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题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第一部分 语言运用 一、语言运用 (共计24分)(一)阅读下列这段话填空。

(8分)1.好一派生机 àng 然的蓬莱仙境啊!这里有身材秀颀( )的毛白杨,伸着绿如fěi 翠的叶子向你致意;有躯干枯jí 的古松,展着如虬( )龙般的枝丫向你问好;这里有争yán 斗艳的奇花异草,挥着花骨( )朵向你欢呼,让人不能不zh ù 立流连!(二)默写。

(注:每空错一字该空记为零分) (12分)2.淮南秋雨夜, 。

( 《闻雁》 )3. ,泥香带落花。

( 《迎燕》 )4.《池鹤》中的“ 。

”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鹤立鸡群”与《池鹤》中的“ 。

”一句相对应。

5.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 。

但是它伟岸, ,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6.写出一首有关杨柳的古诗并标明作者出处。

(6分)(三)展开联想,在下面横线上仿写一个句子。

(4分)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 。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二、阅读下文段落,回答问题: (共计56分)(一)文言文阅读: (34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为下列划线字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6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班级 姓名 成绩A. 等候B. 等同,一样C. 等于D. 等级②策之不以其道:()A. 道理B. 规律C. 方法D. 道德③执策而临之:()A. 面对B. 驾驭C. 到达D. 光临8.选出“安求其能千里也”于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检测》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测试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上午8时15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 )A.8时15分B.20时15分C.18时15分2.体育课上,小华跑了100米用了( )A.8秒B.17秒C.10分钟3.把12分钟改成用“时”作单位的小数,结果是多少?( )A.0.12时B.1.2时C.0.2时4.下午3:30也就是( )A.3:30 B.13:30 C.15:30 D.21:305.用24时记时法,下午5时是( )A.5时B.17时C.17小时6.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 )A.3分钟B.15分钟C.15秒7.钟面上的时针在数字“2”和“3”之间,分针指向“7”,秒针指向“1”,这时是( ) A.2时7分1秒B.3时35分5秒C.2时35分5秒8.用24时记时法,正确描述下面三幅图片时间的是( )A.10:00、4:00、20:00 B.10:00、16:00、20:00C.10:00、16:00、8:009.我们每天上午上四节课,这四节课所用的时间之和比较接近的是( ) A.3小时B.110分钟C.3600秒10.一场电影大约要播放( )A.90秒B.90分C.9小时二.填空题(共8小题)11.1时=分1时10分=分120秒=分90分=时分12.钟面上秒针从3走到6,走了秒;分针从7走到11,走了分.13.钟面上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经过了个大格,是个小格,是分钟.14.再过5分钟是,半小时后是.15.例:上午8时:8:00根据例子,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中午12时:;下午6时40分:;晚上12时:.16.3.25时=时分17.秒针走1小格是秒,走1大格是秒,走1圈是.18.把下面的时刻改成24时计时法.早上7时凌晨4:30中午12时下午5时30分晚上11:00下午2时25分三.判断题(共5小题)19.钟表上分针走1个大格,秒针走60个小格.(判断对错)20.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7,走了7秒.(判断对错)21.秒针从12走到6,经过了6秒.(判断对错)22.当分针从4走到5时,也就是走了500秒.(判断对错)改正:.23.分针走半圈是30分钟.(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2小题)24.连线.25.如图是淘气每天早晨的时间安排,先写出钟面上的时刻,再算算淘气做每件事经过的时间.五.应用题(共4小题)26.小红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27.优优小学一天的郊游优优小学2018年的1月1日计划带领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全体学生去郊游.让我们随他们一起出发吧!28.“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开始的时间是7月27日20时12分,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解释其中的原因.29.三个小朋友进行骑自行车比赛,9:35三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下面是三个小朋友到达终点的时间.(1)谁获胜了?(2)他们分别用了多长时间?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分析】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记时法时,上午时刻不变,只要去掉“早晨、上午”等词语即可;下午时数加12时,同时去掉“下午、晚上”等词语即可.【解答】解:上午8时15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8时15分.故选:A.【点评】本题是考查普通计时法与24计时法的相互转化,属于基础知识,要记住.2.【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时间单位大小的认识和数据的大小,可知计量小华跑了100米用了17用做单位较为合适;据此得解.【解答】解:体育课上,小华跑了100米用了17秒;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3.