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最新范文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南移动,最终定居在长江流域。
首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农业的发展使得黄河流域的土地贫瘠,而长江流域的土地肥沃,因此,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其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商业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业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商业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港口和商业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最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政治的发展。
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治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政治的发展使得长江流域的政治活动更加繁荣,而黄河流域的政治活动则比较落后,因此,政治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总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过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农业、商业和政治的发展都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它们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得更加迅速。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中国古代文化中心南移突出表现为教育轴心南移。
(1)先秦及秦汉时期。
教育轴心明显地处于黄河中、下游。
该地区教育名人(26人)占统计总数(29人)的89%。
其中山东、河南教育名家密集,占总数的50%。
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地区仅有3人。
此期孔、孟、荀、墨等诸子百家及其私学绝大部分居于北方。
如孔子主要施教于鲁及其周游讲学之地卫、陈、曹、宋、郑、蔡等国均在黄河流域。
荀子在赵国讲学授徒,曾游学于齐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及楚、秦等国,其弟子韩非、李斯皆著名于秦。
墨子于宋,大办私学等等。
及汉代董仲舒等发扬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为其主流的经学,无论是今文经学的代表董仲舒,还是古文经学的代表马融、郑玄,均是北方人。
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于京都长安,这也无疑进一步稳固了北方的教育轴心地位。
(2)隋唐时期。
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江苏教育名家此时大大增加。
此期笔者统计教育名人约64人。
江苏、浙江两省15人占24%,整个长江流域增至19人占30%,珠江流域也有1人。
与前相比,教育名人的分布呈发散状,分布于12个省区,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
黄河流域的教育主导地位虽有削弱但仍占首位。
这与隋唐疆域拓展和经济文化较大范围的繁荣紧密相关。
(3)宋金时期。
初步统计教育名人为86人,以长江为界,恰好南北各占43人,在上一时期基础上,北消南长而呈均衡态势。
况且南宋建都江南,加之北方战乱频繁,各方资财遭受破坏,此消彼长,教育南北均势,势在必然。
以当时兴盛的理学教育表现最为明显,其四派的代表人物的地理分布刚好南北各半:濂学代表周敦颐(湖南),闽学代表朱熹(福建),洛学代表二程(洛阳),关学代表张载(陕西)。
(4)元明时期。
教育名人76人,北方16人占21%,南方60人占79%,南方优势确立,此期教育轴心已经转移至江南。
元代北方人才因南逃而凋零,南方因地处边远,各方限制较少而兴盛。
如著名的苏湖教学法,明代王守仁以及以反传统面目出现的王艮、李贽,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学东浙之风,及一大批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科学、教育家和顾炎武、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均出于南方。
浅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温州外国语学校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读书札记温州外国语学校社会组彭凌芳经济重心难题一直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学科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所在。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仔细阅读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一书,并以此札记留下自己的几点思考。
在书中的前言部分不难得出,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在北方和南方形成了经济中心。
由于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所以,中国古代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
随着历史的变迁,自然地理、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这也成为史学界,尤其是古代经济史方面,所探究的一大课题。
这一问题,同时也是史学界所争议不休的问题。
在该书的正文部分,主要陈述了各史家针对以下几个方面所提出的不同的看法:一、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1、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2、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3、判断一个经济重心,应注意农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素质、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的比例、手工业和商业城市经济的综合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在史学界主要有以下说法:六朝南移说、隋朝南移说、隋唐南移完成说、唐代南移说、唐后期南移说、隋唐五代南移说、北宋南移说、宋代南移说、南宋南移完成说等。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不存在所谓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持无南移之说。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从上文所陈述的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看,我们不难得出,不论那一种观点,引起经济重心南移的表面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但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主要以下几种观点:1、这纯然是受我国南北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决定的。
