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

合集下载

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

永远的月亮——浅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一位奇女子,以她出奇的才华、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独有的诠释,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万千风貌诉诸于文字,留给后人品味和咀嚼。

从她文字的奇异色彩、故事的悲切哀婉、叙事态度的漠然冷淡中,我们可以读出了她的傲然、深刻、苍凉,可以读出乱世故事中蕴涵的特有的人生哲学。

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这就是张爱玲,1943年在上海文坛横空出世的天才。

她曾一夜之间红遍上海滩,又一度在国内正统立论里黯淡失色;她曾只在海外史家的笔下光鲜无比,又一次次掀起两岸学界研究的热潮,而几乎每一次都以《金锁记》始。

傅雷曾称它为“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三十几年后,美国学者夏志清则推之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金锁记》写于1943年,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

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

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文中,月亮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有些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

关于《金锁记》中的“月亮”前人已有精彩评说。

在文本故事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人物命运发生变化的时候,月亮意象都会出现。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月亮”经常用来象征爱情、友谊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而《金锁记》中的“月亮”却具有除此之外的多重意味,它不但是叙述的线索,是所有悲剧的见证者,更是人性的永恒象征。

笔锋犀利妥帖是张爱玲作品的长处。

在《金锁记》一开头,作家就用了年轻人和老年人眼里不同的月亮作比较,像是现代人在看老影片一样,不同人有不同的感受,可是再好的月色,回想起来都免不了有凄凉的意味。

月意象分析

月意象分析

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

“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我们知道,月虽然只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组成部分,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

正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时的处境情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作品中“月”这一意象的不同思想内蕴,它们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他们借月来抒怀言志,因而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几乎成了诗词中的永恒主题。

下面从几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一下唐宋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本无情,人却有意。

月亮的阴晴圆缺,其实只是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但它却映射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以月破状分离这一意象的词作中,又可细分为两小类:(1)送别之作中的“月”。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时的那种落没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的月亮也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

诸如“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斜照后,新月上西城”。

(张先《江南柳》);“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周邦彦《风流子》)。

以上送别词中的诗句,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圆月”、“满月”,而是“残月”、“新月”。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多启程于黎明之前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残缺的、低垂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陇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真实的客观描写。

二是从词语意义的角度分析。

“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缺月,正是意取了分离,是离别之人心理情感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原因

原因

2、原因(1)、月亮的意象融入了她对人生的灰暗理解。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不仅出现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有着鲜明的对应,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而且“月亮”在张爱玲世界中的每一次升起,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具有了具体的形态。

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圆白、光泽,有着森森逼人的阴气,是带着杀气的蓝光,这样一反常规的描述,融进了她对人生的全部感悟。

自身命运的不幸,天才般的观察生命的独特视角,使她的文笔所表现的生活处处充满了不信任与怀疑,充满了悲观、绝望、冷漠的格调,她说“人生的底色是苍凉的”。

①选自《张爱玲精选集———苍凉的底色(朱育颖)》第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在散文《私语》中,表现少年时期因反叛父亲被关禁长达小半年,时。

是这样感受月亮的,“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

我生在里面的这座房屋忽然变得生疏了,像月光底下、黑影中显出青白的粉墙、片面的、癫狂的”,记忆中的是“楼板上的那蓝色的月光,那静静的杀机”。

《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月亮“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形象逼真地暗示了曹七巧的一生,是现实与鬼蜮的模糊境界。

曹七巧的现实如同地狱般阴阴郁郁、鬼气森森。

没有爱情,只有时时须提防着被人抢掠的金钱,只有畸形变态的恐怖。

(2)、是女性命运的见证,是女性世界失意的记录着者。

张爱玲的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如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在她们的身后,各有一轮精彩的明月,二者交相辉映,月亮成了人物个性心理、人物命运的一个象征性符码。

