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学简要回顾
第四章 精梳(纺纱学)

三、精梳机的发展
1.1958年上海国棉二厂,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红 旗牌精梳机。 2.20世纪60年代初,研制了A201型及A201A型 精梳机,车速为116钳次/分。之后A201B、 A201C型精梳机,车速为145钳次/分。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制开发了FA251 型精梳机,车速为180钳次/分。 4.1991年到1993年相继开发了FA261型、 SXFA252型精梳机,车速为300钳次/分。到了 1998年以后以相继开发了PX2、FA266、F1268、 SXF1269型精梳机,精梳机的速度提高到350钳次 /分。
42
(5)因分离罗拉每次分离 出去的长度为A(即给棉长 度A,如5.6mm ),故进入 棉网的最短纤维长度L2=L1A=B+(1-K)A-A=B-KA。 (6)分离时给棉罗拉仍在 给棉,继续给棉量为A-X= (1-K)A,因受到顶梳的 阻碍,棉层再一次涌皱在 顶梳的后面而回复到过程 (1)。循环上述过程。
3.分度盘与分度 锡林轴上固装有一个圆盘,称分度盘;将分 度盘4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分度(9°)。
28
(二)精梳机运动的四个阶段 精梳机每一工作循环分为精梳锡林梳理、分 离前的准备、分离接合与顶梳梳理、梳理前的准 备四个工作阶段。
29
30
1、锡林梳理阶段
(1)开始与结束 开始:第一排针接触棉丛 结束:末排针脱离棉丛 (2)主要机件的运动 钳板:钳口闭合,钳板先后摆再前摆 梳理速度由快到慢变化 锡林:梳理棉丛 给棉罗拉:停止给棉 顶梳:先后摆再前摆(未参与梳理) 分离罗拉:处于基本静止状态。
38
二、给棉工艺分析 (一)前进给棉分析 1.喂给系数K 顶梳刺入须丛前的喂给长度与总喂给长度的 比值称为喂给系数。 X K A
纺纱学全套课件

二、各种负荷形成的过程及其作用
三、分配系数及影响因系 分配系数表示有关负荷之间的比 例关系。主要的分配关系有两种:工 作辊分配系数;道夫分配系数。
第六节 梳理机的混和均匀作用
一、混和均匀作用的意义 梳理机的混和作用表现在输出产品同 喂入原料相比,成分和色泽更为均匀一 致。
混和与均匀作用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它 是通过针面对纤维的储存、放出、凝聚或叠合 方式来达到的,而这实质上是个针面上的负荷 变化。
1.二煮法:
拆包扎把→浸酸→水洗→一煮→水洗→二煮→打纤→酸洗→水洗→脱水 →给抽→脱水→烘干 二煮法工艺流程较短,生产的精干麻质量不高,一般只适用于纺高线密度 纱。
2.二煮一练法:
拆包扎把→浸酸→水洗→一煮→水洗→二煮→打纤→酸洗→水洗→脱水 →精练→水洗→脱水→给油→脱水→烘干 二煮一练法工艺生产的精干麻质量较好,适用于纺中低线密度纱。
现代往复式自动抓包机示意
现代自动抓包机实况
传统往复抓棉机实况
多仓混棉机工作示意
重物分离器工作示意
梳棉机工作实况
梳棉三刺辊开棉实况
新型梳棉滚动盖板
梳棉机伸头示意
梳棉机立体传动图
FA251E 型精梳机
精梳机工作实况
精梳原理动画
精梳机工艺立体示意图
FA326A型 并条机
二、打草辊的除草作用
如图5-25所示。打草辊1的表面有许 多翼片,在打草辊高速回转时,将浮在 开毛辊(或除草辊或胸锡林等)7针齿 表面的草杂击出,抛于除草槽6内,再 由往返运动的刮板(在除草槽内)将草
杂刮出机外。
三、锡林和盖板的除杂作用
锡林和盖板的除杂作用主要表现在盖板 花和抄针花中。在金属针布梳理机上,锡 林针布无需每日抄针,而是5~10天左右抄 针一次。
