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的历史变迁1

合集下载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扬州市城市规划总体说明书历史回顾篇

第一部分历史回顾篇本部分旨在客观、系统地总结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编制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因和必要性,有针对性地明确本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

逐步建立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反馈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可操作性。

一、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一)解放前的城市发展扬州是一座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

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沟通江淮,并在蜀岗上修筑了邗城。

公元前319年,楚国在邗城的基础上第二次筑城,名“广陵”。

秦亡后,项羽曾准备在广陵建都,故又称“江都”。

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竟陵王刘诞在此燃起战火,使广陵变成一片废墟,因而扬州别号“芜城”。

隋炀帝开运河三游江都,扬州出现了畸形的繁华。

隋初的江都,约有居民一万户。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增长至七万七千余户,四十六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一。

当时扬州已是国内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被称为东方四大商港之一,时称“扬州富庶,甲于天下”。

唐代扬州城的规模,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牙城。

官衙多集中城内。

罗城是在蜀岗下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和居民区,杜牧诗有“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为了抗金,知州郭棣利用唐罗城南半部改筑成宋大城。

南宋末年,蒙古军压境,贾似道以宋大城位置较低不易据守,在蜀岗上唐子城故址筑城,因该城筑于宝祐年间,故称“宝祐城”。

在宝祐城与大城之间筑夹城,三城形似蜂腰,又称“蜂腰城”。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初,元帅张德林以旧城虚旷难守,截城西南隅筑而守之,这就是现在的“旧城”。

明朝中叶,为防止倭寇侵犯,知府吴桂芳在城东筑城,此即今之新城。

清代沿用明城。

扬州成为南北漕运与盐运的咽喉,经济、文化又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康熙与乾隆先后曾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扬州。

瘦西湖上园林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说,文化活动十分昌盛,“扬州八怪”开创了画坛上的一代新风,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家乡扬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家乡扬州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扬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大幕由此拉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

我的家乡———扬州也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扬州是一座历史古城,但是解放前的扬州城区跟现在的扬州有天大的区别。

以前扬州的城区只是局限于现在的老城区这一块。

具体点说就是,东至泰州路,西至淮海路,南至南通路,北至盐阜路。

以这四条路为边界形成的一个长方形,就是扬州的城区范围。

而且除了淮海路之外的三条路都是从古城墙中拆出来的,整个城区只有人口三万多人。

而现在扬州市区人口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城区也在不大扩大,近年来,西区的京华城中城已经逐渐发展起来了,城区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以前扬州根本没有高楼。

而在如今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扬州褪去了白日的喧嚣,换上了迷人的晚装,星星点点,璀璨夺目,让人沉醉,从夜市千灯中走来,置身于这座城市会觉得分外自豪。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扬州实现了“历史文化看古城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风景区、现代文明看新城、经济发展看沿江开发区”的规划。

很少有城市能够做到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古代历史遗迹。

在文昌阁附近没有比文昌阁高的建筑物,尽管是黄金地段,时代广场,金鹰购物中心,万家福等商业中心都以文昌阁为中心,相得益彰。

瘦西湖附近也看不到高楼大厦,这样的目的仅是为了给这样的风景名胜保留原有的色彩使它不被现代气息所埋没。

东关古街更是具有古典气息,在政府的保护下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瑰丽风景。

改革开放以前扬州交通困难,现在四通八达。

对于现在扬州的交通发展,不得不提到几个关键词:润扬大桥、火车站、飞机场。

柳絮纷飞裹江南,花团锦簇水潺潺,火车开通传遍天,璀璨扬城永相伴“扬州是一座临江的城市,以前出行都是靠汽渡和轮船。

扬州火车站工程于2003年7月18日开工,2004年4月18日竣工并投入运营,当时我在上初中记忆深刻的是江泽民爷爷亲自剪彩,全城热血沸腾,每一个人脸上都是微笑的,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扬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地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境内河网密布,自古以来水运就十分发达,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所谓“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的城市风韵,由此可见一斑。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500多年的历史风霜成就了如今的东亚文化之都,但真正让扬州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隋唐大运河。