2、北方不断受到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威胁、长期陷于战乱所致。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10历史学3班王鸿嘉 100305326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私学作为我国古代官学重要补充形式一直不断发展着,成为培养人才、发展文化的重要场所,并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文化传播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我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入手,叙述了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历程,并简要地分析了其原因、意义。
关键词:私学发展发展原因影响一、我国古代私学兴起的背景古代私学的兴起及归因探究我国古代的私学创于何人,源于何年?教育学界与史学界尚无定论,但大体公认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的私学大师。
他所创办的私学时间之久、规模之大。
经验之丰、影响之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而私学的发端则大体在春秋中叶。
当时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荡,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失散于民间,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官员流落到下层,从而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其次,生产的发展,土地的私有,为私学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步使用和推广,水利灌溉逐渐发展,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而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也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个时期,各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奴隶主贵族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展开了复杂的斗争。
复杂的政治斗争需要学校为他们培养一定数量的“吹鼓手”。
而当时,他们无暇顾及学校,私学的兴起恰好适应了他们的需要,尤其是新兴的地主阶级。
他们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的新人才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士”阶层就是这一现象的反应。
中国古代私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二、古代私学的初步发展春秋时期,除了孔子,邓析、少正卯、师襄、老聃、郯子、苌弘等都是当时著名的私学创办者。
到了战国,私学比春秋更为昌盛。
阴阳、儒、墨、道、法、名、农诸家纷纷建立私学,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以后我国私学发展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及其历史贡献中国古代私学是指在公共教育之外,由私人创办的教育机构。
这些私学通常由学者或文人士人创办,致力于传授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私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私学是贵族子弟和士人学习的主要场所。
孔子是私学制度的奠基人,他创办的私学成为了后来私学发展的典范。
私学通常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
私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私学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宋代,私学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私学数量庞大,遍布全国各地。
私学教育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私学教育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和政治家,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
首先,私学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使经典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私学教育注重经典的研读和理解,培养了大量熟知经典的学者。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读,扩充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私学注重人文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道德和儒家思想的学生。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结合。
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气,使中国成为一个重视道德伦理的社会。
私学还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私学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官员,他们在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才干和领导能力,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私学培养出的政治家和官员在治理国家、制定政策、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私学在教育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私学通过传承经典文化和儒家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尚道德和才干的学生,为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

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重心的演变与风俗区域特色一.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一)历代进士的分布变迁1.唐代进士较多的省区是河南(184人)、河北(160)、陕西(149)、江苏(115)、福建(56)、浙江(50)、江西(35),进士主要分布在中国黄河流域。
2.北宋进士人数较多的地区分别是河南(196人)、福建(138人)、浙江(112)、江苏(104)、山东(99)、江西(91)、河北(88)、四川(84)、安徽(53)、陕西(49),总体上看南方地区的进士数开始上升,已经超过北方,但是河南作为政治中心仍是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3.北宋时期,南方籍的状元为44名,占全国39%;北方籍的为68,占61%。
总体上讲,北方的文化教育比南方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浙江(160)、福建(99)、江西(89)、四川(53)、安徽(26)成为进士分布最多的地区。
南方出了74名状元,而北方的辽、金共出了20名。