作者有意识地月亮设置成女性形象的代言人。

《沉香屑——第一炉香》描写葛薇龙在离开姑母别墅返回家的路上,对月亮有这样一段描写:“薇龙向东走,越走,那月亮越白,月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转弯处,在树桠叉里做了窠,月走越觉得月亮就在前头树深处,走到了,月亮便没有了。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

张爱玲《金锁记》中“月亮”意象的分析对于月亮这一经典的意象,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对其进行了塑造。

古人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上。

残月和满月总能给人不同的感受。

深受中国传统文学影响的张爱玲,她一方面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意识,同时她又是月亮意象的创新者。

她笔下的月亮是写不尽的悲凉。

欣赏张爱玲的月亮世界,可以更好的了解张爱玲的世界。

对张爱玲笔下的经典意象“月亮”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读者了解张爱玲个人创作的艺术个性。

下面,将从张爱玲最具“月亮”意象代表性的作品《金锁记》着手分析。

月光下的苍凉,苍凉是其时代的生活和历史的底色,张爱玲创造了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奇迹,其小说特点总不免一个悲凉的底子。

如同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给人一种永久的回味和启发。

张爱玲在《金锁记》的开头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纸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后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

”在这里月亮是一个“红黄的湿晕”是“一滴泪珠”,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给了读者一个感伤,凄凉的基调。

三十年前的月亮与三十年后的月亮是重叠起来的,有意识的给读者造成时间上的虚幻,营造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

这样的月光给全文笼罩着一个凄凉的氛围。

全文的基调是苍凉的,暗示了故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意象与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七巧,这个与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

小商人出身的曹七巧被迫嫁到富贵人家,可是面对她的残疾人丈夫,欲爱不能,而且在姜家备受歧视,结婚五年虽然有一对弱小的儿女,但她也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

正如《金锁记》中所写,月亮是伴随着她的出场而出场,开头就用月亮引出全文。

其中写道“月亮照到姜公馆新娶的三奶奶的陪嫁丫头凤箫的枕边。

”在这里月亮也就见证了曹七巧一生的心灵变迁过程。

苍凉的生命底色_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群之隐义

苍凉的生命底色_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群之隐义

第8卷第1期2008年2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 URNAL O F HUNAN IND USTRY POLY TECHN I CVol 18No 11Feb 12008苍凉的生命底色———浅析张爱玲小说的意象群之隐义毛灿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科学系,湖南长沙 410082)[摘 要] 张爱玲以月亮、风雨、镜子等传统意象的悲凉美学意蕴,为她的人物命运铺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这些意象在写实性中饱含着浓重的主观色彩和抒情意味,实现了小说人物心理描写的诗化。

意象中隐含的作家的人生体验、认识与感悟等,显示了张爱玲写作的基本心态。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意象群;苍凉[中图分类号] I 042 [文章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004(2008)01-0081-02The D esol a te Color of L i fe———On the H i dden M ean i n g of the I mage Groups i n Zhang A ili n g ’s NovelsMAO Can -yue(Hunan I ndustry Polytechnic,Changsha,410082Hunan )[Abstract] W ith the des olate aesthetical meaning of such traditi onal i m ages as the moon,wind and rain,m irr ors,etc,Zhang A iling endowedher characters ’destiny with a col or of des olati on 1Though portrayed realistically,these i m ages contain dense subjective col ors and lyrical meanings,and realize the poetry of p sychol ogical descri p ti on of the characters 1The i m ages harbor the writer ’s experience,inter p retati 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ife,and dis p lay the p sychol ogical state of Zhang A iling ’s 1[Key words] Zhang A iling ;novel;i m age gr oup;des olati on [收稿日期] 2007-12-20 [作者简介] 毛灿月(1965-),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_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_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