从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前后耗时6年,开凿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西连接长安-洛阳-扬州-江南地区,南北纵贯杭州-涿郡(北京)的隋唐大运河,扬州就这样被幸运之神眷顾成了大运河的发祥地。

李白曾经赞颂扬州“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扬州的繁盛更是在安史之乱以后达到顶峰,是当时大唐帝国的第一经济都市。

残酷的战乱、洪灾和瘟疫等多重原因,使作为往日大唐魔都的扬州陷入衰败,更是在“废河运、行海运”的历史变革中,彻底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转而沦落成为国内的三线城市。

从繁华梦幻的大唐扬州城到今天的扬州城,尽管差距巨大,但我们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

在苏州园林没有打响“甲天下”的名声之前,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其不但具有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

高邮民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被列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扬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扬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扬州画派”,因扬州八怪之八位画家为大家熟知。

“扬州八怪”的兴起,是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但有历史的必然性,还有发生在扬州的偶然性。

扬州八怪纪念馆是宣传和弘扬扬州八怪艺术成就的专业纪念馆。

旅游业永远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一个优势,扬州也不例外。

位于扬州市北郊的瘦西湖,因湖面瘦长而得名,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也是扬州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

扬州的城市风貌有哪些变迁值得了解扬州,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

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扬州城市风貌那些值得了解的变迁。

曾经的扬州,是古代文化的繁荣之地。

隋唐时期,扬州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运交通,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那时的扬州城,街巷纵横,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瘦西湖畔,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扬州的秀美风光和人文风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的城市风貌也经历了诸多变化。

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扬州的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一度陷入停滞。

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风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规划方面,扬州的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过去杂乱无章的城区得到了重新规划和整合,形成了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化城市格局。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划分清晰,既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道路交通的改善是扬州城市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

曾经狭窄的街道被拓宽,坑洼不平的道路被重新铺设。

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让扬州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市内的公共交通也日益完善,公交线路不断增加,地铁规划也在逐步推进。

如今,人们出行更加便捷,城市的活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建筑风格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过去,扬州的建筑多以传统的中式风格为主,白墙黑瓦,飞檐翘角。

而现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传统建筑相互辉映。

这些高楼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也为商业和办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的保护也越发重视,通过修缮和改造,让这些古老的建筑重新焕发出光彩。

城市的绿化和生态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

扬州一直以其美丽的园林景观而闻名,如今,城市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公园、绿地随处可见。

瘦西湖、个园等著名园林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修缮,同时还新建了许多城市公园和生态湿地。

这些绿色空间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亲近自然,享受宁静。

扬州的衰落

扬州的衰落

短暂的复兴
• 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 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 伯人为最。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 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 起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关 系的盟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 贸易。盐税收人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 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 品、化妆品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 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 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 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16年。明朝灭亡后,为阻止清兵 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扬州,宁死不降,表现 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 数十万。
其次,就是历代王朝的发展
•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 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的最早的扬州城池。
• 秦汉之际,项羽曾改广陵为江都,据说是项羽曾 想在此建立都城,遂取其临江的都城之意。
• 汉初,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领有3郡53 城,以广陵城为吴的都城。刘濞在广陵精心经营 40年,他召集流亡百姓,兴修水利,恢复农业, 发展手工业与商贸业,使广陵城迅速兴旺起来。 汉景帝时刘非为江都王,汉武帝时刘胥为广陵王, 均以吴王的都城为江都国和广陵国的都城。东晋 以后,大批北方移民接踵而来,广陵成为接纳移 民的重要侨郡所在,南北文化在此得到广泛交融。 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北周大将王轨取得淮 南之地后,改广陵为吴州。
• 民国元年(1912年)废扬州府,置江都县。1922年扬 州境内第一条公路兴建完成。1931年洪水泛滥,长江和 运河沿线决口 60余处,死于水灾、饥饿和疫病者数十 万。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扬州一带组织、领导人民进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据扬州。 1938年,新四军陈毅、粟裕奉命率部北渡长江,开辟苏 中抗日根据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扬州人民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 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扬州变迁(二十)运河名城