【分析】把12分换算为小时数,用12除以进率60.【解答】解:12分=0.2时;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4.【分析】普通计时法换成24时计时法,凌晨和上午的时间不发生变化;而下午和晚上的时间要加上12时,表示出来即可.【解答】解:3时30分+12时=15时30分所以下午3:30就是 15:30.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然后根据题意进一步解答即可.5.【分析】把普通计时法化成24时计时法,上午时间不变,下午时间加12时,即可得解.【解答】解:5时+12时=17时,答:用24时记时法,下午5时是17时;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转化.6.【分析】秒针每走1小格是1秒,则走1大格是5秒;由此即可解答.【解答】解:秒针从数字3走到数字6,经过的时间是(6﹣3)×5=15(秒)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认识钟面问题,需要记住上面的这些基础知识.7.【分析】根据钟表的认识,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不是整时时,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多少分,就是几时多少分,秒针指向几就是几个5秒.钟面上的时针在数字“2”和“3”之间,是2时,分针指向“7”,是35分,秒针指向“1”是5秒.此时是2时35分5秒.【解答】解:钟面上的时针在数字“2”和“3”之间,分针指向“7”,秒针指向“1”,这时是2时35分5秒.故选:C.【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要掌握.8.【分析】上午10时,孩子们正在上课;下午4时,孩子们再踢足球;晚上8时孩子开始睡觉休息;然后把普通计时法化成24时计时法,即可得解.【解答】解:上午10时即10:00;下午4时即16:00;晚上8时即20:00;故选:B.【点评】普通计时法化成24时计时法,上午时刻不变,下午和晚上时刻加上12时,去掉“上午”“下午”和“晚上”等文字.9.【分析】每节课40分钟,四节课所用的时间之和是40×4=160分钟;把3小时化成分钟数,用3乘进率60,得到180分钟;把3600秒化成分钟数,用3600除以进率60,得到60分钟;180、110和60与160相减,差越小越接近.【解答】解:40×4=160(分钟)3小时=180分钟3600秒=60分钟180﹣160=20(分钟)160﹣110=50(分钟)160﹣60=100(分钟)20<50<100答:这四节课所用的时间之和比较接近的是3小时.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10.【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对时间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场电影大约要播放90用“分钟”做单位;据此得解.【解答】解:一场电影大约要播放90分钟;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二.填空题(共8小题)11.【分析】把1时化成分钟数,用1乘进率60;把1时10分化成分钟数,用1乘进率60,然后再加上10;把120秒化成分钟数,用120除以进率60;把90分化成复名数,用90除以进率60,商是时数,余数是分钟数;即可得解.【解答】解:1时=60分1时10分=70分120秒=2分90分=1时 30分故答案为:60,70,2,1,30.【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12.【分析】在钟面上,一周分成12个大格,一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小格,秒针每过一小格分别是1秒,分针每过1小格是1分,时针过一个大格是1小时;时、分、秒相邻的进率都是60,即1分=60秒,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由此得解.【解答】解:秒针从3走到6共经过6﹣3=3个大格,所以一共走了5×3=15(秒)分针从7走到11经过11﹣7=4个大格,一共走了5×4=20(分)故答案为:15,20.【点评】本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识,要记住分针每走一大格是5分钟,秒针每走一大格是5秒,时针每走一大格是1小时.13.【分析】根据对钟表的认识,钟面上分12大格,每大格分5小格,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经过了5﹣2=3个大格,是5×3=15个小格,是15分钟.【解答】解:钟面上分针从数字2走到数字5,经过了3个大格,是15个小格,是15分钟.故答案为:3,15,15.【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属于基础知,要掌握.14.【分析】根据钟表的认识,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不是整时时,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多少分,就是几时多少分.第一个钟面所显示的时刻是3:05,再过5分钟就是3:10;第二个钟面所显示的时刻是5:35,半小时(即30分钟)后是6:05.【解答】解:再过5分钟是 3:10,半小时后是 6:05.故答案为:3:10,6:05.【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及时间的推算.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15.【分析】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记时法时,上午时刻不变,只要去掉“早晨、上午”等词语即可;下午时数加12时,同时去掉“下午、晚上”等词语即可.【解答】解:中午12时:12:00;下午6时40分:18:40;晚上12时:24:00.故答案为:12:00,18:40,24:00.【点评】本题是考查普通计时法与24计时法的相互转化,属于基础知识,要记住.16.【分析】把3.25时化成复名数,整数部分3是时数,0.25乘进率60就是分钟数.【解答】解:3.25时=3时 15分故答案为:3,15.【点评】此题考查名数的换算,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就乘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就除以单位间的进率.17.