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最终版)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摘要: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家庭环境角度来阐述这些方面对于人格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来进行综述,以期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发现。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教养方式前言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着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的脸谱一样。
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
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种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一、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儿童以后形成的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关系最为密切,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教育者。
霍妮(k. horney)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
他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于父母。
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到满足,儿童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
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是冷淡的和憎恨的,甚至是敌意的,儿童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还可能导致精神疾病。
马斯洛认为,2岁以内的儿童受的教育特别重要,失去安全、爱和尊重的儿童是很难自我实现的。
母爱在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指出:“婴儿生长的环境,是由母亲准备的,但必须认识到,整天都在照料并同婴儿说话的母亲本身,也是重要的环境之一。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原生家庭是个体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长期而持久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性格、情绪和行为习惯等方面。
首先,原生家庭对个体的道德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个体的人格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例如,父母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其子女。
如果父母重视诚实、正直、勤奋,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养成这些优良的品质。
另外,父母的婚姻质量、亲子关系的稳定程度、互动方式等也会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因此,原生家庭是个体情感、心理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
一个健康的家庭关系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建立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其次,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是孩子最初学习互动和人际关系的地方,也是孩子形成社交能力的关键环境。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进而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方式。
如果父母总是以暴力威胁、情绪失控、指责、打骂等方式处理家庭冲突,那么孩子可能会学习这些不良的行为。
这样一来,他们在日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采用类似的行为方式,从而造成不好的影响。
最后,原生家庭也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性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与父母、兄弟姐妹的互动,孩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我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的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程度、各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动,都可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性格发展。
一个稳定、有爱、有规律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从而塑造一个健康的人格,对于未来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对个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价值观、情感状态、社交能力和性格特质等方面。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基本品质的培养,如尊重、互动、理解、支持与正直,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浅谈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浅谈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说普通民众,并没有意识到人格发展的重要性,人格发展的概念在很多家长看来是个很陌生的词汇。
但生活中对孩子的一些教育正是在实践和帮助孩子的人格发展。
随着如今的一些热门实践,也能提醒我们,让我们反思到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正如:今年4月20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寝室惊现腐尸等犯罪案件。
遗传学家认为先天性因素会影响到人格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等。
社会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下面我就从个人角度来谈谈当今影响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一、家庭环境对塑造人格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就如同麦肯依(Mackinnon,1950)所说:“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
”人格发展一定程度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可能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1、一个家庭的整体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从众多调查研究,或平时对同学的了解来看,很多处于书香家庭的孩子都相对心态平和、性格温顺、大方有理。
父母本身说话方式很大程度会影响到孩子,如果父母从小都对孩子温柔、讲道理,孩子自然也不但容易粗暴。
一些父母本身大大咧咧,说话大呼小叫,对孩子语气重,孩子从小也是接受这样的方式,在与父母沟通相处也会与之相对的方式,久而久之,进入学校,进入社会也会带有一些家庭过的方式。
2、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模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家长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是孩子容易不太知足、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做事随意,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
大学生人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

大学生人格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摘要: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是个人的道德、思想、灵魂、行为、态度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统一。
人格是在一定的生理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人格的发展。
而健康人格就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人格处于健康状态,是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其他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又充分展现主体个性特征的人格模式。
应该说,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的一个很重要时期,特别是这个时期,人格特点基本可以大致定型了。
我们常说大学是社会的缩影或者向社会过渡的跳板,所以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对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毕生的修养是有很大影响的,也是我们着意培养和锻炼的。
