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扬州慢课件

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 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桥边的芍药花虽然盛开,却无人欣赏,它又是为谁 而生呢?
一、词前小序
• 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 首小序则更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明确地交代了这 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 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 千岩老人是南宋著名诗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自己起 的号。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他的诗名与当时陆游、 范成大、杨万里相均。姜夔30岁左右与德藻相识,颇受 德藻器重。德藻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并以 以侄女妻之。而此词作于淳熙三年,时姜夔 22岁,看 来千岩老人之评论系后来科加的。 • 自度曲,是‚指不根据旧谱自己制作的词曲,也叫‚自 制曲‛,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卷四标题即为‚自制 曲‛。自制曲非自姜始,姜以前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 曲,如柳永、周邦彦等,而以姜为最。姜有自度曲17首, 《扬州慢》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姜夔
• 姜夔( 1154-1221) • 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 西波阳县)人。南宋词人。自幼随父宦居汉阳,后 迁湖州,成年后出游扬州、江淮、苏州、杭州等地。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浪迹江湖,布衣终身。早 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 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拨,体 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 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属婉约派(骚 雅派),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严谨的格 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 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其词以健笔写柔情, 意境高远,空灵高旷,音韵和美,风格清俊峭拔, 自成一家。著有《白石道人诗集》。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扬州城市风貌那些值得了解的变迁。
曾经的扬州,是古代文化的繁荣之地。
隋唐时期,扬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那时的扬州城,街巷纵横,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瘦西湖畔,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扬州的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的城市风貌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扬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停滞。
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风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划方面,扬州的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过去杂乱无章的城区得到了重新规划和整合,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划分清晰,既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道路交通的改善是扬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经狭窄的街道被拓宽,坑洼不平的道路被重新铺设。
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让扬州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市内的公共交通也日益完善,公交线路不断增加,地铁规划也在逐步推进。
如今,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城市的活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建筑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过去,扬州的建筑多以传统的中式风格为主,白墙黑瓦,飞檐翘角。
而现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传统建筑相互辉映。
这些高楼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也为商业和办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也越发重视,通过修缮和改造,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
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
扬州一直以其美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如今,城市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公园、绿地随处可见。
瘦西湖、个园等著名园林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修缮,同时还新建了许多城市公园和生态湿地。
这些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亲近自然,享受宁静。
扬州概况

扬州概况扬州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如今扬州既是风景秀丽的风景城,又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历史悠久的博物城。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运河,汉隋帝王的陵墓,唐宋古城遗址,明清私家园林,众多的人文景观,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
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一、扬州的历史文化1、隋唐时期隋朝是一个苦难而又辉煌的王朝,隋炀帝是一个伟大与罪恶并存的人。
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可以用“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概括他一生的所为。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这和后来编写史书的人的观点有关,加上对他的谥号"炀"是最贬义的一种,所以,后来的人们都认为杨广和秦二世胡亥一样,是最坏的皇帝。
其实,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
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
隋炀帝为中国的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
劳民伤财导致灭国。
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
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隋炀帝在位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隋炀帝杨广更注重个人品质的选拔人才的政策,为初唐培养了大批的强毅正直的人才。
扬州介绍

扬州民风民俗文化调查与研究扬州城市文化:扬州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的北岸,自古就有“苏北门户”之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是当时的九州之一。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开邗沟筑邗城,这里的邗城即使现在的扬州。
可以说大运河就是扬州的母亲河,扬州也因为大运河而生。
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
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
唐末之时,扬州一跃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与当时的益州(成都)并称“扬一益二”,风头更胜古都长安与洛阳。
当时居住在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鉴真大师东渡扶桑弘扬佛法,便是从扬州出发。
扬州的繁华与开放也同样吸引了海外的友人,像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和朝鲜的崔致远也都曾在扬州做过官。
扬州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隋炀帝为了江都(扬州)的琼花亡了国;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扬州也成为他们的必经之路。
扬州至今还保留流了乾隆爷当年在扬州下榻的行宫——御码头-天宁寺行宫。
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烟花三月下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也正是因为这些诗句,扬州又被赋予了“月亮城”这样诗意而又朦胧的美称。
深厚的历史文化给这座古城平添了丝丝浪漫与风情。
【传统建筑】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
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
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
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

