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格律
格律诗绝句

1. 《春日》春风拂面意融融,绿柳垂丝映碧空。
花绽枝头添锦绣,莺啼燕语韵无穷。
2. 《夏景》夏日炎炎暑气蒸,湖波荡漾映云层。
荷花映日红如火,蛙鸣声声伴夜萤。
3. 《秋韵》秋高气爽雁南归,枫叶流丹映翠微。
菊绽东篱香四溢,蟹肥菊瘦正当时。
4. 《冬雪》雪花飘舞漫天飞,银装素裹映朝晖。
冰雕玉砌晶莹透,梅绽枝头笑靥绯。
5. 《山林》山林葱郁绿意蔓,鸟语花香空气鲜。
溪水潺湲清澈底,清风自然拂人面。
6. 《海景》碧海蓝天一线连,浪花飞溅岸礁边。
渔舟唱晚归帆影,夕阳西下彩霞燃。
7. 《思乡》遥望天边思故乡,月光如水洒寒窗。
心中思念千般苦,何日才能返故邦。
执手相看泪眼濛,别离时刻痛心胸。
天涯海角难相见,思念之情永无穷。
9. 《忧伤》忧伤满怀独自愁,寂寞无人诉哀愁。
长夜漫漫难入眠,泪湿衣衫何时休。
10. 《豪情》豪情壮志意凌云,胸怀高远把梦追。
风雨兼程不停步,勇往直前不后退。
11. 《友情》朋友情深似海洋,相知相伴岁月长。
风雨同舟共患难,真诚友谊永不忘。
12. 《爱情》爱情如茶需慢品,韵味悠长耐人寻。
真心相待情感深,一生相伴永不分。
13. 《自然》自然之美妙无穷,山水花草各有情。
宇宙万物皆有灵,和谐共处乐融融。
14. 《岁月》岁月如梭光阴逝,往昔回忆心头绕。
珍惜当下好时光,莫让年华空虚度。
15. 《青春》青春年少意气发,拼搏奋斗正当时。
梦想之舟扬风帆,驶向远方不停息。
16. 《风景》山明水秀风光美,花红柳绿映碧空。
莺歌燕舞和谐处,人间仙境在其中。
17. 《人生》人生如梦几十年,风雨飘摇路途艰。
酸甜苦辣皆尝遍,心态平和度华年。
18. 《立志》立志高远心不移,追求梦想不停息。
勇攀高峰不畏难,努力拼搏创奇迹。
19. 《忧伤》忧伤满怀独自愁,寂寞无人诉哀愁。
长夜漫漫难入眠,泪湿衣衫何时休。
20. 《豪情》豪情壮志意凌云,胸怀高远把梦追。
风雨兼程不停步,勇往直前不后退。
21. 《友情》朋友情深似海洋,相知相伴岁月长。
风雨同舟共患难,真诚友谊永不忘。
绝句律诗格律

绝句律诗格律
绝句律诗是中国古诗的一种形式,通常包括四行。
以下是其格律:
1. 绝句律诗通常使用五个音节或七个音节的词语。
2. 第一句和第二句通常成为意群,意思连贯,语言流畅。
3. 第三句和第四句也形成意群,与前两句呼应或反衬,常用对比手法。
4. 同韵律:四句的末尾必须使用同一个韵母,如ABAB、CDCD等形式。
5. 旋律起伏:每句的音调必须升降加重,使诗歌旋律起伏,回味无穷。
6. 含蓄概括:诗歌要点必须简练、含蓄,朴实、质朴,言简意赅。
这些规则使得绝句律诗成为古代诗歌中优秀的表现形式,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绝句律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杜甫、李白、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绝句律诗更是至今广为传诵。
在创作绝句律诗时,需要注意节奏、掌握音律和形象丰富而思想深刻的词汇。
此外,绝句律诗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仗等。
在构思和写作时,值得注意的还有情景描写、意象贯穿、情感抒发的技法。
总之,绝句律诗是中国古诗中的瑰宝,是一门需要不断练习和学习的艺术。
绝句的格律

