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

合集下载

大医精诚观后感

大医精诚观后感

大医精诚观后感这个时代需要精诚大医,呼唤大医精诚精神的回归。

我和《精诚大医》中李智华的原型、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是忘年交。

他既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

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我用了近一年时间整理了反映他医学人生的书——《走近国医大师李振华》。

在我们亲密无间的相处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国医大师的人性光辉。

他热爱中医事业胜过一切,他为祖国医学的发展献计献策,他为中医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在他心中,中医事业与他血脉相连,是他一生奋斗的动力和源泉!这使得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从心里敬仰他。

观《精诚大医》后,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我从内心深处感谢为影片诞生做了大量工作的幕后英雄,并萌生了一些感想。

第一,在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上,《精诚大医》从上千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两个最佳奖,这不仅是电影本身的荣誉,更是祖国医学的荣誉,更给了那些认为中医不科学者当头棒喝!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工作。

中医教研和中医临床工作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近年来,中医药事业更是获得了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机,祖国医学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正逐渐被更多的国家认可和接纳。

《精诚大医》的获奖,就是祖国医学大发展的胜利,说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已被国外承认,同时影片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医学的无穷魅力。

“仁心仁术,救死扶伤”正是中医长期发展的灵魂,也是医家的最高追求。

第二,《精诚大医》中李智华的原型在“文-革”期间被打-倒,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患者,亲自为患者煎药、喂药;为了给更多患者治病,他累到吐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一种心中只有患者、毫不利已的大医精神!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应该大力弘扬这种精神!我相信,影片公映后,将会在医疗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卫生厅、河南中医学院等相关部门给电影的摄制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电影不可能问世。

论孙思邈大医精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000字

论孙思邈大医精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000字

论孙思邈大医精诚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5000字摘要:在古今两千多年的中医界中,大医孙思邈是以博学、聪慧、薄名利、享高寿以及名医名儒这些荣誉而称道于世的传奇人物。

他在《大医精诚》中精辟地论述了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品德修养,这也使其医学思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对后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崇尚科技力求完满的今天,我们将孙思邈身上的医者精神进行深入剖析,既是对古代灿烂文化的传承,又是对今天不断出现的医患矛盾的道德审视。

关键词:孙思邈,五常,精诚辩证,现实启示孙思邈之所以医德高尚,这与他独特的人文素养有很深厚的联系,而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又与其对于儒释道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有紧密联系,今天当我们着重研究孙思邈的医德伦理的内涵时,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儒家特殊的人文关怀与处世原则影响了孙思邈的医学思想,以至于孙思邈在习医过程中极力倡导医技与医德的重要性。

在其二部《千金方》中,他用精湛的文学功底阐释了医技与医德二者的辩证关系,这也为后来中国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思想明珠。

对这一思想深入探究与分析,以期其思想光芒照耀我们的时代。

1、儒学五常的医道践行1.1、情感之核--仁在传统医学界,两部《千金方》集中体现了孙思邈医药学术思想,究其思想情感本质,可将其概括为"仁"。

在《药方序》中表述其创作目的时用了方部浩繁,良莠不齐,求检至难等语。

孙思邈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写书,这个层次就是仁。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将天下作为己任。

孔子在论述仁时谈到忠恕近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被公认的道德金律,在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中被表述为"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在《药方·大医精诚》中他说"处以珍贵之药,另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医生开药过程中任意开贵重的药材以及炫耀自己的技能,这是偏离忠恕之道的。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

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5篇学习屠呦呦伟人事迹和精神篇1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填补了我国无诺贝尔科学奖的空白。

她将中医中药推向了世界,她将民族的变成世界的。

过去,包括很多中国人在内的国内外学者专家,都批评中医中药为伪科学。

屠呦呦用诺贝尔医学奖粉碎了他们对中医中药的攻击,奠定了中医中药在世界医学领域的地位。

屠呦呦是民族的功勋、佼佼者,她对科学的贡献是卓著的。

40年前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可想而知,屠呦呦要从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可谓历经千辛万苦。

失败了,推掉重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

在失败面前,他们不言弃,始终执着地追求。

屠呦呦被称着是“三无教授”,她毫不在乎,兢兢业业,对科学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为了检验药物的效果,屠呦呦甚至亲自口服药物,尝试药物在自己身上的反应,以做到保证药物的万无一失,屠呦呦的肝脏因此受到了损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目的就是换来大家的健康,换来人类的科学进步。