2006年第1期 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1期,2006 [现当代文学评论] 月光下的忧郁与癫狂———张爱玲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分析刘锋杰3(苏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苏州 215021)关键词:张爱玲;月亮;荒凉摘 要:本文认为张爱玲的月亮意象的创造吸取了中西方文化与文学的不同内涵,创造了月亮的千面形象,特别是描写蚀月、具有杀气的蓝月亮与照得人心发慌的太阳般月亮意象,表现了月亮的奇异面,传达了某种荒诞意念,与其荒凉的美学观相一致,并由此观照人类的终极存在。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6)01-057-07Blue and De ment ati on i n the M oonon M oon I mage of Zhang A ili n g’s W orksL I U Fengjie(Chinese D epart m ent Suzhou U niversity Suzhou J iangsu215021)Key words:Zhang A iling;moon;des olati onAbstract:Zhang A iling adop ted the moon’s different content of western and easter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when invented the moon i m age in her works.S o,readers can get vari ous as pects of the moon fr om her works.W hen describing lunar ecli p se,she compared cold blue moon i m age with the horrible sun i m age,fr om which the readers can get a ne w understanding on the moon. By the moon i m age,she showed certain sense of fantasy,which was related t o her des olate aesthetics idea.Besides this,in her works,Zhang ailing als o showed her ulti m ate sy mpathy t o hu man beings. 写月亮是中国文学的传统。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关键 词:张爱玲 小说 月亮 象征
张 爱 玲 在 她 的 小 说 中 , 很 多 地 方 都 用 到 了 月 亮 这 个 便 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 的月亮。”…当项王在垓
意象 ,她 从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对 月亮意象 进行 了描绘 ,
有 寒 冷 的 、 光 明 的 、 朦 胧 的 、 同 情 的 、伤 感 的 、残 缺 的 等 等 ,每 次 月亮 的 出现 ,都 具 有 不 同 的 、独 特 的 象 征意 义 。
浅 析 张
。 吕伟 璇
摘 要 :张爱玲 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 ,其 中,月亮意 象是用得 最多的一个,她从 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对 月亮意 象进行 了描绘 ,本 文就从张爱玲 小说 中反复 出现 的月亮意象着手 ,尝试分析其典型的象征意义。

女 性 意识 的体 现
张 爱玲 的女 性意 识 与她 小说 中的 月亮 意象 有着 十 分 否定 ,她对 女性的 月亮地位 做 出了彻底 反省 :即使像她这
密 切 的 关 系 。把 女 人 和 月 亮 联 系 起 来 , 当 然 不 是 张 爱 玲 的 样 的 西 楚 霸 王 的 宠 姬 , 也 不 过 是 一 个 任 人 摆 布 的玩 偶 , 败 首 创 , 在 古 代 神 话 传 说 里 ,太 阳 就 是 男 性 , 而 月亮 就 是 女 则惟恐落 入敌手 ,夫主 恨不能亲手血 刃,胜则得一封 号, 性 。 像 中 国最 早 的 月 亮 神 就 是 女 神 常 羲 : 美 丽 、温 柔 ,而 同时 也 封 死 了 青 春 与 前 程 , 既 然 如 此 , 何 不 亲 手 结束 自 己 太 阳 是 留给 男人 们 自居 、 自诩 的伟 岸 、 雄 壮 。 月亮 自有 月 的生命 。她不愿继续做 “ 月亮 ”了,于是 , “ 霸王 别姬 ” 亮 的 便 宜 之 处 :无 须 费 力 发 光 , 但 仗 他 者 生 存 久 而 久 实 乃 “ 姬 别 霸 王 ”。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读张爱玲小说《金锁记》里的月亮意象