【分析】在钟面上,一圈分成60个小格,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圈是60秒;一圈分成12个大格,一个大格又分成了5个小格,走1大格是5秒;据此解答.【解答】解: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走1圈是60秒.故答案为:1,5,60.【点评】此题属于钟表上的数学问题,同时考查了学生认识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18.【分析】把12时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凌晨0点到中午12点以前时分都不变;12点以后到凌晨0点只需给时加12,分不变.【解答】解:早上7时 7:00凌晨4:30,4:30中午12时 12:00下午5时30分 17:30晚上11:00,23:00下午2时25分 14:25故答案为7:00,4:30,12:00,17:30,23:00,13:25.【点评】此题主要考查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转化:熟练掌握两种计时的关系是解本题的关键.三.判断题(共5小题)19.【分析】根据对钟表的认识,钟表上分针走1个大格,即5小格,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周,即60小格,因此,钟表上分针走1个大格,秒针走60×5=300(个)小格.【解答】解:钟表上分针走1个大格,即5小格,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60个小格,因此,钟表上分针走1个大格,秒针走60×5=300(个)小格.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钟面上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周,即60小格;分针走1个大格,秒针走300小格.20.【分析】根据对钟表的认识,秒针走1大格(1个数字)是5秒,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7,走了7个数字,即2大格,是5×7=35(秒).【解答】解:5×7=35(秒)即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7,走了35秒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是5秒.21.【分析】根据对钟表的认识,秒针走1大格是5秒,秒针从12走到6,走了6大格,是5×6=30(秒) 【解答】解:5×6=30(秒)秒针从12走到6,经过了30秒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是考查钟表的认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钟,走1大格是5秒钟;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走1大格是5分钟;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22.【分析】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从数字4走到5走了1个大格,一共走了5分钟,5分钟=300秒,据此判断.【解答】解:分针从数字4走到5走了一个大格,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5分钟=300秒,所以当分针从4走到5时,也就是走了300秒.原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了钟面的认识,应明确分针走一个大格是5分钟.23.【分析】在钟面上,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均分成5个小格,共有60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也就是1小时;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根据题干分析可得,分针走半圈,是走了30个小格,走1小格是1分,走30小格是30分,所以原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在钟面上时针、分针,秒针的运行规律和时间单位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四.操作题(共2小题)24.【分析】首先认真观察,弄清分针与时针所指的位置,根据分针和时针所指的时刻,时针过几是几时,分针指几是5乘几分,连线即可.【解答】解:如图,【点评】此题重点考查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25.【分析】起床时刻是6:30;第二个钟面,分针指向9,是45分,时针在6和7之间,表示6时多,即洗脸、刷牙时刻是6:45;第三个钟面,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即吃饭时刻为7:00;第四个钟面,分针指向6,是30分,时针在7和8之间,表示7时多,即上学时刻是7:30.通过数格即可数出前一个钟面经过多少分钟是后面一个钟面所显示的时刻.【解答】解:【点评】根据钟表的认识,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不是整时时,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分针指向多少分,就是几时多少分.五.应用题(共4小题)26.【分析】先根据钟面写出两个钟表表示的时刻:左图时针在5和6之间是5时多,分针指向6是30分,所以钟面的时刻为5:30;右图时针刚过6是6时多,分针指向4是20分,所以钟面的时刻为6:20;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即可得出经过的时间;据此解答.【解答】解:6时20分﹣5时30分=50分钟答:小红写作业用了50分钟.【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钟表的认识及经过时间段的计算,用结束时间减去起始时间就是经过的时间段.27.【分析】分针每经过1大格,是5分,时针每经过1大格,是1小时,由此写出这三个钟表表示的时刻;用到达游乐场的时间减去从学校出发的时间,即可求出从学校到游乐场的时间,用游乐场返回的时间减去到达游乐场的时间即可求出在游乐场玩的时间.【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时、分、秒及其关系,明确分针每经过1大格,是5分,时针每经过1大格,是1小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8.