表明南宋是我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一个转折时期。
4.元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72)、江西(68)、河北(51)、河南(49)、山西(40)、山东(33)、江苏(26)、福建(21)、湖南(19)、湖北(18),北方地区进士比例有明显回升,南北人才的分布区域差异不太明显。
5.明代进士最多的地区是浙江、江苏地区,浙江为文化教育核心区,江苏则成为文化教育次核心区。
6.清代以江苏为主,浙江为次,但中心仍在江浙地区。
(二)历代文学家的分布变迁1.两汉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齐鲁地区、关中地区,东南地区由于少儒学而多文学,故沛国、会稽一带仍有较多的文学家分布。
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的格局与两汉差别不大。
2.东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的南北比例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是北方的文学家多于南方。
但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了160个文学家,而南方地区出了386个文学家,南北比例发生了变化。
3.隋唐时期中国北方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相应北方地区的文化也有恢复。
中国文化中心_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

《中国文化中心_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摘要:作化教育重要体国古代私学不代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程因而从方面印证了化重心南移,从籍贯上看这9人主要分布今天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3省市,这是因长江下游地区对化教育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日化重心南移、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摘要国社会发展程曾发生化重心由北向南迁移作化教育重要体国古代私学不代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程因而从方面印证了化重心南移私学对国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传承作用关键词国古代;私学变迁;化重心国社会发展程曾发生重要历史化现象这就是化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这迁移程曾伴随着种种社会化、教育、济等方面变化并由形成了国社会新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影响学术界分析国历史上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迁移原因等方面有着不角而从国古代私学发展变迁这独特视角观察这现象具有特殊义、国古代私学诞生和复兴期国化重心处北方()国古代私学诞生期私学主要分布北方华化原始心是以汉族化主体黄河下游地区这已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考古发掘所证实到秦汉期处这区域北方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优南方如当关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原始开发阶段据《汉地理志》统计西汉人口约有六千万其约四千万分布黄河下游地区北方长江以南人口仅二多万;当全国万人口以上郡有3其分布北方长江以南仅有因从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下面我们从先秦期著名私学孔墨私学情况看当化教育发展态势春秋战国期是私学诞生和发展初期争鸣促成了众多学派以及私学出现其儒私学和墨私学著名基上代表了这期化教育发展水平这两私学几乎都分布北方地区据史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影响私学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弟子记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孔子较有名77位学生北方达73人占98%;南方仅3人还是处湖北、江苏两地长江流域地区因孔子儒私学分布和影响主要北方地区而且集山东地区这说明当国化教育重心主要位北方墨私学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位北方鲁国地区墨子与公输盘辩论攻宋战术曾说臣弟子禽滑厘等三人已持臣守国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可见墨子学生也多达几人众以孔、墨私学代表春秋战国期影响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围、培养人才主要分布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北方全国化重心地位(二)国古代私学复兴期私学活动主要北方开展两汉期私学历了秦停滞得到了空前兴盛发展这期学术化都通私学途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教政策汉代教育出现了儒教育私学化倾向因分析两汉期开办私学者教育教学活动区域分布情况有助我们了当化重心居北方事实据《汉》和《汉》记两汉期有据可从事私学活动人士有38人其籍贯可确切考者有9人从籍贯上看这9人主要分布今天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3省市其北方占7省有0人;南方占6省有7人具体分布如表从表可以看出两汉期北方私学发展盛这期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北方人数达到了0人占总数739%北方又以山东多人;河南次37人;再次是陕西6人这三省都处黄河下游带从这些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当私学发展事实山东孔子儒私学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渊薮所以涌现私学开办者人数多;河南原化发祥地、华夏明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地区西安西汉京师所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据《汉》和《汉》记当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私学开办者北方有5人他们主要集河南和山东两省其河南有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9人其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学生也达万人以上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和宋登人甘肃有张奂人山西有郭太人与北方相比这期南方私学发展则十分有限据表统计南方私学开办者仅有7人占总数96%其几乎半分布四川地区有3人这与当成都平原济富庶和西汉期翁治蜀、重视教育教育得到较发展有很关系除外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济较发达长江流域带这也说明当南方地区化教育发展主要处这些区域从招生上千人私学开办者数量情况看据《汉》和《汉》记南方仅有3人人数少北方这3人处当济较发达地区即四川杜抚和杨厚以及江苏姜肱总私学复兴期通考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分布情况、收授学生规模比较私学开办者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事实两汉期国化重心北方尤其是黄河下游及关地区而