新大纺纱学讲义第1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点1、纺纱的基本原理。
2、纺纱加工工艺系统。
纺织工业包括纺纱、织造、染整、服装以及纺织机械制造和化学纤维生产等部门。
纺纱是一门工艺技术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纤维集合体及其加工所采用的机械和物理以及化学的加工方法。
由于纤维原料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在集合体内的分布呈现出很大的离散性,同时,纤维原料往往又受周围环境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很大,这些都给纺纱加工带来某些不确定因素,所以,在描述纺纱规律时常常带有统计学性质。
一、纺纱概念1. 纱线:由一定长度的短纤维或长丝集聚而成的具有一定强力,能制成纺织品的细长体。
2. 纱线分类:长丝和短纤纱。
3. 纺纱:把棉、毛、麻、丝(绢)和化纤切断纤维制成纱线的工艺过程。
二、纺纱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大量紊乱的纤维→纤维集合体→纱(一定规格质量标准、结构)(二)基本工艺过程1. 初加工:在纺纱加工前对纤维原料进行初步加工,使其符合纺纱加工的要求;2. 原料选配与混合:合理使用原料,稳定成纱质量;3. 开清:大团纤维到小块、小束纤维,同时除杂;4. 梳理:纤维间横向联系基本消除,纤维成单纤维状但有弯钩,并除杂,混合;5. 精梳:形成平行顺直的单纤维,去除短纤维、细小杂质,混合;6. 牵伸:抽长拉细条子,伸直纤维,去除弯钩;7. 并合:多根条子混合,改善纤维条均匀度;8. 加捻:使纤维间的纵向联系固定下来,给予纤维集合体一定的物理机械性能;9. 卷绕:形成半制品在各工序的过渡形式,保证纺纱加工的连续性。
总之,纺纱作用的基本原理为:开清、梳理、牵伸(并合)、加捻、卷绕五大原理,或九大原理(开松、除杂、混和、梳理、精梳、并合、牵伸、加捻、卷绕等)。
成纱方法:传统纺纱方法、新型纺纱方法。
三、棉纺系统与工艺流程棉和化纤短纤维都可在棉纺设备上加工。
纤维原料纺成纱的过程,称为纺纱工艺流程。
棉及棉型化纤的纺纱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种:1、普梳系统→普梳纱一般用于纺制粗、中特纱,供织造普通织物,其流程及半制品、成品名称如图1-1所示。
新大纺纱学讲义第5章 精梳

第五章精梳第一节精梳工序的任务一、精梳工序的任务棉纺系统纱线的生产有两种工艺流程:普梳系统和精梳系统。
对于质量要求较高的纺织品,如高档汗衫、细特府绸、特种工业用的轮胎帘子线、高速缝纫机线,其纱或线都是经过精梳工序纺成的。
精梳纱与同特数梳棉纱相比,强力高10%~15%,棉结杂质少50%~60%,条干均匀度有显著的提高,具有光泽好、条干匀、结杂少、强力高等优良的机械物理性能和外观特性。
精梳工序的任务:1、排除短纤维,以提高纤维的平均长度及整齐度。
生条中的短绒含量约占12%-14%,精梳工序的落棉率为13%-16%,约可排除生条短绒40%-50%,从而提高纤维的长度整齐度,改善成纱条干,减少纱线毛羽,提高成纱质量。
2、排除条子中的杂质和棉结,提高成纱的外观质量。
精梳工序可排除生条中的杂质约为50%-60%,棉结约为10%-20%。
3、使条子中纤维伸直、平行和分离。
梳棉生条中的纤维伸直度仅为50%左右,精梳工序可把纤维伸直度提高到85%-95%。
有利于提高纱线的条干、强力和光泽。
4、并合、混和与成条。
例如,梳棉生条中的重量不匀率为2%-4%左右(生条5米的重量不匀率),而精梳制成的棉条重量不匀率约为0.5%-2%。
精梳工序是由精梳准备机械和精梳机组成,精梳准备机械提供质量好的精梳小卷供精梳机加工。