【分析】伦敦在零时区,本初子午线穿过伦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伦敦的经度是零度.北京在东8时区,即北京时间比伦敦时间晚8小时,伦敦时间是7月27日20时12分,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解答】解:伦敦在零时区,北京在东8时区,即北京时间比伦敦时间晚8小时,伦敦时间是7月27日20时12分,也就是北京时间7月28日3时12分.【点评】本题可能上网查一下.由于伦敦、北京所在时区不同,北京要比伦敦时间晚8小时.29.【分析】(1)9:35三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那么谁到得最早,谁就获胜,在三个时间中,9:52最早,所以涛涛获胜;(2)根据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计算即可.【解答】解:(1)9:52早于9:58早于10:10,答:涛涛获胜.(2)9时58分﹣9时35分=23分钟9时52分﹣9时35分=17分钟10时10分﹣9时35分=35分钟答:洋洋用了23分钟,涛涛用了17分钟,亮亮用了35分钟.【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这个公式及其变形.。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和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和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A卷词汇短语与句型一、根据首字母或中文意思完成下列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5分)1.He is such a clever man that he always holds everything in his (能力).2.(青少年) up to 16 years old have some rights of the adult.3.Don't worry.Y ou will be (痊愈) in a few weeks. 4.The boy (不喜欢) candy,which is bad for his health. 5.I think that it is hard for him to (解决) the problem by himself.6.They d to my proposal at the beginning,but I persuaded them finally.7.My friends and I meet so often as to s stories about our love interests.8.Don't wear long,l clothes when you are doing exercise. 9.I would be very g for information about entry to your college.10.He can live o in temperate to cool climates,but heenjoys being with its family inside as well.答案:1.power 2. Teenagers 3. recovered 4. dislikes 5.settle 6.disagreed7. swap8. loose9. grateful10. outdoors二、根据句子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短语填入空白处(注意所填短语的形式变化)(共10小题;每小题0.5分,满分5分)1. We've chatted online for some time but we have never met .2.It is nearly 11 o'clock yet he is not back.His mother him .3.The Lius hard times before liberation.4.get a good mark I worked very hard before the exam.5.I think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someone. 6.You should the language points on the blackboard.They are useful.7.They met at Tom's party and later with each other.8.You can find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s in the school library.9.I am easy to be with and I my classmatespretty well.10.They in a small village so that they might not be found.答案:1.face to face 2.is concerned about 3.went through 4.In order to 5. on purpose 6. set down7. fell in love8.a series of9. am getting along with10. hid away三、完成句子(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1.(我们首先关心的) is the car's safety performance,when we purchase a car. (concern) 2.(在欧洲旅行时),he found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and experienced different cultures.(状语从句的省略形式)3.That was the last time that he (与父亲面对面地谈话).(face to face)4.(厌倦了) staying indoors for days,we are longing to go out and relax ourselves. (tired)5.(为了赚更多的钱),he decided to move to Shanghai and work there. (order)答案:1.What we are concerned about first2.While travelling in Europe3.had talked with his father face to face4.Having got tired of/Tired of5.In order to make more moneyB卷综合检测(测试时间:120分钟评价分值:120分)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D项中选出最佳答案。

