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与叔孙通

合集下载

汉高祖命叔孙通所做朝廷礼仪制度

汉高祖命叔孙通所做朝廷礼仪制度

汉高祖命叔孙通所做朝廷礼仪制度汉高祖(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即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皇帝,其创立的汉朝开启了长达400多年的汉族统治时期。

在他的统治下,中央政府逐渐完善,一系列的朝廷礼仪制度也相应地出现了。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由叔孙通所制定的朝廷礼仪制度。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制度的相关内容。

礼仪制度的背景汉高祖创立汉朝后,尝试通过各种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建立尊崇朝廷礼仪的政治风气,以此来达到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目的。

朝廷礼仪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制定朝廷礼仪制度的必要性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汉高祖下令制定朝廷礼仪制度呢?原来,汉初对于朝廷礼仪的规定较为松散,导致世家大族往往故意违反礼俗,甚至有冒称皇帝亲属的行为。

因此,汉高祖认为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朝廷礼仪制度,来约束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确保朝廷的权威和统治地位,同时也为后世传统的尊崇礼仪打下了基础。

制度的主要内容那么,叔孙通制定的朝廷礼仪制度,究竟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呢?现在,我们就逐一来了解一下:1、公卿大夫的行政公卿大夫在行政中,必须严格遵守礼节,四时恭敬奏事进见,遵照官阶大小上朝。

而且,公卿大夫私下要相互尊敬,不得相互侮辱,不得相互抢夺住宅,其间一切纷争均要遵守制度。

2、皇帝的行政皇帝在行政中,要依托严谨的礼仪制度,管理国家和百姓。

每月初一和十五举行朝会,在宫殿中举行祭天典礼。

同时,皇帝还要进行巡幸,检查各地的治安和百姓的生活。

3、国家官员的身份叔孙通规定,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身份顺序,依照官阶高低接待宾客。

凡是有各种功绩的官员,皆要得到奖励,或是聘请诗人写赞颂诗来表示尊敬。

而对于那些受人诬陷或不能胜任工作的官员,则要被罚。

4、各种祭祀仪式在叔孙通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各种祭祀仪式也被详细规定了。

例如,宗庙和社稷祭祀,皇帝的生肖祭祀,以及诸侯王和静默祭祀等。

祭祀的方法、时间、仪仗队列和礼仪细节都必须按照规矩进行。

刘敬叔孙通列传翻译赏析_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刘敬叔孙通列传翻译赏析_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刘敬叔孙通列传翻译赏析_刘敬叔孙通列传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刘敬叔孙通列传”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刘敬原名娄敬,是齐国人。

汉高祖五年,娄敬被调派戍守陇西,当他路过洛阳时,刚好刘邦正在洛阳。

于是娄敬就把车子一停,把拉车的套子一摘,穿着件羊皮袄,去找他的齐国老乡虞将军,说:史记“我希望面见皇上谈一些重要事情。

”虞将军想让他换一件漂亮衣服,娄敬说:“我若本来是穿丝绸的,我就穿着丝绸去见;我若本来是穿粗布的,我就穿着粗布去见,绝不能换衣服。

”于是虞将军就进宫去禀告了刘邦。

刘邦叫娄敬进去,并给了他饭吃。

饭后刘邦问娄敬想说什么,娄敬说:“您现在建都洛阳,您是打算建立一个像周王朝那样的国家吗?”刘邦说“:是的。

”娄敬说“:您夺取天下的方式和周朝可是不一样的。

周朝的祖先从后稷被尧封在邰地后,十几辈子行善积德;传到公刘,因为躲避夏桀而迁到了豳,策马来到了岐下,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跟着他一起来了;等到文王做西伯时,从他解决了虞、芮二侯的纠纷,就标志着他已经接受了天命,接着吕望、伯夷都从东部的海滨来归附了他;待至武王伐纣时,事先并没有约定,结果竟有八百多诸侯到孟津去和周武王会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该是讨伐殷纣王的时候了。

’于是周武王这才灭掉了殷朝。

待至成王即位后,有周公等人辅佐他,他们在洛邑建立了成周王城,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各地的诸侯们从四面八方前来朝贡,道路的远近都差不多。

而且行德政的人在这个地方容易称王,不行德政的统治者,在这里也容易灭亡,他们的目的就是想以此来促使周朝的后人施行德政,招徕百姓,而不想让他们凭着险要的地势来骄奢淫逸地残害人民。

结果在周朝兴盛的时候,天下太平,四方归顺,大家都倾慕着周王朝的道义仁德,都紧密地围拢在周天子的周围,用不着驻扎一兵一卒,用不着一个人去冲锋陷阵,就凭着道德仁义,就吸引地处八方的蛮夷大国都来归附,都来朝贡了。

等到周朝衰落的时候,他的政权自身又分裂成了东周和西周,那时的各国诸侯谁也不来朝见他,而他们也无法再控制人家。

叔孙通是个怎样的人?刘邦为何如此器重他?