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充满了许多精彩传奇故事,表现了科学家的态度、品质和精神,屠呦呦的精彩故事是一本极好的励志书。

必须用好这本书,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习现时代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待遇面前不伸手,为着祖国的科学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今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需要讲好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用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的精神鼓舞大众,振奋精神。

大家一定记得,当年,陈景润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引起了全社会的轰动。

1977年10月3日,新华社报道,陈景润的突出贡献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写下光辉一页,中国科学院提升他为研究员。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刊发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随后予以转载,“怪人陈景润”轰动全国。

1978年4月,《哥德巴赫猜想》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此时,“七七级”大学生刚刚入学报到,坐定课桌,开始如饥似渴地求知。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大医精诚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7篇《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

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

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

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

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二《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精选大医精诚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

精选大医精诚读后感600字左右范文

大医精诚的读后感(一)寒假的时候读了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感触颇深便写下这篇读后感,现在正好把它当作选修课考核稿件。

本篇文章我主要谈谈《大医精诚》给我的启示,这些启示总体概括就是《大医精诚》给我的“四心”。

一是细心,书中说“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所以医生不能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责任感必不可少,要给与患者足够的关心细心。

二是专心,学医需要扎实深厚的医学知识,文中说“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这要求我们在医学基础知识学习期间,要勤恳奋斗,持之以恒,以后行医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学而时习之。

三是静心,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大时代的背景之下,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而医生却不能这样,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往往静心学习,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

四是仁心,医者仁心,在古代医术又被称为仁术,文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医生应有慈爱之心,对待病人一视同仁。

医生只能表现出从内心感到难过的同情、怜悯、关心的心情,才能做到“精诚”。

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位南医校友,在他的身上我能看这闪闪发光的“四心”,她就是袁慧英。

袁慧英1961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她参加支援内地建设,先后在贵州六枝矿务局中心医院和大屯煤电公司职工中心医院担任了20年的医生。

2001年12月12日,已退休的袁慧英从东方电视台得知新疆有11名病人食物中毒,于是她当即乘飞机赴新疆与当地医生一起投入救治。

15日准备返沪的袁慧英,因放心不下尚未脱离危险的病人,便前往病人家中了解情况。

途中因发生翻车事故不幸殉职。

大概袁慧英的生平是《大医精诚》的真实写照,她学医时专心,行医过程中静心,对待病人细心,并将自己的仁心洒满人间。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中文谚语,意思是做医生的人必须有关怀病人的心,而且要无私奉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医生,在医学领域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要救治患者,尽其所能地去帮助他人。

回顾古今中外的医学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时代的医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不易,他们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结合时代的特殊要求,为人类的健康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张仲景,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后人的治疗智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如,美国的医学教授佩顿·罗斯,他对癌症患者的启示治疗,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让许多病人从绝望走向希望。

然而,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给医学带来了诸多技术和理论上的改变,但我们不难发现,医疗行业的人性化、温情化,这一点好像还需要一些努力。

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因为医患矛盾而义愤填膺,行动不便,情绪失控,整个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足以看出,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种精神是当今医疗行业缺失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我们急需的是一个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医疗队伍,他们不仅善于解决病人的身体问题,更能去体谅和关心病人的心灵和情感,将患者所面临的难题从多角度进行思索和分析,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

据我所知,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病友会,那些伴随病人、分享经验、为人津梁的志愿者们,他们的到来不仅为病人带来更多的安慰,更为医护工作者和医疗机构们敲开了一扇通往信任和和谐的大门。

用一个迷人的笑容,让患者倍感温暖,用一句贴心的话语,让患者倍感舒适,此时,医者就像天使一样,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患者最深切的关爱和关怀。

在众多无私奉献的人物中,中国的那些援外医疗人员无疑是堪称现代医疗的楷模,他们夜以继日地为遭遇天灾、战乱、传染病的外国患者提供服务。

这种特殊精神所体现出来的大爱和团队精神,也是医疗领域如此众多良心医生倡导的理念之一。

在一个人类精神文明日趋重要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更应该注重人类的精神状态,以礼、以德、以仁、以慈,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医生仁心大爱,是这一伟大奋斗的重头戏。

悬壶济世的典故

悬壶济世的典故

悬壶济世的典故“悬壶济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及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早在古代就被广泛流传,至今依然被人们传颂和称赞。