写家乡地名的来历1. 引言家乡地名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我家乡地名的来历。
我家乡位于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名。
2. 城市名称我家乡的城市名称是“扬州”,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这个地方是越国和吴国交界处,被称为“扬子之州”。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子之州”逐渐简化为现在大家熟知的“扬州”。
3. 区域划分扬州市下辖多个行政区域,其中最重要和著名的有三个:广陵区、江都区和仪征市。
3.1 广陵区广陵区位于扬州市中心,是扬州最早建立的一个县级行政区。
广陵一词源自春秋时期楚国贵族屈原所作《楚辞》中一首名为《离骚》的诗歌,其中有“广陵散”的描写。
后来,这个地方以“广陵”命名,并成为扬州市的核心区域。
3.2 江都区江都区位于扬州市东部,地处长江之滨。
江都一词源自古代的“江都县”,这个名称在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据史书记载,江都县是东晋时期刘裕建立刘宋王朝的起点,因此被赐予了如此重要的名称。
3.3 仪征市仪征市位于扬州市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仪征一词源自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仪征”二字。
据传,在唐代时,杜牧曾经在这个地方任职过,他对这里的景色和人文环境产生了深深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4. 街道命名除了城市名称外,我家乡的街道也有着独特而富有意义的命名。
4.1 文昌路文昌路是我家乡最繁华和历史最悠久的一条街道。
这个名称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仙“文昌帝君”,他是学习和文化的守护神。
因此,这条街道被命名为“文昌路”,寓意着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
4.2 孔子庙街孔子庙街是我家乡最有名的一条商业街,它得名于孔子庙。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经在我家乡附近的地方讲学,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纪念孔子,当地政府修建了一座孔子庙,并将周围的街道命名为“孔子庙街”。
4.3 江海路江海路是我家乡沿江而建的一条主要交通干道,它贯穿了整个城市。
古邗沟上说扬州(上)

受屠 城之祸 。譬如 南北朝 时期 ,也就是 公元4 0 ,北 魏太武 帝拓 5年
跋焘率步 骑十万 渡过 淮河 ,直 逼瓜步 , “ 民屋宇及伐 蒹苇 ” ,准 坏
邗 沟 ,行 程 大大 地被 节 省 了 ,同时 ,在 半路 上也 有 了一 个城 池 邗 城 ,根据专家 的观点 ,这个古邗城就是扬 州的前 身。 夫差 为了北进 中原 争霸 ,无 意中发展 了这一地 区的经济文化和
航运交通 。从此一直 到汉代 ,当时的江苏境 内 ,江南最 大 的城市 是
面积 上看 当时的扬州府 ,几乎相 当于江南 五府 ,虽然 大 ,政 治地位 并不 怎么显赫 。
早在元朝 的时候 ,按 照 当时的规定 ,只要人 口达 到三万 户 ,就
可 以申请 设县 。 因 为江南 人 口的 日益稠 密 ,清 政府 曾把 江 南 的许
多县 一 分为 二 ,结 果便 造成 两 县共 用 一个 县城 的 情况 ,譬 如 苏 州
城 里 ,就 曾经 同时 出现过三个 县衙 门 ,分别是吴 县 ,长洲 县和 元和
县。清初 改置江南 省 ,设江南 布政使统 领上下 两江 ,安徽 为上江 , 江苏和上 海是下江 。 以后又设 左右布 政使 ,左布 政使管辖 安庆 ,徽 州 ,宁 国 ,池 州 ,太平 ,庐 州 ,凤 阳 ,淮 安 ,扬 州 九府 ,以及 徐
苏州 ,江北 最大 的城市 是扬州 ,那时候 的省城 南京还 算不上什 么。 然 后越灭吴 ,然后楚灭越 ,胜利 的楚 国给扬州 起 了一个名 字叫 “ 广
陵” ,就像 它给南京 的赐 名 “ 陵”一样。广 陵的名字用 了很久 , 金
关于扬州经济、历史发展的调查报告