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南方地区当则属化教育次发达地区二、汉至宋私学正规化和制化发展历程国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种教育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期诞生随着社会济发展、朝代更迭它也不断地发展着春秋战国期私学主要体现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特征汉代私学历了秦代衰微开始恢复并有了进步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面向童蒙馆又有较高层次、面向青少年成人馆唐宋及以期私学发展到制化、正规化院阶段达到了私学高级形态这期私学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表现出很多重要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化、拥有专门教育费、形成了独具特色讲会制等等从历史地理发展看由山高水长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社会动荡发生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农作物生长等良然条件旦拥有较高化士人量迁居加以开发利用济便开始增长随着济发展国化重心也就这程逐渐向南方迁移()东汉末年私学仍以北方盛化重心南移序幕拉开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造成量人口向南方逃散北方人口这样恶劣环境下减少南方吴、蜀两鼎立政权了维持军队及生产单位量收容南逃人士史青州、徐州流徙入幽州者有万余口;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当吴、蜀两国开办私学许多就是从北方逃到南方学者不从总体上看北方曹魏政权仍是当社会心其政治、济、化都比南方吴、蜀政权强盛从《三国志》《魏》、《吴》、《蜀》记可以看出当较有影响私学开办者有0名其蜀国仅占名(向朗)吴国也只占3名其他6名全魏国可见这期北方仍是人才济济地(二)西晋期私学南方开始发展化重心南移条件得到增强西晋期永嘉乱对北方造成极破坏北方姓纷纷南渡躲避战乱如徐邈属永嘉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南渡江京口洛阳倾覆州士民避江左者十六七战乱打击下西晋王朝部分贵族官僚地主也纷纷携带财物、属及部属逃到江南他们江则侨姓王、谢、袁、萧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岑、丘、何、胡是也这些族握有特权江南拥护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这些以族众迁移江南而居者据《晋地理志》多分布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这将南方地区独特私学族私学繁盛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期由官学兴废化教育发展都仰仗私学据《晋》记两晋期较有影响私学开办者有3人除人无籍可考外其余人士籍贯分布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北京、安徽、河北、四川、浙江等0省区具体分布如表3北方是两晋期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地区其人数达6人占总数8%占位仍是山东有8人;其次河南有5人;再次甘肃与山西人;而陕西却落五位了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两现象北方几省人数两晋期差距不太与两汉相比(见表)数量却幅下降这是由社会动荡北方化教育受到较摧残原不发达地区战乱接纳了发达地区逃难士使得地区化水平有所提高这样地区私学开办者这种外力驱动下迅速崛起从而使得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达到种动态平衡是出现了北方各省化差距趋缩现象这从甘肃地区情况可以说明两晋甘肃私学开办者数占总数5%处三位这与战乱期知识分子迁居该地有关史永嘉乱州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多士这些人士甘肃地区化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史学陈寅恪对评价道河陇隅所以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乱世而能保存汉代原学术者不外前所言世与地域二易言即公立学校沦废学术心移族太学博士传授变人父子世业所谓南北朝学者是也又学术传授既移族则京邑与学术关系不似前重要当原扰乱京洛丘墟苟边隅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族学术亦得以遗传不坠刘石纷乱原地悉战区独河西隅前凉张氏以尚称治安故其土世学术既可保存外避乱儒英亦得就传授历既久其化学术遂渐具区域性性质他分析了甘肃不发达地区由战乱私学反而得到发展情况也说明了国化重心南移社会历史原因这期南方地区私学开办者仅有四位占总数5%与北方甘肃或山西数额相当而且这私学开办者也比两汉减少了许多围上仅限浙江、四川、安徽三省数目也差距不对照表3和表可以看到四川和安徽私学开办者数两晋减少很多这是因四川北部与安徽西部临近原、受战乱影响较缘故而长江以南浙江所受到影响微乎其微从两汉到两晋私学开办者数量几乎没有变化都是名这是因长江下游地区对化教育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日化重心南移、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不总说虽然由战乱因素济化已被动南移且南方得到了较开发但化教育总量仍不如北方这期化重心仍旧处北方(三)唐代南方私学发展开始超北方国化北盛南衰局面发生了变化历九年安史乱使得唐朝国破民衰北方地区残破不堪其藩镇割据与混战使得北方人口量向南逃迁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长安所京兆府开元共有36万户元和只恢复到万户减少了近三分;洛阳所河南府开元有万户到元和仅有8万户减少了七分六。
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

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
近年来,许多城市的文化中心纷纷向南方迁移,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愈发显著。
那么,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口分布的变化是文化中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人口密集的城市逐渐向南部扩展,导致南部地区人口规模逐渐增加。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文化中心不得不向人口密集的地区迁移,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文化中心南移的原因之一。
随着南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纷纷将文化中心向南迁移,以促进南部地区文化产业的繁荣。
文化中心南移还受到了政策扶持的影响。
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文化中心向南迁移。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补贴等,为文化中心的南移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中心南移也受到了人们文化消费观念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南方地区的人口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文化享受,因此文化中心向南移动,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总的来说,文化中心南移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口分布的变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策扶持以及人们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都推动了文化中心向南迁移。
