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的汉高祖刘邦

合集下载

刘邦知人善任的议论文800字

刘邦知人善任的议论文800字

刘邦知人善任的议论文800字汉高祖——刘邦,历来就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有人说,汉高祖是个泼皮无赖;也有人说,汉高祖是位雄才霸主。

而我对他却有自己的一孔之见。

我认为刘邦是一个胸怀鸿鹄大志、抱负非凡的人,这一点他同陈胜、项羽一样。

陈胜在起义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至今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畔。

项羽见秦始皇游览会稽时竟说:“彼可取而代之也”;而刘邦在见到秦始皇出行的车队时,他没像常人一般诚惶诚恐,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可见他志存高远,胸怀天下,可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他和那些浑噩度日的流氓、草寇的根本区别。

刘邦知人善用,从谏如流。

在他与项羽争霸天下时,单以个人能力而言刘邦远非项羽的对手。

但刘邦却胜了,成功了,他胜在用人上。

刘邦虽胸无大谋、不善统兵攻城,但是他却能够虚怀若谷、知人善任。

所以他身边汇集了如张良、韩信、萧何等各类精英人才。

刘邦除了会用人之外,还会驾驭人。

郦生进谏,知错就改,听取正确的意见,袭击陈留,截获秦军的粮仓,为汉军攻秦提供有力的保障。

秦国灭亡后,他坚持韩信的主张,乘项羽解散诸侯军、汉军士气高昂之机,乘胜追击,取得了垓下之战的胜利,夺取了天下。

他奖励功臣,激发斗志,因而战场上,一个个奋不顾身的去东征西讨、攻城掠地。

而项羽则相反,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刻薄寡恩,导致自己的阵营上下离心、人人自危。

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他爱护百姓,从而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他攻克秦国后,没有屠城,百姓利益秋毫无犯,可见他的仁爱之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个君王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才会有“国泰民安”的盛世。

刘邦又犹如一根绿竹般坚韧,可谓百折不挠。

楚汉之争中,他虽屡次被项羽击败,但他从未灰心丧气,总是重整旗鼓,挥师复来,而项羽则不然,垓下一败竟让他一蹶不振、伏剑自刎,让人万分感叹。

我们可以说汉高祖刘邦是个无赖,是个酒色之徒。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样也是个胸怀天下、深得民心、知人善任、驭下有方的一代雄君霸主。

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

知人善用
事业成功者,无不是知人善用者。

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位善用人的人。

刘邦手下有三位杰出的人物:张良、萧何、韩信。

张良深谋远虑,但热心不足。

往往刘邦请教他才说,且不管采不采纳。

萧何热诚细致,只要是对刘邦有利,便不惜苦求。

韩信有勇有谋,但心高气傲目空一切。

这三位人物有所长也有所短。

刘邦知人善用:他让张良跟随左右,随时请教。

让萧何筹办军饷,管理后方。

让韩信统兵打仗,少有干涉。

结果是:张良运筹帷幄,往往临危定计,决胜千里。

萧何催粮办草,保障后勤,稳定后院。

韩信挥手放脚,恣意挥师,所向披靡。

倘若刘邦让萧何带兵,让韩信管钱粮,又不把张良放在身边,随时主动请教,那恐怕也就没有汉室江山了。

知人善用可贵;不知人乱用是水平问题;知人而不用,甚至不用其长,而用其短,则可悲矣。

这样的人必不能成大事也,弃之不足惜!。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

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

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_留候论

文言文翻译_留候论

昔者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逐鹿中原,终成帝业。

然其功臣,莫若留侯张良。

良者,颍川人也,少时游学,结交天下豪杰,故有济世之志。

尝从高祖起事,历尽艰险,辅佐高祖定天下,功勋卓著。

良性宽厚,知人善任,尝谓高祖曰:“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

”高祖深以为然,遂委以重任。

良尝曰:“吾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因其善变,故能适于天下;仁者乐山,因其固守,故能安于天下。

”高祖闻之,大悦,曰:“善哉,良之言也!”良尝以奇策助高祖,使其功业日益显赫。

高祖尝曰:“吾所以有天下者,皆赖良之力也。

”良谦逊曰:“此非良之能,乃天命也。

”高祖封良为留侯,赐以良田美宅,良辞而不受,曰:“吾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良虽不才,愿效此道。

”留侯居留,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人称“留侯善士”。

时有盗贼横行,良乃出奇计,使盗贼皆归顺。

后高祖崩,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

惠帝年幼,吕后专权,朝政混乱。

良闻之,乃献策惠帝,使其罢黜吕后,朝政得以安定。

吕后崩,惠帝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

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天下动荡。

良乃再次献策,使七国叛乱得以平定。

景帝封良为安阳侯,良辞而不受,曰:“吾闻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良虽不才,愿效此道。

