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秀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00张PPT)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纤纤”一词写出了织女手的纤细; “素”字写出了织女手的白晳; 弄: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速 运动,同时也表现出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
这两句诗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突出织 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表现织女因牛郎不 在身边的孤寂、苦闷。
章:有花纹的纺织品,这里指整幅的布帛。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零:落下。 诗意: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 眼泪如同雨水般掉落。
这两句诗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 情态。织女劳而无功,泪如雨下,只因为思 念着她的牛郎,内心饱受折磨,十分痛苦。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 脉脉:用眼睛表达情意的样子。 形容清澈。
《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 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 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 交流。
示例: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夜晚 “汉宫”: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用“传”与“散”两个动词生动地画出
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 如闻轻烟之味。
寒食之夜本是禁止烟火的,但皇帝宠 幸之臣的家中,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仅 此一点,足见他们平日里弄权倚势,欺压 贤良。作者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 的事情,就将这种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 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落: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 人以灵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 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87张PPT)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 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 拓展延伸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
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 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 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 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 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二、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 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都变成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 索之后便写下此诗,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 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人生的追求。
二、新课讲解
印象?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
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 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 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 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 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 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 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 《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 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 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 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 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 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万( 马 )奔腾 快( 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 拓展延伸 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
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 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 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 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 品、悟、背”这四步来学习。
2. 默写《竹石》。
板书设计
二、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 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 经过熊熊烈火焚烧后都变成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 索之后便写下此诗,据说此时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 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人生的追求。
二、新课讲解
印象?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
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 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 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 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 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 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 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 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 《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 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 物是——石灰。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 灰呢?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 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 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万( 马 )奔腾 快( 马 )加鞭
➢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77张PPT)

品诗赏句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的一般性 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 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 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 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五、写作特点
全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语 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 快,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
吃冷食
插柳条
担酒上坟
三、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寒食》这首
诗,结合书上的注释,想一想:
处处“飞花” 描写了什么?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为什么要写柳呢?
“汉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轻烟散入”四个字 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皇城里的柳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指春天的京城。
句意: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
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 柳树被春风吹弯了腰。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传赐,传送。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诗意: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
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 了王侯贵族的家。
四、品读古诗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 讥讽,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 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内容。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 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中,发 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 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七、延伸拓展
《寒食》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 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资 料了解一下。
3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5古诗三首∣语文S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5古诗三首∣语文S版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一说699年—761年),河东 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 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 士。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 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 甫年-846年),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 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 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自主预习要求
1. 认识一个生字“浥”,会写“孟、陵、 鹤”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4. 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字词难点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在文中标出来并给加横线的 字注音。
浥轻尘( yì ) 孟(mèng)浩然 广陵( líng )
黄鹤( hè )楼 萋萋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朝zhāo ( 朝阳 ) cháo( 朝向 )
1.选。A对一.《这选送三,元首填二诗使一的安相填西关》资又料称描《述赠正别确》的、是《渭(城A曲)》
、 《阳关曲》。
B.王维是山西祁县人,号称“诗仙”。 C.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D.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魔”或“诗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 一说699年—761年),河东 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 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 、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 士。代表诗作有《相思》、 《山居秋暝》等。著作有《 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 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 杜” 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 《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 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 甫年-846年),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 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 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 大诗人之一。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自主预习要求
1. 认识一个生字“浥”,会写“孟、陵、 鹤”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每一首古诗的意思。 4. 查阅资料,了解古诗创作的背景。
字词难点
1.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在文中标出来并给加横线的 字注音。
浥轻尘( yì ) 孟(mèng)浩然 广陵( líng )
黄鹤( hè )楼 萋萋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朝zhāo ( 朝阳 ) cháo( 朝向 )
1.选。A对一.《这选送三,元首填二诗使一的安相填西关》资又料称描《述赠正别确》的、是《渭(城A曲)》
、 《阳关曲》。
B.王维是山西祁县人,号称“诗仙”。 C.李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D.白居易是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魔”或“诗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相隔 又 多远
间隔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路途遥远
织女娇美的姿态
遥远的牵牛星和洁白明亮的 织女星遥遥相望。
朗读时,“迢迢”可以读得慢一些、长一些, “皎皎”二字起调可以稍高、稍短。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心不在焉 地摆弄着织机,发出轧扎的织布声,她坐 在织布机前,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 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三首古 诗,一起去了解古诗中的节日习俗吧。
寒食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是中
国古代的重要民俗节日之一,以禁火为标志。有 观点认为,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改火”,即每 年熄灭旧火、重取新火,从而避免陈疾,获得新 的生命力。唐代常于清明时节取榆柳之火,皇帝 也会将新取得的火种赐给权贵大臣,以示恩宠。
夜色 降临
大意: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 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 第飘散开。
“以汉喻唐” 的写法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长安春 景图
夜晚传 烛图
➢相按互古人风俗,寒食节要折柳插门。 照应
➢ 取的新火往往是榆柳之火。
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长安春 景图
夜晚传 烛图
暮色中,烛光点点,在皇宫 和王侯贵戚们的府第间流动,轻烟 袅袅,飘散在皇宫和各府第之间。
语调稍低缓,最后一句适当拖长语调。重点读好 “脉脉”一词,读出牛郎织女无尽的思念。
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说一说这 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吗?