二、精梳过程的特点和应用精梳过程的特点:精梳时棉层是在握持状态下梳理一端,继而握持已梳理过的一端,而梳理另一端,使棉层中的短绒、棉结、杂质得到比较彻底的排除,纤维的伸直平行度、分离度有显著的提高。
经过精梳加工,精梳条中仍含有短纤维约8%左右,精梳加工本身也会产生部分短绒,而精梳落棉中也含有可纺纤维;同时,精梳工序要增加机台、用人,加工成本也随之增加。
因此,精梳工序的选用,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效果。
精梳工序一般用于纺7.3tex(80s)以下的超细特纱和强力大、光泽好的19.4-9.7tex(30s-60s)的细特针织用纱以及具有特种要求的轮胎帘子线、缝纫线、牛仔织物用纱线。
纺纱学全套课件

现代往复式自动抓包机示意
现代自动抓包机实况
传统往复抓棉机实况
多仓混棉机工作示意
重物分离器工作示意
梳棉机工作实况
梳棉三刺辊开棉实况
新型梳棉滚动盖板
梳棉机伸头示意
梳棉机立体传动图
FA251E 型精梳机
精梳机工作实况
精梳原理动画
精梳机工艺立体示意图
FA326A型 并条机
三、原棉的打包
经轧棉机加工后的皮棉是松散的,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 须打包。
四、含糖棉的处理 含糖棉预处理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喷水给湿法 (二)汽蒸法 (三)水洗法 (四)酶化法 (五)防粘助剂法
第二节 绒毛的洗涤与炭化
选毛
开松
洗毛 炭化
洗涤 烘干
一 选毛的目的
对进厂的原毛(套毛或散毛) 用人工按不同的品级进行分选,这 一工作称为绒毛分级,亦称选毛, 其目的是合理地调配使用原料。
第二节 纺纱基本原理
除杂
松解
开松
梳理
精梳 加捻
牵伸 卷绕
第三节 纺纱工艺系统
一、棉纺纺纱系统 2 二、毛纺纺纱系统 3 三、绢纺纺纱系统 4 四、麻纺纺纱系统 5
化纤与棉混纺系统流程图
化纤与棉混纺系统流程图
第四节 主要纺纱设备
一、清梳工序 二、精梳及其准备工序 三、并条机 四、粗纱机 五、细纱机
二 羊毛洗涤过程
羊毛洗涤的作用原理
❖1)界面吸附层的形成→(2)羊毛 和油污杂质的润湿→(3)油污杂 质的脱除→(4)油污杂质稳定地 保留在洗液之中→(5)增溶作用 →(6)泡沫
三 羊毛炭化 炭化是利用羊毛较耐酸的特性,
用酸处理含草杂的羊毛 。
羊毛 去草
机械去草
纺纱学-第三章 梳 棉(1-2)(1)

Typical single cylinder short staple card
棉层
33 33
作业
1. 自由打击和握持打击的特点? 2. 图示尘棒的结构和安装角,并分别说明其作用。
3. 什么是梳棉机的分梳工艺长度?如何确定分梳
工艺长度? 4. 若刺辊的直径为250mm,长度为1016mm,锯条
22
二、梳棉机的发展
时间
机型
1950s
1181
1960s-1980s A186C-F
1991-2000s 2005
FA201 FA223-225
TC-03
锡林转速 (r/min) 280 330-360 360-600
600
产量 梳理元件 (Kg/h)
5-7 弹性针布 18 金属针布 20-100 金属针布
88
2.给棉板(Feed Plate) 工作表面为光滑的弧形,
有一鼻尖。为使棉束尾端 不致于过早滑脱,要求: 握持力:AB逐渐增加, B点最大; 隔距:AB逐渐减小; 偏心距e:给棉板圆弧与 给棉罗拉中心的距离;
99
3.刺辊(Lickerin) :完成对棉丛的梳理并去除部分 杂质。刺辊下方装有除尘刀、分梳板或漏底;刺辊上方装有罩盖和排气罩。
根据经验LA≈纤维的主体长度
17 17
4.刺辊与给棉板的相对位置
(1)刺辊与给棉板的高低位置 给棉板抬高,分梳工艺长度增加,托持面减短,
梳理效果↓。
(2)刺辊与给棉板的隔距 隔距小,梳理效果好,但短绒增加。(一般0.18-
0.305mm)
18 18
刺辊与给棉板的相对位置对梳理效果的影响
隔距(mm)