叔孙通是个怎样的人?刘邦为何如此器重他?

叔孙通是个怎样的⼈?刘邦为何如此器重他? 都说“⼈中吕布,马中⾚兔”,吕布虽是三国时期万⾥挑⼀的⼈才,但他也因多次易主⽽遭到世⼈的唾弃,被讥讽为“三姓家奴”,⼀辈⼦都摆脱不了不忠不义的标签。

可在⼏百年前,同样有⼀个“三姓家奴”,他数度易主,史书却给予了他⾼度的评价,这是为何呢? 同样是易主,为什么⼀个被夸上了天,另⼀个却被贬作了泥? 那是秦末汉初的时候,有⼀位儒⽣名叫叔孙通。

秦⼆世胡亥在位时,精通儒术的叔孙通被召进了朝廷,做了个待诏博⼠。

秦⼆世施⾏暴政,民怨四起,陈胜吴⼴更率领部分民众举起了造反的⼤旗。

秦⼆世听说以后,召集⾝边的博⼠和儒⽣,问道:“楚地派去守边的⼠兵半路造反,你们说怎么办?” ⼤家都建议秦⼆世御驾亲征,绝不放过那些造反的⼈。

可秦⼆世贪⽣怕死,只知道享乐,如何肯带兵打仗? 就在这时,叔孙通站了出来,他说:“这些⼠兵根本不是造反,他们只不过是⼀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值得⼤王亲⾃出⾯,各地的官兵很快就能把他们消灭了,根本不⽤担⼼。

” 叔孙通的话让秦⼆世转怒为喜,便重新问那些博⼠和儒⽣,凡是回答“造反”的都被抓进了监狱,⽽回答“盗贼”的都被平安放回,独独叔孙通被赏赐了⼆⼗匹丝绸和⼀套新⾐服,还被提升为博⼠。

此事过后,⼤家都责怪叔孙通,讥讽他怎么这么会拍马屁,谁知叔孙通丢下⼀句:“俺⽼叔去也!”便卷铺盖跑路了! 叔孙通是薛县⼈,他回到薛县后,才发现薛县已经投降了楚地的起义军。

于是,叔孙通就跟上了项梁。

项梁在定陶失败⾝死后,他就⽴刻转⾝投靠了楚怀王。

楚怀王被封为“义帝”迁往长沙后,他⼜留下来侍奉项⽻,等项⽻与刘邦争霸天下,⽽刘邦攻⼊了彭城,他就⼜投靠了刘邦,从那以后,他就⼀直追随刘邦。

叔孙通是个能变通之⼈,否则他数次易主的⿊历史,早就让他⾝败名裂了。

就拿⼀件⼩事来说,刘邦不喜欢他作⼀副儒⽣的打扮,他就⽴刻改穿短⾐服,像楚⼈⼀样穿⾐,就迅速获得了刘邦的好感。

叔孙通刚投奔刘邦时,有⼀百多弟⼦都跟着他谋出路,但是叔孙通根本不向刘邦推荐他们,反⽽推荐⼀些旧⽇的⼟匪强盗。

叔孙通为何会两次走红

叔孙通为何会两次走红

叔孙通为何会两次走红中国历史上读书人很多,有的人宁折不弯,像明朝的大臣方孝孺冒着十族被杀的危险甘愿一死;有的人忍辱偷生,期望今后能够大展宏图,好多人都抱着这种心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也有这样的读书人,跟着不同的主子,说着不同的话,你说他巧言善变也可,你说他专心媚主也可,比较出名的就是汉朝大臣叔孙通,他可是秦汉两朝都走红的读书人。