”良居留,不求名利,专心修身养性。

时有游子路过留,见良之宅,叹曰:“吾闻留侯张良,世间奇才也。

今观其居,如此简朴,真乃高洁之士也。

”游子归去,传扬良之名,天下皆知留侯张良之贤。

留侯张良,生逢乱世,辅佐汉室,功勋卓著。

然其不求名利,乐善好施,修身养性,堪称后世楷模。

吾辈当以留侯为榜样,追求高洁,为民造福,方能不负此生。

留侯论,非论留侯一人,乃论天下之贤士。

古往今来,多少贤士,如留侯张良,以天下为己任,为民造福,虽不求名利,却成就了千古英名。

愿吾辈铭记先贤,砥砺前行,共创美好未来。

译文:从前,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在中原逐鹿,最终成就帝业。

然而他的功臣,没有谁能比得上留侯张良。

张良是颍川人,年轻时游学,结交天下豪杰,因此有济世之志。

史记人物小故事

史记人物小故事

《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

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

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

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

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

"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荆轲刺秦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在这个故事里,被歌颂最多的历来是荆轲。

当然,他是故事的主角。

但在我看来,更值得尊敬的是故事中很少被后人提起的两位:田光和樊於期。

秦国人快打过来了,燕太子丹让田光帮着出主意,田光就向他推荐了荆轲。

临别,太子丹小里小气地对田光说:"我跟你说的可都是国家大事呀,可千万不能泄露出去呀。

"结果田光回去对荆轲说: "太子这是不相信我啊,我一把岁数的人了,做事不能让人信不过。

你告诉他,就说田光已死,不会泄露什么了!"---遂自刎。

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军,不知道怎么得罪了秦王,九族被诛,只身逃到了燕国,秦王还不罢休,悬赏千金要他的头;荆轲欲刺秦,苦于无法取信于秦王,便径直找到樊於期,说:"我要是能把你的头献给秦王,他一定肯见我,我左手揪住他的袖子,右手给他一刀,你觉得怎么样?"樊於期说:"这正是我天天咬牙切齿想干的啊,多谢你教我这一招!"--遂自刎。

《齐威王的水煮肉片》齐威王当上齐国第一把手成为"核心"后不理朝政,把权力下放给手下的干部们。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能成事者善用人,善用人者能成事”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名言。

刘邦自认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但靠着知人善任的本领,最终在楚汉争霸中打败了强大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王朝。

知人善任,是一种超人的智慧,只有对人才的合理安排,才能使得效率倍增。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会高度重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一个人才能能够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取决于自己是不是担任了合适的工作。

有没有人才要看用人者的发掘能力;人才能够创造出多大效益,能够出怎样的惊人伟业,也要看用人者知人善任的水平有多高。

三国演义中的就是一位知人善任的政治家,在合肥之战中曹操深知张辽、李典、乐进的特点,张辽勇猛、乐进谨慎,因此留下锦囊妙计,令张辽主动出战、乐进守城,使张辽、李典、乐进三位将领团结一心,只用几千人马就打败了东吴的数万军队。

“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韩愈的话说明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一个成功的企业,都能够聚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人才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仅仅拥有人才还不够,还必须能够加以充分利用。

能最大程度的利用人才,才能使自己的人才资源就真正的财富。

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得一捉对企业认同的向心力。

正确的使用人才、满足人
才,你就能从他们身上得到更多。

佛教中有个传说,弥勒佛和韦陀各自在一座庙中,由于弥勒佛笑口常开,香客多,但管理不善,所以寺庙入不敷出。

韦陀一脸严肃,香客少,难以为继。

佛祖将他们两个放在一个庙中弥勒佛笑脸迎客,韦陀铁面管理,因此寺庙香火旺盛。

人才都有缺点,在使用时我们要注意扬长避短。

汉高祖刘邦简介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刘邦简介汉朝开国皇帝

汉高祖刘邦简介汉朝开国皇帝汉朝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简介,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

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

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

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

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

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

早期经历公元前256年冬月,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非常要好。

幼时和卢绾交好。

高祖长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

[24] 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大人们都认为刘邦没有大志,不能治理商业,也不能干活,没有收入。