长度(L1)与鼻尖宽度(a)之和。 分梳工艺长度↓→梳理长度↑(梳理早)
纺纱学第9章后加工

1、双股线反向加捻 (1)单纱捻幅 如捻幅一节所述,单纱捻幅 P0=tgβ P0'=P0rx/r0 ,如图中甲所示。 (2)股线加捻产生的捻幅与单 纱捻幅方向相反,如图中乙 所示。外层捻幅为P1,距股 线中心O2为R处(距纱中心O1 为r) 的捻幅为: P1'=P1(r0+r)/2r0 (3)股线加捻后综合实际捻幅, 如图中丙所示。外层(R=2r0) 捻幅PB=P0-P1
六、清纱器 1、作用:纱线通过清纱装置,可以自动检 测、自动去除纱线外观疵点(粗、细 节)。因此可以显著提高纱线外观质量。 2、清纱器分类 按检测纱线粗细原理,清纱器可分两类 (1)机械式清纱器 工艺参数――清纱板隔距:清纱板隔距与 纱的粗细、质量要求有关。确定清纱板 隔距以纱线直径为基准,结合质量要求 来考虑。
(5)几种特例 A、股线的捻幅等于单纱 的捻幅,P1=P0时,股 线最外层纤维都直立 平行,捻幅为零。股 线只是内层纤维倾斜, 股线表明获得最佳光 泽,手感柔软,纵向 耐磨。此时股线捻系 数1与单纱捻系数0 的关系为:
P=tg=2rT
又 T
Nt
, r1 2r0 , Nt1 2 Nt 0 ,
C光电加光电、光电加电容清纱器 清纱工艺参数: 根据纱线质量要求,设定不同检测通道值(短粗节、长 粗节、长细节)。每个通道的清纱设定值都有纱疵截 面积变化率%和纱疵参考长度cm两项,对应不同的清 纱特征曲线,曲线以上的都应去除。所以根据后道工 序对纱线的质量要求、纱线上纱疵分布,制定最佳的 清纱范围。
2r11 P , 1 N t1
2r0 0 P0 , Nt 0
2 P P0 , 1 0 1 2
B、股线捻幅为单纱的两倍, P1=2P0,此时股线内外层各处 的捻幅一样。如图所示。线中 纤维倾斜度相同,所承受的应 力分布均匀。因此股线的强力 达较佳的程度。 股线捻系数与单纱捻系数的关系 为: 因为:P=tg=2rT, 所以: 2r1T1= 2×2r0T0
纺纱学第4讲(梳棉)

第四章
梳理
(四)刺辊部分气流与除杂 1.刺辊部分的附面层及落棉(PMS)ppt 气流附面层 厚度δ =cxm x---距形成点的距离
速度分布:uy=u(1- δ y/ δ )1/n 刺辊表面: uy=ut,压力差,大梯度
附面层中纤维的轨迹 内层:纤维>尘杂,外层:尘杂>纤维,利用 附面层原理切割气流调节落棉、去除杂质。
2
2
注意:P1、P2的方向
Typical single cylinder short staple card
ANY QUESTION?
第四章
梳理
2、梳理过程中的纤维运动 运动方式:针根向针尖 针尖向针根 自制 (1)梳理中纤维的受力
•R:梳理力
沿纤维轴向;与针齿工作角, 机件相对速度V,纤维之间 的抱合力有关。 •C:纤维受到的惯性力 •S:工作面纤维挤压力 •Q:针齿中纤维的反作用力
Lx La
第四章
梳理
讨论:Lx与分梳的关系 Lx —受梳理长度 ,但Lx 纤维就有可能被切 断;棉层外层Lx ,分梳质量好;棉层内层Lx 棉束就有可能梳不开。 当α 、R、y、Δ 等参数固定不变时, Lx 与La 成正比,La选择兼顾分梳和纤维损伤。
① La>Lm ② La ≈ Lm ③ La <Lm (5)给棉板与刺辊相对位置 高低、隔距
第四章
梳理
在给棉板处形成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的棉须,棉束尾端处 于由给棉罗拉压力和相邻棉束共同形成的摩擦力界控制 下,而头端在进入刺辊1作用的弧内时,受到锯齿的高 速打击分梳、棉束被穿刺分割。而尾端在棉层恒速喂入 的状况下,受到的握持摩擦力逐渐减弱,棉束中未被梳 开的纤维,因其与锯齿的摩擦而逐渐被锯齿带走,被带 走的纤维尾端则在摩擦力界的和相邻有关棉束的控制下 滑移、分离、伸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纺纱基本原理(松解、集合、开松、梳理、牵伸、加捻、除杂、精梳、混和、卷绕)P1~2页及PPT教案。