相信随着南方地区的继续发展壮大,文化中心向南移动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为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代私学的发展看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现象摘要: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作为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古代私学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也有着从北方发展兴盛到南方发展兴盛的过程,因而从一个方面印证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私学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私学变迁;文化重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就是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曾经伴随着种种社会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格局,至今仍具有重大的影响。
学术界在分析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重心南移现象以及促成这一迁移的原因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角度,而从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变迁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一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和复兴时期:中国文化重心处于北方(一)中国古代私学的诞生时期:私学主要分布在北方中华文化的原始中心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这已为河南渑池仰韶村、陕西西安半坡村等地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到秦汉时期,处于这一区域的北方,在人口数量和物产总量等方面均大大优于南方,如当时的关中地区,”量其富,什居其六”;而这时的南方,却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处于原始开发阶段。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人口约有六千万,其中约四千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北方,长江以南的人口仅为二百多万;当时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郡有13个,其中12个分布在北方,长江以南仅有1个。
因此,从经济、人口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北方都比南方发展繁盛。
下面我们从先秦时期最著名的私学--孔墨私学的情况来看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态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初期,百家争鸣促成了众多的学派以及私学的出现,其中,儒家私学和墨家私学最为著名,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化教育发展的水平。
这两家私学几乎都分布在北方地区。
据史载,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
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孔子77位较有成就的弟子的记载,可以看出其籍贯分布:孔子较有名的77位学生在北方的达73人,占94.8%;在南方的仅3人,还是处于湖北、江苏两地的长江流域地区。
因此,孔子儒家私学的分布和影响主要在北方地区,而且集中在山东地区,这说明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重心主要位于北方。
墨家私学的活动区域和影响也主要在位于北方的鲁国地区。
墨子在与公输盘辩论攻宋的战术时,曾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国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可见墨子的学生也多达几百人之众。
以孔、墨私学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私学,其活动区域、影响范围、培养的人才均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这奠定了当时北方在全国的文化重心地位。
(二)中国古代私学的复兴时期:私学活动主要在北方开展两汉时期,私学经历了秦时的停滞后得到了空前兴盛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术文化大都通过私学的途径传播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后,汉代教育出现了儒家教育私学化的倾向。
因此,分析两汉时期开办私学者教育教学活动的区域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文化重心居于北方的事实。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两汉时期有据可查的从事私学活动的人士有138人。
其中,籍贯可确切查考者有129人。
从籍贯上看,这129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陕西、四川、江苏、北京、河北、江西、湖北、山西、安徽、浙江、甘肃等13个省市。
其中北方占7个省,有102人;南方占6个省,有27人。
具体分布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两汉时期北方私学发展最盛,这一时期的私学开办者几乎都在北方,人数达到了102人,占总数的73.9%。
北方又以山东最多,为41人;河南次之,为37人;再次是陕西,为16人。
这三个省都处于黄河中下游一带。
从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到当时私学发展的事实:山东为孔子儒家私学的诞生和发展基地,人文渊薮,所以涌现的私学开办者人数最多;河南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中心,故人数与山东相当;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西安,为西汉时的京师所在地,故私学开办者数量也很多。
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当时招收学生千人以上的私学开办者在北方有25人,他们主要集中于河南和山东两省。
其中河南有12人,而且张兴和蔡玄两位私学开办者门下著录的学生居然达万人以上;山东有9人,其中私学开办者牟长门下著录的学生也达万人以上。
其他北方各省招收学生达千人的私学开办者,陕西西安地区有吴章和宋登2人,甘肃有张奂1人,山西有郭太1人。
与北方相比,这一时期南方的私学发展则十分有限。
据表2统计,南方的私学开办者仅有27人,占总数的19.6%。
其中几乎一半分布在四川地区,有13人,这与当时成都平原经济富庶和西汉时期文翁治蜀、重视教育,教育得到较大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除此之外,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流域一带。
这也说明当时的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主要处在这些区域。