而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里,简谈一下,大学生人格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社会环境影响正文:首先,如果细分,社会环境也是分为很多种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家庭环境,学校整体环境,学习环境,宿舍环境,城市文化环境,或者还有工作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命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化的环境,而在社会化环境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先谈谈家庭环境—这个极具重要性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环境有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两种,比如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的人格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身子女的人格差异,对于这些差异,家庭环境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我个人看来,家庭的精神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大,比如:一、父母的家庭教养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是很关键的。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人类生活在社会之中,我们和这个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我们最初在母体中的孕育,到我们咿呀学语,到我们蹒跚学步,到我们背起书包,到我们进入童年,到我们走进少年,到我们成为青年,再到我们成为中年,最后直到我们走到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社会之中。
接触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经历着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
毫无疑问,环境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下面我就来谈一谈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学习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让我们对这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人格的健全发展离不开良好的遗传基因和后天成长环境,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物因素和环境刺激。
(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
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定论:一个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加丰富的拥有这方面的天赋,这就是先天从母体遗传继承的才能。
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的包括人的智力、长相、气质等,其中气质是构成人格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格的先天预置结构,它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处事方式、态度和方向。
与生俱来的优质基因会为一个人后天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先天基础。
内分泌因素。
有证据表明,母亲在怀孕期间的严重苦恼、忧伤会造就出烦躁不安的婴儿,这是因为,如果母亲处于严重的抑郁之中,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将对胚胎和胎儿的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
母亲的压力、忧伤将会导致其内分泌的紊乱,由此向血液中释放某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并通过胎盘传送给胎儿。
它们能够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结构,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胎儿的发育,为其后天的智障或残障埋下先天隐患。
(二)环境刺激人的某些价值观、信念、性格和行为习惯都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并受环境的影响而不断的变化着。
如果说人格由于先天因素的影响具有某种稳定性,那么在后天环境刺激下,则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
其实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已经开始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环境论文: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

家庭环境论文: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摘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大,尤其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种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
这三种因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都将深深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对于正处在人生转折期的大学生来说,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以及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顺利就业的他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性格决定命运,不同的心里素质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
关键词:家庭环境;大学生成长;心理健康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已经被社会所认可。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大,尤其是少年和青年时期,家庭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家庭环境包含三种关系: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
这三种因素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都将深深影响着他们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研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笔者特意对某学院2003级583名和2004级669名学生进行了情况调查,包括本科生和专科生,测试时间在新生入学后2个月进行。
统计学处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班级为单位,问卷调查形式,给予统一的指导语,个体计分用dxc心理测评议完成,人工进行团体统计与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从以上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不良家庭环境的各因素在正常学生和心理不健康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是有差别的,心里不健康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学生的比例,而且家庭环境的整体比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几乎有1倍差距。
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研究

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的影响研究作者:刘悦新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14期摘要: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的结果。
家庭作为一个微观的环境系统,对学生个性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影响其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有儿童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溺爱式家庭教育、严苛式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复杂性、家庭经济情况,多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学生个性的多样性。
关键词:学生个性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人的发展是一个自身为主体和所处环境共同作用的过程。
学生在学校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着来自于学校的知识与文化。
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同样,学生在家庭也是学习者,家庭环境的种种因素会直接导致其特殊个性的养成。
个性,也叫人格。
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个体整个心理系统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概念,它不是把人看做多个不同的部分,而是把人看做一个综合的、比部分之和大得多的整体。
儿童个性的形成、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儿童期的家庭经历对心理卫生也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可解释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项目总差的27.83%,对精神疾病的研究表明,52%的病人在青少年期和儿童时期有着十分不利的的家庭生活环境,只有12%的病人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有着很好的家庭环境。