2、纺纱工程包含的工序①初步加工工序:原棉的轧棉;原毛开洗烘及含草多时炭化;麻类纤维脱胶;绢纺中的精练以去除丝胶、油脂等。
②梳理前准备工序:棉纺即开清棉工程,制成棉卷(定量单位为克/米)或均匀的棉流。
使用机台为开清棉联合机。
毛纺即和毛。
使用机台即和毛机。
麻纺即精干麻→机械软麻→给湿加油→分磅堆仓→开松③梳理工序:棉纺盖板梳理机,制成生条(定量单位克/5米);毛、麻、绢纺用罗拉梳理机。
④精梳工序:对棉纺而言,是精梳前准备工序(制精梳小卷)+精梳机(制精梳棉条)的统称。
⑤并条(针梳)工序:制半熟条、熟条。
涉及并合原理、牵伸原理、混和原理(涤棉混纺纱采用棉条混和)。
⑥粗纱工序:制粗纱(定量单位为克/10米)。
⑦细纱工序:制细纱(定量单位为克/100米)。
⑧后加工工序:络筒、并纱、捻线、烧毛、上蜡、丝光等。
3、棉纺纺纱系统(普梳系统、精梳系统、废纺系统:与普梳系统相比,无并条工序)化纤与棉混纺系统(精梳系统:棉要经过精梳、涤要经过预并、然后三道混并普梳系统:棉不需精梳但要经过预并、涤要经过预并、然后三道混并)第二章纤维原料初加工与选配1、轧棉机分类、轧棉质量判断(三观察:外观变化、长度变化、皮辊棉黄根的多少及锯齿棉疵点的多少)。
2、棉包质量的标识方法(P9页。
类型代号、品级代号、长度代号、马克隆值代号)。
3、“三丝”定义,三丝含量分档(“无、低、中、高”四档)。
4、含糖棉的处理方法。
5、乳化洗毛原理及工艺流程。
(P12~13页)6、炭化原理。
7、麻纤维脱胶基本原理(微生物脱胶、化学脱胶)。
第三章原料的选配与混合配棉定义:棉纺厂将几种唛头、地区或批号的原棉,按比例搭配使用的方法。
1.配棉目的或意义(能满足不同纱线的质量要求、能保持生产过程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多唛混纺,混和批量大,混和棉的性能差异也较单一品种间的原棉性能差异为小,因而采用混和棉纺纱既可增加投产批量,又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原棉性能的稳定,确保生产过程和成纱质量的相对稳定、能节约原棉和降低成本)3.原棉主要性能(长度、短绒、细度等)与成纱强力、条干间关系。
其它条件同时因锯齿棉短纤维少,当轧工良好时,成纱强力比皮辊棉为高;皮辊棉轧工好,成纱棉结少;轧棉过程中产生的短绒、黄根等疵点,对成纱棉结不利;短纤维多,牵伸过程中纤维运动不易控制,成纱条干差。
短纤维越短,成纱条干越差;线密度细而柔软的原棉,手感好、富有弹性、色泽柔和,成纱后纤维间抱合良好,强力较高;纤维细、细度不匀率低,纱线截面中纤维根数多,分布均匀,成纱条干均匀等。
4.分类定义(把适纺某种特数和用途纱线的原棉挑选出来归为一类)及分类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纱特和品种、原棉资源和季节变化、加工机台机械性能、配棉中各成分的性质差异);工厂中的配棉经验有:“短中加长”——可提高纤维的平均长度,对条干无影响,而对成纱强力有利。
“粗中加细”——对改善条干和提高成纱强力都会有一定的好处,但混入量不宜过多。
5.排队定义(把同一类中的原棉按地区或质量相近的原棉挑选出来列为一队,准备接批时使用)及排队时应考虑问题(严格控制队与队之间、同一队中批与批之间、及接批前后的混合棉的平均质量的差异,各队原棉的地区差异要小;主体成分;队数与混用百分率;勤调少调;逐步抽调、部分成分提前接批;排队时避免有两个批号在同一天内接替。
)6、化纤选配长细度经验公式;化纤选配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化纤品种、合理选择混纺比)。
7、混和体各项指标的计算(混纺比是干重之比)第四章梳理前的准备(开清棉工序)1、任务及开清棉联合机机械分类及作用。