秦二世时期,民不聊生,官逼民反。

秦二世听到消息之后,便召集博士和待诏博士在一起商量对策。

秦二世问:山东群贼占据了城池,先生们认为该怎么办?众人异口同声的说:百姓造反,这是不能赦免的罪过。

希望陛下赶快讨伐,如今陛下有些措施过于苛刻,希望陛下认真为老百姓想办法。

秦二世一听,勃然大怒。

秦二世很自负,一直认为自己对老百姓不错,气得脸色都变了。

叔孙通一见,知道皇帝不高兴了,赶紧上前来,大声说:现在天下合为一家,销毁兵器,城墙拆除,老百姓再也不担心打仗了。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一天一个年过,哪里担忧山东那些小毛贼呢。

陛下不要往心里去,这些人都是书生之见。

秦二世大喜,重赏了叔孙通。

下朝来,众人对叔孙通怒目而视,叔孙通大声说:秦二世荒淫不道,如果今天我不顺着皇帝陛下的意思,我们的命早就没有了。

叔孙通连夜逃跑,后来依服汉王刘邦。

刘邦打天下,叔孙通积极向刘邦推荐人才,只是没有自己的学生,而是能征惯战的勇士。

学生们不解,叔孙通说:汉王草创天下,用的自然是草莽英雄,真正冲锋陷阵,我们这些读书人没有什么大作用,一旦国家稳定,自然要用的上我们,大家等着,请相信英雄有用武之处。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众人在朝堂上大吵大闹,又是拽桌子,又是拉板凳,都想皇帝封自己大官,全无礼仪。

刘邦对此很讨厌。

叔孙通看透了刘邦的心理,就来对刘邦说:“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池,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天下。

请你让我去找一些鲁地的儒生,让他们来和我的弟子们一道给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礼仪。

”然后叔孙通就带着他们回了长安,把他们和刘邦身旁旧有的书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绳子,立上草人,前后演习一个多月,尔后叔孙通对刘邦说:“您可以去看看了。

儒学史话:叔孙通制礼

儒学史话:叔孙通制礼

儒学史话:叔孙通制礼
西汉初年封建统治阶级为恢复儒家礼制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叔孙通制礼"亦是其中-种。

叔孙通,西汉儒者,薛(今山东滕县)人。

秦朝时,为七卜博士之-。

陈胜起兵山东,秦二世召问博士诸儒,叔孙通以善应对得免于咎,但他以秦二世为虎口而逃归家乡,投奔项羽,后率弟子百余人归顺汉王刘邦。

刘邦拜他为博士,号稷嗣君。

刘邦立国伊始,因他和手下的大将文化程度均不高,故群臣公然在朝廷上争功邀宠,醉后喧哗,很不像话。

于是,叔孙通建议汉高祖制订礼仪法度,以明体统。

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他负责制礼工作。

叔孙通提出:"儒者难于进取,可与守成。

"(《史记·叔孙通传》)认为礼仪是随时世、人情而变化的,不能过于拘泥于旧有的礼法,而应采用符合于时代要求的礼制。

于是,他采古礼,参考秦仪,制定了汉初的朝仪,为汉代的礼仪奠定了基础,被司马迁称为"汉家儒宗"。

叔孙通制定汉初的朝仪,恢复了儒家的礼制,顺应了汉初恢复封建统治秩序的要求,对汉代儒学的复兴以至独尊起了推动作用。

叔孙通迎合刘邦文言文

叔孙通迎合刘邦文言文

叔孙通者,薛人也。

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

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

原陛下急发兵击之。

”二世怒,作色。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

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

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於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輳,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

”二世喜曰:“善。

”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

於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诸言盗者皆罢之。

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於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

败於定陶,从怀王。

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

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

汉王得通,以问诸生,诸生曰:“叔孙通,圣人也,知当世务。

”於是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於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臣原徵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

”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於是叔孙通使徵鲁诸生三十余人。

鲁有两生不肯行。

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

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

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

吾不忍为公所为。

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

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

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

历史趣谈当皇帝的滋味刘邦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历史趣谈当皇帝的滋味刘邦 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当皇帝的滋味刘邦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导语:出身小混混的刘邦在老家也曾混到一个亭长的职务,相当于派出所所长吧。

有一年出差公干到咸阳,见到了秦始皇的仪仗,刘邦羡慕万分,由衷地说
出身小混混的刘邦在老家也曾混到一个亭长的职务,相当于派出所所长吧。

有一年出差公干到咸阳,见到了秦始皇的仪仗,刘邦羡慕万分,由衷地说道:“大丈夫当如是!”
公元前202年,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刘邦志得意满,天下在握,已经不满足于汉王之位了。