一、几种影响学生个性的家庭因素(一)遗传因素及儿童对父母的模仿遗传是指先天决定的生理素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因素,遗传观点认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可根据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子结构得到全面解释。
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的研究表明,一些特质如害羞、畏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内在基因决定的。
所以,儿童会遗传父母的某些个性,并且,在与父母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稳定成型。
儿童对大人的模仿,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
尤其是在中学以前,儿童受到的影响极大。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当孩子呀呀学语时,就已经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对父母长辈一举一动开始模仿,尤其是对父母的模仿。
人格与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人格与家庭关系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人格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探讨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一、父母的教育方式对人格塑造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家庭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方面。
父母的教育方式包括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以及惩罚和奖励等手段。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注重教育孩子的品德和价值观,孩子往往会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反之,如果父母忽视教育,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孩子可能会形成消极和不良的人格。
二、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非常重要。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体现在父母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会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有利于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
相反,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可能导致孩子形成消极、沮丧的人格。
三、亲子关系对人格塑造的影响亲子关系对人格塑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亲子关系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支持以及对孩子需求的满足程度等。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温暖,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自信的人格。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紧张或缺乏爱和支持,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卑和消极的人格。
四、家庭的文化传统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家庭的文化传统也对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对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塑造有不同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传统可以传递家庭的核心价值观,让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另一方面,文化传统也可能给孩子带来束缚和限制,造成人格局限。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的稳定性、亲子关系以及家庭的文化传统等都会对人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家庭成员应该重视家庭环境对人格的塑造,注重提供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最终版)社会心理学第20组:程亮00348002 韩凤磊00203013 李恩惠00325610吴朝军00304155 夏娟00229142 王琳90301532张琛00224049 张欣苗00001710 朱园园00211123 摘要:关键字:家庭环境人格差异1.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杀.残杀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人格,心理不健全发展造成的。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社会背景等的种种差异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格的分歧,当这种分歧碰撞在一起并激化产生矛盾时,难免会有人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那么,我们在思考:这些差异是什么,这些分歧又是什么,背景的差异又是如何来影响人格的呢?“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命题。
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人的社会化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化的环境,而在社会化环境中,家庭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文化环境,是个体最早接受教化的场所,孩子们在后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否像大部分家长所希望的那样成“才”,这跟家庭环境的好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研究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发展的影响,对于这个已经越来越严重且重要非常的问题会有所帮助。
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
其中物质条件主要是指父母的收入,职业以及家庭住房条件等;精神环境主要体现在,父母的价值观,对子女的态度与期望,以及与子女的交流等等上。
此外,大学生的出身背景(农村还是城市,独生还是非独生)也会对他们的人格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从这些方面去考虑,并着重选取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作为维度去考察人格的形成问题,应该会有不少收获。
2.研究现状现今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的确对人格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心理学家们在父母如何决定儿童和青少年行为的教养维度和教养模式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Schaefe(1959)提出了接纳—拒绝、心理自主—心理受控、严厉—放纵三个维度;Erikson(1950)提出控制和温暖;Beck(1964)提出了温暖(接受)—敌视(拒绝)和限制—允许两个维度;Pumory(1966)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 D.Baumrind 分别于1967、1971、1977年进行了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成:专制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容许型父母和拒绝否定型父母。
一研究机构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侧面与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关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各种因素,如家庭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如何影响着父母教养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北京的一些处于青春期大学生,高中生等。
研究工具采用了由台湾学者江南发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编制和修订的“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量表”、“青少年的同一性危机量表”和国内学者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并在施测前对所要使用的量表做了修订和信效度分析。
他们认为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有很多,研究涉及了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气氛等。
研究结果是:第一,家庭的收入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父母对其子女的教养方式。
从经济很困难到的经济状况非常好家庭,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线性上升,第二从父亲方面来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其给予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较高,从母亲方面看,以初中毕业的母亲为分水岭,初中以上学历的母亲,其教育程度越高,给予温暖、理解也越多。