绝句是一种特殊的格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每首四句。
绝句的格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字数:五言绝句共20个字,七言绝句共28个字。
2. 句式:绝句的句式分为仄起和平起两种。
仄起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声、四声),平起即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二声)。
3. 音韵:绝句的音韵要求相对严格,要求每句的平仄相对,即平声和仄声相互对应。
平仄的搭配有固定的规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4. 对仗:绝句的对仗要求较为灵活,中间两联通常要求对仗工整,即上下句的词语对应位置要有相互呼应、互为对仗的关系。
但并非所有绝句都必须满足对仗要求。
5. 押韵:绝句的押韵要求较为宽松,五言绝句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七言绝句首句通常押韵。
押韵的位置可以是偶数句(第二句、第四句),也可以是奇数句(第一句、第三句)。
总之,绝句的格律要求在字数、句式、音韵、对仗和押韵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制,但相较于律诗等其他格律诗,绝句的格律较为灵活,给诗人留下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绝句和律诗的区分标准

绝句和律诗的区分标准
绝句和律诗的区分标准:
1、唐代出现的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格律严格,篇
有定句(每首八句),句有定字(五字或七字),字有定声(平仄相对),联有定对(中间两联对仗)。
2、最明显的是句数不同,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
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绝句的平仄对仗没有律诗那么严格。
唐朝以前的绝句叫做古绝句,押韵平仄对仗都较自由;唐朝以
后的绝句称为近体绝句,大部分也不讲究对仗,称作散体,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有的绝句像律诗的一半,格律同于律诗的前四句、后四句
或中间四句。
同于律诗前四句的,后两句对仗,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同于律诗后四句的,前两句对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同于律
诗中间四句的,前后两句都对仗,如杜甫的《绝句》:“两个
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七言绝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如下:
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词的格律公式

诗词的格律公式诗词的格律公式是指通过诗句的音节、平仄、韵律等规则来构建诗词的形式习惯和美感。
在不同的诗词体裁中,格律公式有所不同。
下面将介绍古体诗词和近体诗词的格律公式。
一、古体诗词的格律公式:1. 五言绝句:古体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体裁,每句五个字,四句构成一首完整诗。
五言绝句的韵脚通常采用平平仄仄平的韵律。
2. 七言绝句:与五言绝句相似,每句七个字,四句构成一首完整诗。
七言绝句的韵脚通常采用平平仄仄仄平平的韵律。
3. 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的特点是每句七个字,一般分为四联或八联。
每联中的各句韵脚要保持一致。
七言律诗的韵律比较严格,要求平仄错落有致。
4. 五言律诗:五言律诗与七言律诗的格律相似,每句五个字,一般分为四联或八联。
五言律诗的韵律比七言律诗更为严格,平仄要求更加准确。
上述的格律公式只是古体诗词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特殊的体裁如律诗、绝句等也有独特的格律。
二、近体诗词的格律公式:1. 现代诗:现代诗词中没有明确的格律公式要求,常常追求自由的意象表达和声韵的变化。
现代诗词可以自由地运用音节,不受固定的韵律框架约束。
2. 五绝:近体诗中最常见的一种体裁,每句五个字,四句构成一首完整诗。
五绝的韵脚可以采用押韵或者半押韵。
3. 七绝:与五绝相似,每句七个字,四句构成一首完整诗。
七绝的韵脚也可以采用押韵或者半押韵。
4. 新体诗:新体诗是近体诗词中的一种形式,相较于古体诗词更加自由,没有明确的格律要求。
新体诗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音韵节奏。
总结起来,古体诗词的格律公式要求比较严格,有明确的韵脚和平仄要求;而近体诗词的格律要求相对自由,追求更加个性化的表达。
在写作诗词时,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风格选择合适的格律公式,通过合理运用格律公式,可以增强诗词的韵律美和艺术感。
绝句格律规律

绝句格律规律
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它有着独特的格律规律。
一般
来说,绝句的格律为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而且常常要求平仄和押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绝句的格律规律。
首先,五言绝句的格律是每句五个字,而且要求一句成段。
其次,五言绝句的押韵方式有较多选择,如平起平收,仄起平收等,只要遵
循一定的规则,就能构成一首优美的绝句。
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同样要求一句成段,押韵的方式较为固定,一般是平起平收。
除此之外,绝句还要求平仄的配合,平仄的搭配可以使诗意更加鲜明,表现
力更加丰富。
其次,绝句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即“助词不算韵脚”,也就是
说在绝句中,助词不会影响押韵,也不算在格律范围内。
这一要求的
存在,可以让写诗者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使整首诗更加流畅自然。
最后,对于写绝句的初学者来说,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
是诗句的长度和韵脚形式,不能随意变动。
为了使绝句的格律规律更
加准确,我们必须保证每一句的长度和韵脚都是符合要求的。
综上所述,绝句的格律规律是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平仄、押韵
和助词不算韵脚是其特点。
我们在写绝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要求,并灵活运用,才能写出一首美妙的绝句。
绝句的平仄