பைடு நூலகம்
故事的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曹七巧的大家庭生活及她和小叔姜季泽之间的“爱情”;第二部研究七巧下半世的生活,她因孤寂而疯狂,又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是一个为金钱所困而丧失了整个青春的年轻女子,她一生的失误即在于被金钱所困,以全部人生的幸福作为代价。上半部的故事开始时,让读者在一个月亮明朗的夜晚,听姜公馆三奶奶与二奶奶的使唤丫头风箫与小双的月夜私语。谈话的中心是一个与月亮有关的人,这人便是七巧。七巧即七夕乞巧。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佳期,也是旧时妇女的节日。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5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支撑,对七巧而言,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唯一的金钱欲。爱情和金钱相比,是可以舍弃不要的,人生的其余内容也是如此。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然而长安成了七巧的牺牲品,在《金锁记》中,当长安受到七巧的责备,在孤独的时候与她作伴的恰好又是“月亮”。在长安的泪眼里,那天边的缺月就是她自己,残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缺月是长安的象征。一轮模糊的缺月挂在漆黑的夜,她半夜坐在寒冷沉寂中独自吹忧伤的口琴,以祭奠她短暂而美丽的半年学校时光。在花好月圆的少女时代,没有亲情抚慰的花季岁月,也如缺月一样,残缺、不圆满。在她充盈着泪水的眼里,月亮冰冷而模糊,凄冷的残月和忧伤的琴曲,渲染着一个少女心中的无限伤悲。一个花季少女在母亲的淫威下被迫选择了残缺而孤寂的生活,生在七巧的家里,在变态的母爱中成长,注定是一种牺牲,长安觉得自己的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其实这种手势只是一种徒劳,她为母亲而牺牲的价值归于零,她的牺牲是无意义的、模糊的。七巧把女儿看作第二个自己,是自己的替身。这样的想法是一种被虐后的报复心理。长安活在母亲“保护”的阴影之中,无奈而痛苦地接受着母亲的生命体验。七巧以母亲的身份时刻提醒她女性角色的被动和羞耻。正如福柯所说的“规训权力”,长安被七巧所操纵、塑造、驾驭。长安想要追求正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是在母亲病态心理与言行的诱逼下,她最后选择了放弃,被动地接受母亲对她的安排。她认同了她的母亲,而且越来越像其母亲,成了另一个曹七巧。长安走不出母亲的阴影,走不出女性命运的世界,只是认同着生命的悲剧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引言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辉映山河的“万川之月”,位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前人围绕着“月亮”这一意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月亮神话,诸如:蟾蜍食月、白兔捣药、吴刚伐桂、仙人乘鸾等,其中最让人们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了。

在诗歌的国度里,众多诗人都是因月生情、以月表情,使得千姿百态的月亮被意识化、被人格化、被诗化了。

在《古诗十九首》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以及《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几乎已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寄托游子思念情怀的原型。

根据弗莱的理论,所谓“原型”,即“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

据统计,月亮意象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了90余次,出现次数超过日、星、风、云等自然意象。

这其中,唐代诗人李白是把月亮描述得最多、最好的代表之一,其与月相关的诗作高达330余首,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众多著名诗句。

而宋词中,写月的作品亦是数不胜数。

苏轼以“月有阴晴圆缺”来喻“人有悲欢离合”,将月亮的自然现象与人世间的情感万千完美对应和贴合。

纵观古今,“月亮”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亘古不变的经典意象之一,其代表的文化底蕴也源远流长。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她选择了将月亮意象作为其作品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无疑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文化有着紧密的血脉传承关系。

而作品中每一次月亮的出现,都有着不同的、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

弗莱在他的原型批评中提出,所有阅读活动中无意识地发生的心理过程,都需要将我们所遇到的意象扩展并延伸到文学的传统原型中去,这种意象“注定要把许多作品扩展到作为整体的文学的原型象征中去”。

(1)张爱玲作品文本中反反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就是月亮意象这一原型在文学传统中的“扩展延伸”。

张爱玲在继承月亮意象的文学传统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灵活地进行现代性转换并激活了月亮这一原型,建构起自身对于月亮意象的独特艺术话语,实现了对中国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超越,构成其月亮意象的独特文化底蕴。

一、诗意的文本灌注——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继承作为一个变化多端的自然物象,月亮具备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态。

月亮不仅拥有不同的月相,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还可变幻出缤纷多彩的颜色。

因此,月亮通常会成为寄托着各种思想情感、承载着不同文化底蕴的一个经典象征。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名篇佳作更是流芳百世。

