家!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一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解释:高山仰止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明确;: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
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
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
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
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字词处理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桴:音fū,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子路不说。
说:音yuè,同“悦”。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牖:音yǒu,窗户。
命矣夫。
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瞻:音zhān,视、看。
仞:音rèn,古时七尺为仞,一说八尺为仞,一说五尺六寸为仞。
三、课文讲解(一)疏通课文【原文】5•22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论语《高山仰止》教学课件

以上两章,都是子贡回答别人贬低 孔子的问话。可见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 ,认为他高不可及。他不能容忍别人对 孔子的毁谤,因为他已经得夫子之门而 入,知其内在的华美、丰富。在他的心 目中,他的老师好比太阳月亮,无人可 以超越。能得学生如此的热爱、崇拜, 可见孔子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 论语》正是弟子们自发地记录下了老师 的言行以传其衣钵,并保存属于彼此的 永久思念和回忆。
以抑其勇而教之
思考:孔子前面说子路那手瑟不要在我这里弹, 后面又说子路弹瑟的水平已经登堂了,前后统 一吗?
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yuè,同“悦”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为何不高兴?
同“誓”,此处讲发誓。
知礼懂礼 率直
找出文中描写子路的章节
• 11.13(第2章) • 7.11 (第3章) • 11.15(第4章) • 5.7 (第5章) • 6.28 (第6章)
思考:
1、字词。
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 格特点;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 待子路的。
(11.13)闵子恃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学生眼中的孔子
1、颜渊对孔子(11) 2、子贡对孔子(12,13)
子路
子游
颜渊
伯牛 家乡学生
kàng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豭(jiā):公猪。 陵:通“凌”。 (戴着雄鸡鸡冠似的帽子,以 野猪獠牙为佩带饰物以示勇武。 陵暴,轻侮。)
高二语文〈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二课时教案 语文版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高山仰止》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二课时一、课文总结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为人和性格,从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识人、善于引导教育人、关心学生、坚持原则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宋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一个崇高得可以,一个直白得可以。
对“止”,都解释为语助词,看来没有什么异义。
二、难点解析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
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讨论明确: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
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
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高山仰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谆谆教化2、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3、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过程: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大路,比方行为正大光明,常常“喻以崇高的品德”之意。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到的崇高的人,人们仰慕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
止:语气助词2、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诞生字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
(用PPT呈现)生字:斐、訚、侃、行、冯、桴、噫、恸、牖、喟成语:斐然成章:文化学问已经灿然可观。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有勇无谋;冒险蛮干。
多用在书面语。
登堂入室: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视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
表示极其仰慕。
谆谆教化:有次序地引导别人学习。
3、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主要讲到了那几个学生,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对应在哪些章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
2、3、4、5、6、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名回,字子渊。
3、7、8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
10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
94、从大家找的内容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子路(仲由和颜渊),那么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子路:对话2,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学生各有特长而兴奋,但他又很担忧子路,生怕他不会有好结果。
子路的下场究竟如何呢?仲由之死: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蒯聩,蒯聩与孔悝kuī登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柴桥中学徐姣琴教学步骤:一、导入感知上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他加一些修饰语)——伟大、高大。
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在编者(后代学者)眼中孔子是一个道德高尚,令人仰慕的人。
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1、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
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仰钻都是比方之词。
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高不可攀。
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
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
前后左右,无不是道,无所不在。
神龙见首不见尾。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
“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虽想跟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
(学问高深、传道有方)2、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巧妙地以宫墙作比。
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
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19·24——这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
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过渡: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高深你们对这样的孔子是怎样的感情?表达了弟子对孔子怎样的情感?——仰慕、推崇孔子有怎样的品质,让弟子们如此仰慕呢?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提问:这一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思归讲学,培养人才。
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
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1、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