【三套试卷】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检测题附答案

【三套试卷】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材检测题附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检测卷(含答案)一、列竖式计算(1)3.2×5= (2)4.09×2= (3)0.025×40=(4)3.06×2.7= (5)4.01×0.06= (6)4.2×5.64=(得数保留一位小数)二、计算并验算(1)0.18×2.5= (2)1.2×0.45=三、用简便方法计算(1)0.99×5.06 (2)6.8×2.31+2.31×3.2(3)72×0.125 (4)2.64×0.9+0.264四、填空1、72.3074保留整数约是(),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约是(),精确到百分位约是(),精确到0.001约是()。

2、3.15×0.09的积是()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约是()。

3、根据运算定律填空2.8×()=5.14×()(0.8×0.5)×()=0.8×(()×0.4)(2.4+3.6)×()=()×0.5+3.6×0.5五、选择1、9.999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A.9.90B.9.99C.10.002、两个数的积的近似数是3.47,这两个数的积可能是()A.3.474B.3.475C.3.4643、找出与算式1.25×(8+0.8)计算结果不相等的算式A.1.25×8+0.8B.1.25×8+1.25×0.8C..1.25×8.8六、解决问题1、根据13×8=104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1.3×8=() 13×0.8=()0.13×8=() 1.3×0.08=()2、北京时间2018年1月27日,在德国柏林室内田径赛男子60米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夺得冠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附答案)一、根据拼音写字词。

1.马路边有位卖快餐的tān fàn( ),他和其他人的做法jié rán( )不同,哪怕是在 wàn bù dé yǐ( )的情况下,他也不会把臭烘烘的zāng shuǐ( )倒在马路上。

2.寒风凛冽的冬天,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一碗nóng chóu( )的热粥更熨帖的了。

我顾不上用tāng chí ( )进行jiǎo b àn( ),一碗热乎乎的粥一zhá yǎn( )就下肚了。

二、选择填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火炽.(zhì)哽咽.(yè) 截.然不同(jié)朝.露待日睎(zhāo)B.展览.(lǎn)汤匙.(shí)道观.(guān)纤纤擢.素手(zhuō)C.分.外(fèn)栖.息(qī)地广人稀.(xī)札札弄机杼.(zhù)D.僧.人(sēng)间.断(jiān)响彻.云霄(cè)皎皎..河汉女(jiǎo)2.下面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万象更新张灯结采残灯末庙B.能歌善舞青面潦牙身无分文C.朴实敦厚随心所欲精彩演绎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终日不成章.(花纹)B.纤纤擢.(洗)素.(白)手C.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D.盈盈..(清澈)一水间4.我们读文章,发现有些内容写的很详细,有些内容写的很简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B.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C.习作的时候,先想好重点要表达哪些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写得简略一点儿。

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回大地,到处一片万象更新....的景象。

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

1.我们的食物主要来自()和()。

()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2.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和()。

3.每个人因为()、()、()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需求制订属于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4.()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碘酒可以使面粉变成()色。

()在燃烧时会发出像头发烧焦的气味。

5.瘦肉、鱼肉中含有的营养素主要是(),各种粮食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蔬菜和水果中含有的主要营养素是()和()。