从最早的诗经中《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就已将月亮的皎洁和美人的靓影互相映衬,唐代诗人李白一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用明月来寄托离愁别绪,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则也体现了月亮寄予乡愁的文化传统理念,到了宋词中的苏东坡,他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通过将月亮形态的不同变化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相对应,从而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和表达自我内心情感。

除此之外,还有与月相关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等等都足以可见月亮这一典型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分量。

面对古人在月文化方面创造出的巨大成就,张爱玲在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上有她独到的见解和运用。

她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她自身在文学方面的艺术敏感和语言天赋,在继承传统月文化的同时也以自身的见解将月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建构起独一无二的月亮意象的艺术形象和话语,使月亮成为她作品中的主导意象。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月亮的每次出现和从圆到缺的过程都预示着人物自身命运的变化。

从意象角度说,月亮意象本身也具有不可言说的言说性。

作为一个符号,意象将意义内容指向更深层次的情感、思想,它将作者的观念、情感和事物形象结合。

《礼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所以月亮和人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月亮被加注作者的主观情绪,通过诗意地灌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

这点充分表现为其文本与月亮意象的“互文本性”古诗词中经常使用“寒月”、“冷月”、“冷光”等来展现作者对女性凄惨命运的感叹,这与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流苏、长安、薇龙的“霜月”、“缺月”、“残月”互为文本。

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月亮意象大部分都在诗词中有所体现,而张爱玲是将月亮意象运用到小说之中,以月亮起兴,用月亮意象来写不同女性主体的心灵世界,使其文本中的月文化焕然一新,这也正是张爱玲将中国诗词中月亮意象以“诗意”的形式嵌入文本之中的创新体现。

在《金锁记》中,作者将凤箫和丫头小双的交谈置于月亮之下,并写道:“天就快亮起来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灵活将古诗“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转化成她的文本语言。

又如《赤地之恋》的结尾,作者直接引用了诗人李煜的千古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来表现主人公刘荃历经了重重磨难,在异国他乡遥望祖国时的复杂心境。

在《半生缘》里,作者对主人公曼桢“浴在月光中,似乎特别的白”的手臂进行描述,正是形象地化用了诗人杜甫的“清辉玉臂寒”;为了暗示世钧与曼桢之后的不幸命运,作者在这两位主人公的定情之日还将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化用为文本的意境,“仿佛是从苍茫的人海之中升起的黄色大月亮”,这也与词中物是人非、旧情难继的悲伤情调相映衬。

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乔琪乔趁着月光来,也趁着月光走”,(2)不正是古代相恋的男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相会景面的真实写照吗?只不过月亮这名见证者既成全和见证了葛薇龙的爱情,也作为一个全知的旁观者见证了葛薇龙的感情希望在瞬间破灭的变化过程。

这种“诗意”的文本灌注,在张爱玲小说中比比皆是,也是她将传统性和现代性兼收并蓄的充分体现。

有论者指出张爱玲这种做法,能够将小说读者也带入到诗的世界中,对诗的欣赏,往往并不需要追寻文字的含义就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感受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

张爱玲还通过《金锁记》开头的那一段月亮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中世事浮沉变化的思考,作品中这样写到:“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滴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惘。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3)这段月亮描写有点类似于一个电影的开头,通过一段文字叙述呈现的一幅画面来渲染小说的气氛。

这里的带有“红黄的湿晕”的月亮意象也生发出了世事沧桑变化的悲凉感,在作品一开头就一点一点地渗开,笼罩全篇,也在读者的阅读中预设了一种心理悲凉的氛围。

傅雷评价这一段描写“不但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不但心理的观察那么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了一片苍凉的气氛。

”(4)作者正是借着月亮表现人生的时光流转中人的生命形态的变化,人生经历的世间的种种会在每一个人的心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心境不同了,自然而然地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不一样了。

