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完整总结

合集下载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1.几种常见的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方法分离的对象主要仪器应用举例过滤从液体中分离不溶的固体漏斗、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粗盐提纯溶解过滤分离两种固体,一种能溶于某溶剂,另一种则不溶分离食盐和沙蒸发结晶从溶液中分离已溶解的溶质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降温结晶分离两种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别较大的溶质氯化钠、硝酸钾混合液的分离分液分离两种不互溶的液体分液漏斗、铁架台(带铁圈)、烧杯分离油和水萃取加入适当溶剂把混合物中某成分溶解及分离用苯提取水溶液中的溴蒸馏利用组分中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蒸馏烧瓶、冷凝管、锥形瓶、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牛角管、温度计从海水中制取纯水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 =NA N=VmV=C B ×V(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2)配制步骤,所用仪器及注意事项配制步骤使用仪器注意事项计算——固体求溶质质量,液体求其体积。

称量托盘天平或量筒天平的精确度为0.1 g ,量筒的精确度为0.1 mL ,量筒量取液体后不需要洗涤。

溶解/稀释烧杯、玻璃棒溶解要在小烧杯中,切不可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

冷却——将液体恢复到室温(20℃)转移Xml 容量瓶转移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以防液体溅失洗涤——洗烧杯和玻璃棒2—3次,并将洗涤液转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充分混合定容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1—2 cm 时,用胶头滴管滴加,并使视线、刻度线、凹液面相切。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本文旨在对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 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 物质的分类: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2.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原子结构: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电子壳层
- 原子序数: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3. 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
- 离子:带电离子的粒子
- 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离子的反应
- 离子方程式:用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4. 化学键和化合价
- 化学键:原子间的连接力
- 共价键:共用电子对的化学键
- 离子键: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键
- 化合价:化合物中某个元素的相对电价
5.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物质的组成:原子、离子或分子的相对比例
- 电价和化合价:原子或离子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电性
- 化学式: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相对原子数的表示方式
6. 化学计量与摩尔
- 摩尔质量:物质的摩尔数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 摩尔比和摩尔分数:不同物质在反应式中的摩尔比例
- 化学计量问题:根据给定条件推导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关系
以上为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的部分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离子反应、化学键、物质组成与结构以及化学计量等重要内容。

希望对你理解和复习化学知识有所帮助。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实验基础1. 实验室安全规则- 穿戴适当的防护装备- 熟悉化学品的安全使用和存储- 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2.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准确称取固体物质,使用量筒或移液管量取液体。

- 溶解:固体溶解于溶剂中,注意溶解度和温度的影响。

- 混合:液体之间的混合应避免剧烈反应。

- 加热:使用酒精灯或电热套进行加热,注意控制温度。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学会使用图表和曲线表示数据二、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2.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在原子核外按能级排布2.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布局- 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的形成-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五、化学反应原理1.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还原-氧化反应2. 化学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定义-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3. 化学平衡- 可逆反应- 平衡常数- Le Chatelier原理六、酸碱与盐1. 酸碱理论- Arrhenius理论- Bronsted-Lowry理论- 水的离子积2. 酸碱性质- pH值的定义和测量- 酸碱滴定- 酸碱指示剂3. 盐- 盐的分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 - 盐的水解- 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七、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氧化:失去电子- 还原:获得电子2. 氧化还原反应的识别- 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数的变化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电化学电池- 腐蚀与防护- 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八、化学能与热能1.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转换形式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能量的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3.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时能量变化的方程式- 焓变(ΔH)的计算九、溶液与溶质1.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2. 溶液的性质- 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 渗透压3. 溶解过程- 溶解平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十、化学分析基础1. 定性分析- 观察和识别物质的特征反应2. 定量分析- 通过测量确定物质的组成3. 常见分析仪器- 光谱仪- 色谱仪- 质谱仪以上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化学实验基础、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键与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酸碱与盐、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能与。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完整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完整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高一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篇一1、常温常压下为气态的有机物:1~4个碳原子的烃,一氯甲烷、新戊烷、甲醛。