但没有文化和小学毕业的母亲,其温暖理解也很高。
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其受教育程度没有显著的关系。
第三气氛总是欢乐祥和的家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最高。
他们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层面与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自我同一危机都有很大的相关。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水平都呈显著的正相关(P<0.0001),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越高,其子女心理社会发展越好,心理社会积极层面程度越高,消极层面程度越低。
同时,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子女的自我同一危机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的水平都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01),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越高,其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越好,同一危机水平越低,积极层面越高;而自我疑虑消极层面越低。
这一结果与Erikson(1950),Becker(1960)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
这些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
反之,如果父母持有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
另外,还有不少研究表明:城乡差别可能造成农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脆弱;独生子女在人格社会化和心理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了病态心理倾向,有些甚至形成了不健康的人格类型。
所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包括物质条件,精神氛围,出身(来自农村还是城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对人格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
3.拟定研究方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设计一套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100名左右在校的本科大学生。
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将家庭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作为相互平等独立的两个因素,考察它们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大部分是成年的,在他们上大学之前人格基本上已经定型,况且,进入大学后,家庭的影响会大大削弱,所以我们的调查的主要是大学生以前的家庭情况。
并且人格的形成是分阶段的,所以我们的调查中也会分阶段考察。
物质条件指的是父母收入,父母职业以及家庭住房条件,精神环境指的是家庭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情况,以及父母的价值观和对子女的期望等。
人格是抽象的,我们打算通过调查大学生具体的精神状态来反映人格具体的精神状态指的是情绪稳定度,内外向程度,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心,自信程度,孤独感,与他人合作情况等等,更详细的表现会体现在我们的调查表中。
调查后,我们会将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格形成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关系。
如果存在,那么这种关系具体是怎么样的,是否与预测情况相符,原因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分析都在出现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最后,我们会进一步分析在调查表中未采用的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应该解决的问题。
4.现分析各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并预测影响结果一:家庭物质条件对人格的影响1.父母收入(体现为经济状况)一般认为,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子女的语言、适应能力和智力的发育均优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
在后者,家庭中所暴露出的紧张事件较前者为多;另外,在这种家庭中,心理和社会交往机会少,子女就象父母一样产生焦虑和抑郁。
倘若父母文化水平低,育儿技能差,就更易造成子女的行为问题。
2. 父母职业父母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做为构成家庭智力环境的基本因素,对子女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母不仅通过自身的文化素质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还通过对子女教育的形式与投资产生影响,父母职业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主要是由其文化程度所决定的。
3. 住房条件住房的整齐清洁和文化气息会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造成影响,一般说来,整洁有条理的环境会给人以美感,它不仅使孩子感觉心情愉悦,同时还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的举止与良好的习惯。
相反,污浊杂乱的环境,不仅会使孩子心情烦躁、抑郁,而且也容易养成松懈、懒惰的不良习惯。
良好的住房条件可以为子女提供安静明亮的学习场所,为子女学习提供了有利因素,有利于培养子女健全的人格。
那些居住在出租屋、工棚或其他临时住所的父母,其子女也跟随居住于此,耳濡目染,很容易学坏。
据某些抽样调查表明:88%的违法犯罪青少年居住在出租屋、临时或流动居所。
另外: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
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二:家庭精神环境对孩子人格的影响(1). 家庭教养对孩子人格的影响通常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这三类方式造就了具有不同人格特征的孩子:1.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
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2.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
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
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
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
(2)父母的价值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人的人格是通过模仿等途径慢慢形成的,而人格的可塑期主要在幼年时期,那时孩子人格主要是通过与父母的接触中学习模仿形成的,所以父母的价值观的倾向和对待问题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和人格的取向.(3)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求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社会的竞争的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父母往往强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诸如钢琴,绘画等等技巧, 缺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剥夺了孩子应有的接触自己兴趣的权利;在孩子的交友方面的强烈干涉而没有有效的沟通引导,导致孩子选择朋友无知和盲目以及不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致使孩子可能产生厌学,孤僻,甚至完全叛逆的情况,久而久之对孩子的人格的定型会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4)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即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
父母与子女之间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般来说,父母与子女交流的内容越多,时间越长,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5.结果预测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其子女的心理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各分层面水平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即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越高,其子女心理社会发展越好,心理社会积极层面程度越高,消极层面程度越低。
通俗一些说,即如果父母持有温暖、接纳、爱护的态度,则其子女多能自我接纳、愉快和情绪稳定。
反之,如果父母持有拒绝、冷酷、控制的态度,将造成子女自卑、焦虑、退缩、过分顺从、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或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