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 而不得相见的故事,诉说了平凡人的离别之思, 抒发了忧伤的情感。
读一读
诗中大量运用叠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叠词不仅展 示了诗歌的韵律美、 节奏美和音乐美,而 且使诗歌表达的情感 更加动人。
S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优秀PPT (1)

继续
生认真读古诗,找出描写朋友相送 的诗句, 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继续
1、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2、比较找出三首送别朋友诗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进一步体会诗 人与朋友送别时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 背景,送别方式等去比较。)
继续
感 环 时 情 境 间 : : : 方 地 式 点 : :
继续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不断地“劝君 人 更尽一杯酒”呢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继续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 既然已经“孤帆远影碧空尽”了, 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继续
说说白居易又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的?(随行目送)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继续
感环时 情境间 ::: 留下早 恋着晨 、小 关雨 切方地 、式点 祝:: 福劝渭 酒城 送 别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继续
时间:烟花三月
送别方式:目送 不能同行的惋惜
地点:黄鹤楼
感情:依恋,向往,
继续
时间: 春天 地点 : 原野上 方式: 随行目送 感情:依依不舍,离愁难消
十八盘竹园小学 潘会娜
继续
回顾复习: 1、指名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 有节奏) 2、听写生字四个。 3、指名说一说三首诗的诗意。
继续
1、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 诵古诗,部分学生可以默写。 2、品析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诗的意境。说一说这三首送别 朋友的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与朋友送别时 的思想感情。 3、课外拓展积累有关送别朋友的诗句。
生认真读古诗,找出描写朋友相送 的诗句, 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
继续
1、小组交流,描述送别的画面, 2、比较找出三首送别朋友诗的相 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进一步体会诗 人与朋友送别时的思想感情。 (可以从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 背景,送别方式等去比较。)
继续
感 环 时 情 境 间 : : : 方 地 式 点 : :
继续
西 出 阳 关 无 故 “劝君更尽一杯酒”中“更”什么意思? 思考:为什么诗人会不断地“劝君 人 更尽一杯酒”呢 。
劝 君 更 尽 一 杯 酒 ,
继续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思考: 既然已经“孤帆远影碧空尽”了, 诗人为什么还在驻足凝望?
继续
说说白居易又是以什么方式送别的?(随行目送) 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继续
感环时 情境间 ::: 留下早 恋着晨 、小 关雨 切方地 、式点 祝:: 福劝渭 酒城 送 别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继续
时间:烟花三月
送别方式:目送 不能同行的惋惜
地点:黄鹤楼
感情:依恋,向往,
继续
时间: 春天 地点 : 原野上 方式: 随行目送 感情:依依不舍,离愁难消
十八盘竹园小学 潘会娜
继续
回顾复习: 1、指名朗读古诗(检查是否正确,通顺, 有节奏) 2、听写生字四个。 3、指名说一说三首诗的诗意。
继续
1、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 诵古诗,部分学生可以默写。 2、品析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诗的意境。说一说这三首送别 朋友的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从而进一步体会诗人与朋友送别时 的思想感情。 3、课外拓展积累有关送别朋友的诗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PPT

乐诗
乐诗,古代称可以入乐的诗为乐诗,与徒诗对言。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官名。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
中庭地白树栖鸦,
像铺上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
庭中,庭院中。 歇,休息。
鸦雀的聒(guō)噪声逐渐消停下
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 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 扰,先后进入梦乡。
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三个 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 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从视 觉和听觉的角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 托了月夜的寂静。
为什么这里写的 是桂花?