2、碳原子较少的醛、醇、羧酸(如甘油、乙醇、乙醛、乙酸)易溶于水;液态烃(如苯、汽油)、卤代烃(溴苯)、硝基化合物(硝基苯)、醚、酯(乙酸乙酯)都难溶于水;苯酚在常温微溶与水,但高于65℃任意比互溶。

3、所有烃、酯、一氯烷烃的密度都小于水;一溴烷烃、多卤代烃、硝基化合物的密度都大于水。

4、能使溴水反应褪色的有机物有:烯烃、炔烃、苯酚、醛、含不饱和碳碳键(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有机物。

能使溴水萃取褪色的有:苯、苯的同系物(甲苯)、ccl4、氯仿、液态烷烃等。

5.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变色的有机物:烯烃、炔烃、苯的同系物、醇类、醛类、碳碳键不饱和的有机物、酚类。

6、碳原子个数相同时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不同类物质:烯烃和环烷烃、炔烃和二烯烃、饱和一元醇和醚、饱和一元醛和XX、饱和一元羧酸和酯、芳香醇和酚、硝基化合物和氨基酸。

7、无同分异构体的有机物是:烷烃:ch4、c2h6、c3h8;烯烃:c2h4;炔烃:c2h2;氯代烃:ch3cl、ch2cl2、chcl3、ccl4、c2h5cl;醇:ch4o;醛:ch2o、c2h4o;酸:ch2o2。

8.取代反应包括卤化、硝化、磺化、酯化、水解和分子间脱水(如乙醇的分子间脱水)。

9、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醛、XX、不饱和羧酸(ch2=chcooh)及其酯(ch3ch=chcooch3)、油酸甘油酯等。

10、能发生水解的物质:金属碳化物(cac2)、卤代烃(ch3ch2br)、醇钠(ch3ch2ona)、酚钠(c6h5ona)、羧酸盐(ch3coona)、酯类(ch3cooch2ch3)、二糖(c12h22o11)(蔗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c6h10o5)n)、蛋白质(酶)、油脂(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等。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2.化学计量之间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

(2)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n=Mm=NA N=VmV =C B ×V(3)有关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守恒):C (浓)·V (浓)==C (稀)·V (稀)(4)溶质质量分数(W )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 )的转化:(注意其中的单位换算)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及误差分析(1)容量瓶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其常用规格有50 mL 、100 mL 、250 mL 、500 mL 、1000 mL 等,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其规格,如500 mL 容量瓶。

并且使用前一定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3)误差分析由公式知,凡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减少或使溶液体积增大的操作,都会使c 偏低,反之偏高。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化学变化进行分类:①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化学反应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③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质和离子反应 (1)电解质的相关概念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②电离:电离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③酸、碱、盐是常见的电解质酸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电解质;碱是指在水溶液中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电解质;盐电离时产生的离子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或铵根离子。

(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①复分解反应实质上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

作为高中化学的必修一,本文将总结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重要知识点。

单元一:物质的组成1. 物质的分类:- 纯物质: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独特的性质。

如氧气、水等。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具有可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如淡盐水、空气等。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一种或多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电中性粒子。

3.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性质。

单元二:物质的性质1. 相与相变:- 相:指物质具有一定物态状态的形态。

- 相变:物质由一种物态状态变为另一种物态状态的过程,如固体熔化成液体、液体沸腾成气体等。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相对分子质量等,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观察和测量。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质,如燃烧性、氧化性等。

单元三:原子结构与化学键1. 原子结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 原子壳层:由电子组成,带负电荷。

2. 原子的电子排布:- 电子层:分为K层、L层、M层等,不同层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不同。

- 电子的填充顺序:按一定规则填充,满足“半满、从低能级到高能级填充”的原则。

3. 化学键:- 电子轨道重叠,形成电子云区域,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包括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等。