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

刘邦少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的为,很想投入信陵君门下。

于是西行至大梁,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

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

刘邦回到家乡沛县。

《史记》中刘邦的智勇双全

《史记》中刘邦的智勇双全

刘邦在政治斗争中, 也展现出敢于冒险 的勇气,如与项羽 结盟、争取其他诸 侯的支持等,这些 都需要冒着一定的 风险。
勇往直前的决心
刘邦在起义初期,不畏强敌,率领义军奋勇抗争。 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面对项羽大军,毫无惧色,亲自领兵出征。 刘邦在战争中多次身处险境,但始终保持镇定,展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决心。 刘邦在垓下之围中,率领少量亲兵突围成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决心。
善于决策
刘邦在战争中能够 准确判断形势,采 取合适的战略战术
刘邦能够听取谋 士意见,做出明 智的决策
刘邦在政治上善于 运用权谋,实现自 己的政治目标
刘邦在治理国家时 能够推行有效的政 策,促进国家的发 展
善于应变
刘邦在面对危机 时胜
刘邦善于观察形 势,把握机会
勇猛果敢的行动
刘邦率军攻占咸阳,推翻秦朝统治 在鸿门宴上,刘邦勇敢地面对项羽的威胁,成功脱身 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率领少量亲兵突袭项羽大军,获得胜利 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果断出击,成功平定叛乱
Part Three
刘邦的智勇双全的表现
战胜项羽的关键因素
刘邦善于用人,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刘邦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 刘邦在政治上高瞻远瞩,能够制定出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 刘邦善于化解危机,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
刘邦的智勇双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刘邦的智慧
Part Two.
刘邦的勇敢
Part Three.
刘邦的智勇双全 的表现
Part One
刘邦的智慧
善于用人
刘邦善于发掘人才,知人善任,能够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 刘邦能够听取谋士的意见,灵活运用计策,展现出高超的智慧。 刘邦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能够跨越阶层和背景,任人唯贤。 刘邦在战争中善于运用策略,以智取胜,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谋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善任的汉高祖刘邦
作者:陈昌熙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部下张良;抚慰百姓供应粮草,他不如部下萧何;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他不如部下韩信。

但能做到知人善任,发挥这些人的才干,这才是刘邦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究竟是谁?在他背后究竟有什么传奇故事?
刘邦一届布衣起事,攻克了战无不胜,勇猛善战的霸王项羽,绝非偶然。

一个没多少文化的“粗人”,正是因为用对人,会用人,才创下了汉室天下。

刘邦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认为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刘邦性格豪爽,我行我素,行事洒脱,不拘常理。

他心志很大,在去咸阳的路上,看到秦始皇坐在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不由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野心,注定他会成就霸王大
业,也使他不甘于现状而奋发图强。

这一年,他正值青年,正是花开之时。

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攻占陈后,建立了:“张楚政权”。

百姓们对平日残害他们的沛县县令非常不满,于是杀了县令,开城迎接刘邦,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一起起事。

这一年,刘邦48岁。

起义开始的时候,刘邦杀到了秦国首都咸阳城楼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他和当地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偷盗者抵罪;其他秦朝的法律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身为领导者,他明白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时地利只是一时之利,得人和美名则千古不朽。

刘邦心里清楚:若争天下,必除项羽。

他亲赴鸿门宴,走过鬼门关,面对这些,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面对项羽的分封,他欣然接受,他不甘为下人,而是以待时变。

刘邦将通向汉中的栈道全部烧毁,麻痹项羽。

十月,刘邦点将出征,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为义帝发丧为名,公开声讨项羽,从此,楚汉战争拉开序幕。

刘邦东进后,首先拿下了河南,继而攻克洛阳。

最后一鼓作气,攻下了彭城。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项羽趁刘邦举行庆功宴时,在清晨发动进攻,一天之内便将刘邦打败,刘邦撤退时,项羽又追杀消灭了几十万汉军。

项羽还捕获了刘邦的妻子、父亲,逼迫刘邦就范,说如果刘邦在不撤兵
就把他们煮成肉羹。

俗话说:自古功孝难两全。

刘邦果真是个狠角色,说:“到时候别忘了分给我一碗”。

刘邦退到荥阳后,得到了萧何部队的增援,韩信也收拢被打散的军队会合。

汉军重整旗鼓,在荥阳南边打败了项羽军队,两军在荥阳对峙。

有关中和蜀地的支援,刘邦渐渐占了上风,而项羽则兵源、粮草不足。

最终,项羽与刘邦讲和,项羽领兵东撤,刘邦很多部下劝刘邦在这个时候杀掉项羽。

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追上了项羽,项羽将汉军击溃,刘邦只得坚守不出。

最终,汉军会和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

最终,项羽兵败如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楚汉战争结束。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

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

汉朝的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同时废除了秦朝的苛刻法律。

另外,汉朝还实行分封制。

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等人。

不过,后来当帝王的刘邦,开始对曾经的部下大肆杀戮。

杀韩信,为了巩固皇权;疑萧何,为了向群臣示威,杀到最后只剩长沙王吴呙。

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开始分封同性王,被分封的基本上都是刘邦的儿子,并誓言永远不分异姓王。

(但是东汉末年,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汉献帝不得已封曹操为魏王)。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同姓王也不见得保险,该添乱的时候也“当仁不让”,而且情节更为恶劣。

法律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发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俊罚”的策略,废除连坐法和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

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了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采取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而且促进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使饱受战乱的中国得以修生养息,为以后开创“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反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终年62岁,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天子,从此走完这一不平凡的人生。

让我们记住这位英雄,他开创了汉室天下,使中国历史揭开了朝气蓬勃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