二、判断题。

1.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食品将由工厂生产。

所以,人们可以不再依赖大自然。

()2.鱼肉很有营养,所以我们要多吃鱼少吃蔬菜。

()3.各地因自然环境不同,发展出不同的地方名吃。

( )4.密封包装中的食品即使过了保质期,只要时间不长,仍可以吃。

()5.面包和馒头都是含淀粉较多的食物。

()6.多吃油炸食品有利于健康。

()7.我们研究食物是为了科学合理地饮食。

()8.我们应选择无毒、无污染的食物。

()9.只吃素食就能满足人体的需要。

()10.如果缺少了维生素,人就容易生病。

()三、选择题。

1.在日常饮食中下列正确的是( )。

A.对不同类的食品都感兴趣B.只对动物类食品感兴趣C.只对植物类食品感兴趣D.只对水果和糖类食品感兴趣2.下列食物( )中含有燃烧时发出像有烧焦头发的气味物质。

A.马铃薯B.蘑菇C.瘦肉3.下面晚餐设计合理的是( )。

A.鱼肉、鸡肉、鸡蛋汤B.馒头、咸菜、小米粥C.西红柿炒鸡蛋、土豆丝、米饭D.油条、面包、饺子4.花生的主要营养是( )。

A.水B.脂肪C.蛋白质D.纤维素5.如果我们想全面满足人体需要,应提倡( )。

A.只吃素食B.只吃荤食C.荤素搭配6.( )含脂肪较高。

A.谷类B.蔬菜C.水果D.奶类7.下列能为我们提供较多的纤维素的是( )。

A.瘦肉B.莴苣C.鱼肉D.花生8.下列都属于植物性食物的是( )。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单元检测题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复习与测试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1.有关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风区全部在东部季风区范围内B.季风区的范围包括东部季风区的全部,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部分C.非季风区只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D.季风区河流的年际变化比非季风区河流的要小得多2.关于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农业表现为面状②交通运输线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③城市和工业表现为岛状④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点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哪几个指数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①预期寿命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③教育程度④国内生产总值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A.第二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5.区域成长阶段的具体表现有A.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B.环境受到明显破坏C.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D.人地关系基本协调6.关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B.工业化处于发展阶段,以资源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C.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大D.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活动7.下列特点属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是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分的平衡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

据此回答8-10题。

8.东北原有工业体系的特点是A.综合性的完整的工业体系B.以重化学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C.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D.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9.东北原有工业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有悠久的农垦历史,有良好的农业基础B.历史上是人口稠密的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C.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地区组合好,工业接近原料、燃料地D.河网密布,有十分便利的水运条件10.高技术工业部门比东北传统的工业A.增长速度慢B.更新换代周期长C.生产规模大D.研究开发费用高11.划分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依据是A.产业结构B.自然条件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D.历吏背景12.就工业结构而言,我国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南轻北重,中轻西重”B.“南轻北重,东轻西重”C.“南重北轻,东重西轻”D.“南轻北重,东重西轻”13.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①产业结构差异②资源分布差异③距海远近差异④对外开放程度差异A.①④B.③④C.①③D.②③1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具备的优势是A.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B.资源和劳动力丰富C.制造业发达D.科技力量雄厚15.通常作为我国南方和北方分界线的是A.长江B.黄河C.长城D.秦岭――淮河一线16. 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①区域经济一体化②经济全球化③世界政治多极化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部经济地带的城市是A.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成都、武汉、南昌C.沈阳、太原、西安D.昆明、长沙、福州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8—20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篇一:第一单元·单元综合检测题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沁qìn园春草茸茸róng 栖xī息B.披蓑shuāi戴笠耸sǒng立寂寞mC.襁qiáng褓留滞zhì 闪烁shuD.成吉思汗hàn 禁锢gù 颤chàn抖2.下列加粗词语没能结合语境解释的一项是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B.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能够忍受冬寒C.用这些成语打击敌人,讽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鞭笞那些行为不轨的人,是有力的武器。

用鞭子或板子打D.她不是不想去救球,可她实在太累了,即使站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

形容来球变化莫测,难以捉摸3.下列一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

略输文彩冰雪复盖一言九鼎微波荡漾谈笑风声原弛蜡象一代天骄抑扬顿挫4.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沁园春雪》是一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它直接决定着词所写作的具体内容和采用的曲调。

B.《雨说》的作者是台湾诗人郑愁予,诗人笔下的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C.《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D.《蝈蝈与蛐蛐》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作品,诗人通过歌咏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5.下列各句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A.你能不能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B.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

C.你把字典借给我一下。

D.请你把字典借给我用一下,好吗?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①现出一片片的火焰②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③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④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④③②①D.④②①③7.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A.城中发现20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D.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2.《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荀子》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出西周实行(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