从招生上千人的私学开办者的数量情况来看,据《汉书》和《后汉书》记载,南方仅有3人,人数大大少于北方。
这3人均处于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即四川的杜抚和杨厚以及江苏的姜肱。
总之,在私学的复兴时期,通过考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收授学生规模比较大的私学开办者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两汉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在北方,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及关中地区,而长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等南方地区在当时则属于文化教育次发达地区。
二、汉至宋私学的正规化和制度化发展历程:中国文化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私学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自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它也在不断地发展着。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主要体现为私人讲学活动,从整体上而言还不太具备正规教育机构的特征。
汉代私学在经历了秦代的衰微后,开始恢复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正规的学校机构:既有较低层次的、面向童蒙的”书馆”,又有较高层次的、面向青少年成人的”经馆”。
唐宋及以后时期,私学发展到制度化、正规化的书院阶段,达到了私学的高级形态。
这一时期的私学,在教学和组织管理上向近代学校体系迈进,同时表现出很多重要的特点,如教育场所更具规模化、拥有专门的教育辅助设施、教育管理体系规范化、拥有专门的教育经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会”制度等等。
从历史地理的发展来看,由于山高水长的南方地区开化较晚,适宜躲避战乱,故历次大的社会动荡发生后,人们往往向南方逃离;加上南方地区固有的气候温和、江河湖泊众多、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等良好的自然条件,一旦拥有较高文化的士人大量迁居于此,加以开发利用,经济便开始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的重心也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南方迁移。
(一)东汉末年私学仍以北方为盛:文化重心南移的序幕拉开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造成大量的人口向南方逃散,北方人口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大大减少。
南方的吴、蜀两个鼎立政权,为了维持军队及生产单位,大量收容南逃人士。
史载,青州、徐州流徙入幽州者有百万余口;”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当时在吴、蜀两国开办私学的,许多就是从北方逃到南方来的学者。
不过,从总体上看,北方的曹魏政权仍是当时的社会中心,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南方的吴、蜀政权强盛。
从《三国志》的《魏书》、《吴书》、《蜀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较有影响的私学开办者有20名,其中蜀国仅占1名(向朗),吴国也只占3名。
其他16名全在魏国,可见这个时期北方仍是人才济济之地。
(二)西晋时期私学在南方开始发展:文化重心南移的条件得到增强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对北方造成极大破坏,北方的百姓纷纷南渡躲避战乱。
如徐邈,”属永嘉之乱,遂与乡人臧琨等率子弟并闾里士庶千余家,南渡江,家于京口”。
”洛阳倾覆,中州士民避江左者十六七。
”在战乱的打击下,西晋王朝的部分贵族官僚大地主也纷纷携带财物、家属及部属逃到江南,他们”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
”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岑、丘、何、胡是也。
”这些大族握有特权,在江南拥护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这些以族众迁移江南而居者,据《晋书.地理志》载,大多分布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区,这为将来南方地区独特的私学--家族私学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官学时兴时废,文化教育的发展大都仰仗私学。
据《晋书》记载,两晋时期较有影响的私学开办者有32人,除2人无籍可考外,其余人士的籍贯分布在山东、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北京、安徽、河北、四川、浙江等10个省区。
具体分布如表3。
北方是两晋时期私学开办者主要分布的地区,其人数达26人,占总数的81.2%。
占第一位的仍是山东,有8人;其次为河南,有5人;再次为甘肃与山西,4人;而陕西却落于第五位了。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现象:北方几省的人数两晋时期差距不太大,与两汉时相比(见表2)数量却大幅下降。
这是由于社会动荡,北方的文化教育受到较大的摧残,原来的不发达地区在战乱时接纳了来自发达地区的逃难之士,使得本地区的文化水平有所提高,这样,本地区的私学开办者在这种外力的驱动下迅速崛起,从而使得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于是出现了北方各省之间的文化差距趋于缩小的现象。
这从甘肃地区的情况可以说明:两晋时甘肃的私学开办者数占总数的12.5%,处于第三位。
这与战乱时期知识分子迁居该地有关,史载:”永嘉之乱,中州之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
”这些人士为甘肃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史学家陈寅恪对此评价道:”河陇一隅所以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不外前文所言家世与地域之二点。
易言之,即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中心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所谓南北朝之家学者是也。
又学术之传授既移于家族,则京邑与学术之关系不似前此之重要。
当中原扰乱京洛丘墟之时,苟边隅之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家族之学术亦得以遗传不坠。
刘石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时既久,其文化学术遂渐具区域性性质。
”他分析了甘肃不发达地区由于战乱私学反而得到发展的情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社会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私学开办者仅有四位,占总数的12.5%,与北方的甘肃或山西的数额相当。
而且,这时的私学开办者也比两汉时减少了许多,在范围上仅限于浙江、四川、安徽三省,数目也差距不大。
对照表3和表2可以看到,四川和安徽的私学开办者数在两晋时减少很多,这是因为四川北部与安徽西部临近中原、受战乱影响较大的缘故。
而长江以南的浙江所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从两汉到两晋,私学开办者的数量几乎没有变化,都是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