扬州变迁(二十)运河名城

扬州变迁(二十)运河名城运河贯通了扬州江河,串联了扬州街巷,拉动了扬州经济,哺育了扬州城市,缔造了扬州的繁华,是扬州古老文明的摇篮。

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古运河,就没有扬州古城;古运河的兴衰史,也就是扬州古城的兴衰史。

隋唐之前,扬州古城的政治中心还在蜀冈之上;中唐以后,扬州从军事城堡转向经济文化城市,罗城出现在蜀冈之下;到了宋代,扬州古城才真正移到扬州平原之上,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运河之城。

扬州平原为长江冲积而成,为河漫滩地,平均海拔约为5米。

北部有古邗沟、漕河、槐泗河等东西向河道;扬子津以南最为低洼,为古长江河道。

由于一千年来扬州先民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如今还有汊河、扬子津等古地名保留了下来。

唐代,穿扬州城而过的运河被称为官河,运河水系在扬州城市的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

官河年代多了,河泥淤积,河床变浅,水源不足,漕运常受阻。

扬州长史杜亚等曾进行过疏浚。

后来,盐铁使王播开挖了绕城而过的新运河,奠定了扬州古城的城市格局:四周运河环绕,城中河道纵横。

宋代有了“运河”这一名称。

为阻挡金兵,南宋初年起,扬楚运河渐遭破坏。

元世祖忽必烈以其雄才大略,确定了新的运河线路,打通了京杭大运河,淮扬间运河显得更为重要。

元中期,由于漕粮海运由长江以南出海,淮扬运河渐渐冷落。

明朝定都北京后,大运河是维系王朝统治的命脉,扬州的地位更加重要,成为享誉天下的“运河名城”。

陈瑄被明成祖封为平江伯、总兵官,负责整个运河的治理、船只的更新等工作。

陈瑄开展了淮扬运河的一系列治理,扬州运河因此也获得了生机。

1403年,陈瑄对瓜洲各坝、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在瓜洲运河临长江口处建了两座减水闸,蓄泄调节运河水位,确保了运口的通畅。

1407年,陈瑄主持疏浚真扬运河(即今仪扬河),使仪征运口更趋完善。

1409年,为了漕船的进出方便,陈瑄又主持开挖白塔河,增加了漕运的江北运口,方便漕船过江,还省去了瓜洲的盘坝之费。

卅三、古城变迁

卅三、古城变迁

卅三、古城变迁扬州历史悠久,古代城池多次兴废变迁。

由于长江岸线南移和运河水道变化,古代城池位置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从蜀冈到平原的历史变迁过程。

从春秋吴国邗城—楚广陵城—西汉吴国都城—三国吴广陵城—东晋广陵城—隋江都—唐扬州子城,虽经多次兴废修筑,但其位置都在蜀冈之上,以“唐城遗址”为基础,且均为土城,城市性质都为军事城堡。

唐末至南宋时期,由于战争时起,城池兴废变迁频繁,城池位置,经考古挖掘显示由蜀冈上向蜀冈下过渡阶段,并出现蜀冈上下并存城池状况,如唐代子城与罗城,宋三城。

其中杨吴江都城、南宋堡寨城、宝祐城仍在蜀冈上唐子城范围,而唐罗城、宋大城已伸展至蜀冈下南达扬州城南运河。

宋代,扬州为“淮左名都”,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

从宋大城起,扬州城池已完全离开蜀冈,在平原建设城市,城市性质已变为内河港口与经济文化兼容发展的都市。

南宋扬州城是宋金、宋元战争的军事前沿,南宋晚期形成了由大城、夹城、宝祐城构成的三城一体的“蜂腰城”。

元代,在扬州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扬州成为两淮盐业集散地,东关城外沿河两岸盐仓林立,盐运规模宏大。