2、抓棉打手刀片齿数稀密配置(由内到外逐渐变密)及其目的。
3、抓棉机主要工艺参数(锯齿刀片伸出肋条的距离、抓棉小车间歇下降的动程和运行速度、小车间歇下降的动程、抓棉打手速度)对开松度、抓棉机产量的影响。
4、影响抓棉机混和作用因素。
5、各种典型混棉机的主要混棉机理(自动混棉机、多仓混棉机)。
6、影响自动混棉机混和作用、扯松作用、除杂作用的主要因素。
7、反映除杂效果几个指标的定义(落棉含杂率、除杂效率等等)。
8、主要开棉机类型、打击方式(六滚筒、轴流开棉机对棉层的开松作用为自由打击,豪猪开棉机为握持打击);自由打击和握持打击特点。
9、尘棒作用(协同打手对纤维开松、除杂并托持纤维)、尘棒安装方式(正装有除杂作用;反装仅起托持作用)及安装角大小对落棉影响。
10、“死箱”、“活箱在生产中如何使用?(一为主要落杂区,一为主要回收区)11、天平调节装置原理。
12、气流除杂原理(P40)。
包括:尘笼除杂作用、气流喷口的除杂作用。
12、开松工艺原则(先缓和后剧烈、渐进开松、少碎少破)、排杂工艺原则(早落少碎)13、开松分类据原料喂给方式:分自由开松、握持开松两类;按机械作用方式:扯松、打松、分割开松。
自由开松●自由撕扯:单角钉对原料的撕扯、双角钉对原料的自由撕扯。
●自由打击:多辊筒开棉机、轴流开棉机实现。
握持开松。
握持开松:。
又分握持打击(豪猪开棉机、清棉机实现)、握持分割(锯齿打手或梳针打手)反映打击强度指标:打击冲量、打击次数(次/克)。
自由打击、握持打击的特点(作用剧烈,开松与除杂作用比自由开松强,但纤维损伤与杂质破碎比自由开松严重。
刀片不能深入棉层内部,打击后纤维块重量差异较大)。
14、影响开松作用的因素(P35~36)开松工作机件的形式、开松机件的速度、工作机件之间的隔距、开松机件的角钉、刀片、梳针、锯齿等的配置。
15、棉卷质量的控制项目(重量不匀率、伸长率、正卷率)。
第五章梳棉工序1、梳棉机各主要针面间产生的具体作用。
2、传统梳棉机(A186系列)的落杂区划区及各落杂区落杂特点。
除尘刀工艺对后车肚落棉的影响。
3、影响梳棉机给棉刺辊部分的分梳作用的因素。
4、给棉板分梳工艺长度定义及其长度的选择与分梳效果及纤维损伤关系。
5、刺辊附面层原理及刺辊附面层中纤维和杂质分布特点。
6、影响刺辊与锡林间纤维的转移的因素(线速比、隔距)7、针面负荷定义及各针面负荷特点。
作业布置。
8、锡林和盖板间采用紧隔距的意义。
9、道夫转移率定义及影响道夫转移率因素。
10梳棉机混和作用及其机理、均匀作用及其机理。
混和作用好坏的鉴别(混色棉网长度越长,长片段混和效果好,锡林、盖板、道夫部分时间差混和的时间差大)11、影响锡林、盖板的除杂作用的因素。
12、圈条形式(大小圈条定义)13、金属针布的性能特点。
14、开环、闭环及混合环自调匀整特点。
第六章精梳工序1.精梳前准备工序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2.精梳前准备工序道数要遵守偶数法则的意义。
3.精梳锡林梳理须丛前端时,上下钳板组成的钳板钳口握持须丛后端;顶梳梳理须丛后端时,后分离钳口握持须丛前端。
4.前进给棉、后退给棉、给棉长度、喂给系数、分界纤维长度、重复梳理次数定义。
棉纺精梳机每一工作循环中,钳板的运动规律(后摆→前摆,且后摆平均速度>前摆平均速度)5.落棉隔距定义(当钳板摆动到最前位置时,下钳板钳唇前缘与后分离罗拉表面间的距离称为落棉隔距)。
其大小对落棉的多少及梳理效果有何影响。
6.梳理隔距定义。
(锡林梳理时,上钳板钳唇下沿与锡林针尖的距离。
)7.精梳机弓形板定位定义。
弓形板定位提早有何弊病。
弓形板定位提早分析●弓形板定位早时,梳针安装位置较前,锡林开始梳理定时、梳理结束定时均提早,会使锡林梳理位置前移(向分离罗拉靠近),始梳时梳理隔距大且梳理隔距变化大,锡林梳理效果差。
●锡林梳理位置前移,钳板闭合定时也应提早,则钳板开口定时会推迟(钳板机构特性是开口早,闭合就迟;开口迟,闭合就早),影响须丛抬头。