这个典故的意义极为重要,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家的职业精神,还表明了医者仁心的高尚品质。

本文将深入探讨“悬壶济世”的来历、内涵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悬壶济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传说当时著名的医师扁鹊,年轻时曾背着一个医疗行囊,四处寻找患者,为其治病救人,遂被后人称为“悬壶济世”。

民间传说,他的医术高超,可以治愈世间任何病痛,是古代医学界的一代宗师。

从此,“悬壶济世”一词成为世人口中高尚职业人士的代名词,也是医者对自己的一种追求。

在医术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家的治病救人,追求名利的同时更多体现出一片仁心,即“心灵医学”。

古代的医生们在性灵共鸣的基础上,更好的观察、分析疾病的根本,并把握病人内心的搴动,从而采取科学、人性化的治疗措施。

这种方法不仅有效治病,而且能够消除患者心理上的负担和焦虑,为他们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中国古代历代著名医学家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善良、博学、勤奋、刻苦是他们的共性。

放眼整个历史,“悬壶济世”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医师灵魂的写照,更凝聚着中国古代与现代医学家的共同理念,即做一名有医护精神的行业人士,要始终将生命健康视为首要任务,不满足于强调治疗疾病的器械和技术,更要学会从患者的角度去敏锐地观察、分析和解释疾病的本质,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体现出自己所拥有的医疗技能和道德操守。

在社会文化方面,悬壶济世的典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启示了社会人士,只有当我们为他人的病痛分担,为受苦的病人倾心付出时,才能够在性命存亡之间,真正体会到人民健康在国家安宁中的重要性。

同时,悬壶济世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村医及道德医学的发展,为当前中国卫生管理和医药业的创新提供了基本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悬壶济世的典故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社会道德诚信的引导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读《大医精诚》有感

读《大医精诚》有感

读《大医精诚》有感读《大医精诚》有感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大医精诚》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大医精诚》有感1我的学医生活生计已过两年半了,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熟悉。

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扞卫者。

今年冷假我读了《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枢纽词就是责任。

《大医精诚》实在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着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作者孙思邈是唐朝知名的医师与羽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知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

《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着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凸起地夸大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需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涵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

为此,该书逐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涵养的绳尺。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遥。

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病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总结了医者必须的四种品质: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线人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仍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仍是梗阻,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医家的大医精神对我们的启示闫麦冬中医医德医风,深受儒家“仁”、墨家“兼爱”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众多著名医家,虽然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医德高尚、心存高远。

“医乃仁术”“医乃仁术”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

《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

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

“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仁”“医”结合。

珍重生命《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也是我国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

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遇危重病人,要积极抢救,例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民间医生,一日,路过虢国,遇虢太子突然发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

扁鹊通过详细认真的检查,对虢君说:“若太子者,所谓‘尸厥’者也,太子未死也。

”就让学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过抢救,使太子转危为安。

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

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医生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充分体现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普同一等”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

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

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

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

仆人告痛,先生谕之曰:“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偿,其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

”宋代医生张柄,治病救人“无问贵贱,有谒必往视之。

”元末明初的名医刘勉曾任太医,在他一生的医疗实践中,把“不分贵贱,一视同仁”作为自己的信条。

他常说,“富者我不贪其财,贫者我不厌其求”。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人的道德地位是分等级的。

我国古代医家这种崇尚把患者当作亲人式的医患关系的优良医风是十分可贵的。

重义轻利传说“三国”时期江西名医董奉隐居庐山,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载,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并以每年所收之杏,资助求医的穷人。

至今医界仍流传着“杏林春暖”的佳话,以赞扬医生的美德。

明代医生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从不计报酬。

他虽行医30年,但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

他死后,当地百姓万人空巷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

“杏林春暖”的佳话和“万人空巷”的传说代表了我国古代典型的重义轻利的道德观。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清廉正派我国古代医家清廉正派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的医书中,就强调医生要品行端正,医风正派。

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的“五戒”的二戒中规定:凡视妇女及孀尼僧人等,必候侍者在旁,然后入房诊视,倘旁无伴,不可自看。

张杲在《医说》中记载:“北宋宣和年间的医家何澄,有一次为一患病缠年而百医不愈的士人诊治,其妻因丈夫抱病日久典卖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相酬。