扬州因盐业再次兴起,经济发达,后来还成为江淮行省首府。

元末,由于饥荒和战乱,扬州居民逃亡,邑里残破,《明太祖实录》记载,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

明代,永乐年间,随着首都北移,重开运河漕运,扬州再度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全国盐务中心和富商聚居最稠密的城市。

现存扬州老城区系明朝所筑,明代形成的扬州旧城、新城,已在蜀冈东南平原上相连,东南两面抵古运河、北界北城河,西至西门头道河,略成方形城厢。

商业区和手工作坊区继续向城市东部发展。

嘉靖时期,为防倭寇侵扰,知府吴桂芳开始修筑筑扬州外城。

明代新旧城共设有12座城门:南有安江门、挹江门(钞关)、南便门(徐凝门),东南为通济门,东为利津门(东关),东北为便门(便益门),北有镇淮门、广储门、拱宸门(天宁门),西为通泗门,中间旧城还有大东门和小东门。

扬州城市史

扬州城市史

扬州城市史第二节扬州扬州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位于江淮丘陵的东部边缘。

历史早期南临江海,又是沟通江淮运河的交汇点,曾发展成为著名的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城市。

唐、宋以后,随着江面的束狭和江岸的南移,虽不再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港口,但仍以地处江、运之交的漕运要冲而经久不衰。

一、春秋至南北朝时期的扬州1.古邗城及广陵城早在春秋后期,据《左传》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 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①。

这是扬州建城的最早记载。

自吴王夫差始建邗城后,仅十三年,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吴国即被越国所灭,邗城归越。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 年),楚并越,尽取吴故地,邗城又属楚。

至“楚怀王十年(前319 年),城广陵”②,《尔雅》云:“大阜曰陵”。

楚怀王又取其地“广被丘陵”之意而改称“广陵城”,广陵之名自此始。

秦统一六国后,置广陵县。

《读史方舆纪要》:“广陵城,楚旧城。

《史记.表(指《六国年表》)》:怀王十年,‘城广陵’。

秦因之;二世二年,‘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是也”③。

秦汉之际,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意欲建都于此,一度改称广陵为江都,意即临江的都城。

刘邦建立西汉,封侄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

《汉书.地理志》:“广陵为吴王濞所都,城周十四里半”④;郦道元《水经注》云:广陵城,“楚、汉之间为东阳郡,高祖六年为荆国,十一年为吴城,即吴王濞所筑也”⑤;又李善《芜城赋》注引汉“王逸《广陵郡图经》曰:‘郡城吴王濞所筑’”,均有刘濞筑城的记载。

对此,雍正《江都县志.吴王濞城考》指出:“《汉书》第谓为濞所都,于筑城无明文,则《水经注》所云濞筑新城者,或亦修筑而都之,非别创也”。

证之考古调查所得,古城遗址与《汉书》所云“城周十四里半”正相吻合,说明吴王濞的广陵城只是在古邗城基础上“就城修筑,未更原址”。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吴国被废。

汉景帝三年(前154 年),“徙汝南王非王江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扬州城的历史变迁
指导老师:陆新娥
小组成员:袁晶(组长)李荣莉金曼林建熊伟业吴仇荣自春秋开始筑城,历经汉、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至今,近7000年的文明史和2500年的建城史,给现在的扬州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存,其中,扬州城遗址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城遗址之一
西汉,汉武帝刘彻在全国设置十三州刺史部,作为地方的监察机关,其中就有扬州刺史部。

