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
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1. 引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自197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30年。
这个时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基本经验,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等方面的成果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2. 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2.1 坚持市场经济理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决定放宽市场的管制,倡导市场经济,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之一。
市场经济可以有效配置资源,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2.2 推进产业升级30年来,我国通过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引进外资等方式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了国内经济的竞争力。
这一经验表明,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
2.3 加强对外贸易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合作,扩大贸易规模和优化贸易结构,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这一经验表明,开放合作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政治改革的基本经验3.1 推进法治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建立了一系列法治框架和法律制度,为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经验表明,法治是实现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
3.2 推动政府改革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逐步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了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
这一经验表明,优化政府机构和提高政府效能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3.3 建立科学决策体系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建立了科学决策体系,充分利用各类数据和科学方法,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一经验表明,科学决策对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4. 社会改革的基本经验4.1 推进教育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加大对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质量。
这一经验表明,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4.2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建立了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
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十个结合”)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3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却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华彩乐章,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深入而全面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进一步改革开放,这是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一个重要使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随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时再次强调,党的十七大总结的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老祖宗”;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特别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基础上,以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创造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所无法比拟的巨大制度优势。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
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2.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 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杭州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

推 荐 的 2 0 年度 首批 优秀原 创 国产 动 画片 中, 州 08 杭
营经济强市”的代言人 。——5 0 0 强民营企业数量 位居全 国第一 。在 由全 国工 商联公 布 的全 国上 规模 5 0强 民营企 业排 名 中 ,杭州 连续 五年 位 居全 国城 0
信, 实现保 护 历 史名城 和 追 求现 代 文 明双 重 目标 ; 民主 完 善治 理 , 用 以整合 民 间智 慧提 高 公 民素质 。这 些合成 为经 济社 会 文化发 展 的“ 杭州 模 式” 。 关键 词 : 改革 开放
( 邮政 编码 3 0 0 ) 10 2 。
探 索历 程
基本 经验
全 部企 业 8 .%,对全 市 GD 75 P的贡献 率 达 5 . 66 %。
5
杭州研 究
20 0 8年第 3 期
—
—
民营经 济实 力位居 全 省第一 。2 0 统计 , 07年 杭
电总局 分别 推 荐 为优先 播 出的优 秀 国产 动画 片 , 其 中动画片 《 眼》还 走 出了国 门 ,在 新加坡 主流媒 天
最佳 , 闲生 活环境 最好 , 民幸 福感最 强 。 州 经济 社会发 展具 有鲜 明的杭 州特 色 , 叫 休 居 杭 或
“ 杭州模式”基本经验是 : , 用创新引领全局 , 夯实经济基础与综合协调发展 ; 用创业带动就
业, 实现政府扶持 与民间活力双 向推动; 用主导带动主体 , 实现政府提供“ 公共 品” 和市场 配置动态结合 ; 用特色带动一般, 发掘 区位优势和遵重发展规律有机 贯通 ; 用文化培养互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1.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中国改革开放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改⾰开放的⼗条重要历史经验中国改⾰开放的⼀条重要历史经验30年改⾰开放的伟⼤实践积累了⼗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
总结30年改⾰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开放,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有着重⼤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改⾰开放伟⼤实践的⾸要经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法宝。
30年的实践证明,改⾰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为先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
在改⾰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
改⾰开放这⼀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改⾰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
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成就。
2.坚持“⼀个中⼼,两个基本点”是改⾰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开放的辩证统⼀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国之本,改⾰开放是强国之路。
实践证明,⽆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开放割裂或对⽴起来,中国特⾊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向,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停顿或倒退。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针建⽴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三十年的基本经验总结

同意见。问题在于我们要全面地研究 3 年来经济全球化 择。 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 , 0 但 毛泽东发现社会主义全
扩大对外开放。“ 复关 ” 人世” 和“ 不只是一个时点, 更重要 的是过程, 是我国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 是在改革开放 【 收稿 日期】 08 1— 1 20—03
全球化的世界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确立
模 式。
音乐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0 1 ) 103
要 】 改革开放 3 多年来, 0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 了 三条基本经验 : 融入全球化进程是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大
发展的历史机遇 ; 坚持独立 自主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两者结合起 来; 要把 必须选择与本 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全球化融入
商 业 经 济
S NG I G I HA YE JN J
No 1 , 00 .12 8
Toa . 3 tl 31 No
【 章编 号】 10— 0320)103— 2 文 0964(081—07 0
中国融入 经济全球化 三 十年 的基本 经验总 结
钱 庆 利
( 南京 艺术 学 院 【 摘
二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两者结合起来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其中明确提出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第 20 年 第 1 期 08 1 ( 第33 ) 总 1期
联合 国成立 时 ,尽管 日本 的市 场 开放程 度和 贸易透 明度
远远没有达到总协定的要求 ,但美 国硬是说服了欧洲国 家 , 日 拉入关 贸总 协定 。中国曾设想 争取总协定把 中 将 本 国当作计划经济的特例来接纳。可以像波兰、 罗马尼亚那
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成绩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成绩和基本经验——从民族文化和学术交流的角度看云南民族工作30年杨福泉说起改革开发30年的历程,作为—个少数民族学者,我自己也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改革开放后不久的1983年,我应邀赴西德科隆大学,作为云南省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西方国家去进行较长时期的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与德国学者一起进行云南民族文化的合作研究。
如果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今天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会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的繁荣,也不会有像我这样的少数民族学者走向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打破了过去“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提法的束缚,发展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加快社会和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并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可以说,在30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使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工作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中国56个民族走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道路。
云南30年来的民族工作,在国家关于民族政策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也因地制宜,锐意开拓,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有鲜明的区域和地方特色的道路,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比如:坚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省情相结合,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工作全局,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建立健全维护民族团结的长效机制,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坚持把大力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加强民族工作部门和队伍建设,锲而不舍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30年之基本经验摘要: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是系统地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实质上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其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在于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的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而科学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其中,我国现阶段的历史定位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依据。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结经验,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改革开放30周年,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将“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继续解决那些尚未根本解决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