年轻人眼中三十年前的月亮就是泪眼中一片模糊,然而经过了这么多世事沧桑,那些在生命中经历过的欢喜悲哀,像一台时光机一样过滤着我们昔日的心境,在老年人的回忆中,昔日的月亮承载的那些经历过的世事才露出一点欢愉,但是即便这样,隔着迢迢时光来回眸往事,连那一点欢愉中也透着丝丝悲凉。

但是,今天的老年人不就是当年的年轻人吗今日的年轻人明天不也会变成老年人吗张爱玲通过对月亮意象在时空交错中的变化展现出了生命错综悲喜的哲理,正如古诗中说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张爱玲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年年岁岁月不同,岁岁年年人变化”的世事浮沉变化。

月亮这个永恒的时间意象,通过人物起伏变化的命运交替引起的心境的不同,也在历史时间的变化中呈现出了多重形态,更表达了作者闪光思维中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这些带有古典色彩的月亮意象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描写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月亮描写二者之间的一脉相承性,月亮意象是张爱玲用来渲染作品气氛和用以引出故事情节的引子,在月光的照射下,小说中的人物的活动得以展开,作者利用月亮安排情节的展开,用月亮寄托自己的宇宙人生之思,使文章的意味更深长,意境更加引人回味。

这也正是张爱玲对文本进行的“诗意”灌注,使其小说饱含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的精华,加之张爱玲高超的现代文学技巧的融入,以及出神入化的优美语言的大量运用,使得其小说愈显精致和高雅。

二、中西交融——对月亮意象文化传统的发展张爱玲在谈到自己所受文学传统的影响时曾说道:“在熟读《红楼梦》的同时,我也熟读《金瓶梅》、《老残游记》、《日出》、《醒世姻缘》、《海上花列传》等。

”“读A。

Huxley(赫胥黎)、S。

Maugham(毛姆)的小说,唐诗,小报,张恨水,近代的西洋戏剧。

”(《女作家座谈会》张爱玲的发言)根据张爱玲所言,再结合张爱玲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其小说的人物、情节都受到了传统章回白话小说的影响,而其小说中的月亮意象,更是来源于久远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传统。

张爱玲在其文本中屡次引述和化用自身对《诗经》、汉乐府、等独到的感悟,使其小说中的月亮意象在原有的文化传统上拓展得更为全面。

张爱玲在小说中注入的情感大都从月亮意象中映射出来,既带着深刻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印记,又融合了不少西方的现代意识。

在西方文化中,月亮意象是具有多重的含义,月亮意象并不是单单的像中国古代文学中作为诗人内在心理的映衬,衬托乡土之思和思想之情以及宇宙人生之思。

不同于中国文化将月亮作为月老的传说,西方文化将太阳视为爱情和美好的象征,月亮意象则多被赋予丑恶、嫉妒的含义。

西方文化中会用“我的太阳”来表达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爱慕和喜欢,比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是这样赞赏朱丽叶的“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嫉妒的月亮,她因为她的女弟子比她美的多已经气得面色惨白了。

”在这里,朱丽叶就像是美丽的太阳一般,而月亮则成为了丑恶和嫉妒的化身。

在《月亮的传说》中“人们认为满月具有神奇的魔力”,(5)[1]而“缺月和月牙则是凶恶的预兆”(5)[2],在这本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下弦月是死亡预兆”的论述。

可见,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月亮意象也是承载着美好和丑恶双重含义的。

我在此论文中是讨论张爱玲月亮意象的传承和超越主要是就张爱玲在小说中对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借鉴,最后融入自己作品月亮意象的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手法而谈的。

中国文学中描写月亮时多是对月亮的诗意的描写,而西方文学中则较多的运用月亮意象变形为其他形态的含义,而张爱玲在作品中不仅有古典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意象的诗意描写,也对月亮进行多种形态和多种色彩的描摹,使其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呈现出多种形态以及更为深刻的文化底蕴。

不同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对西方古典文学的鉴赏,在西方文学传统方面,张爱玲有着自己的取舍,“在精神方面却与同个时代的西方文学有着严格意义上的同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