其余十二州为交趾、并州、青州、兖州、荆州、幽州、徐州、朔方、益州、凉州、豫州、冀州。

这里的扬州范围也很广,是指今天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的部分地区。

而今天的扬州,在当时是属于徐州刺史部的。

东汉时期,州逐渐由地方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扬州也变成了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治所先后从历阳(今安徽和县)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又迁到合肥(今安徽合肥)。

东汉末年分三国,在曹魏和孙吴分别都置有扬州。

魏的扬州治所仍在寿春,下辖淮南、庐江二郡,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安徽南部。

吴国的扬州治所在其都城建邺,下辖丹阳、会稽、建安、庐陵等十四个郡,范围相当于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浙江、江西、福建以及湖北的部分地区。

西晋统一后,两扬州也合二为一,治所仍在建邺,辖今浙江和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

永嘉南渡后,又出现了扬州治所与都城同在建康的现象,并持续了整个南朝。

此时,现在的扬州隶属于当时的南兖州。

与此同时的北朝,北魏和北齐也先后置有扬州。

北魏的扬州大致在河北项城东北,北齐的扬州仍在寿春。

直到隋朝,扬州才是指今天的扬州。

而早在原始社会,今天的扬州这一地方便有了人类活动。

在西周时期,周公东征之后,淮夷便在此建立邗国。

至于“邗”字,《说文解字》里说:“‘邗’,从‘邑’,‘干’音,国名”。

在《诗经·伐檀》里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其中“干”是“河岸”的意思。

所以“邗国”,意为“建立在岸边的方国”。

春秋时期,此地为吴国所有。

出于吴晋争霸的需要,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在此地开邗沟,筑邗城。

邗沟即为最古老的大运河,邗城便是扬州最古老的城池。

战国时期,此地为楚国所有,称为广陵。

《史记》记载“楚怀王槐城广陵”。

“广陵”意为“广被丘陵”,是对这里地貌的一种反映。

后来“六王毕,四海一”,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

其中九江郡包括今天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水以南地区,以及江西省。

因此扬州此地属于当时的九江郡。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统治。

高祖刘邦封其兄刘贾为荆王,在此地建立荆国。

后来淮南王英布谋反,攻占荆国,杀死刘贾。

叛乱平定后,刘邦封
刘贾之子刘濞为吴王,定都广陵。

此后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平定。

武帝时期,刘非被封为江都王,在此地建立江都国。

至于“江都”之称,一说“江水都会于此”,一说此地为“江淮一大都市”,二说并存。

刘非死后,其子刘建继位,刘建之女便是远嫁乌孙的江都公主刘细君。

后刘建谋反被诛,遂于公元前121年在此设立广陵郡。

到了前117年,又封刘胥为广陵王,建广陵国。

后又改为广陵郡。

东汉时,刘荆在此建有广陵国,后改为广陵郡,后其屡复屡废。

西晋时设有广陵郡,隶属于徐州。

其治所先后由淮阴迁到射阳。

东晋时,广陵郡分为海陵郡和山阳郡。

海陵即今天泰州,山阳即今天淮安。

隋初,此地称为江都郡,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此地正式更名为扬州。

从此,扬州此名于扬州此地便紧密相连了。

隋炀帝大业初年,此地又改为江都郡,下辖江阳、江都、海陵、盱眙、盐城、清流、全椒、六合、永福、句容、延陵、曲阿等十六个县,是为全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域。

唐高祖武德三年,即620年,更名为兖州,六年更名为邗州,九年又更名为扬州。

贞观时此地属于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即742年,更名为广陵郡,肃宗乾元三年又更名为扬州。

宋朝时,扬州先后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

元朝时属于扬州路,明清时期此地设有扬州府。

除广陵和江都外,扬州在历史上还有过别的很多名称。

如维扬,一说取自《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一说取自《尚书·太誓》里的“我武惟扬”,明朝时曾一度设有维扬府。

还有芜城,取自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说“刘宋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兵败死焉。

城遂荒芜”。

还有竹西等,南宋姜夔《扬州慢》中便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句。

总之,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其中的任何事物,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