绝句的平仄一般所称绝句,即律体绝句。
它与律诗为唐代建立的新体诗,有严密的格律,时人称今体诗,后人称近体诗。
律体绝句与古绝相对,简称近绝、律绝。
近体诗讲究平仄声互相交替配合,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声律美。
五言绝句有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首字可平。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首字可仄。
(4)仄仄仄平平,首字可平。
这种律化的句式称律句。
近体诗通常限用平声韵。
近体诗上下两句称一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格律要求一联内两句平仄声相对或基本相对,后一联出句与前一联对句两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即相粘(首字常平仄不拘,故以第二字为准,通常看第2、4、6字)。
违犯这两条,谓之“失对”、“失粘”。
(首句完成之后,由第一句产生出第二句用的是“对”,原则是平对仄,仄对平。
由第二句产生第三句用的是粘,原则是平粘平,仄粘仄。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1)全部押平韵;(2)一般偶句押韵。
绝句2、4句必韵,律诗2、4、6、8句押韵。
1句可韵可不韵,3句不得押韵。
(4)一韵到底。
一、五言绝句及平仄根据以上规则,五言绝句有以下四种平仄格式:A.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拂:入声字C.仄起,首句入韵:(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如,卢纶塞下曲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白、石:入声字又如,西鄙人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七:入声字D.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句的格律绝句的格律嘉靖年间(1522—1566),有个为皇帝到苏州搜刮纺织品的太监,因不顺手,便作了一首诗曰:“朝廷差我到苏州,府县官员不理咱。
有朝一日朝京去,人生何处不相逢。
”此诗不要说意境,连个韵脚都不押。
有个按察使却拍马说:“好诗!”太监说:“虽不成诗,押韵而已。
”且看下面不是太监写的匿名诗:“不过黄河不怕凶,慌不择路路不通,不择手段终获胜,睁眼细看是奸雄!”此首匿名诗;正如这位“为皇帝搜刮纺织品的太监”说的:“随不成诗,押韵而已。
”,这首“姑且称”诗,内容姑且不论,仅格律而言,失错、失粘、失对。
不懂诗不要紧,可得好好学学,你妈妈未把你教会,我今天就对你这个没门槛养的,补补课好了。
文是长了点,你可要耐心看下去,就是看完了,你也不一定就会。
回去再找你妈妈给你辅导辅导,下面就给你讲讲《绝句的格律》:绝句这个名称产生于南朝齐、梁时期,也是当时一种文学形式,梁代徐陵编的《玉台新詠》第十卷中汇集五言四句小诗,称为绝句,还把汉代同一形式的诗加上“古绝句”名称。
但这只是雏形,没有完备的格律。
后经过一些诗人运用和提高,逐渐趋于成熟,到唐朝人手里。
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为绝句正式定了型。
定型后的绝句,每首都是五言或七言四句,在声韵格律上有它特定的严格要求。
因此,这种绝句,也称律绝。
为了有别,人们就称以前那种雏形绝句或以后不按格律写的绝句为古绝。
绝句诗的格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诗中要用韵,一般称为“押韵”;二是每一句中的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排列,以及根据平仄声字不同排列的句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都要依照一定的规则。
押韵。
关于押韵问题,第一讲中已谈到。
绝句诗的押韵,就是在每首诗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韵脚;第一句的末一字可用邻韵,也可不押韵。
也就是说除第一句可以不押韵外,其中第二、第四句的末一字,要用同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第一声或第二声)的字做韵脚,如果用了不同韵目的字做韵脚,就叫“出韵”或“落韵”,这是违反格律的。
第一句虽不要求用韵,但七言绝句如第一句用韵,可增加音乐美感。
故七言绝句第一句,以用韵的为较多。
而五言绝句第一句不用韵的居多。
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绝句诗唯独第三句规定不用韵,但由于绝句诗作为格律诗限用平声韵,所以第三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第一句不用韵的绝句,其第一句的末一字也限用仄声字。
现举第一句不用韵的和第一句用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唐代诗人王之焕《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第一句不用韵的。
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第一句用韵的。
第一句用韵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七言绝句。
唐代诗人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第一句用韵。
唐代诗人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是第一句不用韵。
平仄安排。
汉字一字一音,诗句中的音节,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为一顿,语言学称为音步。
七言诗句有三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五言诗句有两个双音步和一个单音步,每个双音步的第二个音和单音步是每个音节的节奏点,一般称为节拍或拍子,所以一三五字一般可忽略,二四六字是平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因此,五言诗句有三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和末一字),七言诗句有四个节拍(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和末一字)。
关于字和句的平仄格律,就与节拍有紧密的关系。
概括地说有三点:1、每句中的每个节拍所在(不包括句末一字),平声仄声字要交错使用;2、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句中凡属节拍(不包括句末一字)用的平仄声字,两句要互相对立,不能相同;3、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的平仄声字(不包括句末一字)两句要相同。
下面分别叙述。
(同句)平仄交错。