一、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伊始,中央就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凡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都应当清除。
从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判断是非、正误和取舍的标准,只能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尤其是生产力标准。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同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
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就必然超前了。
党的“八大”发现了这个矛盾,但并不认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超前的生产关系,而是落后的生产力。
其实,在这种名为“先进”实则超前的生产关系中,生产力不仅不能发展,而且受到了束缚、阻碍甚至破坏。
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这种形式上超前而实际上倒退的生产关系。
改革开放的根本判断标准只能是“生产力标准”。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四个化”,就必须实现“四个转变”: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生产、市场经济的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由贫穷愚昧落后向富裕文明发达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就是高度发达和科学的生产力;二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包括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消灭阶级和剥削;三是人本身的文明状态,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离开生产力谈论社会主义,就完全失去了社会主义的内涵。
正因为如此,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并认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
二、改革开放的社会性质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改革开放看做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对于明确改革开放的性质、对象、重要性和艰巨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改革开放本质上是一场真正的社会革命。
正确认识和判断改革开放的性质至关重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曾经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改革的对象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作为真正意义的革命,自然是革束缚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命”。
但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总体和制度化形式就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而,改革的对象应当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改革能不能深化,就在于能不能根本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三个革命性转变:一是由两种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二是由统制经济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三是由供给制和平均分配转向按要素所有权分配。
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应当搞市场经济;但对三个转变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真正的革命性变革是从党的十三大开始的。
十三大报告虽然没有提出“市场经济”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概念,但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把经济形式定性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甚至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思路。
三、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我国改革开放的任务是实现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但从根本上讲是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并实现由传统社会主义道路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这是根本突破“左”的教条主义束缚的关键所在。
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要害是超越发展阶段。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落后国家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
但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走一条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其前提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胜利后还必须经历一个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的特殊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处在马克思所说的人类社会第二阶段即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必须完成通常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完成的“四个化”的任务。
既然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这个阶段必然包含着社会主义的成分和因素;但就经济社会形态的基本性质来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
毛泽东认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其性质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既不是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中国革命是分作“两步走”的,但民主革命胜利后便急急忙忙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力图跨越必经的发展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出现的困难、挫折乃至“走回头路”现象,都与超阶段有关。
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发展道路的转变。
改革开放一定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其前提是必须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形态、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式的科学定位问题。
科学定位的实质是发展道路的转变。
只有从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把改革开放归结为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是理论认识上的一大飞跃,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四、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曾经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改革开放不能不“摸着石头过河”。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改革开放可以没有理论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依据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四个层次的理论创新:历史定位理论、经济制度理论、经济形式理论、科学发展理论。
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理论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依据。
我国现阶段社会形态的历史定位,决定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式的性质。
十三大报告强调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毫无疑问,也是改革开放的基本理论依据。
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是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科学发展理论是改革开放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理论依据。
前面已经指出,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改革开放就是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扫清体制性障碍。
但是,已有的实践证明,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情况下,发展的结果才是最积极、最有效、最经济、最文明的。
马克思肯定了李嘉图的这样一种看法,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有利于生产、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资本关系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趋势和结果就在于: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种效率本质上是资本增殖的效率,对于我们来说,只一般地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不够,还应当讲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的客观依据,来自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规律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第二阶段的一般规律。
五、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是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总体战略部署的正确。
其基本经验是积极而稳步地向前推进:由农村到城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内部到外部。
我国的改革以农村为起点和突破口。
我国体制改革的重点部分是国有经济和城市经济,但是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然后从农村转入城市。
这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生存问题是当务之急;农村初步的改革只在于改变经营方式和放松管制,比较容易进行;农村的改革很容易见效,而且不需要国家支付成本;农村的改革不会引起社会动荡;农村的改革可以为城市改革探路。
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向前推进。
在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和城市改革试点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入城市,转向国有经济体系的改革。
改革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总的来说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
从内外隔离的改革开放到在全面开放中深化改革。
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得很早,而且对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不少人把改革和开放看作是两件事情,其实,邓小平一开始就把它们看作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把改革也归结为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把开放看作是改革的实质内容。
注释:[1]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73,225.[2]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上):4.[3]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74,113.[4]列宁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3,490,564,566.[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上):9,1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2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