”这一事件反映了( )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4.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下列对各国变法目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巩固卿大夫掌握的实权B.希望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C.促进工商业的繁荣发展D.试图恢复西周初年的分封制5.《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鞅这项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在于( )A.承认土地私有B.打击旧的贵族C.革除陈规陋习D.强化社会控制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①“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②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③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④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②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③“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④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A.秦朝B.隋朝C.宋朝D.明朝9.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汉朝采取的不同于秦朝的制度是( )A.设置郡县B.三公九卿C.皇帝制度D.休养生息10.《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 A.恩泽贵族B.削弱王国势力C.增加税收D.实现民族交融11.《汉书·叙传上》记载:“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12.秦朝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

每年地方向中央报告情况,其中包括人口、垦田、刑狱、赋役等数字。

由此可知,上计的作用是( )①加强基层控制②监督农业生产③平抑地方物价④保证赋役征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4.针对“百家异说”的局面,《荀子·解蔽》中认为,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主观武断,原因是人们往往“蔽于一曲”,认识片面,主张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已掌握的知识),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15.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半个世纪的田野工作,在这里(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封闭式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双轮车的证据,等等。

这样的规模和内涵在当时的东亚大陆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这里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华夏王朝文明的开端》(1)结合材料一,运用二里头遗址的文明成果作为证据,说说你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认识。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从事工商)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妻子收为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2)概括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影响。

材料三(汉高祖)认为秦亡的原因之一是不分封子弟,孤立无援,故而又重新分封了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同姓王。

……诸侯王在自己王国内拥有较大权力,可自行任命大部分官员并征收赋税,大者地跨数郡,其总地盘超出汉朝廷直辖郡县。

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于元朔二年(前127年)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

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异曲同工,“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此后,又颁行“左官律”“附益法”,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又限制士人与诸王“附益”交游。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3)西汉时,中央政府面临怎样的威胁?到汉武帝时,这一问题是如何解决的?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则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

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成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

从秦统一天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部落或部落联盟。

题目要求用考古发现的证据来说明观点,考查证据运用与解释推导的逻辑,要求较高。

炭化稻堆积,说明当时大量种植水稻,且有大量富余,但它是私有还是部落共有,无法判断。

城市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了当时人们营建聚落的观念,古城遗址建筑规模宏大,水利工程系统规模大,说明有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虽然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部族邦国产生的标志,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

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五千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墓葬中随葬品出现差异,少数墓葬中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说明当时出现贵族,也能证明财产私有。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2.B解析:本题以文本材料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理解。

材料中记录的时间为周代,阅读文本材料可以发现,其中记载了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分封的诸侯国数量以及诸侯王与周天子的亲缘关系。

依据所学习的周代政治制度内容,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禅让制是夏朝建立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产生,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

行省制度是元朝统一后实行的。

这三项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3.C解析:作为诸侯的郑庄公僭越犯上,和周王作战,甚至“射王中肩”,这本身就是王室衰微的表现。

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直接排除。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时代特征的理解,需要阅读和理解第一手史料,并与教材的基础知识建立关联。

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

4.B解析:各国变法是在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

铁农具、牛耕的广泛应用,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使得生产力取得重大进步,要求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各国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加激烈。

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卿大夫掌握诸侯国实权,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的事情,表现为诸侯国内部的权力转移。

各国都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改革国家赋税征收制度。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发展。

C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目的。

各国改革都加强了诸侯国君主的统治,因此排除D。

5.B解析:本题考查材料阅读能力和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材料引文强调按军功授予爵位,贵族宗室没有军功就不能授予爵位,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概括材料信息,并对应教材所学内容,正确选项为B项。

承认土地私有对应的是废除井田制度;革除陋习包括禁止私斗等;强化社会控制包括实行什伍连坐、实行县制等。

6.D解析: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当时社会大变革、阶级关系变化、贵族等级体系瓦解等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教育的局面;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士阶层队伍的扩大。

而各诸侯国君出于加强统治和争霸战争的需要,广泛招揽人才。

士人游历各国,对政治统治、社会秩序和宇宙万物提出各自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7.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准备了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吏治清明,为统一提供了组织保障。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各个击破诸侯国,最终完成统一。

秦朝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这是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因此要排除。

正确答案为A项。

这中间涉及“秦国”“秦朝”两个重要概念的时间内涵的理解。

8.A解析:本题以图示法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