●上钳唇到达最小梳理隔距处所遇到的锡林针排数较后,此时针较细,梳针易损伤。
弓形板定位推迟分析●使锡林开始梳理位置后移(向锡林中心靠近),始梳时,梳理隔距相对较小且梳理隔距变化小,梳理效果好。
●会使锡林末排梳针通过锡林中心与后分离罗拉最紧点处时推迟,此时后分离罗拉倒入的棉网尾部较长,长纤维易被末排梳针抓走成为落棉,影响接合质量。
从抓走长纤维角度来看,弓形板定位以早些好。
这与梳理及须丛抬头要求弓形板定位迟相矛盾,故在弓形板定位时要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决定弓形板定位的主要依据●纤维长度纤维长,钳口处须丛前端到达分离钳口时间早,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要求早,其倒转定时也提早,为防止末排梳针将倒入机内的纤维梳下,弓形板定位应早(让末排梳针早点通过锡林中心与后分离罗拉最紧点处)。
反之,弓形板定位应迟些以提高梳理效果及须丛抬头效果。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分离罗拉顺转定时提早,其倒转定时也提早,为防止末排梳针将倒入机内的纤维梳下,弓形板定位应提早。
8.钳板机构特性(开口早,闭合迟)。
钳板闭口定时过晚有何不好。
9.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过早、过晚有何不好?如何调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定义:分离罗拉由倒转结束开始顺转时,分度盘指针指示的分度数称为~。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满足的要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的确定应保证开始分离时分离罗拉的顺转速度大于钳板的前摆速度。
否则,在整个棉网上出现“横条弯钩“或“鱼鳞斑”。
●分离罗拉顺转定时确定应保证分离罗拉倒入机内的棉网不被锡林末排梳针抓走。
如果分离罗拉顺转定时过早,则分离罗拉倒转定时也早,易于造成倒入机内的棉网被锡林末排梳针抓走(此时应将弓形板定位提早)。
如何调节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根据所纺纤维长度、给棉长度及给棉方式、锡林定位等因素确定。
当所纺纤维长度长、采用长给棉工艺时,由于头端到达分离钳口的时间较早,开始分离的时间提早,分离罗拉顺转定时也应适当提早;确定分离罗拉顺转定时,应同时考虑锡林定位,以防锡林末排梳针抓走纤维。
第七章并条工序1.实现罗拉牵伸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2.并合根数与均匀效果的关系。
纺棉时并条机常用的并合根数和并合道数。
3.什么是机械牵伸倍数?什么是实际牵伸倍数?两者怎样换算?4.移距偏差的概念。
它是牵伸过程中产生条干不匀的主要原因。
5.影响摩擦力界分布的因素(罗拉加压、罗拉直径、须条定量;隔距、是否采用附加摩擦力界、是否有捻纱条牵伸)。
6.摩擦力界布置要求布置要求:既满足作用于个别纤维上力的要求,又满足作用于整个牵伸须条上力的要求。
●个别纤维:适当加强控制力,并减少引导力,可以使纤维变速点向前钳口靠近,并有利于变速点的相对稳定。
●整个牵伸须条:牵伸力应具有适当数值,并保持稳定。
在牵伸区纵向,应将后钳口的摩擦力界向前逐渐扩展并逐渐减弱,意味着加强慢速纤维对浮游纤维的控制,同时又能让比例逐渐增加的快速纤维从须条中顺利抽出,而不影响其他纤维的运动。
●前钳口摩擦力界纵向分布要求:高而狭。
以便在靠近前钳口处稳定地发挥对浮游纤维的引导作用,保证纤维集中在前钳口附近变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