体现孔子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
2、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
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
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时年六十三岁,思归讲学,培养人才。
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
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
孔子对故乡的弟子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使学生不但能“博学于文”,而且能“约之以礼”,懂得为人之道。
表达孔子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之情。
孔子非常关心学生。
那他们的师生关系怎样呢?——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颜回的关系?本文哪几则有涉及?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感情很好。
(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
体现在哪里?)学贵有疑,这几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
——孔子对颜渊的评价很高。
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
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
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
需要很高的品德修养。
所以,孔子说“只有我和你能做到。
”通权达变的灵活11.9 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颜渊死。
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提问:这两则表达孔子对颜回的什么感情?——痛惜。
提问:想象一下孔子当时的情态是怎样的?——抢天呼地,捶胸顿足,撕心裂肺。
悲痛欲绝所以,孔子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夫人”是这样的人。
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呢?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孔圣如此的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为哪般?颜回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孔鲤去逝(49岁,回鲁第二年孔子69岁;孔子71岁,颜回41去世;颜回去世第二年,子路去世,63岁;),也未见孔子如此的失态过?可以回忆我们已学的内容或调动记忆中知识。
资料显示:颜渊风采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德行)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理想与心态)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11.7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
”6.3(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
”)颜渊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对此他万分悲痛。
因为在所有的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自己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
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儒道的传承者,最了解、支持孔子。
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
知者乐,仁者寿——不长寿。
颜回是德行科里最优秀的弟子却不长寿。
——深深的痛惜。
过渡:悲叹儒道无人继承,痛惜仁者不长寿,七十多岁的孔子才会哭的那样伤心。
那他对生病的弟子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评点: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
以德行著称。
后患麻风病,不愿见人。
论语是语录体,鲜见有神态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里有动作描写“自牖执其手”有何作用?——1、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
被隔离,无法从门进入。
伯牛不想见人。
癞疮恶疾(据说是传染病很强的麻风病,全身腐烂的皮肤病)。
2、孔子哀痛中不顾危险拉住伯牛的手。
发自内心的关爱。
学贵有疑,这一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提问:为何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为何连续发问“这个人竟得了这种病”?——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
已被隔离。
以至于孔子喊出了“命矣夫!”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了。
这是一个师长眼看着心爱的弟子生命垂危,发出的最无助的呼声。
——“斯人”“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冉伯牛是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的优秀者。
当时的善恶观之一旦有人患了所谓的“恶疾”,就是不洁净的了,就要被摈弃于正人君子的行列。
我们说“恶人有恶报”,因果报应。
(仁者寿,怎么就不长寿呢?)怎么会得这种病呢?表现出孔子抱怨上天的不公、对学生的爱惜、悲叹命运的不公。
痛心疾首,伤心不已反复是深惜其贤。
过渡:孔子会因学生生病而痛心疾首,会因学生去世而悲痛欲绝。
可以说是“视生如子,视生胜子。
”那么,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呢?本文哪几则有涉及?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几则,读出了什么味道,又读出了疑问?(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性情、特长而高兴。
但又为何当面说子路刚强恐怕不得善终呢?忌讳、敏感——担心子路,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决定行动,刚强者往往不会委白求全,孔子深知子路的性格过强易折,孔子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话里是老师深深的忧虑和牵挂。
体现孔子对学生无限关爱、牵挂和担心。
(乐中有忧)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提问:子路为何这样问老师?潜台词是什么?——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远不及颜回,但子路好勇,军旅之事不会让人。
所以他说:“老师!假使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提问:但孔子却怎么说?用意何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虽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我是不会跟他共事的。
要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智勇双全的人共事。
孔子深知子路有勇无谋,趁机进行了针对性教育。
这是对子路的鞭策。
对好勇的告诫。
“由也兼人,故退之”过渡:不过,孔子也肯定过他的勇。
有一次……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提问:孔子为何说在这种情况下,跟谁孔子的,大概是子路了?子路闻之为何“喜”?——(1)漂洋过海,需要勇气。
(2)子路虽然经常跟老师抬杠,但是,对孔子也是忠贞不二。
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一个。
提问:这一“喜”字写出了子路怎样的情状?孔子的话又意味着什么?——子路听到老师的这番信赖和夸奖,不禁喜上眉梢、扬扬得意。
子路正洋洋得意时,孔子一盆冷水又泼过来了,说“好勇过我”,用“我”作比,仍指出子路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
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仅有勇而已。
提问:孔子为何对子路先扬后抑呢?——由于孔子了解子路的秉性,便因材施教,(洋洋得意时,要及时泼冷水让他清醒,而不是一味的赞赏,呵护,让他失去理智。
)在表扬中匡正缺失,希望子路能谦和一些。
抑其勇而为。
但自嘲、爱惜之意溢于言表。
这一章记叙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遭受一连串打击发出的一番感喟,有无限悲凉之意。
孔子也故而说自己要漂洋过海去九夷,这不过是一句愤激之言。
过渡:在这里,孔子对子路采取的是先扬后抑的态度,还有一回呢,孔子对子路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态度。
11.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提问:这里,孔子对子路为何先抑后扬?——孔子认为音乐的曲调要合乎《雅》《颂》那样的中和之音,而子路鼓瑟却有“杀伐之声”(据《孔子家语》),因而孔子不满意,认为有悖于乐道。
为何又表扬?——后见门人不敬子路,所以,表扬的目的是什么?——维护子路的尊严。
从而可见孔子对子路深深的爱护和关切。
夫子用心可谓良苦也。
(爱人关乎心)过渡:所以,我们说呵护是一种爱,责骂、批评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爱。
“爱之深,责之切”。
我们知道,子路是怎么死的?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家臣。
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在城外,但他抱着:“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的信念,身入危城,与蒯聩手下两位猛士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