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The Individual
Community Neighborhood
Health
Social
The Arts
Peer Group Age
Status
Sports
Electronic Media
Religion
Sexuality
Geographic Region
如:大班的《中国在哪里》 儿童通过区分颜色,经度与纬度,学会看 世界地图的基本方法,并能准确找出中国 在地图上的位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这种目标取向优点是能很好的指导教师 的教学程序,但也容易把教育及幼儿的学 习视为一个可预先决定和操纵的机械过程, 而忽视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儿童学习的主体 性。同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及其变化 (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因其缺少外 显性而常常受到忽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和内容(文本)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概括說法
刻板印 象
偏
歧視*
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Family School
Technology
Church
Workplace Print Media
The Individual
Community Neighborhood
The Arts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 具体目标的制定采用哪一形式需视具体学 习内容而定。若学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表述形式比较 有效;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 目标的表述形式较为适合。若主张体验就 是学习,则用生成性目标的表述形式较为 合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确定活动目标的具体要求
1.目标应尽可能具体可操作 2.着眼于儿童的发展提倡统一从幼儿角度进行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的原则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有几个基本原则,帮助我们做得更好,孩子们也能更轻松地接受和理解。
说白了,孩子们的世界里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什么都想学。
而我们作为教育者,得抓住这个时机,不能错过了。
第一个原则就得提到“儿童为本”。
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就是:孩子是最重要的,活动得围绕他们来。
你想想,一个孩子坐在一堆大人堆里,没人理他,他能开心吗?他心里一定嘀咕:“我咋不重要呢?”不管是玩游戏,还是做手工,还是听故事,都得让他们有参与感。
孩子们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大人或者一块块可以随便摆弄的木板。
要尊重他们的兴趣,给他们空间去选择,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否则,逼得太紧,反而事与愿违,啥都学不进去,还可能觉得教育活动是个大负担。
说到“生活化”,这也是一个特别关键的原则。
怎么说呢?就是要让孩子们学到的东西,能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比方说,孩子们平时都喜欢玩泥巴、捉小虫子,那你就可以结合这些兴趣,做点小实验,或者是带他们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别想着把他们关在教室里一味地讲大道理,理论上的东西你说十遍,他们可能连一遍都听不懂。
可是你带他们去公园,让他们看小鸟飞,教他们认识每一种植物,孩子们自己摸索、自己发现,那才是真的学会了。
比如讲到友情这个话题,直接用玩具娃娃在桌子上做个小故事,孩子们会更感兴趣。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宝贵素材。
别指望他们一坐下来就变成乖乖听讲的小学生,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
除了这两点,还有个很重要的就是“情感互动”。
说到这个,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那不就是鼓励孩子说话,和他们聊天嘛?”不完全是。
我们要做的是建立一个平等、真诚的互动关系。
你看孩子们嘛,总是特别敏感,他们能感觉到你对他们是不是有耐心、是不是真心实意。
当你蹲下身,和他们平视交流时,孩子们会觉得:“哦,原来我这么重要!原来我说的也是有价值的!”这种互动,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大的求知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教育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1. 游戏教育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前儿童阶段,可以通过游戏中引导孩子学习社交技巧,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比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或者团队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学习分享、合作、竞争等社交技能。
2. 观察教育法:观察教育法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其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和人际关系。
比如,可以带孩子去公园、超市、博物馆等场所,让他们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3. 模仿教育法:这种方法是让孩子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言语,进而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比如,可以利用亲子互动的机会,让孩子模仿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的言行举止,培养其社交技能。
4. 经验教育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和所感所悟,引导其学习和掌握社交技能。
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或者与同龄人相处,让其感受到社交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社交技能的积极性。
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不要强求其学习某些社交技能,要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2. 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要让孩子感受到社交交往的快乐和成就感。
3. 适度引导和指导,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束缚,要尊重其自由发展的需求。
4. 持续关注孩子的社交发展,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帮助。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环节,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教育。
同时,需要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4详解

(一)情感支持性原则 内涵: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 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 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 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 感驱动性。 应用要点: 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二)生活教育原则 内涵: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 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社 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 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在生活 中随时进行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应用要点: 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 2、长期一贯地坚持
4、要鼓励学前儿童勇于克服困难,以培养 他们的毅力。
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 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 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 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 是在不断的试误与练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性的强化练习, 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
(三)正面教育原则 内涵: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 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 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 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 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依据:幼儿的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 应用要点: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四)实践性 社会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情意性与操作性 的知识,它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 知识才能成为真知。从这一特点出发,教 育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践学习的机会, 才能使这些知识与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 体验。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支持性原则 (二)生活教育原则