于是,以韩信为首诸侯,识趣地共同推戴刘邦为皇帝。

刘邦象征性地谦虚了一下就在山东定陶,泗水之滨,即位称帝。

我在东北读本科的时候,东北地区曾经有过一个笑话,说一个农民感慨,北京城里的皇帝,大概天天都吃猪肉炖粉条吧!问题就在于大家谁也没见过皇帝的日子到底怎么过。

如今,刘邦也当了皇帝,锦衣玉食不在话下,妖姬娇娃也不成问题。

但总觉着还缺了点什么!怎么想都觉着自己和当年的秦始皇之间还差了点儿什么。

想到了秦始皇,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所见过的秦始皇的仪仗。

对,缺的就是皇帝的威风!
西汉初年而帮刘邦夺取天下的功臣,大多出身草莽。

萧何、曹参出身小吏,樊哙是个卖狗肉的,夏侯婴是个养马赶车的,周勃靠编织养蚕的工具为生,有时候还不得不靠在别人丧礼上吹曲子来贴补家用。

清代学者赵翼就说西汉前期是布衣将相之局。

其实,这句话应该改成“布衣君臣”才对。

因为,不仅将相出身布衣,就连刘邦本人也是布衣出身。

司马迁记载刘邦这个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这句话翻译过来呢,其实就是说刘邦为人很随便,大大咧咧,不大守规矩。

生活常识分享。

叔孙通制定朝仪

叔孙通制定朝仪

叔孙通制定朝仪大师风范--司马光评叔孙通制定朝仪(臣光曰16)刘邦嫌秦朝的条条框框太多,不但尽废有秦之苛法,也将朝堂上必要的礼仪约束一并废去。

这样一来,朝臣无有规矩管着,就有点乱。

比如正经的议事场合,竟有大声喧哗者。

宴会场合,喝酒也没节制,有酒必喝,喝则必醉,进而耍起酒疯。

有极个别很不自觉的同志,酒劲一上,想起自己的苦劳大大的,受赏却是小小的,感到委屈,竟至于拔剑击柱,肆无忌惮地豪哭。

刘邦看看这实在不成体统,又一时想不出解决的办法。

儒生叔孙通乘机说,让我来试定一套朝堂礼仪如何。

刘邦同意,但前提是难度易数不能太大,首先我得学得会。

于是叔孙通就去山东招来三十个儒生,连他的弟子,一共百余人,还在朝臣中挑选了一些粗通文墨之士,就开始排练。

叔孙通这个体系差不多是照搬秦朝的,而秦朝的宫廷礼仪则是吸纳六国的长处精炼而成。

排练得差不多了,请刘邦来看首演。

刘邦高兴地说,这个我会。

汉高帝七年(前200),长乐宫落成。

叔孙通奉命将排练成熟的朝仪搬上朝堂。

于是肃静,众臣按班就部,静候阶陛之下。

忽闻一声霹雳--“陛下驾到”,刘邦坐御辇,由侍卫抬着出现在殿堂之上,并且安座(此时胡床还没出现,也就不会有龙椅)。

众臣依次“埋伏”在各自的位置上,只允许头仰着,依次向皇帝称贺。

礼毕,上不许喝醉的酒--“法酒”,众臣又依次起身向皇帝称贺。

负责监察的御史将有违礼数的官员一律逐出殿外。

这样,酒终九巡,大殿上没一人敢吭声,遑论喧哗了。

刘邦巡视仆服的众臣,这才体会到当皇帝原来如此之派,不觉龙心大悦,当即提拔叔孙通为“太常”--九卿之一,赏金五百斤。

司马光“臣光曰”第15篇评论了此事,但一开口就批了二个人。

一是批叔孙通小器,只简礼的皮毛作文章,只懂得趋时媚俗,弃礼之大用于不顾,以至礼的实质精神没传下来,倒传了“糠粃”,想来都心口痛。

二批刘邦不学无术,好好的古典文化不学,却学这没用的快餐文化--他要叔孙通搞简单一点,便是将礼定位在繁文縟节上。

要真心诚意请个大儒来当老师,真正学到先王之礼的本质精神,汉初的规模气象,或可还要抬高一个层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与叔孙通中国人自称汉人或被称汉人大概是从汉朝开始。