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节拍上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使用,例如在同一句中,第二字是平声,第四字就要用仄声,而第六字又用平声。
相反,如第二字是仄声,第四字就用平声,而第六字又用仄声,这就叫平仄交错。
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又如:唐代诗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从例诗中可以看出,每首诗的句子中的节拍所在(即双数字),在每一句中总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错安排的。
这种平仄声交错的句子符合格律规定,称为“律句”;相反,如果节拍上的字不是平仄交错,就违反了格律,称为“拗句”。
(拗句一般不能用,)(联句)平仄对立。
绝句诗中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中节拍上(不包括句末一字)的平仄用字,要做到相互对立。
以七言绝句来说,第一句中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如果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相同位置的字就用仄平仄;相反,如上句的这三字用的是仄平仄,下句就用平仄平。
第三、四句也如此。
这个规则在格律中叫“平仄对立”,违反这个规则叫“平仄失对”。
如:唐代诗人张旭《山中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又如: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柳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如五言诗,就在两句间的二、四两字平仄对立,即上句用的平仄,下句就用仄平;相反,上句用的仄平,下句就用平仄。
(邻句)平仄相粘。
绝句诗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句中节拍上的平仄用字(不包括末一字),两句要求相粘。
所谓粘,就是粘连在一起,平粘平,仄粘仄。
以七言诗来说,如果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用的是平仄平,那么第三句中相同位置的字也要用平仄平;相反,第二句节拍上的字用的仄平仄,第三句相同位置的字也用仄平仄。
这种规则,在格律中叫做“粘”,违反这种规则叫“失粘”。
如:唐代诗人杜荀鹤《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又如:唐代诗人杨凝《初次巴陵》:“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
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
”“对”和“粘”的作用,是使全诗的声调有变化而不单调,读起来加强音乐美感。
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重复;如果不“粘”,上两句和下两句的平仄又重复了。
格式(一)五言绝句五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格式。
每一种格式又有第一句用韵的和第一句不用韵的两种区别。
所谓平起式,就是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平声字;仄起式则在第一句的第一个节拍(即第二字)用仄声字。
其中平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平起入韵式;平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平起不入韵式;仄起第一句用韵的称为仄起入韵式,仄起第一句不用韵的称为仄起不入韵式。
这种称呼,同样适用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第一句以不用韵的居多。
第一句不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王维《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第一句用韵的平起式(即平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平仄仄”改为“平平仄仄平”就行了。
其余三句平仄不必变换。
如:唐代诗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锈蝥弧。
独立杨新令,千营共一呼。
”仄起不入韵的五绝格式(即仄起不入韵式),如:唐代诗人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仄起第一句用韵的(即仄起入韵式),只要把第一句“仄仄平平仄”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三句不变。
如:唐代诗人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只是每句比五言绝句开头多两个字,与五言绝句的格律全都相同。
也分为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和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
其中第一句入韵的比较常见。
平起入韵式的格式,如: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起不入韵式,第一句的平仄安排由“平平仄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三句不变。
如:唐代诗人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仄起入韵式格式。
如:唐代诗人曹松《己亥岁》:“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仄起不入韵式,同样只要将第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三句不变。
如: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以上可以看出,绝句诗的第一句(不包括这句不用韵的末一字)和第四句,两句在节拍上的平仄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三句除韵脚外,两句节拍的平仄安排也是一致的。
掌握了诗句中平仄声交错和句子间平仄声相对相粘的规则,每首格律诗只须知道它平起式或仄起式,就可知道全诗的格律。
至于古绝,由于它不必遵守上述那套格律,所以写作时比较自由,和写古体诗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句数较少而已。
唐以后的古绝,多数都用仄韵。
五言古绝如柳宗元的《江雪》,七言古绝如曹邺的《官仓鼠》。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