《学前教育原理》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七)重视幼儿的心理保健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3、通过游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调动家长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幼儿体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第三节 幼儿德育 第四节 幼儿美育
第二节 幼儿智育
一、幼儿智育的概念与意义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与内容
二、幼儿体育的目标及 任务
1. 对幼儿进行最基本和最必须的安全教育,保护幼儿的 生命和健康,锻炼身体,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
2.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投、攀登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三、幼儿体育的内容和手段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条件,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 1. 合乎卫生标准、安全标准及活动要求的房屋、设 备和场地。
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4. 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幼儿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和 主要动力,我们要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并将其培养发展 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促使幼儿积极主 动、乐观的学习。
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供能引起幼儿兴趣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恰当的学习 任务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好奇心,再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促 使幼儿思考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培 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要善于发问、培养幼儿合作学 习的精神、勤于动手和动脑等等。
幼儿园必须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内,严禁在污染区和 危险区内设置幼儿园;
幼儿园应当建立卫生保健制度,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和传染 病的流行;
慢性传染病、精神病患者不得在幼儿园工作; 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玩教具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社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基于社交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法:1. 游戏教育游戏是学前儿童喜欢的活动,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社交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游戏教育时,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的团体游戏,引导儿童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
例如,进行团队竞赛、合作游戏和互动游戏等,都是培养儿童社交能力的有效方法。
2. 讨论和角色扮演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前儿童了解社会规则和价值观,并让他们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老师可以引导儿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如何解决矛盾等,同时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模拟和体验这些情境,以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在学前教育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教育方法。
通过将学前儿童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任务和目标,让儿童通过共同努力去完成,从而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社会情感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社会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教授儿童如何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同时,社会情感教育也包括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愉快成长。
5. 情景教育情景教育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况来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教育活动,让儿童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和学习,例如模拟买东西、在大家一起合作做事情等。
通过情景教育,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交场合,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儿童养成积极的社会行为和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及其评价,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等方面进行阐述。
该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社会活动设计的一些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目。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的学习在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般规律;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为今后进入托幼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前导课程: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前心理学关联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游戏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基本理念(1)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实施模式,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特点。
以拓宽学生的理论根基和视野为原则,以增进学生对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宗旨,大量提供学生参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开发并改进该课程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随时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新发展。
以教材为依据,联系当前教育大环境下的新情况、新动态,增强学生对学科发展趋向的敏感性,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应对复杂教育现象的适应性与灵活性。
2.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本课程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
理论部分共七章,分别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施途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实施方法与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活动设计案例详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途径的不同, 我们将教育方法分为三大类:以语言引导 为主的方法,以情境教学为主的方法,以 及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方法。
一、 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方法
以语言引导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教师借助语言来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发展的方法。社 会文化、社会问题的教育等多采用此类方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的方法
教师运用强化法时,应注意以下四 点。
第一,要以正强化为主。由于幼儿 的自我评价易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老师 的评价很容易影响到幼儿的自信心和自 尊心,所以评价时要以表扬、奖励为主。 批评、惩戒容易使儿童产生消极情绪, 副作用大,除了儿童所犯错误的性质和 情节十分严重,不进行惩戒不行时,一 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教育法律法 规也明确指出,严禁体罚、恐吓、辱骂 或变相体罚。
第三,强化要及时、具体。一方面 当儿童做出良好或不良的言行时,教师 要及时地称赞表扬、点头、微笑、抚摸 或规劝否定、摇头、表情严肃、纠正等。 这样,才能使幼儿良好的言行得到保持, 使不良的言行消退,如果时间过长,强 化的效力就会大大减弱。另一方面教师 在评价时要具体,避免空泛,如:“妮 妮真棒!”就不如“妮妮好勇敢哦,摔 倒了能自己站起来!”后一种更能明确 具体地告诉孩子你表扬、倡导的是什么。
(一) 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对一些简单的知识、道理及规则进行系统和生动的解 释,使幼儿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的一种方法。讲解法可以拓 宽学前儿童的眼界,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使学 前儿童学习社会规则,懂得处世之理。讲解法一般在幼儿面对某些不便感知或无法直 接感知的内容时经常使用,如民间节日的由来,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就需要教师 的讲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