汉朝的第一个皇帝叫刘邦,是为汉高祖也,这个大家都知道。

据听说这位祖字辈儿的皇爷有流氓本色,是本色流氓。

起初我不太相信这个说法,中国人说话不靠谱的历史源远流长,真一句假一句的,看着很伤脑细胞。

翻了翻相关史料,看了看刘邦的生平事迹,知道了此人在年轻的时候做过沛县的泗水亭长,说是相当于今天的片警警长,果真如此的话,说刘邦是一个流氓,应该八九不离十了。

即使不是流氓,当了警察也就差不多是了。

细看刘邦的行为举止,觉得跟今天的流氓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曾经打过黑扫过黄,让失足的妇女游过街示过众,也没有过俯卧撑或躲猫猫的劣迹,更没有配合地产商人强拆过谁家的房子,也没有砸过小商贩们赖以谋生的摊位,这怎么能算是流氓呢?说刘邦是一个流氓,我觉得史家定论不公,冤枉人了。

这汉高祖,其实是一个无赖。

无赖不是一个绝对的贬义词,因为无赖的举止有的时候挺可爱的,宋朝大词人辛弃疾有首词,说他在乡下闲散时的幸福生活,与孩子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其中有一句就是:最喜小儿无赖!关于刘邦的无赖行径,有这么几件事说得活灵活现。

第一件是在他任沛县的泗水亭长的时候,吕雉的父亲过生日,这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

因为吕雉的父亲是沛县县令的好朋友,刘邦自然要去凑个热闹,也许能顺手拍下县令的马屁屁,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只是这刘邦囊中羞涩,一个铜子也没有!都说半分钱能难倒英雄汉,切记,难倒的都是英雄汉,刘邦的干活,英雄汉的,不是!他是一个无赖。

人家是脸皮厚吃个够,居然虚报了一笔贺寿的礼品,堂而皇之地入席而坐,左一口菜,右一口酒,东一嘴鸡,西一嘴鸭,就看他得瑟了!也许你会说:真不要脸!我觉得从这件事儿上,可以看出来,刘邦的心理素质不是一般的强!吕雉的父亲在当时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闻听此事之后,先是震怒异常,而后大喜过望!这么不要脸的人,要是当不上国家领导人,还有天理吗?!于是乎,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决定把小女吕雉嫁给这个叫刘邦的无赖汉!老爷子认准了,此人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刘邦的无赖品质还有一件事可以说道,在跟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有一次被霸王的兵将打得狼狈逃窜,刘邦与他老婆吕雉同乘一辆马车,一路狂奔,恨不得能有多快就跑多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后面的追兵却是锲而不舍,步步紧逼。

此时的刘邦,急中生智,一脚就把他老婆吕雉从马车上给踹了下去,然后挥了挥手,还来了一句英语:鼓捣辣客!就这么着,刘邦利用他的结发之妻为自己的成功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刘邦的无赖嘴脸还有一次更精彩的表演,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霸王项羽把刘邦的老爹给逮着了,霸王以为奇货可居了!一般人肯定会这么想啊,你老爹在我手里了,我随时可以宰了他,你还跟我较什么劲啊?他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说你家老爷子在我手里了,我正琢磨着是把他做成刺身生吃了好呢,还是把他当羊肉给涮了火锅,最后还能喝完肉汤!刘邦很快就给了回信,是这么回复的:咱俩可是磕过头的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爹也是我爹,简单的说,是咱爹!你想怎么着吃了咱爹都不是问题,但是,你不能把我这个兄弟给忘了,有福同享是咱曾经的誓言,你吃肉不能给我喝汤,你看着办吧!刘邦给项羽的这个回信,把个西楚霸王看得是一点脾气也没有了,让这位盖世英雄抬望眼,仰天长啸:我怎么遇到了这么一个王八蛋!楚汉相争的结局大家都知道,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大汉朝!当了皇帝的刘邦按说应该是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了吧?不是那么回事儿,他很郁闷!这是为什么捏?有一个原因,就是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的那帮功臣们没什么规矩,每次刘邦召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既是不磕头,也不下跪,说起话来也没个分寸,有的还直呼刘邦的外号,刘二狗,这是刘邦的小名,属于国家机密的,这帮人就这么嚷嚷着,成何体统?但是刘邦也一筹莫展,他知道这帮孙子都没文化没素质,可怎么办呢?就在刘邦犯着郁闷的时候,走出来一个人,他要为君王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这个人的出现,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绝对可以这么说!此人叫叔孙通,是个儒生。

