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想要学好历史,就要找对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复习提纲,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盼望能够协助大家,欢送阅读!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人教版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详细表此时此刻:选官制度上起先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输河。

1、大运输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输河。

④四个组成局部: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输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起先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记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那么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开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踊跃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开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1)主观缘由:他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初一歷史下冊復習提綱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一、南北重歸統一1、隋朝的建立時間: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楊堅都城:長安2、隋朝的統一時間:589年二、“開皇之治”隋文帝的統治措施:①改革制度②發展生產③注重吏治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1、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五千裏。

2、開鑿的目的:①遊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3、意義: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第2課“貞觀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時間:618年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都城:長安二、貞觀之治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3、崇尚節儉;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

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為什麼歷史上稱武則天的統治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為開元盛世開闢了道路。

第3課開元盛世一、開元之治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1)任用賢才(姚崇)(2)重視吏治(3)崇尚節儉二、盛世經濟的繁榮1、農業(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2、手工業(1)絲織業(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2)長安城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一、人类的起源1、地球上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在300万年前。

2、19世纪初,科学家们提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人群时期(1)元谋人(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前,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着猿的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和砍削木棒,几十个人群居在一起,共同分享食物,使用天然火,有了简单的语言。

(3)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黄河流域)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懂得人工取火。

都属于氏族村落遗址。

氏族的特点是:土地、房屋等归氏族共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贫富差别。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奴隶社会(夏、商、周—青铜时代)一、 夏朝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意义: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标志着奴隶社会的产生)灭亡:最后一个国王暴君--桀。

(桀骑人石砖画)二、商朝(殷朝)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都城:亳(今河南商丘)中兴: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灭亡: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纣(酒池肉林)三、西周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著名战役:牧野之战目的: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分封制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诸侯:卫、齐、鲁、晋、宋、燕1、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制度作用:2、扩大了统治范围;3、加速了全国经济发展。

定义: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继承制才有资格继承。

七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完备

七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完备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繁荣开放的社会第二、三课“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情况)1、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1)轻摇薄赋,发展生产;(2)戒奢从简;(3)任用贤才,重视纳谏;(4)合并州县,改革吏治。

重要的大臣有:最著名的谏臣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贞观之治: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史称“贞观之治”。

2、唐玄宗“开元盛世”的措施:(1)重用人才,励精为治;(2)重视地方吏治;(3)提倡节俭。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开元盛世的表现:经济繁荣农业:工具改进: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①唐朝大都市:长安。

②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城内分为商业区“市”和居民住宅区“坊”。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1、隋朝创立:隋文帝分科取士。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完善:唐朝科举制度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武则天:开创了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4、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B.南朝C.唐朝D.南宋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元朝的政治和经济、民族关系)1、统一蒙古: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1276年南宋灭亡。

抗元英雄文天祥3、交通:为便利南粮北运,开凿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使粮船从杭州直通大都,开辟海运4、商业: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1蒙古的兴起的元朝的建立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

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结束战争。

2.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1.灭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灭西夏。

2.灭金:1234年,蒙古灭金。

3.攻宋:金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

2.统治: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3.统一: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2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 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总结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总结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总结归纳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1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和五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6、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7、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8、我国历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9、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作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的谏臣10、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1、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12、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13、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

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14、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

15、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访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16、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17、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18、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始于隋文帝时。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19、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20、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则天。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221、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22、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x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2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复习历史学问活动既要求我们集中留意力踊跃思索,也要求我们努力记住复习内容,这有利于开展我们的留意力、记忆力和思维实力,增加我们的理解力。

这是我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复习提纲,盼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一)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展)1、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缘由:从唐朝中后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很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改变,江南地区的农业开展较快,渐渐超过了北方。

2、宋代南方经济的开展:农业: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

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

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开展。

手工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开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有广州、泉州等外贸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特地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市舶司”。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根底;从唐朝中后期起先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终完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清朝的民族关系)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__五世,赐予“__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从今,历代__和班禅,都必需经过中心政府的册封。

2、1737年,清朝起先设置驻藏大臣。

驻藏大臣代表中心政府,与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__和班禅的继承,必需报请中心政府批准。

3、乾隆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小和卓与大和卓(维吾尔族)的叛乱,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5、土尔扈特回来祖国: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来祖国新疆。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统一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

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三、大运河开通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时间:605—610年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公里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第二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二、贞观之治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房谋杜断”人名)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三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原因:①重用人才(姚崇);②整顿吏治,下方中央优秀官吏到地方任职,亲自考核县令政绩;③提倡节俭,不用奢侈物品2、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使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开元之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全套)初一历史下复习提纲 期中考试范围(1—12课)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思考: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开皇之治” 隋文帝的统治措施: ①改革制度 ②发展生产 ③注重吏治 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通) 1、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2、开凿的目的:①游玩江都; 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618年 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都城:长安 二、贞观之治(李世民年号贞观 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治国思想或措施: 1、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 2、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 3、崇尚节俭; 4、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对李世民即唐太宗统治的评价) 三、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为什么历史上称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唐玄宗即李隆基)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姚崇)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叶生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 2、手工业 (1)丝织业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 (1)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城 ①城市布局: 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 ②人口:百万人 ③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但科举制是凭人的能力高低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风俗习惯(吐蕃是藏族祖先) 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 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 2、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时)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有什么意义? ①维护了和平,增强了友谊 ②密切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二、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

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 吐番 西北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 回纥 西北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 南诏 西南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对外友好往来 主要的对外友好往来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二、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三、玄奘西游

为什么唐朝与世界各国保持频繁的友好往来? 1、唐朝的强盛、繁荣、先进,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唐朝比较开放的政策和比过去发达的对外交通,给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提供了条件。

第7、8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 1、赵州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长安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 2、《金刚经》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人 代表作 特点 李白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 诗仙 杜甫 “三吏”“三别” 反映社会现实。 诗圣 白居易 《秦中吟》《新乐府》 通俗易懂,反映社会现实。

四、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1、书法

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 颜体 顔真卿 《多宝塔碑》 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

2、绘画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 五、艺术宝库莫高窟

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 一、辽宋西夏的并立 1、契丹的兴起 (1)契丹的生活习俗:游牧为主,唐末开始逐渐有了农耕生活。 (2)契丹国的建立 2、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2)杯酒释兵权:用设酒宴的方法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 3、西夏的建立 4、北宋与辽的和战 (1)宋初,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2)宋真宗时,辽宋澶渊之盟:辽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5、北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与西夏的和议: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 二、金与南宋的对峙 1、金的建立 2、金灭辽和北宋 3、南宋的建立 4、岳飞抗金 5、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 契丹 10世纪初 辽太祖阿保机 上京 北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李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后迁到中都 南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今杭州)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