单元四: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1. 离子与离子的反应:- 通过电子转移形成的化学反应,生成离子产物。

- 阴离子与阳离子之间形成离子晶体,在水中进行电离反应,生成离子方程式。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 反应物和生成物写作离子的化学式,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要保持平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1知识点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

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

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

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 -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 -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 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 3)2]+。

(3)Br -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 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 -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 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 2,使淀粉溶液变蓝。

(5)SO 42- 能与含Ba 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 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 32- 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 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能与BaCl 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 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 2气体。

(7)S 2- 能与Pb(NO 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 沉淀。

(8)CO 32- 能与BaCl 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 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 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A N 表示,约为6.02x1023。

公式:AN N n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 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公式: nm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于: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公式: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

符号B C 单位:mol/L 。

公式:C B =B n /V B n =C B ×V V=B n /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 、Mg 、Al非金属:S 、O 、N酸性氧化物:SO 3、SO 2、P 2O 5等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 2O 、CaO 、Fe 2O 3两性氧化物:Al 2O 3等纯 不成盐氧化物:CO 、NO 等净 含氧酸:HNO 3、H 2SO 4等 物 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 3、H 2SO 4 、HCl酸 按强弱分弱酸:H 2CO 3、HClO 、CH 3COOH化 一元酸:HCl 、HNO 3 合 按电离出的H +数分 二元酸:H 2SO 4、H 2SO 3 物 多元酸:H 3PO 4强碱:NaOH 、Ba(OH)2物 按强弱分质 弱碱:NH 3·H 2O 、Fe(OH)3碱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OH --数分 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 2CO 3盐 酸式盐:NaHCO 3碱式盐:Cu 2(OH)2CO 3溶液:NaCl 溶液、稀H 2SO 4等 混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合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四、离子反应1.电离( ionization )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与否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的就是电解质。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

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O3、H2SO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O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O)、中强酸(如H3PO4 )。

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举例:KHSO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HAc+OH-=Ac-+H2O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2NH4Cl(固)+Ca(OH)2(固)=CaCl2+2H2O+2NH3↑3.氧化物在反应物中、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SO3+Ba2++2OH-=BaSO4↓+H2O•CuO+2H+=Cu2++H2O4.浓H2SO4作为反应物和固体反应时,浓H2SO4写成化学式。

5.H3PO4中强酸,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按弱酸处理,写成化学式。

6.金属、非金属单质,无论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均写成化学式。

如:Zn+2H+=Zn2++H2↑7.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处于澄清溶液中时写成离子形式;处于浊液或固体时写成化学式。

微溶物作为生成物的一律写化学式如条件是澄清石灰水,则应拆成离子;若给的是石灰乳或浑浊石灰水则不能拆,写成化学式。

9.离子共存问题凡是能发生反应的离子之间或在水溶液中水解相互促进的离子之间不能大量共存(注意不是完全不能共存,而是不能大量共存)。

一般规律是:(1)凡相互结合生成难溶或微溶性盐的离子(熟记常见的难溶、微溶盐);(2)与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生成水或弱)酸及酸式弱酸根离子:氧族有:OH-、S2-、HS-、SO32-、HSO3-卤族有:F-、ClO-碳族有:CH3COO-、CO32-、HCO3--、SiO32-3.与OH-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NH4+和HS-、HSO3-、HCO3---等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以及弱碱的简单阳离子(比如:Cu2+、Al3+、Fe3+、Fe2+、Mg2+等等)4.能相互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常见还原性较强的离子有:Fe2+、S2-、I-、SO32-。

氧化性较强的离子有:Fe3+、ClO-、MnO4-、Cr2O72-、NO3-10.氧化还原反应①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③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氧化剂+ 还原剂== 还原产物+ 氧化产物(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一、金属的物理通性:常温下,金属一般为银白色晶体(汞常温下为液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自然界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三、金属化合物的性质: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1.氧化物四、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1.铝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