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此人最大的成就是以武力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争霸的局面。

在秦始皇生前,做了一件事情,始终为后来的史家和学者所指责,特别是儒棍们,每提起这段子,都泪眼婆娑的,好像曾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一样,受过天大的委屈。

这件事情史称“焚书坑儒”。

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觉得“焚书坑儒”这四个字是后世的儒棍们栽赃给秦始皇的。

不错,秦始皇是烧过书,也坑过人,但是,被坑的一定不是儒生!我认为在当时秦始皇坑的人里面,有一种人是异见人士,这些人的政治见解和治国主张与秦王朝的基本国策和既定方针相左;还有一种人就是江湖术士,因为他们告诉秦始皇可以让他长生不老,最后秦始皇认定了这就是一群骗子!总之,秦始皇“焚书”或许是真的,“坑儒”却一定是假的,这是一起错案,千古奇冤!你想啊,持不同政见,与君王唱反调,儒生们不是这罐儿里的虫子!有人认为我这是异想天开,胡说八道。

我告诉你,在秦始皇病逝之后,秦二世主政的时候,儒生叔孙通就混迹于庙堂之上,腆着一张狗脸领取秦朝的俸禄。

秦二世,名字叫胡亥,是秦始皇的儿子之一,始皇帝病死之后,在赵高的阴谋策划之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此人不仅是个傻逼,还是个混蛋!“指鹿为马”的典故就出在他当朝主政的时候。

在中国,再傻逼再混蛋的东西,只要被推上天子的位置,就没有不英明的,没有不睿智的。

因为在中国,没有最傻逼最混蛋的,只有更傻逼更混蛋的,而且一眼望不到边。

有人自作多情地称呼秦二世为胡哥,结果都被灭了九族,我骂他们一句傻逼并不为过。

那秦二世,十几位骨肉兄弟都被他给灭了,你丫的左一个胡哥右一个胡哥的叫唤着,算他妈老几啊?最后,胡哥成敏感词了!话说在某一天,秦二世召开了一个御前扩大会议,儒生叔孙通也参加了,此时这丫的在秦王朝里的官职是待诏博士。

在会议上,负责首都咸阳安全保卫工作的大臣汇报了关于在京畿重地实行菜刀实名制之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帝国上下一派祥和的大好局面,此发言有三十分钟,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了六十八次。

秦二世有点腻烦了。

因为下面的臣子们都是指鹿为马的主儿,清一色的王八蛋!他们除了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就没有什么其它说词儿,时间长了,没有不腻烦的!秦二世咳嗽了一声,说:各位爱卿,你们要是没有别的说道儿,咱这会议就到这吧!明天用始皇帝统一了的文字向全国发个通告,可以说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就在这个节骨眼,有一位不长眉毛的臣子站了出来,说:臣有一事禀报!秦二世是一双三角眼,黑眼珠不大,但非常聚光,看你一眼,能让你心里发毛,起一身鸡皮疙瘩。

他扫了一眼这个臣子:说吧!这位不长眼眉的臣子战战兢兢地禀奏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造反了!话音未落,秦二世的大脸蛋子已经沉了下来,一双三角眼投去冷冷的目光,森然问道:你是哪个部门的?你代表谁在说话?就这两个问号,把满朝大臣都吓坏了!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秦二世胡亥这人听不得半句不中听的话,但凡只言片语不如他意,就要杀人!此时,下面的几位儒生开始献腰子了。

只见有一位儒生博士趋前说道:“人臣不该有任何叛逆的念头!若有,就是谋反,就是罪该万死,理应得到王师讨伐。

”你瞧见了吗?这就是儒生的嘴脸!但是,这番话并没有让秦二世的脸色有所好转,因为丫的听贯了甜言蜜语,只喜欢阿谀奉承,听到有人说“造反”二字,他感觉特别刺耳,顿时变颜变色,勃然大怒!此时,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眼看着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就在此关键时刻,儒生叔孙通博士闪亮登现场了!当时叔孙通是这么发言的:“吾皇请息雷霆之怒,臣以为诸生之言统统的是胡说八道!现在天下定,海内一,兵器销,上有英明天子,下有忠臣死士,更赖国家法度维系,哪里还有人敢起造反的念头呢?大泽乡事件,显然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挑唆而起。