扬州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是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的节点城市。
向南接纳苏南、上海等地区经济辐射,向北作为开发苏北的前沿阵地和传导区域,素有“苏北门户”之称。
扬州有2490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和谐管理城市。
地理位置扬州市扬州市位于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扬州市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东经119°26′、北纬32°24′。
扬州市南部濒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部与天长市相连;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北部与淮安市接壤;东部和盐城市、泰州市毗连。
扬州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沿岸有邗江、江都、仪征等1区2市;京杭大运河纵穿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4湖。
扬州市的最高点为仪征市境内的大铜山,海拔149.5米。
气候地形扬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
其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扬州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自然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为14.8℃,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冷夏热较为突出。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7.5℃。
全年无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
扬州市辖区北部地形为丘陵,京杭大运河以东和沿江地貌为长江三角洲漫滩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扬州慢课件 (1)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 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波 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 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 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 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 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 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 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 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 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 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春风十里扬州路, 多情却似总无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卷上珠帘总不如。 唯觉樽前笑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转换了一个 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 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 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 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 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 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 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 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 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 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有时是无声胜 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 静寂。。
主要作品
• 今存词八十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 相思之作,偶然也流露出对于时事的感慨。其词情意真挚, 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有以瘦硬清刚之笔 调矫婉约词媚无力之意。代表作《暗香》、《疏影》,借 咏叹梅花,感伤身世,抒发郁郁不平之情。王国维《人间 词话》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 上用力,故党无言外之味,弦外之 响。”其《扬州慢》 (淮左名都)是较有现实内容工作,它通过描绘金兵洗劫 后扬州的残破景象,表现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金兵 暴行的憎恨。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几句颇受人们称道。他晚 年受辛弃疾影响,词风有所转变,如《永遇乐》(云隔迷 楼)、《汉宫春》等,呈现出豪放风格。《白石道人歌曲》 中有十七首自度曲,并注有旁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 的南宋乐谱资料。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 派,是格律派的代表作家,对后世影响较大。其诗初学黄 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虽精心刻意词句,但较少纤巧之 痕,诗风清妙秀远,如《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等。所 著《诗说》颇有独到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地名的历史变迁——说课讲稿
扬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禹贡》,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一就为扬州。
其余八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的扬州并
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指一片广大的自然区域。其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
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以及广东省的部分地区。至于为何叫‚扬州‛,《尔雅〃释
地》里说:‚江南曰扬州‛,公羊疏引李巡云:‚江南其气惨劲,厥性轻扬,故曰
扬州‛。释名云:‚扬州州界多水,水波扬也‛,释文引太康地记云:‚以扬州渐太
阳位,天气奋扬,履正含文明,故取名焉‛。总之关于‚扬州‛二字来源的说法
很多。
到了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臵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
中就有扬州刺史部。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
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
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而今天的
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扬州也变成
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
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臵有扬州。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
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
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
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
的南部。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
南朝。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臵有扬州。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
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在西周时期,周公
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
从‘邑’,‘干’音,国名‛。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臵之河之干
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所以‚邗国‛,意为‚建立
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
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
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
‚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
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
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
地建立荆国。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叛乱平定后,刘邦封
刘贾之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此后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平定。武帝
时期,刘非被封为江都王,在此地建立江都国。至于‚江都‛之称,一说‚江水
都会于此‛,一说此地为‚江淮一大都市‛,二说并存。刘非死后,其子刘建继位,
刘建之女便是远嫁乌孙的江都公主刘细君。后刘建谋反被诛,遂于公元前121
年在此设立广陵郡。到了前117年,又封刘胥为广陵王,建广陵国。后又改为广
陵郡。
东汉时,刘荆在此建有广陵国,后改为广陵郡,后其屡复屡废。
西晋时设有广陵郡,隶属于徐州。其治所先后由淮阴迁到射阳。
东晋时,广陵郡分为海陵郡和山阳郡。海陵即今天泰州,山阳即今天淮安。
刘宋时称为南兖州,北齐时称为东广州,辖有广陵、江阳二郡。北周时称为
吴州。
隋初,此地称为江都郡,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此地正式更
名为扬州。从此,扬州此名于扬州此地便紧密相连了。隋炀帝大业初年,此地又
改为江都郡,下辖江阳、江都、海陵、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
句容、延陵、曲阿等十六个县,是为全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域。
唐高祖武德三年,即620年,更名为兖州,六年更名为邗州,九年又更名为
扬州。贞观时此地属于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即742年,更名为广陵郡,肃宗
乾元三年又更名为扬州。
五代十国时,杨行密建立吴国,定都广陵。
宋朝时,扬州先后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
元朝时属于扬州路,明清时期此地设有扬州府。
除广陵和江都外,扬州在历史上还有过别的很多名称。如维扬,一说取自《尚
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一说取自《尚书〃太誓》里的‚我武惟扬‛,明
朝时曾一度设有维扬府。还有芜城,取自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说‚刘宋竟陵
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死焉。城遂荒芜‛。还有竹西等,南宋姜夔《扬州慢》中
便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句。
总之,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的任何事物,都值得我们去
研究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