桂花是中秋 时节有代表性的花。桂 花常在农历八月,也就 是中秋时节盛开。
宫词
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 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 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像, 想像那个三千粉黛而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 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 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 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嚼橄榄没完没 了咀嚼的主题。
品读诗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
处处“飞花” 说明了什么?
寒食东风御柳斜。
为什么要写 “柳”呢?
品读诗句
译文:春天的长安城里到处飘飞着柳絮落花, 寒食节里,皇家花园中的杨柳随风摇摆。
品读诗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
汉宫这里指什么?
轻烟散入五侯家。
“轻烟散入”四 字,描绘了怎样
的一幅画面?
品读诗句
译文: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 燃烛升起的轻烟飘进了王侯贵族之家。
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课件(30张PPT)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读一读,比一比
“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学语文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 “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小学语文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 “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给人以形象的动感,新颖妥帖,仿 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向人间似的。而 “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栖栖
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
形声字,“牙”本义为 “野兽犬齿”,是野兽 天生的进攻性武器。 “牙”与“鸟”联合起 来表示“一种富有进攻 性、侵略性的鸟” 。
小学语文
诵读训练: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停顿
qī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学语文
中 庭 地 白 有哪 些类似 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袁牧《随园诗话》
小学语文
课后作业
小学语文
课后作业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下面哪一个选项不符
“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 的浸润之久。
小学语文
两句诗一个“月”字未见,却展现 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图画,渲 染了中秋望月寂寥冷清的氛围,烘托了 作者孤独、寂寞、怅然的心情。
小学语文
共 学 提 示2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句诗的表达妙在哪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思想感情?
十五夜望月
小学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的景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zhù)立江边,目 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 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 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 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照,生存竞争力之强由此可见 。一个“侵”字,一个“接”字 ,以铺叙的手法,进一步渲染了 春草的无限生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这里泛指离家远游的人。 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句解]
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青草仿佛也充满了 离情别意。这2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作 者难舍难分的感情。尾联关合全篇,结清题意, 点出送别之意。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fùsFra bibliotekìqīn
huāng
qī
赋
岁
侵
荒
萋
/
/ /
/
/ /
/
/
《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注释]
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 枯荣:指草的枯萎和茂盛。
[句解] 原野上的青草茂盛,一年一度枯 了又会繁茂起来。“一岁一枯荣”, 道出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不已的生 长规律。作者不说“荣枯”,而说 “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的生命力。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 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 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 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 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居易 (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注释
黄鹤楼:楼名,在今武汉。 之:去,到。 故人:这里指老朋友。 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 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 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 说是“西辞”。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 人王维合称为"王孟"。存诗260多首,多为 五言律诗。他的山水诗多是写他故乡襄阳的 名胜。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 亦有壮逸之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唐 ︼ 王 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汉族,祖籍 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 “诗佛”。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 余首。王维精通佛学。
送:送别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 常,在兄弟中排行老 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 使。 安西:唐代安西 都护府,在今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 库车县。
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情。
送 元 二 使 安 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浥:(yì ):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新
“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 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 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的展现出来。
品读感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 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写 出了作者对好友的一片深情。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 )。 去 扬州 “广陵”是现在的( )。 艳丽的春景 “烟花”指( )。 孟浩然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因 孟浩然是由西向东行 为( ),所以说“西辞” 。 消 失 “尽”是( 只 )。 “唯”是( )。 天 边 “天际”是( )。 依 依 惜 别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之 情。
整首诗完整解释: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 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 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西 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 老朋友了。
李白(701——762),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 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 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 之称。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 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君:指元二。 更:再。故人:老朋友。 更尽:再饮完 。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 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 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 你西出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 到老朋友了。
这首送别诗发生在 李白 在 烟花三月 ________,_____ 黄鹤楼 孟浩然 到 _______送______ 广陵 。 遥远的_____
hè mèng lí ng 黄鹤 楼 孟 浩然 广陵
cí 告辞
wéi 唯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句解]
野火燎原,枯草成灰,却怎么也烧 不尽;春风吹拂,小草复生,大地又是 一片绿色。这2句充满哲理,告诉我
们像古原草那样具有死而复生的顽 强生命力,是任何势力也摧不跨的。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注释]
侵:蔓延,长满 荒:荒芜
[句解] 蔓延到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 老的道路。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 城。“远芳”、“睛翠”与之形成
今天我们学习三首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 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情 厚谊和与朋友分别时依依惜 别的感情。
《 阳 关 曲 》 《 阳 关 三 叠 》
又 叫 : 《 赠 别 》 《 渭 城 曲 》
送 元 二 使 安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