但是,吾皇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会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因为这根本不足挂齿!当今盛世,和谐是主旋律,任何不甘心失败和灭亡的反动势力都会在大秦帝国的威武之师面前化为齑粉!”就这番话,顿时把秦二世说得眉眼生花,喜笑颜开!等秦二世主持的这个团结、成功、胜利的大会结束之后,在散朝回家的路上,有人指着叔孙通的鼻子破口大骂:你知道什么叫不要脸吗?今天你可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阳奉阴违!什么叫文过饰非!什么叫厚颜无耻!什么叫曲意逢迎!什么叫装你妈的逼!面对这些责难,叔孙通不置一词,坦然受之。

回家之后,门下弟子也表示对他在朝中的举止难以理解,说咱太丢人了!叔孙通告诉这些不知好歹的东西们:丢人比丢命好!我告诉你们,生存权是第一人权!他老婆在一旁听见了,耻笑他道:你那叫不要脸!叔孙通之乎者也一番之后,用带有非常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郑重宣布:我比他们要脸五倍!他老婆呵呵一笑,说你丫的怎么算出来的啊?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天下人群起呼应,用武力统一起来的大秦帝国瞬间分崩离析,化为烟尘。

大秦王朝是没得混了,大活人不能被泡尿给憋死,总得找个饭碗子啊!那叔孙通一个完美转身,带领几十位儒门弟子投到了刘邦的脚下。

有位弟子磨磨唧唧地对叔孙通说:老师啊,大秦帝国尸骨未寒,咱这一眨巴眼就改换门庭,别人会骂我们没有操守吧?出门不好意思跟熟人打招呼啊!叔孙通眼珠子一瞪:什么叫操守?谁教你练过操守的功夫?你什么时候听说过儒生有过他妈的操守?不能否认的是,这叔孙通是个聪明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属于鸡贼的那种。

他投奔刘邦的时候,楚汉相争的胜负已现端倪,丫的认为自己出山的时机到了,这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主儿。

最初叔孙通去见刘邦的时候,宽袍大袖,峨冠博带,这让刘邦十分反感,心中不快。

叔孙通察言观色,便心知肚明,以后再见刘邦时,劲装短打扮,一副刘邦家乡人的模样。

刘邦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这人真他妈的懂事儿!真他妈的靠谱儿!在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时候,叔孙通跟他带来的那帮儒生们没起过什么作用,刘邦从心里也没指望着他们能做什么,甚至打心底里就没瞧得起这帮人:你们有什么鸟用啊?有一次刘邦尿急,来不及出去找旮旯了,看见有个儒生坐在眼前,脑袋上的博士帽是个大好容器,一伸手就摘了下来,当尿壶用了。

这就是刘邦对儒生的态度。

那些跟随叔孙通前来投奔刘邦的人瞧着这举动,心里直打小鼓,曾忐忑不安的问叔孙通:咱跟这位四六不懂的主儿混生活,有出头之日吗?叔孙通告诉他们:你们就安心练好自家本事,是金子,总会放光的!是包子,总会有褶的!再把话说回来,刘邦做了皇帝,觉得也没意思,满朝文武是一群混不吝的东西,一点规矩也没有,上朝面圣大呼小叫,这他妈算什么事儿啊?正当他为此事犯着郁闷之时,叔孙通出来了。

他告诉刘邦:我知道您不快乐的原因,我有办法让您快乐起来!听叔孙通这么说话,刘邦这才用正眼瞧他一次,以前就没有过!他问叔孙通: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快乐?你可以让我快乐起来?叔孙通坚定地表示:这个是百分之百滴!刘邦再问道:你怎么能让我快乐起来啊?叔孙通告诉刘邦:用儒学!刘邦想了想,问道:什么是儒学?叔孙通之、乎、者、也了一番,刘邦没明白,呵斥道:少你妈的废话!我问你什么是儒学?用人话讲!此时的叔孙通站起身来,整衣理冠,噗通一声,双膝着地,三拜九扣,匍匐不起!他实际行动告诉刘邦:这就是儒学!汉高祖刘邦,那是何许人也!看到眼前这活生生的一幕情景,茅塞顿开,他是哈哈大笑:原来这就是儒学!就是他妈的下跪的学问!刘邦给了叔孙通一个月的时间,让他带领他的弟子们在郊外排练礼仪,经过反复的斟酌、讨论、修改和演习,最后将朝仪拟定就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