何澄当即正色说:娘子何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勿以此相污!”这士人在何澄的精心治疗下终于获得痊愈。

何澄的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为世代传颂。

唐代名医沈应善,江西新建人,精医术,有仁心,遇有疫疾流行时,则购储药物,在其宅旁构筑一舍,收留病人,医药费和伙食费一概不收。

对待病人,来者不拒,“既来之,则安之”,因命其舍为“来安堂”。

又如清代名医张明征,江西婺源人,曾供职太医院,后回籍开业,曾在途中遇一贫苦无告者患痢甚剧,视之恻然,令仆负至其家,服药调治,月余痊愈,仍给资遣其回家,临走时亦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人称颂其“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若骨肉”。

医术是仁术,学医的目的是为治病救人,而不是为发财致富。

李东垣晚年收罗天益为徒,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他:“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即问你来学医,目的是为赚钱图利,还是为传道济世?天益答道“亦传道耳”,是为了传道济世。

当即收他为徒,后来罗亦为名医。

可见我国古代名医对学生的学医动机,道德品质,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再者要心存济世,不图酬报。

扶贫济困,施医赠药,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

尊重同道孙思邈在其名著《大医精诚》篇中论述了医生与同行之间的关系:“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

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陈实功所著《医家五戒十要》中倡议:“凡乡井同道之士,……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他的同行范风翼在《外科正宗》序中写道:“我的同行陈实功君从来胸怀坦荡,仁爱不矜,表现了同业之间互相敬重,虚心好学的品德。

”金元四大家中的养阴派首创人朱震亨(又名朱丹溪)曾为一患结核病的女子治病,病将愈,但其颊上有两个红点不消。

朱丹溪实无他法可医,于是他亲笔写信让病人家人请江苏省的葛可久治疗,果然患者得以彻底痊愈。

这些事例,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尊敬老师医者要尊敬老师,虚心求教。

我国历代名医,多数人出身于“师传”,如扁鹊拜长桑君为师,仓公(淳于意)拜公乘阳庆为师,张仲景拜张伯祖为师等等,他们尊敬老师,虚心向老师学习,终于“尽得其传”,甚至成就超过了他们的老师。

金代李东垣,家赀富有,热爱医药,闻张元素有医名,乃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得其传,后来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元代朱丹溪,慕武林(杭州)罗知悌擅长医学,往返十余次,“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使罗氏深受感动,遂将全部医术传授给他,后来他也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清代叶天士,虚心好学,闻某人擅长治某病,即前往拜访求教,先后共拜访名师17位,他能汲取各家之长,后来成为名家,尤其对温病学贡献最大,成为清代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献身医业许多古代医家具有不畏权势,不图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医学事业和人民大众献身的精神。

在封建社会,我国医家地位很低,常被列入“三教九流”之列,和算命看风水的同属一等,称做“医卜星相”。

但他们为了救人,却弃绝官职,甘当人民医家。

宋代范仲淹有“不为良相,愿为良医”之说。

东汉名医华佗医技高明,却淡于名利,一生三次弃官,坚持民间行医。

明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该书共19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收录药方11096个。

他前后花了27年,阅书800余种,采访四方,三易其稿,系统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丰富经验,对我国的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代的皇甫谧,家中贫苦,自幼务农,20岁发愤读书,42岁因得风痹病半身不遂,耳聋。

54岁因治病服寒石散又大病一场,险些丧生,但他并没有因为身体不佳而弃学,反而一心扑在针灸学的研究上。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针灸学巨著。

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较系统地阐述了针灸学的理论知识,为针灸学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他被后人称为针灸学之祖。

吴有性: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真可谓: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道德修养孙思邈作为一个被历代医家所推崇的“精诚大医”,他十分重视道德的自律和修养。

他少年时代因病而学医,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医药学研究。

隋唐两帝曾多次召其做官,他拒而不受,终身为民除疾治病。

他为解除麻疯病人痛苦,竟带600余名患者同住深山老林,不怕传染,亲自看护,精心医治,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对病人“莫不一一亲自扶养”,共治愈了60多人。

他德高望重,被人称为“孙真人”和“药王”。

晋代的杨泉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谆良,不可信也。

”即古代任用医生,一定要选品德好的人。

北宋林逋在他的《省心灵·论医》中与此相关的另一句名言是“夫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医生乃人命生死之所系……”此名言至今仍广为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